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频传输

搜索文档
收购三竹智能,这家线缆公司要搞机器人
IPO日报· 2025-09-25 00:34
收购交易概况 - 华菱线缆拟以不超过2.7亿元现金收购三竹智能100%股权 [1] - 交易旨在实现产业链纵向延伸并提升一体化解决方案能力 [1][4] - 通过切入机器人及高频传输领域打造第二增长曲线 [1][4] 标的公司业务与财务表现 - 三竹智能专注于连接器和线束研发生产 产品应用于伺服驱动系统及机器人领域 [4] - 客户涵盖松下集团、汇川技术、先导智能等国内外行业龙头 产品销往德美日等多国 [4] - 2024年总资产1.85亿元 净资产0.94亿元 营业收入2.09亿元 净利润0.25亿元 [4] - 交易对方承诺2026-2028年净利润合计7100万至7500万元 [4] 上市公司背景与业绩趋势 - 华菱线缆前身为1951年成立的湘潭电缆厂 2021年深交所主板上市 [5] - 2018-2021年营收从12.13亿元增至25.43亿元 净利润从5389万元增至1.35亿元 [5] - 2022-2023年净利润连续下滑 分别为1.10亿元(-18.39%)和0.87亿元(-21.23%) [5] - 2024年营收41.58亿元(+19.82%) 净利润1.09亿元(+26.07%) 未恢复至2021年水平 [5] 战略并购动向 - 2024年3月曾计划收购星鑫航天以完善航空航天产业链 但未披露进展 [6] - 公司持续通过并购方式提升业绩并拓展业务领域 [7]
华菱线缆拟并购三竹智能,加速切入机器人领域
经济网· 2025-09-24 09:55
收购交易概述 - 公司拟收购三竹智能100%股权 整体作价不超过2.7亿元 最终交易细节以正式协议为准 [1] - 交易各方已签署意向性合作协议 收购比例及业绩承诺等具体内容待后续审批程序确定 [1] - 若交易完成 公司将加速切入机器人及高频传输业务领域 打造第二增长曲线并提升价值中枢 [1] 标的公司业务与财务 - 三竹智能深耕连接器领域 在高端设计 精密制造及客户服务方面拥有丰富经验和资源 [1] - 标的公司客户包括汇川技术 先导智能 南京埃斯顿等国内外行业龙头企业 [1] - 连接器是工业自动化 机器人及新能源等高端应用场景的关键接口组件 [1] - 三竹智能2024年度营业收入2.09亿元 净利润0.25亿元 扣非净利润0.22亿元 已实现盈利 [1] - 标的公司除服务国内头部企业外 正积极开拓国际市场 产品销往德国 法国 意大利及美国等多个国家 [1] 业绩承诺与战略意义 - 交易对手初步承诺三竹智能2026至2028年净利润合计约为7100万元至7500万元 [2] - 市场分析认为并购成功将实现产业链纵向延伸 提升公司一体化解决方案能力 [2] - 交易有助于满足客户对系统化 集成化产品的需求 [2] 公司现有业务进展 - 公司人形机器人线缆业务推进顺利 已与多家企业完成送样 试样及产品迭代工作 [2] - 公司与深圳行知行 上海图灵等机器人企业开展技术层面交流对接 [2] - 公司已围绕人形机器人线缆开展专利申请 标准制定及产业规划等工作 [2]
001208 重要收购!加速切入机器人赛道
中国基金报· 2025-09-23 13:25
收购交易概述 - 华菱线缆拟以现金方式收购三竹智能控制权 三竹智能100%股权整体作价不超过2.7亿元 [2] - 交易目的为切入机器人及高频传输业务领域 打造第二增长曲线并提升价值中枢 [2][9] - 交易签署意向性协议 具体方案需根据尽职调查及审计评估结果协商 存在不确定性 [7] 标的公司业务与财务 - 三竹智能主营连接器与线束研发生产 产品应用于伺服驱动系统、机器人及工业机械手领域 [5] - 客户涵盖日本松下、汇川技术、先导智能、美的工业、埃斯顿、格力智能装备等国内外行业龙头 产品销往德法意美日韩等国家 [6] - 2024年总资产1.85亿元 净资产0.94亿元 营收2.09亿元 净利润0.25亿元 扣非净利润0.22亿元 [6] - 股东承诺2026-2028年净利润合计7100万至7500万元 并设置业绩补偿机制 [6] 收购方业务与财务 - 华菱线缆主营电线电缆研发生产 为特种专用电缆领先企业 产品包括特种电缆、电力电缆等 [8] - 2021-2024年营收分别为25.43亿元、30.15亿元、34.70亿元、41.58亿元 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35亿元、1.10亿元、0.87亿元、1.09亿元 [8] - 2025年上半年营收21.90亿元(同比增长12.35%) 归母净利润0.64亿元(同比增长4.74%) [9] - 特种电缆已应用于机器人领域 高性能耐扭转线缆用于工业机器人及人形机器人移动部位 [9] 战略布局进展 - 人形机器人线缆业务推进顺利 与多家企业完成送样试样及产品迭代 并与深圳行知行、上海图灵开展技术交流 [9] - 已开展人形机器人线缆专利申请、标准制定及产业规划工作 [9] - 当前总市值71.19亿元 股价13.32元/股 [10][12]
华菱线缆拟收购三竹智能控制权
中国基金报· 2025-09-23 13:25
收购交易概述 - 华菱线缆拟以现金方式收购三竹智能控制权 三竹智能100%股权整体作价不超过2.7亿元[2] - 交易完成后将加速切入机器人 高频传输等业务领域 打造第二增长曲线[2] - 交易签署意向性协议 具体方案需根据尽职调查 审计评估结果进一步协商 存在不确定性[7] 目标公司业务与财务 - 三竹智能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安徽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主营连接器和线束研发生产 产品应用于伺服驱动系统 机器人等领域[5] - 客户涵盖日本松下集团 汇川技术 先导智能 美的工业 南京埃斯顿等国内外行业龙头 产品远销德国 美国 日本等多国[5] - 截至2024年末总资产1.85亿元 净资产0.94亿元 2024年度营收2.09亿元 净利润0.25亿元 扣非净利润0.22亿元[5] 业绩承诺安排 - 交易设置业绩承诺及补偿机制 卖方承诺2026-2028年净利润合计7100万元至7500万元[6] - 若考核净利润低于承诺值 卖方需以一定方式对华菱线缆进行业绩补偿[6] 收购方经营状况 - 华菱线缆主营特种专用电缆生产 2021-2024年营收从25.43亿元增长至41.58亿元 归母净利润从1.35亿元波动至1.09亿元[7] - 2025年上半年营收21.90亿元(同比增长12.35%) 归母净利润0.64亿元(同比增长4.74%)[8] - 特种电缆已应用于机器人领域 高性能耐扭转机器人线缆可用于工业机器人 人形机器人等移动部位[8] 战略发展动向 - 公司在人形机器人线缆领域推进顺利 与多家企业完成送样试样及产品迭代 并与深圳行知行 上海图灵等企业开展技术交流[8] - 已开展人形机器人线缆专利申请 标准制定 产业规划等工作[8] - 收购旨在深化工业连接器 线束组件业务发展 推动智能连接战略布局[8] 市场数据 - 截至9月23日收盘价13.32元/股 总市值71.19亿元 流通市值35.08亿元[9][10] - 2025年上半年毛利率12.19% 净利率2.91% ROE 3.86% 负债率67.85%[10]
001208,重要收购!加速切入机器人赛道
中国基金报· 2025-09-23 13:18
收购交易概述 - 华菱线缆拟以现金方式收购三竹智能控制权 三竹智能100%股权整体作价不超过2.7亿元[1] - 交易完成后将加速切入机器人及高频传输业务领域 打造第二增长曲线[1] - 交易设置业绩承诺 三竹智能股东承诺2026-2028年净利润合计7100万元至7500万元[5] 标的公司业务概况 - 三竹智能成立于2017年 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安徽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4] - 主要从事连接器和线束的研发生产 产品应用于伺服驱动系统 机器人及工业机械手领域[4] - 客户包括日本松下 汇川技术 先导智能 美的工业 埃斯顿等国内外行业龙头[4] - 产品远销德国 法国 意大利 美国 日本等多个国家[4] 标的公司财务数据 - 截至2024年末总资产1.85亿元 净资产0.94亿元[4] - 2024年度营收2.09亿元 净利润0.25亿元 扣非净利润0.22亿元[4] 收购方业务背景 - 华菱线缆是国内领先特种专用电缆生产企业 产品包括特种电缆 电力电缆等[6] - 2021-2024年营收从25.43亿元增长至41.58亿元 归母净利润从1.35亿元波动至1.09亿元[6] - 2025年上半年营收21.90亿元同比增长12.35% 归母净利润0.64亿元同比增长4.74%[6] 战略协同效应 - 华菱线缆特种电缆已应用于机器人领域 高性能耐扭转机器人线缆可用于工业机器人及人形机器人[6] - 已与多家企业完成产品送样试样 并与深圳行知行 上海图灵等企业开展技术交流[6] - 收购将深化工业连接器及线束组件业务发展 推动智能连接战略布局[7] 市场数据 - 华菱线缆当前股价13.32元/股 总市值71.19亿元[7] - 市盈率TTM 63.60倍 市净率4.30倍 毛利率12.19% 净利率2.91%[8] - 2025年上半年ROE 3.86% 负债率67.85%[8]
华菱线缆(001208.SZ):拟收购三竹智能控制权加速公司切入机器人、高频传输等业务领域
格隆汇APP· 2025-09-23 09:49
收购交易概述 - 华菱线缆拟以现金等方式收购三竹智能控制权 整体作价不超过2.7亿元人民币[1] - 收购旨在深化工业连接器、线束组件业务 推动公司向智能连接方向战略布局[1] - 交易最终收购比例、对价及业绩承诺以正式协议为准[1] 标的公司业务概况 - 三竹智能成立于2017年 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安徽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 - 主营连接器和线束研发生产 产品应用于伺服驱动系统、机器人、工业机械手领域[2] - 为行业提供定制化连接产品和方案 产品远销德国、法国、意大利等十余个国家[2] 客户资源与技术优势 - 主要客户包括日本松下集团、汇川技术、先导智能等国内外行业龙头[2] - 在高端设计、精密制造及客户服务领域积累丰厚经验[2] - 已发展成为业内领先的工业连接产品方案提供商[2] 战略协同效应 - 收购将加速切入机器人、高频传输等业务领域[2] - 有助于打造第二增长曲线并提升公司盈利能力[1][2] - 符合国家高质量发展政策导向[1]
机器人数据闭环:机器人线缆专家
2025-05-22 15:23
纪要涉及的行业和公司 - **行业**:机器人线缆行业 - **公司**:宇树科技、特斯拉、华源汽车、启帆、华凌、新亚、亨通、金杯、通光线缆、德柔电缆、李泽、亨通光电、耐克森、金杯电工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 **机器人线缆种类及需求占比**:机器人线缆分动力、数据传递和通信三类,动力线缆用于连接机械设备电源,数据传递线缆用于自动化工厂信息传输,通信线缆负责控制信号和通信协议传输;动力线缆需求量占比约 40%,信号和通信类线缆约占 60%,动力线缆销售量大但难度不大,信号和通信类线缆重量小但利润高[2] - **人形机器人或机器狗线缆需求特点**:动力与通信线缆需求量比例约为 3:7,主要依赖信号传输,需高频信号防屏蔽、抗干扰及关节控制,具备耐弯折、耐油、耐磨损等特性并屏蔽外部干扰,未来可能采用集成母排或 FPC 形式[1][3][4] - **不同机器人线缆长度**:宇树科技机器狗线缆总长度至少 200 - 300 米;特斯拉人形机器人线缆约 30 条,每条约 3 米,总长约 90 米,考虑并联和集成因素实际长度可能增加[1][5][6] - **线缆价值及成本**:线缆价值因种类而异,从几十元到几千元不等;华源汽车机器狗电缆总长 200 - 300 米,动力部分占几十米,动力线缆成本约一两千元/米,关节处高柔性电缆成本更高[1][7][8] - **工业机器人线缆情况**:工业机器人线缆价格从几十元到几百元不等,春晚机器人线缆需求量约占机器人一半,现有线缆弯曲实验可达 500 万 - 1000 万次,行业最高达 2000 万次[1][9] - **高频传输和高柔性的重要性**:对人形、攀爬及特种机器人至关重要,需毫秒级甚至微秒级的同步性和信号传导,高柔性电缆需承受更高弯折次数并保持稳定性和精度[1][10] - **国内供应商能力**:可生产 500 万 - 1000 万次弯折的工业机器人电缆,实现更高精度和 2000 万次以上弯折需提升技术,启帆、华凌、新亚等各有优势,市场竞争激烈,价格下降[3][11] - **提升线缆性能对价值量的影响**:提升线缆性能如增加弯折次数或提高传输频率会带来红利期,从 100 万次提升到 500 万次期间价值量提升约 30%,未来若超 2000 万次弯折且保持高精度将提高单米线缆价值,但取决于行业供给和市场竞争[12] - **未来工业机器人核心壁垒**:集中在材料选型、信号传输效率及稳定性、高频传输能力以及与多关节设备匹配度上,国内外供应商各有侧重,产品需达一定标准[13] - **导体材料优势**:导体材料如铜线或编织线用于屏蔽可有效传输信号,高分子材料如 PE、尼龙、TPE 和 PVC 与导体密切相关,内部采购节省科研成本、提升研发效率[14] - **动力线缆价值高的原因**:涉及大电流直流传输以及充放电耐受性,每米价格高达一两千元,技术发展可能减少对传统动力线缆需求并转向半导体封装技术[15] - **未来机器人电缆发展趋势**:以信号传输为主,集成化设计可能替代传统线缆[16] - **适合生产集成化线缆的公司**:军工或汽车行业供应链公司,以及无线通信射频领域企业如中天、华凌等[17] - **材料轻量化影响**:是未来机器人重要发展方向,需使用先进、贵重新型材料,实现目标需持续研发和迭代[18] - **提升电缆稳定性关键**:选择合适的高分子材料,如 PE、TPU 等,传统 PVC 难以满足需求[19] 其他重要但是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机器人领域轻量化研究进展**:研究尚未达到精细阶段,国际公司如耐克森可能开始研究,暂无具体应用案例,现阶段机器人设计侧重功能实现[20] - **机器人线束线板供应商情况**:国内主要供应商有亨通、金杯、起凡、新亚等,新亚在汽车线领域经验多且获三家大型企业合格供应商认证,通光线缆收购德柔电缆,其在信号传输类产品上实力强,李泽在柔性电缆方面突出,亨通光电集中在光通信领域;国外供应商缺乏具体排序[21] - **新材料应用发展**:金杯电工申请 TPU 绝缘材料专利,可能颠覆传统材料模式,但开发渠道不明,值得关注和甄别[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