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海洋环保
icon
搜索文档
瞭望·治国理政纪事|把海南打造成海洋强省
新华社· 2025-09-27 08:23
◇2018年4月,在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海南是海洋大省,要坚定走人海和 谐、合作共赢的发展道路,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加快培育新兴海洋产业,支持海南建设现代化海洋牧场,着 力推动海洋经济向质量效益型转变。要发展海洋科技,加强深海科学技术研究,推进"智慧海洋"建设,把海南打 造成海洋强省。要严格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建立健全陆海统筹的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和污染防治区域联动机制。 ◇在总书记的嘱托和指引下,海南奋力开展海洋强省建设实践。在产业培育上,努力释放高质量发展潜力;在科 技创新上,努力研发装备推动海洋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在生态保护上,努力加强系统防治修复守护"蓝色家 底"。 ◇当前,海南正着力推动海域管理模式从平面向立体、从二维向三维转变,创新解锁立体用海新模式。 ◇今年6月,"深海一号"大气田二期项目全面投产,我国最大海上气田建成。目前,"深海一号"大气田已经达到最 高产能设计状态,年产气量有望超过45亿立方米。 ◇依托自然资源禀赋,瞄准深海能源开发这块"硬骨头",海南以推动关键装备自主制造和产业化为目标,聚焦水 下采油树等关键装备,逐步形成从实验研发、总装测试到产业化应用的 ...
青春之花在海岸线绽放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8-19 02:52
海洋科技产学研合作 - 海洋科学与水产学院团队将实验室成果应用于鱼塘养殖 优化饵料配比和改进病害防治方案显著提升养殖效率 [4] - 海洋技术与测绘学院团队实地考察海岸线 分析潮水退速与携物能力并记录人类活动对海岸线影响 [4] - 海洋工程学院团队与深海技术科学太湖实验室合作 共建实训基地并开展项目制学习培养掌握核心科技的人才 [4] 海洋科普教育推广 - 海洋科学与水产学院团队指导小学生搭建微型生态瓶造景景观 以趣味手工激发青少年对海洋的热爱 [6] - 电子工程学院团队通过折纸模型和实物演示 生动解读水上发电水下养殖的绿色模式 [6] - 土木与港海工程学院团队联合中交三航局专家设置纸牌承重挑战赛 使力学原理可触可感并拉近与海洋工程的距离 [6] 海洋文化传承与创新 - 文法学院团队与非遗传承人对话 学习海州五大宫调百年发展历程及特色乐器操作 [7] - 艺术设计学院团队设计系列文创产品 包括印有曲谱图案的T恤笔记本书签和数字插画动画短片 [7] - 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团队深入淮盐文化博物馆和盐场 研讨产业技术创新与绿色发展新路径并完成粗盐析出实验 [7] 海洋生态保护实践 - 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团队采集海水样本并通过精密仪器分析数据 为海洋生态保护提供科技支撑 [9] - 机械工程学院团队开展环保绘画活动 将海洋知识科普融入碧海蓝天诗意图景创作 [9] - 计算机工程学院团队搭建科普宣传点传播海洋保护知识 并组织净滩实践拾捡海滩垃圾 [9] 海洋产业商业赋能 - 商学院团队将电商思维与品牌理念转化为实用技巧 定制化品牌标签让生蚝成为海洋文化与生态价值代言者 [6] - 团队开辟大学生加基层加市场的助农新航道 推动优质生蚝走出连云港 [6]
渔民变身“海洋美容师” 让大海重归蔚蓝
央视网· 2025-08-13 23:30
海洋塑料污染治理模式 - 浙江创新推出"蓝色循环"模式 采用"政府引导+企业主导+产业协同+公众参与"联动机制 将渔民转化为海洋保护者 [1] - 该模式2023年获联合国"地球卫士奖" 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效益双赢 [1] 项目实施背景 - 台州700公里海岸线曾面临严重垃圾污染 每艘渔船年均产生或打捞500公斤海洋塑料废弃物 [5] - 小岛垃圾外运成本高昂 传统治理方式陷入僵局 [5] 商业模式创新 - 浙江省政府与浙江蓝景科技2019年联合推出"蓝色循环" 通过"高价回收+公益岗位"双机制吸引居民参与 [5][7] - 标准化收集点实现垃圾分类/压缩/称重/数字化监管闭环 台州已建成15个收集点并推广至宁波舟山等地 [7] 社会效益 - 项目带动1300多名沿海居民参与海洋保护 包括60岁以上居民考取垃圾分类证书 [7] - 渔民从"海洋索取者"转变为"海洋美容师" 形成常态化清理机制 [3][7] 运营细节 - 大陈岛作为国家一级渔港成为示范点 渔民每日进行海上垃圾打捞和岸滩清理 [3][7] - 收集系统实时向环保局上报数据 实现垃圾溯源监管 [7]
“绿色动能”涌动之江大地
科技日报· 2025-08-13 01:21
科技支撑绿色能源发展 - 宁波舟山港梅山低碳码头风光储一体化项目累计发电量超4000万千瓦时 绿电消纳率超65% 每年节省用能费500多万元[1] - LHD海洋潮流能发电站连续并网运行超8年 累计送电超870万千瓦时 度电成本从106元/千瓦时降至1.1元/千瓦时[2] - 浙江可再生能源装机占比提升至46.4% 规模历史性超过火电[2] 海洋经济创新机制 - "蓝色循环"模式通过区块链物联网技术实现海洋塑料废弃物全生命周期追溯 获2023年联合国地球卫士奖[3] - 象山县完成全国首单蓝碳拍卖 建立跨省共建蓝碳生态碳账户 实现"蓝碳+产权+司法"生态补偿交易[4][5] - 丽水市出台全国首个地市级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技术办法 仙居县实施国内首个县级生物多样性碳汇项目[5] 生态产业化转型实践 - 坛头村通过环境治理将"臭河滩"转变为文化"会客厅" 实现生态美带动产业旺文化兴百姓富[6] - 缙云县将采石遗迹"岩宕"改造为剧场书房展示厅等文化空间 从卖石头转向卖风景[6] - 安吉县打造全国首个县级竹林碳汇收储交易平台 构建生态产业化与产业生态化闭环[5][6]
为大海美颜 为百姓创富
经济日报· 2025-08-11 22:05
核心观点 - 台州市通过"蓝色循环"治理体系实现海洋塑料废弃物的回收利用 形成由政府引领、企业主导、公众参与的完整价值链 将海洋垃圾转化为经济资源并带动百姓增收 [1] - 该项目获得联合国"地球卫士奖" 成为全球海洋治污标杆 渔民环保意识显著提升 从被动抵触转为主动参与回收 [2] - 浙江省通过立法和陆海统筹治理海洋污染 近岸海域水质显著改善 "十四五"前4年优良水质比例较"十三五"提高18.6个百分点 [3] - 象山县开发蓝碳交易市场 实现海洋资源资产化转化 2023年2340.1吨蓝碳以每吨106元价格成交 形成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提升模式 [4][5] 治理模式 - "蓝色循环"模式建立数字化溯源体系 下游企业可获得国际认证进入高端市场 交易额的20%作为"蓝色共富基金"用于物资补贴和绿色信贷 [1] - 海洋塑料瓶回收价格达1.5-2元/斤 通过再生企业处理后可生产手机壳、服装等产品 [1] - 全国首部海洋塑料废弃物治理地方法规《台州市海洋塑料废弃物治理规定》于2023年7月获批 将治理模式制度化 [3] 生态环境效益 - 浙江海域面积26万平方公里 海岸线6715公里占全国20.3% 通过陆海统筹治理使海洋污染物80%来自陆地的问题得到控制 [3] - 浒苔养殖具有显著固碳效果 1公斤浒苔苗可长成1000公斤浒苔 在生长过程中吸收氮、磷、碳元素 [4] - 滩涂养殖紫菜、海带等作物的生态效益高于经济鱼类养殖 但经济效益通过蓝碳交易实现增值 [4] 经济效益 - 蓝景科技等企业组成"蓝色联盟" 推动海洋塑料交易并建立共富基金分配机制 [1] - 象山旭文海藻公司2022年出售浒苔碳汇量246.1吨 所得资金用于苗种培育和固碳研究 [4] - 市场对蓝碳产品需求旺盛 等待进一步开发 通过资源资产化转化既增加养殖收入又助力"双碳"目标 [5]
“净塑从源头开始”舟山启幕:多方共探循环杯试点,合力破局海洋塑料污染
净塑自然守护海洋项目 - 一个地球发起"净塑自然守护海洋"项目 聚焦广东 福建 海南 浙江沿海地区 通过净滩 垃圾回收兑换 社区渔民培训等多元化行动保护海洋环境 [2] - 2024-2025年开展24场净滩净岛活动 动员超1500名志愿者 清理海洋垃圾4200公斤 举办10场社区培训覆盖250人 组织10场垃圾回收兑换活动 [2] - 联合无境深蓝 海岛青年 蓝丝带 千岛海洋等在地伙伴 通过活动协助 传播互动 经验交流扩大影响力 形成海洋保护合力 [2] 海洋保护实践经验 - 无境深蓝在广东江门结合中华白海豚保护开展培训 通过工作坊和知识挑战提升渔民减塑意识 [3] - 蓝丝带在三亚吸引退休人员及亲子家庭参与 将自然教育融入活动 实现参与者从观光到持续参与的转变 [3] - 海岛青年搭建线上协作网络 帮助返乡青年跨地域运营环保项目 激发青年群体参与活力 [3] - 千岛海洋发掘渔民志愿者的乡土智慧 其生态哲思与舟山传统渔业"抓大放小"理念一脉相承 [3] 全球塑料治理本地化行动 - 针对INC5 2全球塑料条约谈判 与会机构计划整合案例数据形成统一叙事 在国际舞台发出中国民间组织声音 [4] - 通过社区试点 企业联动 政策倡导将全球目标转化为公众可参与的本地行动 推动政府 企业 科研与社区多方协作 [4] 重复使用商业模式发展 - 艾伦麦克阿瑟基金会指出单靠回收不足 需强化"减量化-重复使用-回收再生"中重复使用的关键作用 [5] - 欧盟《塑料包装及废弃物条例(2024)》已设定复用包装强制性目标 欧美拉美品牌商超推出可灌装 可返还 散装销售等主流配置 [5] - 重复使用模式可助力商超外卖平台绿色转型 为青年创造参与式环保体验 提升城市绿色形象并创造就业 [5] 循环杯试点项目进展 - 普陀区调研显示20余家咖啡茶饮商户中60%愿意尝试循环杯 8月将在青浜岛"岛隅咖啡"启动单店试点 [6] - 计划联动民宿 商店设公共回收点 通过公益筹款与企业赞助共担成本 未来覆盖办公园区 零废弃赛事等场景形成闭环 [6] - 舟山普陀区建议精细化执行 细化至"每只杯子 每个商家 每个点位" 通过全生命周期数据管理打造可复制样板 [8] 青浜岛零废弃实践 - 青浜岛旅游高峰期日均游客数千人 塑料垃圾中饮品杯占比超30% 对生态系统构成压力 [10] - 青浜海岛公益开展可回收物处理 厨余垃圾堆肥等工作 计划与新建码头协同加大零废弃宣传 [11] - 将结合循环杯试点推动"旅游+环保"跨界融合 通过游客传播生态保护理念 [12]
大陈岛生态建设点亮“海洋蓝碳”
经济日报· 2025-05-28 18:44
生态治理 - 大陈岛通过"海洋云仓"智慧治污模式实现船舶污染物收集、转运和处置的数字化管理,2022年结合"渔省心"平台实现实时监控 [2][3] - "蓝色循环"海洋塑料污染治理项目成为我国最大海洋废弃物回收项目,获2023年联合国"地球卫士奖" [3] - 大陈岛进行污水管网改造,覆盖28家公建单位、40家"六小行业"企业、579户居民家庭,新建管网5万平方米、改造40万平方米 [3] 清洁能源 - 大陈岛年平均风速6.8米/秒,34台风车年发电超6000万千瓦时,满足全岛用电需求并有富余 [4] - 全岛建成32家全电民宿、13家全电养殖基地,实现清洁能源车全覆盖,广源渔业全电养殖基地年节约用电成本7万元 [4][5] - 2022年投运全国首个海岛"绿氢"综合能源示范工程,构建"制氢-储氢-燃料电池"热电联供系统 [5] 碳汇经济 - 2023年大陈岛贻贝养殖固碳项目2223吨碳汇以10.5万元成交,完成浙江省首笔海洋蓝碳交易 [6] - 彩色森林项目100吨森林碳汇以7000元成交,发放台州市首笔碳汇金融贷款"椒蓝贷"15万元 [6] 生态修复 - 完成砂质岸线修复工程,在梅花湾、土地堂等地形成3处休闲沙滩,改善岸线资源 [7] - 森林覆盖率达60%以上,补种10余种珍贵彩色树种,吸引70多种鸟类及6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栖息 [8] - 投资3000万元建成10.5万立方米人工鱼礁,228万元用于苗种投放,建成海洋牧场示范区 [8]
海口出台方案促蓝碳经济发展
中国新闻网· 2025-05-15 06:22
蓝碳经济发展行动方案 - 海口市发布《蓝碳经济发展行动方案(2025—2035年)》,目标到2035年基本建立蓝碳经济体系,显著提升海洋产业生态化水平和蓝碳经济贡献度 [1] - 蓝碳经济定义为通过保护和恢复海洋生态系统提升碳汇功能,实现经济效益的新兴经济形态,核心是利用海洋活动及生物固定二氧化碳 [1] 海口蓝碳资源禀赋 - 海口拥有3.2万亩红树林资源,其中海南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占2.7万亩,滨海湿地面积广阔,具备红树林和海草床等蓝碳生态系统 [1] - 2020年以来海口实施生态修复项目,新增红树林4590亩,修复4800亩,碳汇增量居海南省首位 [2] 重点任务与工程 - 方案部署七项重点工作:摸清资源底数、海洋增汇工程、碳汇应用示范、保护修复、海洋生态服务等 [1] - 二十项具体任务包括红树林修复工程(已完成4800亩修复)、海洋底播增殖碳汇工程、节能减排工程、"人工上升流"碳汇技术研发等 [2] 市场化探索与成果 - 2022年5月海口完成海南首笔蓝碳交易,交易碳汇量3000余吨,交易额30余万元 [2] - 计划建立蓝碳交易市场,推动碳汇资本化,通过科技成果转化和培育科技型企业促进产业升级 [2] 战略意义 - 蓝碳经济被定位为促进绿色转型的重要工具,可服务海南自贸港建设,拓展蓝色经济新空间 [2] - 动态监测核算体系、科研攻关和产业发展被列为推动蓝碳经济的核心路径 [2]
政企民“捞瓶”保护海岸线:蓝色循环将布局广东等沿海9省
南方都市报· 2025-05-08 08:14
蓝色循环模式概述 - 浙江"蓝色循环"项目通过高科技手段将海洋塑料垃圾循环利用,变身为时尚服装等高值产品 [1] - 模式核心包括渔民收集、企业再生、品牌制造、政府监督的闭环系统 [3] - 项目已累计收集海洋塑料废弃物约5.1万吨,减少碳排放量约6.6万吨 [4] 商业模式与技术创新 - 海洋塑料经认证后价格暴涨3倍,单个矿泉水瓶售价从7分提升至2毛 [2] - 区块链技术实现全流程追溯,扫码可查垃圾来源及处理路径 [2] - 国际品牌将再生塑料用于文具、服装、护肤品包装等高附加值产品 [2][9] 全国推广计划 - 2023年项目获联合国"地球卫士奖",计划扩展至广东等9省2市289个港口 [5][6] - 已在浙江、江苏、山东、海南、福建5省落地 [8] - 全国布局三大海洋产业园:浙江9月投产、青岛进入土地程序、海南选址中 [9] 产业链合作进展 - 广东肇庆企业参与塑料再生环节,未来将与化妆品包材、电子配件等公司合作 [9] - 法国、韩国等8国5组织及7家国际头部企业表达合作意向 [10] - 计划借助"一带一路"向发展中国家输出技术设备 [10] 实施挑战 - 缺乏全国统一回收标准,部分区域存在渔民自愿性参与问题 [10] - 推广效果依赖地方政策支持,如浙江将渔船垃圾回收纳入考核显著提升配合度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