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贷服务

搜索文档
“名单制”下的助贷变局
上海证券报· 2025-09-26 18:27
◎记者 温婷 《关于加强商业银行互联网助贷业务管理提升金融服务质效的通知》(下称"新规")将于10月1日起施 行。随着新规落地进入倒计时,已有逾20家金融机构(截至9月25日)公布了助贷业务合作名单,以贯 彻新规对于合作机构"名单制管理"的要求。其中,合作机构的"头部效应"明显,高度集中于头部平台, 如蚂蚁智信、支付宝、网商银行等蚂蚁集团关联公司,云瀚信息科技等京东关联公司等;合作模式除了 导流外,还包括联合贷款、担保增信、逾期清收等环节。 "合规调整已是大势所趋,但10月1日不是'临界点'。"多家助贷机构内部人士向上海证券报记者表示, 对于他们来说,名单制与利率限制的行业规则已经明确,更多依赖动态调整。可以确定的是,助贷机构 三四季度的业绩将受到影响,特别是权益类收入占比较大的机构,短期业绩可能迎来阵痛。 逾20家机构晒名单 据记者不完全统计,截至9月25日,已有24家金融机构公示了合作名单。其中,外资银行6家,股份制银 行6家,城商行4家,农商行3家,此外还包括1家民营银行和4家消费金融公司。 从已披露的合作机构数量来看,富邦华一银行披露的合作机构数量超过50家,而渣打银行(中国)、友 利银行(中国)、北 ...
起底金融黑灰产新套路:虚假退保、助贷广告渗透社交平台
第一财经· 2025-09-23 12:09
黑灰产与正规广告并行的局面,使平台面临形象与合规双重风险。 近日,互联网社交平台上出现一批以"代理退保""信用贷款"为名发布的虚假宣传信息,诱导消费者转移资金,严重扰乱金融秩序。监管 在风险提示中再次点名此类乱象,强调将严厉打击中介机构及网络渠道的违规行为。 这已是监管部门连续两年多次就此类问题发出警示。多地金融监管局指出,部分代理退保机构"以维权为名,行牟利之实",不仅侵害消 费者权益,也破坏保险市场稳定;而一些助贷广告则涉嫌将用户引流至高息贷款甚至非法集资活动。 尽管监管三令五申,但实际问题仍未彻底遏制。第一财经记者注意到,生活分享平台小红书等正成为金融黑灰产新的渗透土壤。 "经验分享"里的隐秘生意 在小红书平台搜索"保险退保""征信不好贷款""逾期还不上"等关键词,仍可发现大量相关笔记。记者注意到,这些内容多以"过来人"口 吻撰写:开头通常以对保险产品的质疑或贷款困难描述引发读者共鸣,逐步激发焦虑情绪,随后暗示可通过私信或添加微信获取"解决方 案"。 笔记评论区常见"求联系方式""可以帮帮我吗"等互动。对普通用户而言,这类内容看似是同龄人的"避坑指南",实则为退保代理、助贷 中介的高效获客渠道。 "操作 ...
平安消金更新合作机构名单,信用飞入围
搜狐财经· 2025-08-19 11:04
平安消费金融合作名单更新 - 平安消费金融官网更新合作营销获客和增信服务机构名单 新增信用飞运营主体上海晓途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营销获客名单)和其全资子公司天津信飞融资担保有限公司(增信服务名单) 同时上海耳序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信也科技上市主体)退出营销获客名单 [1] 合作模式分类 - 营销获客名单中明确标注合作模式 与重庆两心金诚科技有限公司为助贷合作 与重庆美团三快小额贷款有限公司为联合贷合作 两家公司均为美团关联企业 [1] 监管政策背景 - 国家金融监管总局2024年4月要求商业银行总行对互联网助贷平台运营机构和增信服务机构实行名单制管理 必须通过官方渠道披露并更新名单 不得与名单外机构开展合作 [4] - 消费金融公司作为助贷业务重要资金方 已成为名单披露主要机构 目前包括招联消金、兴业消金、南银法巴消金等10多家机构已执行披露要求 [4] 营销获客合作机构全名单 - 最新营销获客合作机构共17家 包括度小满科技、马上消费金融、蚂蚁智信、美团系公司(重庆两心金诚科技和重庆美团三快小贷)、陆金所(深圳市陆金互联网信息服务)、微众银行(北京微财科技)等知名平台 [2] 增信服务机构全名单 - 最新增信服务机构共18家 包括平安融易担保、维仕担保、奇富科技(福州奇富融资担保)、微众银行(厦门微财融资担保)等机构 新增天津信飞融资担保有限公司(信用飞子公司) [3]
奇富科技6月末余额1401亿,英国业务已放款
搜狐财经· 2025-08-18 04:20
核心财务表现 - 2025年第二季度营收52.16亿元,同比增长25.38%,环比增长11.2% [1] - 净利润17.31亿元,同比增长25.72%,环比下降3.68% [1] - 撮合放款规模846.09亿元,环比减少4.81%,同比增长16.12% [2] - 截至2025年6月末贷款余额1400.80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3.38% [3] 业务模式调整 - 重资本模式助贷业务收入4.61亿元,同比大幅增长205.1% [7] - 风险承担贷款新增准备金总额约25亿元,较第一季度的22.3亿元增加 [8] - 融资收入22.05亿元,占总收入42%,主要得益于小贷牌照发行ABS的优势 [10] - 2025年上半年发行债券规模144亿元,同比增长45%,发行成本降至历史新低 [12] 助贷新规影响 - 新规对行业影响积极,长期将改善行业健康度和可持续性 [13] - 公司已进行全面评估并准备多种替代计划,确保业务合规 [17][21] - 可通过表内、重资本和轻资本模式为ICE推荐用户提供服务 [19] - 技术实力较强的公司将获得更大市场份额,小公司可能退出市场 [15] 海外业务进展 - 英国业务已启动并处于早期阶段,关键指标表现良好 [24] - 选择目标市场考虑监管环境、金融科技创新开放度和金融基础设施 [25] - 每月贷款规模较小,重点在于建立市场理解和完善风险模型 [25] - 海外扩张是未来战略重要组成部分,愿景成为全球领先金融科技公司 [25] 战略与运营 - 推行"一体两翼"战略:核心信贷业务+金融科技解决方案+海外业务 [26] - 技术解决方案业务支持贷款规模同比增长约150% [29] - 用户获取成本从384元降至370元,但营销开支环比增长12%至6.63亿元 [30][33] - 第二季度新增179万信用额度用户,较第一季度的154万有所提升 [34] 风险管理与资产质量 - D1不良率保持稳定,但回收率从88.1%下降至87.3% [35] - C-M2不良率从0.60%上升至0.64% [35] - 嵌入式金融业务风险水平上升,API渠道新增信用额度客户同比增加103% [39] - 公司加强贷前和贷后管理流程,第三季度可能继续收紧管控力度 [41][43] 业绩展望 - 预计2025年第三季度净利润15.2亿元至17.2亿元,同比下跌2%至13% [44] - 由于宏观经济不确定性,公司持审慎态度,可能看到贷款量环比下降 [43] - 第三季度风险可能小幅上升,但幅度可控,公司将继续大量计提准备金 [43]
助贷新规大限临近,谁在借36%的“高”利贷?
36氪· 2025-08-12 08:46
助贷新规核心要求 - 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发布《关于加强商业银行互联网助贷业务管理提升金融服务质效的通知》,要求商业银行将平台服务费、增信服务费等全部计入借款人综合融资成本,并明确成本区间 [2] - 新规以"穿透式监管"重塑助贷行业逻辑,将于10月1日全面实施 [2] 利率区间现状及争议 - 24%~36%利率区间是部分高风险借款人的主要融资渠道,也是助贷机构覆盖风险的生存线 [2] - 24%是民间借贷司法保护红线,36%以上被视为无效利息,24%~36%为自然债务区 [4] - 该利率区间服务人群数量估计在千万级以上,有数据称超3000万,行业高管说法达8000万人 [4] 高利率借款人群特征 - 85后至95前(25~35岁)占比超一半,90后是核心群体,多为初入职场年轻人、灵活就业者或县域青年 [5] - 多数借款人存在征信瑕疵或无信贷记录,二、三线城市及县域居民占比超半数,大专及以下学历者居多 [6] - 52%稳定就业群体和69%灵活就业群体面临需要借贷但借不到钱的情况 [7] 借款需求分析 - 应急周转是首要诉求,包括医疗、房租、经营缺口等刚性支出 [7] - 部分年轻人因超前消费陷入债务循环,对利率敏感度低 [8] - 66%小微企业有贷款需求,但仅21%获银行小微贷款支持,2024年小微企业贷款覆盖率仅35% [8] 监管动态及行业影响 - 监管禁止通过"会员权益""增值权益"抬高综合融资成本 [11] - 新规要求商业银行确保借款人综合融资成本符合最高人民法院相关规定,但未直接否定超过24%的利率 [11] - 头部平台可维持24%以下利率产品线,腰尾部平台依赖高利率区间业务 [17] 一刀切政策潜在风险 - 可能导致刚性借贷需求转向利率更高、更不可控的地下中介 [13][14] - 非法高炮平台可能卷土重来,实际借款利率推高到远高于36% [15][16] - 腰尾部助贷平台面临业务量大幅萎缩甚至关闭风险,部分地方银行可能引发流动性风险 [17] - 整个风险传递链条可能崩塌,头部平台也可能受到牵连 [18] 行业乱象及治理建议 - 投诉重点包括利率隐瞒、诱导借款、不提供借款合同等 [21] - 平台通过"日息0.1%"等宣传误导借款人,实际综合年化利率突破36% [6][21] - 建议强制信息披露、规范合同管理、遏制诱导行为 [22] - 建立动态监管机制,包括统一数据平台建设和畅通投诉渠道 [23]
助贷整改倒计时2个月,“24%+公证”新玩法能否走通?
第一财经· 2025-08-03 11:27
助贷新规与行业转型 - 助贷新规将于10月1日实施 明确综合融资成本上限为24% 传统"双融担"模式失效 [2] - 行业正从"24%+权益"模式转向"24%+公证"模式 以租机 车贷平台为试验田 [1] - 监管近期调研消费金融机构 严禁通过会员权益等方式变相提高利率 [2] 公证模式创新与实践 - 租机平台通过捆绑公证费 碎屏险等附加费用推高用户实际成本 例如iPhone16pro max官方价8999元 实际支付1.4316万元 [3] - 赋强公证可跳过立案审判流程 直接申请强制执行 回款率达60% 单笔成本不超过100元 [3] - 消费金融领域探索"组合公证"模式 包括提存保管公证和证据链存证公证 [5][6] 行业面临的挑战 - 司法系统对小额高频案件承载能力有限 公证资源与业务规模不匹配 [7] - 客诉量年增速超50% 强制收取公证费可能触碰24%监管红线 [7] - 利润空间压缩 原有"双融担"模式下利润空间为24%~36% 转型后难以维持 [7][8] 行业转型趋势 - 头部机构评估业务损失规模 预计监管不会"一刀切" 寻求稳妥转型方案 [8] - 36%+利率产品资产规模占比仍超五成 需避免"急刹车"式整改 [9] - 行业需系统性重构 从产品设计 风控体系到运营流程进行深度改造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