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辅助驾驶
icon
搜索文档
全系辅助驾驶芯片升级,理想L系列智能焕新版发布
中国经济网· 2025-05-12 11:10
产品发布与交付 - 理想L系列智能焕新版四款车型正式发布 围绕外观造型 底盘 辅助驾驶 智能座舱等软硬件功能进行升级 全系车型已于5月9日开启正式交付 [1] 车型定价 - 理想L6智能焕新版售价24.98万至27.98万元 [1] - 理想L7智能焕新版售价30.18万至35.98万元 [3] - 理想L8智能焕新版售价32.18万至37.98万元 [3] - 理想L9智能焕新版售价40.98万至43.98万元 [7] 辅助驾驶系统升级 - 全系车型辅助驾驶芯片升级 AD Pro搭载新一代地平线征程6M芯片 AD Max搭载NVIDIA Thor-U芯片 [1] - 今年下半年AD Max平台将带来新一代VLA司机大模型方案 支持Thor-U芯片和双Orin-X芯片 实现语音驾驶指令执行 漫游找车位 拍照位置识别代驾等高级功能 [1][10] - 通过超级对齐机制匹配端到端大模型 使其符合交通法规 道德和习惯 减少违章和对其他车辆的干扰 [5] - 每天进行超过7万次仿真验证 覆盖2800个极端场景 等效里程超30万公里 [5] 电池与续航性能 - 理想L7 Max和L8 Max版本搭载52.3kWh大电池 纯电续航显著提升 L7 Max由225km增至286km 总续航由1360km增至1421km L8 Max由225km增至280km 总续航由1360km增至1415km [7] - 大电池支持25分钟从20%快充至80% [7] 外观与内饰更新 - 理想L6新增天青色特别版珍珠漆专属色 新增黑棕双色内饰和20英寸 21英寸新轮毂 [1] - 理想L7和L8新增蓝灰特别版冷光漆专属色 新增黑棕双色内饰和20英寸 21英寸轮毂 [3] - 理想L9新增雅灰特别版冷光漆专属色 Ultra车型采用磨砂质感哑光金装饰和暗金色轮毂 [7] 座舱娱乐与舒适配置 - 理想L9新增十八点热石揉捏按摩功能 [9] - 新增21.4英寸后舱娱乐屏 显示面积增加约86% 具备3K超清分辨率和800nit亮度 [9] - 配备21个PSS高品质扬声器组成铂金音响系统 支持杜比全景声 [9] - 配备全新800万超清流媒体内后视镜 [9] 限时购车权益 - 5月31日前下定理想L6可享受3年0息金融方案 5000元定金抵10000元购车尾款 赠送价值10000元特殊外观颜色 L6 Pro赠送价值10000元智能冷暖双用冰箱 L6 Max赠送价值10000元全新21英寸轮毂 [3] - 理想L7和L8在5月31日前下定可享受五大限时购车权益 [3]
雷军回归发声,或为小米YU7发布做准备?
搜狐财经· 2025-05-10 13:52
雷军状态与公司动态 - 雷军时隔一个多月恢复社交媒体健身打卡 并透露过去一个月是创业以来最艰难时期 情绪长期低落导致社交互动暂停 [1] - 雷军发文回应SU7爆燃事故 对三位遇难者表示深切哀悼 强调公司不会回避问题 [4] - 雷军社交媒体活跃度显著下降 与小米汽车系列事件直接相关 包括SU7事故、智能驾驶争议、功能更新问题等 [2][4] 小米汽车产品调整 - 官网将SU7"智驾"功能更名为"辅助驾驶" 并添加安全警示说明 强调该功能无法替代驾驶员控制 [5] - 暂停推送SU7 Ultra「排位模式」OTA更新 因解锁条件引发用户困扰 后续将重新优化 [7] - 针对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功能争议 公司承认前期表述不清晰 提供未交付订单改配铝制前舱盖服务 已购用户补偿2万积分 [8] 新品发布计划 - 小米盒子5系列将于5月15日晚20:00开售 时间点符合公司惯用发布会节奏 [10] - 雷军恢复公开活动或预示公司重启新品宣发 包括延期的小米YU7汽车和小米15S Pro手机 [12] - 小米第二款车型YU7实车已在北京总部展示并开始到店 计划2025年6-7月上市 [14]
雷军,冲上热搜!
证券时报· 2025-05-10 03:13
小米SU7交通事故及后续影响 - 3月29日小米SU7标准版在德上高速发生严重交通事故 引发公众对智驾系统安全性和宣传方式的质疑 导致品牌信任危机和股价波动 [1][7] - 事故后雷军4月1日承诺公司将全力配合调查并回应社会关切 随后在社交媒体沉寂一个多月 取消会议和出差计划 [2][3] - 5月10日雷军发文称过去一个多月是创办小米以来最艰难时期 情绪低落 但已逐渐恢复信心和状态 [1][6] 小米汽车业务表现 - 4月小米汽车交付量超28000台 SU7 Ultra双风道前舱盖版开始交付 全国门店增至269家 服务网点达132家覆盖79城 [10] - 5月计划新增29家门店 覆盖宜昌/芜湖等8座城市 显示销量未受事故明显影响 [10] - 小米手机业务十年后重回中国市场第一 [11] 股价变动情况 - 事故初期股价下滑 随后稳步回升至50港元以上 [8] - 最新交易数据显示股价51.35港元 较前日上涨0.55港元(+1.08%) 成交额50.93亿港元 [9] 行业规范调整 - 工信部4月16日会议要求车企明确系统功能边界 禁止夸大宣传 小米5月4日将"智驾"更名为"辅助驾驶" [14] - 小鹏/岚图/上汽通用五菱等车企相继调整智能驾驶相关术语表述 小鹏推出239元/年的辅助驾驶责任险 [15][16][17] - 公安部交研中心发文强调辅助驾驶≠自动驾驶 指出"脱手脱眼"属危险驾驶行为 建议强化用户培训和法律监管 [17][18]
热搜第一!刚刚,雷军突然发声!“至暗时刻”
中国基金报· 2025-05-10 02:02
随后,该话题冲上微博热搜榜第一。 中国基金报记者王建蔷 5月10日早上,小米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CEO雷军在其个人微博发布动态。这是其自小米SU7事故后首次公开表态,也是其停止在社交媒体更新个人动 态一个多月后的明牌回归。 雷军最新发声 时隔月余分享个人生活 5月10日早晨,雷军更新其个人微博称:"过去一个多月,是我创办小米以来最艰难的一段时间,情绪比较低落,取消了一些会议安排和出差计划,也暂 停了一段在社交媒体上的互动。"他还表示这段时间静下心来,仔细思考,确实有一些收获。 "大家的关心和支持,给了我莫大的信心,让我也逐渐找回前行的勇气和信心,状态开始逐步恢复。"雷军表示。 【导读】雷军发声:过去一个多月系小米创办以来"至暗时刻",感谢公众支持 在此之前,3月29日晚,一辆小米SU7在高速碰撞爆燃导致3人遇难引发关注。4月1日晚,雷军发微博承诺:"无论发生什么,小米都不会回避,我们将持 续配合警方调查,跟进事情处理的进展,并尽最大努力回应家属和社会关心的问题。"之后五天时间内,雷军全网络平台账号都停止了更新。 4月1日和4月2日,小米集团股价连续两天大跌,日跌幅分别为5.49%和4.19%,市值两日跌超12 ...
梅赛德斯-AMG新电动性能车首揭面纱,直指保时捷Taycan;奇瑞iCAR全新中型硬派SUV谍照曝光丨汽车交通日报
创业邦· 2025-05-09 10:01
日产放弃电动汽车电池厂计划 - 日产汽车放弃在日本西南部九州岛建造11亿美元电动汽车电池厂的计划 [1] - 该计划原定投资1533亿日元(10.5亿美元)建设磷酸铁锂(LFP)电池厂 [1] - 该工厂预计创造约500个就业岗位 [1] - 公司表示正在采取扭亏为盈行动并探索恢复业绩的所有方案 [1] 理想L系列智能焕新版升级 - 理想L系列智能焕新版围绕外观造型、底盘、辅助驾驶、智能座舱等软硬件功能进行升级 [2] - 全系辅助驾驶芯片升级:AD Pro搭载新一代地平线征程®6M芯片 [2] - AD Max搭载NVIDIA Thor-U芯片,成为首个大规模量产交付该芯片的平台 [2] - NVIDIA Thor-U芯片拥有700TOPS算力 [2] 奇瑞iCAR新车型曝光 - 奇瑞旗下iCAR全新中型硬派SUV路试谍照曝光 [3] - 新车尺寸明显大于现有iCAR 03和iCAR V23两款车型 [3] 梅赛德斯-AMG新电动性能车 - 梅赛德斯-AMG发布全新电动性能车预告 [4] - 新车定位溜背式四门轿跑车,将成为保时捷Taycan直接竞争对手 [4] - 设计融合Vision AMG概念车元素和EQXX原型车空气动力学 [4] - 采用最新头灯设计,LED日间行车灯排列成三叉星标志形状 [4] - 配备类似CLA的"鱼嘴式"进气格栅和贯穿式灯带 [4]
今年将投产50个电动出行项目! 博世董事会主席史蒂凡·哈通:未来五年要在各关键市场跻身前三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5-09 07:46
财务表现 - 2024财年销售额903亿欧元,同比下降1.4%(调整汇率后降幅0.5%)[1] - 息税前利润31亿欧元(2023财年48亿欧元),息税前利润率3.5%[1] - 正自由现金流9亿欧元,流动资金82亿欧元(2023财年74亿欧元)[1] - 前瞻性投资约130亿欧元(资本支出51亿欧元+研发支出78亿欧元)[1] 区域市场表现 - 欧洲市场销售额445亿欧元(下降5%)[2] - 北美市场销售额160亿欧元(增长5%)[2] - 南美市场销售额18亿欧元(增长6%,调整汇率后12%)[2] - 亚太市场销售额281亿欧元(增长1%,调整汇率后3%)[2] - 中国市场销售额1428亿元人民币(约183亿欧元,增长2.7%)[2] 业务板块表现 - 智能出行板块销售额558亿欧元[4] - 消费品业务销售额203亿欧元(增长1.6%)[4] - 工业技术业务销售额64亿欧元(下降13%)[4] - 能源与建筑技术业务销售额75亿欧元(下降2.7%)[4] 战略目标与调整 - 2030年目标:年均销售额增长≥6%,利润率≥7%[1] - 2026年目标利润率7%[3] - 全球员工总数41.79万人(减少2.7%),欧洲/德国为主要调整区域[3] - 深化本土化战略,提升供应链韧性[3] 中国市场动态 - 预测2024年中国汽车市场增速3%~4%[3] - 电机/电桥/电控等核心产品在中国研发量产[3] - 开发高阶辅助驾驶系统(中国团队主导)[7] - 考虑支持国外同类产品需求[3] 技术布局 - 2024年50个电动出行项目投产(主要在欧洲和中国)[7] - 推出纵横辅助驾驶系统及AI智能座舱平台[7] - 秋季将推出液压线控制动解决方案[7] - 软件业务具备全栈技术优势[7] 行业挑战 - 全球汽车产量从2023年9400万辆降至2024年9300万辆[1] - 电动出行/辅助驾驶业务增长未达预期[5] - 新技术盈利面临痛苦期[7] - 中国市场竞争激烈需持续优化成本[1]
车企“智驾”,集体改名
南方都市报· 2025-05-08 13:02
行业政策调整 - 工业和信息化部要求车企在宣传中不得使用"自动驾驶""自主驾驶""智驾"等容易引发误解的名词,必须以"智驾等级 + 辅助驾驶"进行描述 [4] - 禁止使用"代客泊车""一键召唤""远程遥控"等名词,强调驾驶员必须全程参与控制 [4] - 政策要求车企明确系统功能边界和安全响应措施,禁止夸大和虚假宣传 [4] 车企宣传口径调整 - 小米汽车将"智驾"修改为"辅助驾驶","代客泊车"功能修改为"代客泊车辅助" [1][3] - 理想汽车将"L6智驾焕新版"更名为"L6智能焕新版",强调"辅助驾驶焕新" [4][5] - 问界汽车使用"智能辅助驾驶"表述,比亚迪将"天神之眼"辅助驾驶系统更名为"驾驶辅助" [7] - 蔚来明确区分车型功能定位,强调ET5具备城区NOA能力,萤火虫车型不强调智能驾驶能力 [7] 行业现状与问题 - 当前量产车技术仍停留在L2级辅助驾驶阶段,系统无法独立应对复杂路况 [8] - 部分车企利用信息差进行混淆营销,宣传"解放双手""自动驾驶"等概念,实际技术等级较低 [8] - 智能驾驶功能缺乏国家标准,监管部门难以对车辆智驾性安全作出判定 [9] 行业趋势 - 车企集体更名是政策要求下的行业转向,也是对用户责任的主动承担 [9] - 智能驾驶正从"技术赛跑"转向"责任竞争",需更扎实的技术验证和透明的用户教育 [9]
小米汽车改名,新势力向自己开了一枪
36氪· 2025-05-08 09:49
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现状 - 2025年第一季度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达446万台,市场份额增至19.7%,中国新能源乘用车销量占全球份额67.7%,增量贡献度高达84% [4] - 新能源汽车上半场是电动化,下半场是智能化已成为行业共识 [9] - 行业呈现"冰与火"两面性:市场渗透率快速提升,但智能驾驶安全问题仍是软肋 [4][11] 智能驾驶宣传策略调整 - 小米将"智驾"更名为"辅助驾驶",例如Xiaomi Pilot Pro改为"小米辅助驾驶Pro",Xiaomi HAD改为"小米端到端辅助驾驶" [13] - 理想、蔚来等车企门店不再突出宣传"脱手驾驶"和城市NOA覆盖范围,转向强调空间、舒适体验和车机娱乐系统 [15][16] - 销售人员明确告知消费者当前政策无法宣传为L3级,属于L2级辅助驾驶 [17] 行业监管与规范化进程 - 公安部道研中心表示虚假宣传自动驾驶致严重后果或面临2年以下刑期 [19] -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倡议书,要求企业明确系统边界、履行告知义务并规范功能命名 [19] - 华为BU CEO靳玉志公开强调当前智驾均为辅助驾驶,需驾驶员全程掌控 [18] 市场竞争格局变化 - 合资品牌如别克、丰田等推出高端新能源子品牌和智能化产品,对新势力形成竞争压力 [36][37] - 上海车展呈现回归产品本质趋势,工程师取代流量明星成为主角 [35] - 行业从野蛮生长转向理性竞争,透明化宣传成为建立用户信任的关键 [30][38] 技术发展与用户教育 - 小米通过"端到端辅助驾驶"保持技术先进性,更名实为风险管控而非技术降级 [25][26] - 车企需通过激光雷达配置、算法优化等细节实现差异化竞争 [29] - 消费者需更深入理解技术细节如算力芯片和传感器配置,选择成本隐性上升 [34] 高性能电动车安全管理 - 小米SU7 Ultra新增圈速考核机制,需达到官方成绩才能解锁1500匹最大马力 [41][42] - 该举措旨在减少安全事故,但引发关于性能与用户体验平衡的争议 [44][45] - 行业可能出台更细化管理规范,如限制公共道路极端性能释放或建立驾驶能力认证体系 [46]
小米决定:改名
菜鸟教程· 2025-05-07 10:48
小米汽车宣传策略调整 - 小米汽车将"智驾"功能正式更名为"辅助驾驶" [2] - 创始人雷军在小米之家的职务由"执行董事"调整为"董事" [4] - 改名行为被解读为对外宣传态度的转变 可能与此前3月底铜陵高速事故引发的技术认知差距有关 [7] 行业监管环境变化 - 2024年4月16日相关部门召开"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准入及软件在线升级管理工作推进会" [9] - 会议要求企业宣传必须真实透明 明确技术能力边界 禁止过度宣传 [10] - 华为等其他企业也在宣传措辞上做出类似调整 [11] 技术能力现状分析 - 当前量产系统大多处于L2级别 准确应称为"驾驶辅助"而非"智能驾驶" [14] - L2级别系统仍需驾驶员对驾驶负责 无法实现完全自动驾驶 [14] - AI系统依赖大量训练数据与统计学习 本质是基于概率预测的决策模型 [16] 系统局限性及风险 - 存在感知盲区 极端场景训练数据欠缺导致目标识别能力弱 [23] - 硬件处理延迟可能导致紧急情况下响应不足(识别慢半拍/刹车不及时等) [23] - 概率模型输出决策存在固有风险 即使达到99.99%准确率仍存在失误可能性 [18] 行业影响与未来方向 - 企业营销宣传需与技术实际能力匹配 不能过度承诺 [20] - 消费者需保持警惕 当前技术远未成熟到可完全替代人类驾驶 [21] - 行业信任需通过实际安全表现(准确识别/安全避让)而非宣传术语建立 [22]
车企智能驾驶改辅助驾驶背后:响应监管要求,消费者驾驶回归理性
贝壳财经· 2025-05-07 00:36
行业监管动态 - 工信部装备工业一司于4月16日召开智能网联汽车管理工作推进会 要求车企明确系统功能边界和安全响应措施 不得进行夸大和虚假宣传[2][6] - 公安部警示不按规定使用辅助驾驶存在安全隐患 强调驾驶员是第一责任人[10][17] - 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理事长董扬提出车企需避免过度宣传 媒体不应渲染 用户不可滥用[2][9] 车企表述调整 - 比亚迪将"高阶智驾"更名为"驾驶辅助" "载客泊车"改为"下车泊入"[5] - 小米汽车App将SU7系列"智驾"更新为"小米辅助驾驶xiaomi HAD" 涵盖城市领航/高速领航/代客泊车辅助[4] - 理想汽车将智驾更名为"辅助驾驶" 包括高速导航辅助驾驶和全场景导航辅助驾驶[5] - 蔚来汽车 小鹏汽车 阿维塔等车企同步调整宣传表述[2][4] 技术标准与法律规范 -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2021年发布《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标准(GB/T 40429-2021) 将驾驶自动化分为0-5级[12] - 现行车企智能驾驶系统均属2级辅助驾驶标准 未取得3级及以上认证[14] - 《广告法》第五十五条规定对虚假宣传车企可处广告费用3-5倍罚款[9] - 《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二十二条明确驾驶者需对行车安全负首要义务[17] 安全事故案例 - 2024年12月4日南京发生酒后使用辅助驾驶功能事故 车辆高速撞击收费站安全岛导致翻车[16] - 公安部道路交通安全研究中心指出驾驶人错误使用辅助驾驶功能事故频发 包括玩手机/睡觉等危险行为[17] 行业影响与认知调整 - 智能驾驶解决方案公司认为表述调整使宣传口径更保守 对市场具有积极影响[7] - 河北车主反映规范话术有助于摆正用户对辅助驾驶的认知[8] - 律师韩骁指出需从法律层面厘清车企宣传责任与驾驶者使用责任[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