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企专业化整合

搜索文档
官宣!康佳正式纳入华润集团旗下科技与新兴产业板块
证券时报网· 2025-08-16 15:05
公司整合 - 康佳于8月15日在深圳举行专业化整合发布会 正式成为华润集团旗下科技与新兴产业板块的业务单元 [1] - 华润与华侨城于今年4月签订股份无偿划转协议 7月完成股权变更过户 [2] - 整合是央企专业化整合、优化国有资本布局的标志性成果 也是华润集团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关键举措 [2] 战略方向 - 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李镇希望康佳融入华润后加快转型升级 培育新产业增长点 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1] - 华润集团董事长王祥明要求康佳进一步明晰战略方向 优化资源配置 增强技术、管理和市场竞争能力 [1] - 康佳需强化科技创新 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实现突破 并推动体制机制改革 [1] 业务布局 - 康佳主营业务以消费电子与半导体科技为核心 覆盖彩电、白电、厨电等全品类家电 [1] - 旗下拥有"KONKA/康佳"和"新飞"两个中国驰名商标 [1] 区域合作 - 康佳将依托深圳的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 与相关产业及机构开展合作 实现优势互补 打造央地合作典范 [1]
8月5日财经简报|中国船舶吸收合并中国重工 A股热度居高
搜狐财经· 2025-08-05 10:34
企业重组与市场动态 - 中国船舶以1151.5亿元换股吸收合并中国重工 合并后中国重工退市 中国船舶作为存续主体 该交易成为央企专业化整合标杆案例 [2] - A股7月新开户数达196万户 同比增长71% 市场交投活跃 沪指当日涨0.96%收复3600点 军工 机器人 液冷服务器板块领涨 成交额突破1.6万亿元 [2] 政策与经济数据 - 国务院拟推出消费贷贴息新政 通过贴息降低居民融资成本 重点支持购车和家电消费 [3] - 8月8日起新发行国债利息将征收增值税 可能影响债券收益率及银行负债成本 [4] - 上半年制造业销售收入增长8.9% 高技术产业增长14.3% 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长10.1% [5] 公司热点 - 特斯拉董事会批准授予马斯克价值约300亿美元受限股票作为留任激励 同时其薪酬方案争议及股价波动引发市场关注 [6] - 安踏对收购锐步传闻回应"不评论市场传言" 潜在交易可能重塑运动服饰行业格局 [6] 美联储政策与美国经济 - 特朗普任命新任美联储理事和劳工统计局局长 引发市场对政治干预美联储独立性的担忧 同日美联储官员暗示年内可能降息两次以上 [7] - 7月美国就业数据疲软推动降息预期升温 美股大幅反弹 道指涨1.34% 纳指创5个月最大单日涨幅 [8] 全球贸易与地缘政治 - 特朗普威胁提高印度关税 欧盟暂停对美反制措施 前欧盟官员批评此举损害欧洲战略自主性 [9] - 国际油价四连跌 美油跌至66美元/桶 主因OPEC+增产及美国需求疲软 国内油价或于8月12日上调 [10] 人工智能与科技应用 - 国务院推动"人工智能+"行动叠加GPT-5发布 催化AI产业链走强 包括机器人和半导体板块 [12] - 上汽清陶实现半固态电池量产 相关概念股受关注 [13] 能源与原材料 - 美国页岩油产量回升叠加中国需求预期 有色金属价格波动显著 铜和镍价格波动明显 黄金因避险需求上涨 [14] 行业投资主线 - A股中期政策底明确 科技 AI和半导体 军工 消费为三大投资主线 [14] - 全球资产配置关注日本和印度市场 美联储降息预期下美债收益率或进一步走低 [14]
千亿元级央企合并迎重要进展 央企战略性重组加速推进
金融时报· 2025-07-23 02:34
中国船舶吸收合并中国重工交易 - 中国证监会同意中国船舶换股吸收合并中国重工 中国重工将终止上市并注销法人资格 中国船舶承继其全部资产及负债 交易完成后存续公司总资产或超4000亿元 成为全球最大船舶上市公司 [1] - 中国船舶换股价格为37.84元/股 中国重工交易均价为5.05元/股 换股比例为1:0.1335 除权除息后调整为37.59元/股和5.032元/股 换股比例变为1:0.1339 [3] - 交易完成后存续公司将成为中国规模最大船舶制造企业 资产规模 营业收入和手持订单量领跑全球 成为世界一流造船业旗舰上市公司 [3][4] 交易战略意义与协同效应 - 交易增强存续公司主业核心竞争力 助力核心主业做大做强 提升资本运作反哺产业能力及投资价值 [4] - 统一整合船舶修造业务 规范同业竞争 通过专业化整合及核心资源协调发挥协同效应 实现优势互补 提高经营效益和品牌溢价 [4] - 交易是A股有史以来规模最大吸收合并过会案例 政策支持下推进效率高 历时十个多月完成 [1][3] 央企并购重组整体趋势 - 2024年以来央企并购重组步伐显著加快 近一年A股新增18起重大资产重组 数十起央企下属上市公司并购案加速推进 [1][5] - 国资央企重组中横向整合 战略合作和资产调整占比约95% 横向整合助力主业扩张 战略合作实现产业链补链强链延链或注入优质资产培育新质生产力 [6] - 资产调整聚焦剥离非主业 非优势业务及低效无效资产 优化盈利能力 行业集中在机械设备 国防军工和地产领域 [6][7] 行业整合案例与模式 - 机械设备行业近一年发生7起重大重组 包括蓝科高新收购蓝亚检测100%股权和中国空分51%股权 中化装备拟收购益阳橡机100%股权和北化机100%股权 中核科技原计划收购中核西仪98.9%股权实现核工业装备整合 [7] - 横向整合案例包括海峡股份收购中远海运客运100%股权实现南北运力协同 战略合作案例包括电投产融定增收购电投核能控股100%股权布局核电产业 [6] - 专业化整合助力企业形成能源装备领域设计-制造-施工总承包-运维检测的整体解决方案能力 提升核心竞争力 [7] 新兴领域央企发展动向 - 新兴领域央企加速崛起 国务院国资委表示将继续推进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 提升重要行业地位 减少行业内卷 [8] - 中国资源循环集团2023年10月挂牌成立 2024年4月下属资环新能源科技 资环绿色纤维和资环有色金属投资等子公司相继成立 [8] - 2023年12月中国数联物流信息有限公司成立 成为首家数据科技央企 2024年6月兵器装备集团宣布实施分立 汽车行业新央企即将出现 [8] - 国有资本向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趋势明显 通过多样化手段向新产业新业态发力 [8]
104天央企整合完成!华侨城彻底退出,中国华润正式控制康佳集团
搜狐财经· 2025-07-22 04:05
股权变更 - 康佳集团完成实际控制人变更 华侨城集团彻底退出 中国华润成为新实际控制人 [1] - 股权无偿划转涉及总股本的29.999997% 其中合贸有限公司通过中信证券经纪(香港)持有1.98亿股B股股份(占总股本8.24%) 磐石润创持有5.24亿股A股股份(占总股本21.76%) [3] - 华侨城集团及其一致行动人于7月11日完成5.24亿股A股和27.55万股A股过户登记 不再持有任何股份 [3] 整合进程 - 专业化整合历时104天 始于4月8日华侨城集团通知 4月29日披露股份将无偿划转至中国华润下属企业 [4] - 6月27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出具反垄断审查不予禁止决定书 6月30日国务院国资委正式批复同意 [4] - 变更过程严格遵循法律法规 获得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和国务院国资委批复 [3] 公司背景 - 康佳集团成立于1980年 前身为广东光明华侨电子工业公司 是中国改革开放后第一家中外合资电子企业 [4] - 1991年改组为中外公众股份制公司后 华侨城集团一直担任第一大股东 [4] - 控股股东变更为磐石润创 实际控制人变更为中国华润 国务院国资委仍为最终实际控制人 [3]
深康佳A: 关于股东权益变动完成A股股份过户登记暨公司控股股东变更的公告
证券之星· 2025-07-11 16:13
股东权益变动 - 华侨城集团及其一致行动人将持有的康佳集团全部股份无偿划转给中国华润下属企业磐石润创及合贸有限公司 [1] - 划转完成后公司控股股东变更为磐石润创持股21.76%实际控制人变更为中国华润最终实际控制人仍为国务院国资委 [1][3] - 本次划转涉及A股52,402.2432万股占总股本21.76%B股19,836.1110万股占总股本8.24% [2][3] 股份过户进展 - A股股份过户登记已完成包括华侨城集团52,374.6932万股及深圳华侨城资本27.5500万股 [3] - B股19,836.1110万股过户手续仍在办理中公司将及时披露进展 [3] 反垄断审查 - 中国华润收购康佳集团股权案已获《经营者集中反垄断审查不予禁止决定书》批准实施 [2] - 审查决定明确该案不违反《反垄断法》第三十一条规定 [2] 国资监管批复 - 国务院国资委批复同意华侨城集团及子公司分别划转A股52,374.6932万股、27.5500万股至磐石润创 [2] - 批复同时同意嘉隆投资划转B股19,836.1110万股至合贸有限公司 [2]
深圳昔日家电巨头,易主华润
南方都市报· 2025-07-04 15:26
公司股权变更 - 中国华润收购康佳集团股权案获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无条件批准 康佳集团实际控制人变更为中国华润 最终实际控制人仍为国务院国资委 [1] - 华侨城集团及其一致行动人将不再持有深康佳A股份 磐石润创及合贸公司将合计持有29.999997%公司股份 [1] - 此次权益变动旨在推进央企之间专业化整合 优化资源配置 [1] 收购方背景 - 中国华润成立于1986年12月31日 业务涵盖大消费、综合能源、城市建设运营、大健康、产业金融、科技及新兴产业等6大领域 [1] - 中国华润所属企业有9家在港股上市、11家在A股上市 是A股公司长电科技(600584)的实控人 [1][2] 公司业务现状 - 康佳集团成立于1980年10月1日 主要从事彩色电视、白色家电等产品的生产与销售 [2] - 深康佳A旗下康佳芯云半导体科技(盐城)有限公司与长电科技的对外封测业务存在重合或潜在竞争 [2] - 康佳集团终止收购宏晶微电子78%股权 加码入局半导体业务未果 [2]
确认!中国华润已成康佳集团实际控制人
半导体芯闻· 2025-07-03 10:02
央企专业化整合案例 -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于2025年6月23日-29日无条件批准中国华润有限公司收购康佳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股权案[1] - 华侨城集团及其一致行动人将持有的深康佳A全部股份无偿划转给中国华润下属全资子公司,涉及5.24亿股A股和27.55万股A股股份[3] - 国务院国资委批复同意该无偿划转事项,完成后公司控股股东变更为磐石润创(深圳)信息管理有限公司,实际控制人变更为中国华润[5][6] 股权划转细节 - 划转完成后磐石润创持有52,402.2432万股A股股份(占总股本21.76%),合贸有限公司持有19,836.1110万股B股股份(占总股本8.24%)[6] - 该交易属于央企之间专业化整合,旨在优化资源配置[5] 其他获批交易案例 - 重庆渝富控股收购庆铃汽车集团股权案于2025年6月24日审结[4] -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收购NSK Steering & Control版权案于2025年6月25日审结[4] - 国机仪器仪表(重庆)收购重庆川仪自动化股权案于2025年6月26日审结[5]
华侨城还是把康佳转让给华润了!董事局副主席周彬等会受影响吗?
新浪财经· 2025-05-20 07:38
股权变更 - 康佳集团最大股东华侨城集团将持有的近30%股份无偿转让给中国华润 [1] - 华侨城集团及其一致行动人将不再持有公司股份 磐石润创及合贸公司将合计持有29.999997%股份 [3] - 华侨城和华润集团的实际控制人均为国资委 [3] 财务表现 - 康佳连续三年亏损 2022年亏损14.71亿元 2023年亏损21.64亿元 2024年亏损32.96亿元 合计亏损69.31亿元 [3] - 华侨城A 2024年净利润约-86.62亿元 同比下降33.42% [3] - 康佳半导体及存储芯片行业营收1.70亿元 同比下滑94.99% 消费电子业务营收101.37亿元 同比下滑0.67% [4] 业务协同 - 华润集团旗下的华润微电子在半导体领域拥有完整产业链 与康佳的半导体业务存在技术和资源互补潜力 [3] - 康佳近几年聚焦消费电子和半导体两大主业 [3] 高管信息 - 康佳电子一把手为党委书记 董事局副主席(主持工作)周彬 二把手为总裁曹士平 [6] - 公司高管团队包括多名董事 监事 财务总监和副总裁 [6]
深康佳A“离场”背后:华侨城聚焦核心主业
华夏时报· 2025-05-13 02:38
华侨城集团战略调整 - 华侨城集团保持战略定力 集中精力提升发展质量 [2] - 华侨城集团推动专业化市场化改革 聚焦核心主业 [2][6] - 剥离深康佳A股份以优化资源配置 利于集中资源强化文旅地产核心竞争力 [6][7] 深康佳A控股权变更 - 深康佳A控股股东由华侨城集团变更为磐石润创 实控人变为中国华润 [2][3] - 股份无偿划转比例为29.999997% 最终实际控制人仍为国务院国资委 [3] - 变更原因系推进央企间专业化整合 符合国有经济布局优化政策要求 [3][4] 深康佳A业务与财务表现 - 核心业务覆盖消费电子、半导体及存储芯片、PCB [4] - 2022-2024年归母净利润及扣非净利润均为负值 2025年一季度归母净利润9481.07万元 扣非净利润-4.41亿元 [4] - 拟收购芯片设计公司宏晶微电子 业务涉及音视频采集芯片等领域 [4] 华润整合与协同效应 - 中国华润业务覆盖大消费、综合能源等六大领域 旗下含长电科技等上市公司 [4] - 深康佳A旗下康佳芯云与长电科技存在封测业务重合 中国华润承诺5年内解决同业竞争 [4] - 深康佳A有望与华润微电子形成半导体业务协同 后者具备IDM全产业链能力 [5] 华侨城业务结构 - 主营业务为文化、旅游、房地产、电子科技 拥有4家上市公司 [6] - 旅游与地产业务将独立运营 走专业化发展道路 [6] - 剥离电子科技业务符合"聚焦核心主业、剥离非战略性资产"战略 [6][7]
千亿级“中国神船”启航,中国船舶吸并中国重工获交易所受理
格隆汇· 2025-05-08 15:54
合并交易概况 - 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受理中国船舶换股吸收合并中国重工的申请,交易金额高达1151.5亿元,为"A股十年最大合并案" [1][3] - 截至5月8日收盘,中国船舶市值1348亿元,中国重工市值989.6亿元 [3] - 中国船舶拟以每1股中国重工股票换0.1335股中国船舶股票的比例进行吸收合并,换股价格分别为中国船舶37.59元/股、中国重工5.032元/股 [5] - 中国船舶将发行约30.44亿股新股,合并后总股本达75.16亿股 [5] 合并后股权结构 - 合并后中国船舶集团控股小计持股49.29%,其他股东持股50.71% [6] - 中船工业集团持股比例从44.47%降至26.71%,中船重工集团持股13.98% [6] - 交易完成后中国重工将终止上市,存续公司总资产突破4000亿元 [6] 财务与经营数据 - 2024年合并营收达1340亿元,净利润49.25亿元 [6] - 中国船舶2024年净利润同比增长22.21%至36.14亿元,手持订单金额2169亿元 [7] - 中国重工2024年净利润同比激增266.6%至13.11亿元 [7] - 2025年一季度两家公司净利润增速分别达到181%和282% [7] 行业影响与战略意义 - 合并将形成覆盖舰船研发设计、核心配套、总装建造的完整产业链,解决同业竞争问题 [7] - 新公司全球市场份额预计超20%,在LNG船、超大型集装箱船等高附加值船型领域技术优势和定价权将增强 [7] - 2025年一季度新船价格指数较2020年低点反弹近50% [7] - 研发投入将超百亿元,重点攻关智能船舶、深海装备等前沿领域 [7] 央企改革背景 - 合并是央企改革从"物理合并"向"化学反应"深化的缩影 [8] - 存续公司49.29%股权由中国船舶集团控制,保持战略定力同时激发活力 [8] - 方案采用"动态换股机制",换股比例从初始1:0.1335微调至1:0.1339 [8] - 2024年以来已有近20家上市公司参与央企重组,交易规模同比翻番 [8] 外部环境与挑战 - 2024年中国造船业承接全球57%的新订单,但面临韩国技术追赶和欧美"301调查"压制 [9] - 合并是对外应对全球产业链重构的必然选择,对内突破发展瓶颈的关键举措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