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绿色化工
icon
搜索文档
中石化炼化工程:上半年实现收入315.59亿元,海外订单同比大幅增长82.7%
证券时报网· 2025-08-19 11:35
财务业绩 - 2025年上半年实现收入315.59亿元人民币 同比增长10.1% [1] - 同期净利润13.88亿元人民币 同比增长4.8% [1] - 新签技术开发、技术许可及转化类合同额达7.2亿元人民币 科研创效能力提升 [1] 订单表现 - 新签合同额711.58亿元人民币 创历史同期最高水平 同比增长42.1% [2] - 海外新签合同额43亿美元 同比增长82.7% 占新签订单总额43.5% [2] - 订单结构持续优化 前端类、设计类和EPC类新签订单占比达80% [2] - 境内新签代表性合同包括茂名乙烯项目EPC总承包合同116.31亿元人民币和洛阳百万吨乙烯配套炼油装置EPC合同32.91亿元人民币 [2] - 新兴业务领域新签合同197个 合同额约70亿元人民币 其中清洁能源/新能源领域35个合同约16亿元人民币 新材料新技术节能环保等领域162个合同约54亿元人民币 [2] 科技创新 - 与中国科学院相关院所和清华大学、北京化工大学等高校开展技术交流 在羰基合成、绿色化工、节能降碳、碳捕获和封存(CCUS)等多个创新领域深度合作 [3] - 与Nexant、SABIC、TR等公司探索技术开发与合作 推动技术走向海外市场 [3] - 开展多项人工智能课题研究 包括在设计领域构建知识图谱赋能设计效率提升 在建设领域优化全生命周期工程建设方案 [3] - 组织13项关键领域的智能化设计专项课题研究 在设计智能审查、智能工艺安全分析、结构智能化设计等多个场景形成专业模型 [3] - 在全厂流程优化、智能图纸审查、三维模型智能校审、智能管道设计等方向取得阶段性成绩 [3] 智能装备与工装体系 - 持续推进自动焊机器人、智能化焊接示范生产线智能装备、远程控制施工机械、工业机器人等高效工装的研发和应用 [4] - 累计形成86项高效施工装备应用清单 编制《工程建设智能装备应用指南》 [4] - 推出焊接、调试、检测与测量场景下的8项应用装备 供应链智能管理、智慧工程、绿色低碳、工厂化制造场景下的12项应用设备 以及检维修、拆除、无损检测等特殊场景下的智能装备 [4] 市场目标与展望 - 制定境内630亿元人民币、境外50亿美元的全年市场开发目标 [4] - 下半年将充分落实董事会工作要求 抓好生产经营、改革管理等工作 全力以赴完成全年生产经营目标 [4]
百亿级绿色甲醇项目,签约!
中国化工报· 2025-08-11 13:27
项目概况 - 正大集团投资建设福建古雷生物质制年产100万吨绿色甲醇及下游产品项目 [1] - 项目总投资约150亿元人民币 [1] - 项目签约活动于8月1日在北京举行 [1] 技术路径 - 依托古雷优质海上风电资源和正大集团丰富生物质资源 [1] - 建设年产100万吨绿色甲醇及绿色可持续航空燃料等项目 [1] - 向下延伸生产绿色航煤等下游产品 [1] - 打造"绿色能源+绿色化工"产业链 [1] - 为实现大规模绿电消纳提供新的技术路径 [1] 战略意义 - 为古雷加快建设国家级零碳园区注入强劲动力 [1] - 助力打造世界一流高端智慧绿色石化基地 [1] - 完善正大集团在福建省的投资布局 [1] - 加快实现从脱碳农业到脱碳能源、脱碳化工的转型升级 [1]
迪尔化工: 2025年半年度报告摘要
证券之星· 2025-08-11 09:13
公司基本情况 - 公司专注于硝酸产业链的深度开发与创新,核心产品包括硝酸、硝酸钾、硝酸镁、储能熔盐及高端水溶性肥料,广泛应用于光热发电、储能、化工、农业、军工等领域 [1] - 公司已建成"硝酸-硝酸盐-熔盐、硝基水溶肥"和"合成氨-硝酸-硝基苯-苯胺、橡胶助剂"两大绿色产业链,成为行业核心企业 [2] - 公司拥有23项实用新型专利及"迪尔化工""沃尔富""合欢树"三大自主品牌,取得多项国际认证 [2] 技术研发与认证 - 公司参与起草多项国家、行业标准及技术规范,包括《熔盐储能系统技术规范》《高温熔盐储能技术导则》等 [2] - 公司获得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ISO45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 [2] - 硝酸镁产品获得欧盟REACH认证,公司荣获2024年省级智能制造场景、数字化转型标杆企业等称号 [2] 业务发展 - 公司以"熔盐储能新材料研发"与"高效硝基水溶肥创新"为长期目标,持续加码光热储能、环保农业等新兴市场 [3] - 作为"中国光热电站开发供应链平台认证供应商",公司已中标多个大型储能项目,业务拓展至盐穴储能、光热发电等领域 [3] - 公司构建了成熟的全球供销网络,通过直销模式向境内外知名企业销售产品 [3] 财务数据 - 报告期末资产总计750,798,593.14元,较上年末下降2.12% [6] - 营业收入302,474,214.65元,同比下降26.59% [6]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6,900,275.94元,同比下降46.67% [6] -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57,256,636.21元,同比下降216.57% [6] 股东结构 - 第一大股东兴迪尔控股股份公司持股19.64%,实际控制人刘西玉合计控制公司24.37%股份 [8] - 第二大股东华阳集团与刘西玉为一致行动人,合计控制公司37.04%的股份 [8] - 无限售股份占总股本48.57%,有限售股份占51.43% [6] 资产状况 - 货币资金113,937,306.20元因银行承兑汇票保证金及履约保证金被质押,占总资产15.18% [9] - 资产负债率(合并)为31.78%,较上年末32.34%有所下降 [6]
正大绿色甲醇项目落户古雷开发区
中国化工报· 2025-08-11 05:30
项目概况 - 正大集团投资建设的福建古雷生物质制年产100万吨绿色甲醇及下游产品项目正式签约 [1] - 项目总投资约150亿元 [1] - 项目将依托古雷海上风电资源和正大集团生物质资源 [1] 产品与技术 - 项目主要生产绿色甲醇及绿色可持续航空燃料 [1] - 向下延伸生产绿色航煤等下游产品 [1] - 打造"绿色能源+绿色化工"产业链 [1] 战略意义 - 项目为古雷建设国家级零碳园区提供动力 [1] - 助力古雷打造世界一流高端智慧绿色石化基地 [1] - 完善正大集团在闽投资布局 [1] - 推动正大集团从脱碳农业向脱碳能源、脱碳化工转型升级 [1] 行业影响 - 项目为实现大规模绿电消纳提供新的技术路径 [1]
LG化学、三菱化学,加码生物燃料赛道
DT新材料· 2025-08-10 16:47
可持续燃料发展动态 国内政策与企业布局 - 国家能源局2024年4月启动绿色液体燃料技术攻关试点,涵盖SAF、可持续柴油、生物燃料乙醇、绿色甲醇、绿氨五大方向 [2] - 首批9个试点项目公示,涉及国投生物(3万吨纤维素燃料乙醇)、金风绿能(50万吨绿色甲醇)、远景零碳(绿氨)等企业,绿色甲醇项目占比最高(5/9)[2] 国际企业技术突破 - **三菱化学**:通过风投部门DEV投资澳大利亚Licella公司,利用Cat-HTR™技术将木质残留物转化为SAF/可再生柴油,加速化学回收设施规模化 [4][5][6] - **LG化学**:韩国首座HVO工厂开工(年产30万吨),以废弃食用油为原料生产SAF/生物石脑油,合资方Eni集团在欧洲拥有200万吨HVO产能 [7][8][10][11] 合成生物与绿色制造大会 会议核心议题 - 聚焦AI+生物制造、绿色化工与新材料、未来食品、未来农业四大方向,探讨"十五五"产业趋势及AI技术赋能路径 [12][18] - 设置《人工智能赋能生物制造蓝皮书》闭门研讨会,征集工信部典型应用案例 [29][31] 重点议程与参与方 - **头部企业参与**:宁波酶赛生物、蓝晶微生物、恒鲁生物等企业高层出席产业座谈会 [20] - **技术专题**: - 绿色化工专场:涵盖聚酰胺单体生物制造、非粮秸秆糖应用等 [26][27] - AI赋能专场:华东理工大学展示工业生物过程智能制造技术 [31] - 未来食品专场:伊利分享益生菌产业转化,恒鲁生物探讨HMO生物制造 [33] 产学研合作 - 主办方联合北京大学宁波研究院等机构,覆盖合成生物全产业链资源,包括原料(聚维元创)、设备(梅特勒托利多)、终端应用(伊利)等 [13][20][33]
生物制造如何重塑化工产业基因?「绿色化工与新材料」专场找答案
DT新材料· 2025-08-07 16:05
生物制造行业趋势 - 生物基材料以淀粉、纤维素、油脂等可再生物质为原料,通过生物制造技术实现循环经济模式,改变传统线性经济模式[2] - 合成生物和生物制造借助菌种、细胞、酶等生物体代谢机能,结合工程学技术实现规模化生产[3] - 化工行业绿色转型主要途径包括非粮生物基合成生物产品开发、塑料单体绿色生物制造、CO2资源利用、废塑料酶解再利用[3] 第四届合成生物与绿色生物制造大会 - 大会将于8月20-22日在浙江宁波举办,设绿色化工和新材料专场,邀请重庆大学王丹教授、大连理工大学薛闯教授等专家探讨合成生物赋能化工的成果与实践[4] - 专题论坛1聚焦绿色化工与新材料,议题包括聚酰胺材料单体生物制造、细胞工厂设计、非粮秸秆糖应用示范等[19] - 专题论坛2探讨AI赋能生物制造产业创新,涵盖工信部人工智能典型案例分享[25][26] - 专题论坛3涉及未来食品&农业,议题包括新型功能糖挖掘、益生菌产业转化、HMO生物制造等[27][28] 大会同期活动 - 生物制造产业高层座谈会(第三期)暨武汉市合成生物产业发展交流会探讨"十五五"生物制造发展趋势,20+行业领袖参与[11][12] - 《2025人工智能赋能生物制造产业创新发展蓝皮书》闭门研讨会由上海市产业技术创新促进会指导,推广AI在生物制造领域的应用案例[21][23] - 科技成果展示与对接、合成生物创新展览同期举行[10] 行业研究成果发布 - DT新材料产业研究院将在大会上发布《中国生物制造产业地图(2025版)》和《中国生物制造500+代表性企业榜单》[30][32] - 已发布浙江、江苏、上海、广东、京津冀等地区生物制造企业上榜名单,涵盖65家浙江企业、80家江苏企业等[33]
博汇股份(300839):实控人拟变更,夯实主营加持算力
环球富盛理财· 2025-07-28 09:51
投资评级 - 报告未明确提及对博汇股份的具体投资评级 [1][2][3] 核心观点 - 实控人拟变更为无锡市惠山区国有资产管理办公室 控股股东将变更为原鑫曦望合伙 涉及股份转让、定向增发及表决权放弃等程序 [1][2] - 报告研究的具体公司专注化工细分领域 拥有百万吨年产能及氢气自制能力 产品涵盖特种油、基础油等 应用于储能材料、船舶加注等领域 [1][3] - 报告研究的具体公司为民营炼厂中唯一经营保税高硫燃料油的企业 2024年舟山宁波港保税船用燃料油加注量达726万吨 同比增长3% [1][3] - 定向增发申请获深交所受理 拟募资4.2亿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及偿还借款 发行价5.66元/股 [1][3] - 设立无锡极致液冷科技子公司 布局IDC/AIDC液冷管理系统 拟投入3.9亿元采购服务器等设备开展智能算力服务 [1][3] - 化工新材料领域设立起航、起程子公司 推出变压器油产品 计划拓展至储能电池冷却及算力中心浸没式冷却应用 [1][3] 业务布局 - 绿色化工主业:生产基地位于宁波石化经济技术开发区 国家智能制造示范工厂 产品线覆盖特种油/白油/沥青等 [1][3] - 船燃加注突破:2025年完成全国首单国产保税高硫燃油期货交割 打破进口依赖 [1][3] - 算力业务拓展:通过子公司切入液冷技术领域 服务数据中心及智算中心 采购金额上限3.9亿元 [1][3] 资本运作 - 控制权变更:原鑫曦望合伙将通过股份受让及定向增发成为新控股股东 涉及框架协议签署及表决权放弃 [1][2] - 定向增发:发行对象为原鑫曦望合伙 募资总额不超过4.2亿元 已获交易所受理 [1][3]
邓兆敬接棒!中国化学总经理空缺9个月的背后:一场央企战略调整释放技术突围信号
搜狐财经· 2025-07-22 16:48
人事任命 - 邓兆敬于2025年6月25日获任中国化学工程集团党委副书记、董事及总经理,填补了原总经理离任后长达9个月的空缺 [2] - 此次任命由国资委直接下达,反映出央企人事调整与战略意图的深度关联 [2] 人事空缺背景 - 总经理职位空缺9个月在央企中较为罕见,通常人事调整与年度考核或战略规划周期同步 [3] - 空缺期可能为集团争取了战略聚焦的时间窗口,避免人事变动影响重大项目推进 [4] - 国资委对集团未来定位的审慎考量或是空缺期延长的重要原因 [3] 新任总经理背景 - 邓兆敬为技术派背景,长期深耕化工工程技术研发,主导过多个国家级科技攻关项目 [5] - 曾担任中化学科学技术研究有限公司执行董事,2024年6月升任集团副总经理分管科技创新 [5] - 其上任释放出集团强化科技创新的明确信号 [5] 战略转型方向 - 集团正加速布局"一带一路"沿线市场,推进绿色化工和数字化转型 [4] - 人事调整可能推动集团从"工程承包商"向"技术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型 [6] - 在"双碳"目标和全球产业链重构背景下,技术驱动将成为发展核心引擎 [5] 央企治理特点 - 此次案例显示央企人事变动更服务于长期战略而非短期效率 [6] - 国企改革深化阶段呈现人事调整"慢"与战略布局"快"的新平衡 [6] - 未来技术优势向全球竞争力的转化将是管理团队首要任务 [6]
兰州新区化工园区:打造千亿级产业集群“新标杆”
中国化工报· 2025-06-20 02:02
园区定位与发展目标 - 兰州新区化工园区定位为西北地区首个"绿色化、循环化、高端化"专业园区,致力于打造千亿级产业集群和全国百强化工园区[1] - 园区锚定精细化工、新材料等主导产业,目标成为甘肃省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引擎"[1] - 累计入驻企业超200家,实施项目240多个,总投资超600亿元[1] 基础设施建设 - 投资2.9亿元建设污水处理厂,并完成总体规划、总规环评、产业规划等高标准编制[2] - 建成"六纵十横"路网50余千米,配套铁路危化品货运站、给排水、通讯、消防站等设施全面投用[2] - 同步建设330千伏变电站、110千伏变电站、450吨/小时热源厂,满足企业落地需求[2] 产业规模与集群效应 - 建成区域面积超20平方千米,引进单独选址项目87个,形成高端医药、高效低毒农药、化工新材料等特色产业集群[3] - 东金硅业、智资医药等240余个项目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超400亿元[3] - 莱安能源等80家规上企业入驻,年产值近400亿元[3] 智慧化与安全管理 - 智慧管控中心集成1140条重大危险源数据和247条高危工艺数据,实现污染物排放动态监控和超标秒级预警[5] - 安全事故率下降40%,危化品运输线上预约全覆盖,废水废气监测覆盖率均达100%[5][6] - 建立"兰州新区—绿色化工园"两级监管体系和"督导检查—专家诊断—企业自查"三级工作体系[6] 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 - 入驻院士专家工作站2个,联合中国科学院大连化物所建成全球首套千吨级二氧化碳加氢制甲醇示范项目[8] - 生产打破垄断和替代进口产品120种,技术达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产品208种[8] - 万元产值综合能耗为全国平均水平的30%,人均产值超100万元[8] 招商引资与企业服务 - 引进东方希望、宁波赛鼎等500强企业3家,康鹏科技、东瑞制药等上市公司8家[7] - 引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家、省级及以上科技型创新型中小企业50余家[7] - 提供"保姆式"服务,推进240余个项目开工建设[7] 孵化平台与产学研合作 - 建成全国最大"专精特新"化工产业孵化基地,规划600栋标准化孵化专用厂房[9] - 联合30余所"985""211"院校攻克"卡脖子"难题,落地航天特种材料、新型抗肿瘤药等108个"高精尖"项目[9] - 制订《兰州新区化工中试基地和中试项目管理办法》,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9]
全新催化剂让二氧化碳合成对二甲苯
科技日报· 2025-06-17 01:31
催化剂技术突破 - 安徽工业大学等单位研发出新型"金属氧化物—分子筛"复合催化剂 可直接以二氧化碳和氢气为原料合成对二甲苯(PX) [1][2] - 催化剂由金属氧化物和分子筛两部分协同工作 金属氧化物将二氧化碳和氢气转化为小分子烯烃 分子筛将烯烃拼接成PX [2] - 催化剂采用"胶囊化"设计 使PX生产效率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1千克催化剂工作1天可生产超过1千克PX [2] PX行业现状 - 中国每年PX需求量超过3000万吨 目前主要通过加工重质石油生产 [1] - 传统PX生产工艺能耗大排放高 每生产1吨PX需消耗4吨石油并排放约3吨二氧化碳 [1] 技术应用前景 - 该技术利用可再生能源电力制氢 再与二氧化碳反应直接制造PX 实现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 [1] - 复合催化剂设计思路具有通用性 未来可应用于其他二氧化碳和氢气制造高价值化工产品的反应体系 [2] - 该技术为传统高能耗高排放的PX生产工艺提供了绿色替代方案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