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创新

搜索文档
创新引领 绿智赋能 新型电力装备技术创新交流会成功举办
中国经济网· 2025-09-26 14:05
会议背景与主题 -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电力装备及供应链分会于河北崇礼举办2025新型电力系统发展论坛 聚焦新型电力装备技术创新交流会 会议主题为创新引领 绿智赋能 助力新型电力系统装备高质量发展 [1] - 会议响应《关于推进能源装备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及《电力装备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5—2026年)》政策要求 通过经验交流与成果展示推动电力装备高端化 智能化 绿色化发展 [1] - 超过100名专家代表参会 包括电力企业 科研院所及电力装备企业代表 [1] 行业战略与政策导向 - 电力行业作为国民经济基础性 先导性产业 电力装备制造企业的科技创新与产业链稳定是保障能源安全及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2] - "十四五"期间电力装备制造产业链自主创新能力持续提升 多项核心装备技术创新成果实现示范应用 成为新型电力系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2] - 能源事业发展需依赖坚强装备产业链支撑 而产业链保障需通过技术创新与供应链协同实现 行业以技术创新 模式突破 管理优化路径推动供应链深度创新融合 [2] 技术创新与实践案例 - 专题报告涵盖柔性直流输电技术 新型低碳煤电技术及压缩空气储能等领域的技术装备创新突破与实践案例 分享企业包括国家电网 中国华能集团及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公司 [3] - 中电联电力装备碳足迹研究专项工作推动电力企业绿色采购规则及碳足迹与环境产品声明平台建设 未来将聚焦碳足迹标准制定与碳足迹因子数据库构建 [3] - 新型电力装备制造研发代表企业如山东电工电气 河南平高电气(600312) 特变电工(600089) 江苏思源赫兹 东方电子(000682) 广东申菱环境(301018)分享各领域服务新型电力系统的装备技术创新与实践 [3] 产业链协同与生态构建 - 会议通过技术交流促进思想交融与供需对接 推动新型电力装备产业链协同共赢生态构建 加速电力装备产业链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3] - 电力装备产业链上下游需在"十五五"期间继续协同创新 共同突破技术瓶颈 为新型电力系统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2] - 行业平台将进一步推动上下游在技术研发 标准制定 成果转化及产业协同等方面的深度合作 [2]
创新引领 绿智赋能 新型电力装备技术创新交流会成功举办
中国经济网· 2025-09-26 14:04
王乐毕在致辞中表示,能源事业发展需要坚强的装备产业链支撑,坚强的装备产业链更需要一流的 技术创新和供应链协同来保障。电力行业以技术创新、模式突破、管理优化为路径,持续推动供应链的 深度创新融合发展,坚持创新引领,积极构建开放协同的创新生态,国产化能源电力装备的研发与应用 不断深入。希望中电联继续发挥行业平台作用,进一步推动新型电力装备产业链上下游在技术研发、标 准制定、成果转化、产业协同等方面的深度合作。 9月25日,2025新型电力系统发展(崇礼)论坛——新型电力装备技术创新交流会在河北崇礼成功举 办。本次会议由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电力装备及供应链分会(以下简称"分会")主办,中国电力企业联合 会科技服务中心有限责任公司承办。中电联党委委员、专职副理事长于崇德,国家能源投资集团有限责 任公司供应链管理与监督部副主任、分会副会长王乐毕出席会议并致辞。会议由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副 秘书长兼分会副会长丁永福主持,有关电力企业、科研院所、电力装备企业等100余名专家代表参加会 议。 在专题报告环节,国家电网有限公司特高压事业部副主任宋胜利、中国华能集团清洁能源技术研究 院经理范紫桉、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公司工程研究院常务副 ...
技术创新与标准引领“破内卷” 光伏产能出清亟待提速
中国经营报· 2025-09-26 13:45
行业现状与问题 - 光伏行业因供需失衡导致非理性低价竞争 企业普遍陷入亏损 [1] - 2024年全球光伏多晶硅、硅片、电池片、组件产能分别达324.9万吨、1394.9GW、1426.7GW、1388.9GW 远超全球新增装机530GW [1] - 自2023年第四季度起出现行业性亏损 产业链价格断崖式下跌 [2] 反内卷措施与挑战 - 2024年下半年启动行业自律措施 包括减产限产、禁止低于成本销售、管控低价中标 [2] - 产能出清存在三大阻力:民营企业协调难度大、地方政府保护延缓出清、产能退出细则不明 [2] - 多晶硅价格虽有所回升 但组件价格传导受阻 行业仍感有价无市 [2] 标准引领与政策调控 - 2025年5月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推动制修订光伏领域国家标准 7月工信部明确以标准提升倒逼落后产能退出 [3] - 新推3项强制性标准涉及多晶硅能耗限额、组件能效等级和硅单晶能耗限额 [3] - 严格执行能耗新标将实质性改善多晶硅供需格局 [4] 技术创新与差异化竞争 - 隆基绿能BC组件出货占比达20% 爱旭股份ABC组件2025年上半年出货同比增长400% [7] - 晶科能源预计2025年底40%-50%产能实现640W+功率升级 2026年部分产品达650-670W [7] - 行业转向技术授权与交叉授权 构建尊重知识产权的商业规则 [7] 企业战略转型 - 隆基绿能通过海外产能布局、本地化合作和技术授权应对贸易壁垒 [7] - 行业从制造高地向创新高地转型 聚焦BC技术等差异化竞争 [6][7] - 摆脱低端锁定 通过技术创新提供高竞争力、高品质、差异化产品 [6]
华章科技(01673.HK)年度收入同比下跌约4%至4.3亿元
格隆汇· 2025-09-26 13:20
公司财务表现 - 年度收入同比下跌4%至人民币4.3亿元 [1] - 亏损约人民币1140万元 相比去年同期亏损人民币1860万元减少约人民币720万元 [1] - 每股基本亏损0.72人民币分 [1] 行业挑战与应对策略 - 造纸装备制造业面临订单延迟和客户资本支出谨慎困境 [1] - 需通过绿色化发展研发节能减排新工艺新装备以降低生产能耗和排放 [1] - 需推进智能化升级深度融合资讯化与工业化实现智能制造和远端运维 [1] - 需进行服务化转型从单一设备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 [1] 未来发展方向 - 以科技创新为驱动通过专业化分工和精细化发展构建技术加服务新型商业模式 [1] - 实现从传统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型升级以提升行业整体竞争力 [1]
调研速递|沃尔核材接受南方基金等6家机构调研 高速通信线业务成关注焦点
新浪证券· 2025-09-26 13:05
业务表现与财务数据 - 通信线缆业务2025年上半年营收12.46亿元 同比增长62.46% 其中高速通信线营收4.66亿元 同比大幅增长397.80% [2] - 公司通过技术创新和优化产品结构维持毛利率在合理健康水平 [2] 产能扩张与技术研发 - 稳步推进高速通信线产能扩张 部分关键设备已投产 预计明年四月底前10台进口芯线发泡挤出机到货后产能将再次跃升 [2] - 224G单通道高速通信线应用于国外高端市场且增长迅速 同时推进下一代448G高速通信线样品开发 [2] 客户合作与市场拓展 - 高速通信线主要客户包括安费诺等国际客户及立讯等国内客户 通过加强研发与产品迭代巩固合作并积极开发新客户 [2] - 电力板块业务在电缆附件细分行业处于前列 未来将推进技术驱动并布局海外市场 [2] 业务板块发展策略 - 电子材料业务作为核心板块已形成成熟技术体系与完善产品布局 未来从研发生产和市场三方面推动稳健发展 [2] - 新能源汽车产品业务保持良好增长 公司将把握大功率充电站建设机遇提升运营效率与盈利能力 [2] 供应链管理与子公司规划 - 铜价波动对高速通信线产品影响较小 公司采取策略性采购等措施控制成本 [2] - 子公司上海科特因产能瓶颈计划在江苏吴江新增生产基地 专注高分子改性材料等业务 [2]
大国工匠李敏:“电网机长”的“满格”成长
中国能源网· 2025-09-26 08:58
9月23日至26日,由中华全国总工会、中共重庆市委、重庆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第三届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暨大国工匠论坛在重 庆举办,国网山东超高压公司李敏作为本届"大国工匠"应邀参会。 从"仰望"到"攀登" 百米高空的硬核蜕变 一场跨界转型的突破 2017年12月19日,李敏在1000千伏泉乐II线开展山东电网首次特高压带电作业。徐可/摄 2013年的一场航模表演,让李敏的职业轨迹发生了重大转折。看着无人机在空中灵活穿梭,他敏锐地意识到了这项技术在电网巡检 中的巨大潜力。当时,传统巡检仍依赖"望远镜看、小本子记",不仅效率低下,许多隐患也难以发现。尽管已是带电作业技术骨干,李 敏毅然选择从零开始,投身无人机巡检这一全新领域。 国网山东超高压公司输电运维三班班长李敏,曾是爬塔走线的"电力小白",如今是玩转无人机的"电网机长"。15年,累计爬塔3000余 基,巡线2000余千米,26项国家专利,14项省部级以上创新奖项......他从一线走来,用匠心守护电网,用创新点亮未来。 2011年,刚大学毕业的李敏,目睹师傅王进完成世界首次±660千伏带电作业,深受震撼。他把训练场当"健身房":白日里,别人爬5 趟铁塔,他偏 ...
江南化工:江南化工始终致力于通过技术创新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
证券日报网· 2025-09-26 08:15
公司战略与技术创新 - 公司致力于通过技术创新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 [1] - 公司积极开展"数智工程"专项工作以推动工艺技术升级与数智化转型 [1] - 公司将持续深化智能化布局并巩固民爆技术领先优势 [1] 行业发展与标杆作用 - 公司为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标杆范例 [1]
厦门金达威及子公司获“辅酶Q10油剂”发明专利证书
新浪财经· 2025-09-26 07:50
公司知识产权进展 - 公司及子公司厦门金达威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的发明专利证书 专利涉及一种辅酶Q10油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专利号为ZL202310111297.8 [1] - 专利申请日为2023年 专利权期限为二十年 授权公告日为2025年 [1] - 该专利取得虽不对公司生产经营产生重大影响 但利于技术创新 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及增强核心竞争力 [1] 技术领域与产品特性 - 发明涉及辅酶Q10技术领域 其辅酶Q10油剂中辅酶Q10在高含量下能稳定以分子形态存在 [1] - 该辅酶Q10油剂具有生物利用度高的特性 [1]
小米17系列、汽车定制服务发布,雷军:五年时间让小米完成蜕变
环球网资讯· 2025-09-26 06:33
小米17系列产品创新 - 产品线调整为标准版、Pro、Pro Max三款机型布局高端市场 [3] - 全球首发3nm工艺第五代骁龙8至尊版芯片,CPU性能与A19 Pro相当,GPU性能显著提升 [3] - 搭载"妙享背屏"支持个性化壁纸定制、信息通知同步及自拍/帮拍等影像功能 [5] - 屏幕采用国产M10发光技术,发光效率达82.1cd/A实现技术突破 [7] - 全系配备含硅量16%的金沙江电池,能量密度最高达894Wh/L,Pro系列应用L形封装异形叠片技术 [7] - Pro系列搭载徕卡影像系统及国产第三代LOFIC技术,支持逆光抓拍和潜望式长焦 [7] - 售价4499元起,9月25日开启预售 [9] 汽车业务进展 - SUV车型YU7开售18小时锁单量突破24万台,交付量超4万台 [10] - 家庭用户占比69%,有孩家庭占比85% [10] - 推出26项定制服务涵盖车漆、内饰、轮毂等配置,起订价10万元 [12] - 北京汽车工厂店设立400余平定制服务中心,每月限量40台 [12] 生态链产品升级 - 小米电视S Pro Mini LED 2026采用低反屏设计,65-98英寸四款尺寸,首销价5199元起 [13] - 米家冰箱Pro 560L支持鲜肉零下不冻结和自动制冰,首销价6399元 [13] - 米家三区洗衣机Pro实现三筒分区洗,首销价3999元起 [13] - 同步推出路由器BE10000 Pro(1699元)、Sound 2 Max音箱(1999元)等新品 [13] 技术研发投入与成果 - 2020-2025年研发投入从93亿元增至300亿元,研发人员从1万增至2万人 [16] - 自研玄戒O1芯片使公司成为大陆首家具备3nm制程设计能力的企业 [16] - SU7 Ultra位列国内50万以上纯电轿车销量前列,刷新纽北赛道电动车圈速纪录 [16] - 手机业务稳居国内4000-5000元价位头部,Q2欧洲市场超越苹果 [16] - 科技家电Q2收入同比增长66.2%,空调产品7月跻身全渠道前三 [16] - 武汉智能家电工厂2025年底投产 [16] 战略转型与规划 - 2020年确立"技术为本"核心原则,计划五年投入1000亿元研发资金 [14] - 从互联网公司转型为硬核科技企业,聚焦芯片、汽车等核心技术领域 [14][17]
新点软件拟最高5000万元回购用于股权激励业绩承压三年半累计研发投入
长江商报· 2025-09-26 03:58
股份回购计划 - 公司拟以集中竞价交易方式回购股份 回购金额不低于3000万元且不超过5000万元 回购价格不超过42元/股 资金来源为自有资金 回购期限为12个月内 [2] - 按回购资金上限5000万元测算 分别占总资产的0.79% 归母净资产的0.94% 流动资产的0.97% [2] - 回购股份将用于股权激励及/或员工持股计划 目的包括增强投资者信心和促进公司持续健康发展 [2] 股价表现与回购溢价 - 截至9月24日午间收盘股价为28.09元/股 今年以来累计下跌1.92% [3] - 拟定最高回购价格42元/股较现价28.09元/股高出49.52% [3] 财务表现分析 - 2022-2024年营收分别为28.24亿元、24.41亿元、21.46亿元 净利润分别为5.73亿元、1.95亿元、2.04亿元 [3] - 2025年上半年营收6.7亿元同比下降14.57% 净利润亏损6218万元同比下降162.73% [3] - 上半年毛利率为59.77% 同比下降2.61个百分点 [3] 资产状况 - 截至2025年6月30日总资产63.1亿元 归母净资产53.44亿元 流动资产51.59亿元 [2] 业务定位与技术投入 - 公司是国家鼓励的重点软件企业 聚焦政企数字化领域 提供智慧招采、智慧政务和数字建筑整体解决方案 [3] - 2022-2025年上半年研发投入分别为5.26亿元、5.13亿元、4.55亿元、2.01亿元 三年半累计达16.95亿元 [4] - 2025年上半年申请发明专利3项 获得授权12项 申请外观设计专利2项 获得授权3项 [4] 技术发展重点 - 公司持续在不见面交易支撑、大数据治理与智能分析、人工智能及大模型、国产化BIM等领域进行技术创新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