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助贷新规
icon
搜索文档
对话刘晓春:普惠金融不再单纯求规模,促消费避免过度依赖信贷
北京商报· 2025-09-25 05:30
当前,金融行业正处于转型关键期,普惠金融如何突破"不可能三角"?助贷新规落地又将带来哪些影 响?中小银行如何应对低利率压力?又将如何利用AI技术加码金融创新? 9月24日,在2025中国普惠金融国际论坛期间,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教授、上海新金融研究 院(SFI)副院长刘晓春接受了北京商报记者采访,他结合我国金融行业实践、政策导向及全球行业趋 势,对这些核心问题展开了全面且深入的剖析。 谈普惠金融:从单纯追求规模,转向提升服务精准度 谈及数字技术对普惠金融的影响,刘晓春认为我国在技术落地应用层面具有显著优势,但同时也需警惕 技术带来的误区。 "这些年我国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数字技术在普惠金融领域的应用走在了世界前面。数字技术确实能 带来很多好处,它可以提高服务效率、降低运营成本,还能优化客户体验,尤其是在服务触达方面,为 普惠金融提供了更便捷的渠道和工具,让更多偏远地区、弱势群体能够享受到金融服务。"刘晓春展开 说道。 提高可得性、控制风险和降低利率,一直被业内认为是普惠金融发展面临的"不可能三角"。 谈及此,刘晓春认为,这是一个不同阶段的问题。"最初,我们希望扩大普惠金融的覆盖范围,服务更 多弱势群体 ...
公布“豪华”助贷机构名单外资银行寄望消费贷
中国证券报· 2025-09-16 20:20
外资银行互联网贷款合作动态 - 多家外资银行公布互联网贷款合作机构名单 包括东亚银行中国 富邦华一银行 韩亚银行中国 开泰银行中国 友利银行中国等[1] - 合作机构类型涵盖民营银行 消金公司 互联网平台 融资担保公司等 合作范围涉及贷款获客与营销 运营服务 线上与线下催收等业务[1] - 富邦华一银行披露合作机构达52家 为目前披露数量最多的外资银行[1] 合作机构类型与分布 - 民营银行方面 前海微众银行与富邦华一银行 东亚银行中国 开泰银行中国等多家外资银行合作 新网银行 网商银行出现在富邦华一银行合作名单 百信银行与开泰银行中国合作[2] - 持牌消金公司和小贷公司方面 马上消金 海尔消金 度小满小贷 蚂蚁消金等出现在多家外资银行合作名单[2] - 互联网平台方面 支付宝 银联数据 唯品会 哈啰普惠科技等与外资银行展开合作 深圳智领星辰科技 云瀚信息科技等助贷机构背靠字节跳动 京东等头部平台[2] - 增信服务机构方面 融资担保公司占比较高 富邦华一银行52家合作机构中融资担保公司达27家 开泰银行中国14家合作机构中有5家融资担保公司[2] 产品类型与合作动力 - 外资银行互联网贷款产品多为个人信用消费贷 例如友利银行中国与云瀚信息科技合作的京东金条产品[3] - 合作动力主要来自10月1日正式施行的《关于加强商业银行互联网助贷业务管理提升金融服务质效的通知》 新规要求商业银行总行对平台运营机构 增信服务机构实行名单制管理并披露[3] - 外资银行通过合作弥补本土场景缺失 运营经验不足 数据积累有限等短板 获取流量入口并拓展消费信贷市场[4] 监管背景与合规要求 - 金融监管总局4月发布助贷新规 指出互联网助贷业务存在总行管理不到位 权责收益不匹配 定价机制不合理等问题[3] - 新规要求商业银行坚持总行集中管理 权责收益匹配 风险定价合理原则 加强平台运营机构和增信服务机构准入管理[3] - 商业银行必须通过官方网站 APP等渠道披露合作机构名单 不得与名单外机构开展互联网助贷业务合作[3] 战略意义与行业影响 - 外资银行与助贷平台合作是深化贷款业务本土化布局的重要举措 有利于拓展中国市场特别是消费信贷业务[1][4] - 通过风险共担机制降低信用风险 例如引入融资担保公司 保险公司等合作机构[2] - 合作有助于外资银行快速切入潜力较大的消费信贷市场 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4][5] 业务挑战与发展建议 - 外资银行面临确保外部合作机构合规风控能力的核心挑战 需警惕合规问题带来的风险外溢[5] - 部分外资银行高度依赖合作方风控模型 缺乏风控主动管理能力[5] - 建议外资银行坚持外部合作与内部建设两手抓 加强合作机构约束的同时建设自身互联网渠道和自营能力[6] - 应建立科学风险管理指标体系 对规模 增速 集中度 不良贷款率 代偿赔付率等实施严格管理[6]
暴涨与分红,拆解助贷“六小强”股价
北京商报· 2025-09-04 14:33
股价表现 - 截至9月4日,6家金融科技公司年内股价整体上涨,嘉银科技和小赢科技涨幅分别为101.18%和91.84%,信也科技和宜人智科分别上涨22.88%和27.14%,乐信和奇富科技表现平稳[1][3][4] - 一季度6家公司均大幅上涨,嘉银科技涨幅达115%,小赢科技涨幅72%,信也科技涨幅41%;二季度宜人智科、乐信、奇富科技出现回调;三季度除宜人智科微涨0.51%外其余均下跌[4] - 乐信换手率和成交量居首位,市场活跃度较强[4] 业绩表现 - 6家公司二季度合计净利润44亿元,奇富科技营收和净利润均居行业之首,乐信和嘉银科技净利润大幅增长[4] - 宜人智科预计三季度营收处于14亿至16亿元人民币区间[11] 股东回报措施 - 乐信7月启动6000万美元回购计划,并将分红比例从净利润的25%提升至30%[10] - 嘉银科技7月派发现金股息每ADS 0.8美元,总派息金额约4110万美元(较去年增长超50%),并延长回购计划至2026年6月且额外增加5000万美元回购额度[10] - 信也科技上半年累计回购股份6380万美元[10] - 宜人智科董事会批准新季度股息方案,将于10月15日派发,这是公司第三次派发半年度股息[10] 行业影响因素 - 助贷新规10月1日实施,要求综合融资成本≤24%,将冲击依赖高息业务的中小平台并加速行业集中度提升[7][8] - AI技术成为关键竞争因素,多家公司在AI风控或智能降本上实现突破,重点布局智能营销、智能客服和智能风控三大核心环节[11][12] - 股价分化源于政策适应力、AI转化效率和业务韧性差异,头部机构因流量优势与合规性更佳将受益[5][8] 未来展望 - 行业股价预计进入震荡阶段且分化持续,2025年10月助贷新规将成为行业分水岭[12][13] - 机构需通过技术提效、业务多元化(如扩张海外业务)、深耕细分客群和强化风控能力来谋求增长[12][13]
苏银消金开启业绩狂飙:九成助贷占比下,十月新规成关键考题
南方都市报· 2025-08-29 09:35
核心财务表现 - 截至2025年6月末总资产达630.37亿元 较上年末增长22.74% [2][5]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27.44亿元 净利润3.8亿元 [2][7] - 2025年一季度营业收入13.16亿元 同比增长69.12% 净利润1.76亿元 同比增长59.9% [7] 资产规模增长轨迹 - 总资产从2022年末247.26亿元持续增长至2025年3月末614.47亿元 [6] - 2025年一季度单季资产增长100.88亿元 贷款余额564.81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3.81% [5] - 资产规模在31家持牌消金公司中位列第十 突破600亿元的公司仅6家 [6] 盈利能力演进 - 营业收入从2022年17.67亿元增长至2024年38.4亿元 年复合增长率显著 [8] - 净利润从2022年1.6亿元提升至2024年5.28亿元 2023年同比增长143.13% [8] - 净息差扩大源于业务结构优化和融资成本保持低位 [7] 资产质量指标 - 不良贷款率从2022年1.64%持续下降至2025年3月末1.41% [6][8] - 拨备覆盖率从2022年154.42%提升至2025年3月末182.75% [6][8] - 2025年一季度关注类贷款及逾期贷款占比均有所下降 [8] 业务结构特征 - 互联网平台渠道贷款余额514.73亿元 占全部贷款余额比例高达91.13% [9] - 已接入蚂蚁、美团、京东等十余家主流平台 采用分润和增信双模式 [10][11] - 分润模式服务费率约为利息收入的20%-30% 联合贷业务出资比例统一为70% [11] 资本运作情况 - 江苏银行董事会已通过对苏银消金增资议案 当前注册资本42亿元 [2] - 公司历经2021年和2023年两次增资 分别新增注册资本20亿元和16亿元 [9] - 2025年3月末资本充足率12.05% 一级资本充足率10.94% [6] 行业监管环境 - 2025年10月将实施助贷新规 要求金融机构实行名单制管理 [12] - 新规要求对互联网助贷业务加强管理 目前公司暂未披露合作机构名单 [13] - 高度依赖助贷业务的经营模式面临合规框架下的调整压力 [13]
奇富科技-S(03660):2025年秋季策略会速递:短期或有扰动,行业格局长期优化
华泰证券· 2025-08-28 09:12
投资评级 - 奇富科技美股维持买入评级 目标价53.7美元 [6] - 奇富科技港股维持买入评级 目标价210.5港币 [6] 核心观点 - 行业短期面临《助贷新规》实施带来的不确定性 可能影响业务模式和盈利性 [1] - 长期看新规将优化行业竞争格局 加速不合规中小平台出清 头部平台有望受益 [1][3] - 公司通过表内重资本模式承接部分业务 拨备覆盖率662% 盈利质量较高 [3] 经营业绩 - 2Q25新增放款量846亿元 环比下降4.8% 同比上升16.1% [1][2] - 2Q25归母净利润17.3亿元 环比下降3.7% [1] - 轻资本放款量占比降至41% 较1Q25的49%下降8个百分点 [2] 贷款质量 - C-M2逾期率升至0.64% 较1Q25的0.60%上升4个基点 [2] - 首日逾期率升至5.1% 较1Q25的5.0%上升0.1个百分点 [2] - 30天回款率降至87.3% 较1Q25的88.1%下降0.8个百分点 [2] 资金成本与股东回报 - 资金成本处于相对较低水平 未来大幅压降可能性较小 [2] - 2025年4.5亿美元回购计划已使用2.77亿美元 截至8月14日 [3] - 预计维持DPS稳定 灵活调整回购 保持派息率稳定 [3] 盈利预测与估值 - 维持2025-2027年归母净利润预测69.3/74.9/79.3亿元 [4] - 基于PE法估值:2025年预期PE 6.5倍 每ADS盈利7.45美元 [10] - DCF法估值:美股权益成本15.25% 港股权益成本20.86% [11] 业务结构变化 - 2Q25重资本贷款余额68,550亿元 轻资本71,530亿元 [15] - 收入take rate升至14.9% 其中重资本模式21.9% 轻资本模式8.8% [15] - 预计轻资本业务占比可能继续下降 重资本业务占比增加 [2]
信也科技(FINV):2Q25盈利好于市场预期,国际业务占比持续提升
交银国际· 2025-08-21 14:02
投资评级 - 买入评级,目标价13美元,较当前股价8.65美元存在50.3%的潜在上涨空间 [1][2][6] 核心观点 - 2Q25净利润7.51亿元人民币,高于彭博预期4%,同比增长36.3%,环比增长1.9% [2] - 收入同比增长12.9%,环比增长2.8%,中国内地业务take rate稳定在3.4% [2] - 国际业务收入同比增长41.5%,占比提升至22.3%,利润贡献预计2025年不低于1500万美元 [6] - 资产质量保持稳定,90天违约率环比下降0.12个百分点至1.92% [6] - 公司维持2025年收入同比增长10-15%的指引 [2] 财务表现 - 2Q25促成贷款规模54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0.9%,其中国际市场同比增长39.1% [6][7] - 贷款余额775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8.1%,国际市场份额提升至2.7% [6] - 2025年预计收入138.25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5.8%,净利润26.78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2.4% [5][8] - 每股收益预期从11.40元下调至11.00元,调整幅度-3.5% [5] - 市盈率5.6倍,市账率0.95倍,股息率4.2% [5] 业务发展 - 国际业务增速显著,印尼市场利率上限政策明朗,维持当前较高take rate水平 [6] - 6月发行可转债用于国际业务扩张,资金成本下降有望提升利润贡献 [6] - 中国内地业务促成贷款同比增长9.5%,保持稳定增长 [6][7] - 公司通过收紧风控和优化客户结构应对7月以来入催率的小幅上升 [6] 同业比较 - 信也科技在交银国际覆盖的金融科技公司中评级为买入,潜在涨幅50.3% [12] - 同业公司奇富科技(QFIN US)目标价58美元,潜在涨幅95.4%,乐信集团(LX US)目标价11.80美元,潜在涨幅84.7% [12]
奇富、信也、乐信净利大增,助贷业“重资本”模式卷土重来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21 13:20
核心观点 - 头部助贷机构在"助贷新规"下呈现差异化发展路径 信也科技聚焦海外市场扩张 奇富科技强化科技赋能 乐信探索电商业务转型 但新规导致资金成本上升和业务结构调整 [1][7][8] 财务表现 - 信也科技Q2净收入35.78亿元同比增长12.94% 净利润7.51亿元同比增长36.35% 贷款促成服务费15.15亿元同比增长36.45% [1] - 奇富科技Q2净收入52.16亿元同比增长25.38% 净利润17.31亿元同比增长25.72% 总促成贷款金额846.09亿元同比增长16.1% [2] - 乐信Q2总营业收入35.87亿元同比下降1.5% 净利润5.11亿元同比增长126% 总放款规模530亿元 [2][4] 业务规模 - 信也科技Q2贷款余额775亿元同比增长18.1% 其中国内754亿元增长17.4% 海外21亿元增长50% [1][3] - 奇富科技上半年贷款余额1400.80亿元同比增长13.4% 累计借款人数超6000万人同比增长12.3% [1][2] - 乐信以本金计算的贷款余额1060亿元同比下降8.1% [1] 海外业务 - 信也科技国际业务收入7.967亿元同比增长41.5% 占总收入22.3% 海外交易量32亿元同比增长39.1% [2][3] - 海外累计注册用户4280万同比增长47.1% 借款人数870万同比增长55.4% [3] 科技赋能 - 奇富科技人工智能信贷引擎赋能165家金融机构 轻资本模式贷款金额350.32亿元占总量的41.4% [6] - 用户黏性显著 金融机构通过平台发放贷款的重复借款人贡献率达93.8% [2] 电商业务 - 乐信分期电商平台GMV达20.29亿元同比增长117% 服务超46万用户和约180家商户 [3] - 电商平台服务收入4.87亿元同比增长11.5% 但尚未能支撑整体业绩 [3] 资产质量 - 乐信不良率3.1%为三家中最高 [5] - 两家机构加强拨备 乐信拨备增加13.6%至10.4亿元 拨备覆盖率270% 奇富科技拨备覆盖率提升至662% [9] 政策影响 - 助贷新规要求增信服务费计入融资成本且不得超过24% 压缩利润空间 [7] - 新规导致轻资本业务资金供应减少 乐信轻资本模式占比从27%降至20% 重资本模式从73%增至80% [7] - 资金成本上升 风险指标出现波动 催收率下降 [8]
奇富科技6月末余额1401亿,英国业务已放款
搜狐财经· 2025-08-18 04:20
核心财务表现 - 2025年第二季度营收52.16亿元,同比增长25.38%,环比增长11.2% [1] - 净利润17.31亿元,同比增长25.72%,环比下降3.68% [1] - 撮合放款规模846.09亿元,环比减少4.81%,同比增长16.12% [2] - 截至2025年6月末贷款余额1400.80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3.38% [3] 业务模式调整 - 重资本模式助贷业务收入4.61亿元,同比大幅增长205.1% [7] - 风险承担贷款新增准备金总额约25亿元,较第一季度的22.3亿元增加 [8] - 融资收入22.05亿元,占总收入42%,主要得益于小贷牌照发行ABS的优势 [10] - 2025年上半年发行债券规模144亿元,同比增长45%,发行成本降至历史新低 [12] 助贷新规影响 - 新规对行业影响积极,长期将改善行业健康度和可持续性 [13] - 公司已进行全面评估并准备多种替代计划,确保业务合规 [17][21] - 可通过表内、重资本和轻资本模式为ICE推荐用户提供服务 [19] - 技术实力较强的公司将获得更大市场份额,小公司可能退出市场 [15] 海外业务进展 - 英国业务已启动并处于早期阶段,关键指标表现良好 [24] - 选择目标市场考虑监管环境、金融科技创新开放度和金融基础设施 [25] - 每月贷款规模较小,重点在于建立市场理解和完善风险模型 [25] - 海外扩张是未来战略重要组成部分,愿景成为全球领先金融科技公司 [25] 战略与运营 - 推行"一体两翼"战略:核心信贷业务+金融科技解决方案+海外业务 [26] - 技术解决方案业务支持贷款规模同比增长约150% [29] - 用户获取成本从384元降至370元,但营销开支环比增长12%至6.63亿元 [30][33] - 第二季度新增179万信用额度用户,较第一季度的154万有所提升 [34] 风险管理与资产质量 - D1不良率保持稳定,但回收率从88.1%下降至87.3% [35] - C-M2不良率从0.60%上升至0.64% [35] - 嵌入式金融业务风险水平上升,API渠道新增信用额度客户同比增加103% [39] - 公司加强贷前和贷后管理流程,第三季度可能继续收紧管控力度 [41][43] 业绩展望 - 预计2025年第三季度净利润15.2亿元至17.2亿元,同比下跌2%至13% [44] - 由于宏观经济不确定性,公司持审慎态度,可能看到贷款量环比下降 [43] - 第三季度风险可能小幅上升,但幅度可控,公司将继续大量计提准备金 [43]
助贷行业出现资金大迁徙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15 13:17
助贷新规核心内容与行业影响 - 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发布的《关于加强商业银行互联网助贷业务管理提升金融服务质效的通知》将于10月1日实施,明确控制综合融资成本、严管收费行为并推行名单制管理 [2] - 新规要求商业银行将增信服务费计入借款人综合融资成本,禁止平台以任何形式向借款人收取息费,增信服务机构不得变相提高费率 [4][5] - 监管导向促使银行与消费金融公司优化布局,资源向头部合规平台倾斜,中小助贷平台面临挤出效应 [6][7] 助贷行业资金分层与成本变化 - 以600亿元规模为分界线:头部平台(600亿以上)定价普遍在24%以下,腰部平台(600亿以下)以36%资产为主,300亿以下平台坚持高定价策略 [5] - 年化综合成本36%的助贷机构被银行、消金机构全面拒绝,24%以上资产融资成本上涨2-5个百分点 [6] - 24%以下资产竞争激烈,流量巨头掌握议价权,中小平台生存空间受挤压 [6] 信托资金回流助贷市场 - 信托资金因中小银行供给缩减重新活跃,成为助贷机构填补缺口的选项之一,主要合作方为头部平台 [9][10] - 信托消费金融业务规模曾突破万亿,2024年末主要玩家业务余额仍保持百亿级别 [10] - 信托资金综合成本区间6%-7%,风控标准提高导致业务规模阶段性收缩 [12] 其他非主流资金渠道动态 - 商业保理公司通过应收账款转让模式参与助贷业务,但规模受限且面临监管收紧 [14][15] - 全国性商业保理管理办法拟禁止"类消费贷"业务,融资租赁公司消费场景业务也被纳入整顿范围 [16] - 中小助贷平台在过渡期内积极寻求信托、保理等替代资金,但长期趋势尚未形成 [17]
助贷行业出现资金大迁徙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15 12:17
助贷新规实施影响分析 - 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发布的助贷新规将于10月1日正式实施 明确控制综合融资成本 严管收费行为并推行名单制管理 [1] - 银行与消费金融公司正优化布局 将资源向头部合规平台倾斜 助贷行业资金面临收缩 [1] - 信托 商业保理等资金提供方正成为填补助贷机构资金缺口的重要选项 [1] 高息资产融资成本变化 - 助贷平台以规模为界存在多个阶梯利率 600亿以上平台定价普遍在24%以下 600亿以下平台以36%资产为主 24%资产为辅 规模低于300亿平台坚持高定价策略 [3] - 年化综合成本达36%的助贷机构几乎全部被银行 消费金融机构拒之门外 [5] - 年化利率24%以上资产的资金供给成本出现明显抬升 市场价格比去年涨了2-3个百分点 部分甚至高出5个百分点 [5] 资金流向分层现象 - 24%及以下的相对优质资产陷入"红海竞争" 流量巨头凭借客群与数据优势掌握议价权 挤压中小助贷机构生存空间 [5] - 名单制管理下 大厂助贷平台 头部互金助贷平台 持牌机构助贷平台成为金融机构首选合作平台 腰部以下助贷平台挤出效应明显 [6] - 600亿以下助贷机构正寻找资金"替补队员" 信托 商业保理 小贷等资金提供方日益重要 [6] 信托资金回流助贷市场 - 信托资金近期再度活跃于消费金融市场 成为助贷机构资金预案之一 [8] - 截至2024年末 主要信托公司消费金融业务余额保持在百亿级别 [9] - 信托资金更倾向于与头部平台合作 未明显介入年化综合成本24%以上资产领域 [10] - 信托资金成本显著高于银行 综合成本区间在6%至7%之间 [11] 其他资金渠道补充 - 商业保理公司通过转让助贷平台应收账款方式参与 但规模难以突破上亿 [13] - 全国性商业保理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拟禁止"基于消费应收账款开展名为保理实际为消费贷的融资业务" [14] - 融资租赁公司的"擦边球"消费贷业务也在逐步纳入监管整顿范围 [15] 行业整体趋势 - 中小助贷平台受银行等机构收缩资金影响最大 正积极寻找新的资金供给 [15] - 新规实施前过渡期内 助贷平台转向信托 商业保理等渠道寻求解决方案以填补资金缺口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