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海洋强国
icon
搜索文档
锻造“国之重器” 山东挺起海洋产业“硬脊梁”
中国新闻网· 2025-09-27 01:20
中新网济南9月27日电 (李欣李明芮)浪花奔涌,向海图强。作为拥海而兴的经济大省,山东凭借3500多 公里海岸线和近16万平方公里的蔚蓝疆域,正书写"海洋强国"建设的齐鲁篇章。 向深蓝挺进,装备是破局之钥,山东聚焦海洋资源开发需求,在海洋油气装备、海上风电装备等领域持 续攻坚,打造出一批适配深蓝探索的"深海利器",成为开发海洋资源的重要支撑。 纵观山东海工装备崛起之路,一个个里程碑熠熠生辉:全国首个全潜式的大型网箱"深蓝1号"在青岛建 成交付、亚洲首艘圆筒型海上油气加工厂"海葵一号"在青岛建造完工并离港启运、全球最大26兆瓦级海 上风电机组在东营完成吊装……山东以一系列突破性成果,将高端海工装备从"关键利器"发展为"产业 标杆",以硬核实力不断刷新中国海工装备制造的新高度。 近年来,山东坚持陆海统筹,纵深推进"海洋强省"战略,在高技术船舶、高端海工装备等战略新兴产业 领域实现一系列重大突破,成功锻造出一批代表"中国制造"顶尖水平的"国之重器",挺起海洋产业发展 的"硬脊梁"。 攻坚高技术船舶:从"制造"迈向"智造"新标杆 山东以高技术船舶制造为突破口,推动船舶工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实现从"制造基 ...
不临海也“闯”深海,武汉企业凭“光”织就海底数字网
长江日报· 2025-09-22 08:33
行业战略地位 - 海底光缆承载全球95%以上国际通信容量 是全球数字化和信息化的重要基础设施 [2] - 海底光缆传输容量大 时延低 建设便利 是全球网络的主动脉 [8] - 全球海底光缆总长度达140万公里 相当于绕地球35圈 每天承载万亿级美元金融数据传输 [4] 技术突破 - 长飞公司联合相关单位成功铺设全球首条7芯光纤海底试验光缆 实现海缆扩容不增粗的革命性解决方案 [6] - 烽火通信基于AI算法实现200公里标准单模光纤上254.7Tb/s超高速传输 支持跨洲际大容量长距离传输场景 [6] - 光迅科技实现单跨距1002.75公里无中继光通信传输 打破世界纪录并具备近海渔业开发应用潜力 [7] 产业能力建设 - 烽火通信海洋通信产业园具备年产1万公里海底光缆和1000个中继器能力 [10] - 烽火通信成为全球唯一自主打通芯片器件 岸基及水下设备 光棒海纤海缆 海洋工程装备四大核心技术领域的企业 [10] - 长飞公司完成对海缆制造平台长飞海洋科技的收购 业务直接向海洋工程延伸 [10] 市场竞争格局 - 海底光缆技术与市场长期被美 法 日企业垄断 [4] - 美国违反国际规则在海缆领域对中国构筑小院高墙 [4] - 武汉企业通过技术创新突破国际遏制态势 提升中国方案在国际市场竞争力 [6] 产业生态构建 - 武汉形成从核心材料 关键器件到系统集成的完整产业生态 成为国家深海技术创新的非典型高地 [10] - 武汉光谷形成从基础研究 中试到产业化的完整创新链 [10] - 企业主导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加速技术突破向产业能力转化 [10] 应用场景价值 - 跨洋光纤保障油气平台千米井下参数实时回传 [8] - 国际量子通信密钥生成速率依赖跨洋光通信传输保障数据安全 [8] - 洲际数字毛细血管实现北京患者医疗影像与大西洋彼岸医院分钟级传输 [8] - 海底高速通道支持一带一路国家港口与海关系统秒级同步 [8]
新华社权威速览·非凡“十四五”| 四个关键词,读懂向海图强成绩单
新华社· 2025-09-10 10:57
海洋经济发展成果 - 海洋产业门类齐全 拥有全部15个主要海洋产业[4] - 海洋水产品总产量连续36年稳居世界首位[4] - 自主研发海洋药物占全球已上市品类28%[4] - 海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占全球总量三分之一[4] - 海洋旅游产业2024年增加值达1.6万亿元[4] 海洋科技装备突破 - 大洋钻探船"梦想"号正式入列 综合钻探性能全球领先[8] - 建成全球首座10万吨级生产储油平台"深海一号"[8] - "奋斗者"号深潜器等大国重器建成使用[9] - 全潜式深远海养殖装备"深蓝一号"交付使用[9] - 全球首座波浪能养殖平台"澎湖号"持续稳定运行[9]
新华社权威速览·非凡“十四五”丨 四个关键词,读懂向海图强成绩单
新华网· 2025-09-10 10:25
海洋经济总体规模 - 2024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突破10万亿元[2] - 较"十三五"末增长34%[2] - 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7.8%[2] 海洋产业体系 - 成为海洋产业门类最齐全国家之一 拥有全部15个主要海洋产业[3] - 海洋水产品总产量连续36年稳居世界第一[3] - 海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占全球总量三分之一[3] 海洋科技装备 - 大洋钻探船"梦想"号正式入列 综合钻探性能全球领先[4] - 建成全球首座10万吨级生产储油平台"深海一号"[4] - "奋斗者"号深潜器等大国重器建成使用[4] 细分产业表现 - 海洋旅游产业2024年增加值达1.6万亿元[3] - 自主研发海洋药物占全球已上市品类28%[3] - 全潜式深远海养殖"深蓝一号"交付使用[4] 新兴海洋工程 - 全球首座波浪能养殖平台"澎湖号"持续稳定运行[4] - 深海装备技术取得重大突破[4] - 海洋经济成为国民经济稳增长重要力量[2]
海风海缆数据库分析解读 - 能源革命
2025-09-03 14:46
行业与公司 * 行业聚焦于海上风电及海缆领域 涉及深远海风电项目发展 政策支持及市场招标交付动态[1][2][3] * 主要公司包括东方电缆 中天科技 亨通光电 东软 大金重工等海缆及主机厂企业[1][2][3][7][11] 核心观点与论据 * 三季度海上风电交付量显著提升 东方电缆存货和合同负债数据印证大规模交付趋势 主机厂预期下半年交货量远高于上半年[1][3] * 上半年国内新增并网装机容量同比增长200%至2.49吉瓦 主要因去年四季度低基数及海南项目延后 广东山东项目受补贴递减影响减少[6] * 今年风电装机量预计超8吉瓦 有望达10吉瓦 市场保守预期6-8吉瓦 但仍较去年4吉瓦增长50%-100%[9] * 深远海风电项目加速推进 浙江Z15厂址500千伏直流海缆招标启动 总价值约16.5-17亿元 预计由东方电缆和中天科技分得[2][16] * 500千伏交流海缆订单占比将大幅提升 下半年多个大型订单集中在广东阳江汕尾地区 东软和中天获取概率最大[11] * 政策支持力度显著增加 政府工作报告 中央财经小组会议 自然资源部部长署名文章等均提出发展海上风电[17] 其他重要内容 * 目前已明确并网2.55吉瓦项目 其中1.8吉瓦来自海南 另有8.3吉瓦项目已开工 包括江苏大丰 玉环2等[7] * 江苏项目要求9月30日前全容量并网 但青洲五等大项目或延迟至明年 广东因补贴政策年底与明年并网无显著差异[8] * 东方电缆国内待交付订单79亿元 中天科技58亿元 待招标项目总额174亿元 未来两年交付能力充足[14] * 深远海风电项目总量达42.62吉瓦 浙江Z15厂址示范项目进展最快 导管架 风机和海缆明年形成交付[16] * 市场对招标预期疲惫 需业绩端表现或长期规划增强信心 三季度业绩可能形成催化效应[15][18]
每天读懂一家军工央企|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8-30 02:56
公司背景与规模 - 公司前身可追溯至1950年10月成立的重工业部船舶工业局,历经多次体制调整后于1982年成立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现为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 [2] - 公司拥有超万亿元资产和近20万员工,具备全球领先的船舶及配套产品研发能力,造船新接订单量、完工量和手持订单量连续多年稳居世界第一 [2] - 公司业务覆盖军工装备、民用船舶、高端船海装备及配套产品,并延伸至清洁能源、电子信息、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领域 [2] 军工装备制造能力 - 公司承担中国海军全部主战装备科研生产任务,包括航空母舰(辽宁舰、山东舰、福建舰)、核潜艇、075型两栖攻击舰、055驱逐舰等核心装备 [4][6][8][10][12][14] - 公司设计建造的首艘弹射型航空母舰福建舰标志着中国航母技术的完全自主化 [8] - 公司生产的055驱逐舰推动海军驱逐舰实现跨越式发展 [12] 民用船舶与海洋工程 - 公司成功交付中国首艘国产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总吨位13.55万吨,长323.6米,最多载客5246人),并完成第二艘邮轮"爱达·花城号"命名 [21] - 公司建造的24000箱级双燃料集装箱船可承载22万吨货物,采用绿色动力技术 [23] - 公司设计建造的"梦想"号大洋钻探船最大钻深达11000米,具备全球海域无限航区作业能力 [18] - 公司开发的"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成功下潜至10909米深度,创中国载人深潜纪录 [25] - 公司自主建造的"雪龙2"号极地考察船具备双向破冰能力,可连续破除1.5米冰层 [27] 新兴技术与产业拓展 - 公司发布甲醇双燃料发动机,单缸功率达64500千瓦,甲醇替代率超95%,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超7.5% [30] - 公司建成18兆瓦海上风电机电传动系统研发试验平台,支撑大兆瓦海上风电发展 [32] - 公司开发国内最大单体产氢量3000Nm³/h水电解制氢装备,推动绿氢规模化生产 [34] - 公司实现4N5级高纯海绵钛量产,钛铸件在船舶领域市占率超90%,并突破600℃高温钛合金工业化量产技术 [36] 行业地位与战略方向 - 公司作为中国船舶工业发展的国家队和主力军,培育了全球先进的海洋装备产业集群 [3] - 公司集齐航空母舰、大型液化天然气运输船、大型邮轮三大造船工业"明珠",标志中国从造船大国向强国迈进 [21] - 公司以建设海洋强国、制造强国为目标,聚焦主业创新驱动和高质量发展 [37]
广联航空: 关于签署共建海空装备联合产业中心合作协议的公告
证券之星· 2025-08-29 17:35
合作协议签署基本情况 - 公司与哈尔滨工程大学航天与建筑工程学院签署共建"海空装备联合产业中心"合作协议 [1] - 合作基于优势互补和产学研协同原则 聚焦船舶海洋 深海装备和低空经济领域的复合材料应用 [1] 合作方背景 - 哈尔滨工程大学为全国重点大学 入选211工程及国家双一流建设行列 [2] - 航天与建筑工程学院前身为军事工程学院导弹工程系 拥有省部级重点学科和国防特色专业 [2] - 学院获国防技术发明奖一等奖等重要奖项 设有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 [2] 合作目标与范围 - 合作目标包括推动海洋装备和低空经济复合材料工程化应用 实现成果产业化合作和市场规模提升 [2] - 在船舶海洋领域开展标准研究 供应链服务和新技术研发合作 [3] - 在深海装备领域结合学院设计研发优势与公司制造经验 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 [3] - 在低空经济领域开展无人机关键技术攻关 推进机体结构平台轻量化等技术工作 [3] 合作机制 - 通过定期会晤和研讨会沟通合作进展 探索新合作领域 [4] - 联合申报国家及省部级科研计划项目 争取国家经费与政府资金支持 [4] - 建立人才合作机制 构建双赢可持续的人才合作关系 [4] - 合作成果产业化项目落地后通过专项协议明确收益分配 [4] 对公司影响 - 构建技术攻关 成果转化及人才培养三位一体的协同体系 [4] - 突破关键领域技术壁垒 精准布局重点项目 [4] - 为公司拓展业务发展空间构筑系统性基础 [4]
松发股份重组转型“民营造船第一股”首度“交卷”:上半年利润激增161倍
中国基金报· 2025-08-29 02:05
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66.80亿元 同比增长315.49% [1][2] - 利润总额8.78亿元 同比激增约161倍 归母净利润6.47亿元 扣非净利润1.16亿元 [1][2] - 总资产343.78亿元 归母净资产35.34亿元 同比增长151.3% 基本每股收益2.62元 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18.30% [2] 重组转型 - 通过资产置换与发行股份购买资产 置入恒力重工集团有限公司100%股权 [1] - 主营业务从陶瓷制造转型为船舶与高端装备研发制造销售 成为中国国内民营造船第一股 [1] - 恒力重工2025年上半年实际实现净利润7.22亿元 扣非净利润6.59亿元 其中自期初至合并日实现净利润5.23亿元计入非经常性损益 [2] 行业背景 - 全球船舶市场持续回暖 船舶老龄化 环保新规推行 海运贸易稳步增长推动市场需求扩大 [3] - 公司生产计划排期至2029年 为未来三至五年持续盈利提供保障 [3] - 全球航运业绿色低碳转型加速 民营资本响应国家海洋强国战略 [4] 产能与技术 - 恒力重工海洋工厂已全部投产 未来工厂产能逐步释放 全面建成后将成为全球单体规模最大造船基地之一 [3] - 钢材年加工能力约230万吨 可实现各类型船舶同步建造 [3] - 船用发动机年产量约180台 覆盖LNG LPG 甲醇 氨四种类型双燃料发动机 绿色制造能力行业前列 [3] 市场地位 - 具备全船型承接能力 手持订单量及新签订单数量位列全球大型远洋船舶制造商前列 [3] - 未来工厂全面达产后 恒力重工年产值有望突破700亿元 [3] - 本次重组是证监会并购六条新政策实施后首例获批的上市公司跨界重大资产重组案例 [2]
广联航空签署共建海空装备联合产业中心合作协议,拓展业务新空间
新浪财经· 2025-08-29 01:04
合作背景 - 广联航空与哈尔滨工程大学航天与建筑工程学院签署共建"海空装备联合产业中心"合作协议 [1] - 哈尔滨工程大学为全国重点大学及"双一流"建设高校 其航天与建筑工程学院拥有省部级重点学科和国防特色专业 [1] - 合作双方不存在关联关系 哈尔滨工程大学未被列为失信被执行人 [1] 合作目标 - 面向海洋探索与资源开发、低空空域活动对先进复合材料的迫切需求 [1] - 整合双方资源推动海洋装备和低空经济复合材料工程化应用 [1] - 实现成果产业化合作和市场规模提升 解决关键难题和产业升级问题 [1] 合作范围 - 船舶海洋领域:在标准研究、供应链服务、客户拓展及新技术研发等方面深化合作 [2] - 深海装备领域:依托学院核心技术优势和公司生产经验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 [2] - 低空经济领域:开展无人机关键技术及应用场景攻关研发 推动无人机市场拓展 [2] - 建立战略合作协同机制 双方领导及技术团队定期会晤并组织研讨会 [2] - 公司定向提出课题与学院联合研究 共同申报科研计划项目 [2] - 以"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为原则构建双赢的人才合作关系 [2] - 积极推进合作成果转化并明确收益分配 争取申报国家级或省部级奖项 [2] - 条件成熟时联合申报省部级创新平台资质 [2] 组织管理 - 联合产业中心设立中心主任1名和副主任2名 实行任期制一届5年 [3] - 成立执行委员会负责日常管理和运作等具体事务 [3] 合作期限 - 协议经双方签字盖章后生效 有效期为5年 [4] - 到期后协商续签或终止 [4] 合作影响 - 通过深度整合产学研资源优势构建协同体系 参与相关领域创新实践 [4] - 有望突破技术壁垒推动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 [4] - 为公司拓展业务发展空间奠定基础 为海洋强国与低空经济战略实施提供支撑 [4]
暑期来国家海洋博物馆,见证海洋传奇丨自然资源探馆系列③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8-19 11:09
博物馆概况 - 我国首座国家级综合性海洋博物馆 位于天津滨海新区 建筑外观呈流线型设计 寓意海洋元素[2] - 集收藏 展示 研究 教育四大功能于一体 展览空间达2.3万平方米 设6大展区15个展厅[2][9] - 2019年5月开放至今累计接待超1300万人次 2024年接待320万人次 跻身热搜百强博物馆[23] 藏品体系 - 馆藏总量3.9万件 涵盖文物 古生物化石 动植物标本等多门类 居国内海洋类博物馆前列[5] - 文物集群包含新石器时期蛋壳黑陶杯 汉代羽人划舟纹铜鼓 唐代海上丝绸之路瓷器 明代海防火炮等历史见证物[6] - 生物标本包括11米长鱼龙化石 完整蛇颈龙骨架 鲸鲨剥制标本 怀孕白真鲨塑化标本等珍稀展品[6] - 采用全流程智慧藏品管理系统 实现数字化动态监控 每件藏品配备电子身份证[6] 展览体系 - 海洋人文展区呈现中华海洋文明三篇章 展示郑和航海图 蛟龙号深潜器带回的7000米海绵标本等古今海洋发展见证[9] - 海洋自然展区包含国内最大古海洋专题展厅 从寒武纪三叶虫到新生代鲸类系统展示生态演变[9] - 今日海洋展厅陈列6000余件生物标本 从有孔虫到小鳁鲸构建完整生态图谱[9] - 设有海洋灾害体验厅 通过4D沉浸式环境模拟台风海啸等自然灾害[10] 科研能力 - 设立标本修复室 化石修复室与文物修复室三大专业实验室 配备超低温冰箱 3D扫描仪等先进设备[16] - 应用科技考古手段 通过高精度3D打印技术复原化石残缺部分 如蛇颈龙骨架5%缺失部位实现精准补全[16] - 与多所高校及科研机构合作开展海洋地质 生物 历史等交叉学科研究[17] 教育功能 - 教育中心面积达3000平方米 设主题教室 多功能活动区和创客空间 课程覆盖全年龄段[18] - 与78所学校合作开发馆校课程 推出博物馆考古课 深海探测模拟实验等特色内容[18] - 构建全媒体科普矩阵 通过微信公众号 抖音直播 AR/VR等技术实现云端逛展[18] 特色创新 - 创新实践馆海联动模式 在户外海域设立以退役军舰为核心的军事主题展区[22] - 配套建设海上休闲运动中心 提供帆船体验等亲海项目 打破传统博物馆边界[22] - 常设三个临展厅 举办海上丝绸之路特展 鲸奇物语等主题展览保持内容更新[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