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天治核心成长
icon
搜索文档
超20只,逆市亏损!
中国基金报· 2025-08-19 13:21
市场表现 - 过去一年上证指数、深证成指、创业板指累计涨幅分别约为30%、40%、60% [4] - 5033只主动权益基金近一年平均净值增长率达34.65%,中位数为30.65%,其中99.56%的基金录得正涨幅 [4] - 诞生3只"两倍基"(最高涨幅249.27%)和83只翻倍基金,主要投资北交所、先进制造、创新药等成长板块 [4] - 20余只主动权益基金逆市亏损,垫底产品跌超6%,与头部基金首尾相差255个百分点 [4][5] 亏损基金特征 - 天治核心成长近一年净值增长率为-6.5%,跑输同类偏股混合基金平均收益40.97%,持仓以银行、水电、火电等稳定资产为主,半数重仓股年内涨幅为负 [8] - 国融融信消费严选A净值跌幅6.21%,跑输基准17个百分点,主要配置食品饮料、家电等消费板块,6只重仓股年内下跌,股票仓位仅60% [9] - 北信瑞丰外延增长净值跌幅超5%,跑输基准25个百分点,重仓电力板块个股 [9] 业绩分化原因 - 迷你基金(规模不足5000万元)占比高,申赎波动大、固定成本占比高、调仓灵活性差 [8] - 持仓偏离风口:电力、公用事业、消费等板块表现落后于市场主线 [7][8][9] - 策略调整滞后:未及时跟进先进制造、创新药等成长板块的轮动机会 [9] 代表性基金数据 - 天治核心成长成立19年年化收益4.87%,近三年、五年、十年维度收益均为负 [8] - 国融融信消费严选A近五年净值跌幅超44% [9] - 北信瑞丰外延增长成立9年累计净值增长率43.40%,近三年亏损超16% [9]
超20只,逆市亏损!
中国基金报· 2025-08-19 13:12
市场表现 - 过去一年上证指数、深证成指、创业板指累计涨幅分别约为30%、40%、60% [3] - 5033只主动权益基金近一年平均净值增长率达34.65%,中位数30.65%,99.56%的基金录得正涨幅 [3] - 诞生3只"两倍基"(最高涨幅249.27%),83只基金净值翻倍,主要投资先进制造、创新药等新兴成长板块 [3] - 20余只主动权益基金净值负收益,垫底产品跌超6%,与头部基金首尾相差255个百分点以上 [3][4] 亏损基金特征 - 天治核心成长近一年复权单位净值增长率为-6.5%,同类排名垫底,持仓以银行、水电、火电等稳定资产为主,半数重仓股年内涨幅为负 [6] - 国融融信消费严选A净值跌幅6.21%,跑输基准17个百分点,重仓食品饮料、家用电器等消费板块,6只重仓股年内下跌,规模仅千万元级 [6] - 北信瑞丰外延增长净值跌幅超5%,跑输基准25个百分点,重仓电力板块个股,规模千万元级 [7] 业绩分化原因 - 亏损基金普遍配置方向偏离市场风口,如电力、消费等板块表现滞后 [5][6][7] - 迷你基金(规模不足5000万元)占比高,申赎波动大、固定成本占比高、调仓灵活性受限,加剧业绩压力 [5] - 部分基金长期业绩不佳,如天治核心成长近三年、五年、十年维度净值涨幅均为负 [6] 亏损基金列表 - 表格列示25只净值负增长基金,跌幅最高为天治核心成长(-6.5%),最低为宝盈祥琪A(-0.12%) [9]
官宣!年内又一家公募总经理离任
券商中国· 2025-04-14 14:02
天治基金高管变动 - 总经理许家涵因个人原因于4月11日离任 由董事长柴晓秀暂代总经理职务 [1][3] - 柴晓秀于3月27日刚接任董事长 前任董事长马铁刚因工作安排离任 [1][3] - 许家涵自2007年任职于天治基金 历任交易员 投资总监 副总经理等职 2023年12月出任总经理 [3] 高管背景信息 - 代任总经理柴晓秀曾任工商银行支行行长 吉林银行首席信贷官等职 拥有银行体系资深管理经验 [2][3] - 离任总经理许家涵曾管理多只主动权益基金 包括天治低碳经济等产品 任职回报率达82.26% 年化回报率10.37% [4] 公司基本情况 - 天治基金成立于2003年5月 注册资本1.6亿元人民币 注册地位于上海 [5] - 公司旗下共15只开放式基金 包括1只货币型 9只混合型 5只债券型基金 总规模91.87亿元 由4位基金经理管理 [5] - 股东结构为吉林省信托持股61.25% 中国吉林森林工业集团持股38.75% [5] 行业高管变动趋势 - 年内多家公募出现总经理变动 包括新沃基金李钧离任 华润元大基金江先达离任由黄震接任 易方达基金任命吴欣荣为新任总经理 [6][7] - 贝莱德基金 红塔红土基金 新华基金等机构也于年内官宣新任总经理 [8] 中小基金公司发展挑战 - 公募基金行业处于深度调整期 中小型公司在人才储备 产品创新和渠道拓展方面面临较大压力 [9] - 头部公司凭借资源优势抢占市场份额 中小公司需通过组织架构调整和投研能力提升谋求突破 [9] - 中小公司更依赖核心管理层的稳定性和战略执行力 高管更替常被市场解读为潜在战略转向信号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