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债类产品

搜索文档
汇百川基金倪伟:“固收+”产品是长期资产配置趋势
中证网· 2025-09-16 13:19
倪伟表示,今年"固收+"产品业绩增长,主要受益于权益市场的上涨。"固收+"产品一般含权类仓位在 10%至30%,这部分资产波动对组合影响会远高于固收类资产。 此外,今年"固收+"产品规模的增长。倪伟认为,主要原因是无风险利率不再快速下行,同时权益市场 的风险偏好和走势抬升。今年利率走势是比较震荡的格局,没有出现系统性的利率下行,同时绝对利率 水平不高,今年纯债类产品收益率普遍在年化2%以内。所以纯债类产品的资金会流出,寻找新的资产 和策略,"固收+"产品就是投资者比较容易做出的投资决策。同时,在权益市场启动初期,就算资金看 好权益市场,还是会相对谨慎一些,选择"固收+"产品进行小仓位的权益暴露。 中证报中证网讯(记者王雪青)9月16日晚间,汇百川基金公募投资部联席总经理倪伟在"中证点金汇"直 播间表示,未来"固收+"产品的配置价值是较高的。因为传统的纯债类产品已经无法满足投资者的收益 要求,同时,股票市场的风险偏好已经明显提升,结构性机会层出不穷,策略增强机会也比较多。 在倪伟看来,"固收+"产品是长期资产配置趋势。"固收+"产品是通过大类资产配置,确定合适的股债配 比,然后在股债各类资产中寻找超额收益。股债 ...
存款搬家持续流入银行理财 “固收+”产品受青睐
证券时报· 2025-09-11 17:53
行业规模增长 - 8月前14大理财公司总规模增长约2857亿元至25.02万亿元 [1] - 12家头部理财公司实现存续余额净增长 [1] - 银行理财行业整体规模预估突破33万亿元 [2] 机构表现分化 - 国有行旗下4家理财公司8月规模增幅合计1442亿元 占14家总增幅约50% [2] - 工银理财单月增长约650亿元 民生理财增幅超600亿元 [2] - 6家理财公司规模超2万亿元 招银理财2.53万亿元规模居首 [2] 产品结构变化 - 现金管理类产品余额降至5.95万亿元 较年初减少超2965亿元 [3] - 现金类产品占比降至23.78% 较1月末下降超3个百分点 [3] - 固收+产品研发积极性显著高于纯债类产品 [2] 资金流向驱动因素 - 存款利率下调促使资金转向理财产品 [1] - 企业将美元存款换汇转向人民币理财 [3] - 居民寻求更高收益渠道 推动R3等级产品研发 [2] 产品创新趋势 - 理财公司通过5%~10%仓位配置指数增强、量化中性等产品 [2] - 7月新发权益类产品8款 混合类产品45款 均超上半年月均水平 [3] - 固收+产品业绩比较基准达2.5%~3.0% [2]
14家理财公司8月规模增超2800亿,现金类占比创年内新低
证券时报网· 2025-09-11 02:08
行业规模增长 - 14家主要银行理财公司8月管理规模合计增长约2857亿元,总规模达25.02万亿元 [1] - 8月规模增量较7月增量(约1.8万亿元)明显缩窄 [2] - 银行理财行业整体规模或已突破33万亿元 [2] 产品结构变化 - 现金类理财产品余额约5.95万亿元,较年初减少超2965亿元 [3] - 现金类产品占比降至23.78%,较1月末的27%减少超3个百分点,创年内新低 [3] 规模扩张驱动因素 - 零售端"固收+"产品通过配置5%~10%仓位的指数增强、量化中性等策略,实现2.5%~3.0%的业绩基准 [2] - 企业理财需求增长源于利率下行、汇率升值促使美元存款转向人民币理财 [2] - 对公理财产品以R1、R2风险等级为主,涵盖现金增厚及高等级信用债纯债类产品 [2]
14家理财公司8月规模增超2800亿 现金类占比创年内新低
中国金融信息网· 2025-09-11 02:02
行业规模变化 - 前14家主要银行理财公司8月管理规模合计增长约2857亿元 总规模达25.02万亿元 [1] - 8月规模增量较7月增量约1.8万亿元明显缩窄 [1] - 银行理财行业整体规模或已突破33万亿元 [1] 机构规模表现 - 规模前14家理财公司中有12家在8月实现存续余额净增长 [1] - 14家理财公司现金类产品余额约5.95万亿元 较年初减少超2965亿元 [2] - 现金类产品规模占比降至23.78% 较1月末27%减少超3个百分点 创年内新低 [2] 产品结构趋势 - 纯债类产品吸金效果变差 行业转向新赛道扩张 [1] - 零售端固收+产品通过5%-10%仓位配置指数增强等策略 实现2.5%-3.0%业绩基准 [1] - 企业理财需求增长 主要配置R1/R2风险等级产品 包括现金增厚产品和高等级信用债产品 [1] 驱动因素分析 - 利率下行与市场不确定性推动企业通过理财提升闲置资金收益 [1] - 人民币汇率升值促使企业将美元存款换汇后转向人民币理财 [1] - 银行理财今年加大R3风险等级产品研发 固收+方向积极性显著高于纯债类产品 [1]
独家!14家理财公司8月规模增超2800亿,现金类占比创年内新低
券商中国· 2025-09-11 01:19
银行理财公司规模增长 - 8月前14家主要银行理财公司中有12家实现存续余额净增长 管理规模合计增长约2857亿元 总规模达25.02万亿元 [1][2] - 8月规模增量较7月增量(约1.8万亿元)明显缩窄 [2] - 行业整体规模或已突破33万亿元 [2] 规模扩张驱动因素 - 零售端"固收+"产品通过5%~10%仓位配置指数增强及量化中性策略 实现2.5%~3.0%业绩比较基准 研发积极性显著高于纯债类产品 [3] - 企业理财需求因利率下行和汇率升值而增长 企业将美元存款换汇后转向人民币理财 对公产品以R1/R2风险等级为主 [3] 产品结构变化 - 14家理财公司现金类产品余额约5.95万亿元 较年初减少超2965亿元 [3] - 现金类产品在总规模中占比约23.78% 较1月末27%下降超3个百分点 创年内新低 [3]
银行理财2025年6月月报:“存款搬家”遇到监管指引-20250604
国信证券· 2025-06-04 08:48
行业投资评级 - 银行理财行业评级为"优于大市" [1][3] 核心观点 - 5月银行理财规模持续高增长,存量规模回升至31.3万亿元,环比增加0.5万亿元 [1][10] - 存款利率下行(国股行一年期存款利率降至1%以下)与理财收益率优势(加权平均年化收益率2.57%,现金管理类1.49%,纯债类2.69%)推动"存款搬家" [1][9] - 监管政策引导理财业务规范化:分类监管评级弱化规模考核,强调资管能力(权重最高)、产品业绩达标率及长期限资金占比 [1] - 监管要求淡化收益基准披露,避免"预期收益幻觉",推动投资者关注底层资产与风险等级 [1] 行业动态 规模与收益 - 5月新发产品初始募集规模2330亿元,主要为固收类封闭式产品 [16][19][23] - 新发产品业绩比较基准回落至2.55% [16][24] - 到期产品兑付表现良好,1763只封闭式产品中大部分达到业绩基准 [24][26] 产品结构 - 现金管理类(1.49%)和固收类(2.69%)产品为绝对主力,合计占比超90% [10][15] - 未来产品形态将呈现:报价基准下滑30-50BP、负债长期化与资产短期化、提升权益类资产占比 [2] 资产配置 - 基础资产以高等级信用债为主,辅以利率债交易和委外权益投资 [27] - AAA信用债、沪深300及公募基金近一年表现纳入配置参考 [30][31][32] 监管政策影响 - 理财子公司分类监管评级1-6级划分,1-2级可试点创新业务,4级以上限制非标/权益类投资 [1] - 监管明确"业绩比较基准可不披露",需保持连贯性且不得随意调整 [1]
中粮资本(002423) - 2025年5月30日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
2025-05-30 07:38
中粮资本整体情况 - 中粮资本为控股型公司,子公司涉及寿险、期货、信托、银行等领域,为中粮集团及更多客户提供金融解决方案 [1] - 2024 年营业总收入达 252.5 亿元,同比增加 13.32%,归母净利润达 12.1 亿元,同比增加 18.55% [1] - 2025 年一季度营业总收入为 23.5 亿元,归母净利润为 3.92 亿元,现金资产健康 [1] - 各业务条线有蓝图目标,中英人寿要成中国最佳合资寿险公司,中粮期货力争成国内领先产业特色衍生品金融服务公司,中粮信托力争综合排名进行业前十 [1][2] 中粮信托业务情况 - 在监管政策引导下回归信托本源,坚守定位,推进转型,优化结构,强化风控 [3] - 聚焦“3 + 1 + 3”业务赛道,丰富标品资管产品体系,形成全品种、多资产、收益稳健的资管产品体系 [3] - 加强财富管理体系建设,完善组织架构和复合化销售体系,加强资产配置建设,推动数字化转型 [3] 中粮期货业务情况 - 锚定战略目标,围绕三大原则,夯实一体两翼业务,提升一体化运营能力 [4] - 境内经纪业务立足产融结合,聚焦交割业务,打造产业特色服务品牌 [4][5] - 国际业务坚持工作主线,打造境外期货交易服务平台 [5] - 风险管理业务受市场影响,积极布局策略研投开拓新路线 [5] - 资产管理业务聚焦期货和衍生品,完善 CTA 策略投研团队,丰富产品线 [5]
比价效应”下银行理财产品再度“走俏
金融时报· 2025-05-27 01:41
存款利率下调与理财市场变化 - 3年期存款利率从2%降至1.25%,5年期定存利率降至1.3%,中长期存款利率进入"1"时代 [1][2] - 六大行和12家股份制银行相继下调存款利率,活期存款利率降至0.05%,1年期、2年期、3年期定存利率最高分别为0.98%、1.05%、1.25% [1][2] - 存款利率下降推动资金流向理财产品,"比价效应"促使定存资金转向低风险理财 [1][2] 理财产品收益与费率调整 - 银行理财产品年化收益率回升,4月加权平均年化收益率为2.7%,现金管理类、纯债类、"固收+"产品收益率分别为1.5%、3.34%、3.01% [2] - 理财公司掀起"降费潮",中银理财、招银理财、光大理财等下调固定管理费、销售服务费及托管费 [2][3] - 交银理财将某产品固定管理费率从0.2%降至0.05%,兴银理财某产品投资管理费从0.3%降至0.01% [3] 权益类资产布局与产品创新 - 理财公司加大权益类资产投资,指数化产品(ETF)成为重要切入点,因其成本低、流动性高且管理难度较低 [4][5] - 中银理财、中邮理财、交银理财等通过直接投资或间接方式增持ETF,布局指数策略和指数增强策略产品 [4][5] - 截至5月26日,市场存续73只指数相关银行理财产品,覆盖工银理财、建信理财、平安理财等头部机构 [5] 行业挑战与应对策略 - 低利率环境下,理财业绩比较基准或持续走低,需建立与收益挂钩的费率机制以增强客户黏性 [6] - 银行理财客群偏好稳健,对权益类产品接受度有限,需加强投研能力建设和投资者教育 [6][7] - 理财公司需补齐权益投资短板,包括人才储备、经验积累及产品业绩表现优化 [7]
银行理财存续规模摸高至31万亿元上方 短期有望继续扩容
证券日报之声· 2025-05-20 16:11
银行理财规模增长 - 4月份全市场银行理财规模重回31万亿元历史高位[1] - 5月20日银行理财存续规模继续扩容至31.28万亿元[2] - 银行理财规模季节性规律明显 季末回表季初出表推动规模修复[1] - 4月份银行理财加权平均年化收益率2.70% 较上月继续回升[1] 规模增长驱动因素 - 股债"跷跷板"效应推动理财规模增长[1] - 定期存款到期后"搬家"到理财产品[1] - 二季度银行理财加大营销力度[1] - 存款利率下调增强银行理财作为类存款产品吸引力[2] - 银行理财子公司积极推动新产品发行[1] 产品收益表现 - 现金管理类产品年化收益率1.50%[1] - 纯债类产品年化收益率3.34%[1] - "固收+"产品年化收益率3.01%[1] 未来发展趋势 - 存款利率下降是推动理财规模增长最重要短期力量[2] - 预计5月份银行理财规模大概率维持高增长[2] - 全年理财规模高增长面临挑战 信用债收益率处于历史低位[2] - 理财产品净值波动可能加大 2025年规模增量可能不高[2] 银行理财子公司发展建议 - 持续增强债券投资能力 关注信用挖掘和量化投资[3] - 利用国债期货对冲或套利优化收益结构[3] - 加强多元资产配置综合能力建设[3] - 构建多元资产投研能力和投资团队[3] - 建立投资驱动的新产品研发体系[3]
“存款搬家”加速:理财规模突破31万亿元,港股等权益策略增加
第一财经· 2025-05-20 13:00
理财规模增长 - 2025年5月理财总规模突破31万亿元大关,达到31.3万亿元,较年初增长1.6万亿元 [1][2] - 4月是理财市场关键分水岭,单月规模大增2.2万亿元,前4个月大行理财公司增长一般,部分股份行增幅较高 [3] - 规模增长主要来自短期限产品,1个月(含)以下产品增长最快,较年初上升8369亿元 [2][4] 产品结构变化 - 短期限产品占比明显提升,每日开放型产品规模达11.3万亿元,1个月(含)以下产品规模5.9万亿元 [2][4] - "存款替代"效应增强,现金管理类、纯债类产品早前畅销,近期"固收+"策略产品受欢迎 [1][5] - 理财产品业绩比较基准下调,部分产品调整幅度超过100个基点,下限低于2% [5] 市场利率趋势 - 5月央行实施"降息10BP+降准50BP+结构性降息25BP"一揽子计划,LPR下调10BP [1] - 机构预计下半年仍有降息可能,3个月以内短端债券利率可能下降10BP~20BP [6][7] - 10年期国债收益率当前报1.903%,机构预计未来3个月波动范围在1.5%~1.8% [7][8] 权益策略发展 - "固收+"产品出现频率提升,权益资产占比一般不超5%,控制波动仍是首要任务 [9] - 港股策略产品增多,部分产品一季度净值增长率达3.73%~4.84% [9][10] - 民生理财推出混合类产品,不超过40%资产投向权益类,侧重A股和香港市场 [10] 机构动态 - 理财规模前三机构为招银理财、兴银理财和信银理财 [3] - 2025年2月光大理财、华夏理财和兴银理财发行产品数量位居前三 [5] - 青银理财"璀璨人生成就系列"产品一季度净值增长率3.73%,通过港股ETF增厚收益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