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国产化替代
icon
搜索文档
扬杰科技(300373) - 300373扬杰科技投资者关系管理信息20250611
2025-06-11 00:24
员工持股计划 - 目的是建立利益共享机制,改善公司治理,提高职工凝聚力和公司竞争力,吸引和保留人才 [3] - 持有人为公司(含子公司)任职的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核心业务人员及公司骨干 [3] - 设立时资金总额不超过 16,322.09 万元,总人数不超过 500 人,董监高获授份额占 8.47% [3] - 资金来源为 2025 年至 2027 年专项激励基金,股票来源为公司回购的 A 股普通股 [3] - 考核条件:公司 2027 年营业收入不低于 100 亿元或净利润不低于 15 亿元;2025 - 2027 年每半年度对激励对象个人绩效评定 [3] 员工持股计划对财务影响 - 激励基金按权责发生制计入当期费用,会计处理遵循准则和政策,最终以审计报告为准 [3][4] - 长期来看,绑定核心员工利益,有助于保持团队稳定,提升经营效率和未来价值 [3][4] 毛利率未来趋势展望 - 积极展望,基于高毛利产业布局深化、技术研发驱动附加值升级、精益生产与系统性降本 [5] - 聚焦汽车电子、海外高端市场,优化客户结构,提升高毛利业务收入占比 [5] - 加大研发投入,推进产品迭代,提升性能并降低成本,增强产品溢价能力 [5] - 实施系统性降本举措,推进精益生产等转型,加大信息化投入,构建管控体系 [5] 下游应用领域发展趋势 - 汽车电子领域,低压功率芯片国产化替代是趋势,市场门槛高、空间大,未来几年高速成长 [6] - 消费类电子市场需求旺盛,未来平稳向上增长 [6] - 光伏、风电等清洁能源行业回暖,装机需求有望良好增长 [6] - 新兴领域如低空经济等为功率半导体带来增量空间 [6] 出海目标规划 - 海外业务是全球化战略核心,持续进行战略部署,恢复常态化增长 [7] - 国际地缘政治使海外客户重视供应链安全,公司依托海外工厂增强合作意愿和订单份额 [7] - 凭借高性价比和全链条闭环能力,契合国际知名品牌客户需求 [7] - 未来海外业务结构变化,新能源、汽车等成重要增长点 [7]
海光曙光20250610
2025-06-10 15:26
纪要涉及的公司和行业 - **公司**:海光信息、曙光、兆芯、华为、长城、飞腾、沐曦摩尔线程、湖北航景、湖南景嘉微、中国软件、麒麟操作系统、达梦、太极股份、人大金仓、华大九天、中望 [2][10][12] - **行业**:算力行业、芯片行业、操作系统行业、数据库行业、工业软件行业 [2][4][10][12]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 **海光与曙光合并方案**:海光以过去 120 个交易日均价 143.46 元作为发行股份价格与曙光互换,曙光以过去 120 个交易日基准价上浮 10%即 79.26 元为发行价,换股比例 1:0.552,海光将发行 8.08 亿股,总股本变为 24.83 亿股,合并后无实际控制人 [3] - **曙光溢价收购原因**:参考市盈率估值,停牌前曙光市值 905 亿元被低估,剔除海光信息相关对象后参考同行业水平估值 371 亿元,按市盈率计算估值 695 亿元,按 2024 年利润水平最终估值区间 1256 - 1580 亿元 [5] - **合并战略考量**:海光受益 AMD 授权,收入和利润复合增速超 50%,核心增长靠 CPU 和 DCU 芯片设计;曙光液冷技术领先,市占率超 60%,PUE 值低至 1.04,参股海光信息构建完整产业链;合并顺应监管,发挥协同,成第一梯队算力供应商,挖掘 AI 芯片领域能力 [2][7] - **合并后公司估值变化**:整体估值下降更合理,CPU 领域高速增长,申威系列芯片国产化替代潜力大,AI 算力芯片领域处国内第一梯队,预计三到五年实现百亿利润,股价响应预期,短期海光受益,长期曙光提升 [9] - **产业链整合趋势**:国内 CPU 算力、GPU 领域、操作系统、数据库、工业软件等环节并购重组趋势明显,预计今年及未来一到两年更多收并购落地 [4][10][11][12][14] 其他重要但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国内算力市场格局**:格局分散,通用 CPU 有四个架构六款芯片,X86 架构由兆芯、海光提供,ARM 架构由华为、长城提供,华为与飞腾底层架构协同,GPU 多家厂商参与融合 [10][12] - **合并后公司结构及募资计划**:合并后无实际控制人,由国资委、中科院等机构持股,计划向 35 个特定投资者定向募资用于交易税费、人员安置及整合费用,市场反应积极 [6]
睿创微纳: 2022年烟台睿创微纳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向不特定对象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定期跟踪评级报告
证券之星· 2025-06-10 13:09
行业前景与市场地位 - 国内特种装备类红外热像仪市场属于朝阳行业,渗透率较低,未来发展空间大[1] - 随着价格逐步降低及应用不断普及,国内外民用红外产品需求有望保持快速增长[1] - 公司在国内非制冷红外热成像细分领域拥有相对完整产业链,是国内少数具备非制冷红外探测器芯片自主研发能力并实现量产的公司之一[1] - 根据YOLE数据,公司红外热成像探测器出货量居全球第二[17] 经营与财务状况 - 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43.16亿元,同比增长21.28%,毛利率为50.26%[7] - 红外热成像业务收入39.09亿元,同比增长30.06%,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91.69%[7] - 2024年研发费用8.61亿元,占营业收入比重19.94%,累计专利授权2011件[13] - 2024年末现金类资产10.57亿元,经营性现金流净额4.50亿元[18] - 2024年末资产负债率37.20%,刚性债务17.54亿元,EBITDA对刚性债务保障倍数0.46倍[22] 募投项目进展 - 睿创转债发行规模15.65亿元,截至2025年3月末余额14.69亿元[2] - 募投项目包括供应链中心红外热成像整机项目(原艾睿光电项目)、合肥英睿红外热成像终端产品项目和智能光电传感器研发中试平台[2] - 截至2025年3月末,供应链中心项目已完成部分产线扩能,合肥英睿项目新厂房已建成,智能光电传感器平台已建设完成[3] 业务结构与市场分布 - 主营业务包括红外热成像(占比91.69%)和微波射频业务(占比6.73%)[7] - 2024年境内市场收入32.32亿元,占比75.82%,境外市场收入10.31亿元,占比24.18%[7] - 红外探测器及机芯模组产品2024年收入21.12亿元,毛利率58.29%;红外热像仪整机收入17.97亿元,毛利率48.20%[7] 风险因素 - 子公司艾睿光电被列入SDN清单,对海外业务造成一定影响[1][2] - 微波业务客户集中度高,2024年收入2.87亿元,同比下降29.14%[7] - 应收账款和存货规模较大,2024年末分别为13.18亿元和17.45亿元[18] - 原材料占总成本比例77.42%,面临价格波动风险[15]
铁流股份: 铁流股份2025年6月9日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
证券之星· 2025-06-10 08:14
公司产品与生产工艺 - 汽车离合器生产工艺采用5200吨超大型精密数字化冲压线,集成模具寿命预测系统、在线检测与先进工艺仿真技术,实现全链条质量可追溯 [1] - 新能源汽车电机轴为空心电机轴,工艺流程包含CNC车加工、渗碳热处理、精车/精滚齿/顶尖孔研磨/外圆磨等,产品精度控制在2至5μ [1] - 采用日本先进热处理技术,结合真空渗碳及氮碳共渗复合处理工艺,精确控制渗层梯度,提升表面硬度和芯部强韧性 [1] 并购历史与战略 - 2018年收购德国Geiger,引进其高精密零部件自动化生产线技术,并成立盖格新能源布局新能源汽车核心零件业务 [1] - 2019年收购湖北三环,2019至2021年度累计净利润完成业绩承诺的17442% [1] - 2021年收购运通四方和国联汽配,拓展汽车后市场智慧供应链及经销网络 [1][2] - 公司商誉仅1600余万,且控股股东零质押,财务状况健康 [2] 未来发展规划 - 加强研发投入,突破液力变矩器、双质量飞轮等核心传动部件国产化替代 [3] - 整合新能源汽车零部件技术资源,扩大市场份额 [3] - 打造商用车后市场全车件智慧汽车服务生态系统 [3] - 发挥德国、印度、泰国工厂的制造功能,提升全球市场份额 [3]
阿科力:聚醚胺行业景气度探底,关注COC国产化进程-20250610
长城证券· 2025-06-10 02:40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 维持“买入”评级 [4][11] 报告的核心观点 - 聚醚胺行业竞争加剧、价格下跌,公司业绩短期承压,但积极开拓市场力争突破;COC项目有望2025年量产,下游应用场景广阔,产品矩阵丰富或开辟新收入增长曲线,维持“买入”评级 [2][9][10][11]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财务指标 - 2023 - 2027E营业收入分别为5.37亿、4.66亿、6.08亿、11.26亿、15.65亿元,上升率分别为-24.7%、-13.1%、30.3%、85.3%、39.0%;归母净利润分别为0.24亿、-0.20亿、0.27亿、1.18亿、2.30亿元,上升率分别为-80.1%、-182.2%、235.9%、340.1%、95.4% [1] - 2024年经营性现金流净额0.84亿元,同比上升95.73%;投资活动现金流净额-3.79亿元,同比下降503.13%;筹资活动现金流净额1.92亿元,同比上升761.74%;期末现金及等价物余额2.56亿元,同比下降28.00% [8] 事件情况 - 2025年4月29日发布2024年年报,2024年收入4.66亿元,同比降13.14%;归母净利润-0.20亿元,同比降182.15%;扣非归母净利润-0.22亿元,同比降215.47%;24Q4营收1.02亿元,环比降16.88%;归母净利润-0.13亿元,环比降46.74% [1] - 2025年4月29日发布2025年一季报,1Q25收入1.06亿元,同比升2.70%;归母净利润-0.05亿元,同比降505.20% [2] 业务板块情况 - 2024年脂肪胺/光学材料板块收入分别为2.74/1.91亿元,YoY分别为-22.11%/3.96%,毛利率分别为-0.44%/17.91%,同比变化-9.73/-7.01pcts [2] - 2024年脂肪胺产量1.81万吨,同比降13.86%,销量1.88万吨,同比降9.17%;光学材料产量6711.22吨,同比升31.72%,销量6377.06吨,同比升19.26% [2] - 2024年聚醚胺销售均价14593.26元/吨,同比降14.24%;光学材料价格30021.47元/吨,同比降12.83% [3] - 1Q25聚醚胺销售均价14131.74元/吨,同比降12.26%;光学材料销售均价31495.14元/吨,同比升7.02% [8] 费用情况 - 2024年销售费用同比降14.75%,销售费用率1.50%,同比降0.03pcts;管理费用同比升0.10%,管理费用率8.01%,同比升1.06pcts;研发费用同比升1.64%,研发费用率3.94%,同比升0.57pcts;财务费用同比降4.35%,财务费用率-1.86%,同比降0.31pcts [3] 市场开拓情况 - 2024年国内聚醚胺市场竞争加剧、价格低位、毛利率低,公司成立阿科力(香港)有限公司开拓国际市场,聚醚胺MA223全年出口量约占单一品种销售量的60%,小规格聚醚胺全年销售量达4350吨,同比增约24% [9] COC项目情况 - 2024上半年高透光材料环烯烃单体量产并少量销售,高透光材料(环烯烃共聚物COC)千吨级生产线建成,2024年三季度试生产,争取2025年量产销售;远期阿科力潜江30000吨高透光材料产能预计2026年底完工 [10] - 2024年新设立4个自研项目,挖掘环烯烃共聚物潜在性能优势,为导入新兴应用领域提供适配方案,实现国产化替代及推广 [10]
超捷股份(301005) - 2025年06月09日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
2025-06-09 12:10
公司业务概况 - 公司长期从事高强度精密紧固件、异形连接件等产品研发、生产与销售,产品用于汽车关键零部件连接紧固及新能源汽车部分模块,还应用于电子电器、通信等行业 [2] 汽车业务增量 海外市场 - 以与国际一级供应商良好合作关系为基础拓展海外市场,汽车零部件出口是战略重点之一 [2] 国内市场 - 开发新客户,如蔚来、比亚迪等 [2] - 扩张产品品类,提升单车价值量 [2] - 受益于行业集中度提升 [2] - 推动国产化替代 [2] 毛利率下滑原因 - 2023 年上半年汽车行业增速放缓,削弱规模效应 [3] - 2021 年下半年起大宗物料上涨,增加产品成本 [3] - 2023 年无锡超捷项目投产,固定折旧摊销增加影响业绩,但 2024 年已盈利,利润端将逐步修复 [3] 商业航天业务 业务内容 - 制造商业火箭箭体结构件,如箭体大部段、整流罩等 [3] 产线建设 - 2024 年完成产线建设,同步建设燃料贮箱产线 [3] 客户情况 - 主要客户有蓝箭航天、天兵科技等商业航天火箭公司 [3] 产品交付 - 已批量交付整流罩、壳段等产品 [3] 价值量预估 - 主流尺寸商业火箭成本中结构件占比约 25%,目前可做结构件产品价值量约 1500 万,完成燃料贮箱产线建设后单枚火箭结构件价值量约 2500 - 3000 万 [3] 可回收火箭影响 - 国内可回收技术不成熟,未来即便部分零部件可回收也需修复,公司会同步布局 [3] 人形机器人业务 - 可提供多种紧固件、PEEK 材质产品等,已取得部分客户小批量正式订单,给其他客户打样,但未到产业规模化阶段,未取得大批量订单 [3] 低空经济领域业务 - 产品主要用于汽车、航空航天领域,已拓展飞行汽车等低空经济领域,该业务在营收端占比低,未对业绩构成重大影响 [4]
晶瑞电材: 晶瑞电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2025年度跟踪评级报告
证券之星· 2025-06-09 09:18
公司信用评级 - 中诚信国际维持晶瑞电材主体信用等级为A+ 评级展望稳定 并维持"晶瑞转债"和"晶瑞转2"信用等级为A+ [4][26] - 评级观点基于公司多元化业务结构 稳定优质的客户资源 显著的产品技术优势 增强的资本实力及较低财务杠杆水平 [4] - 同时关注市场竞争加剧 商誉减值导致盈利指标减弱 较大资本支出可能推升财务杠杆及控股股东持股比例持续下滑等因素的影响 [4] 业务运营 - 公司为国内最大高纯双氧水供应商 市占率超40% 同时是国内规模最大的半导体级高纯硫酸基地之一 [11] - 光刻胶部分产品占据国内主要市场份额 但高端产品仍由海外少数公司垄断 [11] - 2024年ArF光刻胶实现小批量出货 多款KrF及ArF光刻胶产品正在客户端验证 持续推进半导体关键材料国产化替代 [17] 财务表现 - 2024年营业总收入14.35亿元 较2023年12.99亿元增长10.5% 但净利润亏损1.91亿元 主要受商誉减值1.44亿元影响 [6][19] - 2025年一季度营业总收入3.70亿元 净利润0.53亿元 盈利情况有所修复 [6] - 截至2024年末总资产51.50亿元 所有者权益36.29亿元 资产负债率29.53% 处于较低水平 [6] - 总债务规模10.46亿元 其中短期债务占比13.55% 债务结构持续优化 [6][19] 产能与产销 - 光刻胶2024年产能2,800吨 产量1,101吨 销量1,388吨 销售均价14.28万元/吨 [14] - 高纯化学品2024年产能296,000吨 产量248,890吨 销量252,441吨 销售均价0.31万元/吨 [14] - 锂电池材料2024年产能35,000吨 产量21,714吨 销量22,065吨 销售均价1.18万元/吨 [14] - 工业化学品2024年产能223,000吨 产量255,672吨 销量258,930吨 销售均价0.05万元/吨 [14] 研发投入 - 2024年研发投入0.99亿元 占营业收入比例6.91% 较2023年5.47%提升1.44个百分点 [18] - 截至2024年末公司及下属子公司拥有专利175项 其中发明专利74项 [17] 资本支出与流动性 - 截至2024年末在建项目计划总投资42.59亿元 已投入约15亿元 未来投资规模较大 [18] - 2024年4月完成定向增发募集资金4.50亿元 增强资本实力 [10] - 截至2025年3月末获得银行授信额度23.18亿元 其中未使用额度20.32亿元 备用流动性充足 [20] 行业地位 - 相较于可比企业裕兴股份 公司业务结构更为多元化 行业技术壁垒较高 技术水平优势明显 [8] - 但市场占有率较为一般 受行业因素影响盈利指标较弱 财务杠杆处于较低水平且获现能力优于可比企业 [8]
半导体ETF(159813)全天净申购2.9亿份,成交额放量至3.35亿元
新浪财经· 2025-06-09 07:35
半导体ETF(159813)重仓海光信息超9%,这只ETF这几天申购资金比较少,没有海量的新增资金摊薄 收益。目前规模稳定在50亿左右,哪怕有套利资金也稀释有限。 国盛证券指出,中科曙光与海光信息吸收合并,是国产算力产业整合的标志性事件,既响应了国家算力 自主可控战略,也契合了全球科技竞争背景下的产业链协同需求。信创产业本身就是以国家战略为导 向,以自主可控、安全可靠为核心目标,核心领域涵盖基础硬件(如芯片、服务器)、基础软件(如操 作系统、数据库)、应用软件(如行业解决方案)和信息安全四大板块,是国产化替代的关键一环。 半导体ETF紧密跟踪国证半导体芯片指数,为反映沪深北交易所芯片产业相关上市公司的市场表现,丰 富指数化投资工具,编制国证半导体芯片指数。 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5月30日,国证半导体芯片指数(980017)前十大权重股分别为中芯国际(688981)、 寒武纪(688256)、海光信息(688041)、北方华创(002371)、韦尔股份(603501)、中微公司(688012)、澜起 科技(688008)、兆易创新(603986)、长电科技(600584)、紫光国微(002049),前十大权 ...
研判2025!中国半导体二极管行业产业链、市场规模及进出口分析:行业市场规模持续扩大,下游应用需求强劲驱动产业升级[图]
产业信息网· 2025-06-09 02:02
行业概述 - 半导体二极管是由半导体材料制成的两端电子器件 具有单向导电性 是电子电路中整流 检波 稳压 发光及光电转换等功能的基石 [2] - 按材料分类 半导体二极管可以分为硅二极管 锗二极管和化合物半导体二极管 [2] 行业发展历程 - 1956年至1960年代为萌芽期 中国半导体产业开始萌芽 国家实验室成功研制出第一只晶体管 国务院将半导体技术列为国家重点发展领域 [4][8] - 1960年代至1970年代为发展初期 中国成功研制出第一批半导体管 建立基础器件生产能力 但受到文化大革命冲击 [4][8] - 1970年代至1980年代为探索与挑战期 全国约有40家半导体相关工厂 但大部分仅能生产基础的分立器件 集成电路生产能力非常有限 [5][8] - 1980年代至1990年代为技术引进与追赶期 国家通过引进二手生产线和技术提升制造水平 但整体仍与国际水平存在较大差距 [6][8] - 1990年代至2000年代为合资与市场换技术期 通过合资引进技术 建成6英寸生产线 但核心技术仍未完全掌握 [6][8] - 2000年代至今为快速发展与自主创新期 行业形成一批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企业 在高端产品领域取得突破 [7][8] 市场规模 - 2024年中国半导体二极管行业市场规模为22.57亿美元 同比增长15.33% 主要得益于新能源汽车 5G通信 工业控制等下游应用领域的强劲需求 [1][10] - 2025年1-4月 中国二极管及类似半导体器件进口数量为1608亿个 同比增长2.16% 进口金额为537.93亿元 同比下降0.81% 反映出国内市场对基础元器件的刚性需求仍存 [12] - 同期出口数量为2290亿个 同比增长14.21% 出口金额为1021.60亿元 同比下降16.45% 呈现数量高增但价格下行的趋势 [12] 技术发展 - 第三代半导体材料如碳化硅和氮化镓的应用成为焦点 推动二极管向高频 高效 耐高压方向发展 [1][10] - SiC肖特基二极管已在电动汽车充电桩 光伏逆变器等领域实现规模化应用 [1][10] - 光电集成领域取得创新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团队提出的三电极光电二极管结构通过场效应调控实现光通信带宽提升60% [1][10] 重点企业经营情况 - 华润微拥有完整的IDM产业链 覆盖功率半导体全品类 [14] - 扬杰科技在二极管 整流桥等细分领域全球市占率领先 产品进入汽车电子 光伏逆变器等高端场景 2025年一季度营业收入为15.79亿元 同比增长18.90% 归母净利润为2.73亿元 同比增长51.22% [14][16] - 苏州固锝是全球最大的二极管生产商之一 每月产量达2.5亿只 占全球市场份额8%-9% 2025年一季度营业收入为9.01亿元 同比下降20.97% 归母净利润为0.37亿元 同比增长395.60% [14][18] - 士兰微是国内规模最大的集成电路芯片制造企业之一 拥有5/6/8英寸晶圆生产线 12英寸生产线已量产 [14][16] - 捷捷微电在晶闸管领域占据国内领先地位 二极管产品广泛应用于电力电子领域 [14][16] 行业发展趋势 - 技术升级加速向高端化迈进 第三代半导体材料如碳化硅和氮化镓成为核心驱动力 SiC二极管已广泛应用于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和光伏逆变器等领域 [20] - 下游需求呈现爆发式增长 新能源汽车 5G通信 工业控制等领域成为主要增量市场 新能源汽车中二极管在电池管理系统 电机驱动系统的应用量激增 [21] - 5G基站建设推动射频二极管需求 工业自动化对高可靠性二极管的需求持续增长 光伏逆变器和储能系统对高效整流二极管的需求扩大 [21] - 消费电子领域 LED照明和智能家电的普及带动高性能二极管需求 AIoT设备的兴起要求二极管向低功耗 集成化方向发展 [22] - 国家政策持续加码 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三期落地 重点支持晶圆制造和先进封装等领域 带动产业链协同创新 [23] - 国内企业通过IDM模式整合资源 提升高端制造能力 中低端市场已实现较高国产化率 正向高端领域突破 [23] - 产业链上下游合作深化 设备材料国产化率提升 进一步降低对进口依赖 推动行业向自主可控转型 [23]
ETF复盘0606|沪指尾盘逆袭翻红,半导体板块强势吸金
搜狐财经· 2025-06-06 11:47
市场行情回顾 - A股三大指数涨跌互现,上证指数收涨0.04%,深证成指收跌0.19%,创业板指收跌0.45%,全市场约2600只个股上涨 [1] - 主流宽基指数中,科创100指数上涨0.15%,涨幅领先;北证50今年以来涨幅达37.51%,表现最佳 [2] - 沪深两市成交额为11520.19亿元人民币,较上一交易日缩量 [2] - 港股恒生指数下跌0.48%,南向资金全天净买入67.66亿港元 [5] - 行业板块方面,有色金属(1.16%)、通信(1.00%)、石油石化(0.88%)涨幅居前,美容护理(-1.70%)、纺织服饰(-1.18%)、食品饮料(-0.92%)跌幅居前 [7] 半导体行业 - 算力龙头合并消息推动半导体板块活跃,半导体ETF(159813)单日净申购超2.5亿份 [8] - 行业长期成长动能明确,3nm先进制程加速渗透,AI驱动算力芯片需求爆发,国产化替代趋势下IP授权、先进封装环节持续受益 [8] - 头部厂商通过战略投入强化技术壁垒,供应链安全诉求提升推动国产设备及材料国产化进程超预期 [8] 医药行业 - ASCO年会中70多项中国研究者原创研究入选口头报告,涉及PD-1单抗、ADC等领域 [8] - 中国创新药对外授权交易进入爆发期,药企研发能力提升进入全球第一梯队,国际药企对中国创新药管线信任度大幅提升 [9] - 香港医药ETF(513700)跟踪的港股通医药指数今年以来涨幅达40.51%,PE为26.45,分位数13.21% [10] 指数估值表现 - 科创100指数今年以来上涨9.89%,PE为232.75,分位数62.41% [2][10] - 创业板50指数今年以来下跌6.82%,PE为29.97,分位数27.96% [10] - 中证500指数PE为29.10,分位数89.91%;沪深300指数PE为12.56,分位数57.15% [9][10] 行业ETF数据 - 有色金属板块领涨,国证有色指数今年以来上涨8.47%,有色ETF基金(159880)跟踪该指数 [7][10] - 半导体ETF(159813)跟踪指数PE为98.67,分位数88.09% [10] - 中证银行ETF(512730)跟踪指数今年以来上涨8.98%,PE为6.68,分位数93.47%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