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化转型

搜索文档
博格华纳(BWA):海外零部件巨头系列六:涡轮增压龙头研发并购、战略转型
民生证券· 2025-09-23 05:56
投资评级 - 报告未明确给出博格华纳的具体投资评级 [1] 核心观点 - 博格华纳作为涡轮增压领域的全球龙头 通过持续的研发投入和战略性并购 成功从传统机械传动企业转型为覆盖传统动力与电动化核心部件的全球巨头 其发展路径为中国汽车零部件供应商提供了重要借鉴 [2][7][9] - 在智能电动化浪潮下 博格华纳积极布局电动化业务 2024年研发费用达53.3亿元人民币 研发费用率维持在5.2% 并计划到2030年将电动车业务占比提升至45% [7][9][90] - 公司通过分拆燃油系统业务(PHINIA)和调整组织架构 聚焦四大核心部门:涡轮增压及热管理技术(营收占比41.7%)、传动及摩斯系统(39.5%)、动力驱动系统(13.7%)、电池及充电系统(5.2%) 显示出坚定的电动化转型决心 [57][93] 全球零部件行业格局 - 全球汽车零部件行业呈现地域集中特点 德国、日本、美国供应商占据主导地位 2024年前10大供应商中德国企业营收占比33% 日本22% 美国6% 而中国仅宁德时代进入前10 营收占比10% [27][28] - 从细分赛道看 动力总成、汽车电子、底盘系统是燃油车时代巨头成长的优选赛道 具备单车价值高和竞争格局好的特性 2024年全球前50大零部件厂商中动力总成占比17% 汽车电子15% 底盘电子13% [22][23][25] - 零部件巨头的成长路径主要分为三类:技术驱动型(如博世、法雷奥)、依附崛起型(如日韩系供应商)、并购壮大型(如大陆、采埃孚) [33][34] 博格华纳发展历程 - 公司始于1880年 1928年由四家公司合并成立 1997年通过收购Kuhnle涡轮增压系统部门切入增压领域 2020年收购德尔福科技强化电力电子能力 2021年收购AKASOL拓展电池系统业务 逐步完成从机械传动向电动化核心部件巨头的转型 [9][42][48] - 发展历程分为三个阶段:1880-1963年专注机械传动 1964-2014年通过并购实现全球扩张 2015年至今聚焦电动化转型 [42] 主营业务与财务表现 - 2024年营收为1,014.5亿元人民币 与2023年基本持平 其中涡轮增压及热管理技术部门贡献41.7% 传动及摩斯系统部门39.5% 动力驱动系统部门13.7% 电池及充电系统部门5.2% [57][85] - 净利润波动较大 2024年为38.9亿元人民币 同比下降 主要受传统燃油业务衰退和电动化转型投入影响 [85] - 研发投入持续增长 2024年研发费用53.3亿元人民币 研发费用率5.2% 其中动力驱动系统部门研发投入占比53.1% 凸显电动化转型决心 [57][90] 市场与客户 - 涡轮增压器全球市场集中度高 CR4达85% 博格华纳与霍尼韦尔并列第一 市场份额均为28% [119] - 客户结构以全球化多元化为特征 深度绑定大众、福特等主流车企 2024年大众和福特合计营收贡献约10% 同时积极拓展特斯拉、比亚迪等新能源客户 [102][105] 区域布局 - 营收区域分布均衡 2024年北美、欧洲、亚洲占比分别为33%、33%、33% 其中亚洲市场增长迅速 2024年营收339.8亿元人民币 中国是主要增长引擎 [99][100] 技术优势与产品布局 - 在涡轮增压领域技术领先 拥有可变截面涡轮、电子辅助增压(eBooster)等先进技术 有效解决涡轮迟滞难题 [9][115] - 电动化核心产品包括800V碳化硅逆变器、集成电驱动模块(iDM)、商用车LFP电池系统及快充技术 [9][59]
电力设备行业点评报告:欧洲电动车销量月报(2025年8月):9国新能源车渗透率持续提升-20250923
开源证券· 2025-09-23 02:12
行业投资评级 - 投资评级:看好(维持)[1] 核心观点 - 2025年8月欧洲9国新能源车销量17.6万辆,同比增长41.2%,新能源渗透率达31.4%,同比提升8.3个百分点[5][14] - 欧盟碳排放考核修正案通过,考核时间线延缓但电动化趋势不变,新车型有望带动欧洲电车市场放量[7][39] - 多国政策支持(如英国重启补贴、法国社会租赁计划回归、意大利6亿欧元补贴)将持续推动电动化转型[5][6][15][33] 欧洲各国新能源车市场表现 - **德国**:8月BEV销量3.9万辆(同比+45.7%),渗透率19.0%;PHEV销量2.4万辆(同比+76.7%),大众集团电动化转型促进市场发展[5][16] - **英国**:8月BEV销量2.2万辆(同比+14.9%),渗透率26.5%;约25%的BEV车型已获得补贴资格,需求有望持续增长[5][20][23] - **法国**:8月BEV销量1.7万辆(同比+29.6%),渗透率19.4%;社会租赁计划9月回归,预计后续销量更强劲[5][24] - **瑞典**:8月新能源渗透率59.0%,BEV销量0.7万辆(同比-0.3%),PHEV销量0.5万辆(同比+32.9%)[28] - **挪威**:8月BEV渗透率96.9%,销量1.3万辆(同比+28.6%),低息促销及车型多样化推动需求[30] - **意大利**:8月BEV销量0.3万辆(同比+29.3%),PHEV销量0.5万辆(同比+99.0%);6亿欧元补贴计划推迟部分消费至9月[33] - **西班牙**:8月BEV销量0.7万辆(同比+160.8%),PHEV销量0.8万辆(同比+162.7%),新车型、促销及补贴共同推动转型[35] 投资建议细分领域 - **锂电池**:推荐宁德时代、亿纬锂能、欣旺达;受益标的中创新航、国轩高科[7][39] - **锂电材料**:推荐湖南裕能;受益标的包括富临精工、万润新能、容百科技、当升科技等[7][39] - **锂电结构件**:推荐铭利达;受益标的科达利、敏实集团、和胜股份[7][39] - **电源/电驱系统**:推荐威迈斯、富特科技;受益标的欣锐科技、黄山谷捷[7][39] - **汽车安全件**:受益标的中熔电气、浙江荣泰[7][39] - **充电桩及充电模块**:推荐通合科技;受益标的盛弘股份、优优绿能[7][39]
电厂 | BBA的纯电焦虑,中国市场解不了
新浪财经· 2025-09-22 11:02
从时间节点来看,宝马历时五年研发的"新世代"首款量产车型BMW iX3在慕尼黑全球首发,中国版本将在明年推出;奔驰则带来了其销量主力GLC的纯 电版,也将于明年实现国产;奥迪一方面展示了将在2027年量产的纯电概念跑车Concept C,另一方面,上汽奥迪开发的奥迪E5 Sportback已于9月16日正 式在中国上市。 各方在舆论场也已经打了好几个回合。梅赛德斯-奔驰设计总监戈登·瓦格纳在接受英国杂志《Top Gear》采访时罕见开炮,直指竞争对手内饰设计存在严 重问题。他批评奥迪Concept C的中控屏"过小,缺乏科技感",而宝马43.3英寸的全景iDrive显示屏则"太大、太远,分散注意力"。 在不久前,众多媒体报道称奔驰和宝马将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奔驰将从宝马采购动力系统,以满足严格的欧7排放标准,尤其是插电式混合动力车 型。然而没过几天,梅赛德斯-奔驰首席技术官兼董事会成员马库斯·谢弗公开驳斥了这些报道,称其不实,同时重申了该品牌对自身动力总成系列的承 诺。 马库斯 谢弗还宣布,奔驰计划逐步淘汰 EQ 品牌,不再采用 "EQA、EQE、EQS" 这类独立命名形式。未来,其电动车将采用更简洁且直接 ...
当豪华车开始炫耀“中国里子”
虎嗅APP· 2025-09-19 11:10
文章核心观点 - 中国消费者重新定义豪华汽车标准 从传统发动机和内饰转向智能化 电动化和车机性能等新指标[2][3] - 传统豪华品牌面临市场份额下滑和转型压力 被迫采用中国供应链技术以维持竞争力[7][8] - 华为智驾和宁德时代电池成为传统豪华品牌电动化转型的关键合作伙伴 形成"中式组合拳"解决方案[31][34] 传统豪华品牌市场表现 - 2024年上半年宝马 奔驰 奥迪在中国市场交付量分别下滑15.5% 14.2%和10.3%[7] - 中国新能源品牌在高端市场份额持续增长 形成与传统豪华品牌此消彼长的竞争格局[7] - 奥迪E5 Sportback上市30分钟订单突破10000辆 显示市场对"中国技术+德系品牌"模式的接受度[13] 行业转型趋势 - 汽车行业核心竞争力从发动机 变速箱 底盘调校转向三电系统 智能座舱和辅助驾驶[11] - 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具有全球最高智能化要求 需要快速迭代和本土化研发能力[11] - 传统豪华品牌面临"自研周期长 投入风险高 本土化适配难"三大困境[19] 华为智能驾驶优势 - 鸿蒙智行累计交付突破930000辆 连续14个月位居中国汽车品牌成交均价榜首[19] - 预计10月份累计交付将突破1000000辆大关[19] - 提供"全家桶"解决方案 解决传统豪华品牌在智能驾驶领域的本土化适配难题[19] 宁德时代市场地位 - 2025年上半年全球电动汽车电池装机量达504.4GWh 同比增长37.3%[22] - 宁德时代装机量190.9GWh 同比增长37.9% 市占率37.9%位居全球第一[22] - 中国智能电动汽车新豪华度榜单20款上榜车型中 宁德时代电池占比达75%[22] 宁德时代技术优势 - 实现单体电芯十亿分之一的失效率 远超汽车行业百万分之一的标准[23] - 拥有全球锂电行业仅有的3座"灯塔工厂"及10座"零碳工厂"[23] - 具备CTP CTC 钠离子电池等新技术研发能力和强大定制化能力[26] 供应链合作模式 - 传统豪华品牌采用"核心自研+关键部件外包"模式 与华为 宁德时代等中国供应商深度合作[12] - 保时捷放弃自研电池计划 转向与宁德时代深度合作[25] - 奔驰与宁德时代合作 宝马与Momenta合作开发自动驾驶技术[14] 产业格局变化 - 中国供应链企业从幕后走向台前 参与定义全球豪华汽车新标准[32] - 动力电池稳定供应与技术领先直接关系到新能源车企的生存[25] - 中国电池制造商占据全球动力电池前十强中的六席 合计市占率68.8%[22] 品牌价值重构 - 年轻消费者更看重实际体验而非品牌历史故事和工艺[12] - 传统豪华品牌需在保持调性的同时加入新技术元素以避免边缘化[12] - "无宁德 不高端"的市场认知反映消费者对电池供应商的明确偏好[23]
丰田在转型上“假努力”,在老本儿上“真躺平”?
36氪· 2025-09-19 08:48
"开不坏的丰田"这一曾经深入人心的品牌标签,似乎正随着大规模召回事件而褪色。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最新数据显示,8月汽车召回总量49万余辆,其中丰田为236630辆,占据当月中国市场总召回量的半壁江山,具体召回原因包括前 悬架的螺旋弹簧强度不足、车辆启动初期组合仪表黑屏等质量问题。 | | | | | 2025年8月国内乘用车召回数量排行榜(单位:辆) | | --- | --- | --- | --- | --- | | 排名 | 车系 | 品牌 | 召回教里 | 法及车理 | | 15 | 日本 | 丰田 | 236630 | 进口世极、雷克萨斯LM500h、LM350h、上5500h、埃尔法、皇冠威尔法、皇冠SportCrosss 国产亚洲龙、卡罗拉、亚洲师、卡罗拉锐放、凯美瑞、雷凌、凌尚、锋兰达 | | 2 | 100 2000 德国 | 三寸 | 230503 | 进口iX、M760Le、5名、i4、i5、i7; 国产X5、5系、i3、i5、iX1、iX3 | | 3 | 意大利 | 阿尔法·罗密欧 | 23004 | 进口未丽叶、斯坦维、托纳利 | | 4 | 美国 | Teep | 5200 | ...
奥迪 E5 Sportback 上市,豪华品牌电动化转型驶上“快车道”
中国金融信息网· 2025-09-19 01:37
品牌焕新与战略转型 - 奥迪与上汽集团联合推出新品牌AUDI 进军豪华电动车市场 品牌标识从四环变为字母 象征战略转型决心 [3] - 品牌焕新延续奥迪百年基因 聚焦突破科技启迪未来内核 为电动化转型注入新动能 [3] - 奥迪汽车股份公司管理董事会主席表示 新品牌将在智能网联汽车市场实现突破 得益于中德团队协作及上汽集团支持 [3] 产品设计与技术特性 - 奥迪E5 Sportback作为品牌首款战略车型 起售价23.59万元 经保险权益后实际起售价下探至22万元区间 [1] - 新车采用结构化建筑美学内饰 融合天然实木与科技 首次应用星钻光幕设计 整合灯光/空气动力学元件/传感器 [5] - 搭载新一代互动数智座舱 配备高通骁龙8295芯片及AUDI OS系统 内置定制版火山引擎豆包大模型支持多轮对话与声音克隆 [5] - 与Momenta合作开发德系Driving DNA+端到端飞轮大模型智驾方案 覆盖城市/高速/泊车场景 提供三种辅助驾驭模式 [7] - 动力系统采用前后永磁同步双电机 输出787匹马力和800N·m扭矩 零百加速3.4秒 电动quattro系统响应更迅捷精准 [7] 制造体系与品质保障 - 依托上汽奥迪AUD智造基地 严格执行奥迪全球统一制造标准 年产量达36万台 高度自动化与全数字化生产管理 [8] - 完成两冬两夏测试 关键性能由德国奥迪总部实验室认证 体现对高标准的一贯追求 [10] 销售网络与服务建设 - 近200家展厅完成AUDI品牌形象焕新 布局近200家全功能用户中心提供销售与售后服务 [10] - 预计年底前全国代理商门店扩展至240家 覆盖100个城市 [10] 行业合作与战略定位 - 奥迪与上汽合作践行美美与共理念 结合奥迪高端设计工程能力与上汽创新速度及技术生态系统 [3] - 产品彰显奥迪在全球为中国的战略定位 传统豪华品牌积极拥抱电动化时代的缩影 [11]
东风集团股份拟与襄阳控股等成立合资公司。注册资本达84.7亿元
巨潮资讯· 2025-09-18 02:37
合资企业成立 - 东风集团股份与东风汽车有限公司 襄阳控股及襄高投资共同出资成立注册资本84 7亿元人民币的合资企业[2] - 合资企业经营期限20年 主要从事智能越野车辆的制造与销售业务[2] - 合资企业旨在整合各方资源推动汽车产业智能化发展[2] 出资结构与比例 - 东风集团股份出资35 5亿元占注册资本41 9% 以无形资产使用权方式出资[2] - 东风汽车有限公司出资9 2亿元占注册资本10 9% 以实物方式出资[2] - 襄阳控股现金出资28 8亿元占34% 襄高投资现金出资11 2亿元占13 2%[2] 出资资产构成 - 东风集团股份出资无形资产包括车辆制造专有技术资产组许可使用权 涵盖车型平台及智能驾驶专有技术 以及猛士系列商标权[2] - 东风汽车有限公司出资资产包括有形资产(生产模具 厂房建筑物 机械设备)和无形资产(特定车型项目系统及流程)[2] 估值依据与方法 - 出资额基于2025年5月31日独立估值师发布的资产评估报告确定[3] - 无形资产估值主要采用收益法 模具资产采用成本法 具体方法根据资产特性及市场交易状况选择[3] 战略定位与行业背景 - 合资企业是东风集团股份在汽车智能化电动化转型背景下的重要战略布局[3] - 新能源汽车市场快速发展 消费者对智能驾驶和越野性能需求不断提升[3] - 合资企业将整合技术研发 生产制造和市场渠道优势以提升市场竞争力[3]
专访|中国市场与供应链助力奥迪电动化转型——访奥迪全球首席执行官格诺特·德尔纳
新华社· 2025-09-16 08:08
德尔纳说,奥迪与上汽集团、华为等合作伙伴在研发和智能化领域不断深化合作。中国合作伙伴在执行 速度和技术落地方面堪称典范,不仅推动了奥迪在中国的创新实践,也为其全球研发体系和供应链提供 了宝贵经验。 德尔纳强调,奥迪与中国一汽、上汽集团保持着长期紧密合作,还与多家中国科技公司建立了技术合作 关系。在北京设有研发中心的基础上,奥迪会进一步强化战略布局,将全球技术优势与中国本地创新能 力相结合,推动协同发展。这一战略已经体现在面向中国市场的新一代车型开发中。 在奥迪看来,当前全球经济变化和国际竞争加剧给整个汽车行业带来重大挑战。德尔纳指出,企业依托 自身优势通过推出众多新车型来优化产品组合,并强化在中国和北美等核心市场的战略布局。 德尔纳介绍,奥迪正在经历大规模转型,而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市场不仅是关键驱动力,其实践经验也 成为全球市场的榜样。 近年来,德尔纳多次到访中国。谈及中国市场特点,他认为:"勇于开拓的精神是中国市场的共同特 质。高速发展的市场环境和创新精神在中国体现得尤为明显,我们非常高兴能成为这一充满活力市场发 展的参与者。" 新华社德国慕尼黑9月15日电 专访|中国市场与供应链助力奥迪电动化转型——访奥 ...
别克亮剑新势力
华尔街见闻· 2025-09-16 07:51
作者 | 柴旭晨 编辑 | 王小娟 "过去一段时间,我们并不是处在话语权最核心的位置。企业有时候跟人生一样,都要经历坎坷。" 在别克至境新能源子品牌L7亮相后的访谈中上汽通用汽车副总经理薛海涛如是说道。这份坦诚,既是对过去三年别克的总结,也预示着一场蓄谋已久的 反击真正拉开帷幕。 9月15日,别克正式发布至境 L7,新车定位中大型轿车,有意思的是,发布前别克先致敬了一圈国内新势力品牌, 颇有亮剑的意味。 至境L7,这款被寄予厚望的C级轿车,携激光雷达、Momenta R6飞轮大模型、高通8775芯片,以及一套"超级增程"系统高调入场,剑指20万-30万元这一 竞争最为白热化的市场区间。它迫切想撕下合资品牌"杂牌电车"标签,为整个合资阵营的转型,提供一个范本。 过去,合资品牌在电动化转型中屡屡受挫,其根源在于产品定义权与核心技术的缺失。许多所谓的"油改电"产品,仅仅是在燃油车壳子里塞入电池和电 机,缺乏原生电动平台的支撑,更遑论与新势力在智能化体验上相抗衡。 薛海涛对此直言不讳:"原来我们很多产品的主导开发权都不在泛亚。以前在推电车的时候,没有智能化就感觉少了什么东西一样,发出去的东西就没有 声音。"至境L7的 ...
中国市场与供应链助力奥迪电动化转型——访奥迪全球首席执行官格诺特·德尔纳
新华社· 2025-09-16 05:49
新华社德国慕尼黑9月15日电 奥迪全球首席执行官格诺特·德尔纳(中文名高德诺)日前接受新华社记者 采访时表示,奥迪在电动化、智能化领域的战略布局将进一步依托中国市场的发展优势。他认为,与优 秀的中国供应商合作,不仅有助于整合全球领先技术,也能精准满足中国市场的独特需求。 在奥迪看来,当前全球经济变化和国际竞争加剧给整个汽车行业带来重大挑战。德尔纳指出,企业依托 自身优势通过推出众多新车型来优化产品组合,并强化在中国和北美等核心市场的战略布局。 德尔纳介绍,奥迪正在经历大规模转型,而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市场不仅是关键驱动力,其实践经验也 成为全球市场的榜样。 近年来,德尔纳多次到访中国。谈及中国市场特点,他认为:"勇于开拓的精神是中国市场的共同特 质。高速发展的市场环境和创新精神在中国体现得尤为明显,我们非常高兴能成为这一充满活力市场发 展的参与者。" 德尔纳说,奥迪与上汽集团、华为等合作伙伴在研发和智能化领域不断深化合作。中国合作伙伴在执行 速度和技术落地方面堪称典范,不仅推动了奥迪在中国的创新实践,也为其全球研发体系和供应链提供 了宝贵经验。 德尔纳强调,奥迪与中国一汽、上汽集团保持着长期紧密合作,还与多家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