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智能汽车
icon
搜索文档
再落一子?华为注册“绝界”商标
经济观察报· 2025-08-28 05:30
商标注册与品牌布局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于8月27日成功注册"绝界"商标 国际分类12类覆盖汽车车轮、座椅、电动汽车、车身及混合动力/自动驾驶汽车等核心领域 [1] - 此次注册是华为"界"字商标矩阵的延续 此前已完成"仙界""天界""君界""峥界""江界"等十余个商标储备 形成严密的品牌护城河 [1] - 商标注册具有双重战略意义:防御性规避恶意抢注风险 前瞻性为高阶智驾如华为ADS系统、新合作模式及潜在细分市场预留命名空间 [1] 产品矩阵与市场定位 - 华为通过"鸿蒙智行"联盟构建五大品牌矩阵 实现从大众到超豪华市场的系统性卡位 [1] - 五大品牌价格纵贯15万至150万元 其中定位最年轻的尚界H5将于秋季上市 [1] - 尚界H5搭载华为视觉与激光雷达双智驾方案 成为渗透大众市场的关键落子 [1] 合作模式与生态扩张 - 华为通过三级合作模式深化车企协同:零部件供应提供电机电控等基础硬件 HI模式输出智能座舱与自动驾驶全栈方案 智选模式主导研发设计加华为渠道销售 [2] - 智选模式已成为核心驱动力 自赛力斯问界验证成功后 奇瑞、北汽、江淮、上汽相继加入 [2] - 合作模式推动鸿蒙智行生态快速扩容 [2]
华为靳玉志:我们不走VLA路线,WA才是自动驾驶终极方案
36氪· 2025-08-28 03:19
业务数据与市场表现 - 截至7月搭载乾崑智驾车辆达100万辆 激光雷达发货量超100万台 辅助驾驶累计里程达40亿公里[1] - 截至8月底共有28款合作车型上市 涵盖五个界及阿维塔、深蓝、岚图、猛士、传祺、方程豹、奥迪等品牌[1] - 车BU从2014年开始投资 历时超十年投入大量研发资源后实现当期盈利[1] 技术路线与产品战略 - 公司认为WA(世界行为模型)是自动驾驶终极方案 而非行业头部企业押注的VLA(感知语言行为模型)[1][10] - WA通过vision等信息直接控车 无需转换为语言token 输入源可包括视觉、声音或触觉[3][11] - 基于WA架构推出WEWA模型(云端世界引擎+世界行为模型) 将于ADS 4.0部署[4] - 坚持全栈模式 软硬件充分耦合 应用于乾崑智驾与鸿蒙座舱 反对解耦导致的体验下降与维护困难[7] - 鸿蒙座舱基于MoLA架构横向打通垂域 纵向打通应用生态、硬件和设备[6][7] 商业化与收费模式 - 辅助驾驶收费具备合理性 因需持续投入迭代、维护和OTA升级成本[5][15] - 指出免费辅助驾驶实质为支付方式转移 可能通过车价内含、限时免费或体验折扣实现[4][15] - 采用全生命周期管理 用户初期投入较高但长期体验更优 硬件可持续升级[16] 安全与技术配置 - 增加激光雷达等传感器主要为提升安全性 追求零伤亡事故[17] - 例如尊界S800增加侧向与后向固态激光雷达 使泊车系统精度达厘米级[17][18] - 配置增加由用户场景驱动 如识别坑洼、农田等复杂环境避免事故[18] 未来发展规划 - 2026年实现高速L3与城区L4试点 2027年开展无人物流试点与城区L4规模化商用 2028年目标无人物流规模化商用[9] - 智能座舱方向为打造"数字保姆"与AI Agent[9] - 认为最终实现L3/L4的企业数量有限 因依赖数据驱动与公共智能化平台[12]
经纬恒润2025年中报简析:营收上升亏损收窄,盈利能力上升
证券之星· 2025-08-27 22:56
财务表现 - 2025年中报营业总收入29.08亿元,同比增长43.48%,主要由于电子产品销售订单增加 [1][3] - 归母净利润亏损收窄至8696.44万元,同比改善73.91%,单季度第二季度实现盈利3300.17万元,同比增长123.29% [1] - 毛利率提升至23.15%,同比增长10.61%,净利率改善至-3.01%,同比大幅提升81.73% [1] - 三费占营收比下降至12.02%,同比减少13.67%,其中销售费用增长13.03%,管理费用增长19.71%,财务费用增长59.62% [1][3] - 每股收益为-0.77元,同比改善73.26%,每股经营性现金流为-2.49元,同比改善58.81% [1] 资产负债变动 - 货币资金减少23.34%至12.83亿元,主要由于结构性存款到期取出导致交易性金融资产减少53.59% [1][2] - 应收账款增长32.77%至17.51亿元,有息负债增长46.11%至10.09亿元,短期借款增长37.34%,长期借款增加 [1][2] - 开发支出增长30.13%,由于研发项目进入开发阶段并资本化,在建工程增长80.91% due to 基建项目持续投入 [2] - 预计负债减少100%,重分类至其他流动负债,其他流动负债增长34.2% [2] 现金流与运营 - 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改善58.81%,由于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增加 [3] - 投资活动现金流净额改善91.14%,由于到期的结构性存款增加 [3] - 筹资活动现金流净额大幅改善530.26%,由于票据贴现增加和回购股票减少 [3] - 研发费用减少18.17%,由于参与研发活动的人员职工薪酬减少 [3] 业务与项目进展 - 公司高级别智能驾驶解决方案在"铁水联运"项目取得进展,龙拱港三期投入运营,部署6台自动驾驶平板车HV,实现全过程自动化作业 [8] - 自动化设备应用使安全事故降低95%以上,装卸效率提升80%,人员配置降低60% [8] - 公司上市以来中位数ROIC为5.12%,2024年ROIC为-11.31%,上市后亏损年份3次,生意模式较脆弱 [3] 机构持仓与预期 - 长城久嘉创新成长混合A持有180万股但减仓,申万菱信智能汽车股票A新进持有37.47万股,融通互联网传媒灵活配置混合新进持有25.63万股 [6] - 证券研究员普遍预期2025年业绩为2600万元,每股收益均值0.21元 [5]
蓝思科技20250827
2025-08-27 15:19
蓝思科技电话会议纪要关键要点 涉及的行业与公司 * 纪要涉及消费电子行业、智能汽车与座舱行业、智能穿戴设备行业及机器人行业 [2] * 纪要核心公司为蓝思科技 一家主营玻璃、金属、陶瓷等外观结构件的上市公司 [2] 核心财务表现与增长动力 * 公司营收从2020年370亿元增长至2024年近700亿元 复合年均增长率达17.3% [2][8] * 2024年归母净利润达36亿元 同比增长近20% [2][8] * 增长动力主要来自消费电子市场复苏和公司对产业链上下游的整合突破 [2][8] 主要产品线业务表现 智能手机和电脑类业务 * 2024年该业务营收578亿元 占总营收83% 是公司主要收入来源 [2][10] * 业务毛利率约15% 表现相对稳健 [2][10] * 涵盖防护面板、触控模组、盖板玻璃、背板玻璃及金属、蓝宝石、陶瓷等零部件 [7] 智能汽车和座舱类业务 * 2024年该业务营收59亿元 占总营收8.5% 同比增长18.7% [2][4][17] * 业务毛利率约10% 主要受近两年新能源汽车行业价格战影响 [2][11][17] * 产品包括中控模组、仪表面板、充电桩、车载电子玻璃组件、智能B柱等 [7][17] * 已成为公司的第二增长曲线 [2][4] 智能头显和穿戴类业务 * 2024年该业务营收35亿元 [2][11] * 产品涵盖外观件、结构件及光学镜片 应用于高端AI眼镜及头显产品 [7] * 毛利率接近20% [2][11] 其他智能终端业务 * 2024年该业务营收14亿元 [2][11] * 为智能家居行业提供零部件配套生产 包括音箱、视频监控及门锁等 [7] * 毛利率接近20% [2][11] 核心竞争优势与战略布局 * 公司自2006年起与苹果深入合作 是其玻璃盖板的核心结构件主力供应商 建立了深厚护城河 [3] * 在蓝宝石、陶瓷等新材料方面有广泛应用 [3] * 通过收购可成可利(后更名为蓝思旺精密与蓝思精密)拓展了金属结构件业务 [3][13] * 2024年蓝思精密台州全年营收达102亿元 净利润为4亿元 [13] * 拥有9大研发生产基地 包括湖南、广东、江苏以及越南等地 实现了全球化产能布局 [9] 智能汽车与座舱业务发展详情 * 中国智能座舱市场规模预计从2022年740亿元增长到2025年1,000多亿元 [2][4] * 2023年中国智能座舱渗透率在55%-67%区间 2024年底已提升至75.6% [14] * 10万元以下车型智能座舱渗透率低于50% 30万元以下车型渗透率增长较快是普及主要推动力 [15] * 车载显示屏呈现大屏化、多屏化和高清化趋势 [15][16] * 2023年10~15英寸中控屏占比达65%并呈上升趋势 [16] * 15英寸以上中控屏占比在2024年同比增长111% [16] * 10英寸以下中控屏占比从2023年27%下降到2024年17% [16] * 2K以上分辨率显示器占比从2023年28%增加到2024年45% [16] * 公司在超薄夹层玻璃方面取得突破 预计2025年进入量产阶段 将提升单车价值量 [4][5] * 公司自2015年起布局 已与特斯拉、比亚迪、蔚来、理想、宝马、奔驰等30多家主流车企建立合作 [17] 新兴领域布局与未来增长点 智能穿戴设备 * 2024年全球AI眼镜销量达234万台 其中Meta眼镜销量为225万台 [18] * 预计2025年是AI眼镜元年 Meta眼镜上半年出货量约120万副 全年度备货指引上修至1,200万副(2024年指引仅为300万副) [18][19] * 公司与临盼科技(Rokid)达成深度战略合作 为其全系AI眼镜整机组装合作伙伴 [6][19] 机器人领域 * 公司提前布局人形机器人赛道 自2016年以来已成功量产六维力矩传感器及其他核心零部件 [19] * 自主研发多款工业用机器人 如六轴机器人及AOI视觉检测机器人 [19] * 2025年1月 与智元机器人联合交付全球首款远征A1 并深度参与其关键模组生产 [19] 折叠屏与UTG技术 * 预计苹果2026年发布首款折叠屏产品(20周年纪念款手机) 公司作为其核心视窗玻璃供应商将在UTG领域迎来突破 [3][12] * 公司积极参与折叠屏幕技术研发 与三星合作 并独家研发UTG技术 [4][12] 未来业绩预期与投资评级 * 预计公司2025-2027年营收分别为921亿元、1,155亿元和1,377亿元 [4][20] * 预计2025-2027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53亿元、65亿元和78亿元 [4][20] * 首次覆盖给予公司"买入"评级 [4][20]
华为高管:世界上根本没有免费的东西
半导体芯闻· 2025-08-27 10:40
华为车BU合作模式 - 华为车BU与车企合作模式包括部件、单智(智舱或智驾)、双智(智舱和智驾兼具)、全栈等多种模式,合作深度依次递增[2] - 全栈合作模式下,华为从IPD到IPMS全过程"陪跑"车企,覆盖产品定义、设计、制造到营销全环节[2] - 奥迪是华为智驾合作的第一个外资品牌,但未来还会有第二家、第三家外资品牌加入合作[6] 乾崑智驾技术与发展规划 - 乾崑智驾品牌命名源于华为logo不能贴在车上,需独立品牌标识[5] - 匹配一款车型的智驾系统最快需6~9个月[6] - 搭载乾崑智驾的车辆已达100万辆,且ADS 4即将大规模上车[2] - 公司未设定明确商业化目标,坚持长期投入,不追求当期盈利[7] 智驾技术路线与行业观点 - 华为不认同VLA(视觉-语言-动作)技术路线,认为WA(世界-动作)模型才是终极方案,通过视觉、声音、触觉等信息直接控制车辆[3][9] - 自动驾驶行业未来将进一步汇聚,因技术依赖数据驱动,需大量数据、算力和算法支撑,公共智能化平台将更重要[10] - 智驾本质是提供"数字司机",追求零事故零伤亡,差异化较低,溢价取决于用户感知价值[11] 辅助驾驶商业化观点 - 辅助驾驶功能不可能免费,研发投入需通过车价或未来收费覆盖,免费策略实为转移支付方式[3][12] - 功能包定价高可保障长期迭代和维护,提升用户体验周期;低价购买可能导致短期失效,实际成本更高[12]
多元布局释放增长新动能,蓝思科技上半年交出亮眼答卷
华夏时报· 2025-08-27 08:42
核心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329.6亿元,同比增长14.18% [2] - 净利润11.94亿元,同比增长35.53% [2] - 拟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1元,预计派发总额5.26亿元 [2] 消费电子业务 - 智能手机与电脑业务营收271.85亿元,同比增长13.19% [3] - 受益于AI技术普及和"以旧换新"政策红利,完成多款旗舰手机研发与量产准备 [3] - 依托"结构件-功能模组-整机组装"一体化产业链优势,巩固高端玻璃、陶瓷、蓝宝石及金属结构件领先地位 [3] 折叠屏与3D玻璃技术 - 全球折叠屏手机2025年出货量预计1983万台,同比增长6% [3] - 公司作为全球UTG核心供应商,创新推出多层折叠结构设计方案消除屏幕折痕 [4] - 3D玻璃需求快速放量,因加工工艺复杂技术壁垒高导致产品单片价值显著提升 [4] 苹果供应链合作 - 苹果新品发布周期开启,公司作为外观结构件核心供应商将持续受益订单增长 [5] - 预计下半年苹果新品强劲需求将为业绩提供有力支撑 [5] 智能汽车与座舱业务 - 该业务营收31.65亿元,同比增长16.45% [5] - 中控模组、智能B/C柱、充电桩等核心产品协同发力 [6] - 超薄夹胶玻璃具备轻量化、隔音隔热等多项功能,已导入国内头部车企量产体系 [6] - 与30余家国内外知名车企建立合作,覆盖多个主流智驾平台 [6] 智能头显与穿戴设备 - 该业务营收16.47亿元,同比增长14.74% [5] - 2025年中国AI眼镜出货量预计突破275万台,同比增长107% [7] - 实现光波导镜片良率优化与高精度自动化组装工艺突破,完成AR眼镜整机规模化量产交付 [7] 具身智能业务 - 其他智能终端业务营收3.64亿元,同比大幅增长128.2% [5] - 参与人形机器人关节模组、灵巧手等核心部件研发与量产 [8] - 2025年全球具身智能市场规模预计63.39亿元,2035年有望突破4000亿元 [8] - 已实现向多家客户规模交付,致力于打造中国最具垂直整合优势的具身智能制造平台 [8] 战略布局与行业前景 - 多元化布局降低对单一消费电子业务依赖,精准卡位智能汽车、AR眼镜、具身智能等赛道 [8] - 消费电子传统旺季到来与AI手机渗透率提升将强化公司核心竞争力 [4] - 多元业务构建多引擎驱动发展格局,抗风险能力显著增强 [8]
OTA暂停?智能汽车强监管时代来了
36氪· 2025-08-27 07:11
监管政策收紧 - 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工信部发布首个针对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的综合性监管政策 措辞严厉 6次出现"不得"字眼 包括禁止推送未经充分测试验证的软件版本和通过OTA隐瞒缺陷 [1] - 所有OTA升级必须向市场监管总局备案 涉及自动驾驶等核心功能需申请产品变更许可 涉及缺陷修复则按召回规定执行 [2] - 2025年4月15日进一步要求企业确保OTA升级后产品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 [3] 行业实施影响 - 特斯拉FSD在国内推送5天后被叫停 原因为未完成备案审批 涉及自动驾驶核心能力监管要求更为严苛 [2] - 小鹏MONA M03 OTA更新被迫延期 问界OTA计划因备案未完成推迟上线 表明监管政策是对整个行业的统一收紧 [2] - 监管收紧导致OTA频次明显下降 2025年一季度中国新能源车主对车机OTA满意度指数环比下降12个百分点 [4][6] 用户体验问题 - 车主抱怨同款同年的车机因配件不支持无法享受升级服务 厂家购车时未告知 [4] - 车主反映OTA升级后出现行车黑屏 倒车影像卡顿 音乐暂停 显示屏闪屏 手机无法充电等问题 影响驾驶体验和安全性 [6] - 法律专家指出车企承诺"终身OTA"但未履行可能侵犯消费者公平交易权与知情权 构成违约甚至虚假宣传 [6] 商业模式演变 - 特斯拉2020年推出付费OTA服务 加速提升服务收费14100元 后排座椅加热功能升级收费2400元 [8] - 特斯拉2024年FSD业务确认收入11.9亿美元 占整车销售收入1.6% [10] - 汽车软件市场规模预计从760亿欧元增长到2520亿欧元 年均增长率13% 蔚来推出"NAD智驾包"按月订阅 比亚迪部分高级功能走向付费解锁 [10] 行业发展趋势 - 强监管迫使企业提升功能稳定性和附加价值 而非单纯追求更新频率 OTA将从"惊喜感"转向"长期服务感" [10][11] - 研发与合规成本提升 功能上线节奏拉长 但车辆软件更新将更稳定安全 行业信任基础有望增强 [11] - 监管逻辑从"鼓励创新"转向"安全与合规优先" 行业在合规与创新平衡中发展 [11]
泉果基金调研虹软科技,在PSAI市场战略上坚持“应用+服务”双轮驱动
新浪财经· 2025-08-27 05:18
公司财务表现 - 2025年半年度营业收入4.10亿元,同比增长7.73% [2] - 归母净利润8,853.61万元,同比增长44.06% [2] - 归母扣非净利润7,201.08万元,同比增长33.86% [2] - 拟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2.20元(含税),合计派发现金红利88,160,908.00元,占半年度归母净利润的99.58% [3] - 研发费用1.99亿元,占营业收入的48.39%,同比增长2.36% [5] 研发与人员结构 - 截至2025年6月30日,研发人员596人,占公司总人数的62.15% [5] - 研发费用尚未资本化 [5] 智能手机业务进展 - 智能超域融合技术持续迭代,加速全机型市场渗透 [6] - 视频解决方案在极端光照、长时间录制和影调场景实现核心优化 [6] - 星空拍摄解决方案完成多模块升级并在头部客户商业应用 [6] - 高倍率变焦场景通过生成式超分技术和端侧大模型实现画质与处理效能突破 [6] - 手机业务增长逻辑包括芯片升级适配、全机型渗透率提升及杀手级应用开发 [24][25][26] 智能汽车业务进展 舱内业务 - 驾驶员/乘员视觉安全辅助产品完成多轮技术迭代并批量出货至海内外客户 [7] - DMS产品通过欧盟ADDW认证,并在岚图、吉利海外车型ENCAP测试中获满分 [7] - DOMS ENCAP 2026方案正在研发中 [7] - Tahoe前装软硬一体车载视觉解决方案在欧洲豪华品牌车型完成量产交付 [7] 舱外业务 - 主推智能停车辅助系统和智能辅助驾驶系统 [8] - 舱泊一体解决方案完成POC技术验证,APA产品完成泊车全功能开发 [8] - 低算力平台解决方案(SouthLake/WestLake)获客户定点,L2级方案进入商业化落地阶段 [8] - 中高算力平台解决方案(EastLake)成熟度提升,启动舱驾一体POC项目 [8] 监管合规与市场战略 - 针对L2级辅助驾驶安全风险,完成传感器配置、功能策略及失效保护机制的系统性调整 [9][21] - 以欧洲法规为核心增强海外市场适配能力,深化合作与技术推广 [9] AI眼镜业务进展 - 已与5-6个AI眼镜品牌签署合同,雷鸟AI眼镜于2025年第一季度首发 [15][17] - 聚焦对焦、成像质量、抖动等核心技术问题,与高通等芯片厂商合作推进底层适配 [10][16] - 商务模式以计件收费为主,当前收入体量较小 [17] - 未来方向包括手机AI技术迁移、杀手级应用开发及多模态交互入口布局 [15][16] 其他业务与技术布局 - 新一代视觉大模型ArcMuse2025 V1.1实现对PSAI、智能汽车、智能手机及AI眼镜业务的赋能 [12] - PSAI产品新增AI试鞋、商品换色、高清改尺寸等功能,服务中小电商及300余家头部服饰品牌 [12] - 端侧大模型通过蒸馏技术适配终端,在长焦、超分辨率等场景实现技术突破 [19] - 在具身机器人领域与全球知名民用机器人公司建立技术合作 [13] 业务展望与战略 - 手机业务Q2收入波动因客户项目验收延迟,不影响全年成长性 [14] - 智能汽车业务战略从软硬一体转向纯软件授权,长期毛利率目标维持在90%左右 [22] - 研发人员规模保持稳定,下半年不会大幅新增人员 [23]
华为靳玉志:车企像参天大树,我们是下面的黑土地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8-27 02:30
乾崑智驾业务进展 - 搭载量达100万辆 激光雷达发货量100万台 车位到车位领航辅助累计使用1000万次 累计辅助驾驶里程40亿公里[1] - 合作车型达28款 覆盖五界 阿维塔 深蓝 岚图 猛士 传褀 方程豹 奥迪等品牌 价格区间15万至逾百万元 涵盖纯电 增程 燃油 混动多种动力形式[3] - ADS系统历经三代迭代:ADS 1于2022年实现城区NCA商用 ADS 2于2023年实现不依赖高精地图的全国通行 ADS 3于2024年提供端到端功能[3] 技术升级与用户数据 - ADS 4实现车库-闸机-城市道路-高速ETC全程端到端打通 支持全局路线导航与特殊车道识别 尊界S800首发搭载 其他车型9月起陆续升级[5] - 截至2024年7月拥有超70万活跃用户 月人均辅助驾驶里程近700公里 月人均辅助泊车37次[5] - 行业L2辅助驾驶渗透率预计2025年超50% 2026年达67%[5] 未来战略规划 - 2026年实现高速L3规模商用与城区L4试点商用 2027年开展无人干线物流试点与城区L4规模商用 2028年目标无人干线物流规模商用[6] - 通过MoLA架构纵向打通应用生态与硬件设备 横向打造AI Agent助手 9月将推送Harmony Space 5版本[7] - 智能座舱发展方向为全感官体验 自然交互 懂人懂车懂事[7] 研发投入与合作模式 - 2024年研发投入超100亿元 研发人员8000人 智能化部件发货量2300万套 生态合作伙伴超600家[9] - 合作以央国企车企为主 华为提供电动化智能化转型中的产品定义 设计 营销赋能[9] - 奥迪为首家外资合作品牌 后续将有更多外资及合资品牌加入[9]
均胜电子与阿里云达成AI全面合作 助力打造机器人智能体
证券时报· 2025-08-27 02:16
公司与阿里云合作 - 均胜电子子公司均胜具身智能与阿里云达成人工智能全面合作 将基于通义千问模型打造具备先进认知、决策与交互水平的机器人智能体 [1] - 合作将助力具身智能机器人在工业制造、医疗康养、特殊作业等多样化场景落地 [1] - 双方将共同面向海外市场提供具身智能机器人出海整体解决方案 [1] 公司战略布局 - 均胜电子定位"汽车+机器人Tier1" 今年年初全面布局人形机器人领域 [1] - 公司为国内外客户提供包括大小脑全域控制器、能源管理模块、高性能机身机甲材料等关键零部件以及机器人头部、胸腔总成等软硬件一体化解决方案 [1] - 核心产品主要客户包括海外机器人头部企业、国内机器人头部公司智元机器人、银河通用等 [1] 技术研发进展 - 公司今年以来将汽车领域研发与制造能力向具身智能机器人领域拓展 重点突破机器人大小脑以及关键零部件领域 [2] - 目前已发布机器人能源管理系统、无线充电系统、轻量化机甲以及多款传感器等机器人零部件解决方案 [2] - 2025年4月成立均胜具身智能 汇聚国内外知名学校的博士和硕士 为机器人提供交互智能、作业智能、移动智能等各类具身智能系统解决方案 [2] 合作技术细节 - 阿里云将基于全系列、全尺寸的通义千问模型为均胜具身智能在机器人领域提供全栈大模型服务和底层云资源支撑 [2] - 基于均胜电子的全球化布局和阿里云的全球基础设施 双方将共同打造符合本地化需求的机器人智能化解决方案及底层大模型能力 [2] - 合作将确保解决方案的技术先进性、合规性与跨文化适配性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