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透式监管

搜索文档
助贷新规大限临近,谁在借36%的“高”利贷?
36氪· 2025-08-12 08:46
助贷新规核心要求 - 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发布《关于加强商业银行互联网助贷业务管理提升金融服务质效的通知》,要求商业银行将平台服务费、增信服务费等全部计入借款人综合融资成本,并明确成本区间 [2] - 新规以"穿透式监管"重塑助贷行业逻辑,将于10月1日全面实施 [2] 利率区间现状及争议 - 24%~36%利率区间是部分高风险借款人的主要融资渠道,也是助贷机构覆盖风险的生存线 [2] - 24%是民间借贷司法保护红线,36%以上被视为无效利息,24%~36%为自然债务区 [4] - 该利率区间服务人群数量估计在千万级以上,有数据称超3000万,行业高管说法达8000万人 [4] 高利率借款人群特征 - 85后至95前(25~35岁)占比超一半,90后是核心群体,多为初入职场年轻人、灵活就业者或县域青年 [5] - 多数借款人存在征信瑕疵或无信贷记录,二、三线城市及县域居民占比超半数,大专及以下学历者居多 [6] - 52%稳定就业群体和69%灵活就业群体面临需要借贷但借不到钱的情况 [7] 借款需求分析 - 应急周转是首要诉求,包括医疗、房租、经营缺口等刚性支出 [7] - 部分年轻人因超前消费陷入债务循环,对利率敏感度低 [8] - 66%小微企业有贷款需求,但仅21%获银行小微贷款支持,2024年小微企业贷款覆盖率仅35% [8] 监管动态及行业影响 - 监管禁止通过"会员权益""增值权益"抬高综合融资成本 [11] - 新规要求商业银行确保借款人综合融资成本符合最高人民法院相关规定,但未直接否定超过24%的利率 [11] - 头部平台可维持24%以下利率产品线,腰尾部平台依赖高利率区间业务 [17] 一刀切政策潜在风险 - 可能导致刚性借贷需求转向利率更高、更不可控的地下中介 [13][14] - 非法高炮平台可能卷土重来,实际借款利率推高到远高于36% [15][16] - 腰尾部助贷平台面临业务量大幅萎缩甚至关闭风险,部分地方银行可能引发流动性风险 [17] - 整个风险传递链条可能崩塌,头部平台也可能受到牵连 [18] 行业乱象及治理建议 - 投诉重点包括利率隐瞒、诱导借款、不提供借款合同等 [21] - 平台通过"日息0.1%"等宣传误导借款人,实际综合年化利率突破36% [6][21] - 建议强制信息披露、规范合同管理、遏制诱导行为 [22] - 建立动态监管机制,包括统一数据平台建设和畅通投诉渠道 [23]
三类银行与第三方合作业务进入强监管周期 风险防控成核心目标
经济观察网· 2025-08-07 07:28
《通知》对三类银行的合作机构管理提出了系统性要求,覆盖准入、日常运营及退出全流程。在准入环 节,银行需建立统一的尽职调查、评估和审批制度,由总行集中管理,并实行严格的名单制。这意味 着,未来银行合作机构的筛选将更加审慎,避免因盲目扩张合作范围而引入高风险机构。 在治理架构方面,董事会和高管层需直接参与合作机构管理制度的制定与监督,确保职责边界清晰。银 行需构建科学的激励约束机制,防止业务部门为追求短期业绩而放松风控标准。同时,《通知》要求银 行定期评估合作机构表现,对存在严重违规或重大风险的机构实施强制退出,并对外公告,防止其继续 以银行名义开展业务。 继商业银行互联网助贷新规实施后,第三方机构合作业务的监管再次升级。近日,有多渠道消息显示,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已向行业下发《关于加强股份制银行等三类银行合作机构管理的通知》(简称 《通知》),针对股份制银行、城市商业银行、民营银行等三类银行与第三方机构的合作业务,进行系 统性、制度化的规范。此举标志着,继互联网贷款业务之后,银行与第三方机构的合作模式正全面迈入 穿透式监管的新阶段。 《通知》的出台,为解决当前部分银行在与第三方机构合作中存在的权责不清、管理粗 ...
从孟晚舟看茅晨月:华尔街在华操作手法为何集体失灵?
搜狐财经· 2025-08-03 23:14
核心事件 - 富国银行中国区负责人茅晨月于2025年7月在浦东机场被边检带离 引发国际资本市场震动 [1] - 事件涉及富国银行上海分行40亿美元跨境业务中2.4亿美元保理融资流向被制裁芯片企业 [1] - 监管行动揭示国际投行通过虚构贸易单据构建资金闭环 将关键技术数据伪装为普通商业信息跨境转移 [1] 监管政策变化 - 2025年6月生效的五部委联合规定首次将保理业务纳入跨境资本流动监测体系 [1] - 前七个月反洗钱罚单总额达278亿元 其中62%涉及虚假贸易融资处罚 [1] - 《金融数据安全法》细则即将落地 要求外资机构处理超百万条境内数据必须通过国家安全审查 [1] 行业操作模式 - 国际投行采用"金融迷彩"战术进行技术数据转移 类似手法在2021年摩根士丹利承销新能源企业IPO中出现 [1] - 2019年高通通过摩根大通股权质押间接控制国内AI芯片专利 形成"金融寄生"模式 [2] - 贝莱德近期禁止员工携带电子设备入境 反映机构对数据跨境流动的风险焦虑 [2] 地缘金融博弈 - 意大利协助美国扣押中国半导体专家十天后 发生茅晨月被截事件 形成"镜像执法"格局 [2] - 中国选择在金融战场实施精准打击 针对华尔街在华灰色利益链而非实体出口管制 [2] - 金融工具正演变为技术战争的武器 数据成为新时代石油资源 [4] 行业影响 - 穿透式监管威慑力显现 机构面临资产负债表合规性审查压力 [3] - 跨境资本流动规则被重塑 资本套利行为在主权安全面前将无所遁形 [4] - 金融数据安全立体防线正在构建 涉及硬科技保护与数据跨境管控 [3]
证券投顾行业退费额激增背后 恶意代理维权“黑产”化
经济观察报· 2025-07-06 13:01
行业现状 - 证券投顾行业2022-2023年退款总额分别达23.28亿元与24.45亿元,较2021年13.48亿元激增逾80% [7] - 2024年投顾业务净收入达54.4亿元,但异常退款占比达30%-40%,吞噬行业近半利润(2023年行业利润17.62亿元) [11][23] - 上海证监局2024年接到证券投顾投诉821起,较2022年88起增长超9倍 [14] 代理维权产业链 - 代理维权公司通过短视频平台投放(日均超百万元)、伪造退款案例诱导客户签约,成功后分成30% [2][5] - 头部代理公司年收入超5000万元,净利润超2000万元,部分法律咨询公司4个月签单1389单涉及3269万元,成功退款1055万元 [6][20] - 2023年全行业代理维权收入约2.9亿元(按30%分成计算) [21] 异常退款特征 - 合同期满客户通过威胁投诉(12386/信访等)要求全额退款,占退款总额30%-40% [12][13] - 2023年全行业投诉量超23000起,较2021年增400%,某机构2024年异常退款3500万元中84%为合同到期客户 [18] - 代理维权公司联合律所提升投诉专业性,部分机构业务量激增6倍 [20] 行业应对措施 - 证券投顾机构因监管考核压力(投诉量过高或暂停新增客户3个月,损失超6000万元)被迫妥协退款 [16][17] - 机构加强系统安全防护并协助公安破获多个代理维权公司,2023年起联合整治政策出台 [25][26] - 行业正研究将代理维权按非法经营罪定罪,但面临取证难、管辖权等挑战 [28][30][32] 黑灰产新趋势 - 代理维权组织采用外网交易、空壳公司规避侦查,部分转向网红引流模式 [29][31][32] - 需构建跨部门协同监管体系,穿透资金流与信息流以遏制跨领域渗透 [33]
期货公司应“三维发力”重构合规框架
期货日报网· 2025-06-27 01:01
监管动态 - 中国期货业协会集中发布12则纪律惩戒决定,涉及多家期货公司、风险管理公司及从业人员,这是自2024年年底以来首次批量公布 [1] - 纪律惩戒原因包括内部控制缺陷、管理混乱、通道业务违规、收益结构异化、不正当交易等 [1] - 惩戒措施包括训诫和公开谴责,并实施"双罚制",同时追究公司和个人的责任 [1][7] 违规行为分析 - 第一类违规是交易异化,将衍生工具用于规避监管,包括收益结构变形和虚假交易构造 [3][4] - 收益结构变形表现为修改期权结算条款,将非线性收益强行线性化,使场外期权异化为变相期货交易通道 [4] - 虚假交易构造表现为关联客户间设计对敲交易,目的是套取费用而非真实风险管理 [4] - 第二类违规是内控失守,导致投资者保护机制失效 [5][6] - 期货公司未穿透核查真实交易目的,默许私募基金产品作为个人投资者通道参与高风险场外衍生品交易 [5] - 公司未建立有效的风险隔离、交易审查及数据报送机制 [6] 监管趋势 - 监管层不再局限于形式审查,而是穿透交易结构分析实质,打击"名为衍生品、实为通道"的业务异化 [7] - 监管追溯从机构延伸至个人,与《期货和衍生品法》确立的"双罚"原则一致,大幅提高违规成本 [7] - 此次集中纪律惩戒是监管框架系统化升级的体现,标志着监管从"规则建设"向"行为监管"的纵深推进 [7][11] 行业建议 - 完善内控机制,建立"三道防线+负面清单" [8][9] - 业务前端防线:严格执行KYC原则,进行穿透核查 [8] - 风控中台防线:部署实时监控系统,建立异常交易预警 [8] - 审计后台防线:定期开展交易数据穿透审计 [8] - 制定场外业务负面清单,禁止收益线性化、通道化设计 [9] - 强化科技赋能,运用区块链与AI技术提升风控水平 [10][11] - 利用区块链技术确保交易确认书、合规审查记录不可篡改 [11] - 运用AI识别异常交易模式和违规特征 [11] - 加强合规文化建设,从被动遵从到主动管理 [11] - 建立员工合规档案,将风控执行与绩效考核挂钩 [11] - 设立合规联络官跟踪监管政策动向 [11]
年内信托业罚单规模已破千万,业务创新迎破局
新浪财经· 2025-06-22 12:49
信托行业监管处罚情况 - 陆家嘴信托因关联交易管理不到位、信托项目管理不审慎等五类问题被罚420万元,相关负责人被警告并处罚10万元 [1][2] - 国元信托因员工行为管理和投资者适当性管理问题被罚85万元,总裁及两名员工合计被罚18万元 [1][2] - 年内5家信托公司合计罚单金额达1111.37万元,涉及机构和个人"双罚制" [1][2][3] - 华澳信托因资产分类不准确、违规刚性兑付等多项问题被重罚400万元,相关责任人被罚85万元 [2] - 长安信托因违反征信管理规定和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分别被罚25.5万元和0.37万元 [2][3] 信托行业监管趋势 - 2019年起信托行业年度罚单金额突破2000万元,2021年和2022年分别达到7501万元和6814万元 [3] - 2023-2024年罚单金额下降至3008万元和3634万元,反映历史风险"挤压式"出清后监管趋稳 [3] - 监管模式从"事后重罚"转向"事前+事中"穿透检查,立项阶段即加强窗口指导 [4] 信托业务转型进展 - 行业加速从非标投行业务转向资产服务信托等本源业务,融资类占比持续压降 [4] - 财富管理服务信托规模达1.1万亿元,其中保险金信托规模4200亿元,同比增长60% [5][6] - 平安信托计划将保险金信托门槛从100-300万元下调至100万以下,创行业新低 [6] - 上海信托落地全国首单"不动产+现金"混合财产家庭服务信托,探索财富传承新模式 [7] 行业制度完善方向 - 服务信托面临服务标准、取费模式等规范化挑战,需建立跨部门协调机制 [7] -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2025年计划修订《信托公司管理办法》并制定《资产管理信托管理办法》 [7]
事关医药反腐,14部委划重点!
第一财经· 2025-06-16 08:51
医药反腐纠风工作要点 - 2025年医药反腐纠风工作将持续深入,系统纠治医疗服务乱象,14部委联合发布通知强化监管 [1] - 监管重点包括紧盯"关键少数"和关键岗位,加强医药卫生领域新型、变异和隐形问题研判预警 [1] - 产业端将加强医药行业专项审计,穿透式监管向药品生产端覆盖 [1] 医药购销领域穿透式监管 - 聚焦药品、高值医用耗材、医用设备、基建和信息化项目招投标等监管重点,规范检测样本外送、外配处方等关键环节行为 [2] - 鼓励医药企业参考《医药企业防范商业贿赂风险合规指引》加强合规管理,推动医药代表在医疗机构内的合规管理 [2] - 利用穿透式审计打破信息壁垒,审计部门联合纪检监察、市场监管、医保等机构建立联合工作机制 [2][3] 药品追溯与销售端监管 - 全面推进药品耗材追溯码全场景采集应用,打通从原材料采购到招标采购的监管通路 [3] - 紧盯定点医疗机构、定点零售药店、职业骗保人,严厉打击欺诈骗保和整治违规使用医保基金行为 [3] 医疗服务乱象专项治理 - 重点聚焦患者隐私保护、基因检测、辅助生殖、医疗美容、儿童近视防控、医学证明开具等领域违法违规行为 [5] - 深入开展整治殡葬领域腐败乱象,持续保持惩治腐败高压态势 [5] - 互联网诊疗监管聚焦互联网处方等重点环节,打击网络"医托"、违规医药广告及虚假营销行为 [5] 医疗机构内部管理与医德医风 - 落实公立医疗机构行风管理制度要点,压实医疗机构医德医风管理主体责任 [6] - 对个别医务人员违背医德、败坏医风的行为"零容忍",严肃处理 [6] - 探索医德考评结果与岗位聘任、职称评审、薪酬分配等联动机制,营造风清气正行业环境 [7] 纠风工作整体部署 - 通知共4部分15项内容,健全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同查同治机制,强化医疗卫生机构党的建设 [7] - 持续深化医药购销领域治理,压实各部门全流程监管主体责任,加强对医药行业社会组织的督促指导 [7]
银行收紧资金供应,中小助贷平台“成本涨了三个百分点”
第一财经· 2025-06-16 02:23
行业监管与政策影响 - 助贷新规将于2024年10月1日实施,明确要求商业银行将增信服务费计入借款人综合融资成本,并禁止平台以任何形式向借款人收取息费[1][4] - 年化利率24%成为行业分水岭,银行正批量拒绝24%~36%利率区间的贷款需求,导致中小助贷机构资金成本上升约3个百分点[4][5] - 监管压力下,银行动态调整合作策略,收紧24%以下利率产品的资金供应,并要求助贷机构解决高利率产品的客诉问题[5] 市场格局变化 - 头部助贷机构(如蚂蚁、京东、奇富科技)因主营24%以下利率产品且资金来源多样,融资成本不升反降,而中小机构面临生存压力[5] - API导流业务模式受冲击,助贷平台需重新考虑高风险客户转介逻辑[6] - 行业呈现两极分化:头部机构持续入围银行"白名单",跨界流量入口(如航旅纵横、吉林云天化)异军突起[8][9] 合作模式创新 - 银行与消金公司合作名单呈现两大特征:集中头部助贷平台(承德银行仅与蚂蚁、京东合作)及跨界流量平台(如航旅纵横1亿用户)[8][9] - 跨界合作基于垂直领域精准用户的高质量属性,虽金融经验不足但性价比更优(如航旅纵横与宁波银行、南银法巴消费金融合作)[9][10] - 银行通过优化合作机构响应"穿透式监管",要求总行直接签订权责清晰的协议并加强借款人信息获取[10] 违规案例与合规要求 - 阳光消费金融因助贷业务违规(未自主计算授信额度、合作机构管理不到位)被罚款140万元,凸显监管执行力度[10]
银行收紧资金供应,中小助贷平台“成本涨了三个百分点”
第一财经· 2025-06-15 05:45
助贷新规实施倒计时 - 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发布的《关于加强商业银行互联网助贷业务管理提升金融服务质效的通知》将于10月1日起施行 [1] - 新规要求商业银行明确平台服务、增信服务的费用标准或区间,并将增信服务费计入借款人综合融资成本 [1] - 平台运营机构不得以任何形式向借款人收取息费,增信服务机构不得以咨询费、顾问费等形式变相提高增信服务费率 [1] 24%利率成为行业分水岭 - 年化利率24%正成为助贷行业生死线,多家银行已开始拒批24%~36%利率区间的贷款 [1] - 部分资方银行正批量拒绝年化利率24%~36%的资金需求,导致中小助贷机构资金成本骤升 [2] - 银行要求助贷机构过滤高风险客户,或将部分中低风险客户转为24%以内利率叠加会员权益的产品 [2] 行业结构性分化加剧 - 中小助贷机构资金成本上升较为迅速,部分机构资金成本上涨约3个百分点 [3] - 头部助贷机构由于主营24%以下的贷款产品且资金来源多样,融资成本不升反降 [4] - 头部助贷机构将损失"API导流"业务,需重新考虑高风险用户转介逻辑 [4] 银行合作名单呈现新趋势 - 银行披露的"白名单"助贷机构多集中在蚂蚁、京东、奇富科技等头部企业 [6] - 银行开始与跨界流量入口合作,如"航旅纵横"App(用户规模超1亿)等新兴渠道 [7] - 跨界合作方如吉林云天化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因其垂直领域精准用户群体更具性价比优势 [7] 监管要求与违规处罚 - 新规要求银行加强平台运营机构、增信服务机构准入管理,审慎制定准入标准 [8] - 银行需与平台运营机构、增信服务机构签订权责对等的合作协议 [8] - 阳光消费金融因助贷业务违规被罚款140万元,涉及未自主计算授信额度及贷款定价等问题 [8]
14部委为今年医药反腐纠风划重点,系统纠治医疗服务乱象
第一财经· 2025-06-13 14:03
医药反腐纠风工作要点 监管重点与措施 - 14部委联合发布通知,2025年将紧盯药品、高值医用耗材、医用设备、基建和信息化项目招投标等关键领域,持续规范检测样本外送、外配处方等环节[2] - 推动医药购销领域"穿透式"监管,加强医药行业专项审计,重点覆盖药品生产端,审计部门将联合纪检监察等多机构建立联合工作机制[3][4] - 全面推进药品耗材追溯码全场景采集应用,打通从原材料采购到招标采购的监管通路,强化生产端覆盖[4] 医疗服务乱象治理 - 重点整治患者隐私保护、基因检测、辅助生殖、医疗美容、儿童近视防控等领域的违法违规行为,保持惩治腐败高压态势[6] - 规范互联网诊疗行为,打击网络"医托"、违规医药广告及假借医学科普"引流带货"等不法行为[6] - 强化医疗机构内部管理,压实医德医风主体责任,对违背医德行为"零容忍",探索考评结果与职称评审、薪酬分配等联动机制[7] 行业长效机制建设 - 健全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同查同治机制,加强医药卫生领域廉政建设,强化医疗卫生机构党的建设[8] - 完善跨部门统筹协作,以药品追溯码和多部门联合惩戒机制为抓手,形成全流程监管合力[4][8] - 深化医药购销领域治理,发挥穿透式审计优势,加强对医药行业社会组织的督促指导[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