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类企业港股上市

搜索文档
科技类企业赴港IPO,小心这12个问题
梧桐树下V· 2025-08-09 07:00
港交所"科企专线"新政核心要点 政策背景与市场动态 - 港交所推出"科企专线"新政,为特专科技和生物科技公司提供保密上市通道并降低门槛,吸引科技企业赴港上市 [1] - 2025年6月单月有15家新股在香港上市,7月初出现单日5家公司同日挂牌,当前在审申请约200家 [1] 适用对象与核心门槛 - 适用对象包括特专科技公司(如AI、芯片、新能源等)和生物科技公司(创新药、医疗器械等),尤其早期阶段或未商业化企业 [3] - 行业属性需符合港交所定义的"特专科技"(18C章)或"生物科技"(18A章)领域 [3] - 研发投入要求:特专科技公司过去三年研发开支占总成本≥15%,生物科技公司需核心产品通过临床Ⅰ期 [4] - 允许未盈利、无收入,但需证明技术可行性及市场潜力(如专利、合作意向书) [5] 自测与初步反馈 - 公司可通过港交所官网下载《18A/18C资格自评表》进行自测 [6] - 不确定是否符合条件的企业可填写"科企专线-查询表格"发送至港交所邮箱,1周内获初步反馈 [7] 保密提交申请流程 - 与港交所签订NDA(保密协议),确保材料仅限审核团队可见 [8] - 提交PDF加密文件,包括公司简介、财务数据、法律文件等,敏感信息可保密至上市聆讯前 [9][10][18] - 港交所专线团队在30天内反馈意见,重点审核技术可行性和合规性 [11] 专属服务与特权 - 可预约港交所专家团队获得免费一对一辅导,包括上市规则解读和募资策略建议 [13] - 符合条件的企业(如A股已上市公司、估值超百亿)可申请快速通道,审核周期缩短至30天(常规流程90天) [14] - 允许同股不同权(WVR)设计,创始人可保留控制权,无需额外证明"创新性" [15] 常见坑点与应对 - 技术描述需避免空洞,应附第三方技术认证或合作方背书 [17] - 关联交易需透明化,提前切割关联业务或提供公允性证明 [19][20] - 投资者关系需引入至少2家"资深独立投资者"(管理规模≥10亿港元)并披露关键条款 [21][22] 上市后持续合规 - 需公开技术商业化进展、研发里程碑等信息,涉及国家安全的技术细节可申请豁免 [22] - 建议发布季度研发简报并定期与分析师沟通,每年至少2场路演 [23] - 18A/18C企业增发新股可走"简易程序",最快1周获批 [24] 与其他市场对比 - 港股(科企专线)审核周期3-6个月,估值水平中等(PE 20-30倍),信息披露要求较低 [25] - A股(科创板)审核周期6-12个月,估值较高(PE 30-50倍),信息披露要求高 [25] - 美股(纳斯达克)审核周期4-8个月,估值高(PE 50-100倍),信息披露要求极高 [25] 课程与专业服务 - 课程《科技类企业港股IPO通关》涵盖18C上市条件、Pre-IPO融资策略及12类审核雷区应对 [26][27][28] - 主讲嘉宾为上海市锦天城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卢晴川律师,专注半导体行业资本市场服务 [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