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hone4

搜索文档
李想B站11min聊设计 | 文字版与压缩版
理想TOP2· 2025-09-22 12:09
产品设计哲学 - 卓越设计需超越用户需求而非仅满足需求 优秀设计满足用户明确要求 卓越设计则突破既有认知框架 [7] - 低熵设计理念强调从第一性原理出发 避免迎合短期情绪需求 确保设计经得起时间检验 [2] - 产品设计需从多领域汲取灵感 包括消费电子和工业产品 以提升汽车设计的质感和用户体验 [13] 技术整合战略 - 智能电动车核心竞争力在于同时掌握硬件、操作系统、模型算法及芯片的全栈自研能力 实现系统级优化 [6][7] - 全链路技术控制可带来显著性能差异化 类似苹果通过整合硬件、软件和芯片达到最佳效果的模式 [6][7] - 纯电平台需突破传统燃油车架构约束 采用原生设计以实现空间、能耗和操控性的代际提升 [8][11] 造型设计创新 - L系列首创SUV去中网设计 采用超级跑车级进风工程方案 形成星环灯等标志性特征 [8] - L系列造型成为行业设计标杆 被超过20款车型借鉴 在推出前市场无同类设计 [8] - 纯电产品采用生物仿生设计 MEGA参考鲸鱼形态 纯电SUV参考鲨鱼形态 实现功能与美学的统一 [7][8] 纯电平台性能优势 - 鲨鱼造型设计使风阻显著降低 高速能耗较传统造型下降20% 实现500公里续航而非400公里 [9] - 低风阻设计带来NVH全面提升 风噪降低使静音表现达到同级别最佳水平 [9] - 一体化造型带来整洁侧表面和齐平玻璃设计 增强高级感 照片难以完全呈现实物质感 [10] 空间与操控突破 - 原生纯电平台在同等尺寸下提供越级空间 MEGA可实现车厢旋转变成客厅的灵活布局 [10] - i6车型重心低于多数运动轿车 成为新能源SUV首款通过120公里/小时麋鹿测试的产品 [11] - 短机头设计优化驾驶视野 提升操控安全性和易用性 性能与驾驶体验并重 [11] 设计灵感来源 - 消费电子领域推崇iPhone4开创智能手机时代的设计 认可iPhone17 Air回归轻薄便携本质 [5][6] - 博朗9系列剃须刀 劳力士星期日历型手表 拓竹H2D激光打印机被视为工业设计典范 [12] - 大疆全线产品包括Pocket3展现卓越设计 强调跨领域产品体验对汽车设计的启发作用 [12][13] 产品定位策略 - iPhone17 Pro系列定位专业影像设备市场 标准版追求智能手机极致体验 [6] - 理想i6瞄准年轻客群但兼顾全年龄段需求 宣称能让40多岁用户获得年轻化体验 [14] - 纯电产品设计强调时代属性 摆脱燃油车设计范式 属于纯电时代的原创设计 [8]
加拿大留子回国买iPhone,“反向海淘”的苹果,有多香?
创业邦· 2025-09-14 03:15
iPhone17发布市场反应 - iPhone17系列被称为"近几年最有诚意"的产品 引发用户换机潮 [6] - 天猫官方旗舰店首日预约量同比增长近3倍 京东平台6小时预约总量突破200万 [6] 跨地区代购新趋势 - 出现从港澳台"反向代购"现象 消费者愿支付上千元溢价 [8] - 代购需求激增 留学生发布代购帖一小时内私信爆满 [8][9] - 代购费集中在300-500元区间 部分专业代购溢价达400-700元 [13][17] 版本差异驱动购买行为 - 加拿大版取消实体SIM卡槽 仅支持eSIM 促使留学生转向澳版/欧版 [11][12] - 港版iPhone17的512G版本比内地便宜约140元 1T版本价差超1000元 [17] - 海南免税店iPhone16系列现价低于百亿补贴 成为性价比选择 [19][25] 历史沿袭与需求演变 - iPhone4时代水货价格达8000元 相当于当时两个月工资 [23] - 2018年起代购渠道多元化 新增"琼版iPhone"免税渠道 [23] - 2022年因关税政策出现反向代购 当前主要受配置差异驱动 [27] 产品特性与品牌效应 - 国行版本缺少苹果AI功能 促使消费者转向海外版本 [27] - 不同版本存在网络支持/保修政策差异 消费者会精细比较 [9] - iPhone已成为具有社交属性的文化符号 第一时间获取新机形成社交资本 [27] 产业链生态特征 - 黄牛视iPhone为"硬通货" 预计iPhone17需求超过去年同期 [21] - 美版iPhone存在后开卡槽的魔改版本 价格200-300元但影响防水和保修 [29][31] - 代购行为涉及海关风险 个人代购多限制在1-2台设备 [32] 售后服务局限 - 除港澳版外 海外版iPhone无法在中国大陆享受官方保修 [33] - 硬件故障需第三方维修 服务质量难以保证 [33] - 消费者为特定功能愿意承担售后风险 但强调产品需具备足够吸引力 [33]
东吴证券:算力行情仍未结束 左侧积极布局AI+创新药等方向
智通财经网· 2025-08-31 05:48
AI行情当前阶段与特征 - 6-8月市场主线围绕人工智能展开 行情集中于上游基础设施类硬件 海外链光模块 PCB等在6月率先启动 8月中旬以寒武纪为核心的国产算力开始补涨 [1] - 在大盘量能充沛且产业逻辑没有明显瑕疵的情况下 不认为算力行情即将结束 但上游硬件获利盘增厚带来止盈压力 风险偏好较低的资金焦虑 [1] - 下游应用滞涨核心原因在于短期确定性不足 缺乏破圈效应爆款单品和顺畅商业模式 上市公司业绩能见度不足 [1] 科技浪潮演进与历史类比 - 科技浪潮终局一定是赋能万物 通过应用端实现 AI应用爆发具有中期确定性 空间较上游硬件更广阔 类似10年前互联网+浪潮 [1] - 以互联网+产业浪潮为例 上游基础设施建设和端侧交互入口级硬件技术进步与渗透率提升后 下游应用端爆发是必然趋势 [3] - 从时空维度看 下游应用行情持续性强于上游硬件 时间维度上游硬件主线行情持续1.5年左右 下游应用行情历时两年半 空间维度计算机 传媒累计涨幅1039%和710% 高于电子 通信的697%与300% [3] - 2009-2012年移动互联网萌芽期 领涨方向为硬件端 应用端处于主题投资阶段 2013年后伴随4G加速降费和智能手机渗透率高 行情延伸至下游 移动支付 手游等爆款应用用户激增 [4] - 2013-2015年互联网+全行业渗透 软件应用端呈现沾边即涨态势 2016-2017年转向结构性行情 互联网流量红利消退 龙头厂商业绩能见度高 腾讯 阿里股价涨幅分别达167%和112% [8][9] AI应用发展现状与前景 - AI应用领域增长斜率尚未放缓 Token用量及AI软件用户数加速增长 截至2025年6月我国日均Token消耗量突破30万亿 自2024年初增长300多倍 截至2025年3月AI原生App活跃用户数达2.7亿 同比增长536.8% [12] - 国内尚未出现AI应用爆款与清晰高效商业兑现模式 市场对AI应用端理解不充分 在龙头胜出之前 应用侧有望先出现百花齐放行情 [12] - 我国AI应用端发展具备政策背书 中央出台人工智能+行动意见 明确到2027年 2030年新一代智能终端 智能体普及率分别达到70%与90% 到2035年全面步入智能经济和智能社会发展新阶段 [13][14] - 我国具备工程师红利与庞大用户群体优势 截至2025年6月30日移动端AI应用月活跃用户规模达6.8亿 庞大用户群体形成巨大潜在市场需求 催生多元应用场景 提供多样化海量数据助力模型训练 [14][15] 国产算力行情启示与策略 - 国产芯片行情表明 只要产业逻辑具备确定性 行情启动只是时间问题 国产算力板块在8月上旬前表现不温不火 但中期逻辑非常确定 [16] - 8月10日媒体揭示H20安全问题 8月12日寒武纪20cm涨停 国产算力线正式由暗入明 8月1日-27日科创50上涨超20% 寒武纪涨幅超90% [17] - 在中期产业趋势确定情况下 较优策略是基于赔率思维 将产业逻辑确定性的相对低位板块作为看涨期权左侧布局 [20] - 目前下游应用端相比上游硬件明显落后 为具备赔率优势的潜在配置方向 4月7日-8月26日上游硬件端光模块 PCB 高速铜连接 服务器板块分别跑赢基准67.8 17.3 14.6 6.3个百分点 而中下游软件及应用端多数跑输基准 [20] 投资方向与机会 - 建议积极布局下游应用方向的AI+创新药 AI+军工 AIGC 传媒游戏 AI端侧 人形机器人以及智驾板块 [22] - AI+创新药可显著降低药物发现成本与时间周期 加速靶点开发与验证 AI+军工可赋能信息化建设 构建战场态势图 革新指挥系统 [23] - AIGC终局叙事完备 但短期业绩能见度低 后续关注国产大模型能力升级 AI Agent产业进展 人形机器人是AI最大规模终端应用场景 重点关注特斯拉Optimus V3新图纸更新 [23] - 智能驾驶是端侧AI重要分支 但受车企竞争格局影响短期弹性相对不足 其他方向包括AI+金融 AI+农业 AI+物流 AI+法律 AI+政务 AI+电商 AI+编程等 [24]
十年前没人敢选的专业,居然翻红了
36氪· 2025-06-28 06:19
专业选择与就业趋势 - 经济学曾是热门专业 分数线最高 但专业内容与预期存在差距 [11] - 微电子专业从冷门变为热门 因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发展带动芯片需求 [15] - 芯片行业2014-2020年人才供不应求 现呈现供过于求状态 2022年某组招聘6人收到300份简历 [15][16] - 考古文博专业因文化节目热播而受关注 报考人数逐年增多 分数线快速上涨 [25] - 材料化学专业就业面广但交叉性强 本科毕业生仅1/3从事本专业工作 [29][30] - 电路板行业因AI算力需求快速发展 企业年利润增幅达10%-30% [32][34] - 新能源行业如光伏和锂电池受政策扶持发展良好 [35] 行业变化与人才需求 - 微电子行业已过爆发期 进入更新换代阶段 人才需求减少 [16] - 芯片设计公司早期产品简单 后因技术升级需求增加 [15] - 电子电路行业应届硕士生年薪17-20万元 每年涨薪 [34] - 法律行业二八定律显著 80%案源被20%律师垄断 [46] - 公益法律服务收入仅为红圈律所1/3 [45] 教育与职业发展 - 转专业申请从经济学院转向工科学院 微电子专业最初认知不足 [13][14] - 考研跨考考古学与博物馆学 专硕比学硕录取难度低 [22] - 法学专业需实践经验 本科期间完成五段实习 [43] - 材料专业培养模式宽泛 理论与实践课程不平衡 [29]
十年前没人敢选的专业,居然翻红了
虎嗅APP· 2025-06-28 03:41
专业选择与行业变迁 - 经济学曾是热门专业,分数线最高之一,但专业认知与实际学习存在差异[7] - 微电子行业从冷门变为热门,受iPhone4推动进入快速发展期,芯片人才供不应求[13] - 芯片行业现进入供过于求阶段,2022年招聘6个工程师收到300多份简历[13] - 材料化学专业曾不温不火,后被称为"四大天坑",就业面广但交叉性强[26] - 法学专业社会讨论度高,行业精英主义明显,80%案源被20%律师垄断[37] 行业发展趋势 - 微电子行业已过爆发期,现为更新换代阶段,AI算力芯片需求增长但竞争激烈[14] - 电路板行业因AI需求增长,企业利润增幅达10%-30%,硕士应届生年薪17-20万[27] - 新能源行业如光伏和锂电池受国家扶持发展迅速[28] - 考古文博专业因文化节目热播关注度提升,高校扩招且对口岗位增加[21] 就业市场变化 - 芯片工程师2014-2020年供不应求,招人门槛低,现竞争激烈[13] - 材料化学专业仅1/3毕业生从事本专业工作,多进入机械、化学、电子行业[26] - 电路板研发工程师招聘不挑具体专业,工科类均可,但制造业工作环境艰苦[27] - 文博行业岗位扩招,但需热爱且能忍受琐碎工作[21]
十年前没人敢选的专业,居然翻红了
创业邦· 2025-06-27 10:26
专业选择与行业变迁 - 经济学曾是2008年热门专业 分数线最高 但专业认知与实际学习存在偏差[11][13] - 微电子专业在2010年iPhone4发布后迎来爆发 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发展催生芯片需求[17] - 芯片行业2014-2020年人才供不应求 但2022年后呈现供过于求 招聘竞争激烈[18][19] - 考古文博专业2015年前招生不足 2017年后因文化节目热播而扩招 对口岗位增加[27][30] - 材料化学专业2011年不温不火 2015年后被称为"四大天坑" 就业面广但匹配度低[34][35] 行业发展趋势 - 芯片行业已过爆发期 进入更新换代阶段 AI算力芯片需求增长但竞争激烈[19] - 电子电路行业受AI算力需求带动 年利润增幅10%-30% 应届生年薪17-20万[39][42] - 新能源行业(光伏/锂电池)因政策扶持发展迅速 提供基层岗位机会[43] - 法律行业二八效应显著 80%案源被20%律师垄断 内卷严重[49] 就业市场变化 - 芯片行业2022年招聘6个岗位收到300份顶尖高校简历 竞争激烈[19] - 材料化学专业仅1/3毕业生从事本专业工作 多进入机械/化学/电子行业[36] - 电子电路行业每年招聘20%应届生 留存率约70% 存在招工难问题[42] 薪资水平 - 高分子材料研发岗位2017年月薪1.2万 年薪15-17万[37] - 电子电路行业硕士应届生年薪17-20万 每年涨薪[42] - 公益律所收入仅为红圈所1/3 法律行业收入差距显著[49]
十年前没人敢选的专业,居然翻红了
36氪· 2025-06-26 00:24
专业选择与就业趋势 - 经济学曾是2008年热门专业 分数线最高 但部分学生转专业后发现与预期不符[2][5] - 微电子专业在2010年iPhone4发布后迎来爆发期 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发展催生芯片需求 2014-2020年芯片工程师供不应求[7][9] - 2022年芯片行业竞争加剧 某公司招聘6个岗位收到300份顶尖高校简历 行业进入技术更新阶段而非爆发期[9][10] 考古文博行业变化 - 考古专业在2015年前招生困难 部分985高校招不满学生 2020年后因文化节目热播和岗位扩招 报考人数激增[14][19] - 文博行业对口岗位扩招 但工作强度大 需长期户外高温作业 涉及发掘、绘图、报告撰写等繁琐流程[16][18] - 故宫特展和《国家宝藏》等节目推动公众关注度 高校考古文博专业分数线快速上涨[19][21] 材料与电子行业动态 - 材料化学专业就业面广但交叉性强 2017年毕业生仅1/3从事本专业工作 多进入机械、化学、电子领域工厂[22][24] - 电子电路行业受AI算力需求驱动 服务器需求增长带动上游企业 某公司年利润增幅达30% 应届生年薪17-20万元[24][26] - 新能源行业如光伏、锂电池受政策扶持发展迅速 但制造业工作环境艰苦 存在基层岗位招聘困难[26] 法律行业现状 - 法律行业二八效应显著 80%案源由20%律师垄断 红圈所与公益律所收入差距达3倍以上[31][34] - 法学专业实践导向强 需从大一开始积累实习经验 涉及民间借贷、IPO等非诉业务[30][31] - 行业精英主义特征明显 职业选择需结合个人价值观 公益法律服务领域收入较低但社会意义显著[34][37]
策略主题报告:科技产业投资方法论:理论基础及四阶段投资、龙头命运与N字型定价
国投证券· 2025-05-22 15:09
报告核心观点 - 科技投资胜负手在于基于产业内生运动规律把握“N 字型”投资节奏,关键是对 C 点的把握 [3][4][33] - 科技成长产业主题投资有“两大波、三要素、四阶段”规律,可指导投资决策 [33][42][43] 各部分总结 科技产业投资方法论 - 研究由《科技成长投资方法论系列之一:为梦想而战!——科技定价理论基础与四阶段投资》《科技成长投资方法论系列之二:“英伟达们”的命运——科技龙头基于宏观约束和产业趋势的定价框架》《科技胜负手是 C 点——科技产业投资总论系列三之 N 字型定价规律》组成 [9] - 回顾过去两三年科技投研,2023 年初提出“只要经济弱复苏,TMT 就不会输”,强调围绕 AI 布局;去年四季度推荐 TMT 和科创 50 指数,提出“半导体是下一个汽车”;2025 年 2 月下旬准确预判市场高切低现象 [2][10] - 传统科技投资认知框架“风险偏好高定价科技,经济差定价主题”和关注公司估值锚存在弊端,难以作为科技投资胜负手 [16][19] - 科技成长产业主题投资有效性与高增长细分行业占比有关,占比不同时,核心资产投资、景气投资、产业主题投资有效性排序不同 [20] 科技成长“N”字型定价规律 - A 股科技投资整体高波动、低收益,把握投资节奏至关重要,科技领域“N 字型”波动剧烈,对投资者认知要求高 [24][25] - “N 字型”划分为 A、B、C、D 四个关键节点,第一笔上行基于估值提升,第二笔上行以业绩释放或戴维斯双击为主 [25][26] - 从波浪理论、传统逻辑、估值定价体系理解“N 字型”存在局限性,做好科技投资关键是基于产业内生运动规律把握“N 字型”节奏,关键是 C 点 [26][27][33] - 科技成长产业主题投资有起点特征、三要素、认知框架、三要素与两大波关系等规律 [35][36][39] 科技成长投资框架 - 两大波指 0 - 1 有第一轮行情,1 - 100 有第二轮行情;三要素为巨头、爆款、产业链;四阶段投资节奏为巨头→基础设施→产业链关键环节→供需缺口 [42][43][45] - 产业实现从 0 到 1 突破后,需满足规模经济下成本下行、商业模式可复制下订单爆发、范围经济下产品兼容性三要素,才能实现从 1 到 100 增长 [48] - 人工智能领域投资按四阶段逻辑,当前投资核心围绕 AI 半导体芯片与智能驾驶 [51] - 三类科技投资操作收益不同,核心胜负手在于 C 点是否重仓;投资者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投资阶段,不同阶段对投资能力要求不同 [56][59][64] - D 点更适合作为清仓点,PE 透支三年要警惕,透支五年业绩是极限,但 D 点不可预测;A 点是行情起点,不可预测;B 点是第一笔上行卖点,可从逻辑和交易手段判断;C 点是第二波行情拐点,极具挑战性,应成为 A 股主流机构力求把握的关键点 [69][70][82] - 科技投资理论基础为演化经济学,科技浪潮可划分为爆发、狂热、转折点、协同、成熟五个阶段,与科技投资四阶段规律相符 [82][83][85]
张忆东最新交流:恒生科技是这轮中国资产重估的领军者,短期行情“洗洗更健康”
聪明投资者· 2025-03-26 02:22
科技牛市主线 - 技术突破驱动的科技牛市是中国资产重估的主线,恒生科技指数是领军者[1][16][34] - AI科技浪潮打破美国技术垄断,进入应用竞争阶段,中国制造业和市场优势将推动商业模式落地[13][14] - 参考移动互联网历史,科技牛可能持续数年,乐观情形下核心资产或进入8年扩张期[8][12][14] 市场节奏与特征 - 牛市主升浪确立但呈"蛇行斗折"震荡向上,短期波动是布局窗口[1][35][37] - 2024年3月进入第一阶段后的调整期,4月获利回吐压力大但中期有利[36][37][42] - 2025年标普表现或弱于恒指及恒生科技,后者估值仍处15年低位[5][25][41] 行业与公司机会 - 互联网平台企业(阿里/腾讯/小米)需重建成长股估值体系,关注AI赋能业务[3][26][44] - 机器人产业链是AI终极载体,半导体/消费电子/TMT等细分龙头具长期配置价值[44][45][46] - 新兴消费(文旅/潮玩/AI消费)受90后驱动,服务消费扩容政策值得期待[21][22][45] 资金配置逻辑 - 150万亿居民储蓄面临资产荒,权益资产将成配置重点,港股因性价比率先受益[31][32][34] - 外资风险偏好修复需时,但中期或增配中国优质科技及消费资产[30][33][34] - 内房股/运营商等红利资产需转向"可转债"思路,结合分红与业绩弹性[47] 基本面关注点 - 宏观经济企稳,房地产旧动能阵痛缓解,新质生产力成最大亮点[18][19][20] - 科技牛市淡化宏观数据,聚焦中微观创新与阿尔法机会[33][43][46] - 政策落地节奏(5-6月美联储议息、中国刺激政策)影响港股突破时点[37][4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