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6G通信

搜索文档
富士达20250918
2025-09-18 14:41
公司概况与市场地位 * 富士达公司成立于2002年 业务涵盖民用通信 军工电子和航天卫星三大领域 是国内射频连接器行业的领军企业[2][3][5] * 公司主导并参与了14项IEC国际标准 10项国家标准 19项国家军用标准以及3项行业标准 拥有179项有效专利 其中23项为发明专利[3] * 公司客户集中度较高 2024年前五大客户销售占比达到78% 主要客户包括华为 RFS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等大型企业[2][3] 财务表现与业务构成 * 2025年上半年公司整体表现优异 民用通信收入占比约40% 军工防务与航天卫星收入占比60%[2][10] * 射频同轴连接器收入同比增长24% 军工防务业务同比增速超20% 宇航与民用业务同比增速均超10%[2][10] * 民用通信业务中80%-90%聚焦于5G和5G-A 主要供应华为 毛利率约为15%[13] 研发投入与技术储备 * 公司持续保持10%以上的研发费用率 致力于5G/6G通信及宇航连接等重点项目的研发[2][9] * 拥有MQ4/MQ系列产品储备 为新型元件发展提供产业政策支持[2][9] 各业务领域进展与展望 军工防务与航天卫星 * 军工防务领域订单增速快 生产订单饱满 但确收转化需看第三季度和第四季度放量情况[11] * 宇航卫星领域是增长亮点 受益于商业卫星密集发射计划和新招标结果 下半年业绩有望提升 国家持续推进商业航天计划有助于推动相关业务增长[2][11][12] 民用通信与新业务拓展 * 公司正拓展高端仪器仪表和高端装备市场 预计2024年贡献收入约2000万元 2025年预期达到接近5000万元[2][13] * 新能源车领域业务由线缆子公司协同开展 以低频连接器为主 对公司整体业务贡献较小[10][14] 其他新兴领域布局 * 低空工业无人机领域与客户对接并合作代工 预计2025年订单量规模为百中百万级别[4][17] * 量子通讯业务主要配套大学科研院所 年收入规模小几百万 医疗设备业务面向GE医疗 处于认证阶段 年收入规模也是小几百万 船舶领域上半年有突破 包括军舰和无人艇 下半年及2026年有望进一步放量[4][15][16] * 高温共烧陶瓷(HTCC)产品订单量约100多万 利润有限 目前批量生产仍有难度 但未来有望部分取代大型设备连接器[18] * 高速铜缆组件已建立400G产品样品生产线 但市场需求仍集中在200G产品 铜缆替代短距离光信号的技术路线仍在探讨中[4][19] 行业竞争格局 * 全球射频同轴连接器主要外资厂商包括安费诺 罗森伯格及泰科电子 国内与富士达业务对标性强的上市公司有华达股份 此外还有航天电气 金信诺 吴通控股 电连技术等企业涉及相关业务[7][8] * 我国射频同轴连接器生产厂家众多 但整体规模不大[6]
A股强势上攻,科创50涨超5%,创业板指涨超4%
证券时报· 2025-09-11 05:01
A股市场表现 - 科创50指数放量大涨5.34%至1326.34点,创业板指涨4.31%至3029.58点创三年半新高 [1][2] - 上证指数涨1.12%至3855.1点,深证成指涨2.63%至12887.73点,北证50涨1.49%至1633.74点 [1][2] - 元器件板块飙升逾7%创历史新高,通信设备板块涨逾8%且半日成交超昨日全天 [1][4][10] 元器件行业动态 - 四会富仕20%涨停,南亚新材/崇达技术/澳弘电子等涨停或涨超10%,东山精密/胜宏科技创历史新高 [4] - 三星DRAM型号K4B2G1646F-BYMA价格较年初涨180%,K4B4G1646E-BYMA涨156.72% [6] - SK海力士NAND Flash型号S34ML08G201BHI000价格上涨100.72%,南亚科技DRAM涨90.98% [6] - 霍尼韦尔环境传感器HIH-4020-001涨43.97%,博通运动传感器AFBR-S50MV85G涨41.36% [7] - ADI激光器件MAX3949ETE+涨73.14%,TI的LED产品TPS92662AQPHPRQ1涨65.29% [7] 需求驱动因素 - 中国AI服务器市场规模预计从2024年190亿美元增至2028年550亿美元 [6] - 2025年上半年中国大陆可穿戴腕带设备出货量3390万台同比增长36%创历史新高 [6] - 5G手机性能升级催生散热应用市场,热管/均温板成中高端主流散热方案 [8] 通信行业利好 - 国务院印发意见推动人工智能与各行业深度融合,6G战略地位凸显 [15] - 3GPP在印度启动6G无线接入网标准化研究,华为/中兴等17家企业提交19篇提案 [15] - 华为联合提案明确7-24GHz频段近场信道模型,中兴建议将近场通信列为6G核心方案 [15] - 6G超大规模天线阵列将重构基站产业链,带动天线/滤波器/功率放大器/PCB量价齐升 [15] 细分领域表现 - 光通信/5G/6G/数据中心概念强势拉升,炬光科技/通鼎互联/兴森科技/科华数据批量涨停 [13] - 慧翰股份20%涨停,东方通信/汇源通信/剑桥科技等逾10股涨停或涨超10% [10]
四大化工新材料巨头,再出售、关停!
DT新材料· 2025-09-04 16:04
全球化工巨头业务调整 - 日本宇部兴产泰国基地提前一年至2026年3月实施裁员和退出 包括停止环己酮 己内酰胺和硫酸铵生产 关闭一条尼龙聚合物生产线[4] - 宇部兴产日本基地2028年3月停止氨生产 2027年3月停止己内酰胺和尼龙聚合物生产[4] - 公司积极投资特殊化学品事业 包括聚酰亚胺 分离膜 陶瓷 半导体气体等 同时缩小基础事业如尼龙聚合物和工业化学品[4] 公司财务表现 - 宇部兴产2025年第一季度销售额1005亿日元 同比下降12.9% 营业利润62亿日元 同比下降10.8%[5] - 埃克森美孚2025年上半年营收1646.4亿美元 同比下降6.5% 净利润147.95亿美元 同比下降15%[7] - 陶氏化学2025年第二季度净销售额101亿美元 同比下降7% GAAP净利润亏损8.01亿美元[12] 资产出售与业务重组 - 埃克森美孚考虑出售欧洲化工厂 交易金额或达10亿美元 涉及英国和比利时乙烯工厂及生产基地[6] - 韩国SK集团计划出售海外业务 包括陶氏乙烯丙烯酸和聚偏二氯乙烯业务以及阿科玛功能性聚烯烃业务[9] - 陶氏化学向麦格理出售基础设施合资企业部分股权 价值5.4亿美元 并关闭三个欧洲上游资产[11] 行业发展趋势 - 中国新兴产业崛起带动高分子材料需求 包括新能源汽车 航空航天 无人机 机器人 5G/6G通信和人工智能领域[2] - 全球化工巨头收缩欧洲业务 包括巴斯夫 英力士 陶氏 利安德巴塞尔和沙特基础工业等公司[6] - 行业面临供应过剩 中国竞争加剧 能源危机余波和电动汽车需求不及预期等挑战[6][9][10]
瑞华泰,增长37.86%,第2条化学法聚酰亚胺产线争取四季度试产
DT新材料· 2025-08-22 16:04
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达18193.13万元,同比增长37.86% [2][3] - 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为-3373.42万元,亏损同比减少239.77万元 [2] - 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为-3408.28万元,亏损同比减少269.72万元 [2] -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同比增长164.65%至9385.70万元 [3] - 总资产规模达263172.09万元 [2] 产能与生产进展 - 深圳基地已有9条产线量产,CPI中试线处于工艺优化阶段 [3] - 嘉兴1600吨募投项目厂房建设完成,4条生产线自2023年9月起陆续投产 [3] - 1条宽幅化学法生产线试产运行,第2条化学法生产线预计四季度试生产 [3] - 嘉兴生产基地产能逐步爬坡,生产效率稳步提高 [4] 产品与技术突破 - 超厚规格热控PI薄膜完成客户评测并实现销售 [4] - 自主工艺TPI薄膜打破国外专利壁垒,通过客户批量评测且订单规模提升 [4] - 正在研发5/6G低介电、柔性光电、高导热、无氟等特种功能聚酰亚胺薄膜 [4] - 开展新能源汽车用绝缘清漆、高温胶研发,突破COF封装PI薄膜等技术 [4] 研发项目进展 - 超厚高导热石墨膜前驱体PI薄膜处于验证阶段,导热率目标>1500W/m·K [5] - 黑色聚酰亚胺薄膜研究处于验证阶段,目标光泽度≤25且模量>3.5GPa [5] - 高性能PI粉末研究中试阶段,实现回收利用和环保生产 [5] - 高频高速传输PI薄膜小试阶段,介电常数Dk≤3.0 [5] - 折叠盖板用超高模量PI薄膜小试阶段,目标模量>8GPa且透光率>88% [5] - 柔性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研究小试阶段,扩大器件至10×10cm²尺寸 [5] - 高韧性透明聚酰亚胺膜小试阶段,透光率≥87%且雾度≤2 [5] - 高导热PI膜验证阶段,导热率目标>0.6W/m·K [5] - 柔性电子基材用PI膜开发部分进入小试阶段,热收缩率<+0.1% [5] - 透明CPI浆料研发阶段,透光率目标>85% [5] - COF应用高性能PI薄膜中试阶段,模量目标>6000MPa [5] - 电动汽车用绝缘漆中试阶段,耐电晕时间>200h [5] - 表界面研究实验室阶段,提升薄膜与介质结合的表征能力 [5] - 研发项目总投资规模13460万元,累计投入9120.94万元 [5]
信维通信2025年中报简析:净利润减20.18%,公司应收账款体量较大
证券之星· 2025-08-15 23:04
财务表现 - 2025年中报营业总收入37.03亿元,同比下降1.15%,归母净利润1.62亿元,同比下降20.18% [1] - 第二季度营业总收入19.6亿元,同比上升3.82%,归母净利润8434.02万元,同比上升65.12% [1] - 毛利率18.61%,同比减0.52%,净利率4.29%,同比减19.1% [1] - 三费占营收比6.77%,同比增34.38% [1] - 每股净资产7.68元,同比增4.4%,每股经营性现金流1.11元,同比增79.74%,每股收益0.17元,同比减18.9% [1] - 应收账款16.64亿元,同比增0.68%,占最新年报归母净利润比达251.44% [1] - 有息负债29.61亿元,同比增1.01% [1] 财务变动原因 - 合同负债变动幅度124.49%,因预收货款增加 [3] - 预付款项变动幅度-69.91%,因预付材料款减少 [3] - 财务费用变动幅度259.38%,因汇率变动 [3] - 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变动幅度79.74%,因销售回款增加 [3] - 投资活动现金流量净额变动幅度-55.77%,因支付设备及工程款增加 [3] 业务评价 - 去年ROIC为6.56%,净利率7.49%,近10年中位数ROIC为14.77% [4] - 2023年ROIC为5.39%,上市14年年报中亏损1次 [4] - 商业模式主要依靠研发驱动,研发投入占营收比重超过8% [7] 机构关注 - 基金华夏创业板ETF联接A持有0.01万股,为新进十大股东 [6] - 知名机构关注5G/6G通信、汽车天线、卫星通信等领域技术突破和订单进展 [7] - 公司表示将通过新材料研发和新技术提供支撑,预计新业务在2-3年内提供增长动能 [7] 市场预期 - 证券研究员普遍预期2025年业绩7.33亿元,每股收益均值0.76元 [5]
本川智能:驭PCB行业东风,以创新与全球布局开启发展新篇章
搜狐财经· 2025-08-11 02:57
行业前景 - 2024年全球PCB行业总产值达735.65亿美元 较上年增长5.8% 预计2029年将攀升至946.61亿美元 2024-2029年复合增长率达5.2% [3] - 新能源汽车单车PCB用量是传统燃油车的数倍 需求随全球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提升而快速增长 [3] - 国家政策支持PCB及下游领域发展 包括《十四五规划》强调提升核心电子元器件水平 《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要求完善5G和新能源汽车供应链体系 [3] 公司技术实力 - 公司是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连续多年入选中国PCB百强企业 [4] - 拥有专利67件 其中发明专利24件 实用新型43件 技术实力行业领先 [4] - 最早攻克5G基站天线用中高频多层板生产技术 拳头产品"5G基站天线用高频高速印制电路板"获市场高度认可 [4] 市场布局战略 - 采用"小批量、多品种、多批次、短交期"差异化战略 聚焦通信设备、汽车电子、新能源等中高端市场 [4] - 在南京、深圳、珠海设生产基地 在香港、美国、泰国设海外子公司 形成全球生产销售体系 [4] - 2024年营收排名居内资PCB企业第69位 市场地位持续提升 [5] 资本运作计划 - 拟发行可转债募资不超过4.9亿元 投资珠海年产30万平米智能电路项目、泰国生产基地建设项目及补充流动资金 [6] - 新建生产基地将缩短与华南、珠三角及欧洲、澳洲、东南亚客户的交付时间 提高产品交付能力 [6] - 通过购置智能化自动化设备提升生产精度、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 强化市场竞争力 [6]
世运电路拟1.25亿元增资新声半导体,取得其3.82%股权
巨潮资讯· 2025-08-10 10:14
公司投资动态 - 世运电路拟以自有资金1.25亿元增资新声半导体,交易完成后将持有其3.8238%股权 [1] - 投资目的为在电子信息产业高技术壁垒细分赛道进行前瞻性布局,加强智能汽车、AIOT等下游应用技术研发 [1] - 未来计划与新声半导体合作推动新型车载滤波器及模组化方案在行业内的普及 [1] 行业技术背景 - 滤波器是5G/6G通信、智能汽车、卫星互联网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核心部件 [2] - 新声半导体主营SAW滤波器、BAW滤波器及FEM模组,产品包括TC-SAW和BAW(FBAR)滤波器 [2] - 产品已通过闻泰、龙旗、华勤技术等ODM厂商供应小米、荣耀、三星等主流手机品牌 [2] 企业技术优势 - 新声半导体是全国首家通过AEC-Q200车规认证的滤波器企业 [2] - 车规级滤波器产品已在车载前装市场完成量产出货 [2]
世运电路拟出资1.25亿元参与投资新声半导体
格隆汇· 2025-08-10 08:46
投资交易 - 公司拟以自有资金1 25亿元参与投资新声半导体 交易完成后将取得目标公司3 8238%股权 [1] - 投资方包括关联方顺科聚芯和非关联方泓生嘉诚 投资方式为增资 [1] 行业分析 - 滤波器是电子信息产业核心部件 与5G/6G通信 智能汽车 卫星互联网等下游应用密切相关 [2] - 滤波器行业技术壁垒较高 国产替代空间明确 国内存量市场庞大且增长前景良好 [2] 目标公司业务 - 新声半导体主营SAW滤波器 BAW滤波器及FEM模组的研发 生产和销售 [2] - 公司拥有170余项中美授权发明专利 产品覆盖NormalSAW TC-SAW TF-SAW BAW(FBAR) IPD Di-FEM等主流技术路线 [2] - TC-SAW和BAW(FBAR)滤波器已通过闻泰 龙旗 华勤技术等ODM厂商供应小米 荣耀 三星等手机品牌 [2] - 公司是全国首家通过AEC-Q200车规认证的滤波器企业 车规级产品已在车载前装市场量产 [2] 战略意义 - 投资有助于公司在高技术壁垒细分赛道进行前瞻性布局 加强对智能汽车 AIOT等下游技术创新的跟踪 [3] - 未来可与目标公司建立深度合作 共同推动新型车载滤波器及模组化方案的行业普及 [3]
光子芯片,20年!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8-07 01:48
光子集成电路(PIC)发展现状 - 光子集成电路利用光处理信息,具有超高带宽、低延迟特性,正成为电子技术的互补方案[2][4] - PIC执行器数量呈现每两年翻一番的指数增长趋势,预计6年内从数百个增至10^5个[6][13] - 当前大规模集成(LSI)工艺芯片已实现500-20,000个执行器,2028年将进入超大规模集成(VLSI)阶段[13][16] 技术架构与突破 - 光子处理器分为专用集成电路(ASPIC)、交换机、前馈网格和通用处理器四大类,最高集成密度达12,480个执行器[10][12][19] - 马赫-曾德尔干涉仪执行器密度约20个/mm²,而相控阵和相变材料可达200个/mm²[22] - 绝缘体上硅(SOI)和氮化硅(SiN)成为主流材料平台,混合集成薄膜铌酸锂等新材料可突破现有局限[22] 关键性能指标进展 - 可编程单元(PUC)损耗随执行器数量增加而降低,超过10^3执行器的处理器PUC损耗为0.3-0.5dB[20] - 热光执行器能效显著提升,功耗降至亚毫瓦级,但热稳定系统仍是主要能耗来源[21] - 光子处理器单位面积功耗远低于电子芯片,后者可达数百瓦/mm²[21] 主要应用领域 - 5G/6G通信领域:微波光子学技术可提供可调谐、宽带操作优势,波束成形网络需10^3-10^4执行器[26][28] - 数据中心光互连:需解决1dB损耗阈值,未来128-256端口交换机需集成10^4-10^5执行器[30][31] - 光计算应用:矩阵乘法器需处理256×256以上矩阵,当前光子方案集成度仍比电子低4-5个数量级[33][34] 行业挑战与趋势 - 制造工艺需优化光波导损耗和芯片耦合效率,实现10^4执行器集成需PUC损耗<0.15dB[20][25] - 电子-光子协同设计成为关键,3D集成和新型封装技术可提升系统级性能[23][25] - 软件定义光子学兴起,需开发适配光路交换的生态系统以发挥高速重构优势[32][37]
14.1% CAGR增长!全球数字相控阵波束形成IC市场2031年规模预测949万美元
QYResearch· 2025-08-01 02:39
数字相控阵波束成形IC技术概述 - 数字相控阵波束成形IC通过操纵天线元件信号的相位和振幅实现电子波束转向,无需机械运动 [1] - 集成收发器通道、数字移相器、放大器等模块,支持5G/6G通信、雷达、卫星通信等应用 [1] - 采用数字信号处理算法实现高精度波束转向、自适应干扰抑制及多波束同步操作 [1] 市场规模与竞争格局 - 2031年全球市场规模预计达9.49百万美元,2025-2031年CAGR为14.1% [2] - 2024年前三大厂商(Analog Devices/Otava/pSemi)合计市占率达86.6% [3] - 场外服务细分产品2024年占比74.98%,卫星通信应用占比48.4% [9][12] 产品类型与技术特性 - 8通道IC针对5G小蜂窝/汽车雷达,具备6位相位控制和低功耗特性 [7] - 16通道IC支持5G大规模MIMO和卫星终端,集成ADC/DAC实现多目标跟踪 [7] - 64/128通道IC专用于军用AESA雷达和LEO星座,具备超精细波束转向能力 [7] 核心驱动因素 - 5G/6G基础设施扩展推动需求,毫米波频段依赖相控阵技术克服信号衰减 [14] - LEO卫星星座(如Starlink)爆发式增长催生高效相控阵天线需求 [15] - 半导体工艺进步(CMOS/SiGe/GaN)提升集成度并降低成本 [17] 行业技术挑战 - 高频设计面临信号衰减/串扰问题,大规模阵列需复杂DSP实时校准 [18] - 专用工艺(GaN-on-SiC)和定制化需求推高制造成本 [19] - 关键材料(GaN衬底)供应链受地缘政治影响显著 [20] 未来发展趋势 - AI/ML技术提升波束成形精度,实现自适应环境响应 [23] - 材料创新(GaN/SiGe)与先进封装技术推动性能升级 [22] - 国防预算增加直接刺激高性能IC需求,中美欧为重点区域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