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纯视觉方案
icon
搜索文档
何小鹏的AI帝国里,没有激光雷达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6-18 15:56
小鹏汽车技术路线 - 小鹏汽车自主研发的图灵芯片首次上车,搭载在中型SUV G7上,一颗图灵芯片的有效算力等同于三颗英伟达Orin X,整台G7的有效算力超过2200Tops [2] - 小鹏Mona M03顶配版配备两颗Orin-X芯片,算力达508TOPS [2] - 小鹏宣布将采取纯视觉方案,认为激光雷达"看不远、干扰多、帧率低、穿透性差" [2] 纯视觉技术方案 - 小鹏通过定制AI编译器、协同设计模型架构等方法,实现VLA和VLM大模型与图灵芯片的耦合 [3] - 小鹏训练了超过40万小时的视频数据,相当于AI看了3万部《流浪地球》,视频数据量将在今年增加到2亿clips [10] - 小鹏智能算力集群正向两万卡水平前进,云端集群运行效率常年保持在90%以上 [13] - 去掉激光雷达后节约了20%的感知算力,模型反应更快,视觉信息处理帧率达到业界主流激光雷达处理帧率的12倍 [13] 激光雷达技术发展 - 激光雷达成本12年间下降了400倍,禾赛已将激光雷达价格压到200美元 [3] - 激光雷达供应商通过自研关键器件并压缩成芯片实现降本,部分主机厂称禾赛激光雷达报价已降至人民币三位数 [25] - 激光雷达存在"多径效应"问题,但已有方法通过训练神经网络模型和多源数据对比来解决 [26][28] 技术路线对比 - 纯视觉方案优势:算力要求低、响应速度快、数据获取成本低 [13][22] - 激光雷达优势:测距精度高、不受光线条件限制、能识别视觉欺骗性场景 [30][31] - 视觉方案在极端天气下仍需依赖毫米波雷达 [25] 行业竞争格局 - 小鹏将纯视觉高阶智驾能力下放到13万元起的Mona Max,同时激光雷达也下探到同价位区间 [4] - 小鹏试图重新定义辅助驾驶标准,认为"算力"才是检验辅助驾驶的第一标准 [6] - 特斯拉和小鹏代表纯视觉派,而更多品牌转向激光雷达方案 [4][6] 技术争议 - 专家质疑去掉激光雷达是否能真正提升反应速度,认为占用算力的主要是大模型而非激光雷达 [18][19] - LOFIC技术最早由荣耀手机提出,工艺复杂且商用效果未达预期 [19] - 360°安全取决于传感器布置,视觉和激光雷达都可以实现 [21] 未来发展趋势 - 小鹏计划在2027年前结束纯视觉与激光雷达之争 [35] - L3及以上自动驾驶阶段,车企需证明纯视觉方案更安全 [34] - 最终衡量标准是哪种方案能更大概率防止事故发生 [36]
纯视觉向左融合感知向右,智能辅助驾驶技术博弈升级
36氪· 2025-05-22 03:35
特斯拉纯视觉方案 - 公司坚持视觉处理方案,目标是让人人买得起安全智能的产品[1] - 即将推出基于纯AI技术的通用型全自动驾驶(FSD)解决方案,延续2016年以来的视觉优先战略,完全抛弃激光雷达[1] - 方案仅依靠摄像头和自研芯片实现L4-L5级自动驾驶,连毫米波雷达也已弃用[4] - 视觉方案搭配端到端神经网络架构,通过数十亿真实世界数据样本训练,实现多场景安全驾驶[4] - 公司认为先进技术不需要昂贵繁杂的传感器,纯视觉最贴近人类驾驶习惯,是自动驾驶的"第一性原理"[4] 激光雷达市场发展 - 全球乘用车激光雷达市场2024年同比增长68%,规模达6.92亿美元[1] - 中国激光雷达配置车型达94款,相比上一年度翻倍[1] - 激光雷达成本8年内降低99.5%,从数千美元降至200美元左右[1] - 行业认为激光雷达正从"可选功能件"进化为"必选安全件"[1] - 2024年高阶智能辅助驾驶进入20万元以内市场,激光雷达上车趋势明显[19] 技术路线对比 纯视觉方案 - 依靠摄像头捕捉RGB图像数据,通过深度学习算法提取语义特征[6] - 最大优势是硬件成本低、系统集成简单,但依赖算法处理能力[6] - 在恶劣天气和复杂光照条件下可靠性面临挑战[6] - 需要处理大量图像数据,对系统算力和能耗要求高[6] 多传感器融合方案 - 结合激光雷达、摄像头、毫米波雷达等多种传感器[8] - 激光雷达测距精度达厘米级,不受光照影响[11][12] - 摄像头提供丰富语义信息但受环境影响大[11][12] - 毫米波雷达在恶劣天气表现稳定但分辨率低[11][12] - 多传感器融合可弥补单一传感器缺陷,提升系统鲁棒性[17] 市场应用差异 - 特斯拉FSD在北美渗透率超30%,但可能低估中国路况复杂性[7] - 中国车企针对"鬼探头""加塞"等本土场景开发针对性解决方案[7] - 理想汽车CEO表示激光雷达在中国路况下可实现130公里/小时AEB功能,比纯视觉方案探测距离更远[16] - 华为、理想等企业认为L3/L4级自动驾驶必须配备激光雷达[13] 行业发展趋势 - 技术路线本质是"算法驱动"与"硬件驱动"的理念之争[16] - 特斯拉通过海量数据训练全能算法,国内车企通过硬件堆砌安全冗余[16] - 行业正从"单车智能"向"系统智能"演进,结合V2X实现协同控制[19] - 智能辅助驾驶进入规模化普及阶段,安全是行业不可逾越的底线[20]
都市车界|小米汽车带头“改口”,智驾标签褪去光环
齐鲁晚报· 2025-05-06 04:17
政策监管与行业调整 - 小米汽车将官网及App中的"智驾"一词全面替换为"辅助驾驶",SU7标准版的Xiaomi Pilot Pro更名为"小米辅助驾驶Pro",SU7 Pro/Max的Xiaomi HAD更名为"小米端到端辅助驾驶" [1] - 理想、蔚来、小鹏等新势力车企也调整宣传话术,门店销售人员不再主动提及"智驾",转而强调空间、舒适性等卖点 [1] - 2024年4月工信部发布《智能网联汽车功能安全标准(征求意见稿)》,明确禁止车企使用"自动驾驶""智驾"等模糊表述,要求统一为"辅助驾驶"或"组合辅助驾驶" [1] - 2025年4月工信部在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准入会议上要求车企不得对L2级辅助驾驶功能进行"自动驾驶"或"全场景智驾"等夸大宣传,并加强对OTA升级的监管 [3] 事故与安全风险 - 2025年3月29日一辆启用智能辅助驾驶功能的小米SU7发生严重事故,导致3人死亡 [2] - 调查显示62%的消费者误将L2级辅助驾驶视为"完全自动驾驶",而实际技术对静态障碍物的识别率不足30% [2] - 部分车企曾以"零接管""车内睡觉"等危险场景作为卖点,用户通过"方向盘配重块"等手段欺骗系统,放大风险 [2] - 特斯拉Autopilot事故频发,部分用户误以为车辆可完全自主驾驶,国内某新势力品牌曾因宣传"城市NOA通勤模式"被消费者投诉误导 [3] 技术路线与局限性 - 小米SU7标准版采用纯视觉方案,在极端天气或复杂路口的识别能力存在争议,Pro/Max版本配备激光雷达,但"端到端"技术仍面临"长尾问题"挑战 [2] - 某头部高精地图企业负责人表示纯视觉方案在夜晚或极端天气下难以保证安全行驶,激光雷达虽能弥补短板却面临成本与算力的双重压力 [4] - 华为乾崑智驾ADS 4已支持有条件L3级功能,但仍强调"手不能离方向盘" [7] 消费者教育与责任划分 - 车企开始强调"人机共驾"原则,在系统激活时强制要求驾驶员保持注意力,并通过DMS实时监测疲劳状态 [6] - 小米要求用户首次激活功能前完成15分钟AR模拟训练,涵盖紧急接管等场景,并生成个性化评估报告,用户手册以12页篇幅详述8类失效场景 [6] - 小鹏推出"智驾险",在系统退出后5秒内仍提供理赔保障,鸿蒙智行明确事故责任归属,强调"辅助功能不可替代驾驶员" [6] 行业未来发展趋势 - 短期内车企需在技术宣传与合规风险间寻找平衡点,长期来看行业将加速向L3级及以上自动驾驶演进 [7] - 工信部将OTA升级纳入召回管理,要求企业减少升级频次并加强验证,激光雷达与纯视觉的融合将成为主流,"安全冗余"设计将成为标配 [7] - 消费者对智能驾驶的接受度将逐步提升,但前提是车企能建立"技术诚实"的品牌形象 [7]
特斯拉:坚持视觉处理方案,先进技术不需要昂贵繁杂的传感器
凤凰网· 2025-05-04 07:38
技术路线 - 公司坚定不移推进基于视觉处理技术的智能驾驶路线,目标是让"人人买得起安全智能的产品" [1] - 公司的视觉处理方案搭配端到端神经网络架构,已通过数十亿真实世界数据样本训练,实现了多场景、更安全的智能驾驶技术路径 [1] - 公司认为"先进的技术不需要昂贵繁杂的传感器",用实力证明了视觉方案的可行性 [1] 行业观点 - 业内分析人士指出此举意在凸显技术路线的差异化优势 [6] - 纯视觉方案若能达到与多传感器融合相当的安全性能,有望在降低智能驾驶系统成本方面取得突破,对推动自动驾驶技术大规模普及具有重要意义 [6] - 有专家表示视觉系统在极端天气与光线条件下的表现仍存在挑战,能否通过算法优化与数据积累完全弥补硬件多样性不足仍需市场检验 [7] 研发投入 - 2024年公司研发投入331亿元人民币,2025年第一季度研发投入103亿元,研发投入又一次刷新记录 [7] - 公司将精力集中在生产制造和研发创新技术等方面,不断取得新成绩 [7] - 特斯拉辅助驾驶技术再精进,是普通车辆安全10.6倍 [7] 高管观点 - 公司CEO马斯克曾多次批评激光雷达是"错误的解决方案",称其在复杂道路环境中效率低下 [7] - 马斯克认为视觉系统结合生物神经网络才是最优解,因为纯视觉方案能最贴近人类驾驶习惯,是通向完全自动驾驶的"第一性原理" [7]
小米回应“雷军公开信”!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4-02 11:59
文章核心观点 - 小米SU7汽车事故持续发酵,公司在事故原因、智驾系统能力及责任边界等方面存在诸多待解问题,其“无图”纯视觉智驾方案的可靠性受到质疑 [1][8] 分组1:网传公开信情况 - 4月2日社交媒体流传落款为“雷军”的《致所有关心小米SU7事故的用户和公众的一封信》,包含“用生命敬畏驱动真相探寻”等内容 [1] - 小米公司相关负责人称若披露信息会通过官方账号发布,记者检索未发现该“公开信” [3] 分组2:小米汽车官方声明 - 4月1日晚间小米汽车官方声明SU7标准版前向防碰撞辅助功能包括碰撞预警和紧急制动,作用对象为车辆、行人、二轮车,AEB功能工作速度在8 - 135km/h,不响应锥桶等障碍物,且行业同配置车型亦不支持 [4][5] 分组3:智驾系统情况 - 今年二月公司完成全量推送“小米端到端全场景智能驾驶(HAD)”,称“无图”且更安全高效,覆盖高速公路等 [6] - 高速NOA无法识别车道变化可能与不采用高精地图或地图决策权重过低有关,计划施工一般会标记提示换路线,但临时施工信息不一定上传,此次施工并非临时施工 [10][11][12] - 小米曾宣传“轻地图”城市NOA方案,后宣布大量推送1.40版本允许施工避让,今年又强调智驾系统“无图” [13][14] - 汽车商家标榜“无图”部分原因是避免与更新不及时的高清地图矛盾导致决策困难 [15] 分组4:感知能力情况 - 小米SU7标准版智驾传感配置为“9 + 1”,与特斯拉“7 + 1”配置类似,属纯视觉方案 [17] - 特斯拉纯视觉方案曾引发多起伤亡事故,如撞向侧翻卡车底盘,可能因无法识别物体特征 [19][20][22] - 小米AEB系统无法对改道障碍反馈,且SU7标准版传感器设备数量与同价位友商相比近乎“吝啬”,安全冗余不足 [23][24][25]
红旗天工05,把豪华高阶智驾打到16万
汽车商业评论· 2025-03-02 14:44
中国车市新车型上市 - 小米SU7 Ultra上市,售价52.99万元,具备1500马力顶级性能 [6] - 红旗天工05上市,售价15.98万-18.58万元,高阶智驾版16.98万元起 [6] 高阶智驾赛道竞争 - 2025年高阶智驾将成为最卷的新赛道,多家车企发布智驾战略 [6] - 长安汽车宣布未来3年新车全系标配智驾接口,高阶智驾下沉至性价比车型 [6] - 小鹏汽车实现高等智能驾驶软硬件全系标配 [6] - 比亚迪发布全民智驾战略,全系车型搭载高阶智能驾驶辅助系统"天神之眼" [6] - 红旗天工05将豪华品牌高阶智驾价格打到16万元区间 [6] 纯视觉智驾技术 - 红旗天工05采用纯视觉方案,搭载红旗司南智驾系统 [8][10] - 配备行业首发量产惯导三目立体视觉系统和骁龙智驾芯片(SA8650P) [10] - 借助23颗高精度传感器,障碍物感知精度达0.05至0.1米 [10] - 不依赖高精地图及激光雷达,实现城市NOA、高速NOA和全场景泊车 [10] - 城市NOA支持全国城市覆盖,路口左右转成功率超99% [10] - 高速NOA百公里接管频次不超过0.5次,上下匝道通行成功率超97% [10] - 全场景智能泊车支持2公里跨楼层记忆泊车与40cm极限垂直泊车 [10] 智舱体验创新 - 红旗灵犀座舱完成DeepSeek-R1模型深度适配 [16] - 具备四音区语音识别功能,支持"可见即可说"交互模式 [16] - 支持四川话、粤语等方言交互,实现流畅自然拟人化对话 [16] - 可记录座椅角度、温度偏好等基础设定数据,推送个性化音乐歌单 [16] - 首次量产搭载双焦面65英寸AR-HUD [18] - 搭配15.6英寸94.48%超高屏占比中控屏和12扬声器顶级丹拿音响 [18] 智电安全体系 - 采用9H4M车身结构,76%高强度钢,2000MPa强度核潜艇级钢材 [22] - 配备9安全气囊系统 [22] - "玄武电池系统"通过中汽中心最高等级认证,完成58项极限测试 [22] - AEB最高可刹停速度90km/h [22] - 创建六维一体全新整车安全架构 [22] 豪华感重塑 - 座椅采用东方人体工程学设计,环保超柔软超纤面料 [28] - 配备通风、加热、按摩等豪华配置 [28] - 尊享座椅支持14向调节,腿托4向调节,靠背最大倾角83度 [28] - 前排座椅配备十点位独立按摩系统 [28] - 配备1.89m²超大观穹全景天幕,紫外线隔绝率高达99% [30] - 采用前双叉臂+后多连杆独立悬架,优化操控稳定性与舒适性 [31] 红旗品牌战略转型 - 天工05体现红旗品牌在智能竞争格局下的新思路 [31] - 以视觉方案打破高阶智驾价格壁垒,杀入主流纯电市场 [31] - 在AI等创新科技加持下,重塑科技豪华标杆级产品力 [31] - 红旗品牌进军新能源"顶流"的决心 [31]
晚点独家丨智驾公司鉴智机器人获 3000 万美元新融资,亦庄国投领投、地平线跟投
晚点LatePost· 2024-05-23 03:07
公司融资与背景 - 鉴智机器人完成3000万美元Pre-B轮融资,由北京经开区产业升级基金及北京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基金联合领投,地平线跟投 [3] - 公司成立以来完成6轮融资,历史投资方包括Atypical Ventures、渶策资本、五源资本等,现有员工超300名 [3] - 前深鉴科技CTO单羿加入并担任CEO,联合创始人CTO都大龙曾与单羿在百度和地平线共事 [4] 技术方案与市场定位 - 公司为国内仅有的两家基于双目摄像头提供纯视觉方案的智驾供应商之一(另一家为大疆),L2方案已服务超百万台量产车 [4] - L2+高阶方案获两家自主品牌量产定点,预计2024年四季度上市,另有两家合资车企在验证中 [4] - 采用纯视觉+低算力平台策略,L2+方案软硬件成本控制在4000元以内,仅需7颗摄像头(比行业少2-4颗) [5][6] - 目标市场为10万-25万元车型,计划通过规模化将L2+成本降至3000元以内,覆盖10万元以上油车(2023年该价位油车销量超1200万台) [5][6][8] 技术路线与合作生态 - 研发端到端方案,预计2025年上海车展发布,更看好该路线实现城市NOA(相比基于规则的方式) [8] - 与地平线深度合作,为其征程平台唯一提供双目方案的算法供应商,并基于征程6开发方案 [9][11] - 行业形成四大计算平台阵营(华为、地平线、英伟达、高通),地平线通过扶持鉴智等合作伙伴提高高速NOA份额 [10][11] 行业竞争格局 - 智驾供应商经历四阶段竞争(方案-定点-交付-规模化),头部公司如Momenta已进入多客户服务阶段 [5] - 行业进入淘汰整合期,2025年前供应商座次将初步确定,需满足车企成本要求并保持技术迭代能力 [12] - 部分原计划自研的车企因竞争压力转向采购第三方高阶智驾方案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