Workflow
海洋生态修复
icon
搜索文档
正和生态"生态海堤模块化系统"专利获授权 技术创新赋能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证券时报· 2025-09-17 13:16
公司技术突破 - 正和生态研发的生态海堤模块化系统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 采用装配式海堤红树修复模块技术 破解传统钢筋混凝土海岸工程与生境适配性不足难题 [1] - 系统通过活植物特性与人工结构的复合体系 实现海岸带生态效益与防护功能协同 已在东莞滨海湾新区硬质海堤生态化改造示范段落地 [1] - 技术经2023年台风泰利和杜苏芮检验 展现出优异的结构韧性与生态适应性 为大规模应用奠定基础 [1] 行业技术标准建设 - 公司与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共建海洋生态保护与修复重点实验室 主导编制海岛生态修复技术指南等三大行业标准 成为领域权威规范 [1] - 公司牵头承担十四五国家级重点研发计划相关课题 深度参与国家技术攻关 [1] 人工智能技术应用 - 公司联合智谱AI与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 发布国内首个海洋生态修复垂直大模型ShorelineGLM [2] - 该模型可精准诊断生态退化症结并动态预测修复成效 推动修复模式从经验驱动转向数据与AI双轮驱动 大幅提升工程科学性与效率 [2] 项目落地成果 - 研发成果已在多地落地:厦门应用典型海岸侵蚀防护与活力海岸构建关键技术 海南东方实施珊瑚礁修复技术 广东雷州和海南三亚应用红树林生态系统构建技术 [2] - 公司将持续推进海洋关键技术攻关与推广 服务沿海生态防护和滨海湿地修复等国家需求 [2] 政策背景 - 2025年7月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强调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明确加强海洋生态保护与推进海域分层立体利用要求 [1]
正和生态“生态海堤模块化系统”专利获授权 技术创新赋能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证券时报网· 2025-09-17 10:39
政策背景 - 2025年7月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强调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加强海洋生态保护 推进海域分层立体利用 [1] 技术创新 - 公司研发的生态海堤模块化系统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 采用装配式海堤红树修复模块技术 破解传统钢筋混凝土海岸工程与生境适配性不足难题 [1] - 通过活植物特性与人工结构的复合体系 实现海岸带生态效益与防护功能协同 [1] - 技术已在东莞滨海湾新区硬质海堤生态化改造示范段落地 将人工海堤修复为连续生态系统 [1] - 2023年经台风泰利和杜苏芮检验 展现出优异的结构韧性与生态适应性 [1] 行业地位 - 公司与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共建海洋生态保护与修复重点实验室 [1] - 主导编制海岛生态修复技术指南 海洋生态修复验收指南 活力海岸构建技术指南三大行业标准 [1] - 牵头承担十四五国家级重点研发计划相关课题 深度参与国家技术攻关 [1] AI技术融合 - 联合智谱AI与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发布国内首个海洋生态修复垂直大模型ShorelineGLM [2] - 模型可精准诊断生态退化症结 动态预测修复成效 推动修复模式从经验驱动转向数据与AI双轮驱动 [2] 项目落地 - 厦门应用典型海岸侵蚀防护与活力海岸构建关键技术 [2] - 海南东方实施珊瑚礁修复技术 [2] - 广东雷州和海南三亚应用红树林生态系统构建技术 [2] 战略规划 - 公司将持续推进海洋关键技术攻关与推广 服务沿海生态防护 滨海湿地修复等国家需求 [2] - 助力海洋生态修复与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良性互动 [2]
NbS下的蓝色修复方案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9-17 07:54
近年来,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因其系统性、长期性、具有显著的成本效益、能协同应对多 项社会挑战等优势,逐渐获得了包括中国在内多个国家的重视和认可,成为应对气候变化、生态退化、 生物多样性等一系列挑战的新路径之一。 NbS倡导的理念、技术、公众参与等,为低成本大规模开展海洋生态修复提供新思路。 难题 此外,前期选址不当、忽视自然规律,设定过多刚性目标和工程量指标等人工干预,也进一步降低 了修复成功率。如过度追求种植株数、岸线长度,后期缺乏人工维护等。 破局 自然解法、技术创新、社会参与 当前需充分借鉴NbS的理念、技术、公众参与等机制,构建低成本、大规模的海洋生态修复体系。 成本高、规模小、效果差 尽管国内外海洋生态修复实践取得积极进展,但当前仍面临成本高、规模小、效果不理想、类型 少、人为干预多五大核心难题。 数据显示,全球海洋生态修复成本普遍比陆地生态系统高10~400倍。2016年澳大利亚海洋生态修 复学者对全球954项海洋修复项目的研究发现,珊瑚礁、海草、红树林等生态系统修复成本中位数达8万 美元/公顷,平均数更是高达160万美元/公顷。其中,珊瑚礁和海草床修复成本最高,红树林修复项目 通常规模最 ...
渤海湾“海底草原”生态修复再造“蓝碳”
中国新闻网· 2025-09-15 08:04
海草床生态修复项目 - 曹妃甸海草床总面积为43.83平方千米 是中国现存单种连片面积最大的海草床[1] - 自2019年启动修复工程以来 累计修复海草床938公顷[4] - 采用"海底草原—生物廊道—海岸屏障"生态修复技术体系 入选2025年自然资源部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典型案例[3] 生态效益成果 - 海草床年固碳量占海洋总固碳量约18% 尽管其面积仅占海洋面积的0.1%[1] - 大型底栖生物种类从修复前的60种增加至111种 生物多样性指数提升42.3%[4] - 为鱼虾蟹贝等海洋生物提供关键栖息地 被称为"海洋育婴房"[1] 技术实施细节 - 开发出海草根部附着泥坯的固定技术 解决海水冲刷难题[3] - 种植时机需把握三四个小时的潮汐窗口 团队需提前两小时抵达现场[3] - 建成智能监视监测系统 包含水下监测站点和电子界桩 可实时回传环境指标[4] 经济效益转化 - 2024年曹妃甸区年接待游客增至899万人次 旅游综合收入达66.28亿元人民币[4] - 依托海草床生态景观形成"旅游+"融合模式 发展海洋休闲渔业和科普研学等多元业态[4] - 区域已被划入生态保护红线 实施更严格保护措施[4]
山东青岛新船启航举行公益放流活动
央视网· 2025-08-25 07:24
海洋生态修复活动 - 青岛市城阳区举行新船启航公益放流活动 60余名渔业主管部门工作人员 渔船修造企业代表及船东船长参与 [1] - 活动呼吁渔民积极参与海洋生态修复 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争做海洋养护者 [1] 生态补偿与资源养护方式 - 公益放流是生态补偿和资源养护的有效方式 替代传统燃放鞭炮祈福仪式 [3] - 5000余尾黄姑鱼苗被投放大沽河入海口 标志渔业传统与现代环保理念融合迈出坚实一步 [3] 渔业绿色转型规划 - 城阳区将通过政府引导 企业参与 渔民响应推动渔业生产方式绿色转型 [5] - 计划优化海洋渔业资源 实现以鱼净水 以鱼养水 促进海洋资源可持续发展 [5]
妈祖故里的生态复兴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8-20 00:59
项目概况 - 莆田市蓝色海湾整治行动入选自然资源部2025年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典型案例 [2] - 项目修复岸线16.72千米、滨海湿地534公顷,显著提升海岸带生态韧性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2] - 通过"物理+生物"治理互花米草入侵区域,种植红树林41.91公顷,营造黑脸琵鹭保育区36.47公顷 [12] 生态修复成效 - 木兰溪入海口修复区大型底栖生物多样性指数增长60%,鸟类多样性指数提升20%以上 [14] - 北岸段海岸带底栖生物多样性指数增长43%,植被生物多样性指数提升33% [14] - 紫玉湖湿地修复面积9.11公顷,投资3500万元,打造潮汐式湿地系统 [8] - 妈祖城内湾生态修复面积达22公顷,配套健身步道和3千米生态框设施 [9] 工程项目细节 - 妈祖城沙滩营地总投资1.2亿元,计划2024年12月底竣工运营,引入网红走廊、太空舱等多元场景 [4] - 完成海堤抛石理砌22万立方米、扭王字块预制吊装约11万块、六角螺母混凝土字块预制安装3.6万块 [5] - 修建消浪挡墙4.6千米,防洪标准提升至50年一遇 [5] - 湄洲湾北岸段完成海堤生态化及加固整治9.43千米,岸线整治与修复5.36千米 [9] 经济效益 - 蒋山村紫菜种植面积从1500亩增加至2300亩,因水质改善提升产品品质 [14] - 妈祖城沿岸形成特色游览路线,延伸文旅产业链条,成为休闲娱乐新地标 [5] - 通过退养还滩123.7公顷和退养复滩49.94公顷重塑生产、生活、生态"三生"空间 [2][9]
海南:靠海“吃海”有了新吃法
海南日报· 2025-08-18 01:40
海洋生态修复项目进展 - 海南自2018年以来累计投入26.397亿元实施29个海洋生态修复项目 完成海岸带修复152.33公里 新营造和修复红树林1225.94公顷 新增修复珊瑚礁27.8公顷 [6] - 儋州湾生态修复项目改善周边约1.95万亩土地生态 红树林植物增至22种 大型底栖动物物种从17种增至50种 水鸟记录达57种 [3][4] - 三亚铁炉港保护区对9株百年红榄李实施挂牌监护 通过种苗扩繁技术实现滩涂回归种植2000余株 [4] 生态修复带动产业转型 - 陵水县实施生态修复后 渔民转型开设民宿及渔家乐 深海养殖等新业态 红树林潮汐亲子营单日接待量达300-400人 [2] - 儋州湾生态改善带动当地餐饮及旅游业发展 促进居民就业 [4] - 蜈支洲岛通过珊瑚礁修复项目推动潜水及海钓等休闲渔业发展 游客可参与"珊瑚宝宝"生态修复活动 [5] 地方特色经济模式创新 - 儋州海头镇老市村将养殖塘恢复为盐田湿地 推出"老市盐"有机农产品 月产海盐4万斤 月产值达20万元 计划拓展盐疗及制盐体验活动 [6] - 陵水新村港疍家渔排民宿从4间客房扩展至24间 结合海域资源展示原生态生活体验 [5] - 海南通过红树林修复 珊瑚礁增殖及人工鱼礁投放等措施 提升海洋生态系统功能 构建陆海统筹开发新格局 [2][5]
在海底种下一片“草原”——河北唐山曹妃甸修复全国面积最大海草床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6-23 03:35
海草床生态修复工程 - 唐山市拥有我国面积最大的海草床,总面积达4427公顷 [3][6] - 河北省通过构建"海底草原+生物廊道+海岸屏障"立体生态系统,实现生态价值与渔业经济双赢 [3] - 海草床修复工程2019年启动,累计完成修复面积938公顷,退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 [7][14] 修复技术体系 - 采用差异化修复策略:自然恢复为主区域辅以人工巡护,恢复力弱区域运用底质修复、种子播种等措施 [11] - 创新使用海草种植器解决潮汐影响,水位深达1米仍可种植 [11] - 建立智能监测系统实时监控人类活动,年获取上万条监测数据 [12][15] 生态修复成效 - 大型底栖生物种类从60种增至111种(+85%),生物量均值从4.51克/㎡增至19克/㎡(+321%) [14] - 生物多样性指数提升42.3%,显著提高蓝碳储量 [14] - 形成"1+N"观测网络,构建蓝碳本底数据库,量化固碳能力 [15] 综合治理措施 - 实施"治海先治陆"策略:完成283个入海排污口整治,开展河流生态修复 [9] - 建立三部门协同共治机制,开展"法治管控-科普宣教-社区共护"行动 [12] - 清除500公顷范围内渔业网具减少人类活动影响 [11]
保护潮起潮落间的美丽!看,这是建设海湾的“硬核”实力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6-09 01:26
美丽海湾建设政策与目标 - 生态环境部印发《美丽海湾建设基本要求》和《美丽海湾建设提升行动方案》等文件 [1] - 沿海5省7市探索推进全域美丽海湾建设 [1] - 目标到2027年美丽海湾建成率达到40%左右 [1] 区域生态修复案例与成效 - 河北秦皇岛七里海水域面积从2.86平方公里增长至15平方公里 [3] - 山东日照海龙湾恢复1882米砂质岸线和46万平方米沙滩 [5] - 福建厦门同安湾完成"退垦还海"4.5平方公里和"退塘还海"3.8平方公里 [9] - 厦门同安湾下后滨生态修复项目预计年底修复沙滩23.26公顷 [19] 环境治理措施与基础设施 - 厦门1216个自然村完成污水提升治理工作 [24] - 厦门海域水体交换能力提升30% [24] - 澳头村实施"三水分流"系统处理生活污水 [22] - 筼筜湖建立市民湖长制度并吸引上千名志愿者参与治理 [24] 生态改善与生物多样性恢复 - 厦门中华白海豚数量稳定在80多头 [28] - 筼筜湖红树林面积达2.6万平方米 [24] - 河北七里海成为渤海之滨的"鸟类天堂" [3] - 江苏大丰川东港水质大幅改善并重现水草丰茂景象 [7] 经济效益与社会影响 - 厦门一季度接待国内外游客2765.89万人次 同比增长14.60% [30] - 三亚湾通过系统性生态治理恢复细腻海滩和椰林景观 [11] - 厦门打造东南部海域和同安湾两个亲海宜居型美丽海湾 [30]
浙江县域观察:“蓝色资源”何以动力澎湃?
中国新闻网· 2025-05-21 20:54
项目赋能港口经济活力迸发 - 浙江(华东)深远海风电母港(核心区)一期工程正在建设中,这是全国首个服务深远海项目的新型功能港,建成后将推动海上风电产业头部企业集聚,为浙江开拓深远海海上风电资源开发新赛道提供支撑 [1] - 洞头积极融入金丽温开放大通道,完善状元岙港区集疏运体系,全速推进甬莞高速洞头支线建设,开通近洋精品航线17条,建成状元岙港5、6号泊位,全年集装箱吞吐量有望突破百万标箱 [1] - 新能源二手车出口基地落户洞头,2025年一季度出口额同比增长51.5% [1] 创新建设国家级渔港经济区 - 洞头打造智慧渔港,创新27椎大黄鱼种苗选育技术,大黄鱼仿野生养殖水平居浙江省前列 [2] - 智慧冷链中心启动主体冷库建设,海洋食品产业园集聚企业35家、产值超5亿元 [2] - 海产品全产业链入选县域10亿元以上"土特产"全产业链名单,大黄鱼开拓低空运输"跨海上桌"场景 [2] 生态筑基海洋经济创新发展 - 洞头通过声波海洋牧场放流3万尾岱衢族大黄鱼幼鱼,野化苗种成活率较传统方式提升60%以上 [3] - 洞头推动近岸海域生态环境治理、生态修复及绿色产业发展,打造北纬28°最美环岛路,保护修复千亩红树林,发展贝藻养殖等渔业碳汇 [3] - 洞头落地全国首个海洋生态修复类EOD项目,获批建设国家级沿海渔港经济区试点 [4] 文旅融合 "诗与远方"相得益彰 - 洞头海岛旅游持续火热,全区民宿床位超7000张,户均增收15万元 [5] - "耕海牧渔·魅力海霞"风貌区入选浙江省级"新时代富春山居图"风貌区,依托渔家民宿集群、海鲜排档街区、非遗文创市集等多元业态 [5] - 洞头以海霞村为核心,联动七村建设"大海霞"片区,2024年片区村集体经济总收入实现翻番 [6] - 今年一季度,洞头全区接待游客112.7万人次,过夜游客人次同比增长15.2%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