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养老金融
icon
搜索文档
马琳琳:老龄化催生金融体系“期限重构” 机构需紧抓两大核心新机遇
新浪财经· 2025-08-20 05:36
文章核心观点 - 养老金融被赋予国家战略层面的重要使命 承载推动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职责 金融机构需抓住制度改革红利与科技融合趋势 构建多层次可持续并与实体养老产业深度融合的发展格局 [1][2][11] 老龄化对金融业的新要求 - 人口老龄化对金融体系提出期限重构的系统挑战与结构性机遇 要求金融业实现三大核心转变 [3] - 金融机构需淡化短期业绩压力 构建绝对收益加长期配置能力 提升权益和另类资产配置比例 目前中国养老金另类资产配置比例低于10% 显著低于OECD国家20%左右的平均水平 [3] - 金融业应打造跨场景融合的综合性养老金融方案 将金融与健康管理 家庭理财 长期护理等场景融合 并强化公众教育与陪伴机制 [4] - 金融体系需发挥资源配置功能 支持养老相关产业发展 加大对智慧养老 护理机器人 长期照护平台等关键领域的金融供给 并通过产业基金 专项债 REITs等方式引导社会资本投入 [4] 国外养老模式借鉴 - 日本医养结合社区模式以资源集约与分级照护为特征 适合嵌入中国社区卫生中心体系并结合基层医疗服务网络推广 [5] - 美国市场化模式依托财税激励机制 能有效激发社会资本参与 可通过试点土地税减免和设立养老产业投资基金引导资本投向 [5] - 英国养老金自动加入制度有助于扩大个人养老金覆盖率 可借鉴优化第三支柱的默认参保机制设计 [5] - 新加坡公建民营模式在保障基本养老服务普惠性方面具有实践价值 可推广至三四线城市并强化质量监管 [5] - 中国养老体系建设应尊重居家养老国情现实 推动居家社区机构一体化的服务体系 并以政府主导 家庭为基础 社区为依托 [6] - 中国需建立政府兜底 企业分担 个人参与的三支柱养老金体系 学习美国和加拿大扩大企业年金覆盖面 对中小企业提供税收激励和政策扶持 效仿澳大利亚推广税优型个人养老金账户并发展生命周期投资产品 引入类似加拿大CPPIB的专业投资机制提升长期回报水平 [6] 未来政策发力方向 - 政策将围绕体系建设 制度配套与市场激励三个核心展开 着力打造多层次可持续与实体养老产业深度融合的发展格局 [7] - 体系建设方面将进一步完善三支柱养老体系 通过更具吸引力的税收优惠和更明确的监管引导加快第二支柱企业年金和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的发展 [7] - 制度配套与资金运用层面将注重投资端改革 鼓励养老金资金进行长期多元化配置 提高权益类与另类资产占比 支持国家重大项目和养老相关产业发展 [7] - 推动与养老相关的金融产品创新 如针对长寿风险的新型保险产品 在完善不动产登记与居住权制度的区域审慎试点反向抵押贷款 以及更具吸引力的养老目标基金等 [7] 家庭对养老金融产品的需求 - 需求集中在三个维度 一是稳健的长期收益以抵御通胀实现资产保值增值 二是灵活的流动性安排可随需支取 三是风险保障功能特别是失能重大疾病等长期护理风险 [8] - 年轻家庭关注产品的税优效应与账户可继承性 更愿意参与可视化可规划的长期积累机制 [8] 养老产品吸引力提升策略 - 应从产品设计 运作机制与用户沟通三方面同时发力 [9] - 设计层面发展生命周期型与目标日期型产品 辅以人工干预的动态调整机制降低参与门槛 探索保障加投资一体化产品满足多层次养老需求 [9] - 运作机制上提升专业投资能力 适度增加权益资产和另类资产配置提高长期收益稳定性 [9] - 用户沟通方面加强金融素养教育 推动养老目标从概念到行动的转化 通过数字化手段提升账户可视化程度增强参与感 [9] 金融机构的优势与新机遇把握 - 金融机构具备专业的投资管理与风险控制能力 能通过生命周期策略 多资产配置 资产负债匹配等专业手段提高养老资产的长期回报与稳健性 [10] - 拥有广泛的客户基础 完善的产品体系以及强大的科技能力 能有效整合财富管理 保险保障与养老服务资源构建一体化解决方案 [10] - 必须紧抓两大核心新机遇 一是制度改革带来的红利 围绕账户运营 产品开发与投顾服务进行深度布局 二是科技融合带来的趋势 利用数字化账户管理 AI投顾 智能风控等前沿科技手段提升产品的可获得性与可理解性 [11] - 个人养老金制度为金融市场注入长期稳定低波动的增量资金 改善金融体系偏短期快流动的结构性失衡 推动以账户为核心的资产配置理念 提升金融产品服务于长期生活目标的设计意识 [12] 金融机构应对个人养老金制度的策略 - 深耕账户运营能力 建立具有统一身份识别 生命周期管理和可视化积累路径的账户平台 提升用户黏性和数据分析能力 [13] - 持续创新长期养老金融产品 开发更具科学性的目标日期基金 生命周期组合以及稳健型年金保险等 满足不同年龄段和风险偏好客户的个性化需求 [13] - 加强金融教育与长期引导 通过数字投顾 养老沙盘演练 通俗易懂的科普内容等方式帮助居民建立长期储蓄合理投资稳健退出的科学养老规划意识 [13]
“金融+科技”双引擎协同 广发银行构建养老金融新生态
中国经营报· 2025-08-19 14:48
养老金融服务场景化 - 广发银行通过社保卡和养老自在卡推出"长者饭堂金融服务专案",将金融服务延伸至社区角落,老人使用广发银行App扫码支付可享受"用餐立减"优惠[1][2] - 该服务已在广州落地,8月底将拓展至昆明、郑州、成都、南宁等城市,后续还将上线"长者饭堂权益地图",实现全国通用[2] - 在"自在人生"养老品牌框架下,新增居家护理、就医陪诊等35项权益,联合分行打造老年大学、中医理疗等属地化服务[3] 大湾区跨境养老服务 - 依托"湾区一卡通"品牌,以社保卡为载体构建特色权益体系,覆盖交通、文旅、餐饮、医疗等高频场景,刷卡城市覆盖330个[3] - 支持港澳参保居民线上便捷申请社保卡,延伸社保服务触角至港澳,计划将社保服务延伸至港澳地区[3][4] - 拓展跨境理财通产品,探索北上养老模式,搭建保险+养老等四大服务体系,带动保额2.72亿港元[3] 养老产业金融支持 - 2025年5月向力之智能科技提供2500万元综合授信,支持其AI康复设备研发[5] - 建立适合养老产业特点的专属授信体系,制定差异化审批规则与利率定价机制,通过绿色审批通道提升质效[6] - 与普门科技合作九年,提供超亿元融资及汇率风险管理方案,推动"金融+医疗+养老"综合服务模式[7] - 截至2025年6月,养老产业信贷规模同比增长47%,智慧医疗、康复设备领域占比逾六成[7] 养老数字化转型 - 为深圳市养老护理院上线数字康养平台,重构养老服务流程,覆盖老人从入院到退住的全周期数字化管理[8] - 平台五大核心功能包括信息共享、专项护理计划、家属服务小程序、医护人员移动工作渠道、智能驾驶舱[8] - 打造一站式养老金融专区,统一查询社保、年金、个人养老金等信息,利用AI大模型分析需求提供精准推荐[9]
深圳证券基金业培育一流行业机构、打造一流市场生态、建设一流防控体系 写好“大文章” 当好“助推器”
深圳商报· 2025-08-19 05:37
科技金融 - 深圳券商2024年以来承销科创债超3500亿元 [1] - 中信证券上半年科技创新债券承销金额达711.01亿元,承销家数46.73家 [1] - 深圳公募基金公司发行科技主题基金近300亿元 [1] 绿色金融 - 深圳辖区券商2024年以来承销绿色债超700亿元 [2] - 深圳六部门联合发布行动方案,鼓励绿色资产抵质押融资及绿色债券发行 [2] - 支持绿色债券、蓝色债券、碳中和债券等创新金融工具 [2] 普惠金融 - 深圳期货公司累计为超500家企业提供套保服务,2024年套保金额近3.6万亿元 [3] - 开展"保险+期货"项目超400单,保单金额近90亿元 [3] - 风险管理子公司服务中小微企业超1700家,提供资金支持7.55亿元 [3] 养老金融 - 深圳14家公募基金发行的58只基金产品纳入个人养老金基金名录 [2] - 辖区公募基金管理社保基金、基本养老金、年金等中长期资金超2万亿元 [2] - 南方基金搭建混合资产投研条线管理养老金,覆盖一二三支柱养老体系 [2] 数字金融 - 深圳首批9个金融科技创新试点项目转常态化运营 [3] - 部分项目助力9家科创企业完成融资超5000万元 [3] 行业发展规划 - 深圳提出建设产业金融中心行动方案,目标构建高质量资本市场 [3] - 力争形成一流创新资本机制、标杆企业、行业机构及市场生态 [3]
2025年上半年,银行净利润1.2万亿
36氪· 2025-08-19 03:02
行业整体表现 - 2025年上半年商业银行累计实现净利润1.2万亿元,平均资本利润率8.19%,平均资产利润率0.63% [1] - 2025年二季度末商业银行净息差为1.42%,较一季度末下降0.01个百分点,其中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和民营银行净息差分别为1.31%、1.55%、3.91%,分别下降0.02、0.01和0.04个百分点 [1] -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3.4万亿元,较上季末减少24亿元,不良贷款率1.49%,下降0.02个百分点 [3] - 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余额7.3万亿元,较上季末增加1269亿元,拨备覆盖率211.97%,上升3.84个百分点 [4] - 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15.58%,一级资本充足率12.46%,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10.93%,分别较上季末上升0.30、0.28和0.24个百分点 [4] - 银行业金融机构本外币资产总额467.34万亿元,同比增长7.9%,其中大型商业银行资产总额204.2万亿元,同比增长10.4%,占比43.7%,股份制商业银行资产总额75.7万亿元,同比增长5.0%,占比16.2% [4] - 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36万亿元,同比增长12.3%,普惠型涉农贷款余额13.9万亿元,较年初增加1.1万亿元 [5] - 大型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总资产同比增速分别为10.4%和10.2%,高于行业平均7.9%的增速 [5] 国有大型银行表现 - 2025年一季度六大行共计实现营业收入9101.84亿元,其中工商银行2127.74亿元,建设银行、农业银行和中国银行均超过1500亿元,邮储银行893.63亿元,交通银行663.74亿元 [8] - 六大行一季度总计实现净利润3501.92亿元,工商银行和建设银行净利润均超过800亿元,邮储银行和交通银行净利润均在250亿元左右 [8] - 六大行中仅中国银行和农业银行营业收入同比正增长,增速分别为2.56%,其他四家银行同比下降,建设银行同比下降5.40%,工商银行下降3.22% [8] - 除农业银行和交通银行外,其他四家一季度净利润同比下降,工商银行下降3.81%,建设银行下降3.64% [9] - 邮储银行净息差最高为1.71%,较2024年全年下降16个BP,交通银行净息差仅为1.23% [9] - 邮储银行不良贷款率0.91%,为六大行中最低,其他五大行不良率均较2024年末下降或持平 [9] - 农业银行拨备覆盖率最高为297.81%,邮储银行为266.13%,中国银行拨备覆盖率跌破200%至197.97% [9] - 工商银行2025年3月末总资产51.55万亿元,农业银行和建设银行总资产均超过40万亿元,中国银行35.99万亿元,邮储银行17.69万亿元,交通银行15.29万亿元 [7] - 六大行总资产均实现增长,工行和建行增速超过5%,交通银行增速最慢为2.61% [7] 城市商业银行表现 - 2024年末29家上市城商行资产总规模36.74万亿元,同比增长10.73%,占全国城商行总资产的61.08%,其中11家城商行资产规模突破万亿元 [10] - 北京银行资产总额突破4万亿元,江苏银行、上海银行、宁波银行均超过3万亿元,南京银行、杭州银行、徽商银行超过2万亿元 [10] - 2024年上市城商行合计实现营业收入6726.75亿元,其中江苏银行808.15亿元位居榜首,北京银行699.17亿元,宁波银行666.31亿元,上海银行529.86亿元,南京银行502.73亿元 [12] - 2024年上市城商行实现净利润总额2390.01亿元,占全国城商行净利润总额的93.87%,较上年提高17.47个百分点 [13] - 江苏银行净利润333.06亿元位列首位,宁波银行、北京银行、上海银行和南京银行净利润均超过200亿元 [13] - 成都银行不良贷款率0.66%,拨备覆盖率479.29%,杭州银行不良率0.76%,拨备覆盖率541.45%,宁波银行不良率0.76%,拨备覆盖率389.35% [11] - 上市城商行贷款总额在总资产中占比49.9%,公司贷款占比超过70%,个人贷款占比下降 [12] - 泸州银行公司贷款占比86.99%最高,宁波银行个人贷款占比37.79%位居首位 [12] - 上市城商行存款业务平均增速9.8%,7家银行存款总额突破万亿元 [12] 区域性银行营收增长 - 西安银行营业收入81.90亿元,同比增长13.68% [2] - 南京银行营业收入502.73亿元,同比增长11.32% [2] - 杭州银行营业收入383.81亿元,同比增长9.61% [2] - 江苏银行营业收入808.15亿元,同比增长8.78% [2] - 青岛银行营业收入134.98亿元,同比增长8.22% [2] - 宁波银行营业收入666.31亿元,同比增长8.19% [2] - 成都银行营业收入229.82亿元,同比增长5.90% [2] - 北京银行营业收入699.17亿元,同比增长4.81% [2] - 上海银行营业收入529.86亿元,同比增长4.79% [2] 银行业资产结构 - 大型商业银行总资产204.22万亿元,同比增长10.4% [5] - 股份制商业银行总资产75.73万亿元,同比增长5.0% [5] - 城市商业银行总资产64.32万亿元,同比增长10.2% [5] - 农村金融机构总资产60.16万亿元,同比增长5.5% [5] - 其他类金融机构总资产62.91万亿元,同比增长3.9% [5]
新财观|商业银行创新服务智慧养老产业发展
中国金融信息网· 2025-08-18 09:50
智慧养老产业概述 - 智慧养老产业核心在于将智能技术应用于养老服务 通过智慧健康养老云平台整合人、物、信息及服务资源 解决服务供给与老年人需求匹配问题[1] - 在中国老年人群快速增长与养老服务人员短缺背景下 智慧养老成为产业重要内容及推动养老服务升级的关键力量[1] - 产业发展依赖金融支持 商业银行在资本市场对初创及研发阶段投入不足的情况下承担重要角色[1] 商业银行支持模式 - 跨界融合模式:整合银行与保险等机构资源 创新养老金融服务模式 例如2024年11月浦发银行与中国太保寿险联合推出"康养芯空间" 整合康养服务与养老金融资源[2] - 多元化服务模式:针对康复辅助器具制造、适老化改造、医疗科技等领域提供多样化金融支持 例如中国银行江苏省分行推出涵盖结算、授信、贸易融资等一揽子服务方案 并通过手机银行"银发地图"平台提供推广支持[2] - 智慧养老金融服务体系:银行通过与养老服务机构、老年大学合作 依托金融科技搭建服务平台 例如2024年工商银行推出"银发产业云"平台 农业银行集成信息技术落地智能健康监测、呼叫及食堂管理系统[3] - 风险管控数字化:通过整合内外部数据资源提升风险监测灵敏度 例如工商银行构建企业级隐私计算平台促进医疗、健康等多方数据合作 建设银行打造"四位一体"安心养老云平台实现数据共享与风险监测[4] - 精准分类授信:根据养老服务机构、智能设备制造商、健康管理平台等细分类型提供定制化产品 例如上海银行为普惠性养老机构提供优先授信、优惠利率及绿色审批通道[5] 产业融资难点 - 金融服务难以精准对接:企业展业模式多元且行业处于起步阶段 融资需求个性化强 技术更新快导致研发投入需求大 变现周期长且现金流不稳定[6] - 无形资产估值困难:知识产权、专利技术等资产缺乏标准评估体系 抵押品价值难以快速定价 导致银行业务模式难以批量复制[6] - 融资来源单一:养老产业金融发展不平衡 保险公司投资受限 金融机构因牌照、人才不足导致创新与服务意愿低 企业自身融资渠道有限[7] - 轻资产企业适配困难:智慧养老企业多以轻资产为主 缺乏传统抵押物 与银行重资产、重抵押的审批模式不匹配[7] 发展建议 - 关注政策与区域布局:密切跟踪国家政策指引 例如对接工信部每年发布的养老产业名单企业 在老龄化程度高的上海及数字化水平高的深圳等地区探索可复制经验[8] - 加强市场研究与需求对接:分析细分领域供需变化 针对不同阶段企业提供个性化服务 优化授信审批模式 综合考量技术研发能力及行业影响力等非财务因素[9] - 提升无形资产评估能力:对接国家知识产权部门获取多维信息 完善内部评估机制与专业团队建设 加强与外部中介机构合作提高评估专业性[9] - 提供综合化金融服务:通过投贷联动满足初创及成长期企业股权融资需求 利用金融租赁子公司支持重资产项目 为出口占比较大企业提供贸易融资及跨境支付服务[10] - 强化风险防范能力:利用政策性融资工具如贴息贷款降低融资成本 通过AI、大数据技术深度挖掘行业数据 接入大模型技术辅助风险评估 建立多方合作机制降低单一机构风险[11]
养老金融周报(2025.08.11-2025.08.15):挪威GPFG自以色列公司批量撤资-20250818
平安证券· 2025-08-18 08:03
重点关注事件 - 挪威GPFG批量撤资以色列非基准指数成分股企业,清仓11家违反投资规范的公司,并将外部管理资产转入内部管理[1][5] - 美国劳工部撤销2021年限制401(k)计划纳入另类投资的补充声明,解除对私募股权等资产的准入限制[2][6] - GPFG 2025年上半年回报率5.7%,受欧洲股债市场推动,但汇兑损失达1.01万亿挪威克朗致规模降至19.59万亿挪威克朗[2][7][9] 资产配置与投资表现 - GPFG实际配置比例:股票70.6%、固收27.1%、未上市房地产1.9%、可再生能源基建0.4%,股票低配0.9个百分点[10][13] - 分资产回报:股票6.7%(金融/电信领涨)、固收3.3%(欧洲政府债亮眼)、非上市可再生能源基建9.4%(欧元升值驱动)[11] - 汇兑损失主因:挪威克朗对美元升值导致8600亿挪威克朗损失,抵消6980亿挪威克朗投资收益[9] 海外养老金融动态 - 英国LGPS整合:7家基金(450亿英镑资产)转向Border to Coast合作,以提升资金效率[15] - 加拿大BCI拟出售20亿美元私募股权资产,2024年私募股权规模达283亿加元,同比增长4.7%[16] - 沙特PIF项目减值80亿美元,国际投资占比降至17%,但总资产增长19%至9130亿美元[17][19] - 美国退休研究中心大规模关闭,威斯康星大学等机构因经费削减终止100个项目[19][21] 国内养老金融与产业 - 养老金二季度增持A股:现身15只个股前十大流通股东,持股市值39.03亿元,偏好机械设备与基础化工行业[22][23] - 医疗合作:复旦大学与华润医药合作开发阿尔茨海默病新疗法,京东健康与广誉远推进中医药数字化[25] - 智慧养老:诺因智能获源码资本投资开发家用等身机器人,八维九章与红蜂科技合作慢病管理[26] - 金融创新:湖北文旅发行全国首单3亿元"支持养老产业"债券,票面利率1.75%[26]
中国光大银行落地全国首单支持养老产业债务融资工具
新华网· 2025-08-18 07:02
核心观点 - 全国首单支持养老产业债务融资工具落地 发行规模3亿元 票面利率1.75% 开辟养老产业低成本高效率融资新渠道 [1] - 光大银行通过承销该债券精准服务国家战略 体现对养老金融的深度布局与创新突破 [1] 债券发行细节 - 由光大银行武汉分行承销湖北文化旅游集团有限公司2025年度第一期定向债务融资工具 [1] - 发行主体为湖北省唯一省属旅游投资集团企业 主营业务涵盖文化旅游 体育康养和商业贸易 [1] - 募集资金不低于50%用于养老产业项目建设和运营 涵盖旅居养老 社区养老 健康管理及适老化改造等业态 [1] - 募投项目属于《养老产业统计分类(2020)》中"机构养老照护服务"类别 [1] 战略意义 - 符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养老服务改革发展的意见》政策要求 [1] - 是光大银行践行金融"五篇大文章"中养老金融领域的重要举措 [1] - 银行后续将立足"阳光投行"特色优势 持续聚焦金融"五篇大文章"服务实体经济 [2]
直面掌门人 | 安联人寿总经理崔毳:做中国居民养老、健康、财富长期“守护者”
上海证券报· 2025-08-18 05:48
公司战略与定位 - 公司作为安联集团在华唯一寿险公司 将加码中国市场作为战略核心 聚焦养老 健康 财富管理三大领域[1][6] - 公司依托安联集团全球资源推动产品与服务契合中国客户多元化需求 特别是在健康保障和养老金融领域[1] - 公司秉持长期主义经营理念 依托专业投资管理能力和完善风控体系为客户创造持续稳定的财富价值[5] 养老市场机遇与布局 - 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达3.1亿 占总人口比例约22% 养老需求从单一财富积累转向财务安全与健康管理双重追求[2] - 保险业作为养老金融主力军持续创新产品服务 养老金融是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2] - 公司率先布局个人养老金业务 打造首批个人养老金产品 以财务韧性 产品设计和投资策略三大标准建立新标杆[6] 健康领域转型 - 中国居民健康意识快速觉醒 表现为健康管理年轻化 需求多元化和服务品质化[3] - 保险行业在健康领域的角色将从被动赔付转向主动管理 通过保险+服务模式实现从治病到防病的转变[3] - 公司通过全新升级"安·未来"产品体系打造"康""顺""赢""享"四大系列 提供财富+健康养老解决方案[3] 财富管理发展 - 中国私人家庭金融资产总额达34万亿欧元 保险和养老金占比从2014年7%提升至2023年20%[4] - 分红险作为浮动收益型产品兼具保底+分红特点 能减轻利率下行环境下保险公司刚性兑付压力[4] - 公司在分红险领域拥有超20年专业优势 体现在红利分配机制 投资能力 风控体系和精英团队四个方面[4] 全球化经验与本地化实践 - 公司依靠安联集团百年全球化经验和26年中国市场洞察进行产品服务转型[3] - 海外成熟市场在养老金管理和长期护理保险等领域形成的成熟商业模式对中国市场具有借鉴意义[2] - 人口老龄化对保险公司风险管理能力和资本充足率提出更高要求 需建立精确生命表预测模型和保持充足偿付能力[2]
做好“难而正确的事”,这家银行一体化经营渐入佳境
财联社· 2025-08-18 03:48
战略定位与经营亮点 - 公司坚持"以客户为中心"的一体化经营战略,强化集团协同、公私联动、生态联盟、风险联防 [1] - 立足长三角一体化,聚焦江苏"1650"和苏州"1030"产业体系,重点支持制造业、科创企业和绿色金融 [2] - 2024年科创企业合作客户超12000家,授信总额超1200亿元,绿色贷款余额412.31亿元,较年初增长36.62% [2] 普惠金融与风控管理 - 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674.92亿元,较上年增长81.73亿元,平均利率3.77% [3] - 不良贷款率0.83%创上市新低,2018年以来连续六年下降,拨备覆盖率保持优质水平 [3] - 通过智能风控体系升级大数据预警和风控模型,提升数字化风险管理能力 [3] 零售业务与养老金融 - 推出"苏心零售"品牌,包含财富、生活、康养、贷款四大子板块 [4][5] - "苏心康养"累计发放三代社保卡470万张、尊老卡35万张,年服务养老金业务450万人次 [5] - "幸福里"俱乐部覆盖6个城市,会员超3800人 [5] 区域扩张与财务表现 - 实现江苏省内机构全覆盖,126家综合型支行转型落地,子公司苏新基金展业 [6] - 2024年吸引超30家投资机构调研,归母净利润50.68亿元,同比增长10.16% [6] - 基本每股收益1.31元/股(+7.38%),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11.68% [6]
金融“活水”润桑榆——招商银行济南分行养老节背后的养老金融新实践
新浪财经· 2025-08-18 03:11
政策背景与行业动向 -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并大力发展银发经济 强化养老金融支持 [1] - 国务院办公厅明确养老金融需服务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发展 [1] - 金融服务需破解传统养老保障体系"保基本易、提品质难"的结构性困境 [1] 公司战略与理念创新 - 招商银行济南分行以"丰润人生 养老有招"为品牌 提出"专业金融+品质生活+精神滋养"三位一体服务理念 [4] - 突破传统银行聚焦资产增值的单一维度 转向对生命全周期的温暖关怀 [4] - 服务理念契合当代长者从"生存型"转向"发展型"的养老需求 注重尊严养老和价值实现 [4] 客群需求与服务体系 - 养老客群(60岁以上)核心需求为稳健财务规划、养老金管理及高性价比健康服务 重视家庭团聚与社会参与 [4] - 备老客群(40-60岁)侧重养老储备、投资安排及长远养老方式规划 [4] - 通过"TREE资产配置体系"实现千人千面资产配置服务 匹配客户生命周期与风险偏好 [6] 服务落地与渠道建设 - 线上搭建"丰润专区"整合属地化高端养老权益 线下打造"养老金融特色网点"及覆盖全辖网点的"丰润驿站" [6] - 配备适老化设施与公益课堂 实现线上线下融合与属地深耕 [6] - 规划阶段性活动包括百场沙龙、企业年金研讨会及金秋养老论坛 构建需求洞察与服务落地闭环 [5] 业务优势与资源积累 - 具备全牌照优势 首批布局个人养老金、企业年金、社保托管、QDII及养老目标基金 [7] - 全产品覆盖储蓄、理财、基金、保险、信托 依托"TREE"养老配置体系 [7] - 拥有超5000名专业养老规划师 入选首批"个人养老金服务示范行" 提供全渠道全天候服务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