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制药

搜索文档
体重管理第一股亮相 先为达生物递表港交所
证券日报之声· 2025-09-21 12:45
公司上市与业务概况 - 杭州先为达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B向港交所主板提交上市申请书 摩根士丹利及中金公司担任联席保荐人 [1] - 公司是一家接近商业化阶段的生物医药公司 专注于体重管理领域医疗需求 [1] - 核心产品埃诺格鲁肽注射液(XW003)即将在中国推出 有望成为全球首款cAMP偏向型GLP-1受体激动剂 适应症包括超重/肥胖症及2型糖尿病 [1] 技术平台与研发管线 - 依托SciwindCore™技术平台 将专业领域从偏向型GLP-1受体激动剂拓展至口服多肽及小分子药物 Amylin多肽类似物等创新药物 [1] - 自主研发全面候选药物管线 针对肥胖及相关疾病包括超重/肥胖症 2型糖尿病 中重度肥胖症 青少年超重/肥胖症 MASH OSA及其他并发症 [1] - 多元化产品管线以埃诺格鲁肽注射液为支柱疗法 结合pipeline-in-a-product战略支撑可持续创新 [2] 商业合作与授权交易 - 2024年与韩国Hk Inno N合作 授权埃诺格鲁肽在韩国地区权益 [2] - 2025年1月与英国Verdiva Bio达成协议 授予口服埃诺格鲁肽等产品在除大中华区及韩国以外的全球独家开发与商业化权利 [2] - 潜在交易总额超24亿美元 包含近7000万美元首付款 [2]
9月21日周末公告汇总 | 向日葵拟跨界购买高端半导体材料公司;嘉元科技拟5亿投资光模块企业
选股宝· 2025-09-21 11:55
停牌 - 向日葵拟购买高端半导体材料公司兮璞材料100%股权等资产并复牌 [1] - 银河磁体筹划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购买四川京都龙泰科技控制权并募资事项继续停牌 [1] - 西部材料控股子公司菲尔特拟筹划重大资产重组并停牌 [2] - 冠中生态筹划控制权变更事项并停牌 [2] 重组与并购 - 津投城开拟将重大资产重组方案调整为重大资产出售方案 [3] - 金帝股份拟收购广州优尼精密以获得控股权 [3] 回购与股权转让 - 顺灏股份拟斥资1亿至2亿元回购公司股份 [4] - 五洲交通控股股东获得中信银行不超过1.53亿元贷款承诺函用于增持公司股份 [5] - 福赛科技询价转让初步定价为72.08元/股 [6] - 齐心集团控股股东转让3607万股股份 蔡晓玲成为大股东 [7] 对外投资与日常经营 - 沃森生物冻干带状疱疹病毒mRNA疫苗临床试验申请获受理 [8] - 顺丰控股8月快递物流业务合计收入247.87亿元 同比增长7.86% [9] - 兴瑞科技与绿色云图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围绕液冷服务器相关产品生产和技术研发建立合作关系 [9] - 广脉科技控股孙公司签署共建国产万卡算力集群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总投资不低于3亿元 [9] - 嘉元科技投资5亿元于武汉恩达通科技 持股13.59%以拓展光模块业务 [9] - 南矿集团境外子公司签订Brownhill金矿项目经营合作协议 项目进入实质性合作阶段 [9] - 瑞纳智能子公司签订2.25亿元供热老化管道及设施更新改造合同 [9] - 盛和资源收购Peak Rare Earths Limited股权事项获澳大利亚法院批准 [9] - 宝利国际拟投资半导体测试设备企业宏泰科技1%至3%股权 [9] - 沪电股份拟筹划发行H股股份并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挂牌上市 [9] - 新相微全资子公司上海新相技术拟1亿元向北京电子数智科技进行增资 [9]
百奥赛图:当“千鼠万抗”遇上BD大潮
新浪证券· 2025-09-21 10:55
中国创新药行业BD交易趋势 - 2025年上半年中国药企签署超过70笔授权协议 总交易金额超过600亿美元[1] - 跨国药企因专利悬崖急需新管线补充 中国企业凭借效率与成本优势成为全球新药重要来源[1] - 行业进入系统性对外授权时代 百奥赛图定位为行业加速器[1][5] 百奥赛图商业模式 - 采用双业务线模式 包括模式动物业务和抗体平台业务[2] - 模式动物业务基于人源化小鼠和疾病模型 为药企提供临床前验证工具 带来稳定现金流[2] - 抗体平台业务依托千鼠万抗计划 建立百万级抗体分子库 通过授权合作获取首付款、里程碑和销售分成[2] - 商业模式兼具稳定性与成长性 基础盘稳固且授权业务提供上升弹性[2][5] 近期合作进展 - 与默克合作探索抗体偶联LNP核酸递送 拓展抗体在核酸药物应用[3] - 授权德国Tubulis公司使用RenMice®平台开发ADC 获得首付款与里程碑分成[3] - 与IDEAYA推进IDE034双抗ADC项目 预计2025年第四季度申报IND 适应症覆盖多种实体瘤[3] - 合作覆盖核酸递送、ADC和双抗ADC三大热门赛道 证明平台通用性和国际影响力[3] 企业竞争优势 - 风险分散于多个抗体资产而非单一管线 持续产出药物开发原材料[4] - 收入模式多元 结合模式动物现金流和抗体授权分成[5] - 获得跨国药企重复合作 平台质量获得国际认可[5] - 定位为创新药行业基础设施 提供先进研发工具而非直接淘金[5] 资本市场定位 - 缺乏短期爆点但具备长期价值股特性 具有持续兑现确定性[5] - 在全球药企追求高效低成本研发背景下 平台价值将进一步提升[5] - 在中国创新药BD大潮中可能成为长期赢家[5]
80多家硬科技企业获贷近百亿
北京晚报· 2025-09-21 06:44
中关村科技金融汇活动成效 - 截至8月末共举办11期活动 为80多家硬科技企业对接融资 对接成功率超过70% 累计促成授信178亿元 贷款投放91.5亿元 [1] - 贷款企业主要覆盖人工智能 商业航天 生物制药 机器人等领域 超半数企业仍处于研发大量投入阶段 尚未形成规模性收入 [1] - 北京地区已有11家银行推出投贷联动专属产品 优化授信准入和风控审批 企业通过基金投决后银行即可给予主动授信 一般为投决金额的20%至40% [1] 投贷联动与融资机制创新 - 多部门聚焦政府投资基金被投企业 市场化创投基金被投企业 重点人才创业企业以及"卡脖子"领域重点企业 广泛征集融资需求 组织投资机构 商业银行"多对一"高效对接 [2] - 建立科技金融综合评估机制 统筹评估银行 证券 保险 基金公司等服务科技创新质效 通过交叉设置"贷款+外部直投"合作相关评估指标 引导机构聚焦高精尖产业和未来产业领域 [2] - 设立中关村示范区促进科技金融深度融合发展资金 把股债联动纳入重要支持方向 对被投企业贷款支持力度大的银行给予不超过500万元资金激励 [2] 中关村国际孵化器成果 - 中关村国际孵化器累计孵化企业995家 其中海外人才企业占比超80% [3] - 孵化器与近百家使馆 商会及投资机构建立合作 通过东京 多伦多等海外站点引进日本智能农业 荷兰智慧温室等国际项目 [3] - 孵化企业中368家获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 140家企业获得股权融资总额31.6亿元 14家企业成功登陆资本市场 [3]
120万一针癌细胞清零?癌症患者的“救命稻草”为何遥不可及?
央视网· 2025-09-21 01:15
CAR-T疗法技术特点 - CAR-T是一种免疫细胞疗法 通过提取患者自身T细胞进行基因改造增强其识别和攻击癌细胞能力后再回输体内 [1][4] - 疗法被比喻为拥有智能导弹系统的特种部队 在血液肿瘤领域取得惊艳战绩 部分患者10年生存率超过50% 完全缓解率超80% [1][2] - 全球首例接受该疗法的白血病患儿已无癌生存13年 证明其长期疗效潜力 [2] - 改造后的免疫细胞可在体内长期存活增殖 持续清除癌细胞并降低复发风险 [8] - 除CAR-T外 CAR-NK、TCR-T、TILs等细胞疗法也在研发中 机制和应用各有不同 [8] 临床疗效与局限 - 对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显示显著效果 一针治疗后半个月内癌细胞基本清零 且比化疗副作用小 [1] - 对血液肿瘤效果显著 但对实体瘤存在较大局限 因实体瘤结构致密阻碍T细胞渗透 且异质性强导致癌细胞易变异 [8] - 少数患者可能出现高烧、低血压、呼吸衰竭、多器官功能衰竭等严重不良反应 甚至危及生命 [8] - 单靶点治疗可能存在效果限制 有患者癌细胞清零三个月后再次复发 [11] 治疗成本与支付体系 - 国内CAR-T治疗定价在100万-130万元之间 美国定价达46万美元(约326万人民币) [2][10] - 单例CAR-T生产成本达60万-70万元 叠加研发和市场成本后百万元定价具有合理性 [11] - 核心物料严重依赖进口 国产设备价格约为进口一半 原辅料定价低至四分之一 [14] - 国家推出商业健康保险创新药品目录 与基本医保形成双目录制度 商保成为高值创新药新支付途径 [13] - 受收入水平限制 国内购买商业保险人群有限 偏远农村地区连每年数百元新农合都难以承担 [14] 产业发展与创新方向 - 国内已有6款CAR-T产品上市 主要用于白血病、淋巴瘤和多发性骨髓瘤 [2] - 产业正探索将细胞疗法扩展至肝癌、胃癌、胰腺癌等实体瘤领域 这些癌种患者更多且病情更险恶 [15] - 研发通用型CAR-T是降成本关键 可实现规模化生产并将单价降至20万元以内 但需克服免疫排异问题 [14] - 扩大适应症至自身免疫病、感染性疾病和衰老相关疾病等领域 具有巨大市场潜力 [14][15] - 需推进自动化制备系统研发以减少人工和污染风险 同时加快国产替代进程 [14]
数字龙头齐聚港交所 2家净利过亿过会丨IPO一周要闻
搜狐财经· 2025-09-21 00:11
港交所IPO市场活跃度提升 - 9月15日-19日港交所IPO市场迎来多元赛道企业集中亮相 包括数字医疗、激光雷达、预制钢结构、光伏电池、保险AI等领域企业 市场活跃度显著提升[2] - 健康160作为中国最大数字医疗服务平台 9月17日港股上市首日股价暴涨137.34% 业务覆盖超260城 连接4.46万家医疗结构[2][6] - 激光雷达龙头禾赛科技9月16日实现"美股+港股"双重上市 首日市值突破360亿港元 获得全球22家主机厂120款车型定点[2][7][8] 证监会审议会议结果 - 2025年第19-20次审议会议于9月19日召开 共审议3家拟IPO企业 元创股份和新广益IPO审核获通过 优迅股份暂缓审议[2] - 优迅股份从6月26日受理至上会未满3个月 元创股份和新广益排队时间均超过2年[2] 元创股份主板IPO过会 - 公司主营业务为橡胶履带类产品研发、生产与销售 产品包括农用机械橡胶履带和工程机械橡胶履带[4] - 控股股东王文杰合计控制公司90.93%股份 2022-2024年营业收入分别为12.61亿元、11.41亿元和13.49亿元[4] - 拟募集资金4.85亿元 用于生产基地建设、技术中心建设和补充流动资金[4] 新广益创业板IPO过会 - 公司专注于高性能特种功能材料研发、生产及销售 主要产品包括抗溢胶特种膜和强耐受性特种膜[5] - 2022-2024年营业收入分别为4.55亿元、5.16亿元和6.57亿元 归母净利润分别为8151.34万元、8328.25万元和1.16亿元[5] - 拟募资6.38亿元 较原计划8亿元有所缩水 取消了新能源锂电材料项目[5] 健康160港股上市表现 - 9月17日香港联交所主板挂牌上市 首日收盘价28.2港元/股 较招股价11.89港元上涨137.34%[6] - 业务覆盖全国超260个城市 连接超过44,600家医疗健康机构 包括14,400家医院和30,200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6] - 平台注册用户5,520万名 2025年第一季度平均月活跃用户330万名[6] 禾赛科技港股上市情况 - 9月16日正式登陆港交所 成为全球首家"美股+港股"双重上市的激光雷达企业[7] - 上市首日开盘价229.2港元 较发行价212.8港元上涨7.7% 市值一度突破360亿港元[7] - 2022-2024年连续三年为全球第一大激光雷达供应商 2024年12月成为全球首家单月出货量突破10万台的激光雷达公司[7][8] 劲方医药上市表现 - 9月19日登陆港交所挂牌上市 首日早盘高开115.79%[9] - 专注于肿瘤、自体免疫及炎症性疾病领域的创新疗法开发 2023-2025年前四个月营业收入分别为7373.4万元、1.05亿元和8214.9万元[9] - 同期净亏损分别为5.08亿元、6.78亿元和6662.4万元 研发费用占总营运开支的74.7%-86.2%[9] 美联钢构二次递表 - 9月15日第二次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 为综合预制钢结构建筑分包服务提供商[10][11] - 2025年上半年收入14.24亿元 同比增长180% 净利润0.63亿元 同比增长360%[10] - 按2024年收入计 公司在中国预制钢结构建筑市场工业领域排名第三 市场份额3.5%[11] 华勤技术首次递表 - 9月16日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 为全球领先的智能产品平台型公司[12] - 2025年上半年收入839.39亿元 同比增长113.06% 净利润19.08亿元 同比增长49.28%[12] - 同时为A股上市公司 证券代码603296.SH[12] 爱科百发二次递表 - 9月15日第二次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 专注于呼吸系统和儿科疾病疗法的生物制药公司[13] - 公司成立于2013年 截至目前尚未产生商业化收入[13] 中润光能冲刺上市 - 9月15日第二次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 为全球领先的光伏电池制造商[14] - 2024年营收113.20亿元 同比下滑45.68% 净亏损13.63亿元[14] - 按2024年光伏电池对外出货量计 公司在全球排名第二 市场占有率14.6%[14] 新元素药业首次递表 - 9月15日首次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 专注于代谢、炎症和心血管疾病领域的生物技术公司[15] - 截至目前尚未产生商业化收入 2025年前6个月研发成本约0.74亿元 同比下降54.54%[15] - 净亏损约1.65亿元 同比亏损收窄6.30% 预计2026年多管线进入临床三期[15] 暖哇科技首次递表 - 9月16日首次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 为中国保险业最大的独立AI科技公司[16] - 2024年收入9.44亿元 净亏损1.55亿元 毛利率49.84%[16] - 解决方案已被90家保险公司采用 包括中国前十大保险公司中的八家[16] 紫金黄金国际大规模IPO - 计划通过香港上市募资250亿港元(32亿美元) 有望成为5月以来全球最大规模IPO[17] - 以每股71.59港元发售约3.49亿股股票 预计9月29日挂牌上市[17] - IPO募资将用于收购哈萨克斯坦Raygorodok金矿和现有矿山升级建设[18]
三生制药获“港股价值示范案例”奖
新浪财经· 2025-09-20 22:02
奖项荣誉 - 三生制药获"港股价值示范案例"奖项 成为港股市场中兼具成长性与投资价值的典范企业[1] - 评选覆盖公募基金、券商资管、私募基金、外资机构等机构投资者 参与投票机构管理资产总规模超50万亿元[1] - 评选坚持价值投资理念 设置权威客观准确的评价指标全面考量上市公司表现[1] 公司治理与战略 - 公司凭借稳健的公司治理和前瞻性的创新战略布局获奖[1] - 高度重视公司治理、可持续发展与投资者回报[2] - 通过高效的投资者沟通机制赢得资本市场广泛信任[2] 研发创新与专利 - 拥有100余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和40余种上市产品[2] - 覆盖肾科、肿瘤科、自身免疫性疾病、眼科及皮肤科等多种治疗领域[2] - 持续加大创新研发投入夯实研发平台技术实力[2] 业绩表现与成果 - 2025年业绩表现稳健 创新成果转化进入加速期[2] - 肿瘤、自免等核心治疗领域多项临床研究取得突破性数据[2] - 国际化与海外授权迎来里程碑进展[2] 企业使命与价值 - 坚守"让创新生物药触手可及"的企业使命[2] - 创新管线价值加速兑现为未来持续增长奠定坚实基础[2]
启明创投、高瓴资本支持,这家药企第三次冲刺上市!
国际金融报· 2025-09-20 16:37
公司上市历程 - 公司于2025年9月15日递交港交所主板上市申请 摩根大通和中信证券担任联席保荐人[1] - 此前2021年港股上市失败 2023年科创板上市未果 本次为第三次上市尝试[1][2] - 2023年4月提交上交所上市申请 2024年1月主动撤回 再次选择港股作为上市地[2] 业务与产品管线 - 公司专注于呼吸系统和儿科疾病疗法开发 拥有六种候选药物管线[3] - 核心产品包括RSV药物组合(齐瑞索韦、AK3280、AK0901)[3] - 齐瑞索韦为全球首个进入NDA阶段的RSV治疗药物 首获国家药监局"突破性疗法认定"的非肿瘤药物[3] - 2025年8月已向国家药监局提交齐瑞索韦用于婴儿RSV治疗的NDA申请[4] - AK0610为II期单克隆抗体 AK3280为II期特发性肺纤维化药物 AK0901为NDA阶段ADHD药物[4] 财务数据 - 2023年收入670万元 2024年及2025年上半年收入均为0元[4] - 2023年亏损2.70亿元 2024年亏损1.97亿元 2025年上半年亏损1.04亿元[4] - 2023年收入主要来自知识产权许可及研发服务[4] - 2023年研发成本2.16亿元 2024年1.65亿元 2025年上半年8613.8万元[5] - 截至2025年6月30日现金及等价物9674万元[5] 股权与估值 - 实际控制人邬征通过三家实体合计控制公司25.17%股份[6] - 2022年6月完成最新1.9亿元融资 投后估值46.9亿元[7] - 知名股东包括启明创投(持股10.66%)、TF Capital(持股7.52%)、高瓴资本(持股4.79%)[8] 管理层背景 - 创始人邬征现年62岁 拥有中国科技大学硕士及布朗大学博士学位[6] - 曾任职罗氏研发高级总监 在药物研发领域拥有逾30年经验[7] - 2014年4月创立公司并担任董事长及首席执行官[7]
药捷安康股价“牛熊转换”背后 ETF被动调仓陷“接盘”争议
经济观察网· 2025-09-20 15:41
股价表现 - 药捷安康上市后股价暴涨超50倍 但随后单日闪崩53.73% 上演极致过山车行情[2] - 4个交易日内股价最大回撤幅度达78% 市值从近2700亿港元回落至594亿港元[3] - 9月12日和15日分别录得77.09%和115.58%的涨幅 16日则暴跌53.73%[5] 公司基本面 - 公司为临床阶段生物制药公司 专注于肿瘤、炎症及心脏代谢疾病小分子创新疗法开发[4] - 2022年至2024年分别亏损2.52亿元、3.43亿元和2.75亿元 今年上半年仍录得1.23亿元亏损[6] - 港股IPO公开发行1528.1万股 除去基石投资者认购约979万股 实际流通股仅约549万股[6] 指数纳入影响 - 9月8日被纳入港股通及多只恒生系列指数 包括恒生综合指数、恒生医疗保健指数等[5] - 5只跟踪国证港股通创新药指数的ETF净值规模合计超350亿元[7] - 最大国证港股通创新药ETF9月15日买入300万股 占基金净值比例约2.62%[7] 市场机制问题 - 指数编制规则对新股纳入缺乏足够观察期考量 成份股调整信息未能及时透明披露[8] - 国证指数官网至9月20日仍未更新最新样本名单 成份股信息处于盲盒状态[7] - 选样方法先剔除近一年日均成交额低于1000万港元股票 再按市值排序选取前50只[8] 流动性风险 - 流通股数量较少导致股价对资金面敏感度较高 资金集中进出形成较大扰动[6] - 港股部分中小市值公司流动性不足 被动资金集中调仓导致供需严重失衡[9] - 市场建议应调整新股初始纳入比例 将流动性因素提升为核心考量指标[9]
I启明创投、高瓴资本支持,这家药企第三次冲刺上市!
国际金融报· 2025-09-20 12:51
上市申请历史 - 公司于2025年9月15日递交港交所主板上市申请 摩根大通和中信证券为联席保荐人[1] - 此前2021年递表港股失败 2023年转道科创板未果 2024年1月主动撤回A股申请[2] - 此次为第三次上市尝试[1] 业务聚焦与产品管线 - 公司专注于呼吸系统和儿科疾病疗法开发[3] - 拥有六种候选药物管线 包括RSV药物组合齐瑞索韦、AK3280、AK0901[3] - 核心产品齐瑞索韦为全球首个进入NDA阶段的RSV治疗药物 首获国家药监局"突破性疗法认定"的非肿瘤药物[3] - AK0610为II期单克隆抗体 AK3280为II期概念验证后IPF药物 AK0901为NDA阶段ADHD药物[4] - 另开发COPD治疗药物AK0705及流感治疗药物AK0406[4] 财务表现 - 2023年收入670万元 2024年及2025年上半年收入为0元[4] - 2023年亏损2.70亿元 2024年亏损1.97亿元 2025年上半年亏损1.04亿元[4] - 2023年收入主要来自知识产权许可及研发服务[4] - 尚无任何商业化产品[5] 研发投入与资金状况 - 2023年研发成本2.16亿元 2024年1.65亿元 2025年上半年8613.8万元[6] - 截至2025年6月30日现金及等价物9674万元 按当前消耗速度不足支撑一年研发运营[7] 股权结构与估值 - 实际控制人邬征通过三家实体合计控制25.17%股份[8] - 2022年6月完成1.9亿元融资 投后估值46.9亿元[9] - 知名股东包括启明创投持股10.66% TF Capital持股7.52% 高瓴伊恒持股4.79%[10] 管理层背景 - 创始人邬征拥有布朗大学博士学位 曾任罗氏研发高级总监 在药物研发领域有逾30年经验[8][9] - 曾任职先灵葆雅研究院资深科学家及Valeant Pharmaceuticals研发总监[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