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目标

搜索文档
工业硅:短期基本面预期有所改善,多晶硅:短期市场情绪有所降温
国泰君安期货· 2025-09-22 01:51
2025 年 09 月 22 日 多晶硅:短期市场情绪有所降温 张 航 投资咨询从业资格号:Z0018008 zhanghang2@gtht.com 【基本面跟踪】 工业硅、多晶硅基本面数据 | | | 指标名称 | T | T-1 | T-5 | T-22 | | --- | --- | --- | --- | --- | --- | --- | | | | Si2511收盘价(元/吨) | 9,305 | 400 | 560 | 915 | | | | Si2511成交量(手) | 510,306 | 34,608 | 206,463 | -51,489 | | | | Si2511持仓量(手) | 311,097 | 26,045 | 33,109 | 31,229 | | | 工业硅、多晶硅期货市场 | PS2511收盘价(元/吨) | 52,700 | -505 | -910 | - | | | | PS2511成交量(手) | 329,612 | 130,854 | -27,196 | - | | | | PS2511持仓量(手) | 115,849 | -6,985 | -19,049 | - ...
AIDC之燃气轮机:烈焰雄心,未来已来
2025-09-22 01:00
燃气轮机行业与市场概况 * 全球燃气轮机市场规模2024年约为215亿美元 预计到2033年将增至344亿美元 复合年增长率为5% [1][8] * AI应用普及带来的数据中心用电需求增长将进一步推动市场增长 [1][3] * 2024年至2027年间 AI优化服务器带来的新增用电需求 每年将增加100至200亿美元的市场规模 [9] * 下游应用领域包括发电 油汽行业(占比32%)及船用动力系统等 [8] 数据中心需求驱动 * 数据中心是耗能大户 IT设备占比约50% 其中服务器是核心 占比约80% [1][5] * 高等级数据中心(三级或四级)对备用发电设备有严格要求 推动了对清洁 高效 响应迅速的燃气轮机的需求 [1][7] 技术优势与应用场景 * 相比煤电更清洁 在双碳目标下成本优势逐步显现 [1][13] * 相比风能和太阳能 燃气轮机提供稳定调峰能力 适用于分布式能源系统 [1][13] * 工作原理是通过将燃气的化学能转化为机械能 实现推力 作动或发电 [10] * 中小型燃气轮机在舰船动力系统(以军用为主)中应用广泛 如巡洋舰 驱逐舰 护卫舰等 其动力系统75%采用了燃气轮机 [1][14] * 根据功率划分 50兆瓦以上称为大型或重型燃气轮机 50兆瓦以下称为中型或轻型燃气轮机 [11] * 发展趋势包括单机功率持续增大和工作温度不断提高 主流重型燃气轮机功率通常在300兆瓦以上 工作温度达到1,400度(对应F级)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与竞争格局 * 国内燃气轮机技术相对不成熟 导致其在发电业务中的占比不高 [2] * 海外市场由于技术成熟且天然气成本较低 燃气轮机的应用更为广泛 市场需求旺盛 [2] * 海外OEM龙头厂商如三菱动力 GE能源 西门子订单增长显著 2024年单季度平均增长率约为30% 西门子在2024年第三季度的订单量同比增长超过100% [1][15][17] * 国内企业主要通过外贸转包形式与海外燃气轮机主机厂配套 从而带动整体行业的高景气度 [2] * 国内企业在十四五期间取得显著进展 如中国自主研制的300兆瓦级F级燃气轮机于2023年下线 航发燃机研制的太行110重型燃气轮机取得技术突破 [3][18] * 中国重燃专注于大型重型燃气轮机(300兆瓦及以上)研发 中国航发依托航空发动机技术储备输出轻型(50兆瓦以下)和部分重型(110兆瓦)产品 形成差异化竞争格局 [19] 产业链与成本结构 * 发动机构件中 动力涡轮占比最高为31% 叶片占比约36% 叶片是核心零件 [20] * 从成本拆分来看 原材料占比约50% 劳动力成本约25% 制造成本约25% 原材料中高温合金占35% 钛合金占30% [21] * 国内企业通过海外链条传导效应受益 如应流股份 万泽股份(供应透平叶片) 豪迈科技(提供铸件及零部件加工) 航亚科技(涉足轻型燃机)等 [1][22] * 产业链正逐步走向全产业链自主可控 投资方向将逐步从依托海外配套向自主可控配套过渡 [24]
投资框架:油运行业投资框架:三剑客各具特色
2025-09-22 00:59
行业与公司 * 纪要涉及的行业为原油轮运输行业,具体讨论全球原油海运的贸易格局、船型分布、行业周期以及市场供需动态[1][2][3][4][5] * 纪要重点分析了三家上市公司:招商轮船、中远海能和招商南油,并概述了各自的业务特色和市场地位[17][18][19][20] 核心观点与论据 **市场现状与运价表现** * 原油轮运价在2025年9月出现显著上涨,TD3C(中东到中国)航线运价在9月18日报每日9.6万美元,较9月1日上涨126%[2] * TD22(美湾到中国)和TD15(西非到中国)航线运价分别报每日8.1万美元和8.6万美元,较9月1日分别上涨75%和84%,部分航线运价接近每日10万美元[1][2] * 2025年淡季运价表现好于预期,市场对后续旺季运价抱有更高期待[16] **需求端驱动因素** * 需求端驱动包括美湾、巴西和西非的出货量增加,以及中东增产效应的显现[1][2] * IEA预测2025年全球石油需求将增加至7,474万桶/日,2024年需求为1.028亿桶/日[2][13] * OPEC+决定增产,预计2025年全球石油产量将增加270万桶/日至1.058亿桶/日,2026年将进一步增加210万桶/日至1.079亿桶/日,直接带动运输需求增长[2][14] **供给端约束因素** * 供给端约束主要来自新增运力交付放缓及有效运力缩紧[1][2][6] * 2022年至2024年原油轮载重吨增速持续放缓,分别为5.0%、3.7%和0.4%[1][6] * 预计2025年VLCC运力持平,2026年增速预计仅为2.6%[1][6] * 全球原油轮船队老龄化严重,平均船龄为13.6岁,VLCC平均船龄为13.1岁,20岁以上的VLCC占比19%,15岁以上(含20岁以上)占比接近40%,削弱了有效运力[2][10] * 欧美对伊朗和俄罗斯的制裁导致大量运力进入非合规市场(影子船队),截至2024年底影子船队约900艘,占全球油轮运力约17%[2][12] * 截至2025年9月,在制裁清单中的VLCC数量达136艘,占现有总数14.9%(2024年1月仅45艘),减少了正规市场的有效运力[2][12] **行业周期性及研究框架** * 油轮行业是典型的周期性行业,其循环周期表现为运价上涨→船东报表修复→订船增加→供给释放导致运价下跌[5] * 行业研究本质上仍需回归供需分析框架,供给端关注新增运力交付、存量退出及制裁等事件性因素,需求端取决于消费国原油需求及产油国产量(受国际油价制约)[5] **新增运力放缓的原因** * 新船高造价抑制新订单,新建VLCC造价从2021年1月的8,800万美元涨至当前约1.26亿美元[6] * 船台紧缺,2021年以来集装箱船和LNG船订单激增挤压了油轮新船建造空间,2021年全球集装箱船新增订单总额同比增幅达446%[6][7] * 双碳目标下,环保技术路径(如新造船燃料技术路线)及其工艺和成本存在不确定性,抑制造船决策[9] **全球原油贸易格局** *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原油进口国,占比26%,其次是欧洲(22%)和美国(15%)[1][3] * 中东地区是最大的原油出口地,占比接近40%,其次是俄罗斯(11%)和加拿大(10%)[1][3] * 2024年全球海运原油出口量约为3,900万桶/天[1][3] **全球船型运力分布** * 全球原油轮总运力约为4.65亿载重吨[1][4] * VLCC运力为2.79亿载重吨,占比60%,适用于长距离航线[1][4] * 苏伊士型油轮占比22%,适用于中距离航线[1][4] * 阿芙拉型油轮占比16%,适用于短距离航线[1][4] 其他重要内容 **公司表现与特色** * **招商轮船**:全球油运和散运巨头,拥有52艘营运中的VLCC和37艘VLOC,权益船队规模世界第一,2025年上半年油运业务贡献净利润12.9亿元,散运业务贡献4.2亿元[17] * **中远海能**:专注于油品、LNG、LPG及化学品海上运输,以油运业务为主,2025年上半年油品运输收入达100亿元(总收入116亿元)[18] * **招商南油**:专注于中小型油轮和化学品船舶内外贸兼营,拥有远东地区最大的M2成品油船队,国内原油运输规模第二,化学品运输能力国内前三[19] * 三大公司各具特色:招商轮船(综合性航运、VLCC/VLOC核心)、中远海能(大型综合油轮及多种液货运输)、招商南油(中小型液货及化学品内外贸兼营)[20] **全球库存情况** * 2025年7月全球石油库存增加2,650万桶,但仍低于五年平均值6,700万桶[13]
“十四五”时期,科技创新能力稳步提升,科技强国根基不断夯实——中国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9-22 00:19
重大科技成果涌现 - 空间与海洋探索取得突破,"天宫"空间站常态化运营,"嫦娥六号"月背采样返回,"海斗一号"完成万米海试 [2] - 高端装备领域成果显著,"京华号"盾构机单月掘进542米,梦想号钻探船最大钻深达1.1万米 [2] - 先进制造实力领先,灯塔工厂数量全球占比超40%,大型露天矿机器人系统实现3000台级规模化应用 [2] 前沿技术领域进展 - 人工智能领域多个通用大模型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部分模型准确率突破95%,打造百余个标杆应用场景 [3] - 人形机器人整机技术突破,关键技术进步推动其在汽车制造、物流搬运等场景加速落地 [3] - 脑机接口技术开始临床应用,帮助截瘫患者站立行走,国产脑起搏器已帮助3万名帕金森病患者改善运动功能 [3] 基础研究实力增强 - 研发投入大幅增长,2024年全社会研发投入超3.6万亿元,较2020年增长48%,研发投入强度达2.68% [4] - 基础研究经费达2497亿元,较2020年增长超70%,在量子科技、生命科学等领域取得重大原创成果 [4] - 高水平人才队伍壮大,基础研究人才由2021年47.2万人年增长至2023年57.5万人年,高被引科学家达1405人次占全球1/5 [5] 科技成果转化提升 - 技术合同成交额持续增长,2024年全国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6.8万亿元 [6] - 职务科技成果赋权试点成效显著,40家试点单位转化金额累计120.9亿元,比试点前三年增长126.5% [7] - 产学研合作深化,西安交通大学与241家龙头企业联合开展2500多项难题攻关,培养2000多名工程硕博士 [7] 科技改善民生 - 环境治理科技见效,科研攻关使京津冀及周边地区PM2.5平均浓度下降18% [9] - 农业科技保障粮食安全,分子设计育种技术育成抗病抗干旱重大品种,研制大马力动力换挡拖拉机填补空白 [9] - 交通与医疗技术突破,CR450动车组时速可达400公里,C919订单超1000架,研发全球首款5.0T磁共振装备及实体瘤双抗药物 [10]
金融赋能 绘绿成卷
证券日报· 2025-09-21 23:21
双碳目标与资金需求 - 中国明确提出2030年前碳达峰和2060年前碳中和目标 [1] - 2024年至2030年减缓气候变化资金需求达25.2万亿元 年均3.6万亿元 [2] - 2031年至2060年总资金需求规模达243万亿元 年均8.1万亿元 [2] 绿色金融政策框架 - 出台《银行业保险业绿色金融指引》等配套文件细化金融机构操作路径 [3] - 2021年发布《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统一标准并剔除化石能源项目 [4] - 碳减排支持工具以优惠利率引导信贷流向新能源领域 [5] 绿色信贷发展 - 截至2025年二季度末绿色贷款余额达42.39万亿元 [6] - 较年初增长14.4% 上半年新增5.35万亿元 [6] - 资金用于火电机组改造、循环经济体系和园区低碳化升级 [6] 绿色债券创新 - 新能源企业发行碳中和债券用于光伏和风电场建设 [7] - 高耗能企业发行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将利率与减排目标绑定 [7] - 金华轨交发行4亿元碳中和债券 年减排二氧化碳50564.35吨 [7] 股权融资与碳市场 - 资本市场支持绿色技术研发和产业链整合 [8] - 全国碳市场累计成交量7.15亿吨 成交额490.40亿元 [9] - CCER市场已登记23个项目 核证减排量948万吨二氧化碳当量 [9] 现存挑战 - 资金供需匹配精度不足 部分项目难对接金融资源 [11] - 环境风险量化评估工具缺乏 制约高碳转型领域投入 [11] - 碳市场与绿色信贷债券联动不足 衍生工具创新滞后 [11] 未来发展重点 - 需丰富绿色金融产品谱系覆盖初创期和转型期企业 [12] - 加强国际减排量互认机制建设 提升碳市场国际地位 [12] - 推动CCER标准体系国际化并抢占新兴领域标准话语权 [12]
多维发力 上期所助力产业绿色低碳转型
期货日报网· 2025-09-21 16:08
核心观点 - 上期所通过研发绿色衍生品、发布氢价指数、加入国际倡议等多维度举措 提升绿色要素定价透明度并引导产业资源向低碳领域集聚 为实体经济绿色转型提供市场动力 [1][2][6] 绿色品种研发布局 - 推出铸造铝合金期货及期权 填补再生金属衍生品市场空白 生产1吨该产品的碳排放仅为火电电解铝的3.6% 可节约3.4吨标准煤与22吨水 [2] - 上市全球首个文化用纸金融衍生品胶版印刷纸期货及期权 遴选交割品牌时优先考虑"绿色工厂"资质企业 [2] - 加快推进液化天然气(LNG)期货及期权研发 LNG作为全球第三大能源品种 衍生品将助力能源企业应对价格波动 [3] 氢能与能源转型 - 联合机构发布国内首个"中国氢价指数体系" 2024年新增"中国绿氢价格指数" 完善氢能定价机制 [3] - 低硫燃料油期货采用"国际平台、净价交易、保税交割、人民币计价"模式 响应IMO将船舶废气硫含量从3.5%m/m降至0.5%的要求 [4][5] - 与浙江大宗发布"中国舟山低硫燃料油保税船供报价" 2024年6月上线高低硫燃料油POZZ系统成交功能 构建亚太定价机制 [5] 国际合作与标准推广 - 2025年5月加入联合国可持续证券交易所(UNSSE)倡议 成为境内首批加入的商品期货交易所 融入全球ESG发展网络 [6] - 通过国际合作提升绿色金融服务能级 借鉴全球最佳实践以增强中国期货市场在绿色金融领域的国际影响力 [6] 市场成效与发展方向 - 铸造铝合金期货上市后总体运行平稳 市场规模持续增长 功能初步显现 [2] - 低硫燃料油期货价格已成为境内外市场购销的重要参考指标 提升我国保税船燃定价话语权 [5] - 后续将持续完善绿色产品供给与服务体系 通过市场化手段推广产业绿色标准 引导资源向绿色低碳领域集聚 [6]
金融赋能 绘绿成卷——“双碳”行动实施五周年记
证券日报· 2025-09-21 15:43
双碳目标与资金需求 - 中国明确提出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目标 驱动经济结构绿色变革 [1][2] - 2024-2030年气候变化行动资金需求年均3.6万亿元 2031-2060年达年均8.1万亿元 总规模超268万亿元 [2] 绿色金融政策体系 - 构建"顶层设计+配套细则"政策框架 涵盖《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银行业保险业绿色金融指引》等文件 [3][5] - 2021版绿色债券目录统一标准并剔除化石能源项目 配套环境信息披露指南提升透明度 [4] - 推出碳减排支持工具提供优惠利率 2025年方案要求银行保险机构建立绿色金融风控体系 [4] 市场融资实践成果 - 绿色贷款余额达42.39万亿元 较年初增长14.4% 上半年新增5.35万亿元 [6] - 绿色债券发行全球领先 金华轨交发行4亿元碳中和债 年减排二氧化碳50564吨 [7] - 全国碳市场累计成交量7.15亿吨 成交额490.4亿元 CCER市场登记23个项目 核证减排量948万吨 [9] 企业转型案例 - 中信特钢利用资本市场资金推进余热利用、超低排放改造等项目 增强高端特钢竞争力 [8] - 高耗能企业发行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SLB) 将利率条款与减排目标绑定 [7] 现存挑战与发展方向 - 资金供需匹配精度不足 环境风险量化评估模型缺失 碳市场与金融工具联动不足 [10] - 需丰富绿色金融产品谱系 加强对初创期科技企业和转型期企业服务 [11] - 推动CCER标准国际化 建立减排量国际互认机制 吸引全球资本流入 [11]
【转|太平洋新能源-可控核聚变深度】可控核聚变展望:进入关键导入期
远峰电子· 2025-09-21 11:47
可控核聚变技术发展现状 - 可控核聚变具备能源丰富、零排放、安全性高等显著优势 1g氘氚聚变释放能量相当于11.2吨标准煤 远超核裂变与化石燃料 [2] - 聚变反应原理是轻原子核如氘、氚在超1亿℃高温高压下聚合并释放巨大能量 能级在17.6MeV/次反应之上 氘-氚聚变因反应截面大且燃料获取便捷 1kg氘氚聚变能量≈400万吨石油 [3] 技术路线与装置进展 - 全球聚变研究主要集中在磁约束和惯性约束两种技术路径 磁约束以托卡马克、仿星器为代表 惯性约束以激光和Z箍缩为代表 [6][7] - 托卡马克装置磁场约束效率高且技术成熟度最高 全球90%核聚变研究基于此路线 但依赖等离子体电流易引发不稳定性 运行成本高 [10] - 仿星器通过三维螺旋形外部磁场线圈约束等离子体 避免电流不稳定性 适合稳态运行 但建造成本是同规模托卡马克的2-3倍 [13] - 惯性约束通过高功率驱动器轰击燃料靶丸实现压缩 具有小型化潜力 但驱动器效率低且靶丸制备苛刻 [15] 全球资本投入与规划 - 中核集团宣布未来五年投入超500亿元用于可控核聚变 其中200亿元推进CFETR建设 150亿元用于"神光"系列激光装置升级 150亿元建设"星火一号"混合堆 [20] - 美国私营企业融资活跃 CFS融资20亿美元 Helion融资10亿美元 TAE融资13亿美元 美国DOE未来十年计划投入50亿美元 [21] - 欧洲方面 英国规划2030年前投入10亿英镑 德国获欧盟"未来框架计划"资助2亿欧元 [21] - 全球私营企业融资超62亿美元 [2] 主要企业技术进展 - 美国CFS采用紧凑型托卡马克路线 融资20亿美元 计划2035年发电且目标Q>20 [22] - 美国Helion采用磁惯性约束路线 融资5.778亿美元 目标2028年并网发电且发电成本<0.01美元/千瓦时 [22] - 英国Tokamak Energy采用球形托卡马克路线 融资3.35亿英镑 目标2035年示范堆发电 [22] - 中国星环聚能融资15亿元 目标2027年实现Q>5 [22] - 联创光电中标中核集团"星火一号"混合堆磁体订单4180万元 Q值目标>30 [22] 产业链关键技术突破 - 超导材料领域 西部超导完成Nb3Sn线材量产 支持CFETR磁场强度提升至12T [29] - 联创光电高温超导磁体用于"星火一号"混合堆 使装置体积缩小50%且建设周期缩短至3-4年 [29] - 耐辐照材料领域 安泰科技钨铜复合偏滤器通过ITER认证 耐1.5亿℃等离子体轰击 [29] - 真空系统领域 合锻智能承制BEST堆真空室订单5亿元 加工精度达±0.1mm [29] - 加热系统领域 中核集团中性束单条束线功率达7MW 电子温度突破1.6亿℃ [29] 商业化进程与成本收益 - 从Q值验证到厂房建成平均需10-15年 中国通过混合堆技术将时间压缩至3-5年 [25] - 示范堆阶段投资回收期约15年 IRR为8-12% 商用堆阶段回收期缩短至10年以内 IRR提升至15%+ [25] - 具体成本收益方面 英国示范堆度电成本0.8-1.2元 加拿大商用堆度电成本0.5-0.7元 美国Helion商用堆度电成本远期可达0.07元 [26] 政策支持体系 - 国家顶层设计将可控核聚变列为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战略储备能源 纳入"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 [54] - 科研专项投入累计部署220个项目 安排经费超60亿元 支持EAST、HL-2M等装置建设 [59] - 成立可控核聚变创新联合体 由中核集团牵头联合25家央企和科研机构 聚焦"卡脖子"技术攻关 [63] - 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获中国核电和浙能电力增资17.5亿元 通过市场化机制加速商业化进程 [61]
中央财经大学“全球治理框架下的绿色金融创新与合作论坛”在京举办
证券日报网· 2025-09-21 08:23
论坛背景与核心议题 - 中央财经大学在北京主办全球治理框架下的绿色金融创新与合作论坛暨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十周年年会 论坛于9月20日举行[1] - 论坛聚焦绿色金融创新实践和产业绿色转型赋能等核心议题 在我国双碳目标提出五周年的关键节点举办[1] 绿色金融实践与全球治理贡献 - 中国绿色金融实践为全球绿色治理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经验 包括完善绿色金融顶层设计[1] - 绿色信贷和绿色债券等产品支持绿色产业发展 转型金融推动高碳行业高质量发展[1] 资本市场支持绿色低碳发展举措 - 支持符合条件的绿色低碳企业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上市与融资发展[1] - 丰富绿色金融产品 鼓励开发绿色主题公募基金 支持投向绿色低碳领域的私募股权和创投基金注册[1] - 发挥期货市场作用支持绿色经济发展[1] 研究院未来发展方向 - 研究院将围绕政策理论研究 成果转化实践和国际合作交流持续深耕[2] - 为中国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与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中财智慧[2]
2025(第五届)非粮生物质高值化利用论坛将于11月杭州启程!
合成生物学与绿色生物制造· 2025-09-21 07:34
非粮生物质论坛 | 2025论坛官宣 近年,国家已发布一系列关于非粮生物基材料创新发展的方案,致力于打造基于大宗农作物秸秆、竹 子等非粮生物质资源利用的生物质能源和生物基材料体系。 非粮生物质利用产业未来 3-5年的发展 趋势?可商业化的路径?有哪些值得关注的技术团队和企业?从产业链角度和技术角度的挑战和解决 方案? 一系列问题待剖析,一系列的产业机会也正被挖掘。 DT新材料旗下 【 生物基能源与材料】长期致力于生物基和生物制造产业的科技服务平台,拥有 5 万多 产业上下游数据, 是行业最重要的资源和信息枢纽之一 。 DT新材料 将 联合 生物基运输燃料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 将于 202 5 年 1 1 月 27-29 日 在 浙江 ·杭州 举办 " 202 5 (第 五 届)非粮生物质高值化利用论坛 ( NFUCon 2025 ) ",将邀约业 界上下游代表性企业与专家,探讨生物质绿色预处理、非粮糖、生物质基化学品和材料、生物质能 (甲醇、燃料乙醇、生物沼气、可持续航空燃料( SAF))等重要方向,共同推动非粮生物质大规 模应用,助力实现双碳目标。 01 组织机构 / NFUCon 2025 主办单位 : 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