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态电池

搜索文档
硬核技术标注“中国智造”新高度
央视网· 2025-09-23 23:48
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 - 安徽省智能机器人企业数量从2013年10余家增长至520家 年产值从不足10亿元跃升至600亿元 核心零部件国产化率突破90% 规模总量与产业竞争力居全国第五[3] - 智能机器人展区汇聚40家企业 围绕工业/生活/创新社区打造十大应用场景 涵盖工业机器人高精度作业与人形机器人便民服务[2] - 交通锥机器人实现远程精准操控布设与回收 将应急封道时间缩短至分钟级 产品已批量应用于合肥/宣城等地高速公路执法/市政施工场景[3] - 人形机器人"小零"具备取杯/接饮料等便民服务功能 AI智慧无人售餐机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全自动制作[2] - 启江拆药分装机器人获2025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冠军 "星动L7"人形机器人以95.641厘米成绩创造世界纪录[3] 高端技术首发成果 - 大会发布10项全球首发/中国首秀新技术 涵盖深空探测/航空航天/显示技术等领域 创新成果发布总量超百项[4] - 月球原位资源增材制造系统为全球首台原理样机 通过聚焦太阳光产生1300℃以上高温熔化月壤 实现任意形状成型制造[4] - 维信诺智能像素化技术(ViP)实现1700ppi像素密度 结合Tandem叠层结构使器件寿命延长6倍或亮度提升4倍 应用于智能手表/手机/笔记本电脑等终端[5] - 超轻质可复用火箭防热盾(MHT3000)适应长时间超高温度工况 为可重复使用火箭提供热防护[5] - 高强度固相复合装备(SCP)实现铝与铜/钛/钢等金属高强度连接 天然气低丰度氦气提取装备产出纯度99.99997%超纯氦气[6] 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进展 - 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展区汇聚31家产业链企业 覆盖整车/核心零部件/智能网联三大领域[7] - 尊界S800车型上市109天大定突破1.4万辆 产自配备超1800台智能机器人的5G全链路汽车制造基地[7] - 动力电池技术多元发展 包括国轩高科金石固态电池/中科海钠钠离子电池/太蓝半固态电池/弗迪刀片电池等[8] - 讯飞星火汽车智能体平台支持30秒极速上线应用 已应用于30余款量产车型 前装累计超6500万套 月活用户超2700万 年交互量达160亿次[8] - 车路云一体化系统通过"车-路-云"协同优化城市交通治理[8] 国际领先产品突破 - 无介质空中悬浮成像提词器无需实体介质 提词内容悬浮空中且仅对演讲者可见 已应用于会议/医疗/文旅等领域[10] - CR450高速动车轮具备完全自主知识产权 适用于时速400公里动车组 突破超高纯净钢冶炼/梯度热处理等核心技术[10] - HVLP4等级极低轮廓铜箔应用于AI和高速算力服务器电路板 同时展出6-7N超高纯铜/高纯无氧铜等9款明星产品[11]
固态电池,凝聚行业未来发展新希望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9-15 07:31
行业活动背景 - 2025年9月11日至14日举办第二十一届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泰达)国际论坛 年度主题为"增动能 启新篇 向全球" [1] - 论坛设置"绿色化新方案:固态电池产业化与下一代电池技术布局"专题会议 由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秘书长主持 [1] 动力电池技术分类与创新方向 - 当前动力电池分为液态电池、固液混合电池(半固态电池)、全固态电池三类 现有装车电池主要为液态或固液混合类型 [3] - 行业创新聚焦三大方向:工艺创新(现有体系优化)、体系创新(技术架构变革)、产业创新(多维度赋能产业变革) [3] - 动力电池向全固态转型需通过创新应对新挑战 [3] 固态电池技术特性与挑战 - 全固态电池采用固态电解质替代有机电解液 从根本上消除电芯燃爆风险 具备高比能和高安全性双重特性 [5] - 面临核心难题:界面问题与制造工艺尚未成熟 当前成本远高于液态电池 预计两三年后仍有5-10倍差距 [4] - 锂电设备公司推出的"全套固态电池量产设备"实际工艺成熟度不足 距离真正量产存在较大差距 [4] 产业化进程与市场应用 - 全球范围内多国积极推进多条技术路线研发 企业加大技术布局 多技术路线并行发展 [5] - 预计2025-2027年实现小批量示范应用 2030年左右有望实现规模化量产 [5] - 锂电池应用边界持续拓展至低空经济、人形机器人、航空航天、深海探测等新兴领域 [4] 行业发展共识与政策支持 - 发布"绿色化新方案智库共识" 要求聚焦油电关键驱动技术 推进纯电、插电、增程、高效内燃机等多技术路线并行发展 [8] - 加强固态电池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构建有序产业链生态 推动技术研发与标准创新协同 [8] - 强化产业政策支撑 优化税收政策 促进绿色技术与前沿科技协同应用 [8] 安全标准与未来开发重点 - 动力电池应用场景从新能源汽车扩展至低空出行、人形机器人等领域 对安全要求持续提高 [6] - 未来开发聚焦三大领域:材料开发、电芯设计制造、系统集成验证 推动行业兼顾成本与安全双重要求 [6]
创金合信基金谢天卉:固态电池产业拐点已至,或复制2019-2022年锂电行情
搜狐财经· 2025-09-12 07:13
固态电池产业趋势 - 产业基本面发生积极变化而非短期概念炒作 驱动固态电池板块热度攀升[1][4] - 某设备大厂2024年固态电池相关订单1亿元 2025年上半年已达4-5亿元且下半年有望加速[4] - 未来半年可能出现诸多催化剂 或复制2019-2022年锂电行情[1][11] 技术发展路径 - 半固态电池作为必要过渡阶段预计持续3-5年 全固态电池为最终目标形态[2][9] - 固态电池通过减少电解液含量提升安全性和能量密度 电解液含量为零时称为全固态电池[3] - 技术路线向硫化物路线收敛 硫化物电解质前驱体硫化锂为降本关键[7][9] 产业链投资机会 - 设备环节投资机会早于材料环节 等静压设备成为壁垒最高且价值增量最大的设备环节[7][8] - 材料环节市场空间更大 重点关注具备硫化锂放大生产能力的企业[7][9] - 设备企业订单去年底出现反转 业绩兑现预计今年四季度体现在报表上[8][10] 应用场景拓展 - 消费类场景包括消费电子/eVTOL/机器人将先放量 动力电池因价格敏感度后放量[2][7] - 消费电子对充电倍率要求高 eVTOL对放电倍率要求高 机器人要求电池轻薄[7] - 3C产品对价格敏感度较低 动力电池价格敏感度高导致放量时序靠后[7] 行业发展阶段 - 固态电池产业仍处于初期 技术路线尚未完全统一导致个股波动较大[2][9] - 锂电设备行业今年1-5月新签订单量接近或超过去年全年 行业迎来反转[10] - 企业静态估值较高因业绩底子薄 但高增长预期将消化高估值[1][6] 投资策略 - 建议逢低布局理性投资 避免追高因短期涨幅较大[2][12] - 组合配置兼顾白马股(确定性)和黑马股(弹性) 目前以白马股为主[12] - 除固态电池外 同时看好风电(尤其海风)和光伏反内卷领域的投资机会[13][14]
创金合信基金谢天卉:固态电池产业拐点已至,或复制2019-2022年锂电行情|基金佳问第112期
搜狐财经· 2025-09-12 06:57
固态电池行业前景 - 固态电池板块热度自9月以来持续攀升成为市场主要热点之一 [2] - 产业基本面发生积极变化驱动行情而非短期概念炒作未来半年可能出现多个催化剂 [4][6] - 固态电池或复制2019-2022年锂电行情 [4][13] 技术演进路径 - 半固态电池是必要过渡阶段预计持续3-5年全固态电池为最终目标形态 [4][11] - 电解液含量逐步减少存在半固态/准固态形态电解液为零时称为全固态电池 [5] - 技术路线尚未完全统一硫化物路线向固态电池收敛氧化物路线向半固态收敛 [10] 产业链投资机会 - 设备环节优先反应投资机会材料环节长期市场空间更大 [8] - 设备端重点关注干法电极设备/叠片机/等静压设备其中等静压设备壁垒最高且价值增量最大 [8][10] - 材料端核心关注硫化锂前驱体的批量生产能力其为降本关键 [8][10] 应用场景落地顺序 - 消费类场景(消费电子/eVTOL/机器人)率先放量因对价格敏感度低 [4][9] - 动力电池因价格敏感度高放量时间相对靠后 [4][9] - 消费电子要求高充电倍率eVTOL要求高放电倍率机器人要求轻薄电池 [9] 订单与产能进展 - 某设备大厂2024年固态电池订单1亿元2025年上半年订单达4-5亿元下半年有望加速 [6] - 设备大厂已实现固态电池设备生产线全线贯通电池厂开始投建新产能材料企业扩大生产 [6][7] - 设备企业订单自去年下半年反转预计今年四季度业绩体现 [9] 估值与投资策略 - 高估值将被高增长消化因企业处于新周期起点业绩基数低但成长空间大 [4][7] - 建议逢低布局避免追高因产业处于初期技术路线未定股价波动较大 [4][15] - 投资组合采用白马股(确定性)与黑马股(弹性)结合策略 [14] 行业发展历程 - 2024年春季行情由上汽智己L6搭载半固态电池引发 [7] - 2023年11月行情由宁德时代千人全固态团队及华为硫化物专利推动 [7] - 近期行情由设备商中报超预期/政策端工信部项目预期及产能建设推动 [7] 其他新能源机会 - 风电领域重点关注海风因海上及海外市场盈利能力更强 [16] - 光伏行业需通过反内卷实现过剩产能出清尤其需建立硅料端良性供给关系 [16]
永赢基金欧子辰:固态电池行情前景无限 固态电解质市场蛋糕或达几千亿级别
智通财经· 2025-09-11 12:48
固态电池投资机会 - 明年将是固态电池行情极具机会的重要节点 小批量应用后可能迎来大规模推广 未来两三年持续向上 [1] - 固态电解质赛道市场空间或达大几千亿级 [1][3] - 现有所有电池几乎均可被固态电池替代 包括手机和车用电池领域 [1] 产业催化因素 - 产业界共识出现转变 行业技术共识达成极大提前量产与0到1爆发时间节点 [1] - 头部车企搭载半固态电池车型已实现批量上市 [1] - 四季度多家龙头车企将实现半固态电池批量装车与正式销售 [1] 技术发展进程 - 全固态电池尚未达到装车销售阶段 目前处于装车实验阶段 [1] - 头部电池厂商四季度或将实现设备定型 若工艺成熟则十月十一月催化剂持续涌现 [1] - 固态电池关键是用固态电解质全面替代隔膜与电解液 [2] 核心材料赛道 - 固态电解质是最值得关注的材料领域 将瓜分未来大几千亿级市场蛋糕 [2][3] - 负极价值占比可能从液态电池的6%–8%上升至固态电池的20%–30%甚至更高 [3] - 设备板块近期表现突出 长期持续看好 [3] 投资回避领域 - 固态电池不再使用电解液 投资固态电池不应配置电解液企业 [2]
再读固态电池投资机会-正负极&集流体发展方向
2025-09-10 14:35
固态电池行业研究关键要点 行业与公司 * 行业聚焦于固态电池技术发展 包括正负极材料、集流体和电解质 [1][9] * 涉及公司包括正极材料领域的厦钨新能、容百科技、丹森科技和振华新材 负极材料领域的天铁科技、英联股份、道氏技术和中毅科技 集流体领域的嘉元科技、诺德股份、中一科技和永航精密 [9] 核心观点与论据 **固态电池优势与挑战** * 固态电池主要优势为安全性和高能量密度 固态电解质替代可燃液态电解质提升安全性 能量密度理论上可超过500瓦时每千克 但面临固态电解质离子电导率低和固固界面性能差的技术瓶颈 目前半固态电池已量产 全固态电池仍处技术攻关阶段 [1][2] **正极材料发展方向** * 正极材料向高比容量和高压平台演进 短期内高镍三元材料主导市场 2030年后富锂锰基和镍锰酸锂等新型材料兴起 富锂锰基理论克容量320毫安时每克 电压平台3.7伏至4.6伏 瓦时成本未来可能接近磷酸铁锂 镍锰酸锂具4.7伏高压平台 成本低于磷酸铁锂 [1][3][4] **负极材料演变路径** * 2030年前硅碳负极成为主流 理论比容量4200毫安时每克 是石墨负极10倍 但存在体积膨胀问题 通过碳包覆和金属氧化物包覆技术优化 添加比例有望提升至30%以上 500瓦时每千克以上能量密度阶段将转向锂金属负极 理论比容量3860毫安时每克 [1][5] **锂金属负极挑战与解决方案** * 锂金属负极面临无限体积膨胀、死锂和枝晶生长引发短路风险 理想厚度为5~6微米 主流压延法产品厚度普遍超过20微米 蒸镀工艺能控制沉积厚度、防止枝晶、提高纯净度并增强结合力 减少循环损伤 [1][6] **集流体发展趋势** * 多孔铜箔适配锂金属负极固态电池 具快充性能、高能量密度和抑制枝晶能力 但硫化物电解质易腐蚀铜箔 未来可能转向镍基或不锈钢集流体 镍基集流体为镍铁合金 表面氧化层隔绝硫离子腐蚀 机械强度高于铜 不锈钢集流体由东洋钢板公司开发 三星SDI预计2027年前量产 [1][7][8] **硫化物电解质应用挑战** * 硫化物电解质与铜集流体反应生成硫化亚铜或硫化铜 导致电子传导阻断和界面失效 镍基和不锈钢集流体成为替代方案 镍基集流体表面致密氧化层避免副反应 维持结构完整性和导电性 [8] **行业发展趋势与投资建议** * 固态电池行业发展趋势为设备先行 其次硫化物电解质 再到第一代固态电池生产 2027年预计小批量量产 正极关注高电压、高比容材料如富锂锰基、超高镍、镍锰酸锂 负极在400瓦时每千克前依赖硅基负极 之后转向锂金属负极 [9] 其他重要内容 * 蒸镀工艺作为气相沉积法 能增强锂金属负极的致密性及均匀性 减少副反应 [6] * 多孔铜箔通过特殊结构设计提升安全性与循环寿命 并减轻集流体重量 [7] * 日本东洋钢板公司2024年底开发专用于全固态电池的铁箔及铁镍合金箔产品 [8]
固态电池 下一个光模块CPO?
搜狐网· 2025-09-02 10:29
固态电池技术优势 - 使用固态电解质替代液态电解液 提升安全性和能量密度[1] - 固态电解质不易燃烧爆炸 无电解液泄漏等副反应[1] - 能量密度轻松突破300Wh/kg 部分研发产品达400Wh/kg[1] - 可使新能源汽车续航提升30-50% 缓解机器人无人机续航焦虑[1] 应用领域与市场空间 - 动力电池领域可提升安全性能 开拓寒冷地区新能车需求[2] - 储能市场适用于工商储及户储等对成本敏感性较低的市场[2] - 新兴市场包括eVTOL飞行器 AI眼镜 人形机器人等[2] - 2025年全球半固态/固态电池出货量预计超10GWh[2] - 2030年出货量预计超600GWh 市场规模超2500亿元[2] 政策支持与行业催化 - 2024年5月工信部投入60亿给宁德时代 比亚迪等企业进行研发支持[2] - 每个研发课题要求1000台车示范并通过1万公里实测验证[2] - 2026年7月《电动汽车用蓄电池安全要求》对新车型实施 要求全程不起火[2] - 2030年目标高端能量型动力电池400Wh/kg 成本低于0.45元/Wh[2] 产业化进程 - 国内整车厂将2026-2027年视为固态电池装车元年[3] - 预计以千台级别装车为起点 能量密度聚焦400Wh/kg[3] - 多数厂商采用自研加外购两条路线并行[3] - 日韩及欧系整车厂规划2027-2030年间量产[3] - 2025年底预计小批量装车试验 2026-2027年普遍装车试验[3]
固态电池五大“误区”
起点锂电· 2025-08-26 09:47
能量密度对比 - 相同正负极材料下固态电池能量密度普遍低于液态电池 液态电池能量密度为370 Wh kg⁻¹ 聚合物固态电池为313 Wh kg⁻¹(降幅15.4%) 硫化物固态电池为248 Wh kg⁻¹(降幅33.0%)或178 Wh kg⁻¹(降幅51.9%) 氧化物固态电池为125 Wh kg⁻¹(降幅66.2%)或73 Wh kg⁻¹(降幅80.3%)[3][4][5] - 固态电池能量密度降低主因是固体电解质比重较高(氧化物3.25 g cm⁻¹ 硫化物1.64 g cm⁻¹ 聚合物1.3 g cm⁻¹ vs 液态1.1 g cm⁻¹)且成膜困难导致实际厚度需≥50μm 同时低电导率需更高电解质含量[3][4][5] - 采用高电压正极(如富锂锰基)+高容量负极(如10μm锂金属)可将聚合物固态电池能量密度提升至700 Wh kg⁻¹ 突破液态电池瓶颈[5][6] 循环寿命表现 - 固态电池循环寿命普遍低于液态电池 因固体电解质存在界面应力积累(氧化物脆性导致裂缝)和化学分解(硫化物被高电压氧化)等问题 而液态电解质可动态修复界面缺陷[7] - 固态离子能源公司通过创新SEI/CEI层技术使聚合物固态电池(NCM811||Gr体系)在2.2C/1.0C充放电下循环3500次后容量保持率达77.2% 超越常规液态电池[8] 快充性能 - 固态电池快充受限于离子电导率和界面阻抗 氧化物电解质虽室温电导率~10⁻³ S cm⁻¹ 但高界面阻抗限制传输动力学 硫化物电导率~10⁻² S cm⁻¹接近液态但界面稳定性差(如H₂S生成)[9] - 固态离子能源公司通过梯度Li⁺溶剂化结构将Li⁺迁移活化能降至0.18 eV(降63%) 离子电导率突破2.95×10⁻³ S cm⁻¹ 实现4C充电和20C放电[9] 锂枝晶抑制 - 固态电解质抑制锂枝晶能力被高估 氧化物虽机械模量高(~150 GPa)但脆性易导致局部应力加速枝晶穿透 硫化物模量低(~20 GPa)且界面分解加剧枝晶风险[11][12] - 固态离子能源公司通过自愈性聚合物电解质消除界面缺陷 抑制枝晶生长[13] 技术发展路径 - 电池发展应聚焦高性能而非固态化进程 液态/半固态/全固态均为手段而非目的[14][15] - 固态电池核心优势在于高安全性(氧化物/聚合物不可燃)和宽温域适应性(固体电解质无挥发/凝固问题) 但需平衡材料特性(如硫化物可燃性)[15][16][17] 产业化进展 - 固态离子能源公司开发出能量密度260 Wh kg⁻¹的快充型聚合物固态电池(NCM811||Gr) 4C充电时容量保持率超95% 3500次循环后容量保持率77.2%[18][19] - 采用硅碳负极(40%Si)时能量密度达320 Wh kg⁻¹ 锂金属负极时达450 Wh kg⁻¹[18] - 消费电子用聚合物固态电池在-40℃容量保持率55.6% 100℃下1C循环150次后容量保持率89.5% 20C放电容量保持率52%[20] - 通过12mm钢针针刺(仅升温50℃无冒烟)和5.8mm枪击测试(无起火爆炸)验证高安全性[19][20]
国金证券:固态电池产业化节奏逐渐加快
环球网· 2025-08-21 07:05
固态电池技术路线分析 - 固态电池的核心变化在于采用固态电解质替代电解液和隔膜,直接影响电池的功率密度、能量密度、循环寿命等关键性能指标 [1] - 目前产业化应用相对成熟的固态电解质路线为硫化物和氧化物 [1] 硫化物电解质路线 - 硫化物电解质的离子电导率最优且下游企业产能布局占比最高,未来发展潜力最大 [1] - 硫化锂为硫化物路线中的核心原料,建议关注率先布局硫化锂且具备技术优势的企业 [1] 氧化物电解质路线 - 氧化物电解质的离子电导率适中但稳定性较好,产业化进展速度正在加快 [1] - 建议关注布局多种氧化物电解质且具备产业链成本优势的企业 [1]
国金证券:建议关注率先布局硫化锂且具备一定技术优势的企业
新浪财经· 2025-08-20 00:32
固态电池产业化发展 - 固态电池产业化节奏加快推动上游核心材料受益 [1] - 固态电池采用固态电解质替代电解液和隔膜 直接影响功率密度、能量密度、循环寿命等关键性能指标 [1] 固态电解质技术路线 - 硫化物电解质离子电导率最优且下游企业产能布局占比最高 未来发展潜力最大 [1] - 氧化物电解质离子电导率适中但稳定性较好 产业化进展加快 [1] 产业链投资机会 - 建议关注率先布局硫化锂(硫化物路线核心原料)且具备技术优势的企业 [1] - 建议关注布局多种氧化物电解质且具备产业链成本优势的企业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