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专科技

搜索文档
前三季度港股IPO集资额升228% 1823亿居全球集资首位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23 12:53
(原标题:前三季度港股IPO集资额升228% 1823亿居全球集资首位) 今年以来,港股IPO市场认购盛况空前,"超额认购王"纪录屡创新高。其中,大行科工以7558倍的认购倍数领先,而紧随其后的布鲁可和银诺医药 分别获得6000倍和5342倍的踊跃认购。 9月23日,德勤中国资本市场服务部发布《2025年前三季度中国内地和香港新股市场回顾与展望》(下称"报告"),报告指出,以集资额计算,港 交所预计将蝉联全球新股集资榜首。 德勤预计,今年前三季度,香港将迎来66只新股上市,集资总额达1823亿港元。新股数量较去年同期的45只增长47%,集资额较去年同期的556亿 港元大幅上升228%。 德勤在报告中指出,预计今年最后一个季度,香港新股市场将延续强劲势头,2025年全年香港将迎来超过80宗新股上市,总集资额介于2500亿至 2800亿港元之间。 德勤中国华南区主管合伙人欧振兴指出,随着美联储开启降息周期,预计更多海外资金将涌入亚洲高成长性投资标的,包括中国内地与香港市 场。这将为今年第四季度香港多宗超大型新股发行提供充足的资金、流动性支持,并营造更有利的估值环境。他预计,A+H上市、生物科技及科 技板块将继续成 ...
专为科技类企业准备的港股IPO攻略来了!
梧桐树下V· 2025-08-28 13:41
港交所"科企专线"新政核心内容 - 港交所推出"科企专线"新政 为特专科技和生物科技公司提供保密上市通道并降低门槛 [1] - 2025年6月单月有15家新股在香港上市 7月初出现单日5家公司同日挂牌盛况 当前在审申请约200家 [1] 适用对象 - 特专科技公司包括人工智能、芯片、新能源等硬科技领域 [3][5] - 生物科技公司包括创新药、医疗器械等领域 [3][5] - 尤其适用于处于早期阶段或产品未商业化的企业 [3] 上市条件要求 - 行业属性需属于港交所定义的"特专科技"(18C章)或"生物科技"(18A章)领域 [5] - 特专科技公司过去三年研发开支需占总成本≥15% [5] - 生物科技公司需核心产品通过临床Ⅰ期 [5] - 允许未盈利、无收入 但需证明技术可行性及市场潜力 [5] 审核流程与时间 - 港交所专线团队在30天内反馈意见 [11] - 快速通道审核周期缩短至30天(常规流程90天) [14] - 重点审核技术可行性和合规性(关联交易、股权结构清晰度) [11] 专属服务支持 - 提供一对一辅导 包括上市规则解读和募资策略建议 [13] - 符合条件企业可申请快速通道特权(如A股已上市公司、估值超百亿) [14] - 允许同股不同权(WVR)设计 创始人可保留控制权 [15] 材料准备要求 - 需提交公司简介(含核心技术、研发进展、商业化计划) [18] - 需提供财务数据(未来3年现金流预测、研发开支明细) [18] - 需准备法律文件(知识产权清单、核心团队背景) [18] - 敏感技术细节、客户名单、未公开合作无需公开 [18] 常见问题规避 - 技术描述需附第三方技术认证或合作方背书 [17] - 关联交易需提前切割或披露价格公允性证明 [19][20] - 需引入至少2家"资深独立投资者"(管理规模≥10亿港元) [22] 上市后持续合规 - 必须公开技术商业化进展、研发里程碑和重大合作 [22] - 可申请豁免涉及国家安全的技术细节 [22] - 增发新股可走"简易程序" 最快1周获批 [24] 跨市场对比分析 - 港股审核周期3-6个月 A股6-12个月 美股4-8个月 [25] - 港股估值水平中等(PE 20-30倍) A股较高(PE 30-50倍) 美股高(PE 50-100倍) [25] - 港股信息披露压力低(可保密至聆讯后) A股高(全程公开) 美股极高(需应对做空机构) [25]
香港证监会最新发布!港股上市审核加速,虚拟资产现货ETF增至9只
券商中国· 2025-08-28 01:24
香港资本市场表现 - 前七个月香港集资额同比大增超过610%至1280亿港元 [2] - 截至7月底有超过220宗首次公开招股申请正在审批 [2][4] - 二季度港股共有27宗IPO 集资总额达880亿港元 较去年增加超过900% [4] 上市审核效率 - 优化审批流程后53宗上市申请均在40个营业日内完成审批 [4] - 推出"科企专线"便利特专科技及生物科技公司上市 支持保密形式提交申请 [4] - 二季度处理121宗新上市申请 包括11宗未盈利生物科技公司和11宗特专科技公司申请 [4] 市场交易活跃度 - 前七个月日均成交额跃升85%至2437亿港元 [6] - 上半年港股通净资金流入达7312亿港元 日均成交额占比23.1% [6] - 二季度牌照申请2246宗 环比增7%同比增16% 持牌机构总数同比增约3% [6] 资产及财富管理业 - 香港注册基金的管理资产按年稳健增长39% [6] - 开放式基金型公司数目同比增加56% [6] - ETF日均成交额同比飙升135.5% [6] 虚拟资产发展 - 持牌虚拟资产交易平台增至11家 57家持牌法团获准提供虚拟资产交易服务 [8] - 虚拟资产现货ETF自上市后市值上升73% 日均成交额增13% [8] - 认可虚拟资产现货ETF数目增至9只 含3只直接投资比特币和以太币的新产品 [8] - 批准两家持牌平台提供质押服务 允许现货ETF通过持牌平台进行质押 [9]
18C特专科技专题:2025年仍无一单18C企业上市 希迪智驾估值90亿亏损却高达5.8亿元
新浪证券· 2025-08-25 02:55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出品:新浪财经上市公司研究院 作者:喜乐 2024年,晶泰科技、黑芝麻智能等首批18C特专科技企业登陆港股时,市场对AI、半导体、自动驾驶等热门赛道的追捧,曾让这类企 业成为资本风口上的"香饽饽"。然而进入2025年,风向陡转——港股市场至今未完成一单18C企业IPO,12家已递表企业里,希迪智 驾、五一视界二次递表仍难破上市瓶颈。从资本热捧到发行冰封,这场骤变,折射出特专科技企业在商业化验证与市场预期间的深 刻矛盾,也暴露出热门赛道光环下暗藏的多重风险隐患。 2024年9月1日,港交所针对18C特专科技章节的改革正式生效。此次改革对特专科技拟上市公司的最低市值标准进行了下调,具体分 为两类情形:已商业化公司的最低市值由60亿港元降至40亿港元,未商业化公司则由100亿港元降至80亿港元。其中,已商业化公司 指经审计的最近一个会计年度收益至少达2.5亿港元(即满足商业化收益门槛)的特专科技公司;未商业化公司则指上市时未达到这 一门槛的企业。该调整为暂时性政策,实施期为三年,自2024年9月1日起至2027年8月31日止。 当前港股市场中 ...
科技类企业赴港IPO,小心这12个问题
梧桐树下V· 2025-07-31 01:33
港交所"科企专线"新政核心内容 - 港交所推出"科企专线"新政,为特专科技和生物科技公司提供保密上市通道并降低门槛,吸引大量科技企业赴港上市 [1] - 2025年6月单月有15家新股在香港上市,7月初出现单日5家公司同日挂牌盛况,当前在审申请约200家 [1] 适用对象与条件 - 适用对象包括特专科技公司(AI、芯片、新能源等)和生物科技公司(创新药、医疗器械等),尤其是早期阶段或产品未商业化的企业 [3] - 核心门槛:行业属性需符合港交所定义的"特专科技"(18C章)或"生物科技"(18A章)领域 [4] - 研发投入要求:过去三年研发开支占总成本≥15%(特专科技),或核心产品通过临床Ⅰ期(生物科技) [6] - 商业化阶段:允许未盈利、无收入,但需证明技术可行性及市场潜力(如专利、合作意向书) [7] 自测工具与初步反馈 - 企业可登录港交所官网"科企专线"页面下载《18A/18C资格自评表》进行自测 [8] - 不确定是否符合条件的企业可填写"科企专线-查询表格"发送至港交所邮箱,1周内获初步反馈 [9] 保密提交申请流程 - 与港交所签订NDA(保密协议),确保提交材料仅限审核团队可见 [11] - 提交"保密版"材料,包括公司简介、财务数据、法律文件等,格式为PDF加密文件 [12][13] - 港交所专线团队在30天内反馈意见,重点审核技术可行性和合规性 [14] "科企专线"专属服务 - 一对一辅导:免费获得上市规则解读和募资策略建议 [16] - 快速通道特权:符合条件的企业(如A股已上市公司、估值超百亿)审核周期缩短至30天(常规流程90天) [17] - 灵活股权设计:允许同股不同权(WVR),创始人可保留控制权 [18] 常见坑点与应对 - 技术描述需附上第三方技术认证或合作方背书,避免过于虚化 [21] - 关联交易需提前切割或披露交易价格公允性证明 [23] - 投资者关系需引入至少2家"资深独立投资者"(管理规模≥10亿港元) [25] 上市后持续合规 - 信息披露:必须公开技术商业化进展、研发里程碑等,可申请豁免涉及国家安全的技术细节 [27] - 市值维护:发布季度研发简报,与分析师定期沟通(每年至少2场路演) [28] - 再融资便利:18A/18C企业增发新股可走"简易程序",最快1周获批 [29] 与其他市场对比 - 港股(科企专线)审核周期3-6个月,A股(科创板)6-12个月,美股(纳斯达克)4-8个月 [30] - 港股估值水平中等(PE 20-30倍),A股较高(PE 30-50倍),美股高(PE 50-100倍) [31] - 港股信息披露压力低(可保密至聆讯后),A股高(全程公开),美股极高(需应对做空机构) [31] 课程内容概述 - 课程《科技类企业港股IPO通关》解析18C上市条件、融资设计及12类审核雷区应对 [33] - 课程涵盖18C上市条件、Pre-IPO融资策略、联交所问询逻辑等实操问题 [33][34] - 主讲嘉宾为上海市锦天城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卢晴川律师,专业领域为资本市场和PE投资 [35]
港股IPO盛况持续,科技类企业蜂拥而至!
梧桐树下V· 2025-07-22 03:16
港交所"科企专线"新政核心内容 - 港交所推出"科企专线"新政 为特专科技和生物科技公司提供保密上市通道并降低门槛 2025年6月单月有15家新股在香港上市 7月初出现单日5家公司同日挂牌盛况 当前在审申请约200家 [1] 适用对象与条件 - 适用对象包括特专科技公司(如AI 芯片 新能源等硬科技)和生物科技公司(创新药 医疗器械等) 尤其处于早期阶段或产品未商业化的企业 [3] - 核心门槛:行业属性需符合港交所定义的"特专科技"(18C章)或"生物科技"(18A章)领域 [4] - 特专科技涵盖人工智能 量子计算 新能源 半导体 自动驾驶等前沿科技 [5] - 生物科技包括创新药研发 基因治疗 高端医疗器械等 [6] - 研发投入要求:过去三年研发开支占总成本≥15%(特专科技) 或核心产品通过临床Ⅰ期(生物科技) [6] - 商业化阶段:允许未盈利 无收入 但需证明技术可行性及市场潜力(如专利 合作意向书) [7] 自测工具与初步反馈 - 登录港交所官网"科企专线"页面下载《18A/18C资格自评表》进行自测 [8] - 若不确定资格 可填写"科企专线-查询表格"发送至港交所邮箱techenquiries@hkex.com.hk 1周内获初步反馈 [9] 保密提交申请流程 - 与港交所签订NDA(保密协议)确保提交材料仅限审核团队可见 [11] - 提交"保密版"材料包括公司简介 财务数据 法律文件等 PDF加密文件通过港交所指定系统上传 [12][13] - 审核阶段:港交所专线团队在30天内反馈意见 重点审核技术可行性和合规性 [14] - 保密期至通过上市聆讯前 聆讯通过后需公开招股书 [14] "科企专线"专属服务 - 一对一辅导:免费获得上市规则解读和募资策略建议 [16] - 快速通道特权:符合条件企业(如A股已上市公司 估值超百亿)审核周期缩短至30天(常规流程90天) [17] - 灵活股权设计:允许同股不同权(WVR)创始人可保留控制权 无需额外证明"创新性" [18] 常见坑点与应对 - 技术描述需附第三方技术认证或合作方背书 避免过于虚化 [21] - 关联交易需提前切割或披露交易价格公允性证明 [22][23] - 投资者关系需引入至少2家"资深独立投资者"(管理规模≥10亿港元)并披露投资协议关键条款 [25] 上市后持续合规要求 - 信息披露:需公开技术商业化进展 研发里程碑 重大合作 可申请豁免涉及国家安全的技术细节 [27] - 市值维护:发布季度研发简报 与分析师定期沟通(每年至少2场路演) [28] - 再融资便利:18A/18C企业增发新股可走"简易程序"最快1周获批 [29] 与其他市场对比 - 港股(科企专线)无盈利要求 审核周期3-6个月(保密提交+快速通道) 估值水平中等(PE 20-30倍) 信息披露压力低 [30][31] - A股(科创板)无盈利要求但需研发投入达标 审核周期6-12个月 估值水平较高(PE 30-50倍) 信息披露压力高 [30][31] - 美股(纳斯达克)无盈利要求 审核周期4-8个月(需应对SEC问询) 估值水平高(PE 50-100倍) 信息披露压力极高 [30][31] 课程内容概览 - 课程《科技类企业港股IPO通关》解析18C上市条件 Pre-IPO融资设计及12类审核雷区应对 [33][34][35] - 主讲嘉宾为上海市锦天城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卢晴川律师 专业领域为资本市场和PE投资 拥有丰富半导体行业法律服务经验 [35]
港股IPO狂飙!科技类企业赴港IPO策略分享
梧桐树下V· 2025-07-12 12:52
港交所"科企专线"新政核心内容 - 港交所推出"科企专线"新政,为特专科技和生物科技公司提供保密上市通道并降低门槛,吸引科技企业赴港上市 [1] - 新政适用于特专科技公司(如AI、芯片、新能源等)和生物科技公司(创新药、医疗器械等),尤其早期阶段或产品未商业化的企业 [3] - 特专科技公司需满足过去三年研发开支占总成本≥15%,生物科技公司需核心产品通过临床Ⅰ期 [6] - 允许未盈利、无收入企业上市,但需证明技术可行性及市场潜力(如专利、合作意向书) [7] 上市条件与自测工具 - 行业属性需符合港交所定义的"特专科技"(18C章)或"生物科技"(18A章)领域 [4] - 特专科技领域包括人工智能、量子计算、新能源、半导体、自动驾驶等前沿科技 [5] - 生物科技领域包括创新药研发、基因治疗、高端医疗器械等 [6] - 企业可登录港交所官网下载《18A/18C资格自评表》进行自测,或通过邮件咨询港交所获取初步反馈 [8][9] 保密提交申请流程 - 与港交所签订NDA(保密协议),确保提交材料仅限审核团队可见 [11] - 提交PDF加密文件至港交所指定系统,材料包括招股书、技术资料等 [12][13] - 港交所专线团队在30天内反馈意见,重点审核技术可行性和合规性 [14] - 保密期持续至通过上市聆讯前,聆讯通过后需公开招股书 [14] 专属服务与快速通道 - 企业可预约港交所专家团队获得一对一辅导,包括上市规则解读和募资策略建议 [16] - 符合条件的企业(如A股已上市公司、估值超百亿)可申请快速通道,审核周期缩短至30天(常规流程90天) [17] - 允许同股不同权(WVR)设计,创始人可保留控制权,无需额外证明"创新性" [18] 常见问题与避坑指南 - 技术描述需附第三方认证或合作方背书,避免空洞表述 [21] - 关联交易需提前切割或披露价格公允性证明 [22][23] - 需引入至少2家"资深独立投资者"(管理规模≥10亿港元)并披露投资协议条款 [25] 上市后合规要求 - 必须公开技术商业化进展、研发里程碑和重大合作,敏感技术细节可申请豁免披露 [27] - 建议发布季度研发简报和定期与分析师沟通以维护市值 [28] - 18A/18C企业增发新股可走"简易程序",最快1周获批 [29] 与其他市场对比 - 港股科企专线无盈利要求,审核周期3-6个月,估值中等(PE 20-30倍),信息披露要求较低 [30] - A股科创板无盈利要求但需研发投入达标,审核周期6-12个月,估值较高(PE 30-50倍) [30] - 美股纳斯达克无盈利要求,审核周期4-8个月,估值高(PE 50-100倍),但需应对SEC问询和做空机构 [30][31] 课程内容概述 - 课程《科技类企业港股IPO通关》涵盖18C上市条件、Pre-IPO融资策略及12类审核雷区应对 [31][33] - 主讲嘉宾为上海市锦天城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卢晴川律师,专注于资本市场和PE投资,尤其在半导体行业有丰富经验 [35] - 课程时长2小时36分钟,共7节课,提供案例分析和监管逻辑解析 [32][35]
揭榜港交所上市委员会最新成员名单,细究背后选拔逻辑
梧桐树下V· 2025-07-12 07:49
香港交易所上市委员会成员更新 - 2025年7月4日香港联交所公布最新上市委员会名单,共28人,成员履历已公开[1] - 主席黄嘉信(2022年委任),副主席包括Terence Keyes(2020年委任)、刘国贤(2020年委任)、李沛铿(2022年委任),港交所CEO陈翊庭为当然成员[3][5] - 新增5位成员(Aleksey Mironenko、邹繁沾、方远、朱雯雯等),5位老成员离任[6] 委员会成员构成分析 - 专业背景分布:律所背景8人(占比29%)、投行与投资机构各7人(各占25%)、四大背景3人[9] - 年龄结构:最年轻成员40岁(礼密融、MIRONENKO),最年长65岁(KEYES),50岁以上占75%,新成员平均年龄47.8岁(较退任成员年轻10.8岁)[9] - 选拔标准:2025年53人申请选5人(成功率9.4%),2024年71人申请选8人(成功率11.3%)[7] 成员选拔与职责要求 - 核心框架:专业性、独立性、代表性,需具备法律/金融/审计等资深经验(如律师需高等法院执业资格,投行人士需董事总经理以上职位)[7] - 优先考虑顶级机构高管:摩根大通、瑞信等投行,盛信、方达等律所,高瓴、春华等基金[7] - 职责范围:审批上市申请、执行监管、处理重大事项、解释规则修订、维护市场公平[11] 香港IPO市场趋势与委员会职能演变 - 市场背景:2025年香港IPO回暖,中概股回港上市增加,特专科技公司上市规则修订(2024年生效)[9][10] - 新增能力要求:评估特专科技政策影响、处理跨境重组/合规整改个案、审核ESG披露(如2025年生效的《ESG报告守则》强化气候信息披露)[10] - 决策流程:采用"预审-审议-投票-复核"闭环体系,核心环节保密,仅选择性公开重大结果[13]
港股IPO狂飙!科技类企业赴港IPO策略分享
梧桐树下V· 2025-07-04 07:00
核心观点 - 港交所推出"科企专线"新政,为特专科技和生物科技公司提供保密上市通道并降低门槛,吸引科技企业赴港上市 [1] - 政策覆盖AI、芯片、新能源、创新药等前沿领域,允许未盈利企业上市,但需满足研发投入或技术可行性要求 [3][4][6][7] - 提供保密提交、快速审核(最快30天)、同股不同权等专属服务,优化上市流程 [11][14][17][18] 适用对象与条件 - **行业范围**:特专科技(AI、量子计算、半导体等)和生物科技(创新药、基因治疗等) [5][6] - **研发要求**:特专科技企业过去三年研发开支占比≥15%,生物科技企业需通过临床Ⅰ期 [6] - **商业化阶段**:允许无收入,需提供专利或合作意向书证明市场潜力 [7] - **自测工具**:港交所官网提供《18A/18C资格自评表》,1周内反馈初步评估结果 [8][9] 保密提交与审核流程 - **保密协议**:需签署NDA,确保材料仅审核团队可见 [11] - **材料要求**:PDF加密文件,包含公司简介、财务预测、法律文件等,敏感信息可豁免 [13][20] - **审核重点**:技术可行性(非"讲故事")、合规性(关联交易、股权结构),30天内反馈意见 [14] - **保密期**:持续至上市聆讯通过,之后需公开招股书 [14] 专属服务与优化措施 - **一对一辅导**:免费提供上市规则解读、募资策略建议(如定价区间、基石投资者对接) [16] - **快速通道**:A股上市公司或估值超百亿企业可缩短审核周期至30天(常规90天) [17] - **股权设计**:自动认可同股不同权(WVR),创始人可保留控制权 [18] 常见问题与规避策略 - **技术描述**:需附第三方认证(如ISO)或合作方背书(试用协议),避免空洞表述 [21] - **关联交易**:需披露公允性证明或提前切割关联业务 [22][23] - **投资者结构**:引入至少2家管理规模≥10亿港元的独立投资者 [25] 上市后合规与再融资 - **信息披露**:需公开技术商业化进展、研发里程碑,敏感技术可申请豁免 [27] - **市值维护**:建议发布季度研发简报,每年至少2场分析师路演 [28] - **再融资**:18A/18C企业增发可走"简易程序",最快1周获批 [29] 与其他市场对比 - **盈利要求**:港股、A股科创板、美股均无盈利要求,但A股需研发投入达标 [30] - **审核周期**:港股最短(3-6个月),A股最长(6-12个月),美股需应对SEC问询 [30] - **估值水平**:A股科创板PE 30-50倍,港股20-30倍,美股最高(50-100倍) [30][31] - **信息披露**:港股保密性最强(聆讯后公开),美股压力最大(需应对做空机构) [31] 课程内容概要 - **18C合规**:拆解上市条件、行业认定标准及联交所问询逻辑 [32][33] - **Pre-IPO融资**:解析资深投资者引入、股权激励设计及股本扩大路径 [33] - **审核雷区**:总结12类重点问题(如VIE架构、数据合规、募集资金合理性) [34][35]
港股IPO狂飙!科技类企业赴港IPO策略分享
梧桐树下V· 2025-06-22 08:53
港交所"科企专线"新政核心内容 - 港交所推出"科企专线"新政,为特专科技和生物科技公司提供保密上市通道并降低门槛,吸引科技企业赴港上市[1] - 适用对象包括特专科技公司(如AI、芯片、新能源等)和生物科技公司(如创新药、医疗器械等),尤其适合早期阶段或产品未商业化的企业[3] 上市条件与自测工具 - 行业属性需符合港交所定义的"特专科技"(18C章)或"生物科技"(18A章)领域[4] - 特专科技公司需满足过去三年研发开支占总成本≥15%,生物科技公司需核心产品通过临床Ⅰ期[6] - 允许未盈利、无收入企业上市,但需证明技术可行性及市场潜力(如专利、合作意向书)[7] - 企业可通过港交所官网下载《18A/18C资格自评表》进行自测,或发送查询表格至港交所邮箱获取初步反馈[8][9] 保密提交申请流程 - 与港交所签署保密协议(NDA),确保提交材料仅限审核团队可见[11] - 提交PDF加密文件至港交所指定系统,材料包括公司简介、财务数据、法律文件等[12][13] - 港交所专线团队在30天内反馈意见,重点审核技术可行性和合规性[14] "科企专线"专属服务 - 提供一对一辅导,包括上市规则解读和募资策略建议[16] - 符合条件的企业(如A股已上市公司、估值超百亿)可申请快速通道,审核周期缩短至30天[17] - 支持同股不同权(WVR)设计,创始人可保留控制权[18] 常见问题与避坑指南 - 技术描述需附第三方认证或合作方背书,避免过于虚化[21] - 关联交易需透明化,提前切割关联业务或披露公允性证明[22][23] - 引入至少2家管理规模≥10亿港元的资深独立投资者,增强投资者关系[25] 上市后持续合规要求 - 需公开技术商业化进展、研发里程碑等信息,涉及国家安全的技术细节可申请豁免[27] - 建议发布季度研发简报,每年至少进行2场路演以维护市值[28] - 18A/18C企业增发新股可走"简易程序",最快1周获批[29] 与其他市场对比 - 港股"科企专线"在盈利要求、审核周期、估值水平、信息披露压力等方面与A股科创板、美股纳斯达克存在差异[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