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生态保护

搜索文档
平陆运河风物志㊻ | 三色绘就“最美海上公路”
广西日报· 2025-09-27 01:46
它是网上热门的宝藏风景,是为保护中华白海豚划下的绿色生态线,也是向蓝色深海延伸的发展大 通道——它就是被称为"广西最美海上公路"的钦州三墩公路。陆敏 摄 许多人知晓三墩公路,始于它的"红"。"相约三墩公路,奔赴一个碧海蓝天。""长焦镜头定格,大 海、轮船,妥妥的大片即视感……"仅在社交媒体"小红书"上,与三墩公路相关的笔记就超4万篇。自 2009年建成以来,这条填海修筑的长13公里的海上公路,便以原生态景观吸引众多游客自发打卡。 9月23日,秋色渐浓,记者慕名探访。天气薄阴,大海呈宁静的青灰色,海已退潮,路基两旁滩涂 显露。停车而下,砂石粗粝,浪花轻柔,蜿蜒的公路如同一条飘逸的丝带,穿过海面,直抵远方。 公路两侧景致各不相同。往东看,大海一望无际,远处树影叠叠、沙滩隐约的海岸线,正是今年入 选全球海洋生态保护和修复优秀案例的犀丽湾;拐个弯,便是著名的"中华白海豚之乡"三娘湾。往西 看,海上风电安装平台如钢铁巨人矗立,添了几分硬核工业气质;隔海相望的钦州港,码头上一排排红 色吊臂格外醒目,五颜六色的集装箱如积木整齐码放。 自然之美与工业之兴和谐共存,正是三墩公路的独特之处。鲜少有人知道,三墩公路还是为钦州湾 海 ...
从“赶海”到“护海”,如何守住那片蓝?
央视网· 2025-09-23 08:34
中山大学海洋科学学院教授刘岚:"海草床介于陆地和海洋中间,代表的是海洋当中三大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生态系统,就是红树林、珊瑚礁、海草 床,这块沙滩的生物多样性非常高,海草床为生态系统提供了重要的营养来源,承担了初级生产力的地位,是食物链的底端。" 刘教授说海草往往长在海平面以下,退大潮的时候才能见到,加上形体纤细弱小,所以很难被人关注到。不知情的赶海游客在用铲子和耙子挖坑找海货 的时候,往往就把这些海草连根铲除了。记者在一片海滩上经过指点和仔细辨认,才拍下海草的模样。 央视网消息(焦点访谈):赶海原本是沿海地区传承千年的一种生活方式。赶海时,渔民会在退潮后的滩涂和礁石区打捞或者采集一些鱼虾、贝类。记 者最近在一些海滩拍摄到一些赶海的人,他们并不是海边的渔民,而是专门赶海的游客。赶海已经被开发成旅游休闲的新项目,再加上社交平台的热推,吸 引了大量游客前往网红赶海地。游客蜂拥而至,同时也带来了简单粗暴的赶海方式。这么做的后果是什么?赶海体验与生态保护又该如何兼顾呢? 今年暑假,珠海唐家湾沙滩作为社交媒体上的网红赶海目的地,吸引了大量的游客,每天有上万人来赶海。赶海原是海边渔民日常捕获鱼虾蟹的生产活 动,如今游客们模 ...
“智斗”浒苔绿潮——北海局构建海洋灾害防控新体系纪实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9-22 09:43
绿潮是海洋中一些大型绿藻在一定环境条件下暴发性增殖或聚集达到某一水平,导致生态环境异常的一种现象。自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绿潮在许多 国家频繁暴发,已演变为全球性的海洋生态灾害。 "空天海岸"高效协同 精准掌握浒苔动态分布,是防控绿潮的关键第一步。针对传统浒苔绿潮监测技术手段单一、精度不足、时效性差的痛点,项目团队综合采用卫星遥感、 无人机和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升级完善了"空-天-海-岸"立体监测体系。 团队研发了无人机监测藻情智能解译算法和图传数传一体技术,实现对浒苔绿潮分布、面积等关键信息的精准解析和实时回传,解决无人机监测过程中 藻情解译效率低、回传时效性差的难题。同时,利用准同步卫星和无人机开展浒苔绿潮覆盖面积精细化解译,建立基于多源遥感的混合像元分解技术,更真 实还原海上浒苔绿潮实际分布,显著提升浒苔绿潮覆盖面积解译精度。此外,无人机多光谱影像生物量反演模型的研发,使得大范围浒苔绿潮生物量的高效 监测成为可能。 为快速准确鉴定大型海藻种类,项目还建立了北海区大型海藻标本库,筛选出大型海藻DNA条形码,完善了分子鉴定平台。这些技术的综合应用,如 同为海上藻情处置装上了"千里眼"。 "向阳红51"船海上巡 ...
“宠客式”赶海火了!究竟是“福”还是“祸”?
央广网· 2025-09-19 00:53
然而,近两年,赶海风潮席卷了社交媒体和短视频平台,其中既有在海边"寻宝"的赶海博主,也有吆喝一定会"收获满满"的商家,数不清的塑料小铲 与小桶伴随五花八门的赶海攻略,随着人类的脚印飞向海滩。蜂拥而至的市民游客和简单粗暴的赶海方式,海滩真能承受得起吗?如何兼顾体验与保护? 赶海火了! 是"福"还是"祸"? 在社交媒体平台上,有这样一类"赶海博主",他们专门分享在海边捕捉各种奇趣海洋生物的视频,常能获得大量点赞和互动。渐渐地,观看他人赶海 已经满足不了一些观众的胃口了,他们决定亲身体验,将赶海作为假期娱乐的新选择。 7月末,深圳较场尾海滩的民宿老板们打出了"我的客,我来宠"的口号,4天内共购买和投放了2吨海鲜供游客赶海(央广网发 游客供图) 有景区和商家嗅到商机,为了满足游客"挖到点儿什么"的愿望,主动在海滩投放海鲜,而这些海鲜却很可能是人工养殖的"外来户"。这究竟是"高效 赶海"还是"付费挖沙"?科普作家、中国科协"源新闻"专家库成员杨毅表示,这种看似为消费者提供情绪价值的"贴心"做法,很可能会对海洋生态造成隐 患。 杨毅说:"市场上买到的这些海鲜都不是野生的,比如一些贝类,可能是在东海、南海地区的沙滩上人工养 ...
“鲸”喜现身 最大鱼类鲸鲨现身海南文昌海域
央视新闻· 2025-09-18 06:06
尽管体形庞大、外貌尽显威慑,但它们的性情却十分温顺,不会主动攻击人类,甚至常与潜水员互动嬉戏,被称为"海洋中的温柔巨 兽"。然而,由于其游速缓慢(平均仅5公里/小时),鲸鲨易于被捕获,历史上曾是渔业捕捞的主要对象之一。 近日,南海生态中心珊瑚礁调查监测研究团队在海南文昌海域开展珊瑚礁生态系统预警监测时,记录到海洋中最大的鱼类——鲸鲨。 监测人员利用水下相机成功捕捉到这一珍贵画面。此次观测到的鲸鲨体长约8米,通体斑点清晰可见,游动姿态缓慢而平稳,显示出良好 的健康状况。在其周围,聚集着较多的军曹鱼和 鱼,它们通过获取鲸鲨滤食时剩余食物饵料获益,与此同时, 鱼也在帮助鲸鲨清理体表 附着物。 鲸鲨是海洋中最大的鱼类,是国际旗舰物种之一。成年鲸鲨体长可达10余米,体重约10吨。其最显著的特征是宽大扁平的头部、遍布背 侧的白色斑点和棋盘状横纹,以及一张宽度可达1.5米的"巨口"。作为目前已知三种滤食性鲨鱼之一,鲸鲨主要以浮游生物、大型海藻、 小乌贼和小型鱼类为食。 近年来,受海洋气候变化、人类捕捞与误捕、栖息地污染与破坏等多重因素影响,全球鲸鲨数量急剧下降。目前,鲸鲨已被列入《濒危 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 ...
锚定“人海和谐”建设海洋生态
经济日报· 2025-09-17 22:07
海洋是生命的摇篮、人类文明的源泉。海洋生态关乎海洋命运共同体的实现和未来。近日,自然资源部 南海局联合多部门发布的《2024年粤港澳大湾区海洋生态状况报告》显示,粤港澳大湾区在海洋生态建 设方面成效显著,成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生动实践与示范样板。粤港澳大 湾区通过制度创新、科技赋能与跨境合作等一系列务实举措,积极构建海洋生态治理新格局,为全国乃 至全球海洋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文章来源:经济日报) 一直以来,粤港澳大湾区扎实深入海洋生态建设,经过不懈努力,海洋生态状况总体稳中向好,珊瑚礁 和红树林生态系统状况以优良为主,河口和海湾生态系统基本稳定,珠海全方位构建海岛生态系统,整 治修复受损岸线累计3.9千米、边坡复绿5公顷、裸地复绿24公顷,全岛森林覆盖率提升至64%,生物多 样性持续恢复。中华白海豚、海龟等珍稀物种得到有效保护,2017年至2021年珠江口中华白海豚数量稳 定在约2600头,种群数量稳中有进。 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创新海洋生态绿色低碳发展模式。海洋生态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必须牢固树立尊重 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这就要求我们应坚持优先保护生态的原则,统 ...
智库共探中国东盟蓝色经济合作
中国新闻网· 2025-09-17 20:26
中新社海口9月17日电(记者王子谦)中国(海南)—东盟2025智库论坛17日在海口举办,来自中国、马来西 亚、印度尼西亚、柬埔寨、菲律宾、越南、新加坡的600余位专家学者、政府代表及国际组织成员,深 入探讨如何进一步共建蓝色伙伴关系。 中国南海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席、华阳海洋研究中心理事长吴士存提出,中国与东盟国家要实质性开展 蓝色经济合作,可在海洋新能源、可持续渔业、海洋生物医药等领域推动联合研发与产业投资,推动共 建"中国—东盟蓝色经济产业园";同时,补齐区域海洋秩序中"治理缺失"的短板,深化海岸带治理、海 洋空间规划等经验交流互鉴。 "东盟和中国应建立共同的蓝色经济框架,为合作设定共同基调。"马来西亚海事研究所研究主任苏海达 ·伊斯梅尔认为,这个框架应聚焦经济发展和贸易互通,能源安全和应对气候变化,食品安全和渔业可 持续性,创新、技术和数字化,海洋环境保护等五个方面。 中国和东盟国家在海洋生态保护领域合作已迈出步伐。广东海洋大学教授王学锋说,中国和印尼近年启 动海洋牧场合作项目,未来将通过人工鱼礁、增殖放流和智能监测等手段加快合作,为东盟国家在海洋 生态修复与产业协同方面提供技术框架和合作思路。 印尼大学 ...
“十四五”答卷·科技支撑强国建设丨科技谱写向海图强新乐章
科技日报· 2025-09-17 02:07
在新一代10万吨级智慧渔业养殖船上,短短10分钟,20万尾鱼苗就能进入养殖舱;在海南琼东南盆 地,"深海一号"一年产气量有望超过45亿立方米……碧海无垠,"蓝色经济"不断汇聚澎湃动能。 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时强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推动 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向海图强之路。 8月23日,在蓝色的晨曦中,我国自主研制的6000米级深海无人遥控潜水器"海琴"号,经过8个小时 作业,成功完成首次深海试验,从4140米深海凯旋。这是我国深海研究领域的又一个"科考利器",奏响 了我国建设海洋强国的生动旋律。 "建设海洋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战略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进一步关心海 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指引我国海洋强国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 "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坚持陆海统筹、人海和谐、合作共赢,协同推进海洋生态保护、海洋经济 发展和海洋权益维护,加快建设海洋强国。5年来,在科技创新支撑引领下,海洋强国建设在海洋经济 发展、海洋科技创新、海洋生态保护等方面取得了诸多进展。 "蓝色经济"动能澎湃 ——持续打造"蓝色粮仓"。全球首艘15万吨级智慧渔 ...
“宠客式”赶海、地笼赶海兴起 是“收货满满”还是“竭泽而渔”?
央广网· 2025-09-16 04:57
社交媒体推动的赶海活动商业化趋势 - 赶海活动从传统生计方式转变为社交媒体驱动的娱乐活动 吸引大量市民游客参与 [1] - 商家通过投放海鲜和设计体验项目来满足游客"收获"需求 如深圳较场尾海滩民宿4天内购买投放2吨海鲜 [3] - 赶海视频内容在社交平台获得高互动量 推动线下体验需求增长 [1] 商业化赶海操作的生态风险 - 商家投放非本地养殖海鲜可能导致外来物种入侵 如热带石斑鱼被投放至温带海域 [3] - 人工投放的海鲜死亡率高 死海鲜存在食用健康风险 [6] - 地笼网等违禁渔具被用于旅游体验 违反《渔业法》且破坏生态平衡 [8] - 局部海域物种数量剧变破坏种群结构 影响海洋生态系统稳定性 [4] 当前商业化运营模式特征 - 商家提供"保底式"赶海体验 确保游客必定获得收获 [10] - 采用预制投放模式 海鲜被提前放置固定位置 [6] - 家庭单位标准化收获配置 通常包含石斑鱼 八爪鱼 虾蟹和海胆等品种 [4] - 地笼亲子营等项目突破潮汐限制 提供全天候体验 [8] 监管与规范缺失问题 - 商业赶海活动未纳入渔业管理部门常规监管范围 [8] - 缺乏科学评估机制 无法控制投放物种数量与规格 [4] - 无许可证制度约束 活动规模未经环境容量评估 [15] - 游客频繁闯入生态保护区 如红树林修复区域 [15] 行业可持续发展建议 - 建立许可证管理制度 要求商家进行前期环境评估 [15] - 设定每日参与人数和工具数量限制 控制活动强度 [15] - 推动赶海活动与环境教育结合 强化环保公益属性 [15] - 恢复传统赶海理念 注重生态平衡而非收获量 [12] 实际观测到的生态影响 - 海洋生物体型变小且分布区域向深海后退 [10] - 保护动物如圆尾蝎鲎(国家二级)被困地笼死亡 [10] - 水鸟等生物被渔网缠绕导致溺亡 [10] - 海滩垃圾污染问题加剧 [13]
国际锐评丨菲方所谓“抗议”恰恰证明中方对黄岩岛生态保护合理合法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9-12 09:27
中国国务院10日批复同意新建黄岩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是继去年7月发布《黄岩岛海域生态环境状况调查评估报告》之后,中国加强对黄岩岛海域生态 环境保护的又一重要举措。然而,菲律宾外交部却表示"强烈抗议"。对此,中国外交部严正回应:黄岩岛是中国的固有领土,中方不接受菲方的无理指责和 所谓的"抗议"。分析人士指出,菲律宾对黄岩岛觊觎已久,所谓"抗议"恰恰证明中国的保护措施合理合法,体现了中方将南海打造成和平、友谊、合作之海 的责任担当。 2024年11月10日我国公布黄岩岛领海基线 黄岩岛位于中国海南省三沙市中沙大环礁的东偏南方向,是中国渔民的传统作业区和天然避风港。根据规划,黄岩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3523.67公顷, 其中核心区面积 1242.55 公顷,实验区面积2281.12公顷,主要保护对象为珊瑚礁生态系统。既然是中国固有领土,建立黄岩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就是中方主 权范围内的事。这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等法律法规。而菲律宾的领土范围是由1898年《美西和平条 约》等一系列国际条约确定的,黄岩岛均不在其中。对于中方在自家领土上采取的保护措施,菲律宾无权置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