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全球化布局
icon
搜索文档
巨星科技(002444):电动工具新增欧洲大订单,国际化优势持续加强
山西证券· 2025-08-04 12:04
投资评级 - 首次覆盖给予"买入-A"评级 [1][8] 核心观点 - 电动工具业务取得欧洲大订单,预计每年采购金额不少于1500万美元,超过2024年电动工具收入的5% [3][4] - 2024年电动工具业务收入同比增长36.53%,2025年下半年开始交付新订单,预计2025年相关收入不超过1000万美元 [4] - 自有品牌销售收入同比增长35.97%,综合毛利率达32.01%,电动工具毛利率提升3.83pct至23.83% [5] - 全球化布局加速,拥有23处生产制造基地,新增东南亚产能并推动墨西哥、新加坡和马来西亚产能落地 [5] 财务数据 - 预计2025-2027年归母净利润26.1/31.8/38.5亿元,同比增长13.5%/21.5%/21.3% [8] - 2025-2027年EPS为2.2/2.7/3.2元,对应PE为15/12/10倍 [8] - 2024年营业收入同比增长35.4%至147.95亿元,净利润同比增长36.2%至23.04亿元 [10] - 2024年ROE为14.3%,综合毛利率32.01%,净利率15.6% [10][5] 市场表现 - 当前收盘价31.77元,年内最高/最低价34.63/19.94元,总市值379.49亿元 [2] - 流通A股市值363.18亿元,流通A股/总股本11.43/11.94亿股 [2] 业务进展 - 电动工具产品首次进入欧洲市场,20v锂电池工具实现决定性突破 [4] - 跨境电商高速增长,非美地区渠道拓展取得进展 [8] - 全球一体化分布式制造体系降低采购成本,中美欧仓储物流体系完善 [5]
分享“A+H”模式红利 今年超80家A股公司正处赴港上市之路上
财经网· 2025-08-04 02:00
A股公司赴港上市概况 - 今年以来已有10家A股公司在港股上市 另有超80家A股公司处于赴港上市不同阶段[1] - 2023年4月中国证监会发布支持内地行业龙头企业赴港上市政策 香港交易所去年10月优化新上市审批流程时间表[1] - 多家公司近期发布赴港上市公告 包括晶合集成、华恒生物、芯海科技、滨化集团、利欧集团等[1][2] 企业赴港上市驱动因素 - 全球化布局需求成为核心驱动力 通过港股平台实现"资本+产业"双重出海[3] - 有助于深化全球化布局 增强境外融资能力 吸引多元化投资者[1] - 借助国际资本市场资源与机制优势 优化资本结构 拓宽多元融资渠道[1][4] 港股上市企业案例表现 - 宁德时代港股募资用于欧洲工厂扩建 今年上半年海外收入612.08亿元占比34.22% 较2024年上半年30.48%提升[3] - 宁德时代H股获较高溢价 8月1日H股403港元/股 A股263.07元/股[3] - 华恒生物L-丙氨酸产品市场份额全球第一 2024年海外收入10.32亿元同比增长30.34% 占全年营收47.4%[3] 双市场战略价值 - 构建"A+H"双市场韧性 形成融资灵活性、投资者结构、风险分散等方面的互补优势[4] - 香港作为连接内地与全球的支点 其制度创新与资金池功能持续为中国企业出海提供支撑[4] - 双市场韧性有望成为更多行业龙头标配战略 是企业全球化进程必然选择和国家金融战略布局体现[4]
铭普光磁1.18亿收购深圳ABB电动交通60%股权,布局充电桩产业链
搜狐财经· 2025-08-03 15:36
收购交易概况 - 铭普光磁拟以1.18亿元收购深圳ABB电动交通60%股权 交易完成后将纳入合并报表范围 交易不涉及关联交易或重大资产重组 交割需满足先决条件及监管部门批准 [1] 标的公司业务数据 - 深圳ABB电动交通为ABB E-Mobility B.V子公司 业务覆盖全球70多国 提供交流/直流充电设备硬件 CPMS管理系统及CaaS服务等多元化解决方案 [3] - 2024年海外收入占比达三分之二 2025年Q1营业收入5422.77万元 净利润1712.46万元 期末净资产2.69亿元(总资产7.23亿元 负债4.55亿元) [3] 产业协同逻辑 - 充电桩市场受政策 技术 需求三重驱动 单桩需配置变压器 电感等磁性元器件 与铭普光磁主营业务形成直接协同 [4] - 标的公司成熟海外渠道(欧洲 东南亚等)可加速铭普光磁全球化布局 实现供应链与销售网络的战略互补 [4]
分享“A+H”模式红利 今年年内超80家A股公司正处在赴港上市之路上
证券日报· 2025-08-03 12:09
A股公司赴港上市概况 - 今年以来已有10家A股公司在港股上市 另有超80家A股公司处于赴港上市的不同阶段[1] - 政策支持包括中国证监会2023年4月发布的5项资本市场对港合作措施 以及香港证监会和港交所2023年10月优化的新上市审批流程[1] 赴港上市驱动因素 - 深化全球化布局和增强境外融资能力是核心驱动力 可吸引多元化投资者[1] - 构建"A+H"双市场韧性可形成融资灵活性 投资者结构和风险分散的互补优势[3] - 香港作为连接内地与全球的支点 其制度创新和资金池功能持续支撑中国企业出海[3] 典型案例分析 已上市企业 - 宁德时代港股募资主要用于欧洲工厂扩建 实现"资本+产业"双重出海[2] - 2024年上半年宁德时代海外收入612.08亿元 占比34.22% 较2023年同期30.48%提升[2] - 截至8月1日宁德时代H股403港元/股 较A股263.07元/股存在溢价[2] 筹备上市企业 - 晶合集成筹划H股上市以优化资本结构 拓宽多元融资渠道[1] - 华恒生物作为全球L-丙氨酸市场份额第一的企业 2024年海外收入10.32亿元 同比增长30.34% 占比47.4%[3] - 芯海科技 滨化集团 利欧集团等多家公司已发布赴港上市相关公告[2] 行业趋势展望 - "双市场韧性"战略有望成为更多行业龙头的标配[3] - 企业通过港股平台可提升品牌影响力与核心竞争力[3]
目标年销500万辆!独立后的长安汽车,凭啥这么狂?
电动车公社· 2025-08-02 16:33
公司架构调整 - 长安汽车独立为国务院国资委直接管理的汽车企业,级别提升至与一汽、东风平级的一级央企 [2][4] - 原"中国长安"更名为"辰致汽车",专注于汽车零部件领域,新成立的中国长安汽车集团整合了重庆长安和辰致集团 [4][36] - 2023年三大央企汽车集团销量:一汽320万辆、东风189.59万辆、长安268.4万辆,长安销量表现获得官方认可 [6] 历史沿革与业务背景 - 长安汽车前身为1862年洋务运动时期的上海洋炮局,1957年成立国营长安机器制造厂,造车历史约60余年 [11][12][14] - 1984年注册"长安"品牌,生产中国第一批微型汽车,2000年后推出长安之星、奔奔等车型 [20] - 此前长安汽车隶属兵器装备集团,产权复杂,独立后有助于简化决策流程和全球化布局 [23][25][26] 战略规划与资源整合 - 新集团目标: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汽车集团,聚焦新能源、智能化、全球化三大计划 [27][31] - 业务架构保持稳定,旗下五大整车品牌(长安、长安启源、深蓝、阿维塔、长安凯程)定位不变 [31] - 辰致集团作为全资子公司,业务涵盖零部件、物流、摩托车等,未来将拓展跨行业合作 [36][38] 销量目标与产品布局 - 2024年上半年销量135.5万辆(8年新高),全年目标300万辆 [49] - 2030年目标:整车产销500万辆(新能源占比超60%、海外占比超30%),进入全球车企TOP10 [57] - 分品牌目标:长安启源2030年180万辆、深蓝汽车200万辆、阿维塔80万辆 [52][54][55] - 2024年下半年密集新品发布:长安启源Q07激光版/A06/B216、深蓝汽车半月一款新车 [52] 行业定位与竞争策略 - 调整"三力"为产品力、流量力、生态力,强化用户思维和智能互联属性 [60][61] - 推进"152"全球化布局(5大区域、20个海外工厂),实现全产业链出海 [42][44] - 利用央企身份整合资源,深蓝汽车已以"央企新能源销冠"进行市场宣传 [45][47]
10家湾区国企上榜世界500强,5家广深国企“跑”进榜单
搜狐财经· 2025-08-02 08:16
中国企业上榜情况 - 2024年《财富》世界500强榜单中共有130家中国企业上榜,其中国有企业占85家[1] - 粤港澳大湾区上榜国企数量为10家,主要分布在广州(6家)、深圳(3家)、香港(1家)[1] - 在国资系统监管企业上榜数量整体减少的情况下,湾区上榜国企数量与去年持平[1] 排名变化情况 - 124家中国大陆企业中,49家排名上升,68家名次下降[2] - 10家湾区国企中华润上升5位至67名,中国电子上升8位至427名,其余排名均下降[2][3] - 华润、南方电网、招商银行三家央企排名前200,其余多处于400-500区间[2] 重点企业表现 - 华润从2010年395位提升至今年67位,连续14年上榜[3] - 中国电子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2664亿元,连续15年上榜[3] - 广汽排名252位,较去年下滑71位,连续13年上榜[4] - 广州工控今年位列406位,连续三年入围[4] - 广药集团位居459位,连续五年上榜,制药分行业排名第14位[5] - 深投控排名414位,连续五年上榜,2024年营收377亿美元[6] - 广新集团从去年427位上升至418位[6] - 广州建筑排名455位,2021年首次上榜[6] 行业动态 - 10家中国汽车及汽车零部件企业中,3家排名上升,7家下降[4] - 中国汽车企业利润总额比2024年下跌30亿美元[4] - 电动汽车产销量快速增长但销售收益率降低是行业普遍挑战[4] 企业发展策略 - 广汽在流程、组织和体制机制三大维度推动转型[4] - 广州工控通过战略重组、产业升级、创新驱动实现跨越式发展[5] - 广药集团通过科研创新、数智转型、资本运作、多维出海保持竞争力[5] - 深投控以科技金融、科技园区、科技产业三大产业集群发展[6] - 上榜国企在优化产业结构、科技创新、全球化布局、资本赋能上持续发力[6]
长城汽车7月销售10.44万辆,WEY牌同比暴涨263.29%
巨潮资讯· 2025-08-02 03:06
销量表现 - 公司7月总销量达104,372辆,同比增长14.34% [2] - 哈弗品牌7月销量56,221辆,同比增长6.19%,1-7月累计377,648辆,同比增长7.08% [2][3] - WEY品牌7月销量10,045辆,同比暴涨263.29%,1-7月累计44,539辆,同比增长96.8% [2][3] - 长城皮卡7月销量13,772辆,同比增长14.5%,1-7月累计110,000辆,同比增长5.83% [2][3] - 欧拉品牌7月销量4,300辆,同比下降10.04%,1-7月累计18,208辆,同比下滑50.15% [2][3] - 坦克品牌7月销量20,020辆,同比增长7.16%,1-7月累计123,680辆,同比略降8.19% [2][3] 新能源与海外市场 - 新能源车型7月销售34,593辆,占集团总销量的33.1%,1-7月累计195,007辆 [3] - 海外市场7月出口41,088辆,1-7月累计238,746辆 [3] 生产数据 - 哈弗品牌7月产量51,663辆,同比增长5.05%,1-7月累计369,079辆 [3] - WEY品牌7月产量10,420辆,同比增长431.63%,1-7月累计46,337辆 [3] - 长城皮卡7月产量13,736辆,同比增长9.37%,1-7月累计110,702辆 [3] - 欧拉品牌7月产量3,544辆,同比下降3.01%,1-7月累计17,951辆 [3] - 坦克品牌7月产量21,425辆,同比增长18.32%,1-7月累计127,750辆 [3] 核心驱动因素 - 销量增长主要得益于WEY品牌的爆发式增长及哈弗品牌的稳定表现 [4] - 新能源车型占比提升,海外市场持续拓展 [4] - 欧拉品牌仍需优化产品策略以应对竞争 [4]
海天国际(1882.HK):升级扩产双轮驱动 出海进程提速
格隆汇· 2025-08-02 02:26
公司概况 - 海天国际是深耕注塑机行业50余年的龙头企业 拥有电动注塑(长飞亚系列)和伺服液压(MA、JU等系列)两大产品体系 分别应用于光学、医疗及汽车、家电等领域 [1] - 注塑机业务是公司营收的主要来源 2018-2024年营收占比稳定在95%以上 其中MA系列为核心贡献点 2018-2022年营收占比均超59% [1] - 2024年公司实现营收161.28亿元 同比增长23.41% 2018-2024年CAGR达6.83% 归母净利润30.80亿元 同比增长23.63% 2018-2024年CAGR为8.23% [1] - 公司海外市场表现突出 2024年外销占比37.3% 正向"内外销各占50%"的"五五战略"推进 [1] 行业分析 - 注塑机作为塑料成型核心装备 广泛应用于新能源汽车、医疗、3C电子等领域 塑料制品应用广泛性为需求平稳增长奠定基础 [2] - 2023年中国塑机行业680家规模以上企业主营收入约941亿元 同比增长3.0% 2011-2023年CAGR约6.5% [3] - 中国注塑机产量连续22年全球第一 占全球总量50% 销售收入占全球市场1/3 产品出口至200多个国家和地区 2024年贸易顺差扩大至16.52亿美元 [3] 市场动态 - 中国注塑机出口需求显著增长 2025年6月对东南亚出口增速达138.7% 出口金额占总出口42.9% [3] - 全球人均塑料消费量呈增长趋势 新兴市场因人均消费基数较低存在广阔提升空间 [3] - 中国头部企业如海天国际、伊之密市场份额持续上升 与欧洲、日本企业的技术差距逐步缩小 [3] 公司竞争力 - 海天国际核心财务指标领先同业上市公司震雄集团、泰瑞机器 [4] - 长飞亚系列电动注塑机全球已有超3万台在约60国使用 技术迭代有望突破海外高端市场 [4] - 公司外销占比从2020年近30%升至2024年近40% 已在印度、墨西哥落地产能 塞尔维亚、日本等地新建产能预计2025年起投产 [4]
协同重塑全球珠光材料竞争格局 环球新材国际6.65亿欧元并购案落地
搜狐财经· 2025-08-01 11:40
收购交易概述 - 环球新材国际以6.65亿欧元(51.87亿元人民币或55.86亿港元)完成对德国默克表面解决方案业务(SUSONITY)的收购,创中国珠光材料行业最大规模跨国并购纪录 [1] - 交割仪式于7月31日在德国法兰克福举行,SUSONITY将作为子公司独立运营 [1] - 此次收购是公司全球化战略的关键步骤,标志着其进入全球表面性能材料竞争核心领域 [1] 战略意义与协同效应 - 收购整合德国、日本、美国生产节点,推动公司从"亚洲制造"向"全球运营"转型,增强战略纵深与抗周期能力 [1] - SUSONITY在汽车涂料、高端化妆品等领域的表面解决方案技术,与环球新材国际的珠光材料业务形成互补 [2][3] - 双方将在绿色材料、美妆科技、汽车涂层及高端工业应用领域协同突破 [2] 市场与行业前景 - 2023年全球珠光颜料市场规模为235亿元,预计2030年增长至440亿元 [2] - 汽车和化妆品领域的珠光材料应用占比将逐年提升,中国市场趋势与全球一致 [2] - SUSONITY在汽车和化妆品高端市场具有显著影响力,收购将增强环球新材国际的客户中心策略 [3] 全球化布局进展 - 新增德国格恩斯海姆、日本小名滨及美国萨凡纳生产基地,扩展欧美及亚洲销售网络 [4] - 通过默克原有渠道获取优质客户资源与品牌影响力,提升跨境电商与本地服务效率 [4] - 2023年以4.7亿元收购韩国CQV公司42.45%股份,2024财年CQV营收达601亿韩元(+18%),净利润93亿韩元(+170%) [5] 技术与运营整合 - 整合SUSONITY的高性能材料解决方案,丰富产品组合并提升主营业务竞争力 [4] - 强化供应链协同效应,明确降本路径以提升运营效率 [4] - 计划构建"研发-生产-市场"全球化协同体系,融合本地特色与全球标准 [5]
新茶饮六小龙:2025 上半年,谁赢麻了?
搜狐财经· 2025-08-01 10:26
新茶饮行业竞争格局 - 2025年上半年新茶饮成为最活跃消费IPO赛道 蜜雪冰城以40亿港元募资额创港股一季度最大IPO 霸王茶姬成为首个美股上市新茶饮品牌[3][4] - 六家上市企业被并称为"新茶饮六小龙" 包括蜜雪冰城 古茗 霸王茶姬 沪上阿姨 茶百道和奈雪的茶[3][5] - 行业从增量竞争转向存量博弈 增速放缓至6.4% 2024年市场规模3547.2亿元 门店总数42.6万家 近一年新开11.8万家但负增长3.9万家[26][27] 市值与股价表现 - 截至2025年6月30日市值排名:蜜雪冰城1789亿 > 古茗567亿 > 霸王茶姬346亿 > 茶百道129亿 > 沪上阿姨127亿 > 奈雪的茶19亿[8] - 蜜雪冰城市值相当于3个古茗或90多个奈雪的茶 呈现一家独大格局[8] - 股价涨跌幅排名:古茗175% > 蜜雪冰城77% > 沪上阿姨-16% > 霸王茶姬-20% > 茶百道-26% > 奈雪的茶-93%[6][7] 营收与规模指标 - 2024年营收排名:蜜雪冰城248.29亿 > 霸王茶姬124.06亿 > 古茗87.91亿 > 奈雪的茶49.21亿 > 茶百道49.18亿 > 沪上阿姨32.85亿[14] - 门店数量排名:蜜雪冰城46479家 > 古茗9914家 > 沪上阿姨9176家 > 茶百道8395家 > 霸王茶姬6440家 > 奈雪的茶1798家[14] - 蜜雪冰城年出杯量约90亿杯 日均超2000万杯 门店数量超过其他五家总和[14][15] 盈利能力分析 - 毛利率排名:霸王茶姬47.76% > 蜜雪冰城32.46% > 沪上阿姨31.28% > 茶百道31.2% > 古茗30.57% > 奈雪的茶23.47%[17] - 净利率排名:霸王茶姬20.27% > 蜜雪冰城17.94% > 古茗16.82% > 沪上阿姨10.01% > 茶百道9.75% > 奈雪的茶-18.82%[17] - 净利润绝对额排名:蜜雪冰城44.54亿 > 霸王茶姬25.15亿 > 古茗14.93亿 > 茶百道4.8亿 > 沪上阿姨3.29亿 > 奈雪的茶-9.26亿[17] 商业模式差异 - 蜜雪冰城加盟比例达99.96% 超九成收入来自向加盟商销售原料和设备[14][16] - 奈雪的茶采用直营模式为主 导致持续亏损[3][17] - 霸王茶姬通过超级单品策略 原叶鲜奶茶贡献91% GMV 前三大单品占61%收入[19] 成本效率策略 - 霸王茶姬采用极简SKU策略 全年仅上新5款产品 低于行业月均3款水平[22] - 核心产品仅需三类供应链 降低原材料损耗[23] - 蜜雪冰城60%以上门店食材为自产 拥有最大供应链体系[28] 海外扩张布局 - 蜜雪冰城海外门店达4895家 2025年计划新增300-500家 重点布局一带一路国家和欧美市场[30] - 霸王茶姬深耕马来西亚市场 海外156家门店中148家位于马来西亚[32] - 茶百道进入韩国 泰国 澳大利亚 西班牙等市场 奈雪的茶和沪上阿姨均在纽约开设门店[33] 行业发展趋势 - 竞争重点转向供应链效率 差异化定位和全球化布局[28] - 品牌通过加入超级植物原料和IP联名寻求差异化 2024年至2025年1月共27个品牌进行超270次联名[28] - 盲目扩张存在风险 门店密度过高可能影响单店盈利和食品安全[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