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电子元器件
icon
搜索文档
GDP30强城市10年进化论:天津跌出前十,合肥逆袭,南通成“黑马”
经济观察网· 2025-08-13 10:40
城市GDP排名变化 - 2025年上半年头部城市GDP排位稳定 第十七至三十名出现明显变化[3] - 南通排位上升最快 从2024年第二十三位升至2025年上半年第十八位[7] - 近10年GDP30强城市排位变化显著 天津从第五名跌出前十 宁波从第十五名升至第十一名[7] - 东莞佛山跌出前二十 泉州从曾前二十跌至二十三名 合肥从第二十五名升至第二十名[7] - 温州徐州常州新晋前30强榜单[7] 工业经济影响 - 工业经济数据对城市GDP排位变化起决定性作用[7] - 佛山2024年GDP增速从5%降至1.3% 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1.9%[7][8] - 佛山2025年上半年GDP增速2.3% 广东21地市中排名倒数第二[8] - 东莞2020年GDP排位从第十九名跌至第二十四名 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1.1%[9] - 东莞2022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1.3% 2023年同比下降1.9%[9] - 东莞2024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9% 但低于泉州南通[9] - 天津2019年第二产业增加值4947.18亿元 相当于2010年水平[10] - 泉州2023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仅3.3% 低于2022年3.9%和2021年9.1%[12] - 泉州2024年至2025年上半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回升至7.8%和8%[13] - 合肥2025年上半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1% 连续20个月保持两位数增长[20] - 南通2025年上半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8% 高于江苏省均值0.4个百分点[19] 外贸表现影响 - 外贸波动显著影响城市经济格局[14] - 泉州2023年进出口总额同比下降4.0%[14] - 泉州2024年进出口总额增长4.5% 但西安实现两位数增长[14] - 泉州2025年上半年进出口总额同比下降9.1%[14] - 东莞外贸依存度曾高达433.8%[15] - 东莞2022年外贸进出口总额同比下降8.7% 2023年同比下降8.2%[15] - 东莞2025年上半年外贸进出口总额7492.8亿元 同比增长16.5%[15] - 佛山2024年一季度进出口同比下降33.1% 出口降幅达40.4%[15] - 佛山2024年全年进出口总额下降16.2% 其中出口下降20.5%[15] - 东莞2025年上半年出口高技术产品同比增长23.4%[16] - 佛山2025年上半年出口机电产品同比增长7.2% 出口高新技术产品增长7.1%[16] 新兴产业驱动 - 南通2024年GDP同比增长6.2% 列万亿城市第二位[18] - 南通新一代信息技术年产值超2000亿元 目标2025年突破3200亿元[19] - 合肥产业体系聚焦芯片、显示面板、新能源汽车和合成材料[20] - 合肥2025年上半年平板显示及电子信息产业增加值增长30.8% 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增长20.4%[20] - 温州2025年上半年"5+5"产业集群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2.4%和12.9%[20] - 常州2024年新能源产业规模突破8500亿元 整车产量近80万辆[21] - 徐州2024年"343"创新产业集群总规模7800亿元 高端纺织产业集群产值增长21.9%[21]
*ST花王投资成立新公司 含汽车零部件业务
证券时报网· 2025-08-13 10:10
公司动态 - 黄山顺景科技有限公司成立 注册资本1000万元 [1] - 公司经营范围包括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 汽车零配件零售 电子元器件制造 半导体分立器件制造及销售 [1] - 公司由*ST花王(603007)等共同持股 [1]
麦捷科技(300319.SZ):电感产品现已供应多个国内算力芯片、服务器厂商
格隆汇· 2025-08-13 08:45
公司业务进展 - 电感产品已供应多个国内算力芯片厂商 [1] - 电感产品同时供应国内服务器厂商 [1] - 具体客户信息以公司对外披露公告为准 [1] 行业合作动态 - 公司产品进入算力芯片供应链体系 [1] - 公司产品进入服务器制造供应链体系 [1]
奥比中光(688322):UW2025 半年报点评:业绩超预期,3D视觉业务加速成长
国泰海通证券· 2025-08-13 08:02
投资评级与目标价格 - 维持"增持"评级,目标价上调至94.48元 [2][12] - 当前股价为79.98元,目标价隐含18%上行空间 [12] 核心财务数据与预测 - **营收增长**:2025H1营收4.35亿元(同比+104.14%),2025Q2环比+27.92%至2.44亿元 [12] - **净利润**:2025H1归母净利润0.60亿元(同比扭亏),Q2环比+47.54%至0.36亿元 [12] - **未来预测**:2025-2027年营收预测上调至9.48/14.72/19.40亿元(原8.87/12.76/15.50亿元),EPS上调至0.33/0.96/1.52元(原0.20/0.40/0.67元) [12] - **盈利能力**:2025-2027年销售毛利率43.8%/45.0%/44.9%,ROE提升至4.5%/11.4%/15.3% [5][13] 业务亮点与成长驱动 - **3D视觉技术**:推出Pulsar ME450(国内首款多模式dToF激光雷达)和Gemini 345Lg(户外机器人双目3D相机) [12] - **机器人应用**:覆盖服务/工业/人形机器人,提供单目/双目结构光、iToF等传感器方案 [12] - **三维扫描业务**:合作创想三维发布Otter Lite/Raptor Pro新品,全球3D扫描仪市场规模预计从2024年49亿美元增至2030年88亿美元 [12] 市场表现与估值 - **股价表现**:12个月绝对涨幅235%,相对指数超额收益206% [10] - **估值水平**:2025年40×PS(行业平均33.51×),对应P/E 239.69×/83.52×/52.76×(2025-2027年) [5][12][14] - **市值数据**:总市值32.08亿元,市净率10.9倍 [6][7] 行业与催化剂 - **行业趋势**:具身智能机器人和AI端侧硬件升级推动3D视觉需求 [12] - **催化剂**:人形机器人商业化加速、3D打印渗透率提升 [12]
A股收评:放量上涨!三大指数均创阶段新高,创业板指逼近2500点,CPO、液冷概念涨幅居前
格隆汇· 2025-08-13 07:13
市场表现 - A股三大指数继续走高 沪指涨0 48%报3683点创2021年12月以来新高 深证成指涨1 76%创2024年10月以来新高 创业板指涨3 62%报2496点创年内新高 [1] - 全天成交2 18万亿元 较前一交易日增量2700亿元 全市场超2700股上涨 [1] 行业板块表现 - CPO概念走高 光库科技 剑桥科技等多股涨停 [1] - 液冷概念走强 飞龙股份 淳中科技涨停 [1] - 英伟达概念 PCB板块拉升 东方精工 工业富联 世运电路等多股涨停 [1] - 工业气体板块走高 中船特气20%涨停 [1] - 国资云概念 光通信模块 电子化学品及小金属等板块涨幅居前 [1] - 煤炭板块走低 潞安环能跌超4% [1] - 银行股普跌 江苏银行 南京银行领跌 [1] - 水泥建材 数字水印等板块跌幅居前 [1] 指数表现 - 上证指数报3683 46点 涨17 55点涨幅0 48% [1] - 深证成指报11551 36点 涨199 73点涨幅1 76% [1] - 创业板指报2496 50点 涨87 11点涨幅3 62% [1] - 科创50报1077 70点 涨7 89点涨幅0 74% [1] - 沪深300报4176 58点 涨32 75点涨幅0 79% [1] - 中证500报6508 10点 涨89 94点涨幅1 40% [1] - 中证1000报7064 33点 涨100 72点涨幅1 45% [1] - 中证2000报3024 43点 涨31 11点涨幅1 04% [1] 涨幅榜与资金流向 - 通信设备指数涨幅1 20% [2] - 电子元器件资金净流入3 37% [2] - 贵金属5日涨幅2 669% [2] - 生物科技涨幅2 66% [2] - 基本金属涨幅2 43% [2] - 汽车零部件5日涨幅1 829% [2]
东北证券:触觉传感器技术演化市场扩容 推荐关注晶华新材
智通财经网· 2025-08-13 06:55
行业技术方案 - 触觉传感器分为分层式(压阻式/压电式/电容式)和磁电式/视触觉传感器两类 [2] - 压电/压阻式方案性价比高且技术成熟 适用于非精密场景的灵巧手及大部分身体部位 [3] - 磁电式可直接测量三维力和力矩但生产成本复杂 视触觉可感知纹理温度但算力要求极高 [3] 核心技术壁垒 - 材料端需掌握活性层材料技术 碳纳米管/石墨烯复合PDMS弹性体是关键灵敏度要素 [5] - 算法需涵盖降维算法/时频分析算法和分类算法等信号处理技术 [5] - 制备工艺涉及半导体级丝网印刷/3D打印/激光转印/沉积刻蚀等多层堆叠技术 [5] 市场空间预测 - 2030年人形机器人电子皮肤总体市场空间达155亿元 其中灵巧手电子皮肤市场约50亿元 [2][6] - 技术成熟后灵巧手触点将从指尖扩展至手掌+指腹全覆盖 [2][6] - 当前手臂/双腿/脚掌等部位尚未覆盖 成本下降后应用范围将进一步扩大 [6] 重点企业关注 - 推荐关注材料工艺领先企业晶华新材(603683 SH) [2]
暴涨!新高!
中国基金报· 2025-08-13 02:31
市场行情概览 - 沪指突破3680点创2021年12月以来新高 创业板指涨超1% [2] - 通信设备、贵金属、电子元器件、国防军工板块领涨 农业、煤炭、酒类、海运板块表现疲弱 [3] - 港股恒生指数、恒生科技指数均涨超1% 科网股全线走强 [5][6] 行业板块表现 领涨板块 - 电子元器件(+2.28%)、通信设备(+2.21%)、航天军工(+1.43%)涨幅居前 [4] - 工业气体指数(+0.26%)、光芯片指数(+2.77%)、半导体材料指数(+2.74%)概念股活跃 [15] - 国防军工板块多股涨停 包括烽火电子(+10.04%)、长城军工(+10.01%)、北方长龙(+9.77%) [19][20] 零售与汽车板块 - 商贸零售板块开盘走高 合百集团(+10.03%)、武商集团(+10.02%)等涨停 [8][9] - 汽车板块集体拉升 美晨科技(+19.91%)、腾龙股份(+10.06%)、湖南天雁(+10.01%)涨停 [11][12] 政策与事件驱动 - 财政部等三部门推出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政策 通过降低信贷成本刺激消费 [10] - 广州/深圳市内免税店即将开业 采用"免税+有税"混合经营模式 [10] - 七部门联合发文强化集成电路金融支持 叠加半导体关税预期升温刺激国产替代概念 [18] 个股表现亮点 - 半导体材料:中船特气(+20.01%)、广钢气体(+13.33%)、凯美特气(+10.04%) [16][17] - 光通信:光库科技(+20.01%)、臻镭科技(+16.46%)、新易盛(+5.00%) [17] - 军工电子:盟升电子(+5.50%)、捷强装备(+5.10%) [20]
信濠光电股价微跌0.12% 总经理白如敬辞任全部职务
金融界· 2025-08-12 17:34
股价表现 - 截至2025年8月12日15时,信濠光电股价报24.50元,较前一交易日下跌0.03元,跌幅0.12% [1] - 当日成交量为36750手,成交金额达0.90亿元 [1] - 盘中最高触及24.96元,最低下探24.22元,振幅3.02% [1] 业务构成 - 公司主要从事电子元器件和光伏设备及元器件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1] - 2024年财报显示,电子元器件业务占比93.8%,光伏设备及元器件业务占比6.2% [1] 管理层变动 - 8月12日晚间,公司公告董事、联席董事长、总经理白如敬因个人原因辞去全部职务 [1] - 白如敬目前持有公司40.32万股股份,占总股本的0.2% [1] - 公司董事长姚浩将暂时代行总经理职责 [1] 资金流向 - 8月12日主力资金净流出611.67万元 [1] - 近五日主力资金累计净流入692.66万元 [1]
铂科新材:8月12日召开董事会会议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8-12 13:24
公司治理与战略动向 - 公司于2025年8月12日召开第四届第十一次董事会会议 审议关于与专业投资机构共同投资设立产业投资基金暨关联交易的议案[1] - 会议以现场结合通讯方式在深圳市南山区公司所在地召开[1] 业务结构与财务表现 - 公司2024年营业收入构成中电子元器件业务占比99.8% 其他业务仅占0.2%[1] - 公司当前市值达165亿元[2] 行业分类与市场定位 - 公司主营业务高度集中于电子元器件领域 收入占比接近100%[1]
图说财报系列(三):新兴产业:盈利承压韧性显现,政策护航助融资优化
中诚信国际· 2025-08-12 11:13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的核心观点 - 新兴行业盈利修复乏力但韧性仍存,融资规模上升使部分短期偿债指标弱化,整体风险可控 [3] 各细分行业总结 电子元器件行业 - 2024-2025 年一季度在 AI 创新与自主可控双驱动下复苏与分化,2024 年净利润总额增速转负至 -10.52%,2025 年一季度回升至 28.2% [8] - 融资规模扩张下资产负债率波动抬升,短期债务持续扩张,但偿债能力整体稳健 [8] - 中国大陆半导体制造产能缺口有所收窄但仍较大,面板价格有回升企稳态势,未来或向更小制程和先进封装技术发展 [8] 新型化工行业 - 2024-2025 年一季度受需求疲软与产能过剩影响,处于低景气周期,2025 年一季度净利润总额同比增速下降 9.53% [10] - 企业杠杆率高企但逐步企稳,短期债务增速放缓,流动性安全边际维持但覆盖水平现分化 [10] - 需求端有外需支撑但出口仍受制约,供给端投资活跃但存在高端材料自给率不足和通用材料产能过剩问题 [10] 汽车行业 - 2024 年销量同比增加 4.6%,2025 年一季度增幅扩大至 11.7%,呈现新能源车渗透率超 50%、出口放量及自主品牌崛起特征 [12] - 受新能源车“油电同价”策略影响,降价车型占比超 60%,行业平均降价幅度达 8.3%,样本内传统车企一季度净利润增速由正转负 [12] - 行业债务规模扩张但杠杆率平稳,融资畅通偿债可控,未来需警惕高负债车企资金链风险等,行业或延续“强者恒强”格局 [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