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值型理财产品

搜索文档
“存款搬家潮”下,有理财公司规模增近5倍
第一财经资讯· 2025-09-07 15:29
银行理财市场整体表现 - 截至2025年6月末银行理财市场存续规模达30.67万亿元较年初增长2.38% [2] - 二季度市场回暖一季度规模曾出现下降 [2] - 非银金融机构存款单月新增2.14万亿元创2015年以来同期最高居民存款减少1.11万亿元 [2] 理财公司业绩分化 - 24家披露数据的理财公司合计净利润156.67亿元多数保持增长但部分承压 [2][3] - 招银理财中银理财农银理财兴银理财信银理财光大理财6家净利润超10亿元招银理财以13.64亿元居首但同比下降5.74% [3] - 6家理财公司净利润不足2亿元体量与头部差距拉大 [3] - 浦银理财净利润9.25亿元同比增超70%渤银理财渝农商理财华夏理财同比分别增37.35% 28.26% 21.73% [3] - 中银理财农银理财光大理财净利润同比增22.23% 13.66% 14.42% [3] - 平安理财净利润7亿元同比下滑41.28%招银理财兴银理财杭银理财浙银理财等也出现下滑 [5] 行业分化原因分析 - 存款利率下行促使居民储蓄资金向净值型理财转移 [4] - 理财公司通过加大权益资产配置优化固收+策略提升收益 [4] - 客户基础扩大和代销网络延伸推动管理规模和收入增长 [4] - 规模效应存在天花板管理费率下调压缩收入空间 [5] - 资源禀赋和投研能力强的头部机构挤压中小机构生存空间 [5] - 净值化转型下投资者价格敏感度提升债市波动通过净值下跌-赎回-被动减持链条冲击规模 [8] - 产品结构单一负债不稳固的机构在赎回压力下陷入被动 [8] 理财公司规模格局 - 截至6月末理财公司存续产品2.79万只存续规模27.48万亿元较年初增4.44%同比增12.98%占全市场89.61% [6] - 招银理财规模2.46万亿元领跑兴银理财信银理财也超2万亿元 [6] - 中银理财浦银理财平安理财民生理财建信理财华夏理财光大理财7家规模超万亿元 [6] - 法巴农银理财规模75.69亿元同比增近5倍高盛工银理财95.51亿元同比增364%贝莱德建信理财120.78亿元同比增200% [6] - 汇华理财规模同比缩水23.46%青银理财规模1894.80亿元同比下降约8% [7] - 现金管理类产品存续规模降至6.74万亿元较去年底减少逾5000亿元平均近7日年化收益率约1.35%较6月末继续走低 [7] 产品策略与市场机会 - 低利率环境下理财公司需通过分层设计匹配客户需求推出低波稳健型产品承接存款迁移资金 [10] - 在固收优势基础上适度布局权益市场实现稳健打底+弹性增厚组合 [10] - 开发存款替代型与收益增强型产品提升投研能力与风险管理水平 [10] - 权益类产品存续规模仅0.07万亿元占比偏低因客群风险偏好有限及宏观经济复苏不确定性 [10] - 理财公司可加大固收+与含权产品布局信银理财含权产品存续规模2070.80亿元较上年末增185.79亿元占比从9.68%提升至9.83% [11] - 黄金成为关注新方向因美元走弱及全球风险事件频发金价持续攀升瑞银上调2026年金价预测上看3700美元/盎司 [11] - 央行增持和美元储备货币地位下降为黄金提供长期支撑但短期内高位震荡不宜盲目追高 [11]
上半年24家理财子净利156亿,“存款搬家潮”下有黑马规模增近5倍
第一财经· 2025-09-07 13:09
银行理财市场整体表现 - 截至2025年6月末银行理财市场存续规模达30.67万亿元较年初增长2.38% [1] - 理财公司存续产品数量2.79万只存续规模27.48万亿元较年初增长4.44%同比增12.98%占全市场89.61% [4] - 二季度市场出现修复迹象但部分机构仍面临规模收缩压力 [5][6] 理财公司盈利分化格局 - 24家理财公司上半年合计净利润156.67亿元头部与尾部机构差距拉大 [1][2] - 6家公司净利润超10亿元招银理财13.64亿元居首但同比下降5.74% [2] - 浦银理财净利润9.25亿元同比增超70%渤银理财增37.35%渝农商理财增28.26%华夏理财增21.73% [2] - 平安理财净利润7亿元同比下滑41.28%招银理财兴银理财杭银理财浙银理财均有不同程度下滑 [3] 资产管理规模分层 - 招银理财规模2.46万亿元领跑兴银理财信银理财首次跻身2万亿梯队 [5] - 中银理财浦银理财平安理财民生理财建信理财华夏理财光大理财规模均超万亿 [5] - 外资理财公司快速扩张法巴农银理财规模75.69亿元同比增近5倍高盛工银理财95.51亿元增364%贝莱德建信理财120.78亿元增200% [5] - 汇华理财规模同比缩水23.46%青银理财规模1894.80亿元同比下降8% [6] 产品结构变化与市场挑战 - 现金管理类产品存续规模降至6.74万亿元较2024年底减少超5000亿元平均收益率约1.35% [6] - 债市震荡与净值化转型导致"净值下跌—赎回—被动减持"负反馈链部分机构固收类产品未恢复至2024年底水平 [6] - 头部机构通过多元化资产配置负债渠道和对冲工具缓解波动尾部机构因产品单一负债不稳陷入恶性循环 [7] 资产配置新方向 - 权益市场回暖上证指数报3812.51点但权益类产品规模仅0.07万亿元占比仍低 [1][8] - 信银理财含权产品规模2070.80亿元较2024年末增185.79亿元占比从9.68%升至9.83% [9] - 黄金成为新配置方向瑞银上调2026年金价预测至3700美元/盎司央行增持与美元地位下降形成长期支撑 [9] - 理财公司需开发存款替代型与收益增强型产品通过固收+与含权产品布局控制风险回撤 [8][9] 资金流动与行业驱动因素 - 非银金融机构存款单月新增2.14万亿元创2015年以来同期最高居民存款减少1.11万亿元 [1] - 存款利率下行推动储蓄资金向净值型理财转移理财公司通过提升权益配置比例优化固收+策略增强吸引力 [3][8] - 外资机构凭借差异化投研能力与全球资源成为行业结构变化重要推手 [5]
理财公司频频牵手地方农商行
中国证券报· 2025-09-03 22:42
行业趋势 - 银行理财行业进入真净值化时代 渠道变革持续深化 理财公司加速拓展代销渠道网络[1] - 银行理财市场竞争呈现"产品为王"与"渠道为王"并行的双轨格局[2] - 三四线城市及县域地区居民收入水平提高 理财意识增强 财富管理需求快速崛起 下沉市场成为理财规模新增长点[3] 渠道拓展 - 农银理财 北银理财 上银理财等多家理财公司8月以来与多地农商行建立代销合作[1] - 信银理财 渤银理财 北银理财 上银理财下半年陆续与农商行开展代销业务[1] - 浙江衢州衢江农商行与上银理财 北银理财 兴银理财 杭银理财 平安理财 信银理财等多家理财公司建立代销关系[2] - 东莞农商行与农银理财 兴银理财 宁银理财 杭银理财等理财公司展开代销合作[2] 市场机遇 - 地方农商行是理财市场竞争中的蓝海区域 此前因人员数量 科技能力等因素合作较少 基本处于刚开展或拟开展代销业务阶段[1] - 农村金融机构总资产规模达60.16万亿元 占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的12.9% 庞大而分散的市场成为理财市场下一轮规模增长重要引擎[2] - 农商行凭借本地化客户优势 在大型银行网点覆盖不足地区帮助理财公司快速拓展市场份额 触达更广泛客户群体[3] 合作动因 - 理财公司通过农商行合作可降低区域集中风险 助力产品销售扩面增效[3] - 代销理财业务帮助农商行丰富产品线 增加中间业务收入 提升客户黏性 避免客户流失[3] - 农商行在净息差处于低位 业绩承压情况下 有较大动力通过代销理财产品提高中间收入 丰富收入来源[4] 产品策略 - 理财公司根据当地客群偏好推出专属理财方案 就不同客群风险偏好对资产配置比例 久期 杠杆进行控制[4] - 县域客群风险偏好相对较低 对理财产品认知有限 理财机构采取审慎态度和贴近代销行需求的方案[5] - 农商行代销产品中以固收类理财产品占据绝对主导地位 风险偏好以R1 R2为主[5] 转型方向 - 理财机构需从简单产品代销向创设定制产品 共享资源 共同服务客户等更紧密模式演变[5] - 理财公司需从产品供应商升级为综合服务提供者 向"代销+赋能"模式转型 探索区域特色定制产品实现差异化竞争[5]
掘金县域市场“新蓝海” 理财公司频频牵手地方农商行
中国证券报· 2025-09-03 22:35
银行理财公司代销渠道下沉趋势 - 银行理财公司加速与农商行建立代销合作 包括农银理财、北银理财、上银理财、信银理财、渤银理财等机构8月以来密集与多地农商行签署代理销售协议 [1][2] - 国有行理财公司加入拓展行列 农银理财于8月14日与东莞农商行签订理财产品代理销售服务合同 该行此前已与兴银理财、宁银理财、杭银理财等建立合作 [3] - 农商行市场被视为新增长引擎 三、四线城市及县域地区居民收入水平提升且理财意识增强 财富管理需求快速崛起 县域市场成为行业规模增长重要支点 [3][6] 下沉市场战略动因 - 农商行区域具有蓝海特征 地方农商行因人员数量与科技能力限制 此前较少与理财公司合作 目前多处于代销业务刚开展或拟开展阶段 竞争强度较低 [1] - 农村金融机构资产规模庞大 截至2025年二季度末总资产达60.16万亿元 占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的12.9% 为理财销售提供广阔客群基础 [3] - 农商行可通过代销实现多元化营收 在净息差低位背景下 代销理财可丰富产品线并增加中间业务收入 凤阳农商行明确将此作为存款利率下行时期的客户资产配置替代方案 [4][5] 业务合作模式特点 - 产品策略聚焦低风险偏好 县域客群风险承受能力较低 理财公司主要以R1、R2风险等级的固收类产品为主 并控制资产久期与杠杆水平 [6] - 从单纯代销向生态合作升级 理财公司需根据区域客群属性定制专属理财方案 并与代销银行在售前、售中、售后全流程沟通 向"代销+赋能"综合服务模式转型 [6] - 中小银行转向代销应对监管 对于无法申请理财公司牌照的中小银行 由自营理财转向代销成为符合监管要求且维持市场竞争力的现实路径 [1]
寻求全新业务增量 理财公司“牵手”地方农商行
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2025-09-03 13:26
银行理财行业步入真净值化时代的同时,也在经历着一场渠道变革。激烈的市场竞争下,积极拓展代 销"朋友圈"成为行业共识。如今,理财公司的代销渠道网络开始延伸到下沉市场,多家理财公司表示与 农商行开启代销合作。 8月28日,浙江衢州衢江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发布公告称,与上银理财签署代理销售合作协议, 上银理财新增为该行的代理销售合作机构。8月8日,衢江农商银行发布公告称,北银理财新增为该行的 代理销售合作机构。此前,衢江农商银行已与兴银理财、杭银理财、平安理财、信银理财等理财公司建 立了代销业务关系。 不止是股份行理财公司、城商行理财公司动作频频,国有行理财公司亦有所行动。 在理财公司新增的代销合作银行名单中,农商行的名字出现得愈发频繁。8月以来,农银理财、北银理 财、上银理财等多家理财公司与广东、浙江等地农商行"官宣牵手"代销业务。 华东地区某理财公司负责人对记者说:"地方农商行是竞争激烈的理财市场中相对而言的'蓝海'。此前 出于人员数量、科技能力等因素,地方农商行未与太多的理财公司展开合作,基本处于刚开展或者拟开 展代销业务的阶段。也就是说,一旦理财公司完成准入,双方就会形成较为稳固的合作关系,形成全新 的 ...
寻求全新业务增量,理财公司“牵手”地方农商行
中国证券报· 2025-09-03 13:14
行业趋势 - 理财公司代销渠道网络正延伸到下沉市场 多家理财公司与农商行开启代销合作 [1][2] - 银行理财行业步入真净值化时代 市场竞争呈现"产品为王"与"渠道为王"并行的双轨格局 [2] - 三四线城市及县域地区居民收入水平逐步提高 理财意识增强 财富管理需求快速崛起 [2] 合作动态 - 8月以来农银理财 北银理财 上银理财等多家理财公司与广东 浙江等地农商行建立代销业务合作 [1] - 8月28日浙江衢州衢江农商银行与上银理财签署代理销售合作协议 [1] - 8月8日衢江农商银行新增北银理财为代理销售合作机构 此前已与兴银理财 杭银理财 平安理财 信银理财建立代销关系 [1] - 8月14日农银理财与东莞农商银行签订理财产品代理销售服务合同 该行已与兴银理财 宁银理财 杭银理财展开合作 [2] - 6月安徽凤阳农商银行成功开办代销理财业务 代销兴银理财旗下净值型理财产品 [3] 战略动机 - 地方农商行是理财市场竞争中相对蓝海市场 此前因人员数量 科技能力等因素未充分开展合作 [1] - 理财公司通过农商行本地化客户优势快速拓展市场份额 触达更广泛客户群体 降低区域集中风险 [3] - 农商行通过代销理财丰富产品线 增加中间业务收入 提升客户黏性 避免客户流失 [3] - 在净息差处于低位背景下 中小银行有较大动力代销理财产品以提高中间收入 [4] 产品策略 - 理财公司根据当地客群偏好推出专属理财方案 针对不同风险偏好控制资产配置比例 久期和杠杆 [5] - 县域客群风险偏好相对较低 对理财产品认知有限 理财机构采取更审慎态度和贴合需求的方案 [5] - 地方农商行代销产品中固收类理财产品占据绝对主导地位 风险偏好以R1 R2为主 [5]
24家理财公司净利合计超156亿元 万亿头部玩家喜忧参半
北京商报· 2025-09-03 00:56
行业整体表现 - 24家银行理财公司2025年上半年合计实现净利润156.67亿元 [1][2] - 行业存续产品规模达27.48万亿元 较年初增长4.44% 同比增长12.98% 占全市场比例89.61% [5] - 理财市场呈现专业化转型中马太效应深化趋势 头部机构凭借综合优势巩固行业地位 [7] 头部机构盈利梯队 - 招银理财以13.64亿元净利润居首 中银理财13.58亿元 农银理财12.73亿元 兴银理财12.62亿元 信银理财11.96亿元 光大理财10.63亿元构成第一梯队 [2] - 工银理财9.92亿元 浦银理财9.25亿元 建信理财8.25亿元 交银理财7.73亿元 平安理财7.00亿元形成第二梯队 [2] - 中邮理财和民生理财净利润均超5亿元 [2] 机构盈利增速分化 - 浦银理财净利润同比增幅达76.19% 上银理财增37.35% 渝农商理财增28.26% [3] - 中银理财增22.23% 华夏理财增21.73% [3] - 平安理财净利润同比下降41.28% 青银理财降35.68% 建信理财 杭银理财 兴银理财 招银理财 渤银理财出现不同程度下滑 [4] 管理规模格局 - 招银理财以2.46万亿元规模稳居榜首 较上年末微降0.04% [5] - 兴银理财规模约2.32万亿元 较去年底增长6.34% [6] - 信银理财规模从1.99万亿元跃升至2.13万亿元 增长7% 跻身2万亿俱乐部 [6] - 宁银理财规模达6011亿元 较上年末增长26.95% 中邮理财 杭银理财等增速超10% [6] 行业发展驱动因素 - 存款利率下行推动居民储蓄向净值型理财产品迁移 [3] - 机构通过加大权益资产配置 优化固收+策略提升收益水平 [3] - 客户基础与代销网络共同推动资产管理规模扩张 [3] - 权益市场回暖及养老理财逐步获得市场认可带来新机遇 [7] 行业挑战与转型方向 - 行业降费趋势压缩收益空间 渠道让利进一步摊薄利润 [4] - 中小机构面临获客成本与资产获取的双重挤压 [6][7] - 需强化多资产投研能力 产品差异化创新 数字化运营及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1][7] - 可通过低波动权益产品 养老理财 与券商基金合作开发ETF等策略实现差异化发展 [7]
24家理财公司净利超156亿元,万亿头部玩家喜忧参半
北京商报· 2025-09-02 15:10
行业整体表现 - 24家银行理财公司2025年上半年合计实现净利润156.67亿元 [1][3] - 理财公司存续产品数量达2.79万只 存续规模27.48万亿元 较年初增长4.44% 同比增长12.98% 占全市场比例89.61% [6] 头部机构盈利格局 - 招银理财以13.64亿元净利润居首 中银理财13.58亿元 农银理财12.73亿元 兴银理财12.62亿元 信银理财11.96亿元 光大理财10.63亿元构成第一梯队 [3] - 工银理财9.92亿元 浦银理财9.25亿元 建信理财8.25亿元 交银理财7.73亿元 平安理财7.00亿元形成第二梯队 [3] - 中邮理财和民生理财净利润均超5亿元 [3] 盈利增速分化 - 浦银理财净利润同比增幅76.19%达9.25亿元 上银理财增37.35%至1.14亿元 渝农商理财增28.26%至1.77亿元 [4] - 中银理财净利润增22.23%至13.58亿元 华夏理财增21.73%至3.81亿元 [4] - 平安理财净利润同比下降41.28%至7.00亿元 青银理财降35.68%至1.19亿元 建信理财 杭银理财 兴银理财 招银理财 渤银理财出现不同程度下滑 [5] 管理规模变动 - 招银理财以2.46万亿元规模居首 较上年末下降0.04% [6] - 兴银理财规模约2.32万亿元 较去年底增长6.34% 信银理财规模增长7%至2.13万亿元跻身2万亿俱乐部 [7] - 宁银理财资产管理规模达6011亿元 较上年末增长26.95% 中邮理财 杭银理财等规模增速超10% [7] 行业发展趋势 - 头部机构凭借投研 风控 渠道优势巩固地位 马太效应深化 [8] - 理财公司需强化多资产投研能力 产品差异化创新能力 数字化运营效率及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1][8] - 权益市场回暖与养老理财发展带来新机遇 可推出低波动权益系列产品及目标日期/目标风险养老理财 [8]
银行理财半年报出炉 为投资者创收4172亿元
新华网· 2025-08-12 06:19
行业规模与增长 - 截至2022年6月底理财产品存续规模达29.15万亿元,同比增长12.98% [1][2] - 2022年上半年新发行理财产品1.52万只,累计募集资金47.92万亿元 [2] - 投资者数量达9145.40万个,同比增长49%,其中个人投资者占比99.08% [2] - 上半年为投资者创造收益4172亿元,同比增加34亿元 [1][2] 产品结构转型 - 净值型产品存续规模27.72万亿元,占比95.09%,同比提升16.06个百分点 [2] - 保本产品实现清零,预期收益型产品压降至约1600亿元 [2] - 混合类产品存续余额同比下降41.97%,权益类产品同比下降5.69% [6] - 理财公司产品存续规模19.14万亿元,占全市场比例达65.7% [4] 养老理财发展 - 27只养老理财产品发售,吸引23.1万名投资者认购超600亿元 [4] - 试点范围扩大至"十地",第二批试点机构产品陆续发行 [4] - 养老理财成为理财子公司重点发展领域 [4] 渠道建设与代销 - 理财公司代销余额18.95万亿元,合作代销机构达199家 [5] - 母行代销占比呈下降趋势,6月代销机构较1月增加83家 [5] - 25家理财公司均开拓代销渠道,上半年累计代销金额26.10万亿元 [4][5] 服务实体经济 - 理财资金支持实体经济规模约25万亿元 [6] - 发行社会责任主题产品56只募集超160亿元,ESG主题产品43只募集超200亿元 [6] - 投向绿色债券超2500亿元,乡村振兴专项债券超1500亿元 [6] - 为中小微企业提供资金支持超3万亿元 [6] 监管与制度建设 - 监管部门出台《理财公司内部控制管理办法》等制度文件 [3] - 推动数字化转型与绿色金融发展相关政策落地 [3] - 29家理财公司获批筹建,其中27家已开业 [4] 能力建设方向 - 理财子公司需加强投研能力建设,特别是在权益投资领域 [7] - 需提升服务国家战略和实体经济的能力 [7] - 应发挥集团协同优势,弥补权益类投资经验不足 [7]
上半年理财产品发行量同比增幅超40%,短期限开放式成发力方向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28 07:29
行业趋势 - 2025年上半年银行理财行业在流动性充裕背景下通过降低存款利率提升理财产品吸引力,促使部分存款资金流向理财领域,产品发行量同比上涨超40%至10941只[1][2] - 行业整体策略转向多资产多策略布局以增厚收益,混合类和权益类产品发行比例提升,分别达223只和7只[1][4] - 产品结构呈现短期化、开放式转型特征,1月以内期限产品占比突破20%达22.2%,同比提升5.5个百分点,同时开放式产品比例升至40%[4][5] 产品发行 - 股份行理财公司华夏理财以820只新发产品数量领先同业,兴银理财、光大理财均超700只,国有行中交银理财536只,城商行宁银理财375只[2] - 固收类产品仍占主导地位但占比同比下降0.9个百分点至97.4%,公募型产品维持90.6%的市场主体地位[4] - 业绩比较基准持续下行,1月以内期限产品定价在2025年6月跌破2%至1.88%,2年以上期限产品出现定价倒挂现象[7][8] 市场规模 - 2025年上半年新发产品整体募集规模达17579.06亿元,但单品平均募集规模同比下滑13.5%至2.69亿元[8] - 募集规模前十产品合计达823.2亿元同比上涨24.88%,但百亿级产品仅信银理财"安盈象固收稳利14个月"系列一款[1][9] - 头部机构竞争加剧,光大理财"阳光金丰利"系列、中银理财ESG产品等新晋单品表现突出,上榜产品以中低风险、封闭式、固收类为主[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