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藏粮于地
icon
搜索文档
新华时评:秋分岁稔道丰年
新华社· 2025-09-24 06:27
全国广大农民和在"三农"战线上的工作者是丰收节的主角。他们是"汗滴禾下土"的耕作者收获者,是耕 地红线的守护者建设者,是深入一线的"科特派",是满腿泥土的农技工作者。他们奔走山乡,让森 林"粮库"日益丰盈;他们耕海牧渔,把海鲜鱼货送上万家餐桌……在这个特殊节日,我们更加感念他们 的辛劳付出,祝他们安康、快乐。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5年过渡期的最后一 年。丰收节里话丰收,宝贵的经验是什么,成功的做法有哪些,可以健全完善的空间在哪里,都要盘点 清晰。忙秋收,抓秋冬种,在争取秋粮丰收的同时,播下明年的五谷丰登。(新华社记者王立彬) 说起收成,总是会提到年景。今年我国农业生产克服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影响,实现夏粮稳产、早稻 增产,粮食有望再获丰收。全球气候变化深刻影响着粮食生产格局,随着极端气候事件发生频率升高, 确保粮食稳产增产、提高粮食品质,面临更多挑战。庆祝丰收节,一起话年景、唠收成,更能感受粒粒 皆辛苦的来之不易。 农业生产高度依赖自然条件、投劳投力,也离不开政策给力与科技发力。各级党委和政府深入贯彻党中 央决策部署,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政 ...
高标准农田保险: 让“巴掌田”变高产田
金融时报· 2025-09-24 04:39
高标准农田保险发展现状 - 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曹家镇共峨村通过高标准农田试点将零碎土地转化为高产良田 显著提升农作物产量[1] - 人保财险定制三阶段专属保险产品 覆盖工程质量缺陷 管护费用和自然灾害造成的建设工程损毁损失[1] - 2024年10月发现渠道破损和蓄水池渗漏等问题 保险支付维修费用5.75万元 历时两个月完成修复[1] 保险产品全国推广情况 - 截至2024年12月末 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质量潜在缺陷责任保险等产品已推广至全国31个省份[1] - 累计支付赔款超过1.35亿元[1] - 2005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高标准农田概念后 其建设成为各地重点工作[2] 行业痛点与政策支持 - 约30%的高标准农田因管护不善导致使用效能大幅降低[2] - 建设阶段涉及规划设计 施工团队和材料供应商等多方主体 工程质量隐患丛生[2] - 2024年3月中央文件鼓励开展工程质量保险 支持承保机构组织专业力量进行监督[2] 创新业务模式 - "保险+服务"模式成为主流 解决建设主体多 环节复杂及管护资金不足等难题[3] - 保险公司积极探索"保险+风险减量+科技"模式 运用无人机遥感和AI识图技术[3] - 通过AI技术精准识别灌溉管道破裂和田埂坍塌等异常风险 自动生成维修工单[3] 行业战略意义与发展趋势 - 高标准农田保险正从局部创新走向规模化落地 成为农业保险细分领域重要增长点[4] - 填补高标准农田建管全周期风险保障空白 推动农业风险管理从被动赔付向主动防控转型[4] - 为耕地质量提升和产能稳定筑牢防护网 增强农户种粮信心并提供金融支撑[4]
奋力书写农业强省建设新答卷
河南日报· 2025-09-23 23:56
中原沃野,万物生长。 "扛稳粮食安全这个重任""在乡村振兴中实现农业强省目标"……殷殷嘱托,念兹在兹,句句关情。 牢记嘱托勇奋进,笃行实干显担当。河南锚定农业强省目标,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坚定不移提升农 业产能、改善农村环境、增加农民收入,蹄疾步稳,行稳致远。 天下粮仓,中原担当;乡村振兴,田园风光;农民增收,笑颜绽放——河南正以整体发展的视野,奋力 书写"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新时代答卷。 农业提效: 农村提质: 打造宜居宜业幸福家园 筑牢粮食安全"压舱石" 中原熟,天下足。粮食安全是农业强省的根基所在。河南粮食产量连续8年稳定在1300亿斤以上,不仅 端牢了手中的饭碗,更为国家粮食安全筑起坚固屏障。 这一成就的取得,源于"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深入实施,更得益于要素保障体系的持续完善。 9月13日,走进兰考县仪封镇代庄村,连片的高标准农田里作物长势喜人,种粮大户牛煜会正拿着手机 查看田间墒情监测数据,"这2000亩地全部实现了高标准改造,每50亩配套一眼机井,还安装了智能滴 灌和物联网墒情仪,动动手指就能浇地。" 这样的场景已成为河南农田的常态。截至2024年年底,河南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8808 ...
新华时评|秋分岁稔道丰年
新华社· 2025-09-23 13:33
秋分岁稔道丰年 新华社记者王立彬 春华秋实,大地流金。秋分节气,我们迎来第八个中国农民丰收节。 说起收成,总是会提到年景。今年我国农业生产克服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影响,实现夏粮稳产、早稻 增产,粮食有望再获丰收。全球气候变化深刻影响着粮食生产格局,随着极端气候事件发生频率升高, 确保粮食稳产增产、提高粮食品质,面临更多挑战。庆祝丰收节,一起话年景、唠收成,更能感受粒粒 皆辛苦的来之不易。 农业生产高度依赖自然条件、投劳投力,也离不开政策给力与科技发力。各级党委和政府深入贯彻党中 央决策部署,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的落实,促进农业基础持续稳固。好收成 要靠科技支撑,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培育更多新农人,告别"面朝黄土背朝天"生产模式。丰收的背 后,更是"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理念与实践的硕果累累。 全国广大农民和在"三农"战线上的工作者是丰收节的主角。他们是"汗滴禾下土"的耕作者收获者,是耕 地红线的守护者建设者,是深入一线的"科特派",是满腿泥土的农技工作者。他们奔走山乡,让森 林"粮库"日益丰盈;他们耕海牧渔,把海鲜鱼货送上万家餐桌……在这个特殊节日,我们更加感念他们 的辛劳付出,祝他们安康 ...
东北米饭何以格外香?
人民网· 2025-09-23 01:28
0:00 在中国人的餐桌上,每35碗米饭,就有1碗来自黑龙江建三江。 2024年,位于三江平原腹地的北大荒农垦集团有限公司建三江分公司,以约占全国耕地面积0.6%的土地,产 出了139亿斤粮食。 高产从何而来?过去5年,建三江的黑土越种越"肥",土壤有机质含量年均提升0.028%。曾经面临退化、板结 问题的耕地正在恢复新的生命力。 优供给:土壤的"定制餐"怎么喂? 东北的米饭,为什么格外香? 建三江一望无际的稻田。人民网记者 苏靖刚摄 来到建三江八五九农场种植户王志华的家里时,他新蒸的米饭刚刚出锅,满屋子浓郁清甜的米香,莹润饱满 的米饭冒着热气,他笑着说:"香就香在这黑土'有劲儿'!" "有劲儿",是东北人对黑土地最朴素的形容。这股"劲儿",离不开科学的"加油"方式——施肥。 "施肥就像人吃饭,要吃得均衡、吃得精准。"建三江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主任金立军打比方,吃得少,土地营 养不够;暴饮暴食,则会消化不良。 过去,施肥普遍是"天女散花"式的抛洒,一袋化肥扬进地里,土地"饥一顿、饱一顿"。种了20多年水稻的王 志华提起这事直摇头:"以前总觉得多施肥就能多打粮,可肥施得勤,产量总不见涨。" 侧深施肥技术应运而生—— ...
习语品读|藏粮于地、藏粮于技
央视网· 2025-09-22 23:47
编者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的一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文章,风格鲜明、思想深邃、内涵深刻,用历史映照现实、远观未来,闪耀着马克 思主义的真理光芒。这些重要讲话和文章中充满魅力的语言,是习近平总书记执政理念的真实写照,也是他人格魅力的生动体现。央视网《天天学习》栏 目推出"习语品读"系列,以"新闻漫画+文字品读"的形式,带您从不同维度感悟习近平总书记的语言魅力。 粮食是社稷之本。 我国是有十四亿多人口的大国,粮食稳产保供不仅关乎民生温饱,更是社会稳定、国家安全和经济发展的根基。一旦粮食供应受制于人,后果将不堪设 想。也正因为如此,我们党始终将解决好吃饭问题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将粮食安全纳入国家安全大局中谋划。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河南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推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稳步提升粮食产能,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方 面有新担当新作为"。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短短八个字,蕴含着总书记要求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谋划和系统思维。这八个字,强调了既要坚守耕地红线、保护良田沃 土,让粮食产能扎根于土地,同时也要依靠科技创新,强化现代农业支撑,让丰收希望孕育于技术。唯有如此, ...
再生稻如何提升种粮质效(新知)
人民日报· 2025-09-22 21:55
优势良多,再生稻为何没在更大的范围内铺开?在机械替代人工作业的大趋势下,再生稻发展也面临瓶 颈,其中收割机碾压是关键痛点:传统联合收割机履带宽、割幅窄,在收获头季稻时,会对稻桩造成大 面积碾压,而遭碾压的休眠芽几乎无法再生,继而直接导致再生季水稻产量锐减、成熟度不一。 我国农业技术的发展进步,正是在解决一个个具体问题中实现的。一方面,各地积极研发推广窄履带、 宽割台的再生稻专用收割机。另一方面,江苏大学等单位的科研团队创新提出"宽窄行种植模式",从源 头上实现"少碾压""零碾压"。一个个攻坚克难的技术创新、方法突破,转化为可感可及的产量增加、获 得感提升。 发展再生稻,意义不止于一田一地的增收。它有助于盘活我国南方地区的光热资源,推动实现耕作制度 优化。农业农村部今年2月印发《促进再生稻发展重点工作导引(2025—2030年)》,明确了力争到 2030年全国再生稻面积新增1000万亩左右的目标。加快良种良法配套,推进农机农艺融合,强化政策支 撑保障,将有力促进再生稻持续稳定发展。 【现象】8月中下旬以来,多地种植的再生稻进入集中收获期。在安徽肥东,再生稻头季平均亩产达600 公斤,再生季亩产预计150公斤,每 ...
多维度夯实大国粮仓产能根基
人民日报· 2025-09-22 00:29
粮食领域近期的两则新闻,结合起来看,颇有启示意义。 一则是,《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管理办法》正式向社会公布,将自10月1日起施行。 另一则是,我国探索建立黄淮地区、东北地区粮食生产技术集成创新高地,引导科技成果到粮食主 产区示范应用和集成配套。 土生万物,耕地的高效合理利用同样不容忽视。近年来我国加快推动良田、良种、良机、良法融 合,去年单产提升对粮食增产的贡献已超过八成。在东北,黑土地保护利用精准配置模式成为保障和提 升黑土地肥力、实现黑土地保护与农业生产平衡的重要举措。河南作为重要的粮食主产区,去年下半年 就提前启动了农村沟渠连通集中整治,并加快推进区域农机服务中心建设。下一步,创新做好耕地高效 利用的大文章,单位面积上的产能潜力还会不断释放。 加快向科技要粮食产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科技效能如何发挥。越来越多地方已经意识到,一两块 示范田增产不稀奇,关键在于如何将点上的高产攻关转化为大面积的现实产能,实现区域性的均衡增 产。我国探索建立黄淮地区、东北地区粮食生产技术集成创新高地,瞄准的正是科技创新链条上的堵 点,通过集聚科研院所、企业等各方资源,构建高效的农业科技创新协同攻关体系,提升创新整体效 能,加速 ...
多维度夯实大国粮仓产能根基(人民时评)
人民日报· 2025-09-21 22:00
良好"丰景"离不开一环扣一环的精细田管,也进一步印证了在地、技、人等方面运用正确策略、构建合 理机制、付诸有效治理的重要性 粮食领域近期的两则新闻,结合起来看,颇有启示意义。 一则是,《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管理办法》正式向社会公布,将自10月1日起施行。 另一则是,我国探索建立黄淮地区、东北地区粮食生产技术集成创新高地,引导科技成果到粮食主产区 示范应用和集成配套。 土生万物,耕地的高效合理利用同样不容忽视。近年来我国加快推动良田、良种、良机、良法融合,去 年单产提升对粮食增产的贡献已超过八成。在东北,黑土地保护利用精准配置模式成为保障和提升黑土 地肥力、实现黑土地保护与农业生产平衡的重要举措。河南作为重要的粮食主产区,去年下半年就提前 启动了农村沟渠连通集中整治,并加快推进区域农机服务中心建设。下一步,创新做好耕地高效利用的 大文章,单位面积上的产能潜力还会不断释放。 加快向科技要粮食产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科技效能如何发挥。越来越多地方已经意识到,一两块示范 田增产不稀奇,关键在于如何将点上的高产攻关转化为大面积的现实产能,实现区域性的均衡增产。我 国探索建立黄淮地区、东北地区粮食生产技术集成创新高地,瞄准 ...
地缘经济论 | 第五章 粮食安全与农产品制裁
中金点睛· 2025-09-21 01:05
另一方面,供大于求会损害农民利益。部分农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较低,供给过剩会导致价格大幅下降,造成"增产不增收"和生产者亏损。供给过剩问题 在欧美较为突出,这一现象长期存在的一个考虑为,相比食品短缺引发的民众普遍不满,供给过剩造成的损失集中在有限的农业生产者群体,因此社会影 响相对更为可控,并且政府可通过补贴弥补生产者损失。同时,美国、欧盟等发达经济体积极开拓海外农产品市场。贸易政策变化可能引发农产品供给过 剩,包括出口国主动采取的禁运等出口管制,以及进口国采取削减配额、抬高关税等进口管制。政策因素导致的供给过剩易引发农民不满,相关政策在大 选年易成为竞选焦点议题。 点击小程序查看报告原文 Abstract 摘要 农业不仅是人类生存的基础,还在国家博弈中扮演关键角色。大国粮食自给对全球粮食安全具有特殊意义,中国、印度等人口大国的粮食自给并非是基于 自然资源可轻易实现的结果,而是来自政策选择和要求。改革开放后,中国通过生产方式革新和市场化改革,促进农业增产;通过实施"藏粮于地、藏粮 于技"战略,中国致力于保障"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粮食禁运一度被用作地缘经济博弈手段,对粮食短缺的国家造成了短期的压力。随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