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驾驶技术

搜索文档
地平线获纳入港股通:打通双向投资通道,有望进一步提升估值与流动性
IPO早知道· 2025-05-24 02:05
公司动态与资本市场表现 - 地平线于5月23日获纳入港股通名单,自下一港股通交易日起生效 [2] - 公司此前于3月10日获纳入恒生综合指数与恒生科技指数,并满足同股不同权公司上市满6个月及20个交易日的额外要求 [2] - 纳入港股通有望显著提升股票活跃度与市场关注度,进一步打通内地与香港市场的双向投资通道 [2] 财务与业务数据 - 2024年全年交付约290万套智驾产品解决方案,同比增长38%,累计交付达770万套,国内交付规模第一 [2] - 2024年营收同比增长53.6%至23.84亿元,实现量产规模与商业营收同步增长 [4] - 预计2025年征程家族累计出货量将突破1000万套,成为国内首个千万级交付的智驾科技企业 [3] 市场份额与行业地位 - 在中国OEM高级辅助驾驶(ADAS)解决方案市场中,地平线2024年份额超40%,稳居第一 [3] - 2024年国内自主品牌乘用车智驾计算方案供应商中,地平线以33.97%市场份额排名第一,相当于每三台中国智驾车有一台搭载其方案 [4] - 产品已获27家OEM(42个OEM品牌)采用,中国前十大OEM均选择其智驾解决方案 [3] 产品与技术进展 - 4月18日推出L2城区辅助驾驶系统,搭载征程6P计算方案,采用一段式端到端技术架构,为国内首个软硬结合全栈开发的L2城区辅助驾驶系统 [4] - 与大陆、博世、电装等全球汽车Tier1巨头达成或深化战略合作 [4]
亚太股份20240514
2025-05-14 15:19
纪要涉及的公司 亚太股份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 **产品情况**:亚太股份线控制动系统和 EPB 产品国产化率分别为 35%和 80%-90%,行业渗透率分别为 40%和 80%-90%;2024 年 EPB 销量超 100 万套,线控制动销量不足 2 万套,预计 2025 年两者销量均显著增长 [2][3] - **市场布局**:公司积极拓展海外市场,已获大型全球客户 EPB 订单,正洽谈线控制动系统等项目,预计今年下半年至明年海外市场显著放量,国内外市场接力驱动业绩增长 [2][4] - **国内市场影响**:国内乘用车市场智能化趋势明显,自主品牌在 10 万元左右价位段车型增配智能化配置,扭转 2023 - 2024 上半年减配趋势,带动中国零部件企业盈利能力改善 [2][6] - **行业竞争格局**:制动行业门槛高,竞争格局稳定,前装制动系统市场由少数外资企业主导,亚太股份等少数国产企业占据一定份额,依托重点客户,预计 EPB 增速超 30%,one box 增速可观 [2][7] - **业绩预期**:预计亚太股份今明两年业绩增速约为 35%,营收分别达到 3.8 亿和 5.1 亿,2027 年或进入全面量产阶段,主要受益于欧洲客户 Scales,未来几年业绩增长确定性高 [2][8] - **投资建议**:当前亚太股份估值约 20 倍出头,考虑高成长性,投资吸引力仍存,建议持续关注 [5][9] 其他重要但是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风险提示**:需关注全球汽车销量下行、海外客户进展不及预期以及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等风险因素,这些因素可能对公司业绩产生不利影响 [5][10]
需要制定人机共驾阶段的规则
董扬汽车视点· 2025-05-14 07:18
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发展现状 - 当前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已进入人机共驾的L3阶段,部分技术如高速公路工况的NOA技术已从"能用"进入"好用"阶段,城市工况NOA也进入"能用"阶段 [1] - 在良好工况下,驾驶员可完全"脱手"由系统自动驾驶,表明技术成熟度显著提升 [1] - 中国企业在智能网联汽车技术领域已超越除特斯拉外的其他国际汽车公司,处于全球领先地位 [1] 人机共驾阶段规则制定的必要性 - 全球范围内尚未建立人机共驾阶段的明确规则,仅德国有限制性规定(时速≤60公里、高精地图支持等),但适用场景极少 [2] - 现行辅助驾驶规则禁止驾驶员脱手,但无法有效阻止用户滥用或过度依赖自动驾驶功能 [2] - 缺乏规则会导致责任界定不清(事故全责归驾驶者)、企业宣传误导、用户不当使用等问题,形成不可持续的"混沌"状态 [2][4] 初步规则制定的可行性 - 现阶段可优先制定基础规则,例如允许在标线清晰、无混流交通、驾驶员注意力集中的工况下使用智能驾驶系统 [3] - 通过车内外摄像头及传感器可实时监控道路环境与驾驶员状态,使规则具备可执行性和监管可行性 [3] - 建议政府主管部门联合行业专家共同研究制定规则框架 [3] 中国制定规则的优势与紧迫性 - 中国智能网联汽车技术领先全球,政府需通过管理创新匹配产业创新实践,推动汽车强国建设 [3] - 当前行业存在两极分化:部分企业夸大宣传误导消费者,部分企业因政策不确定性暂停技术应用 [4] - 亟需法规明确技术使用边界,既保障安全又避免阻碍技术发展进程 [4]
鸿蒙智行发布4月辅助驾驶报告,为用户避免9.4万次潜在碰撞
环球网· 2025-05-11 03:33
智能辅助驾驶表现 - 4月智能辅助驾驶总里程达2.64亿公里 [1] - 用户活跃度高达88.62% [1] - 人均智能辅助驾驶里程达561.65公里 [1] 安全性能数据 - 避免潜在碰撞次数达9.4万次 [3] - 高速智能辅助驾驶新增里程1.9亿公里 [3] - 成功应对高速复杂路况1946.53万次 [3] - 城区智能辅助驾驶新增里程7745万公里 [3] - 预判加塞次数5087.4万次 [3] 辅助功能使用情况 - 车位到车位领航辅助功能使用109.6万次 [3] - 智能辅助泊车1625.4万次 [3] - 离车泊入辅助504万次 [3] 市场表现 - 5月1日至5日假期大定数量突破22000台 [3] 未来规划 - 将持续加大智能驾驶技术研发投入 [3] - 提升产品智能化水平和安全性能 [3]
增强投资者信心,创始人再度出手,零跑汽车获超3亿元港币增持
华夏时报· 2025-05-01 03:24
股东增持与承诺 - 创始人朱江明及一致行动人傅利泉夫妇在2024年4月增持6809600股,金额超3亿港币,这是继2023年3亿港币增持后的又一次增持 [2] - 增持后,朱江明、傅利泉夫妇及所属公司单一最大股东集团合计持有205546438股H股和128517839股内资股,占公司已发行总股数的24.99% [2] - 2023年10月31日,朱江明及其配偶刘云珍、傅利泉及其配偶陈爱玲自愿承诺未来10年内不以任何方式转让或减持其持有的公司股份 [3] 业绩表现 - 2024年全年营收达321.64亿元,同比增长92.06% [4] - 2024年第四季度实现单季度盈利8000万元,毛利率达13.3%,成为第二家实现季度盈利的新势力车企 [4] - 2024年全年交付293724辆,同比增长100%,位居新势力车企第三位 [5] - 2025年第一季度累计交付8.76万辆,同比增长162.1% [5] - 2024年单车成交均价为12.6万元,略高于比亚迪 [6] 研发与成本 - 2024年上半年研发费用为12.21亿元,同比增加48.4%,主要用于未来新车型开发和智能驾驶技术投入 [5] - 2024年原材料开支达272.2亿元,占总成本的92.4%,每辆车原材料成本降至9.3万元,相当于售价的86% [7] 产品与市场策略 - 2024年销量构成中,零跑T03贡献近7万辆,售价13万-21万的C系列全系累计售出23万辆 [6] - 2025年将推出3款B系列车型,聚焦10万-15万元市场,高配车型配备激光雷达和高AI算力智驾芯片 [8] - D系列车型将于2026年问世,聚焦20万元级市场 [8] - 借助Stellantis集团分销渠道,计划自2024年9月起在欧洲九国市场推出零跑汽车,2024年底前拓展200家销售网点,2026年拓展至500家 [8] - 2025年海外销量目标为5万至8万辆,计划2026年年中实现欧洲本土生产 [8] 战略合作 - 2024年3月,一汽集团和零跑汽车签署《战略合作谅解备忘录》,双方将在整车与零部件联合开发及资本层面合作 [8] - 红旗将基于零跑B10平台推出针对海外市场的纯电和增程版新款SUV车型,计划2026年下半年在零跑汽车杭州工厂生产 [9]
上海车展 | HERE科技:AI导航将成中国汽车出海新助力
观察者网· 2025-04-30 05:12
HERE科技参展2025上海国际车展 - 公司携AI解决方案、高级驾驶辅助系统(ADAS)、智能座舱等软件定义汽车(SDV)解决方案亮相车展 [1] - 作为全球领先的数字地图与位置数据平台服务商,重点支持辅助驾驶系统导航发展 [1] AI技术应用与业务模式 - 通过AI赋能业务,用高质量数据训练模型后提供给整车厂商用于辅助驾驶功能 [3] - AI导航助理可实现路况提示、电动车充电规划、路径优化等C端功能,同时帮助OEM厂商降低研发成本 [3][4] - 动态实时地图能提前预警数百米外的道路封闭/事故,超越车载传感器探测范围 [5][6] 差异化合作策略 - 根据主机厂发展阶段提供定制化服务,早期介入研发合作以精准匹配需求 [4] - 产品线覆盖辅助驾驶与数字座舱,强调高质量数据与实时数据的灵活配置 [4][6] 中国市场战略价值 -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汽车市场且拥有先进智能化供应链,对公司全球战略至关重要 [6] - 公司帮助中国出海车企应对欧洲老旧基建带来的导航合规挑战,利用欧洲本土经验降低风险 [6] 技术安全承诺 - 明确区分L2级辅助驾驶与自动驾驶概念,强调安全为首要原则 [7] - 通过多传感器融合与实时地图更新保障系统可靠性,避免依赖单一数据源 [6][7]
2025上海车展智驾技术大比拼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4-28 06:26
行业趋势 - 2025年上海车展上智能驾驶技术取代动力电池成为车企宣传核心,呈现技术迭代加速、场景化落地深化、安全与体验并重三大趋势 [2] - 智驾技术路线从单一走向多元,五种技术路线(激光雷达融合、纯视觉、无图、端到端大模型、分布式电驱)均有产品展示 [3][4][5][6] - L2级辅助驾驶渗透率已达55.7%(2024H1),预计2025年突破65%,成为新车标配 [18] 技术路线 - 华为坚持激光雷达主导的多传感器融合路线,ADS 4.0搭载192线激光雷达(最小探测精度3cm)与XMC数字底盘引擎实现毫秒级响应,已完成6亿公里高速L3级仿真测试 [4][7] - 特斯拉缺席但纯视觉路线仍有追随者,小鹏汽车从激光雷达转向纯视觉技术 [4] - 无图技术路线代表Nullmax依托Mobileye EyeQ6芯片实现全场景覆盖,ID.ERA支持动态算力分配 [4] - 端到端大模型路线中,小鹏发布720亿参数自动驾驶大模型(参数量为主流35倍),具备链式推理能力 [7] - Momenta飞轮大模型5.0通过用户驾驶数据反哺训练,与丰田合作实现30余项功能 [8] 场景化应用 - 理想L6搭载双Thor-U芯片(算力1400TOPS)优化复杂路口场景 [10] - 问界M8计划升级ADS 4.0重点优化施工路段绕行等长尾场景 [11] - 零跑C16将激光雷达车型价格下探至13万元区间,泊车效率提升40% [13] - 广汽丰田铂智7推出手机APP远程控制泊车功能 [14] - 四维图新与高通合作的行泊一体方案实现100%冗余覆盖 [15] - 极氪9X通过5颗激光雷达+双Thor芯片将故障率降低90% [15] 监管与安全 - 工信部新规禁止使用"自动驾驶"等词汇,要求明示功能边界(如"无法识别静止障碍物") [16] - 华为ADS 4.0宣传片因未标注驾驶员需保持关注被撤下 [16] - 小鹏汽车推出AI安全训练营培养用户正确认知 [16] - 理想汽车强调辅助驾驶核心价值是安全而非解放双手 [17] L3级进展 - 部分企业硬件已达L3级但暂称L2级,需配套措施完善 [18] - L3级高速场景变道成功率98.7%,但城市左转通过率89.2%,暴雨天识别率暴跌至65% [18] - 华为ADS 4.0和小鹏世界基座模型有望率先通过L3认证 [18]
华为ADS4首搭岚图FREE
快讯· 2025-04-22 13:27
华为乾崑智驾技术发布 - 华为发布乾崑智驾HUAWEI ADS 4技术 [1] - 岚图FREE成为首款搭载该技术的车型 [1] - 问界M9和问界M8计划于第三季度升级该技术 [1] 岚图汽车产品规划 - 全新岚图FREE将在上海车展正式亮相 [1] - 公司CBO及销售总经理邵明峰确认技术直搭合作 [1]
东风汽车申请注册无极智驾商标;起亚下调电动汽车销售目标 | 汽车早参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4-09 22:22
东风汽车智能驾驶布局 - 东风汽车申请注册"东风无极智驾"商标 国际分类涵盖运输工具 科学仪器 网站服务 当前状态为等待实质审查 [1] - 公司注册资本156亿元人民币 成立于1991年6月 法定代表人为杨青 [1] - 商标注册显示公司在智能驾驶技术领域的战略布局 可能提升品牌在智能汽车市场的辨识度 [1] 大众汽车欧洲电动车表现 - 一季度在欧洲交付电动汽车15万辆 较去年同期7.44万辆增长超100% [2] - 欧洲纯电动车销量逆势增长 主要受欧盟新排放目标及新车型推出刺激 [2] - 数据反映公司在新能源车市场强劲势头 与环保法规强化及需求激增相关 [2] Stellantis意大利生产困境 - 一季度意大利汽车产量同比下降35.5%至约11万辆 涵盖轿车和厢式货车 [3] - 六家组装厂生产活动均收缩 去年产量已创70年最低 [3] - 新车型推迟至明年推出 短期难以带动产量回升 [3] 起亚电动车目标调整 - 2030年电动车销售目标从160万辆下调至126万辆 混动车目标从88.2万辆上调至近100万辆 [4] - 调整后2030年新能源车总目标为419万辆 [4] - 目标修正反映公司对市场竞争与需求评估的重新校准 [4] 蔚来充换电网络扩张 - 武汉蔚来能源与济宁高新控股签署协议 计划在山东合作建设50座换电站 [5] - 合作范围包括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运营 储能及电池梯次利用 [5] - 此举强化公司在新能源基础设施领域的运营能力 推动行业配套完善 [5]
新业态呼唤优化监管(纵横)
人民日报· 2025-03-30 22:00
前不久,一些驾驶员在智能驾驶模式下呼呼大睡的视频,引起广泛讨论。智驾技术快速发展,把交通方 式带入全新阶段,也带来一些前所未遇的问题。现行道路交通安全法以驾驶员为责任主体,未明确智驾 模式下的事故责任归属。发生事故后,驾驶员、车企、智能系统供应商,谁应负责? 同样的问题也存在于其他新业态。比如,人工智能如果被"投喂"不当语料,导致虚假内容和错误言论, 对开发者、使用者和平台应当如何定责?智能机器人进入医疗、生产场景,一旦作出错误决策并对人造 成伤害,责任如何认定?低空经济发展迎来热潮,但大型无人机和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eVTOL)等 新型飞行器的安全标准与技术规范尚未建立,飞手的培训和资质认证体系也不完善,如何规避可能带来 的安全风险?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新业态蓬勃发展。面对新业态发展迅猛、跨界融合等特点,不少领域的政策法规和 监管措施,有的已经落后,有的还是空白,这都亟待更新完善。这就像网络购物、网络直播、网络剧、 微电影兴起后一样,只有与时俱进完善监管,行业才能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 完善监管,是促进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更好结合的重要一环。有关部门应跟踪关注新业态、新模式,按 照"鼓励创新、包容审慎"原则,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