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再生稻种植技术
icon
搜索文档
再生稻如何提升种粮质效(新知)
人民日报· 2025-09-22 21:55
优势良多,再生稻为何没在更大的范围内铺开?在机械替代人工作业的大趋势下,再生稻发展也面临瓶 颈,其中收割机碾压是关键痛点:传统联合收割机履带宽、割幅窄,在收获头季稻时,会对稻桩造成大 面积碾压,而遭碾压的休眠芽几乎无法再生,继而直接导致再生季水稻产量锐减、成熟度不一。 我国农业技术的发展进步,正是在解决一个个具体问题中实现的。一方面,各地积极研发推广窄履带、 宽割台的再生稻专用收割机。另一方面,江苏大学等单位的科研团队创新提出"宽窄行种植模式",从源 头上实现"少碾压""零碾压"。一个个攻坚克难的技术创新、方法突破,转化为可感可及的产量增加、获 得感提升。 发展再生稻,意义不止于一田一地的增收。它有助于盘活我国南方地区的光热资源,推动实现耕作制度 优化。农业农村部今年2月印发《促进再生稻发展重点工作导引(2025—2030年)》,明确了力争到 2030年全国再生稻面积新增1000万亩左右的目标。加快良种良法配套,推进农机农艺融合,强化政策支 撑保障,将有力促进再生稻持续稳定发展。 【现象】8月中下旬以来,多地种植的再生稻进入集中收获期。在安徽肥东,再生稻头季平均亩产达600 公斤,再生季亩产预计150公斤,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