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绿色化工
icon
搜索文档
广西贵港建设面向东盟的现代制造业基地
中国新闻网· 2025-09-29 00:24
广西是中国唯一与东盟陆海相邻的省区。贵港是珠江—西江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之一,也是中国西南地 区东向出海的便捷通道。 林海波称,贵港市抢抓平陆运河建设机遇,立足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重点培育绿色化工、木业家居、 粮油食品加工、冶金建材、能源电力、现代纸业等六大产业集群,做大做优新能源电动车、纺织服装、 船舶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五个特色产业。 近年来,贵港市先后引进投资超200亿元(人民币,下同)的心连心绿色化工、投资100亿元的抽水蓄能、 投资100亿元的理文纸业、投资137亿元的植护纸业、投资135亿元的泰盛纸业、投资159亿元的云图化 工、投资125亿元的绿色纤维新材料等项目,2个产业集群获评国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3个产业集 群获评广西先进制造业集群。 广西贵港建设面向东盟的现代制造业基地 中新网南宁9月28日电(杨志雄 黄艳梅)广西贵港市市长林海波28日介绍,贵港市加快建设服务粤港澳大 湾区和东盟的现代制造业基地,建成中国—东盟生活用纸产业园,成为中国第四大电动车生产基地,产 品销往泰国、越南、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新加坡等国家。 广西壮族自治区官方当日在南宁举行新闻发布会,林海波在会上介绍贵港市构 ...
绘就一张图,管好一盘棋,聊城市以国土空间规划引领高质量发展
齐鲁晚报网· 2025-09-28 06:47
强化要素保障,推动实体经济发展。聚焦农副食品加工业、医养健康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能源 汽车产业、有色金属及深加工产业、绿色化工产业六个产业方向,加强产业空间布局和集聚引导。持续 提升重大项目用地审批服务效能,高效完成济郑高铁、冠县大沙河水库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和产业项目 用地审查,有力保障了项目及时落地。 提升城市品质,增强综合承载能力。优化形成"蓝绿织网、双轴领航、点线串城"的城市空间结构。"蓝 绿织网"是依托徒骇河等滨水廊道、主要绿廊等构建城市水绿空间格局,形成蓝绿交织的生态网络;"双 轴领航"规划创新发展轴、历史文化轴,串联聊城城区多处主要城市节点;"点线串城"沿东西轴线东昌 路,串联较多景观资源。依托东昌湖、望岳湖以及大运河、徒骇河等河湖水系,构建城市生态廊道网 络,完善市政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加快推进"15分钟社区生活圈"全覆盖,切实提升市民生活品质和幸 福感。 延续历史文脉,加强文化空间保护。系统构建"点-线-面"(文化资源节点)-(文化线路)-(历史 城区、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资源富集地区)结合的历史文化保护格局,重点保护聊城、临清历史城 区和米市街等历史文化街区,整体保护运河商贸、黄河农 ...
四川乐山:绿色化工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签约金额达260.5亿元
新华财经· 2025-09-17 14:31
行业活动与签约成果 - 2025中国(乐山)绿色化工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开幕 签约项目11个 金额达260.5亿元 涉及生物农药、半导体材料、工业助剂领域 [1] - 大会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主办 会期三天 聚焦产业热点、难点、痛点 吸引600余名企业、协会、科研院所及智库嘉宾参与交流 [1] 区域产业基础与发展现状 - 乐山形成以盐磷化工为主的绿色化工产业体系 草甘膦原药获评"制造业单项冠军产品" 远销80余个国家和地区 [1] - 2024年绿色化工产业产值279.9亿元 同比增长11.2% 2025年1至7月产值141.3亿元 [1] 战略定位与产业规划 - 乐山作为四川省绿色化工重要承载地 聚焦绿色化学品、化工新材料、电子化学品三大方向 [1] - 目标打造西部电子化学品产业基地、西部绿色化工产业基地、全国一流化工新材料产业基地 [1] - 当前储备绿色化工项目36个 计划总投资621亿元 [1]
广西打造面向东盟绿色化工产业基地 三年冲刺3500亿产值
中国新闻网· 2025-09-17 13:44
编辑:张嘉怡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广西计划突出绿色低碳发展,要求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条,支持企业建设绿色工厂;同时推动数字化转 型,打造智慧园区,推进人工智能(AI)技术在生产优化、安全预警等场景落地。 与此同时,广西将积极构建跨区域跨境产业链,利用国外的原油、煤炭、磷矿等矿产资源,在广西延伸 发展下游深加工产品,建设一批原料保供基地、初级加工基地,打造"海外资源+广西加工+海外市 场"及"海外资源+广西加工+国内市场"发展模式。 此外,广西还积极拓展东盟国家市场需求,利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规则,扩大成品油、聚 丙烯、合成树脂、精细化工品等化工产品出口,拓展东盟国家市场。同时,聚焦东盟国家有色金属、纺 织服装、新能源、电子信息等产业,发展配套化工产品,加强与东盟国家的产业协同。(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 广西打造面向东盟绿色化工产业基地 三年冲刺3500亿产值 中新网南宁9月17日电(张广权)广西壮族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17日介绍,广西打造面向东盟的绿色化 工产业基地,未来三年,将着力推动石化化工产业向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转型。到2027年,广西石 化化工产业力争实现产值3500亿元人民币,规 ...
一条大通道,激荡发展新动能
广西日报· 2025-09-12 03:13
西部陆海新通道物流表现 - 2024年西部陆海新通道班列集装箱发送量达100.1455万标箱 同比增长72.5% [1] - 2024年班列发运量50.1万标箱 较2019年增长超3倍 [2] - 通道网络通达全球127个国家和地区的571个港口 进出口货物品类达1200余种 [2] 物流效率提升措施 - 友谊关口岸实施全信息智能通关及"提前申报、卡口验放"新模式 实现"15秒过卡 一站式通关" [2] - 北部湾港海铁联运一体化改革使集装箱单次转运时间从3小时压缩至1.5小时以内 综合作业效率提升约30% [2] - 海铁联运较传统上海出海路线节省7-10天运输时间 大幅降低物流成本 [1] 产业与经济影响 - 通道沿线省份经广西进出口贸易额从2019年3448亿元增长至2024年6769亿元 增长近1倍 [5] - 2024年1-7月贸易额达4463亿元 同比增长18% [5] - 平陆运河经济带形成新能源 绿色化工 先进装备制造等年产值超百亿元的主导产业 [4] 企业案例与投资 - 重庆长安汽车每周通过通道运输整车及零部件至钦州港出海 [1] - 闵和粮油依托钦州港节省约两天海运时间 计划建设中国-东盟棕榈油交易中心 [3] - 引进比亚迪动力电池及储能系统等投资超百亿元的重大产业项目 [4]
广西推动西部陆海新通道陆海联动经济走廊加快形成
中国新闻网· 2025-09-05 10:59
【东盟专线】广西推动西部陆海新通道陆海联动经济走廊加快形成 中新社南宁9月5日电 (林浩)广西壮族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成员、广西壮族自治区能源局局长熊 祥忠5日介绍,近年来,广西持续推动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与区域经济融合发展,平陆运河经济带加快 建设,初步形成新能源、绿色化工、先进装备制造等年产值超百亿元(人民币,下同)的主导产业。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当天举行发布会,熊祥忠在会上介绍,目前,伴随广西沿边临港产 业园区加快建设,比亚迪动力电池及储能系统等投资逾百亿元的重大产业项目落地,中国—柬埔寨产业 园(北海园区)、广西—文莱经济走廊建设纵深推进,西部陆海新通道陆海联动经济走廊正加快形成。今 年1至7月,西部陆海新通道沿线省份经广西货物进出口额达4463亿元,同比增长18%。 当前,江海联通工程——平陆运河累计完成投资超过80%;贵州黄桶至广西百色铁路计划2028年建成通 车,四川等西南地区货物经北部湾出海,距离将缩短270公里以上;黔桂铁路增建二线计划今年9月开工 建设;崇左至凭祥铁路将于年内开通运营。 为提升西部陆海新通道运营质量,广西会同通道沿线省份强化货源组织,做大物流规模。今年1至 ...
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人工智能赋能助力推进面向东盟开放合作
环球网· 2025-09-02 09:51
【环球网科技综合报道】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于2025年8月29日,在广西新闻发布厅举 行"以实干实绩实效推动广西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十三场),介绍中国(广西)自由贸 易试验区设立六周年建设成果。 新闻发布会上,据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工作办公室专职副主任王新红介绍,自设立以来,广西 自贸试验区紧扣国家赋予的面向东盟、陆海联动、沿边开放三大使命,全力推进120项改革试点任务落 实,累计推出214项制度创新成果,其中10项获海关总署备案,2项入选全国自贸试验区最佳实践案例, 1项纳入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文件推广。 其中,在面向东盟开放合作方面,广西自贸试验区探索搭建"中华文化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文创 平台",创新数字版权链路确权新机制,以人工智能赋能面向东盟的数字文化文创产业高质量发展。建 成首个面向东盟的跨境征信服务平台,服务企业超912万户。在新加坡落地全国首个气象数据海外云节 点,有力服务中国—东盟气象国际合作。 此外,广西自贸试验区正围绕数字经济、石化化工等6条跨境产业链,让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 大。南宁片区依托国际通信枢纽,加快推进中国—东盟人工 ...
聊城|“新20条”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大众日报· 2025-09-02 01:19
政策内容 - 聊城市出台《聊城市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共20条 整合原政策14条并新增16条内容 形成全新政策支持体系[1] - 政策重点聚焦制造业发展六大核心环节 包括推动创新能力提升 鼓励企业做大做强 促进企业提质增效 加快智改数转步伐 打造公共服务平台 提升绿色制造水平[1] - 新增支持未来产业发展政策 首次列入支持新能源新材料制造业企业 中国消费名品区域品牌 企业品牌 "聊城优品" 产业链促进机构奖励 资源综合利用引导政策[2] 产业发展现状 - 制造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从2022年30.2%提高至2024年32.5%[3] - 有色金属及深加工 农副产品加工两大产业规模突破千亿级 绿色化工 绿色建材 黑色金属加工三个产业规模突破500亿元[3] - 近三年工业技改投资年均增幅达17.5% 累计培育国家级省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16个[3] 企业培育成果 - 拥有省级以上单项冠军 专精特新 瞪羚等优质企业1166家 数量为2021年底的近10倍[3] - 培育省级"产业大脑"5个 省级DCMM贯标试点106个[3] - 建成卓越级智能工厂1家 先进级智能工厂20家[3] - 连续三年入选"全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市" 连续两年入选省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连续三年入选国家级特色产业集群[3]
广西自贸试验区成开放经济“高产田”
广西日报· 2025-08-30 03:22
制度创新成果 - 累计推出214项制度创新成果 其中10项获海关总署备案 2项入选全国自贸试验区最佳实践案例 1项纳入党中央国务院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文件推广 [1] - 在中西部和沿边地区率先发布自贸试验区数据出境负面清单 推广原产地证书微小差错容错机制 [1] - 与新加坡等8个东盟国家建立标准认证交流合作机制 推出28项国家标准和4项地方标准 [1] 跨境服务平台建设 - 建成首个面向东盟的跨境征信服务平台 服务企业超912万户 [1] - 在新加坡落地全国首个气象数据海外云节点 [1] - 探索搭建中华文化AIGC文创平台 创新数字版权链路确权新机制 [1] 投资便利化措施 - 推行免审即得商事登记确认制 实行一表即入承诺审批模式 企业注册压减审批时间80% [2] - 创新开展QFLP试点并推广到全区 累计进资4.15亿美元 [2] - 首创银行+支付机构双轨结算模式 实现企业跨境大额货款最快当天到账 越南盾和人民币直接当天兑换 [2] 贸易金融创新 - 推出新能源汽车铁海联运海事监管一体化改革 [2] - 落地全国首笔碳减排工具+可持续发展挂钩+数字人民币贷款 [2] - 开立首笔应用于陆海新通道多式联运一单制的数字提单信用证 [2] 口岸通关效率 - 在全国率先开展快捷通关改革 友谊关口岸日最高进出境车辆突破2000辆次 [2] 产业集群发展 - 围绕数字经济石化化工等6条跨境产业链发展 [3] - 南宁片区培育规上数字经济企业124家 建设中国—东盟人工智能创新合作中心和中国—东盟人工智能计算中心 [3] - 钦州港片区加快广西绿色化工新材料产业技术创新中心筹建 形成千亿级绿色化工产业集群 [3] - 崇左片区主攻电子信息东盟特色加工等百亿产业链 吸引42家东部企业组团入桂 [3] 区域协同发展 - 设立7个协同发展区和1个柳州联动创新区 形成3+7+1矩阵 [3] - 联合云南等自贸试验区成立沿边自贸联盟 [3] - 携手陕西河北河南自贸试验区构建RCEP陆海联运新通道 [3] 经济发展指标 - 设立企业超12万家 是设立前的32倍 [4] - 税收年均增长29.5% 工业产值年均增长15% [4] - 实际使用外资年均增长24.3% 外贸进出口额年均增长16.1% [4] - 以全区万分之五的面积贡献42%的实际使用外资和39.6%的外贸进出口额 [4]
营收686亿,聊城绿色化工产业链竞争力持续增强
齐鲁晚报网· 2025-08-29 13:30
产业规模与经济效益 - 2024年化工产业实现营收686.6亿元、利润53.2亿元,分别占全市规上工业的14.2%和21.4% [3] - 莘县、茌平化工产业园扩区新增土地7000亩,重大项目相继投产 [3] 产业结构与技术创新 - 煤化工、盐化工向下游延伸,甲酸等精细化工产品国内市场领先 [3] - 聊城化工产业园"废水零排放"项目入选省十大优秀技改案例 [3] - 3家化工园区全部建成智慧管理平台,4家企业入选省智能化改造标杆 [3] 企业培育与集群建设 - 新增国家级"小巨人"企业5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23家 [4] - 聊城化工产业园获评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 [4] - 精细化工及化工新材料产业集群入选省"十强"产业雁阵形集群 [4] - 阳谷县化工新材料特色产业集群入选2025年山东省特色产业集群 [4] 产业链协同机制 - 培育省级"链主"企业1家(鲁西化工)、市级5家 [4] - 常态化开展融链固链活动带动中小企业协同发展 [4] - 通过"链长制"加强跨部门协同服务,支持企业参与国家级产业链项目 [5] 政策与人才支持 - 配强园区专职管理力量,严格执行化工产业政策 [4] - 加大对高端产品研发、数智化改造、绿色安全生产的政策支持 [5] - 通过产教融合和柔性引才机制培育高素质创新人才队伍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