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生态修复

搜索文档
“广西蓝”绽放国际舞台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9-29 01:47
近日,在山东青岛揭晓的首届联合国"海洋十年"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大赛(以下简称大赛)结果传来振奋消息,广西壮族自治区海洋局组织区内部分单位 参选的案例项目收获"海洋十年"中国行动国际合作种子基金6个有关奖项,自治区海洋局也因此荣获大会授予的优秀组织奖。满满的荣誉让"广西蓝"充分绽 放于国际舞台,在一众国际典型案例中尤其引人注目。 广西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案例成绩斐然,所获奖项覆盖大赛全部3个赛道,为全世界提供了人海和谐的海洋生态文明"广西经验"。这背后,是广西持之以 恒开展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全力擦亮海洋生态"金字招牌"的不懈努力。 作为西部地区唯一沿海省份,广西的蓝色潜力独一无二,是我国南方重要生态屏障,肩负着维护生态安全的重大使命。一直以来,广西海洋部门深入贯 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广西工作论述的重要要求,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系统治理、综合协同,坚持陆海统筹、系统修复,陆海统筹推进海 洋生态文明建设,构建以海岸带、海岛链和自然保护地为支撑的"一带一链多点"海洋生态安全格局,用心保护和建设北部湾"美丽海湾"。 一系列亮眼成果,尽显海洋生态修复之效:广西海洋生态监测多项指标位居全国前列,北部湾海洋生态质量保 ...
广西6个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案例获联合国奖项
广西日报· 2025-09-26 02:38
9月22日,记者从自治区海洋局获悉,首届联合国"海洋十年"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大赛评选结果近日 在山东青岛揭晓。广西选送的6个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案例斩获6项大奖,覆盖全部参赛赛道,自治区海洋 局同时荣获优秀组织奖,标志着广西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实践获国际认可。 广西参赛项目在三大赛道均取得突破。其中,"中国广西防城港市西湾生态保护修复促进价值实现 实践案例"获海洋生态文明实践范例赛道重大项目奖,"钦州市孔雀湾生态修复项目范例"获同赛道重点 项目奖。在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创新技术赛道,"应对气候变化的可持续退塘还林技术:虾塘红树林生态 农场"项目获重大项目奖,"北部湾珊瑚礁生态修复技术与示范"和"红树林潮滩受损修复与营林关键技 术"项目同获重点项目奖。在海洋生态科技大学生赛道,"智筑珊海—珊瑚礁生态修复科技创新实践"项 目获重大项目奖。 近年来,广西始终坚持陆海统筹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构建"一带一链多点"海洋生态安全格局, 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生态保护修复模式。此次获奖不仅体现了中国在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上的前瞻 性探索,也为全球提供了人海和谐的海洋生态文明"广西经验"。(曹丽媛 杨晓佼) 联合国"海洋十年"(2021—2 ...
海南三沙成功种植珊瑚苗10万株
人民日报· 2025-09-01 22:41
珊瑚礁生态系统被誉为"海底热带雨林",对维护海洋生物多样性和岛礁生态安全具有重要作用。珊瑚礁 修复不仅可重建海洋生物栖息地、稳定食物链,还能增强海洋生态系统韧性,巩固岛礁基底。 针对全球气候变暖导致的珊瑚白化现象,2023年,三沙市在位于西沙群岛东北部的宣德群岛海域启动珊 瑚种植项目。项目采用"树型珊瑚苗圃"培育技术,显著提升珊瑚生长速度和成活率。珊瑚苗年生长可达 15厘米,种植区内,海龟、砗磲等珍稀海洋生物也明显增多。 潜水员在养护"树型珊瑚苗圃"。 三沙卫视供图 西沙群岛七连屿。 张国雄摄 本报三沙9月1日电 (记者董泽扬)记者从海南三沙市海洋保护区管理局获悉:截至目前,三沙市珊瑚 种植项目取得阶段性成果,已成功种植珊瑚苗10万株;建成西沙群岛规模最大的人工珊瑚育苗基地和种 植示范区,已培育珊瑚幼苗14.3万株。 《 人民日报 》( 2025年09月02日 14 版) (责编:卫嘉、白宇) ...
妈祖故里的生态复兴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8-20 00:59
项目概况 - 莆田市蓝色海湾整治行动入选自然资源部2025年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典型案例 [2] - 项目修复岸线16.72千米、滨海湿地534公顷,显著提升海岸带生态韧性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2] - 通过"物理+生物"治理互花米草入侵区域,种植红树林41.91公顷,营造黑脸琵鹭保育区36.47公顷 [12] 生态修复成效 - 木兰溪入海口修复区大型底栖生物多样性指数增长60%,鸟类多样性指数提升20%以上 [14] - 北岸段海岸带底栖生物多样性指数增长43%,植被生物多样性指数提升33% [14] - 紫玉湖湿地修复面积9.11公顷,投资3500万元,打造潮汐式湿地系统 [8] - 妈祖城内湾生态修复面积达22公顷,配套健身步道和3千米生态框设施 [9] 工程项目细节 - 妈祖城沙滩营地总投资1.2亿元,计划2024年12月底竣工运营,引入网红走廊、太空舱等多元场景 [4] - 完成海堤抛石理砌22万立方米、扭王字块预制吊装约11万块、六角螺母混凝土字块预制安装3.6万块 [5] - 修建消浪挡墙4.6千米,防洪标准提升至50年一遇 [5] - 湄洲湾北岸段完成海堤生态化及加固整治9.43千米,岸线整治与修复5.36千米 [9] 经济效益 - 蒋山村紫菜种植面积从1500亩增加至2300亩,因水质改善提升产品品质 [14] - 妈祖城沿岸形成特色游览路线,延伸文旅产业链条,成为休闲娱乐新地标 [5] - 通过退养还滩123.7公顷和退养复滩49.94公顷重塑生产、生活、生态"三生"空间 [2][9]
海南:靠海“吃海”有了新吃法
海南日报· 2025-08-18 01:40
海洋生态修复项目进展 - 海南自2018年以来累计投入26.397亿元实施29个海洋生态修复项目 完成海岸带修复152.33公里 新营造和修复红树林1225.94公顷 新增修复珊瑚礁27.8公顷 [6] - 儋州湾生态修复项目改善周边约1.95万亩土地生态 红树林植物增至22种 大型底栖动物物种从17种增至50种 水鸟记录达57种 [3][4] - 三亚铁炉港保护区对9株百年红榄李实施挂牌监护 通过种苗扩繁技术实现滩涂回归种植2000余株 [4] 生态修复带动产业转型 - 陵水县实施生态修复后 渔民转型开设民宿及渔家乐 深海养殖等新业态 红树林潮汐亲子营单日接待量达300-400人 [2] - 儋州湾生态改善带动当地餐饮及旅游业发展 促进居民就业 [4] - 蜈支洲岛通过珊瑚礁修复项目推动潜水及海钓等休闲渔业发展 游客可参与"珊瑚宝宝"生态修复活动 [5] 地方特色经济模式创新 - 儋州海头镇老市村将养殖塘恢复为盐田湿地 推出"老市盐"有机农产品 月产海盐4万斤 月产值达20万元 计划拓展盐疗及制盐体验活动 [6] - 陵水新村港疍家渔排民宿从4间客房扩展至24间 结合海域资源展示原生态生活体验 [5] - 海南通过红树林修复 珊瑚礁增殖及人工鱼礁投放等措施 提升海洋生态系统功能 构建陆海统筹开发新格局 [2][5]
零碳小岛连世界,国际朋友圈喜扩容
齐鲁晚报· 2025-08-14 21:24
长岛零碳转型实践 - 长岛从高耗能产业转型为国际零碳岛 成为全球岛屿低碳发展范本 [2] - 孙家村清退100多户海参育保苗企业 每年减少电费300多万元和1万多吨煤耗 [3][4] - 实施生态修复工程 布设十余万株海藻 修复2500亩海洋牧场 养护5000亩海域渔业资源 [4] 生态经济效益 - 海藻场固碳效率显著 潮间带每平方米碳汇量187.31克 潮下带达386.63克 [4] - 发展休闲渔业与民宿产业 年产值达6000多万元 高端民宿旺季日毛利润1.5万元 [4][5] - 建设赶海园 亲海园 海钓场等娱乐项目 开发41套民宿渔家楼 [4] 生物多样性恢复 - 斑海豹种群数量稳定增长 从2022到2025年新增个体及幼体 "常住民"从3-4头增至7头 [6][8] - 东亚江豚数量增加 猛禽资源丰富 包括游隼 红隼等物种 [6][9] - 海藻场为经济鱼类提供栖息环境 推动天然渔业资源恢复 [4] 零碳技术应用 - 全域推行新能源旅游公交 清洁能源供暖 垃圾分类及污水处理 [6] - 绿色微电海水淡化项目日生产50立方米高品质饮用水 [9] - 聚氨酯道路替代传统沥青 每公里减少126吨二氧化碳排放和28吨标准煤能耗 [9] 国际合作与推广 - 发起国际零碳岛屿合作组织 已有41家会员 包括16个国际会员 [10][13] - 在马尔代夫建设零碳示范岛 涵盖微电网 海水淡化 垃圾处理等技术 [11] - 在格林纳达布局光储示范项目 斐济光储一体化智能微网项目8月底开工 [12][13]
在海底种下一片“草原”——河北唐山曹妃甸修复全国面积最大海草床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6-23 03:35
海草床生态修复工程 - 唐山市拥有我国面积最大的海草床,总面积达4427公顷 [3][6] - 河北省通过构建"海底草原+生物廊道+海岸屏障"立体生态系统,实现生态价值与渔业经济双赢 [3] - 海草床修复工程2019年启动,累计完成修复面积938公顷,退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 [7][14] 修复技术体系 - 采用差异化修复策略:自然恢复为主区域辅以人工巡护,恢复力弱区域运用底质修复、种子播种等措施 [11] - 创新使用海草种植器解决潮汐影响,水位深达1米仍可种植 [11] - 建立智能监测系统实时监控人类活动,年获取上万条监测数据 [12][15] 生态修复成效 - 大型底栖生物种类从60种增至111种(+85%),生物量均值从4.51克/㎡增至19克/㎡(+321%) [14] - 生物多样性指数提升42.3%,显著提高蓝碳储量 [14] - 形成"1+N"观测网络,构建蓝碳本底数据库,量化固碳能力 [15] 综合治理措施 - 实施"治海先治陆"策略:完成283个入海排污口整治,开展河流生态修复 [9] - 建立三部门协同共治机制,开展"法治管控-科普宣教-社区共护"行动 [12] - 清除500公顷范围内渔业网具减少人类活动影响 [11]
人海和谐 共生共荣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6-12 06:29
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典型案例 锦州市大小凌河口湿地修复 - 清退养殖池1181公顷,疏通潮沟7684米,恢复盐沼植被1597公顷,激活碱蓬草生长[9] - 采用"退养还湿+潮沟连通+盐沼修复"模式,恢复区域生物多样性,提升防灾减灾功能[10] - 红海滩景观重现,实现生态、社会与经济多维度共赢[10] 唐山曹妃甸海草床修复 - 修复海草床面积938公顷,建立智能监视监测系统,生物多样性指数提升42.3%[14] - 形成"海底草原—生物廊道—海岸屏障"立体生态系统,入选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14] - 探索出"清、修、保"海草床修复体系,植被盖度、碳汇能力显著提升[14] 青岛蓝谷海岸带修复 - 修复43.9公里海岸线,打造"岸绿湾美、岛秀礁丽、城海相融"生态图景[17] - 采用"多规融合—陆海统筹—岛海互济—人海和谐"模式,提升岸线稳定性与防灾能力[17] - 崂山湾即墨段入选山东省美丽海湾优秀案例,推动生态与产业协同发展[17] 盐城世界自然遗产地修复 - 整治修复海岸1550公顷,修复岸线22.9千米,建设生态化海堤9.5千米[19] - 运用NbS理论构建三级生态屏障,获"国际湿地城市"等多项荣誉[19] - 发展"生态+N"模式,推动生态产品价值转化[20] 台州大陈岛生态修复 - 修复砂质岸线908米,加固侵蚀岸线2500米,恢复海岛植被96.32公顷[24] - 实现"红色文化+蓝色经济+绿色生态"三色共富,旅游收入显著增长[24] - 获国家级"和美海岛"称号,蓝色循环项目获联合国地球卫士奖[24] 舟山沈家门渔港转型 - 从传统渔港升级为多功能综合性港口,推动临海产业转型升级[27] - 实施港湾环境综合整治,探索"生态优先、陆海联动"发展路径[27] - 实现渔港文化、山海景观与生态修复深度融合[28] 宁波象山花岙岛修复 - 通过蓝色海湾整治行动,改善生态系统功能,拓展亲海空间[32] - 获评国家级海洋公园和"和美海岛",实现"水清、岸绿、滩净"目标[32] - 整合生态、历史、人文资源,为海岛修复提供示范样板[33]
制度完善→设施升级→系统修复,结硕果!多维度绘就海洋生态保护美丽画卷
央视网· 2025-06-08 08:08
海洋生态保护与监测 - 2025年世界海洋日主题为"保护海洋生态系统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1] - 2024年自然资源部在14条近海断面、1621个监测站位开展生态趋势性监测,并对136个典型生态系统和350个海岛进行调查监测 [3] - 2024年累计整治修复海岸线约400千米,海上风电发电量同比增长近30% [5] 红树林与珊瑚礁保护 - 海南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已种植红树林1950亩 [10] - 福建漳江口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达4000亩,正在扩大种植 [12] - 海南计划2025年新增红树林2000公顷,73%红树林已纳入保护地范围 [13] - 福建东山海域首次实施珊瑚礁系统性修复工程,采用"人工繁育+移植"技术 [15] 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 - 山东长岛斑海豹数量达50多只,当地建设4公顷海藻床和7公顷海藻场改善栖息地 [21][24] - 福建漳州中国鲎人工繁育基地实现鲎苗超30万尾,2025年将分批放流10万尾 [27][29] 海洋能开发利用 - 中国海洋能开发利用技术进入世界第一方阵,包括潮汐能、波浪能等 [30] - 浙江温岭江厦潮汐试验电站推进"潮汐机组运行自决策系统",实现全计算机控制 [32][34] - LHD兆瓦级潮流能发电站连续并网运行超8年,采用"平台式+模块化"技术路径 [36][39] - 浙江推进百兆瓦发电机组项目,推动潮流能规模化、产业化 [41] 广西海洋经济发展 - 广西海洋生产总值从2017年1377亿元增长至2024年2580 9亿元,年均增长9 4% [42]
“三生融合”的海上实践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3-31 02:15
老市村通过海洋生态修复的湿地。尹建军摄 梁宝丽的笑容,是海南省自然资源和规划厅大力开展海洋生态修复工作的鲜活注脚。近年来,海南省持续加大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力度,积极申请中央资 金,加大省级财政资金投入,实施一系列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工程项目,推动海南省海口、三亚、儋州、万宁、陵水等地海洋生态环境有效改善,实现生产、 生活、生态的融合"共赢"。 海洋生态修复把"双输"变"共赢" 老市村位于海南省儋州市西部,是典型的咸淡水交汇之地,拥有大面积自然湿地和晒盐场。曾经的老市村,深受河道水系淤堵的困扰。 "盐田圈成虾塘,河道里都是垃圾,下雨天村内浸淹十分严重。"老市村村民梁焕祥说,由于海洋环境退化,养殖效益降低,大片养殖塘被废弃,老市村 面临生态环境和经济效益的"双输"局面。 改变发生在2020年。儋州市争取到省级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专项资金开展老市村盐田恢复及湿地生态修复项目,将已清退的养殖塘恢复为盐田和生态湿 地,对退化沟渠及干涸的古河道进行整体疏浚,全面修复老市村生态环境。 "我们在清退养殖区域通过微地形改造、恢复古盐田、红树林湿地和沙生植被等方式,构建多样化的滨海湿地类型。"儋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海洋资源 管理科选调生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