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专科技

搜索文档
专为科技类企业准备的港股IPO攻略来了!
梧桐树下V· 2025-08-28 13:41
港交所"科企专线"新政核心内容 - 港交所推出"科企专线"新政 为特专科技和生物科技公司提供保密上市通道并降低门槛 [1] - 2025年6月单月有15家新股在香港上市 7月初出现单日5家公司同日挂牌盛况 当前在审申请约200家 [1] 适用对象 - 特专科技公司包括人工智能、芯片、新能源等硬科技领域 [3][5] - 生物科技公司包括创新药、医疗器械等领域 [3][5] - 尤其适用于处于早期阶段或产品未商业化的企业 [3] 上市条件要求 - 行业属性需属于港交所定义的"特专科技"(18C章)或"生物科技"(18A章)领域 [5] - 特专科技公司过去三年研发开支需占总成本≥15% [5] - 生物科技公司需核心产品通过临床Ⅰ期 [5] - 允许未盈利、无收入 但需证明技术可行性及市场潜力 [5] 审核流程与时间 - 港交所专线团队在30天内反馈意见 [11] - 快速通道审核周期缩短至30天(常规流程90天) [14] - 重点审核技术可行性和合规性(关联交易、股权结构清晰度) [11] 专属服务支持 - 提供一对一辅导 包括上市规则解读和募资策略建议 [13] - 符合条件企业可申请快速通道特权(如A股已上市公司、估值超百亿) [14] - 允许同股不同权(WVR)设计 创始人可保留控制权 [15] 材料准备要求 - 需提交公司简介(含核心技术、研发进展、商业化计划) [18] - 需提供财务数据(未来3年现金流预测、研发开支明细) [18] - 需准备法律文件(知识产权清单、核心团队背景) [18] - 敏感技术细节、客户名单、未公开合作无需公开 [18] 常见问题规避 - 技术描述需附第三方技术认证或合作方背书 [17] - 关联交易需提前切割或披露价格公允性证明 [19][20] - 需引入至少2家"资深独立投资者"(管理规模≥10亿港元) [22] 上市后持续合规 - 必须公开技术商业化进展、研发里程碑和重大合作 [22] - 可申请豁免涉及国家安全的技术细节 [22] - 增发新股可走"简易程序" 最快1周获批 [24] 跨市场对比分析 - 港股审核周期3-6个月 A股6-12个月 美股4-8个月 [25] - 港股估值水平中等(PE 20-30倍) A股较高(PE 30-50倍) 美股高(PE 50-100倍) [25] - 港股信息披露压力低(可保密至聆讯后) A股高(全程公开) 美股极高(需应对做空机构) [25]
18C特专科技专题:越疆上市涨超188% 业绩表现平平 研发投入仅不到20%
新浪证券· 2025-08-25 02:55
18C特专科技企业上市与市场表现 - 2024年18C特专科技企业如晶泰科技、黑芝麻智能等成为资本风口 但2025年港股市场未完成一单18C企业IPO 12家递表企业中希迪智驾、五一视界二次递表仍难破上市瓶颈 反映商业化验证与市场预期矛盾 [1] - 港交所2024年9月1日实施18C改革 下调特专科技公司最低市值标准 已商业化公司从60亿港元降至40亿港元 未商业化公司从100亿港元降至80亿港元 该政策为三年期临时措施 [1] - 已上市3家18C公司均按改革前标准完成IPO 晶泰控股作为未商业化公司上市市值180亿港元 黑芝麻智能和越疆作为已商业化公司上市市值分别为159亿港元和75亿港元 [2] 已上市18C公司融资与股价表现 - 晶泰控股通过两次增发合计募资32.2亿港元 为IPO募资规模10.4亿港元的三倍 第二次增发价格6.10港元/股较第一次4.28港元/股溢价43% 募资用途从具体规划简化为一般公司用途 [4][5] - 黑芝麻智能上市至今股价跌幅达31% 2025年2月增发价23.20港元/股较IPO发行价28.00港元/股折价17% 增发后股价最低跌至14.50港元/股 较增发价下跌38% [6] - 越疆上市至今股价涨幅188% 2025年7月增发价54.30港元/股较IPO发行价18.80港元/股溢价189% 但2024年收入仅3.74亿元 扣非净亏损0.95亿元 [7] 研发投入与业绩表现对比 - 越疆2024年研发支出0.72亿元 占营业收入19.2% 显著低于黑芝麻智能的302.6%和晶泰控股的157.0% 研发投入不足质疑其特专科技属性 [7][8] - 黑芝麻智能2024年收入4.74亿元同比增长44%-60% 利润3.13亿元 但经调整亏损净额13.04亿元较2023年扩大 该关键信息未在盈利预告中披露 [6] - 晶泰控股2024年研发开支4.18亿元占收入157.0% 黑芝麻智能研发开支14.35亿元占收入302.6% 体现高研发投入特征 [8] 2025年IPO市场遇冷与递表公司分析 - 2025年港股市场无18C企业完成IPO 12家递表公司中9家2024年刚达到2.5亿港元商业化门槛 仅五一视界、仙工智能、瑞为技术连续两年达标 [11] - 希迪智驾2024年收入4.1亿元同比增长207% 但亏损扩大至5.8亿元同比增124% C+轮融资估值90亿元与IPO40亿港元门槛存在估值矛盾 [11] - 五一视界2024年研发投入0.58亿元同比减少43% 研发人员从250人减至118人 通过缩减创新投入换短期业绩改善 [12] 特专科技企业商业化与估值挑战 - 12家递表18C公司2024年收入均超2.5亿港元 但基本面薄弱、商业化路径模糊及前轮估值问题使IPO面临挑战 [11] - 云迹科技2024年收入2.4亿元 滴普科技收入2.4亿元但亏损12.5亿元 基本半导体收入3.0亿元 仙工智能收入3.4亿元 反映行业普遍亏损状态 [10] - 驭势科技2024年收入2.7亿元 承泰科技收入3.5亿元 斯坦德机器人收入2.5亿元 行业收入规模集中在2-4亿元区间 [10]
18C特专科技专题:黑芝麻智能为唯一破发企业 2024年业绩预告掩藏亏损情况
新浪证券· 2025-08-25 02:53
18C特专科技企业上市与融资动态 - 2024年首批18C企业(如晶泰科技、黑芝麻智能)上市时受资本热捧,但2025年港股市场未完成一单18C企业IPO,12家递表企业中希迪智驾、五一视界二次递表仍无进展 [1] - 港交所于2024年9月1日实施18C改革,下调最低市值标准:已商业化公司从60亿港元降至40亿港元,未商业化公司从100亿港元降至80亿港元,已商业化公司需最近会计年度收益达2.5亿港元,该政策为三年期临时措施(2024年9月1日至2027年8月31日) [1] 已上市18C公司表现与增发行为 - 晶泰控股2024年6月13日上市,IPO募资10.4亿港元,发行价5.28港元/股,首日涨10%,上市至今涨93%,市值180亿港元;2025年进行两次增发:1月募资11.3亿港元(发行价4.28港元/股),2月募资20.9亿港元(发行价6.10港元/股),总增发募资32.2亿港元为IPO规模3倍,第二次增发价较第一次溢价43% [2][3][4] - 黑芝麻智能2024年8月8日上市,IPO募资10.4亿港元,发行价28.00港元/股,首日跌27%,上市至今跌31%,市值159亿港元;2025年2月19日增发募资12.4亿港元,发行价23.20港元/股较IPO折价17%,增发后股价最低跌至14.50港元/股(较增发价跌38%) [2][3][6] - 越疆2024年12月23日上市,IPO募资8.3亿港元,发行价18.80港元/股,首日涨1%,上市至今涨188%,市值75亿港元;2025年7月15日增发募资10.4亿港元,发行价54.30港元/股较IPO溢价189% [2][3][7] 已上市18C公司财务与研发状况 - 黑芝麻智能2024年收入4.74亿元人民币(同比增44%-60%),利润3.13亿元(2023年亏损48.55亿元),但经调整亏损净额13.04亿元(较2023年扩大)未在盈利预告中披露 [6] - 越疆2024年收入3.74亿元(同比增30.3%),扣非净亏损0.95亿元(同比收窄7.7%),2024年研发支出0.72亿元(占收入19.2%),显著低于晶泰控股(研发占比157.0%)和黑芝麻智能(研发占比302.6%) [7][8] - 晶泰控股2024年研发支出4.18亿元(占收入157.0%),黑芝麻智能2024年研发支出14.35亿元(占收入302.6%) [8] 递表18C企业商业化与估值挑战 - 12家递表企业2024年收入均超2.5亿港元(商业化门槛),但仅五一视界、仙工智能、瑞为技术连续两年达标,9家为2024年刚达标 [10][11] - 希迪智驾2024年收入4.1亿元(同比增207%),亏损5.8亿元(同比扩大124%),2024年C+轮融资估值90亿元,与IPO门槛40亿港元估值要求存在矛盾 [11] - 五一视界2024年收入2.9亿元(同比增11.5%),亏损0.8亿元(同比收窄11.1%),但研发投入0.58亿元(同比减43%),研发人员从250人减至118人 [12] 行业趋势与市场环境 - 2025年港股IPO募资额创近4年新高,但18C板块IPO零发行,与改革预期形成反差 [9] - 特专科技企业面临商业化验证与市场预期矛盾,热门赛道(AI、半导体、自动驾驶)光环下存在多重风险 [1]
18C特专科技专题:晶泰科技上市后一个月内两次闪电配售 增发规模为IPO规模三倍
新浪证券· 2025-08-25 02:50
18C特专科技企业上市政策调整 - 港交所于2024年9月1日实施18C特专科技章节改革 将已商业化公司最低市值要求从60亿港元降至40亿港元 未商业化公司从100亿港元降至80亿港元 该政策为三年期临时措施(2024年9月1日至2027年8月31日)[1] - 已商业化公司定义为最近会计年度收益至少达2.5亿港元的企业 未商业化公司指未达此门槛的企业[1] 已上市18C企业市场表现 - 三家已上市18C企业均按改革前标准完成IPO:晶泰控股(未商业化)上市市值180亿港元 黑芝麻智能(已商业化)159亿港元 越疆(已商业化)75亿港元[2] - 晶泰控股上市后股价涨幅达93% 黑芝麻智能下跌31% 越疆上涨188%[2][3] - 三家企业均在上市后半年至一年内进行增发:晶泰控股两次增发募资32.2亿港元(为IPO规模3.1倍) 黑芝麻智能增发12.4亿港元 越疆增发10.4亿港元[3][4] 企业融资行为分析 - 晶泰控股两次增发间隔仅一个月 第二次增发价格6.10港元较第一次4.28港元溢价43% 募资用途从具体方案简化为泛化表述[4][5] - 黑芝麻智能增发价23.20港元较IPO发行价28.00港元折价17% 增发后股价最低跌至14.50港元较增发价下跌38%[6] - 越疆增发价54.30港元较IPO发行价18.80港元溢价189% 但未发布2025年上半年业绩预告[7] 研发投入对比 - 黑芝麻智能2024年研发投入14.35亿元 占营收302.6% 晶泰控股研发投入4.18亿元占营收157.0% 越疆研发投入0.72亿元仅占营收19.2%[7][8] - 越疆研发投入占比显著低于同业 2024年研发支出占营业收入比例仅19.2% 而黑芝麻智能和晶泰控股分别达302.6%和157.0%[7][8] 递表企业现状 - 2025年港股市场无18C企业完成IPO 12家递表企业中希迪智驾和五一视界为二次递表[9] - 12家递表企业2024年收入均超2.5亿港元商业化门槛 但仅五一视界、仙工智能和瑞为技术连续两年达标[10][11] - 希迪智驾2024年收入4.1亿元同比增长207% 但亏损扩大124%至5.8亿元 C+轮融资估值90亿元与IPO门槛40亿港元存在矛盾[11] - 五一视界2024年研发投入0.58亿元同比减少43% 研发人员从250人减至118人[12] 企业财务表现 - 黑芝麻智能2024年收入4.74亿元同比增长44%-60% 实现利润3.13亿元(2023年亏损48.55亿元) 但经调整亏损净额13.04亿元较2023年扩大[6] - 越疆2024年收入3.74亿元同比增长30.3% 扣非净亏损0.95亿元仅收窄7.7%[7] - 递表企业普遍存在亏损 滴普科技2024年亏损12.5亿元 希迪智驾亏损5.8亿元 云迹科技亏损1.8亿元[10]
科技类企业赴港IPO,小心这12个问题
梧桐树下V· 2025-08-09 07:00
港交所"科企专线"新政核心要点 政策背景与市场动态 - 港交所推出"科企专线"新政,为特专科技和生物科技公司提供保密上市通道并降低门槛,吸引科技企业赴港上市 [1] - 2025年6月单月有15家新股在香港上市,7月初出现单日5家公司同日挂牌,当前在审申请约200家 [1] 适用对象与核心门槛 - 适用对象包括特专科技公司(如AI、芯片、新能源等)和生物科技公司(创新药、医疗器械等),尤其早期阶段或未商业化企业 [3] - 行业属性需符合港交所定义的"特专科技"(18C章)或"生物科技"(18A章)领域 [3] - 研发投入要求:特专科技公司过去三年研发开支占总成本≥15%,生物科技公司需核心产品通过临床Ⅰ期 [4] - 允许未盈利、无收入,但需证明技术可行性及市场潜力(如专利、合作意向书) [5] 自测与初步反馈 - 公司可通过港交所官网下载《18A/18C资格自评表》进行自测 [6] - 不确定是否符合条件的企业可填写"科企专线-查询表格"发送至港交所邮箱,1周内获初步反馈 [7] 保密提交申请流程 - 与港交所签订NDA(保密协议),确保材料仅限审核团队可见 [8] - 提交PDF加密文件,包括公司简介、财务数据、法律文件等,敏感信息可保密至上市聆讯前 [9][10][18] - 港交所专线团队在30天内反馈意见,重点审核技术可行性和合规性 [11] 专属服务与特权 - 可预约港交所专家团队获得免费一对一辅导,包括上市规则解读和募资策略建议 [13] - 符合条件的企业(如A股已上市公司、估值超百亿)可申请快速通道,审核周期缩短至30天(常规流程90天) [14] - 允许同股不同权(WVR)设计,创始人可保留控制权,无需额外证明"创新性" [15] 常见坑点与应对 - 技术描述需避免空洞,应附第三方技术认证或合作方背书 [17] - 关联交易需透明化,提前切割关联业务或提供公允性证明 [19][20] - 投资者关系需引入至少2家"资深独立投资者"(管理规模≥10亿港元)并披露关键条款 [21][22] 上市后持续合规 - 需公开技术商业化进展、研发里程碑等信息,涉及国家安全的技术细节可申请豁免 [22] - 建议发布季度研发简报并定期与分析师沟通,每年至少2场路演 [23] - 18A/18C企业增发新股可走"简易程序",最快1周获批 [24] 与其他市场对比 - 港股(科企专线)审核周期3-6个月,估值水平中等(PE 20-30倍),信息披露要求较低 [25] - A股(科创板)审核周期6-12个月,估值较高(PE 30-50倍),信息披露要求高 [25] - 美股(纳斯达克)审核周期4-8个月,估值高(PE 50-100倍),信息披露要求极高 [25] 课程与专业服务 - 课程《科技类企业港股IPO通关》涵盖18C上市条件、Pre-IPO融资策略及12类审核雷区应对 [26][27][28] - 主讲嘉宾为上海市锦天城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卢晴川律师,专注半导体行业资本市场服务 [28]
瑞银证券全球投资银行部联席主管谌戈:港股为科技企业提供更加国际化的融资平台及渠道
中国经营报· 2025-08-06 07:44
赴港上市趋势及规模 - 2025年以来中国内地科技企业开启赴港上市热潮 截至8月5日已有69家内地科技企业赴港上市 包含多个"A+H"案例 [1] 政策制度优化 - 香港监管部门2024年8月修改18C特专科技公司创新上市制度 大幅放宽企业财务指标要求 允许未盈利高成长潜力科技公司上市 [1][4] - 港交所2024年8月下调18C特专科技公司市值门槛 已商业化公司从60亿港元降至40亿港元 未商业化公司从100亿港元降至80亿港元 [5] - 香港证监会与港交所2025年5月推出"科企专线" 为18C特专科技公司与18A生物科技企业开通快车道 允许保密提交上市申请 [5] - 港交所组建具备18A/18C审批经验的跨领域专家团队 为特专科技企业提供积极沟通与辅导 [5] 上市动因分析 - 香港资本市场高度开放和法治化 可提升企业品牌国际影响力与认知度 [2] - 港股市场整体回暖 全球投资人及长线资金持续流入 市场估值与流动性显著改善 [2] - A+H股价差不断收窄 提升港股IPO对A股已上市公司的吸引力 [2] - 港股市场拥有大量国际长期资本 对科技企业成长性认同度高 可引入主权基金/长线基金等优化股东结构 [2] - 港股上市条件包容度更高 后续融资监管规则更灵活 不受制于单一市场规则 [2] 两地监管协同支持 - 中国证监会2024年4月19日公布五项措施 明确支持内地行业龙头企业赴香港上市 [3] - 中国证监会2025年5月7日宣布持续推动资本市场高水平制度型开放 鼓励境内企业依法依规赴境外上市 [3] - 港交所和香港证监会2024年10月18日优化审批流程 对符合条件A股上市公司(市值至少100亿港元且两年未违规)将不超过30个营业日内完成监管评估 [4] 上市对企业发展的助力 - 塑造国际化品牌形象 助力科技企业实现海外第二增长曲线 [6] - 国际投行等中介机构助力挖掘投资亮点和估值潜力 传达国际化角度投资故事 [6] - 提升全球市场认可度 增强海外战略合作或收购中的竞争力和话语权 [6] - 港股股权激励计划更市场化 有助于吸引国际人才支持海外业务发展 [6] - 香港融资便利性高 支持灵活选择多元化融资工具 助力技术研发/产能扩张/全球市场布局 [6] 合规及运营注意事项 - 科技企业需严格遵守内地和香港数据安全及跨境信息传输合规要求 [7] - 需评估公司及子公司业务是否涉及外资准入负面清单限制或禁止领域 [7] - 需建立健全ESG和投资者关系体系 应对全球机构投资者信息披露要求 [7] - 需提前制定系统性策略应对国际金融风险对股价波动的影响 [7]
科技类企业赴港IPO,小心这12个问题
梧桐树下V· 2025-07-31 01:33
港交所"科企专线"新政核心内容 - 港交所推出"科企专线"新政,为特专科技和生物科技公司提供保密上市通道并降低门槛,吸引大量科技企业赴港上市 [1] - 2025年6月单月有15家新股在香港上市,7月初出现单日5家公司同日挂牌盛况,当前在审申请约200家 [1] 适用对象与条件 - 适用对象包括特专科技公司(AI、芯片、新能源等)和生物科技公司(创新药、医疗器械等),尤其是早期阶段或产品未商业化的企业 [3] - 核心门槛:行业属性需符合港交所定义的"特专科技"(18C章)或"生物科技"(18A章)领域 [4] - 研发投入要求:过去三年研发开支占总成本≥15%(特专科技),或核心产品通过临床Ⅰ期(生物科技) [6] - 商业化阶段:允许未盈利、无收入,但需证明技术可行性及市场潜力(如专利、合作意向书) [7] 自测工具与初步反馈 - 企业可登录港交所官网"科企专线"页面下载《18A/18C资格自评表》进行自测 [8] - 不确定是否符合条件的企业可填写"科企专线-查询表格"发送至港交所邮箱,1周内获初步反馈 [9] 保密提交申请流程 - 与港交所签订NDA(保密协议),确保提交材料仅限审核团队可见 [11] - 提交"保密版"材料,包括公司简介、财务数据、法律文件等,格式为PDF加密文件 [12][13] - 港交所专线团队在30天内反馈意见,重点审核技术可行性和合规性 [14] "科企专线"专属服务 - 一对一辅导:免费获得上市规则解读和募资策略建议 [16] - 快速通道特权:符合条件的企业(如A股已上市公司、估值超百亿)审核周期缩短至30天(常规流程90天) [17] - 灵活股权设计:允许同股不同权(WVR),创始人可保留控制权 [18] 常见坑点与应对 - 技术描述需附上第三方技术认证或合作方背书,避免过于虚化 [21] - 关联交易需提前切割或披露交易价格公允性证明 [23] - 投资者关系需引入至少2家"资深独立投资者"(管理规模≥10亿港元) [25] 上市后持续合规 - 信息披露:必须公开技术商业化进展、研发里程碑等,可申请豁免涉及国家安全的技术细节 [27] - 市值维护:发布季度研发简报,与分析师定期沟通(每年至少2场路演) [28] - 再融资便利:18A/18C企业增发新股可走"简易程序",最快1周获批 [29] 与其他市场对比 - 港股(科企专线)审核周期3-6个月,A股(科创板)6-12个月,美股(纳斯达克)4-8个月 [30] - 港股估值水平中等(PE 20-30倍),A股较高(PE 30-50倍),美股高(PE 50-100倍) [31] - 港股信息披露压力低(可保密至聆讯后),A股高(全程公开),美股极高(需应对做空机构) [31] 课程内容概述 - 课程《科技类企业港股IPO通关》解析18C上市条件、融资设计及12类审核雷区应对 [33] - 课程涵盖18C上市条件、Pre-IPO融资策略、联交所问询逻辑等实操问题 [33][34] - 主讲嘉宾为上海市锦天城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卢晴川律师,专业领域为资本市场和PE投资 [35]
港股IPO盛况持续,科技类企业蜂拥而至!
梧桐树下V· 2025-07-22 03:16
港交所"科企专线"新政核心内容 - 港交所推出"科企专线"新政 为特专科技和生物科技公司提供保密上市通道并降低门槛 2025年6月单月有15家新股在香港上市 7月初出现单日5家公司同日挂牌盛况 当前在审申请约200家 [1] 适用对象与条件 - 适用对象包括特专科技公司(如AI 芯片 新能源等硬科技)和生物科技公司(创新药 医疗器械等) 尤其处于早期阶段或产品未商业化的企业 [3] - 核心门槛:行业属性需符合港交所定义的"特专科技"(18C章)或"生物科技"(18A章)领域 [4] - 特专科技涵盖人工智能 量子计算 新能源 半导体 自动驾驶等前沿科技 [5] - 生物科技包括创新药研发 基因治疗 高端医疗器械等 [6] - 研发投入要求:过去三年研发开支占总成本≥15%(特专科技) 或核心产品通过临床Ⅰ期(生物科技) [6] - 商业化阶段:允许未盈利 无收入 但需证明技术可行性及市场潜力(如专利 合作意向书) [7] 自测工具与初步反馈 - 登录港交所官网"科企专线"页面下载《18A/18C资格自评表》进行自测 [8] - 若不确定资格 可填写"科企专线-查询表格"发送至港交所邮箱techenquiries@hkex.com.hk 1周内获初步反馈 [9] 保密提交申请流程 - 与港交所签订NDA(保密协议)确保提交材料仅限审核团队可见 [11] - 提交"保密版"材料包括公司简介 财务数据 法律文件等 PDF加密文件通过港交所指定系统上传 [12][13] - 审核阶段:港交所专线团队在30天内反馈意见 重点审核技术可行性和合规性 [14] - 保密期至通过上市聆讯前 聆讯通过后需公开招股书 [14] "科企专线"专属服务 - 一对一辅导:免费获得上市规则解读和募资策略建议 [16] - 快速通道特权:符合条件企业(如A股已上市公司 估值超百亿)审核周期缩短至30天(常规流程90天) [17] - 灵活股权设计:允许同股不同权(WVR)创始人可保留控制权 无需额外证明"创新性" [18] 常见坑点与应对 - 技术描述需附第三方技术认证或合作方背书 避免过于虚化 [21] - 关联交易需提前切割或披露交易价格公允性证明 [22][23] - 投资者关系需引入至少2家"资深独立投资者"(管理规模≥10亿港元)并披露投资协议关键条款 [25] 上市后持续合规要求 - 信息披露:需公开技术商业化进展 研发里程碑 重大合作 可申请豁免涉及国家安全的技术细节 [27] - 市值维护:发布季度研发简报 与分析师定期沟通(每年至少2场路演) [28] - 再融资便利:18A/18C企业增发新股可走"简易程序"最快1周获批 [29] 与其他市场对比 - 港股(科企专线)无盈利要求 审核周期3-6个月(保密提交+快速通道) 估值水平中等(PE 20-30倍) 信息披露压力低 [30][31] - A股(科创板)无盈利要求但需研发投入达标 审核周期6-12个月 估值水平较高(PE 30-50倍) 信息披露压力高 [30][31] - 美股(纳斯达克)无盈利要求 审核周期4-8个月(需应对SEC问询) 估值水平高(PE 50-100倍) 信息披露压力极高 [30][31] 课程内容概览 - 课程《科技类企业港股IPO通关》解析18C上市条件 Pre-IPO融资设计及12类审核雷区应对 [33][34][35] - 主讲嘉宾为上海市锦天城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卢晴川律师 专业领域为资本市场和PE投资 拥有丰富半导体行业法律服务经验 [35]
“杭州六小龙”两人加入特首顾问团:李家超的“阳谋”|湾区观察
第一财经· 2025-07-13 12:14
香港特首顾问团动态 - 李家超与第二届特首顾问团举行首次会议,新增三位成员包括经济学家朱民、强脑科技创始人韩璧丞和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替换了首届成员中的李泽钜、傅育宁和汤晓鸥[1] - 顾问团分为经济高质量与持续发展、创新与创业、区域与环球协作三个小组,成员包括唐英年、白德利、蔡崇信、迈克尔·斯彭斯等政商学界领袖[1] - 新成员表示香港具有"内联外通"优势,是国际金融中心,资金自由流动,吸引内地企业在港上市和作为"出海"窗口[4] 香港股市发展策略 - 李家超在《施政报告》中明确要吸引国际企业和内地大型企业赴港上市,争取更多标志性IPO[5] - 港交所新增18A和18C章节为生物科技和特专科技公司开辟上市通道,2024年9月进一步下调18C市值门槛[5] - 港交所优化上市批核流程,降低交易成本以增强对IPO企业的吸引力[5] 港股市场表现 - 2024年上半年港股完成42宗IPO,募资1070亿港元,较去年全年增长22%,暂列全球第一[6] - 上半年恒指累计上涨20%(4000点),创历年来最大上半年涨幅[6] - 宁德时代以355亿港元募资额成为2024年迄今全球最大规模IPO[6] 内地企业赴港上市趋势 - 杭州群核信息技术已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宇树科技计划先上A股再赴H股[5] - 2024年多家内地科技企业通过18C章程赴港上市[5] - Wind数据显示截至7月7日有207家公司在港交所排队等待上市,集中在科技、新消费和医药医疗行业[7] 政府与企业互动 - 李家超2024年4月访问杭州并与"杭州六小龙"会面,探讨新技术生态圈和政府企业合作[7] - 陈茂波表示"香港集资以支持国际拓展"将成为内地企业出海新趋势[7] - 南向资金上半年净流入港股逾7300亿港元,接近去年全年水平[6]
港股IPO狂飙!科技类企业赴港IPO策略分享
梧桐树下V· 2025-07-04 07:00
核心观点 - 港交所推出"科企专线"新政,为特专科技和生物科技公司提供保密上市通道并降低门槛,吸引科技企业赴港上市 [1] - 政策覆盖AI、芯片、新能源、创新药等前沿领域,允许未盈利企业上市,但需满足研发投入或技术可行性要求 [3][4][6][7] - 提供保密提交、快速审核(最快30天)、同股不同权等专属服务,优化上市流程 [11][14][17][18] 适用对象与条件 - **行业范围**:特专科技(AI、量子计算、半导体等)和生物科技(创新药、基因治疗等) [5][6] - **研发要求**:特专科技企业过去三年研发开支占比≥15%,生物科技企业需通过临床Ⅰ期 [6] - **商业化阶段**:允许无收入,需提供专利或合作意向书证明市场潜力 [7] - **自测工具**:港交所官网提供《18A/18C资格自评表》,1周内反馈初步评估结果 [8][9] 保密提交与审核流程 - **保密协议**:需签署NDA,确保材料仅审核团队可见 [11] - **材料要求**:PDF加密文件,包含公司简介、财务预测、法律文件等,敏感信息可豁免 [13][20] - **审核重点**:技术可行性(非"讲故事")、合规性(关联交易、股权结构),30天内反馈意见 [14] - **保密期**:持续至上市聆讯通过,之后需公开招股书 [14] 专属服务与优化措施 - **一对一辅导**:免费提供上市规则解读、募资策略建议(如定价区间、基石投资者对接) [16] - **快速通道**:A股上市公司或估值超百亿企业可缩短审核周期至30天(常规90天) [17] - **股权设计**:自动认可同股不同权(WVR),创始人可保留控制权 [18] 常见问题与规避策略 - **技术描述**:需附第三方认证(如ISO)或合作方背书(试用协议),避免空洞表述 [21] - **关联交易**:需披露公允性证明或提前切割关联业务 [22][23] - **投资者结构**:引入至少2家管理规模≥10亿港元的独立投资者 [25] 上市后合规与再融资 - **信息披露**:需公开技术商业化进展、研发里程碑,敏感技术可申请豁免 [27] - **市值维护**:建议发布季度研发简报,每年至少2场分析师路演 [28] - **再融资**:18A/18C企业增发可走"简易程序",最快1周获批 [29] 与其他市场对比 - **盈利要求**:港股、A股科创板、美股均无盈利要求,但A股需研发投入达标 [30] - **审核周期**:港股最短(3-6个月),A股最长(6-12个月),美股需应对SEC问询 [30] - **估值水平**:A股科创板PE 30-50倍,港股20-30倍,美股最高(50-100倍) [30][31] - **信息披露**:港股保密性最强(聆讯后公开),美股压力最大(需应对做空机构) [31] 课程内容概要 - **18C合规**:拆解上市条件、行业认定标准及联交所问询逻辑 [32][33] - **Pre-IPO融资**:解析资深投资者引入、股权激励设计及股本扩大路径 [33] - **审核雷区**:总结12类重点问题(如VIE架构、数据合规、募集资金合理性) [3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