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贷新规核心要求 - 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发布《关于加强商业银行互联网助贷业务管理提升金融服务质效的通知》,要求商业银行将平台服务费、增信服务费等全部计入借款人综合融资成本,并明确成本区间 [2] - 新规以"穿透式监管"重塑助贷行业逻辑,将于10月1日全面实施 [2] 利率区间现状及争议 - 24%~36%利率区间是部分高风险借款人的主要融资渠道,也是助贷机构覆盖风险的生存线 [2] - 24%是民间借贷司法保护红线,36%以上被视为无效利息,24%~36%为自然债务区 [4] - 该利率区间服务人群数量估计在千万级以上,有数据称超3000万,行业高管说法达8000万人 [4] 高利率借款人群特征 - 85后至95前(25~35岁)占比超一半,90后是核心群体,多为初入职场年轻人、灵活就业者或县域青年 [5] - 多数借款人存在征信瑕疵或无信贷记录,二、三线城市及县域居民占比超半数,大专及以下学历者居多 [6] - 52%稳定就业群体和69%灵活就业群体面临需要借贷但借不到钱的情况 [7] 借款需求分析 - 应急周转是首要诉求,包括医疗、房租、经营缺口等刚性支出 [7] - 部分年轻人因超前消费陷入债务循环,对利率敏感度低 [8] - 66%小微企业有贷款需求,但仅21%获银行小微贷款支持,2024年小微企业贷款覆盖率仅35% [8] 监管动态及行业影响 - 监管禁止通过"会员权益""增值权益"抬高综合融资成本 [11] - 新规要求商业银行确保借款人综合融资成本符合最高人民法院相关规定,但未直接否定超过24%的利率 [11] - 头部平台可维持24%以下利率产品线,腰尾部平台依赖高利率区间业务 [17] 一刀切政策潜在风险 - 可能导致刚性借贷需求转向利率更高、更不可控的地下中介 [13][14] - 非法高炮平台可能卷土重来,实际借款利率推高到远高于36% [15][16] - 腰尾部助贷平台面临业务量大幅萎缩甚至关闭风险,部分地方银行可能引发流动性风险 [17] - 整个风险传递链条可能崩塌,头部平台也可能受到牵连 [18] 行业乱象及治理建议 - 投诉重点包括利率隐瞒、诱导借款、不提供借款合同等 [21] - 平台通过"日息0.1%"等宣传误导借款人,实际综合年化利率突破36% [6][21] - 建议强制信息披露、规范合同管理、遏制诱导行为 [22] - 建立动态监管机制,包括统一数据平台建设和畅通投诉渠道 [23]
助贷新规大限临近,谁在借36%的“高”利贷?
36氪·2025-08-12 08: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