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化物固态电池

搜索文档
2025年中国氧化物固态电池行业政策、产业化进程、企业研发布局及发展趋势研判:车企与电池企业深度协同,氧化物固态电池或将率先实现产业化[图]
产业信息网· 2025-09-26 01:13
氧化物固态电池技术概述 - 以氧化物材料(如氧化锆、氧化钇、锂镧锆氧LLZO等)为固态电解质,替代传统液态电池的有机电解液和隔膜,通过锂离子在固体氧化物晶格中迁移实现电荷传输 [2] - 石榴石型LLZO因其高离子电导率(10⁻⁴~10⁻³ S/cm)、优异化学稳定性及宽电化学窗口,被视为最具应用前景的技术路线 [3] - 氧化物电解质热稳定性优异(耐800℃以上高温且不可燃),电化学窗口宽,适配高电压正极材料,但室温离子电导率低于硫化物电解质,且固固界面接触较差需优化 [4] 全球固态电池发展态势 - 全固态电池被公认为最具发展前景的新一代电池技术,预计2027年实现小规模量产,2030年全球出货量达614GWh,其中全固态电池占比近30%(约180GWh) [8] - 美国研发进程领先,QuantumScape(氧化物体系)、Solid Power(硫化物)和SES(半固态)进入A样或B样阶段,电芯能量密度达300–400 Wh/kg [8] - 欧洲多路线并行:法国BlueSolutions实现聚合物电解质电池量产,西班牙BASQUEVOLT开发出能量密度450 Wh/kg的样品 [8] - 2025年9月QuantumScape与大众PowerCo合作全球首次实现氧化物固态锂金属电池(LLZO电解质)的电动汽车实车演示 [9] 中国氧化物固态电池政策环境 - 国家密集出台《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等政策,从顶层设计、技术攻关、标准制定等多维度系统推进固态电池发展 [5] - 《锂离子电池行业规范条件(2024年本)》《全固态电池判定及试验方法》等文件为行业提供标准指引 [5] 中国产业链布局与市场应用 - 产业链结构清晰:上游为锂、锆、镧等矿产资源及电解质材料制造,中游以清陶能源、卫蓝新能源等为代表实现半固态电池量产装车(如智己L6),下游集中于新能源汽车、储能及消费电子领域 [5] - 2025年1-7月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823.2万辆和822万辆,同比增长39.2%和38.5%,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占比达45% [7] - 氧化物固态电池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优势显著:比亚迪计划2026年推出全固态锂电池新平台,目标能量密度350Wh/kg;储能领域契合分布式储能对长循环寿命和高安全性需求;消费电子领域推动产品轻薄化与长效续航 [7] 中国产业化进展与企业动态 - 2025年上半年国内半固态电池装车量爆发式增长:卫蓝新能源360Wh/kg半固态电池累计装车量突破1.2GWh,搭载蔚来ET7车型实现1000公里续航,高端乘用车市场渗透率跃升至22% [10] - 上海洗霸实现LLZO氧化物电解质吨级量产(良品率98%),与宁德时代、亿纬锂能等头部企业深度合作 [11] - 清陶能源联合上汽、广汽规划2027年达成55GWh总产能;赣锋锂业全固态电池进入装车测试阶段;德尔股份计划2025年建成中试线并推进1GWh量产 [11] - 宁德时代采取多技术路线并行策略,硫化物全固态电池能量密度达500Wh/kg,计划2027年实现全固态电池小批量生产 [12] 行业发展趋势 - 技术创新多维突破:企业聚焦核心材料优化(如容百科技研发高镍正极、贝特瑞升级硅基负极),宁德时代超高压等静压工艺解决锂枝晶难题 [14] - 应用场景多点开花:新能源汽车为核心场景,储能与消费电子领域潜力逐步释放 [15] - 竞争格局动态演变:头部企业(宁德时代、亿纬锂能、国轩高科)加速产能扩张,材料企业与车企协同深化(如上海洗霸为比亚迪独供LLZO电解质),新企业凭特色技术入局 [17] - 预计2030年中国固态电池市场规模突破千亿元,氧化物电解质路线2025年有望占固态电池市场超70%份额 [10]
泰和科技:公司的固态电解质磷酸钛铝锂(LATP)是应用于氧化物电池的,目前处于中试状态,没有形成销售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9-17 03:49
技术分类 - 氧化物固态电池是固态电池的一种 其电解质材料以无机氧化物为主 如磷酸钛铝锂(LATP)和锂镧锆氧(LLZO)等[1] 技术优势 - 安全性高 能量密度高 循环寿命长 研发成本相对较低[1] 应用领域 - 将在新能源汽车 储能系统 消费电子和能源系统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1] 公司业务进展 - 固态电解质磷酸钛铝锂(LATP)应用于氧化物电池 目前处于中试状态 没有形成销售[1] - 暂未开展其他的氧化物电池相关材料的研发[1]
碳酸锂期货日报-20250828
建信期货· 2025-08-28 02:25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的核心观点 碳酸锂冲高回落 日内市场炒作宜丰矿山停产带动期货主力一度涨破 8.1 万 午后市场风偏下降使其下跌 总成交上涨总持仓下降 资金离场情绪较强 随着 09 逐渐进入交割月 预计期现将回归 虽当前利润下盐厂生产积极性仍高 高供应压力仍存 但产业链上下游表现抗跌 下游旺季降至 碳酸锂社库已两周去库 库存拐点隐现 预计短期碳酸锂期货有望止跌回暖 关注 7.7 万支撑 [9]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行情回顾与操作建议 - 碳酸锂期货主力一度涨破 8.1 万后下跌 总成交上涨总持仓下降 资金离场情绪强 [9] - 现货电碳跌 100 至 81600 现货对 09 合约升水 2540 较昨日略有上涨 预计期现将回归 [9] - 澳矿和锂云母矿价持平 外购锂辉石盐厂生产利润缩窄至 1988 外购锂云母盐厂生产亏损扩大至 2946 盐厂生产积极性仍高 高供应压力仍存 [9] - 5 系动力三元材料持平 磷酸铁锂价格跌 30 产业链上下游表现抗跌 下游旺季降至 碳酸锂社库两周去库 库存拐点隐现 预计短期期货有望止跌回暖 关注 7.7 万支撑 [9] 行业要闻 - 国家能源局有关负责人称“十四五”是能源科技创新取得更大突破的五年 新能源专利数占全球四成以上 新型储能规模跃居世界第一 新模式新业态蓬勃发展 [12] - 德尔股份深耕氧化物固态电池技术 已建成上海样品试制线并加速湖州中试线建设 产品获国际认证 正推进与车企合作及多元化应用场景落地 [12]
手握固态电池两大关键技术,海目星领跑装备行业
新浪财经· 2025-06-10 03:59
固态电池技术突破 - 海目星已实现固态电池量产线技术突破,在固态电池赛道上处于领先地位 [1] - 公司向"某全球领先的新能源科技企业"交付硫化物固态电池中试线设备,覆盖正负极涂布、硫化物电解质涂布、正负极辊压等核心环节 [1] - 业内分析认为该"神秘客户"大概率为中创新航,后者计划在2024年完成硫化物固态电池中试验证阶段 [2] 技术路线与合作伙伴 - 海目星同时布局氧化物和硫化物两条主流技术路线,氧化物路线合作伙伴欣界能源已推出能量密度达480Wh/kg的锂金属固态电池"猎鹰" [4] - "猎鹰"电池已应用于亿航智能的eVTOL产品,续航时间达48分10秒,刷新行业纪录 [4] - 中创新航选择硫化物路线作为其全固态电池的主流技术方向,海目星为其提供关键制造设备 [2][3] 行业影响与竞争格局 - 硫化物固态电池量产预计在2028年前后,但海目星的进展显示产业化进程可能快于市场预期 [2] - 固态电池在低空经济领域将率先应用,因其高安全性和高能量密度特性 [2] - 海目星凭借欣界能源和中创新航两大项目,确立在固态电池高端装备领域的技术领先地位 [5][6] 技术门槛与先发优势 - 硫化物固态电池制造工艺难度极高,海目星成功交付中试线设备证明其技术整合能力已达全球顶尖水平 [3] - 公司通过实际产线运行积累工艺数据,形成2-3年的先发优势,构建技术护城河 [4] - 核心装备自主可控是固态电池竞争的关键,海目星展现了中国企业在高端制造环节的领跑能力 [5][6]
眼见赣锋锂业子公司上市无望,23家股东选择“割袍”
阿尔法工场研究院· 2025-03-20 13:31
赣锋锂电上市危机 - 赣锋锂电计划通过定向减资回购方式从28家股东中回购股份,其中23家股东选择出售全部股权,释放上市无望信号 [2] - 危机源于2022年内幕交易事件,赣锋锂业在江特电机合作洽谈期间低价买入1567.77万股并高价抛售,获利110.53万元,被认定为内幕交易违法 [4] - 2024年7月证监会处罚导致赣锋锂电分拆上市梦碎,因分拆规则规定36个月内受行政处罚不得分拆 [5][6] 对赌协议失败 - 2022年引入战投时约定2025年底前实现合格IPO,否则启动回购,现23家股东集体撤退表明对赌失败 [8] - 主要撤退股东包括海南极目(7500万股)、湖北小米长江(7500万股)、信之风(4000万股)等机构 [9] - 赣锋锂电2023年盈利1.64亿元,但2024年1-9月转为亏损5294.02万元,资产负债率达56.39% [9][10] 赣锋锂业业绩恶化 - 2020-2022年归母净利润增速分别达186.16%、410.26%、292.16%,但2023年下滑75.87%至49.47亿元 [10] - 2024年预计亏损14-21亿元,为2010年上市以来首次年度亏损,同比下滑128.3%-142.45% [11] - 碳酸锂价格从2021年60万元/吨暴跌87.5%至2024年7.5万元/吨,锂化合物毛利率从49%降至10.34% [14] 战略转型尝试 - 布局氧化物固态电池技术,2024年3月样品已送客户测试验证 [16] - 2025年2月跨界光伏领域,斥资2亿元收购深圳易储并成立青岛新能源公司 [17] - 澳大利亚锂矿企业Pilbara股价腰斩导致16.4亿元公允价值损失 [15] 行业环境挑战 - 固态电池商业化进程缓慢,仍处实验室阶段缺乏系统级创新 [17] - 光伏行业面临产能过剩和价格战,跨界布局被质疑过于冒进 [17] - 锂价预测2024年将底部震荡,公司需应对周期性阵痛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