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电池
icon
搜索文档
电池板块再度走强,芳源股份20cm涨停
新浪财经· 2025-09-26 01:44
电池板块市场表现 - 芳源股份实现20%涨幅涨停 [1] - 万润新能、金杨股份、中伟股份、鹏辉能源均出现跟涨行情 [1] 板块强势特征 - 电池板块呈现整体走强态势 [1] - 多只成分股同步上涨形成板块效应 [1]
当升科技(300073):三元构筑盈利基石,固态材料实现关键卡位
东吴证券· 2025-09-26 01:14
投资评级 - 维持"买入"评级 [1][8] 核心观点 - 三元正极材料构筑持续盈利基石 铁锂业务后发优势逐步凸显 [8] - 固态锂电材料实现关键卡位 三大五新产品体系实现技术突围 [8] - 盈利能力显著提升 上调2025-2027年盈利预测至8.0/10.5/13.7亿元(原预期7.0/8.4/11.4亿元) [8] 业务进展与产能规划 - 三元正极材料:预计2025-2027年出货6/8/11万吨 同比增长50%/33%/38% 国际客户占比60% 主供LG、SK、村田等 [8] - 芬兰基地:首期6万吨NCM预计2026年11月建成 二期LFP/LMFP预计2027年12月建成 [8] - 铁锂正极材料:采用一烧极简工艺 预计2025-2027年出货11/20/30万吨 同比增长90%/100%/50% 主供中航、瑞浦、欣旺达、亿纬等 [8] - 钴酸锂正极材料:2025年上半年倍率型市占率超50% 预计2025-2027年出货0.6/0.85/1万吨 同比增长100%/42%/18% 主供实达、亿纬、豪鹏、锂威、冠宇等 [8] 固态电池材料技术突破 - 固态电解质:硫化物体系与比亚迪、吉利、一汽、中航等合作 预计2025年出货50吨 2026年超百吨级出货 与宁德时代有望合作突破 [8] - 开发氯碘复合硫化物电解质:离子电导率达10mS/cm 满足<5Mpa压力使用 已实现稳定制备并具备规模化供应能力 [8] - 全固态NCM正极:2025年实现十吨级出货 与主流厂商均有合作 2027年有望实现千吨级出货 [8] - 富锂锰基材料:2025年实现吨级出货 与卫蓝、清陶、欣界、辉能、一汽等合作 2027年有望实现百吨级出货 [8] - 开发液态LRM中高容量产品(220-250mAh/g)和固态LRM高容量产品(>280mAh/g) 综合性能行业领先 [8] 财务表现与预测 - 2024年营业总收入7,593百万元 同比下降49.80% 预计2025-2027年分别为12,293/16,670/19,999百万元 同比增长61.90%/35.61%/19.97% [1][8][9] - 2024年归母净利润471.83百万元 同比下降75.48% 预计2025-2027年分别为803.67/1,050.88/1,367.65百万元 同比增长70.33%/30.76%/30.14% [1][8][9] - 2024年每股收益0.87元 预计2025-2027年分别为1.48/1.93/2.51元 [1][8][9] - 毛利率从2024年12.38%提升至2027年13.76% 归母净利率从2024年6.21%提升至2027年6.84% [9] - ROE从2024年3.58%提升至2027年8.48% ROIC从2024年2.38%提升至2027年7.16% [9] 市场数据 - 当前股价63.81元 一年最低价31.80元 一年最高价66.66元 [5] - 当前市盈率73.61倍(2024年) 预计2025-2027年分别为43.22/33.05/25.39倍 [1][8][9] - 市净率2.25倍 总市值34,731.38百万元 流通市值32,286.03百万元 [5][6]
2025年中国氧化物固态电池‌行业政策、产业化进程、企业研发布局及发展趋势研判:车企与电池企业深度协同,氧化物固态电池或将率先实现产业化[图]
产业信息网· 2025-09-26 01:13
氧化物固态电池技术概述 - 以氧化物材料(如氧化锆、氧化钇、锂镧锆氧LLZO等)为固态电解质,替代传统液态电池的有机电解液和隔膜,通过锂离子在固体氧化物晶格中迁移实现电荷传输 [2] - 石榴石型LLZO因其高离子电导率(10⁻⁴~10⁻³ S/cm)、优异化学稳定性及宽电化学窗口,被视为最具应用前景的技术路线 [3] - 氧化物电解质热稳定性优异(耐800℃以上高温且不可燃),电化学窗口宽,适配高电压正极材料,但室温离子电导率低于硫化物电解质,且固固界面接触较差需优化 [4] 全球固态电池发展态势 - 全固态电池被公认为最具发展前景的新一代电池技术,预计2027年实现小规模量产,2030年全球出货量达614GWh,其中全固态电池占比近30%(约180GWh) [8] - 美国研发进程领先,QuantumScape(氧化物体系)、Solid Power(硫化物)和SES(半固态)进入A样或B样阶段,电芯能量密度达300–400 Wh/kg [8] - 欧洲多路线并行:法国BlueSolutions实现聚合物电解质电池量产,西班牙BASQUEVOLT开发出能量密度450 Wh/kg的样品 [8] - 2025年9月QuantumScape与大众PowerCo合作全球首次实现氧化物固态锂金属电池(LLZO电解质)的电动汽车实车演示 [9] 中国氧化物固态电池政策环境 - 国家密集出台《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等政策,从顶层设计、技术攻关、标准制定等多维度系统推进固态电池发展 [5] - 《锂离子电池行业规范条件(2024年本)》《全固态电池判定及试验方法》等文件为行业提供标准指引 [5] 中国产业链布局与市场应用 - 产业链结构清晰:上游为锂、锆、镧等矿产资源及电解质材料制造,中游以清陶能源、卫蓝新能源等为代表实现半固态电池量产装车(如智己L6),下游集中于新能源汽车、储能及消费电子领域 [5] - 2025年1-7月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823.2万辆和822万辆,同比增长39.2%和38.5%,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占比达45% [7] - 氧化物固态电池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优势显著:比亚迪计划2026年推出全固态锂电池新平台,目标能量密度350Wh/kg;储能领域契合分布式储能对长循环寿命和高安全性需求;消费电子领域推动产品轻薄化与长效续航 [7] 中国产业化进展与企业动态 - 2025年上半年国内半固态电池装车量爆发式增长:卫蓝新能源360Wh/kg半固态电池累计装车量突破1.2GWh,搭载蔚来ET7车型实现1000公里续航,高端乘用车市场渗透率跃升至22% [10] - 上海洗霸实现LLZO氧化物电解质吨级量产(良品率98%),与宁德时代、亿纬锂能等头部企业深度合作 [11] - 清陶能源联合上汽、广汽规划2027年达成55GWh总产能;赣锋锂业全固态电池进入装车测试阶段;德尔股份计划2025年建成中试线并推进1GWh量产 [11] - 宁德时代采取多技术路线并行策略,硫化物全固态电池能量密度达500Wh/kg,计划2027年实现全固态电池小批量生产 [12] 行业发展趋势 - 技术创新多维突破:企业聚焦核心材料优化(如容百科技研发高镍正极、贝特瑞升级硅基负极),宁德时代超高压等静压工艺解决锂枝晶难题 [14] - 应用场景多点开花:新能源汽车为核心场景,储能与消费电子领域潜力逐步释放 [15] - 竞争格局动态演变:头部企业(宁德时代、亿纬锂能、国轩高科)加速产能扩张,材料企业与车企协同深化(如上海洗霸为比亚迪独供LLZO电解质),新企业凭特色技术入局 [17] - 预计2030年中国固态电池市场规模突破千亿元,氧化物电解质路线2025年有望占固态电池市场超70%份额 [10]
曼恩斯特:在固态电池领域初步完成了干湿法双线产品布局
新浪财经· 2025-09-26 01:04
固态电池技术布局 - 公司在固态电池领域初步完成干湿法双线产品布局 [1] - 已出货多款设备且调试验证效果取得客户认可 [1]
中国重磅减排承诺受多方赞赏,英媒:具有里程碑意义
环球时报· 2025-09-25 23:42
" 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承诺 " 习近平24日指出,今年是《巴黎协定》达成10周年,也是提交新一轮国家自主贡献的重要节点,全球气 候治理进入关键阶段。美国"政治新闻网"引述习近平的话称,绿色低碳转型是时代潮流。尽管个别国家 逆流而动,但国际社会应当把握正确方向。 习近平宣布中国新一轮国家自主贡献:到2035年,中国全经济范围温室气体净排放量比峰值下降 7%-10%,力争做得更好。非化石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达到30%以上,风电和太阳能发电总 装机容量达到2020年的6倍以上、力争达到36亿千瓦,森林蓄积量达到240亿立方米以上,新能源汽车成 为新销售车辆的主流,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主要高排放行业,气候适应型社会基本建成。《纽约 时报》认为,中国领导人的视频讲话印证了中国在加速可再生能源利用方面的巨大规模。 习近平强调,这是中国对照《巴黎协定》要求、体现最大努力制定的目标。完成这一目标,需要中国自 身付出艰苦努力,也需要有利和开放的国际环境。中国有决心、有信心兑现承诺。 "在减排方面,中国作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承诺。"BBC以此为题报道称,虽然世界领导人今年的主要气 候会议是11月在巴西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 ...
璞泰来:已向头部客户交付固态电池极片设备;赣锋锂业:控股子公司拟引入投资人增资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9-25 23:16
璞泰来固态电池业务进展 - 公司材料类业务中硅碳负极、锂金属负极、固态电解质(LLZO和LATP)、复合集流体等产品可应用于固态/半固态电池领域 [1] - 固态电池设备已在搅拌机、干法成膜设备、叠片机等环节实现重点突破 并已向国内外头部客户交付干法和固态电池极片设备 [1] - 后段重要设备如等静压设备正在积极布局中 [1] 赣锋锂业资本运作 - 控股子公司赣锋锂电拟引入投资人进行货币增资 增资金额不超过25亿元 [2] - 增资完成后赣锋锂电仍为控股子公司 将增强资金实力和市场竞争力 [2] - 此次增资有助于强化锂电全产业链布局 支持业务快速发展 [2] 平煤股份控股股东重组 - 控股股东中国平煤神马控股集团将与河南能源集团实施战略重组 由河南省委省政府决定 [3] - 重组不会对生产经营产生重大影响 公司实控人仍为河南省国资委 控制权不发生变化 [3] - 长期看重组可通过资源整合和协同效应带来新发展机遇 [3]
港股IPO前三季度募资额或居全球交易所首位
证券日报之声· 2025-09-25 17:37
港股IPO市场整体表现 - 截至9月25日 年内65只新股在港上市 首发募资额1560.32亿港元 同比增长179.86% [1] - 9月30日还有三只新股上市 首发募资额约263.65亿港元 [1] - 新股后备上市队伍持续扩大 5家企业已通过聆讯 242家待处理 [1] - 德勤中国预计2025年前三季度港交所以1823亿港元融资额居全球交易所首位 超过纽交所1256亿港元 [1] - 预计2025年全年香港将有超80只新股上市 融资规模达2500亿至2800亿港元 [1] A+H股上市情况 - 截至9月25日 年内11家A股公司在港股上市 首发募资916.89亿港元 占总募资额六成 [2] - 11家A+H股都有基石投资者参与 宁德时代基石投资者达23家 三花智能控制17家 [2] - 基石投资者大额投资频现 科威特投资局单笔投资宁德时代38.76亿港元 高瓴资本两笔超10亿港元投资 [2] - 超百家A股公司筹划赴港上市 格林美、大洋电机等已递交申请 江波龙、赛力斯等取得备案通知书 [2] - 先A后H上市成为香港新股市场关键动力 处理中新股申请约三分之一为A股公司 [3] - A+H公司达161家 其中2家H股股价已超过A股股价 [3] - 紫金矿业分拆子公司紫金黄金国际将于9月末在港上市 首发募资额约249.84亿港元 [3] - 港交所8月份为A股公司赴港上市提供阶梯式弹性门槛 将初始公众持股量门槛从15%降至10% [3] 行业上市特点 - 消费、机器人等行业企业纷纷赴港上市 蜜雪冰城年内涨幅99.37% 古茗科技涨幅132.47% [4] - 极智嘉科技7月9日在港上市 斯坦德机器人、翼菲智能科技等已递交上市申请 [4] - 茶饮品牌和机器人企业受到市场热捧 [4] 市场改革与投资者参与 - 港交所5月份推出"科企"专线 允许科技企业保密递交并提供一对一咨询服务 [5] - 8月份优化IPO市场定价及公开市场规定 吸引国际发行人和投资者 [5] - 截至9月25日 55家港股公司引入基石投资者 共吸引约310名 平均每家公司5.63家 [5] - 去年同期25家公司引入83名基石投资者 平均每家公司约3.3家 [5] - 约七成新股上市首日未破发 约四成上市后5个交易日仍实现增长 30只新股涨幅超10% [5] - 自8月4日IPO定价机制实施以来 所有采纳机制B的新股上市首日全部收涨 [5] - 银诺医药上市首日涨幅206.48% 劲方医药涨幅106.47% [5] - 年内前五大新股募资额均在百亿港元以上 宁德时代IPO规模约410亿港元 [5] - 87%新股获得超额认购20倍以上 前五大IPO超额认购公司超额认购倍数均在4000倍以上 [5] 市场前景与资金流向 - 德勤预计美联储9月份降息将带动更多资金流入港股市场 超5只超大型新股融资 [6] - 香港市场预计继续稳守全球新股融资总额排名冠军宝座 [6] - 截至9月25日收盘 年内南向资金净流入规模约1.14万亿港元 [6] - 全球资金正流入亚洲寻找高潜力高增长企业 港股估值上扬利好发行 [6] - 中国在高端制造领域多个新兴技术取得突破 完善供应链建立制造业生态系统 [6]
一汽子公司中汽新能,全固态电池计划于2026年装车
DT新材料· 2025-09-25 16:05
【DT新材料】 获悉,近日, 中汽新能电池科技有限公司 党委委员、副总经理、首席技术官于长虹指出,中汽新能规划到2026年实现400Wh/kg,到 2027年提升至420Wh/kg,2030年前后将推进富锂锰、金属锂及无负极技术。 其研发方向包括负极由石墨向无锂化发展,正极由高镍向富锂锰发展, 电解质采用多元复配,并推动电解质膜向超薄化发展。 在制造工艺上,中汽新能提出三大难点:一是电极工艺路线选择,硫化物更适合湿法工艺,卤化物更适合干法工艺;二是固态电解质生产对湿度极其敏 感,需要精细化环境控制;三是卷对卷转印工艺,中汽新能已实现电解质膜550米以上连续稳定生产。 碳材料 × 电池 产品方面,中汽新能在今年7月发布了100Ah全固态"金旸电池",能量密度达450Wh/kg,计划于2026年在一汽部分车型上示范应用。 资料显示, 中汽新能电池科技有限公司 的前身是青岛力神,其历史可追溯至1997年成立的天津力神。其技术源自中电十八所,该所在1995年研制出 中国首款锂离子电池。2024年9月, 国资委主导下,中国一汽、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和东风公司 共同参与了力神青岛的重组。一汽最终持股40%,实现 单独控制。2 ...
2025“钠离子电池产业链与标准发展论坛”在威海开幕
论坛概况 - 第四届钠离子电池产业链与标准发展论坛在山东威海举办 由威海南海新区管理委员会承办 汇聚产学研用各方智慧以打通材料研发、电池制造到市场应用的全链条 [1] - 论坛吸引380余家单位的500多名代表线下参加 另有16000余人线上观看直播 [1] - 论坛涵盖开幕式、主题论坛、产业链分论坛、应用分论坛、标准研讨会及储能项目考察等多个环节 [24] 技术优势与应用场景 - 钠离子电池具有功率高、低温性能好、安全性高和成本低等优势 适合混合动力汽车、UPS、调频储能、铅酸替代等应用场景 [7] - 钠电池产业逻辑从价格颠覆回归价值创造 聚焦快充、低温与长寿命特性 在特定性能市场率先突破 [10] - 聚阴离子型磷酸盐正极材料因结构稳定和安全性高 适合宽温域与高倍率场景 需通过形貌调控、元素掺杂及表面包覆提升电化学性能 [13] - 研究显示钠离子电池综合热失控风险低于三元锂电池、预警可能性高 但热失控严重度高于磷酸铁锂电池 安全性需具体测评 [16] 产业化进展与成本预测 - 钠离子电池产业已进入从样品验证到商业化落地的关键阶段 2026年将进入规模应用阶段 商业价值开始凸显 [10] - 随着规模扩大与能量密度提升 钠电池成本有望在未来两三年内降低一半 实现可持续的商业化路径 [10] - 威海市已形成较完整的动力电池材料产业集群 正在建设钠电材料中试基地为产业发展提供支撑 [23] 标准化与政策支持 - 中国已发布2项钠离子电池国家标准 另有11项国标及行标正在制定中 同时牵头4项钠电池国际标准起草 [19] - 44家企业钠电池试验验证数据显示 钠电池在低温性能与安全性方面总体优于锂电池 具备替代铅酸电池潜力 [19] - 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能源局等多部委持续出台政策支持钠电池发展 将其列为新型储能重点方向 [19] 测评体系与企业实践 - 发布第六批钠离子电池测评通过单位包括宁德时代、厦门海辰储能等 首批低温性能测评参与单位包括汉行科技、天能钠电等 第二批循环寿命1000次测评完成单位为湖南德赛电池 [20][21] - 汉行科技展示覆盖钠电材料、电芯及系统应用的全产业链产品 雅迪分享钠电生态创新及整车赋能进展 中钠能源介绍钠电在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中的应用 [22] - 国内首个百兆瓦时级钠电储能项目、两轮车、煤矿应急电源、家用储能等产业化案例展现钠电池在特定场景的市场空间 [26] 发展前景与关键窗口期 - 钠电池产业处于关键转折期 技术路线清晰、应用场景聚焦、标准政策护航、商业化曙光趋现 [26] - 未来2-3年是钠电池在细分市场站稳脚跟、实现规模化与商业化的关键窗口期 [26]
宁德时代9月25日全情报分析报告:「宁德时代构建全球产业生态」对股价有积极影响
36氪· 2025-09-25 13:35
股价表现 - 9月25日放量上涨5.14% 开盘价509.00元 交易量374.29万股 换手率2.40% 放量幅度1.31% 成交额19.66亿元 总市值24267.99亿元 [5][6] - 3日涨幅4.11% 5日涨幅5.35% 较过去一年平均收盘价高0.38% 较过去一年日均交易量高0.06% [6] 舆情分析 - 全网舆情信息总量10863条 正面信息7683条占比70.7% 负面信息49条占比0.5% 中性信息3131条占比28.8% 呈现显著正面倾向 [8] - 主要传播渠道为微信平台 传播篇次1887条占比17.37% [10] - 近期舆情影响力排名第一事件为"构建全球产业生态" 第二为"投资千亿布局欧洲" 第三为"阿维塔科技计划港交所上市" [17][18] 战略布局分析 - 供应链核心战略:正极材料领域与湖南裕能/德方纳米合作实现极致控制 负极材料领域采取直接控制与间接渗透并行策略 [7][16] - 电池回收领域绝对控制邦普循环体系内公司 建立环保与资源循环优势 [7][16] - 国内市场与国家电网/中国华能合作 业务覆盖发电/电网侧/用户侧 [7][16] - 海外市场与劳斯莱斯/阿联酋Masdar合作 产品部署40多个国家上千个项目 [7][16] 机构观点 - 美银证券看多:预计储能电池需求受国内政策及海外市场增长带动保持坚挺 电池价格反内卷背景下趋于稳定 目标价升至570港元给予买入评级 [20] 影响评估 - 短期利好:供应链控制/负极材料策略/电池回收控制/国内外市场拓展等措施提升市场信心 对股价产生积极影响 [13][16] - 长期利好:全球新能源市场战略布局有助于巩固和扩大市场份额 提高盈利能力与市场竞争力 形成长期股价支撑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