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能过剩

搜索文档
产能过剩价格低迷 渤海化学2024年净亏损扩大
证券时报网· 2025-04-22 14:05
公司财务表现 - 2024年营业收入47.84亿元 同比增长48.31% [1] - 2024年净亏损6.32亿元 较上年同期亏损5.21亿元扩大21.3% [1] - 未分配利润为负 董事会决定不进行利润分配及资本公积金转增股本 [1] - 2023年营收32.25亿元 同比下降46.67% [2] 行业供需状况 - 中国丙烯总产能达7026万吨 同比涨幅56.94% [1] - 丙烯产能增长率10.54% 虽小幅回落但仍处偏高水平 [1] - 行业供应过剩压力持续凸显 主要源于供应日趋饱和及下游市场行情疲软 [1] - PDH装置全年开工率维持在72%-84%低位水平 [2] 产品价格走势 - 2024年丙烯市场价格同比小幅下跌 处于近五年中低位水平 [2] - 价格波动振幅明显收窄 季节性走势不显著 [2] - 利润偏弱对价格托底支撑增强 但供应压力限制上涨空间 [2] - 2023年丙烯山东市场主流价格持续下滑 导致产品毛利率大幅下降 [2] 业务构成与经营压力 - 主营业务分为丙烯/丙烷/氢气销售、石化产品贸易及数据卡/印刷/智能应用系统两大部分 [1] - PDH装置运营成本压力陡增 丙烯下游产品需求同步偏弱 [2] - 聚丙烯等下游产品行情表现不及往年 对丙烯价格制约作用明显 [2]
2024年业绩首亏!德福科技上市后年度净利接连走低
北京商报· 2025-04-20 10:03
公司业绩表现 - 2024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78.05亿元,同比增长19.51%,但归属净利润亏损2.45亿元,同比转亏,扣非后归属净利润亏损2.37亿元 [2] - 2023年公司归属净利润1.33亿元,同比下降73.65%,扣非后归属净利润6903万元,同比下降84.58% [4] - 2025年一季度公司净利扭亏,实现营业收入25.01亿元,同比增长110.04%,归属净利润1820.09万元 [6] 公司业务与客户 - 公司主营高性能电解铜箔研发、生产和销售,产品分为锂电铜箔和电子电路铜箔,2024年电解铜箔产量92851吨(+8.15%),销量92701吨(+17.18%) [4] - 主要客户包括宁德时代(2024年贡献销售额19.48亿元,占比26.13%)、ATL、国轩高科、欣旺达、BYD等,并布局LG新能源、德国大众Power Co等海外客户 [4] 行业竞争与产能 - 2024年国内铜箔总产能200万-210万吨/年,其中锂电铜箔占70%,电子电路铜箔占30%,行业综合产能利用率56%-58%,中低端产能过剩 [5] - 2024年锂电铜箔产量69万吨(+35%),电子电路铜箔产量47万吨(+10%),锂电销量65万吨,标箔销量44万吨,需求端较2023年略有改善 [5] - 2024年原计划新增产能50万吨,实际仅建成15万吨,行业普遍观望,多家公司暂停项目投资 [5] 公司产能规划 - 截至2024年末公司建成产能15万吨/年,位居内资铜箔企业第一梯队,2025年预计新增2.5万吨/年产能,总产能将达17.5万吨/年 [6] - 公司预计低端产能出清和行业洗牌将改善供需关系 [6] 公司股权与市值 - 实控人马科直接持有公司30.55%股份(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 [6] - 截至4月20日收盘,公司股价13.53元/股,总市值85.28亿元 [7]
中国锂矿双雄的年度对决|独家
24潮· 2025-04-13 22:34
锂矿双雄经营困境 - 天齐锂业2024年归母净利润巨亏79.05亿元,同比下降208.32%,连续5个季度亏损;赣锋锂业2024年亏损20.74亿元,同比下降141.93%,为2007年以来首次亏损 [2] - 天齐锂业营业收入连续6个季度下降,近5个季度降幅均超50%;赣锋锂业营业收入连续7个季度下降 [2] - 两家公司海外业务收入大幅下滑,天齐锂业同比下降81.13%,赣锋锂业同比下降63.68% [2][5] 公司战略差异 - 赣锋锂业投资百亿进入锂电池制造领域,实现"资源、冶炼、电池"一体化布局 [2] - 天齐锂业专注于上游锂资源,业务涵盖锂矿开发、锂精矿加工和锂化工产品生产销售 [2] - 赣锋锂业锂电池制造平台赣锋锂电2024年营业收入60.73亿元,同比下降23.14%,净利润率仅1.01% [8] 财务与运营数据 - 天齐锂业2024年总营收130.63亿元,同比下降67.75%;赣锋锂业总营收189.06亿元,同比下降42.66% [5] - 天齐锂业锂系列产品毛利率46.07%,同比下降38.92个百分点;赣锋锂业毛利率10.47%,同比下降2.06个百分点 [5] - 赣锋锂业锂电池产能规划达50GWh,总投资预算268亿元,但资金储备仅59.59亿元,短期有息负债160.28亿元 [8] 行业供需格局 - 2024年碳酸锂价格下跌32%,收于7.33万元/吨 [7] - 2025年预计锂资源供给过剩持续,价格中枢在60000~90000元/吨 [7] - 中国储能电芯2024年规划产能1000GWh,实际出货仅300GWh,产能利用率不足35% [8] - 全球动力电池企业2025年产能规划可能超8000GWh,而需求预测仅约2000GWh [8]
中国锂矿双雄的年度对决|独家
24潮· 2025-04-13 22:34
锂矿双雄经营困境 - 天齐锂业连续6个季度营收下降,近5个季度降幅超50%,24年归母净利润巨亏79.05亿元(同比下降208.32%),连续5个季度亏损 [1] - 赣锋锂业连续7个季度营收下降,24年亏损20.74亿元(同比下降141.93%),为2007年以来首次亏损 [1] - 两家公司海外业务收入分别同比下降81.13%和63.68% [2][5] 财务数据对比 - 天齐锂业24年营收130.63亿元(同比下降67.75%),赣锋锂业189.06亿元(同比下降42.66%) [4] - 天齐锂业毛利率46.07%(同比下降38.92个百分点),赣锋锂业10.47%(同比下降2.06个百分点) [5] - 天齐锂业经营现金流净额55.54亿元(同比下降75.52%),赣锋锂业51.61亿元(同比增长3434.93%) [5] - 天齐锂业资金净值40.08亿元(同比下降5797%),赣锋锂业-100.69亿元(同比下降29515%) [5] 业务布局差异 - 赣锋锂业投资百亿进入锂电池制造,实现"资源、冶炼、电池"一体化布局 [1] - 天齐锂业专注上游锂资源,涵盖锂矿开发、锂精矿加工和锂化工产品生产销售 [1] - 赣锋锂电24年营收60.73亿元(同比下降23.14%),净利润率仅1.01% [10] 行业供需格局 - 24年碳酸锂主力合约收于7.33万元/吨,较年初下跌32% [8] - 25年预计碳酸锂价格中枢在60000~90000元/吨,供过于求局面难以扭转 [8] - 25年全球动力电池企业产能规划可能超8000GWh,而需求预测仅2000GWh左右 [10] - 24年中国储能电芯规划产能1000GWh,实际出货300GWh,产能利用率不足35% [9] 产能与投资 - 赣锋锂业4大锂电池项目产能规划合计50GWh,总投资预算268亿元 [10] - 赣锋锂业24年末资金储备59.59亿元,短期有息负债160.28亿元,缺口超100亿元 [11] - 天齐锂业24年对外投资62.57亿元(同比增长40.7%),赣锋锂业135.98亿元(同比下降0.14%) [5] 运营效率 - 天齐锂业员工3151人,人均创收434.37万元/年(同比下降72.89%),赣锋锂业16460人,122.21万元/年(同比下降54.26%) [6] - 天齐锂业固定资产周转率1.21次,赣锋锂业1.32次 [6] - 天齐锂业总市值489.76亿元(同比下降39.54%),赣锋锂业624.73亿元(同比下降15.39%) [6]
新一轮供改破局(国金宏观张馨月)
雪涛宏观笔记· 2025-04-13 14:12
文章核心观点 “内卷式”竞争是市场资源配置功能受限的结果,破局需从“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两个维度着手;近期政策密集释放积极供给侧改革信号,本轮供给侧改革预计围绕化解低端产能过剩和扩大中高端产能供给展开 [1][3][6] 各部分总结 哪些行业面临产能过剩问题 - 产能过剩可从产能利用率和价格利润率两个维度定义 [8][14] - 产能利用率方面,绝对值以低于80%为划分标准,2024年Q4工业和制造业产能利用率分别为76.2%和76.4%,环比回升;相对值结合历史分位数判断,2024Q4工业产能利用率处于65.9%的历史分位水平,非金属矿物等行业产能利用情况相对较低 [9][13] - 价格和利润率方面,汽车制造等行业面临价格下降和利润减少压力,专用和通用设备盈利好但价格承压,有色金属等行业供需结构矛盾相对有限 [14] - 光伏、锂电等新兴行业面临产能过剩压力,光伏价格下跌、利润下滑,锂电行业盈利分化 [16] - 综合指标,非金属矿物等行业可能存在产能过剩,但判断需考虑行业特性和生命周期,下行行业落后产能无法出清会形成过剩,上行行业短期供过于求会改善 [20][23] 新一轮供改如何破局 - 产能过剩分为摩擦性、周期性、结构性三种类型,处于下行周期且结构性产能过剩的行业是本轮供给侧改革重点对象,关键是引导低效落后产能有序退出 [24] - 以钢铁为例,传统建筑用钢需求下降,工业用钢需求上升但不足以弥补减量,特种钢供给不足,预计本轮减产规模3000 - 5000万吨 [25][27] - 新兴产业民营企业占比高、需求处于上行周期,落后产能形成与技术迭代和地方政府行为有关,对于摩擦性产能过剩,市场可自发调节,政府应推动其有序发展和技术创新 [29][32] - 破解“内卷式”竞争要整治违规补贴,通过财税体制改革改善地方政府问题 [34]
新一轮供改破局(国金宏观张馨月)
雪涛宏观笔记· 2025-04-13 14:12
供给侧改革政策信号 - 近期政策密集释放供给侧改革信号,强调供需两侧协同发力化解重点产业结构矛盾[4][5] - 政策表述从"产能过剩"转向"重点产业结构矛盾",聚焦低端过剩与高端不足并存问题[7] - 具体措施包括优化产业布局、淘汰落后产能、加强行业自律等[5][6] 产能过剩定义与评估维度 - 产能过剩定义为产能利用率低于80%或价格利润持续下滑[8][9] - 绝对标准:工业部门2024Q4产能利用率76.2%(制造业76.4%),处于轻度过剩区间[9] - 相对标准:工业产能利用率历史分位数65.9%,过剩集中在非金属矿物/黑色金属/医药等12个行业[12] - 价格利润维度:汽车/化工/黑色金属等行业PPI和利润率均处历史低位[14] 重点行业产能现状 - 传统行业:钢铁表观消费量8.9亿吨,11.5%产量依赖出口,特钢进口311.2万吨显示高端供给不足[22][24][27] - 新兴产业:光伏价格指数较2022年跌75.6%,板块2024年前三季度平均净利润-0.53亿元[16] - 锂电池行业分化:宁德时代2024年产能利用率76.3%,但全行业利用率不足50%[30] 供给侧改革分类与路径 - 结构性过剩行业(钢铁/水泥/光伏)需行政手段淘汰落后产能[23][24] - 新兴产业通过市场出清:锂电龙头亿纬锂能产能利用率达83.6%[30] - 政策破局关键:整治违规补贴,实施《公平竞争审查条例》[32] 行业生命周期影响 - 下行周期行业(建筑钢材)需强制去产能,上行周期行业(新能源)依赖市场自发调节[22][30] - 新兴产业摩擦性过剩主因技术迭代快(如光伏设备快速淘汰)和地方重复建设[30]
这一锂电上市公司扭亏为盈
起点锂电· 2025-04-10 10:40
嘉元科技2025年一季度业绩表现 - 预计2025年第一季度实现营业收入17亿元至23亿元,同比增加7.7亿元至13.7亿元,增幅82.80%至147.32% [5] - 预计第一季度实现归母净利润2200万元至3000万元,同比扭亏为盈 [5] - 扣非净利润预计1000万元至1350万元 [5] - 业绩增长主因:销售订单增加、产能利用率提升、单位生产成本下降带动毛利率上升 [5] 锂电铜箔行业动态 - 2023-2024年行业经历价格下行,2025年市场订单显著恢复(诺德股份、嘉元科技、德福科技等均获订单) [5] - 行业前期快速扩产导致产能过剩,加工费大幅下降,但当前部分产品加工费已触底回升 [5] - 截至3月26日,电池级铜箔价格上涨900元/吨至101200元/吨 [6] - 头部企业凭借产能和技术优势率先进入行业"回升期" [7] 嘉元科技业务与技术布局 - 主营业务:高性能电解铜箔、复合铜箔、铜合金丝线材,产品应用于锂电池、覆铜板、印制线路板等领域 [8] - 技术优势:4.5μm极薄铜箔实现产业化,高延高强铜箔技术领先 [8] - 研发方向:复合铜箔、可剥离载体铜箔、半固态/全固态电池集流体产品(已小批量供货) [9] - 国际化进展:与宁德时代等头部企业合作,2024年导入新海外客户,2025年1月再获海外订单 [10][11] 产能与生产规模 - 已建成6个生产基地,铜箔年产能超10万吨 [12] - 2024年实际铜箔产量6.8万吨 [12]
福莱特股东减持背后:营收首次下滑、净利创最大降幅 直接融资125亿负债率仍远超同行
新浪证券· 2025-04-09 09:17
文章核心观点 福莱特2024年业绩不佳,营收和净利润下滑,毛利率持续下行,海外销售占比重新上升引发担忧,且公司多次募资扩产、收购矿山仍未能扭转盈利能力下滑趋势,负债率高于可比公司 [1][2][3] 业绩表现 - 2024年公司营收186.83亿元,同比减少13.20%,归母净利润10.07亿元,同比减少63.52% [3] - 2024年第四季度营收40.79亿元,同比减少27.67%,归母净利润 -2.89亿元,同比减少136.54% [3] - 2024年光伏玻璃营业收入168.16亿元,同比减少14.54%,平均销售单价13.30元/平,同比减少17.59%,业务毛利率15.64%,同比减少6.81个百分点 [3] - 2024年光伏玻璃全年销量约12.65亿平,同比仅提升3.70% [3] 业绩不佳原因 - 行业产能过剩,光伏玻璃价格持续下跌,供需失衡致价格不断下降 [1][3] - 全球光伏新增需求放缓 [2] 海外销售情况 - 海外销售占比在连续几年下降后,2024年重新上升,虽推进海外产能布局分散风险,但引发市场对未来业绩前景担忧 [5] 融资情况 - 2015年港股IPO,2019年2月A股上市后开启对外募资,2020年12月定增募资25亿,2022年6月发行可转债募资40亿,2023年7月定增募资60亿,三次直接融资合计125亿 [6][7] - 公司负债率显著高于信义光能 [1][7] 矿山收购情况 - 2021年10月拟收购大华矿业和三力矿业各100%股权,2022年2月交易最终对价确定为33.44亿元 [8] - 收购未能扭转盈利能力大幅走弱趋势,2021年至今毛利率和净利率连续4年下滑 [8] 股东减持情况 - 特定股东陶宏珠女士拟3个月内通过集中竞价交易减持不超过250万股公司股份,减持价格按市场价格确定 [1]
去年还说储能电芯产能过剩,今年就爆单了?
阿尔法工场研究院· 2025-04-08 13:33
行业现状 - 2025年开年以来,包括宁德时代、亿纬锂能在内的多家头部电池厂商储能产线几乎全部满负荷运转 [1] - 2024年中国储能电芯规划产能超1000GWh,但实际出货量仅300GWh,产能利用率不足35%,行业产能明显过剩 [4] - 2025年开年出现满产求"芯"现象,主要受抢装潮、出海热、新蓝海三股力量拉动 [5] 政策影响 - 136号文件规定2025年6月1日前并网的存量项目采用"差价结算机制",导致新能源开发商陷入"时间焦虑",大量项目集中在"531节点"前抢装 [5][6] - 2025年以来,山东、河南、甘肃等12个省份已下发储能电站项目明确指标,合计规模超30GW/80GWh [7] 海外市场 - 国内储能企业在海外斩获大量订单,中东市场半年内最大订单从阳光电源7.8GWh到比亚迪12.5GWh,最终宁德时代以19GWh刷新纪录 [9] - 2025年企业签订订单情况显示,阿特斯在欧洲获得2GWh订单,宁德时代在阿布扎比获得19GWh订单,比亚迪在沙特获得12.5GWh订单 [10] - 海外数据中心储能需求旺盛,南都电源在20天内拿下3.6亿美国数据中心锂电设备采购项目 [16] 新增长点 - 数字中心储能成为新的市场增长点,数据中心电力需求在100MW以上,年耗电量相当于35-40万辆电动汽车的用电量 [14] - 数据中心储能锂电池应用从备电向供能类型转变,GGII预计2027年全球数据中心储能锂电池出货量将突破69GWh,2030年增长至300GWh [18] - 国内市场,甘肃省庆阳市政府与多家企业签署协议,将投资20亿元建设储能装备制造基地及配套电站 [17] 企业动态 - 亿纬锂能子公司与北京海博思创签订战略合作协议,预计2025-2027年度采购电芯总量50GWh [22] - 广州智光储能与厦门海辰储能签署战略采购协议,2025-2026年度预计采购总量15GWh [23] - 宁德时代与福州市政府签约,规划电池年产能40GWh,福鼎生产基地年产能25GWh [25][26] - 亿纬锂能启动荆门高新区超级工厂二期工程,总投资108亿元,规划年产能60GWh [28] - 远景动力沧州电池超级工厂二期项目开工,规划年产能20GWh,全部达产后预计年产值200亿元 [30] - 赣锋锂电南昌年产10GWh新型电池项目预计2025年底形成产能 [31] - 瑞浦兰钧在江苏淮安开工10GWh储能系统集成项目,预计年销售收入40亿元 [32] - 欣旺达泰国工厂获批投资超500亿泰铢,用于电动汽车及储能系统电池生产 [33] 行业趋势 - 2024年全球储能锂电池出货量同比增长超55%,中国企业贡献了全球90%以上的产能,且首次包揽TOP10榜单 [34] - 2025年头部企业凭借稳定的客户资源保持较强市场竞争力,储能电池市场集中度进一步向头部聚拢 [35] - 行业存在产能过剩问题,部分企业盲目跟风扩产导致市场供过于求,价格竞争激烈,行业毛利率持续下滑 [36][37] - 专家指出企业扩产时应关注技术和产品创新,跟不上技术迭代的产能将被市场淘汰 [39][40]
中金:如何判别成长行情走势?
中金点睛· 2025-04-04 00:03
成长行情分析 - 成长行业通常具有高增长特征,在A股市场往往显现较高估值,其内涵随时代变迁而变化,可分为科技成长、制造成长和消费成长三大类 [2] - 科技和制造成长行情爆发性强但周期性明显,消费成长则具有更好的稳定性和持续性 [2] - 成长行情影响因素按重要性排序:产业趋势和盈利兑现>宏观环境>产业和监管政策>外部环境>估值>情绪指标>股市资金面 [3] - 当前AI成长行情可能仍处于早期阶段,回调后迎来布局机会 [4] 成长行情影响因素 - 产业趋势和盈利兑现是决定性因素,高景气行业稀缺时成长行情难以持续 [3] - 宏观环境并非决定性因素,但"低增长、低通胀、低利率"环境有利于成长行情扩大超额收益 [3] - 产业和监管政策是充分非必要条件,政策边际调整容易导致行情拐点 [3] - 估值不决定行情高度,但估值修复至相对高位后波动将加大 [3] - 情绪指标对短期择时有效,但中期效果有限 [3] - 股市资金面中主导资金变迁对风格影响大,不同资金偏好导致风格分化 [3] AI产业投资策略 - AI产业高景气可能仍在早期,算力、云计算等基础设施有望率先兑现业绩 [4] - 当前国内经济转型和低增长、低通胀环境对AI成长行情有利 [4] - 港股科技10巨头指数估值从12.9倍修复至17.5倍,近期回落至16.5倍,具备吸引力 [4] - 建议关注算力硬件、云服务供应商、数据中心等上游环节,以及消费电子、机器人、智能驾驶等下游领域 [4] - 科技创新的不确定性意味着指数投资可能是较好方式,因行业格局变化大 [5] - 科技产业链投资通常遵循"卖铲子"公司→应用环节→闭环生态龙头的顺序 [6] - 产业全球竞争力提升可能带来市值占比提升、国际资金流入和估值溢价扩张 [6] 产业发展规律 - 智能手机产业链发展路径:零组件环节破局→设备制造商赶超→移动互联网爆发 [59] - 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发展路径:锂电池材料受益→动力电池环节成长→车企崛起 [65] - 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全球占比超过70%,动力电池份额超70% [65][69] - AI产业发展可能遵循类似路径:算力需求→应用开发→成熟应用龙头 [77] 市场表现特征 - 1995年以来美股科技行业仅微软长期位于市值前十,大量早期龙头已退市 [73] - 中国科技行业仅腾讯和网易长期位于市值前十 [74] - 产业全球竞争力提升通常伴随市值份额上升、外资流入和估值溢价扩张 [79] - 中国汽车产业链全球市值占比已超过一半 [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