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肿瘤
icon
搜索文档
药捷安康股价“牛熊转换”背后 ETF被动调仓陷“接盘”争议
经济观察网· 2025-09-20 15:41
股价表现 - 药捷安康上市后股价暴涨超50倍 但随后单日闪崩53.73% 上演极致过山车行情[2] - 4个交易日内股价最大回撤幅度达78% 市值从近2700亿港元回落至594亿港元[3] - 9月12日和15日分别录得77.09%和115.58%的涨幅 16日则暴跌53.73%[5] 公司基本面 - 公司为临床阶段生物制药公司 专注于肿瘤、炎症及心脏代谢疾病小分子创新疗法开发[4] - 2022年至2024年分别亏损2.52亿元、3.43亿元和2.75亿元 今年上半年仍录得1.23亿元亏损[6] - 港股IPO公开发行1528.1万股 除去基石投资者认购约979万股 实际流通股仅约549万股[6] 指数纳入影响 - 9月8日被纳入港股通及多只恒生系列指数 包括恒生综合指数、恒生医疗保健指数等[5] - 5只跟踪国证港股通创新药指数的ETF净值规模合计超350亿元[7] - 最大国证港股通创新药ETF9月15日买入300万股 占基金净值比例约2.62%[7] 市场机制问题 - 指数编制规则对新股纳入缺乏足够观察期考量 成份股调整信息未能及时透明披露[8] - 国证指数官网至9月20日仍未更新最新样本名单 成份股信息处于盲盒状态[7] - 选样方法先剔除近一年日均成交额低于1000万港元股票 再按市值排序选取前50只[8] 流动性风险 - 流通股数量较少导致股价对资金面敏感度较高 资金集中进出形成较大扰动[6] - 港股部分中小市值公司流动性不足 被动资金集中调仓导致供需严重失衡[9] - 市场建议应调整新股初始纳入比例 将流动性因素提升为核心考量指标[9]
药捷安康股价坐过山车ETF被动“抬轿”又“踩雷”
证券时报· 2025-09-17 18:12
证券时报记者裴利瑞 "吃瓜吃到自己买的基金身上。"近期,港股创新药企业药捷安康股价出现大幅波动,引发市场广泛关 注。 由于药捷安康被"悄然"纳入了包括国证港股通创新药指数在内的多只指数的成份股,导致相关ETF被动 买入,引发了众多投资者在社交平台上讨论。 指数调整与编制方法存漏洞 这一极端个案不仅让部分基民"踩雷",更将指数编制规则的潜在漏洞与ETF规模扩张带来的"双刃剑"效 应,再次推至聚光灯下。 ETF"踩雷"药捷安康 公开资料显示,药捷安康于2025年6月23日在港股上市,是一家以临床需求为导向、处于注册临床阶段 的生物制药公司,专注于发现及开发肿瘤、炎症及心脏代谢疾病小分子创新疗法。 上市近三个月以来,药捷安康的股价一直处于小幅上涨的态势,直到9月8日被纳入港股通,同时被纳入 恒生综合指数、恒生综合中小型股指数、恒生医疗保健指数、恒生创新药指数等9只恒生系列指数,短 期内形成集中买盘,开启了"狂飙"模式。 Wind数据显示,自9月8日药捷安康被调入港股通标的以来,南向资金持续加码,公司股价在9月12日上 涨77.09%,9月15日更是暴涨115.58%。 但到了9月16日,药捷安康突然上演高台跳水,其 ...
“暴涨63%又闪崩收跌”!一颗“新药”引爆板块
第一财经· 2025-09-17 14:22
作者 | 第一财经 曹璐 港股创新药板块近期上演了一场罕见的"心跳"行情。 2025.09. 17 本文字数:2760,阅读时长大约4分钟 这家刚上市不足三个月、还没一分钱营收的生物制药公司,短短六天股价飙涨超550%,甚至一举跻身千亿市值俱乐部,更火速被纳入多只指数成分股,引 得指数产品被动"上车",同时引发"凭什么?"的广泛争议。 剧烈波动背后,不仅ETF投资者很"受伤",创新药投资的高风险特性再次引人深思。有指数投研人士受访称,核心争议在于,为什么一只上市不到三个月、 尚无业绩支撑的新股,可以被纳入指数成分股,且占据了不低的比重。 而相关基金公司人士向第一财经透露,事件发生后,已和指数公司进行沟通。 港股创新药ETF领跌 9月17日,港股创新药主题ETF早盘即陷入调整,并占领跨境ETF的跌幅榜。截至收盘,银华国证港股通创新药ETF下跌2.98%,位居跌幅榜首;汇添富国 证港股通创新药ETF同样下跌2.29%;此外,博时恒生港股通创新药精选ETF、工银国证港股通创新药ETF等多只产品跟跌,跌幅均超1%。 此番走势或与前一交易日创新药个股的剧烈波动有关相关。9月16日,药捷安康的股价出现极端行情,早盘暴涨超 ...
一颗“新药”引爆板块!港股创新药主题ETF“蹦极”
第一财经· 2025-09-17 11:49
药捷安康"魔幻行情"引爆争议 港股创新药板块近期上演了一场罕见的"心跳"行情。 药捷安康-B(2617.HK,下称"药捷安康")前一天刚玩完"暴涨63%又闪崩收跌"的蹦极走势,多只港股 创新药ETF又在9月17日开盘时,就"霸榜"跨境ETF跌幅榜,多只产品跌超1%。 这家刚上市不足三个月、还没一分钱营收的生物制药公司,短短六天股价飙涨超550%,甚至一举跻身 千亿市值俱乐部,更火速被纳入多只指数成分股,引得指数产品被动"上车",同时引发"凭什么?"的广 泛争议。 剧烈波动背后,不仅ETF投资者很"受伤",创新药投资的高风险特性再次引人深思。有指数投研人士受 访称,核心争议在于,为什么一只上市不到三个月、尚无业绩支撑的新股,可以被纳入指数成分股,且 占据了不低的比重。 而相关基金公司人士向第一财经透露,事件发生后,已和指数公司进行沟通。 港股创新药ETF领跌 9月17日,港股创新药主题ETF早盘即陷入调整,并占领跨境ETF的跌幅榜。截至收盘,银华国证港股 通创新药ETF下跌2.98%,位居跌幅榜首;汇添富国证港股通创新药ETF同样下跌2.29%;此外,博时恒 生港股通创新药精选ETF、工银国证港股通创新药ETF ...
港股次新股药捷安康股价蹦极 从涨63.7%到跌53.7%
中国经济网· 2025-09-16 08:51
股价表现 - 港股收报192港元 单日跌幅达53.73% [1] - 盘中最高触及679.5港元 涨幅达63.73% [1] 公司业务定位 - 专注于肿瘤、炎症及心脏代谢疾病领域的小分子创新疗法开发 [1] - 处于注册临床阶段的生物制药公司 [1] 上市融资情况 - 2025年6月23日在港交所完成上市 [1] - 全球发售15,281,000股H股 其中香港公开发售3,057,000股 国际发售12,224,000股 [1] - 最终发售价定为每股13.15港元 [1] - 募集资金总额200.95百万港元 扣除上市费用39.61百万港元后净额161.34百万港元 [1]
泽璟制药-U股价下跌5.53% 机构最新评级获买入关注
金融界· 2025-08-27 19:52
股价表现 - 2025年8月27日收盘价102.50元,较前一交易日下跌6.00元 [1] - 开盘价108.16元,最高价109.65元,最低价102.50元 [1] - 成交量54878手,成交金额5.81亿元 [1] 公司业务定位 - 专注于肿瘤、出血及血液疾病、免疫炎症性疾病和肝胆疾病等领域创新药物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1] - 科创板上市企业,采用第五套上市标准 [1] - 属于A股市场百元股群体 [1] 机构评级与行业地位 - 获得机构买入评级 [1] - 在当日138只百元股中,有20只获得机构买入评级,公司位列其中 [1] - 医药生物行业在百元股中占比12.32%,共17只个股入选 [1] 资金流向 - 当日主力资金净流出4969.75万元 [2] - 近五个交易日累计净流出7535.70万元 [2]
再鼎医药上涨2.3%,报35.1美元/股,总市值39.23亿美元
金融界· 2025-08-13 13:47
股价表现 - 8月13日开盘上涨2.3%至35.1美元/股 成交额6.09万美元 总市值39.23亿美元 [1] 财务业绩 - 2025年上半年总收入2.16亿美元 同比增长15.35% [1] - 归母净利润-8916.5万美元 亏损同比收窄33.33% [1] - 基本每股收益-0.08美元 [2] 公司定位 - 处于商业化阶段的创新型全球生物制药公司 立足中国、全球运营 [2] - 专注于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感染性疾病和中枢神经系统疾病领域 [2] - 致力于提供同类最优和同类首创药物 [2]
百亿外资项目涌入上海,跨国企业持续加码中国市场
第一财经· 2025-07-11 15:28
上海外资总部经济现状 - 上海新认定30家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15家外资研发中心,56个外商投资项目签约,投资总额36.8亿美元(约263.9亿元人民币),其中33个项目现场签约 [1] - 截至2024年5月,上海累计拥有跨国公司地区总部1042家、外资研发中心605家,保持中国内地外资总部最集中城市地位 [5] - 外资项目集中在生物医药、智能制造、时尚消费品、金融、汽车等传统领域,以及数字经济、绿色低碳等新赛道 [2] 外资企业加码中国案例 - 依必安派特中国业务十年复合增长率达8.8%,正在西安建设3亿元生产基地服务亚太市场 [2][8] - 索诺瓦将中国总部升级为"中国特区",直接向全球总部汇报,中国市场占全球业务近10%,预计未来保持双位数增长 [2][8] - 思柯利计划2026-2027年将生命周期流水100亿美元的手游引入中国,并建设本土研发中心 [3][9] - 百特医疗增资7900万美元推进医疗产品本地化生产,聚焦肿瘤、麻醉、重症监护设备等领域 [7] 外资选择上海的核心动因 - 研发优势:中国游戏从业人员达400万,AI技术加速研发迭代,上海具备全球领先的技术人才密度 [4][9] - 供应链基础:长三角/珠三角完善的产业配套,依必安派特三分之二供应链布局沿海地区 [8] - 市场潜力:中国医疗市场规模全球第二,老龄化推动听力保健等细分领域快速增长 [7][8] 外资战略升级趋势 - 管理架构升级:索诺瓦、思柯利等企业将中国区提升为直接汇报的独立业务单元 [2][3] - 本土化深化:百特医疗缩短供应周期,德硕咨询20年本土化运营员工增长2.5倍至1100人 [7][9] - 全球化协同:外资企业将中国基地作为亚太枢纽(如依必安派特),同时赋能中国企业出海(如思柯利游戏发行) [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