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束组件

搜索文档
华菱线缆(001208):持续加码高端线缆产能布局 迈向特种电缆小巨人
新浪财经· 2025-09-25 08:30
收购安徽三竹智能 - 公司拟收购安徽三竹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控制权,标的公司100%股权整体作价不超过2.7亿元人民币 [1] - 三竹智能专注于工业连接器和线束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产品应用于伺服驱动系统、机器人、工业机械手等领域,并为行业提供定制化连接产品和方案 [1] - 三竹智能主要客户包括日本松下集团、汇川技术、先导智能、美的工业、南京埃斯顿、格力智能装备、禾川科技、雷赛智能、凯恩帝数控、新代数控等国内外行业龙头和知名上市公司,产品远销德国、法国、意大利、美国、韩国、日本、印度、土耳其等多个国家 [1]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三竹智能总资产1.85亿元,净资产0.94亿元,2024年度营业收入2.09亿元、净利润0.25亿元、扣非净利润0.22亿元,并承诺2026-2028年净利润合计约为7100-7500万元 [1] 定向增发与产能布局 - 证监会审核同意公司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的申请,拟募集12.15亿元,总投资14.65亿元用于投资新能源及电力用电缆、高端装备用高柔性特种电缆、高端装备器件用综合线束及组件、数智化升级项目、补充流动资金 [2] - 公司电力电缆及控制电缆产能已达到饱和,光伏及储能电缆尚无独立产线,亟需专用产线以满足需求 [2] - 在高端装备用高柔性特种电缆方面,重点布局风机电缆、光电复合电缆、海洋脐带缆等高端产品矩阵,以满足风力发电、智慧矿山和海洋工程领域需求,目前储能电缆和海上光伏电缆已完成TUV认证 [2] - 在高端装备器件用综合线束及组件方面,下游客户对线束及组件产品需求大幅提高,公司从单一电线电缆产品到线缆组件产品的产业链升级必要性提升 [2] 业务概况与财务表现 - 公司专注于特种电缆细分市场,产品应用于航空航天及融合装备、轨道交通及高速机车、国家智能电网、机器人、工业控制、矿山装备、新能源配套、工程装备、数据通信等领域 [3] - 截至2025年上半年,公司半年度营收为21.9亿元,其中特种电缆11亿元,占比约50% [3] - 公司过去5年总营收从2019年的15亿元增加至2024年的41.6亿元,复合增速达22.6%,未来2年随着IPO项目产能利用率爬升,有望延续稳步增长态势 [3] 新兴领域布局 - 在商业航天领域,公司与某卫星厂开展高温扁电缆开发,重点突破耐高温导体材料及高温真空抗辐射绝缘技术,特种电缆持续应用于航空航天及融合装备 [4] - 在人形机器人领域,线缆业务推进顺利,已与多家企业完成送样、试样及产品迭代工作,并与深圳行知行、上海图灵等机器人企业展开技术层面交流对接 [4] - 在可控核聚变领域,2025年7月公司中标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核电领域项目1350万元,重要涉及核堆特种线缆供应,公司密切关注国内可控核聚变示范项目招标动态,推动技术产业化 [4] 财务预测 - 预计公司2025-2027年实现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89亿元、2.57亿元和3.64亿元,对应当前股价的PE分别为41.36倍、30.44倍和21.53倍 [4]
华菱线缆拟2.7亿元收购三竹智能股价涨停 标的承诺三年赚超7100万元
长江商报· 2025-09-25 03:00
收购交易概述 - 公司拟以现金方式收购三竹智能控制权 标的公司100%股权整体作价不超过2.7亿元 最终交易细节以正式协议为准 [2] - 收购旨在深化工业连接器与线束组件业务 推动智能连接战略布局 通过切入机器人及高频传输领域打造第二增长曲线 [2] - 三竹智能成立于2017年 主营连接器与线束研发生产 产品应用于伺服驱动系统、机器人及工业机械手领域 [2] 标的公司财务与客户 - 三竹智能2024年末总资产1.85亿元 净资产0.94亿元 年度营业收入2.09亿元 净利润0.25亿元 扣非净利润0.22亿元 [3] - 标的公司承诺2026-2028年净利润合计7100万元至7500万元 [3] - 主要客户包括日本松下集团、汇川技术、先导智能、美的工业、南京埃斯顿等国内外行业龙头上市公司 [2] 市场反应与公司背景 - 收购公告后公司股价于9月24日开盘涨停 报14.65元/股 2025年以来累计涨幅达62.42% [3] - 公司为国内领先特种电缆生产企业 连续获评"中国特种电缆十大品牌" 近年持续拓展细分市场并构建竞争优势 [3] 业务协同与业绩表现 - 公司特种线缆已应用于人形机器人及工业机器人领域 并为相关企业提供迭代配套产品 [3] - 2024年营业收入首次突破40亿元达41.58亿元 净利润1.09亿元同比增长26.07% 扣非净利润8524万元同比增长37.73% [4]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21.9亿元同比增长12.35% 净利润6364万元同比增长4.74% 扣非净利润5436万元同比增长10.98% [4]
华菱线缆(001208.SZ):拟收购三竹智能控制权加速公司切入机器人、高频传输等业务领域
格隆汇APP· 2025-09-23 09:49
收购交易概述 - 华菱线缆拟以现金等方式收购三竹智能控制权 整体作价不超过2.7亿元人民币[1] - 收购旨在深化工业连接器、线束组件业务 推动公司向智能连接方向战略布局[1] - 交易最终收购比例、对价及业绩承诺以正式协议为准[1] 标的公司业务概况 - 三竹智能成立于2017年 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安徽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 - 主营连接器和线束研发生产 产品应用于伺服驱动系统、机器人、工业机械手领域[2] - 为行业提供定制化连接产品和方案 产品远销德国、法国、意大利等十余个国家[2] 客户资源与技术优势 - 主要客户包括日本松下集团、汇川技术、先导智能等国内外行业龙头[2] - 在高端设计、精密制造及客户服务领域积累丰厚经验[2] - 已发展成为业内领先的工业连接产品方案提供商[2] 战略协同效应 - 收购将加速切入机器人、高频传输等业务领域[2] - 有助于打造第二增长曲线并提升公司盈利能力[1][2] - 符合国家高质量发展政策导向[1]
华菱线缆:拟收购三竹智能控制权加速公司切入机器人、高频传输等业务领域
格隆汇· 2025-09-23 09:47
收购交易概述 - 华菱线缆拟以现金方式收购三竹智能控制权 整体作价不超过2.7亿元人民币 收购比例和交易对价以正式协议为准 [1] - 交易目的为深化工业连接器和线束组件业务 推动智能连接战略布局 打造第二增长曲线并提升盈利能力 [1] 标的公司业务概况 - 三竹智能成立于2017年 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安徽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主营连接器与线束研发生产销售 [2] - 产品应用于伺服驱动系统、机器人和工业机械手领域 为行业提供定制化连接解决方案 [2] - 客户涵盖日本松下、汇川技术、先导智能、美的工业、南京埃斯顿、格力智能装备等国内外行业龙头 [2] - 产品远销德国、法国、意大利、美国、韩国、日本、印度、土耳其等多个国家 [2] 战略协同效应 - 标的公司在高端设计、精密制造及客户服务领域积累丰厚经验 [2] - 收购将加速切入机器人及高频传输业务领域 提升公司价值中枢 [2]
华源证券:给予威贸电子增持评级
证券之星· 2025-08-28 12:34
财务表现 - 2025H1公司实现营收1.44亿元 同比增长13.05% 归母净利润2,444万元 同比增长10.15% 扣非归母净利润2,280万元 同比增长15.61% 经营性现金流净额2,456万元 同比增长27.35% [1] - 2025Q2实现营收0.71亿元 同比增长7.57% 归母净利润1,343万元 同比增长4.45% 环比增长22.04% 扣非归母净利润1,216万元 同比增长5.08% 环比增长14.35% [1] - 线束组件业务营收5,783万元 同比增长1.86% 毛利率32.56% 注塑集成件业务营收7,215万元 同比增长20.38% 毛利率28.75% 同比提升0.59个百分点 [2] 业务板块进展 - 注塑集成件业务增长显著 主要受益于蒸汽式电熨斗挂烫底板组件项目和热泵线束组件项目销量提升 [1][2] - 境内业务营收7,042万元 同比增长11.17% 境外业务营收7,347万元 同比增长14.91% 外销增长主要由热泵线束组件等项目驱动 [2] - 商用物流车电池包线束实现规模化交付 吉利银河/领克等新能源车型充电枪组件完成量产导入 国产空气悬架线束总成/数据中心散热系统线束/医用电动手术刀线束完成技术攻关与量产爬坡 [2] 新兴领域布局 - 获得零跑汽车高压控制线束/华为尚界智能充电枪组件战略项目定点 智能电动化领域渗透深化 [3] - 升级版吸附式电熨斗组件/扫地机器人线束/料理机线束项目拓展智能家居应用场景 [3] - 开发FAKRA连接器/同轴电线国产化及轻量化导线方案 产品应用于无人飞行器/自动驾驶工程机械车等无人驾驶领域 [3] - 国产数据中心散热系统线束于2025Q1量产且产能爬坡中 风机罩壳组件预计2025年下半年量产 终端应用于国内头部品牌数据中心 [3] 战略与展望 - 组件化/集成化策略持续推进 注塑集成件业务占比预计进一步提升 [2] - 新兴业务拓展覆盖飞行汽车/机器人/医疗领域 为销售增长注入新动力 [3] - 2025-2027年预计归母净利润0.51/0.60/0.71亿元 对应PE 46.6/39.8/33.6倍 业绩增长动力来自电子组件集成化策略及创新产品推出 [4]
威贸电子(833346):2025H1注塑集成件营收yoy+20%,积极拓展飞行汽车、机器人、医疗等新兴行业
华源证券· 2025-08-28 12:30
投资评级 - 增持(维持)[5] 核心观点 - 2025H1注塑集成件营收同比增长20.38%,蒸汽式电熨斗挂烫底板组件项目和热泵线束组件项目等销量增长推动业绩[8] - 公司积极拓展飞行汽车、机器人、医疗等新兴行业,已获得零跑汽车高压控制线束、华为尚界智能充电枪组件等战略项目定点[8] - 预计2025-2027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0.51/0.60/0.71亿元,对应PE分别为46.6/39.8/33.6倍,未来业绩增长动力强劲[8] 财务数据与预测 - 2025H1营收1.44亿元(yoy+13.05%),归母净利润2,444万元(yoy+10.15%),扣非归母净利润2,280万元(yoy+15.61%),经营性现金流净额2,456万元(yoy+27.35%)[8] - 2025Q2营收0.71亿元(yoy+7.57%),归母净利润1,343万元(yoy+4.45%/qoq+22.04%),扣非归母净利润1,216万元(yoy+5.08%/qoq+14.35%)[8] - 预计2025-2027年营业收入分别为2.98/3.44/4.02亿元,同比增长率14.60%/15.39%/16.94%[7] - 预计2025-2027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0.51/0.60/0.71亿元,同比增长率14.33%/16.88%/18.71%[7] - 预计2025-2027年ROE分别为10.89%/12.20%/13.81%,盈利能力持续提升[7] 业务表现 - 2025H1线束组件营收5,783万元(yoy+1.86%),毛利率32.56%[8] - 2025H1注塑集成件营收7,215万元(yoy+20.38%),毛利率28.75%(yoy+0.59pcts)[8] - 境内业务营收7,042万元(yoy+11.17%),境外业务营收7,347万元(yoy+14.91%)[8] - 商用物流车电池包线束实现规模化交付,吉利银河、领克等新能源车型充电枪组件量产导入[8] - 完成国产空气悬架线束总成、数据中心散热系统线束与医用电动手术刀线束的技术攻关与量产爬坡[8] 新兴领域布局 - 在智能电动化领域深度渗透,获得零跑汽车高压控制线束、华为尚界智能充电枪组件等战略项目定点[8] - 拓展智能家居应用场景,包括升级版吸附式电熨斗组件、扫地机器人线束、料理机线束等项目[8] - 开发无人驾驶领域产品,包括FAKRA连接器、同轴电线、线束国产化,以及导线材料轻量化方案与工艺创新[8] - 国产数据中心散热系统线束和风机罩壳组件项目终端应用于国内头部品牌数据中心,散热系统线束项目已于2025Q1量产,风机罩壳组件项目预计2025年下半年量产[8] 市场与估值 - 当前收盘价29.42元,总市值2.37亿元,流通市值1.31亿元,总股本80.68百万股[3] - 资产负债率16.53%,每股净资产5.73元/股[3] - 预计2025-2027年每股收益分别为0.63/0.74/0.88元/股[7] - 当前市盈率46.57倍(2025E),预计逐年下降至33.56倍(2027E)[7]
立讯精密赴港IPO:剑指全球 海外业务布局新征程
财富在线· 2025-08-19 10:12
公司战略与上市进展 - 公司于2025年8月18日向香港联交所递交H股发行上市申请 标志着全球化布局迈出重要一步 [1] - 赴港上市被视为全球化战略的关键落子 有望借助港股国际化平台的资本与资源优势开启新增长周期 [1] - 上市募集资金将主要用于自动化升级与本地化生产 提升汽车电子和消费电子业务的全球交付能力与供应链韧性 [8] 行业地位与业务结构 - 公司在精密智造解决方案行业中排名全球第四、中国大陆第一 拥有最全面及最多元化的产品组合 [2] - 业务覆盖消费电子、汽车电子、通信与数据中心三大领域 具备全栈式开发与智造平台能力 [2][3][4] - 通过垂直整合策略构建从零组件、模组到系统集成的全产业链生态 [3] 消费电子业务 - 业务涵盖连接器、线束组件、扬声器、屏幕模组、智能可穿戴设备等零组件与系统集成产品 [3] - 垂直整合能力覆盖连接器、无线充电模组、声学模组、SiP等关键零组件领域 [3] - 募集资金将用于提升消费电子产能与生产基地 改善本地生产及交付能力并降低贸易摩擦风险 [8] 汽车电子业务 - 2024年汽车电子业务营收达137.58亿元 同比增长48.69% [4] - 产品矩阵涵盖汽车线束、智能座舱、ADAS、智能底盘及动力总成系统 [4] - 2025年7月完成收购德国莱尼集团 成功切入全球顶级车企供应链 [4] - 募投资金将重点投向汽车线束、域控制器、智能辅助驾驶系统硬件及智能底盘解决方案的产能扩张 [8] 通信与数据中心业务 - 2024年通信互联业务营收为183.60亿元 同比增长26.29% [6] - 产品从铜互联、光互联延伸至完整功能系统 具备垂直一体化服务能力 [4][6] - 已切入AWS、Meta、Google等海外头部客户供应链 为英伟达GB300提供全栈连接方案 [6] 技术协同与全球化布局 - 消费电子领域的精密制造能力可迁移至汽车电子与通信领域 形成技术复用优势 [4][7] - 港股上市将提升国际知名度与品牌影响力 增强国际客户信任度 [8] - 全球化产能布局与技术创新投入将加速构建多元化和韧性的业务体系 [11]
威贸电子(833346):电子线束领先企业,低空经济有望打开公司成长空间
中泰证券· 2025-08-08 06:17
投资评级 - 首次覆盖给予"增持"评级,预计2025-2027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0.51、0.61、0.72亿元,对应PE分别为46.47、39.09、32.95倍 [3][5] 公司概况 - 威贸电子是领先的电子线束制造商,成立于1998年,产品涵盖300多个系列、3000多种型号,应用于智能家电、新能源汽车、医疗设备等领域 [5][9] - 2024年营业收入2.6亿元(+13.69%),归母净利润0.4亿元(+14.28%) [5][13] - 2024年外销收入1.31亿元(+34.11%),占比首次超过50% [5][16] 核心业务 - 产品分为线束组件和注塑集成件两大类,应用于多个领域 [9] - 新能源汽车线束价值量从传统汽车的2000元提升至5000-6000元 [5] - 2024年推出宝马G48车灯线束、高端家用健身器线束等高附加值产品 [13] 行业前景 - 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1286.6万辆(+35.5%),市场占有率40.9% [5] - 全球eVTOL市场规模预计从2023年12亿美元增长至2030年234亿美元,CAGR 52% [5][34] - 2023年中国汽车线束行业市场规模达1364.7亿元,预计2030年全球市场将达895.1亿美元 [22] 战略合作 - 与小鹏汇天合作飞行汽车控制台线束与充电系统线束组件项目,已进入设计定型阶段 [5][36] - 通过与国际品牌如宝马、上汽通用合作,成功拓展欧美市场 [16] 财务预测 - 预计2025-2027年营业收入分别为3.07、3.61、4.15亿元,同比增长17.48%、18.12%、14.98% [38] - 注塑集成件业务2025-2027年预计增长22.74%、22.71%、17.94% [38] - 线束业务2025-2027年预计增长12.83%、15.38%、13.33% [38]
601929一字涨停,超216万手封单!
证券时报· 2025-08-04 05:37
eVTOL行业突破 - 中国自主研发的2吨级eVTOL"凯瑞鸥"完成全球首次海上石油平台物资运输飞行 航程200公里 最高速度200公里/小时 载重400公斤 [4] - 该机型是全球首款同时获得型号合格证、生产许可证和单机适航证的吨级eVTOL 采用复合翼构型 [4] - 行业预计未来5年中国低空物流市场规模将突破千亿元 中大型无人机正从技术验证转向规模应用 [4] 概念股市场表现 - 年内eVTOL概念股平均上涨17.69% 美力科技以127.4%涨幅领跑 永悦科技、山河智能等5股涨幅超60% [5][7] - 吉视传媒早盘一字涨停 成交额3.2亿元 换手率4.33% 封单量达216.91万手 [2] - 军工板块集体走强 爱乐达、航天电子等十余股涨停 [1] 产业链公司动态 - 中复神鹰获62家机构调研 其高性能碳纤维材料正与多家飞行汽车厂商测试 连云港基地可柔性生产T700-T1100级碳纤维 [5] - 广联航空与低空经济核心企业合作 专注无人机研发 计划加大低空物流领域投入 [5] - 瑞可达业绩预增132%-163% 净利润1.51-1.71亿元 其连接器产品应用于飞行汽车项目 [6] 财务数据亮点 - 北斗星通预计扭亏为盈 净利润100-150万元 受益于割草机、智驾等领域芯片模组需求增长 [6] - 长源东谷、宗申动力等4家eVTOL概念公司业绩预增 [6] - 年内涨幅前五概念股总市值分布:美力科技50.51亿元 永悦科技26.74亿元 山河智能152.49亿元 [7]
威贸电子(833346) - 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
2025-05-29 11:15
投资者关系活动基本信息 - 活动类别为券商策略会 [3] - 活动时间是2025年5月28日,地点在上海浦东香格里拉酒店 [3] - 参会单位及人员包括方正证券、方正和生等,上市公司接待人员为公司副总经理、董事会秘书周威迪先生 [3] 拓客渠道 - 追求与高质量客户深度合作,靠可靠产品质量、研发能力和优质服务获订单与新项目 [4] - 通过展会拓展客户,依靠相同或相近领域客户口碑营销 [4] - 推进组件化策略,打开原有客户增量业务,增加客户粘性 [4] 收入结构 - 内外销目前基本各占一半,会随每年销售实际情况小幅变动 [5] - 产品主要分为线束组件和注塑集成件两大类,注塑集成件营收近年呈上升趋势,后续占比或将进一步增加 [5] 业绩增长行业 - 业务集中在汽车及新能源汽车、高端家电和工业自动化三个领域,各领域均有新项目逐步量产或推进 [6] - 积极拓展飞行汽车、机器人、医疗等新行业,为销售增长注入新动力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