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主动权益基金
icon
搜索文档
超20只,逆市亏损!
中国基金报· 2025-08-19 13:12
市场表现 - 过去一年上证指数、深证成指、创业板指累计涨幅分别约为30%、40%、60% [3] - 5033只主动权益基金近一年平均净值增长率达34.65%,中位数30.65%,99.56%的基金录得正涨幅 [3] - 诞生3只"两倍基"(最高涨幅249.27%),83只基金净值翻倍,主要投资先进制造、创新药等新兴成长板块 [3] - 20余只主动权益基金净值负收益,垫底产品跌超6%,与头部基金首尾相差255个百分点以上 [3][4] 亏损基金特征 - 天治核心成长近一年复权单位净值增长率为-6.5%,同类排名垫底,持仓以银行、水电、火电等稳定资产为主,半数重仓股年内涨幅为负 [6] - 国融融信消费严选A净值跌幅6.21%,跑输基准17个百分点,重仓食品饮料、家用电器等消费板块,6只重仓股年内下跌,规模仅千万元级 [6] - 北信瑞丰外延增长净值跌幅超5%,跑输基准25个百分点,重仓电力板块个股,规模千万元级 [7] 业绩分化原因 - 亏损基金普遍配置方向偏离市场风口,如电力、消费等板块表现滞后 [5][6][7] - 迷你基金(规模不足5000万元)占比高,申赎波动大、固定成本占比高、调仓灵活性受限,加剧业绩压力 [5] - 部分基金长期业绩不佳,如天治核心成长近三年、五年、十年维度净值涨幅均为负 [6] 亏损基金列表 - 表格列示25只净值负增长基金,跌幅最高为天治核心成长(-6.5%),最低为宝盈祥琪A(-0.12%) [9]
“21班”基金成绩单向好 “上涨却遭赎回”怪圈有望破解
中国证券报· 2025-08-14 22:13
市场表现 - 截至8月13日,2021年成立的600余只主动权益基金中超过170只单位净值回到1元以上,实现正收益,98%以上产品今年以来平均回报率超20%,高于全市场平均水平 [1][2] - 北交所品种表现突出,华夏北交所创新中小企业精选两年定开成立以来总回报率达137.21%,汇添富北交所创新精选两年定开A、万家北交所慧选两年定开A总回报率超80% [2] - 医药主题基金如安信医药健康A、建信医疗健康行业A、汇添富健康生活一年持有A总回报率均超60%,其中汇添富健康生活一年持有A今年以来接近翻倍 [2] 基金业绩亮点 - 重仓AI算力板块的易方达先锋成长A今年以来回报率超80%,单位净值接近翻倍,其持仓的光模块龙头新易盛、中际旭创、天孚通信年内涨幅分别达180%、90%、70% [3] - 离任基金经理如周海栋、丘栋荣、鲍无可管理的产品任职总回报率分别超60%、40%、40%,华商甄选回报A单位净值接近翻倍 [3] 赎回压力分析 - 收益回正后部分赛道型产品面临大额赎回,嘉实港股优势二季度份额从64.34亿份降至49.44亿份,单季度净赎回15亿份 [4] - 鹏华创新升级二季度份额从5.8亿份降至3.07亿份,缩水近半,汇添富健康生活一年持有二季度净赎回比例超35%,份额降至历史最低5.46亿份 [4][5] - 华创证券统计显示净赎回压力集中于新能源、白酒、医药等赛道基,与2019-2021年发行产品高度重合 [5] 资金端与负债端动态 - 今年以来主动权益基金新发规模超600亿元,20只产品首发规模超10亿元,大成洞察优势、华商致远回报等首发规模达20亿元左右 [6] - 7月传统费率主动权益基金发行规模回升至100亿元,新浮动费率产品进一步改善募资状况,6月净赎回规模降至121亿元,较此前大幅收敛 [6] - 兴业证券认为市场正走出资金端与负债端负循环,赎回资金短期可能流向类现金资产,中长期因股票资产相对优势或重回金融资产 [6][7] 资金流向展望 - 华创证券预计赎回资金将分两类配置:高风险偏好的公募、理财、股票、两融等净值化产品,以及低风险偏好但周期更长的保险类非净值化产品 [7]
主动权益不躺平,李文宾擒获慢牛机遇
36氪· 2025-08-12 23:51
基金经理勤勉与投资理念 - 主动权益基金经理在行业沉寂期仍保持高强度工作状态 李文宾过去一年半撰写30余万字学习笔记 并保持每天六七场电话会议的工作节奏 [1][25] - 基金经理需持续拓圈学习 避免局限在单一能力圈 李文宾被定义为"学习型基金经理" 其选股范围不限定行业 注重自下而上挖掘机会 [24][15] - 投资组合构建分为稳健型公司与高质量成长股两部分 稳健型公司需满足四大标准:抗周期波动、ESG管理优秀、负债合理、主业聚焦 [14][15] 主动权益基金差异化策略 - 主动权益产品需与被动基金形成差异化 发挥灵活调仓优势 重点布局"0到1"新兴产业 避免与传统行业指数产品同质化 [7][8] - 超额收益失效源于A股缺乏做空机制 任何有效方法论会快速被市场消化 需持续迭代投资策略 [9] - 产品设计应从基民获得感出发 加入绝对收益思维 而非单纯追求规模或排名 永赢基金强调"做实投资者账户"的投研文化转型 [10][11] 产业判断与业绩表现 - 2024年9月基于股债性价比及新质生产力发展判断 重点加仓人工智能、半导体、生物医药产业链 其管理的永赢科技驱动A任职收益达64.22% [3] - 2025年初调整持仓结构 聚焦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创新药、军工等景气赛道 新基金永赢锐见进取A成立以来收益40.21% [3] - 当前看好A股战略性机会 认为人工智能是科技革命主导产业 国防军工领域的信息化/无人化/智能化将成投资主线 [21][23] 公司战略与文化 - 永赢基金在2024年市场低谷期仍坚持扩充主动权益投研团队 展现出战略定力 管理层强调"做困难但正确的事" [10][12] - 公司推动投研体系改革 从考核机制、产品设计等维度提升基民获得感 而非单纯追求规模扩张 [11][12] - 行业需探索适合中国市场的投研体系 这是决定能否诞生伟大资管企业的核心因素 [11] 选股与交易方法论 - 高质量成长股筛选标准包括收入/利润持续改善 且成长性需源于内生驱动 而非杠杆收购 [15] - 卖出时点在市值目标上浮10-20%启动减仓 强调A股泡沫化特征 需识别泡沫起点而非终点 [17] - 交易纪律强调"只唯实" 及时修正错误判断 卖出后若逻辑验证错误会果断回补 [18][20]
近期增量资金来自哪里?
2025-08-11 01:21
行业与公司分析 资金流动与市场情绪 - 本轮上涨行情中,杠杆资金和私募资金等高风险偏好资金流入显著,推动市场情绪提升,是上涨的重要驱动力[1][2][6] - 风险偏好较低的资金则关注结构性机会,寻找未被充分定价的细分领域[2] - 2025年7月以来,两融余额突破2万亿元,为2015年来首次,两融资金净流入居前的行业包括医药、电子、电力设备等,这些行业风险偏好较高[1][7] 主动权益基金表现 - 主动权益基金的新发和申赎出现边际改善,7月新发规模回升至97亿元[3] - 浮动管理费率产品贡献显著,首批浮动管理费率产品贡献227亿元,新发传统费率产品约70亿元[4] - 从3月份开始,整体发行规模开始回升,并从4月份起稳定在月度新发占比45%左右[4] - 主动权益基金负循环低谷期或已走出,投资者对主动权益类基金偏好改善[1][3] ETF市场动态 - 宽基ETF面临止盈赎回压力,7月净流出较多,整体净流出767亿元,其中宽基ETF流出1,084亿元[5] - 行业主题ETF呈现结构性亮点,周期、制造等行业ETF净流入较多,净流入317亿元[5] - TMT科技成长背景是行业主题ETF增量的重要因素,共有三轮行业主题ETF增量阶段:23年4-6月、今年2-3月及今年7月[5] - 中证A500 ETF去年四季度密集发行后,今年持续止盈赎回压力大,7月份净赎回接近500亿元,目前管理规模接近1,800亿元[5] 保险资金动向 - 多项政策助力险资入市,一季度保险持股规模大幅增长接近4,000亿元,占险资运用余额比例提升至8.4%,为2022年来最高水平[1][8][9] - 7月11日财政部发布通知,明确国有商业保险建立三年以上长周期考核机制[9] - 截至7月31日,今年险资举牌已达21次,与去年全年水平持平,其中港股举牌数达16次,比往年明显提升[9] - 险资对权益类资产特别是低波红利类资产的配置需求将进一步提升[9] 外资参与度 - 外资在A股的参与度持续回升,7月海外基金投资A股净流入接近200亿元[3][10] - 今年以来外资回流以被动资金为主,但随着市场活跃度和信心提升,主动性外资也可能回流[10] - 自7月份以来外资在A股持续上涨过程中成交占比明显提升[10] 私募基金表现 - 自6月份以来私募多头仓位突破了自2024年以来的箱体上沿[11] - 今年证券私募管理规模显著提升,私募管理规模和仓位均有明显增加,是本轮市场上涨的重要增量资金之一[11] 个人投资者参与情况 - 7月新增开户数较5月和6月有所上升,但仍低于去年10月至11月及今年2月至3月水平[12] - 本轮市场上涨主要由机构驱动,散户信心修复较慢,但随着市场活跃度提高,个人投资者参与度预计将逐步增加[12] 上市公司融资活动 - 最近上市公司融资端IPO和再融资活动明显上升[13] - 从融资额与年内日均成交额或与A股总市值比较来看,今年全年的比值与去年相近,IPO和再融资对市场资金面的压力仍处于较低水平[13] - 今年相比去年,供给与需求方面均有积极改善,这是推动今年市场持续修复并不断提高估值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13]
第二批12只新模式浮动费率基金获批
北京商报· 2025-08-08 07:07
行业动态 - 第二批12只新模式浮动费率基金获批 [1] - 12家基金管理人包括易方达、南方、汇添富、中欧、景顺长城、东方红资管、平安、华泰柏瑞、国泰、摩根、建信、中银于7月4日上报产品并获中国证监会受理 [1] 产品创新 - 摩根慧启成长混合型基金采用基金管理费与基金业绩、投资者持有期三者绑定的费率制度设计 [1] - 该产品支持基金管理人与持有人利益共享、风险共担 有望提升持有人投资体验 [1] 公司战略 - 摩根资产管理响应公募基金行业高质量发展迈出重要一步 [1] - 公司坚定看好主动权益基金发展前景 认为投资业绩是公募基金立足之本 [1] - 公司致力于持续夯实投研能力 打造长期超额收益稳定的产品 为投资者创造价值 [1]
部分顶流基金经理光环褪去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08 05:01
主动权益基金表现 - 主动权益基金在持续3年跑输大市后迎来爆发,2024年万德偏股混合型基金指数上涨16.67%,跑赢沪指8.42%和沪深300指数4.54% [3] - 2022-2024年,万德偏股混合型基金指数分别跑输沪指5.9、9.82、9.22个百分点,但2024年实现逆转 [3] - 242只明星基金经理管理的主动权益基金中,仅35%跑赢偏股混合型基金指数,68%跑赢沪指,85%跑赢沪深300指数,14只年内收益为负 [4][5] 明星基金经理业绩分化 - 医药主题基金经理表现突出:葛兰的中欧医疗创新年内收益68.97%,赵蓓的工银新经济上涨89.92%,金笑非的鹏华医药科技A涨87.87% [7][9] - 偏成长风格基金经理表现优异:谢治宇的兴全社会价值收益34.48%,傅鹏博的睿远成长价值上涨22.63%,杜猛旗下4只基金收益均超30% [8][9] - 部分顶流基金经理业绩落后:刘彦春管理的4只基金年内收益为负,萧楠的易方达消费行业亏损4.93%,郑澄然的广发高端制造亏损5.04% [11] 行业与市场因素 - 医药基金内部出现分化,重仓港股创新药的基金业绩领先,如工银新经济港股仓位达65% [7] - 明星基金经理重仓的食品饮料(白酒指数下跌8.41%)和新能源(光伏设备下跌4.86%)板块拖累业绩 [5][11] - 结构性行情下,AI、创新药、新消费等新兴领域表现突出,传统消费和金融板块疲软 [11] 投资策略与市场适应 - 表现优异的基金经理共同特点是敢于布局新兴领域(如AI、创新药)并及时调整持仓结构 [9] - 业绩落后的基金经理主要因投资风格不适应市场变化,未能及时调整策略 [11] - 行业判断能力和调仓灵活性成为结构性市场中的制胜关键 [1][11]
结构市寻找风格锚点 “基金买手”敏锐挖掘特色产品
中国证券报· 2025-08-07 21:11
结构性行情下FOF增配特色化产品 - 今年以来FOF等专业投资者加大挖掘特色化主动权益基金力度 包括诺安多策略C 中信保诚多策略C等量化产品以及富国沪港深业绩驱动A 财通资管数字经济C等主题产品 [1] - 二季度多只知名量化产品获FOF重仓 包括博道成长智航C 诺安多策略C 国金量化多因子C等 均有超10只FOF持有 其中诺安多策略C二季度回报率达40%以上 其他量化产品回报率约20% [2] - FOF同时增持港股 科技 红利等主题产品 如财通资管数字经济C 华泰柏瑞新金融地产C二季度回报率均超20% [3] 多资产配置策略优化 - 多资产组合通过配置策略透明 风格稳定的权益产品 在结构性行情中追求确定性收益 行业对组合管理理解加深 更注重业绩归因清晰的产品 [1] - 平安基金指出多资产策略可通过分散投资股票 债券 商品等低相关资产优化风险收益比 将高波动行业主题基金转化为可持续收益来源 [3] - 兴证全球团队强调应选择盈利模式可持续的基金 通过组合分散控制整体回撤 对单只基金波动容忍度较高 [4] 行业选基标准转变 - FOF从业绩导向转向全面风险评估 考察基金公司投研文化 协同机制 金融科技应用等 以提升产品确定性 [5] - 投顾机构偏好从"明星基金经理"转向策略透明的量化/主题产品 从短期择时转向长期资产配置 更注重回撤管理 [6] - 行业对多资产组合的理解从业绩比拼转向风险敞口把控 需求从业绩锐度转为风格稳定 逻辑清晰的产品 [6] 量化与主题产品优势 - 国内流动性提升为主动量化产品创造机会 FOF敏锐捕捉这一趋势 [1] - 量化基金依赖复杂模型 行业主题产品具高贝塔属性 个人投资者需专业渠道参与以实现更好风控 [4] - 结构性行情下FOF通过配置风格清晰的行业主题产品 降低对单一基金经理依赖 自主构建资产配置框架 [6]
三年回撤小于20%的基金经理,只有这么几位了
搜狐财经· 2025-08-07 07:18
来源:炒基蛋 最近的行情真的是硬,上周五美股由于"数据修正"导致大跌,本以为这周会跟跌。没想到这周继续上扬,甚至再次创下了年内新高。今天沪指创 新了年内收盘点新高,真的是会造词儿啊。反应市场活跃度的,一个是成交额今天1.73万亿;另一个两融数据时隔十年,再次突破2万亿。 这周继续沿着科技类(AI、机器人、创新药)和银行板块等主线开始向前,很难得赚钱市场效用。我们不必谈论是不是牛市,只要能赚钱就是好 的市场。 筛选条件:规模>5亿,近3年涨幅超过30%,近3年最大回撤在20%以内;基金经理年限超过3年且管理基金超过3年。 今年还有一个特点,就是结构性行情,主动权益基金表现更加突出。一个是翻倍基金基本上都是主动权益基金,这些基金压中了主线行情板块; 另一个是主权权益基金的平均收益要跑赢指数。偏股混合型基金指数今年涨15.81%,与此同时的沪深300指数只涨了4.28%。 也没必要争论指数好,还是主动好;只不过两者适应不同的市场。今年看来,又是主动基金占优的一年。 我们很久没有盘点主动权益基金了,这次继续盘点一下。 筛选范围:主动权益基金,包括普通股票型基金、偏股混合基金、平衡混合基金等。 | | | | 近3年表 ...
主动权益基金新发规模持续上升
长江证券· 2025-08-06 14:23
根据提供的研报内容,以下是量化模型与因子的详细总结: 量化模型与构建方式 1. **基金加权净值模型** - 构建思路:通过规模加权计算主动权益基金的收益率并转换为净值,反映市场整体表现[15] - 具体构建过程: 1. 限定基金池为普通股票型、偏股混合型、灵活配置型、平衡混合型四类 2. 以每季度初规模为权重加总计算各类基金收益率 3. 换算为净值形式展示 4. 公式: $$净值 = \sum_{i=1}^{n} (规模_i \times 收益率_i) / \sum_{i=1}^{n} 规模_i$$ - 模型评价:有效反映不同类型基金的市场表现差异 2. **净申购计算模型** - 构建思路:通过剔除自然规模增长影响,计算基金真实资金流入[37] - 具体构建过程: 1. 计算当期基金规模与上期规模的差值 2. 扣除因净值增长带来的规模自然变化 3. 公式: $$净申购 = 当期规模 - 上期规模 \times (1 + 当期涨跌幅)$$ - 模型评价:准确识别基金的主动吸金能力 量化因子与构建方式 1. **行业配置因子** - 构建思路:通过持仓分析捕捉基金行业偏好变化[43] - 具体构建过程: 1. 按长江行业分类统计基金持股 2. 计算被动调仓比例(持仓涨跌影响) 3. 结合整体配置比变动推导主动调仓比例 4. 公式: $$主动调仓比例 = 行业配置比变动 - 被动调仓比例$$ - 因子评价:对重仓行业参考价值较高,小行业误差较大 2. **重仓股集中度因子** - 构建思路:通过TOP3基金公司持仓占比衡量个股机构集中度[49][53] - 具体构建过程: 1. 统计单只个股被公募基金持有的总市值 2. 计算前三大基金公司持仓市值占比 3. 公式: $$集中度 = \frac{\sum_{i=1}^{3} 持仓市值_i}{总持仓市值}$$ - 因子评价:有效识别机构抱团标的 模型的回测效果 1. **基金加权净值模型** - 2025Q2收益率:2.14%(加权) vs 1.85%(中位数)[15] - 超额收益:+0.88% vs 沪深300[24] 2. **净申购计算模型** - Top10基金净申购规模:217.30亿元[39] - 申购方向集中度:医疗保健和化学品占比41.71%[34] 因子的回测效果 1. **行业配置因子** - 电信业务主动加仓:+2.08pct(全市场) vs +2.70pct(非行业主题基金)[46] - 食品饮料主动减仓:-1.32pct(全市场) vs -2.33pct(非行业主题基金)[46] 2. **重仓股集中度因子** - 银行股TOP3集中度:37.32%-49.75%[49] - 电子股TOP3集中度:36.16%-51.58%[61] 注:所有公式参数说明详见原文对应章节,测试结果均基于2025年二季度数据窗口。
年内“翻倍基”清一色创新药主题主动权益赢得业绩主题ETF赚足规模
证券时报· 2025-08-03 21:37
行业表现 - 人形机器人和创新药板块今年以来演绎极致上涨行情,带动相关基金业绩显著提升 [1] - 创新药主题基金中17只实现年内翻倍,其中10只为主动权益基金,7只为ETF产品 [1] - 主动权益基金凭借精准选股和集中持仓实现业绩领先,超额收益明显优于指数基金 [1] 基金规模动态 - 创新药主动权益基金二季度末总规模94亿元,当季增量58亿元,而7只ETF同期规模增加129亿元至284亿元 [2] - 7月以来创新药ETF规模再增近100亿元,广发中证香港创新药ETF最新规模达154亿元,汇添富国证港股通创新药ETF增至120亿元 [2][3] - 业绩榜首的汇添富香港优势精选因QDII额度限制暂停申购,仅永赢医药创新智选主动基金规模超30亿元 [2] 产品结构变化 - ETF凭借被动跟踪机制精准捕捉行业贝塔收益,资金更倾向通过ETF快速布局高景气赛道而非依赖主动选股 [3] - ETF透明持仓、T+0交易机制及低管理费率吸引量化资金,2025年新发ETF中科创板人工智能等主题占比显著提升 [4][5] - 主动权益基金新发市场依赖绩优基金经理历史业绩,资金流入动能不足,发展空间受被动产品挤压 [4] 市场工具定位 - ETF与主动权益基金面向不同投资者需求,前者为规模扩张引擎,后者在价值发现和差异化策略上具备优势 [5] - 主动基金可通过布局低估个股平滑市场波动,而ETF自动调仓机制可能强化助涨助跌效应 [5] 资金行为特征 - 人形机器人ETF年初规模激增后随行情降温缩水,稳定币相关港股券商ETF单月吸金超百亿元但近期回撤7%,显示资金追涨杀跌属性 [7] - ETF高频交易放大跟踪指数波动,需警惕短期投机属性对市场稳定性的影响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