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跨界经营
icon
搜索文档
五粮液回应跨界卖啤酒:每罐19.5元
搜狐财经· 2025-08-08 20:40
五粮液子公司跨界啤酒业务 - 宜宾五粮液仙林生态酒业有限公司注册资本300万元,由宜宾五粮液股份有限公司和四川省宜宾五粮液集团有限公司分别持股90%和10% [2] - 五粮液工作人员确认跨界啤酒业务是子公司仙林生态酒业的战略决策,而非母公司决策 [2] - 五粮液主营业务为白酒生产和销售,核心产品包括第八代五粮液、39度五粮液、经典五粮液等 [2] 珍酒李渡推出"牛市"啤酒 - 珍酒李渡集团董事长吴向东宣布将于8月8日推出研发三年的超级啤酒"牛市" [4] - 产品名称灵感来源将在8月8日直播首秀中揭晓,目前仅有测试版产品 [4] - 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该产品旨在传递"悦人悦己生活方式" [4] 白酒行业现状与跨界趋势 - 2024年全国规模以上企业白酒产量414.5万千升,同比下降1.8% [4] - 2025年第一季度白酒产量103.2万千升,同比下降7.2% [4] - 行业分析师指出白酒企业跨界啤酒具有渠道优势,且精酿啤酒赛道发展前景良好 [4] - 除白酒企业外,零售门店和零食巨头如胖东来、奥乐齐、三只松鼠、好想你等也纷纷涉足啤酒业务 [4]
五粮液回应跨界卖啤酒:是子公司产品,名为“风火轮”,每罐19.5元
搜狐财经· 2025-08-08 09:33
五粮液跨界啤酒业务 - 五粮液子公司仙林生态酒业推出中式五粮精酿啤酒"风火轮" 单罐净含量390ml 建议零售价19 5元/罐 [1] - 仙林生态酒业由宜宾五粮液股份有限公司和四川省宜宾五粮液集团有限公司分别持股90%和10% 注册资本300万元 [3] - 五粮液工作人员表示跨界啤酒业务是子公司战略决策 非母公司决策 [3] - 五粮液主营业务为白酒生产和销售 主要产品包括第八代五粮液 39度五粮液 经典五粮液等 [3] 珍酒李渡推出高端啤酒 - 珍酒李渡集团董事长吴向东宣布推出超级啤酒"牛市" 研发耗时三年 [5] - "牛市"为高端精酿啤酒 选用加拿大 澳大利亚大麦芽和德国 比利时酵母 375ml铝瓶装 零售价88元/瓶 [5] - 产品详情将在8月8日直播首秀中公布 目前仅有测试版产品 [5] 行业背景与趋势 - 2024年全国规模以上企业白酒产量414 5万千升 同比下降1 8% 2025年Q1产量103 2万千升 同比下降7 2% [5] - 白酒企业跨界啤酒业务具有渠道优势 精酿啤酒赛道发展势头良好 [5] - 除白酒企业外 零售门店和零食巨头如胖东来 奥乐齐 三只松鼠 好想你等也开始涉足啤酒业务 [5]
黑芝麻筹划易主:李氏家族谢幕 广西国资接棒“童年味道”
新京报· 2025-08-06 13:41
公司控制权变更 - 控股股东黑五类集团筹划转让所持公司总股本20%股份予广西壮族自治区文旅及大健康行业国有企业 可能导致控制权变更 [1] - 公司股票自2025年8月4日起停牌 预计停牌时间不超过5个交易日 [1] 股权结构演变 - 2004年南方投资(黑五类集团前身)通过股份受让及司法拍卖增持至持股15.32% 2006年受让广西投资集团股份后持股达25.09%成为第一大股东 李氏家族成为实际控制人 [3] - 2010年控股股东名称变更为黑五类集团 实际控制人仍为李氏家族 [3] - 2014年11月股票简称变更为"黑芝麻" 发展战略聚焦黑芝麻业务 [3] 管理层变动 - 2024年8月韦清文卸任董事长 被聘为终身名誉董事长 1981年出生的李玉珺(李汉荣之子)接任董事长 [5] - 截至2024年底 实际控制人仍为以李汉荣 李汉朝为代表的李氏家族 韦清文与实际控制人为一致行动人 [5] 股东股权质押 - 截至2025年6月18日 黑五类集团及一致行动人合计质押股份占其所持股份70.33% 占公司总股本26.49% [6][7] - 其中黑五类集团质押162,083,334股(占其持股71.11%) 李汉荣与李汉朝所持股份100%质押 韦清文质押比例达66.47% [7] 财务表现 - 2024年营业收入24.65亿元 同比下降7.92% 主要因压缩低效能电商业务 [13][14] - 2024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7773.76万元 同比增长80.46% [14] - 2022-2024年营业收入持续下滑 2025年第一季度营收与净利润同比双降 [8] 业务结构变化 - 2015年营收结构:食品业占72.89% 物流业占26.23% [11][12] - 2024年营收结构:自产食品业务占72.03% 第三方品牌电商业务占24.23% [13] - 第三方品牌电商业务收入同比下降34.65% 自产食品业务收入同比增长5.46% [13] 监管合规问题 - 公司因未及时披露非经营性资金占用及对外担保事项 于2024年6月收到广西证监局警示函 [8] - 存在为关联方提供6553万元担保未履行审议程序及披露义务的问题 [8] - 公司治理存在不规范情况 包括股东大会监票人违规 会议记录缺失等问题 [9] 战略调整 - 2024年执行"提质提效 效益优先"战略 主动压缩低效能电商业务 [14] - 2023年10月董事会授权处置非主业资产 包括广西巴马食养 容县都峤山健康小镇及上海若凯电子商务等股权 [14] - 2025年战略定位聚焦于以黑芝麻为主的黑色健康食品经营 [14]
富森美老模式如何打新仗
北京商报· 2025-07-30 16:40
股价表现与高管风波 - 7月30日公司股价收盘12.12元/股 单日涨幅1.08% 但此前连续两日下滑 实控人被留置或是原因之一[1] 财务业绩表现 - 2025年一季度营收3.30亿元 同比下滑13.19% 净利润1.48亿元 同比下滑21.06%[1][3] - 营收自2023年四季度起连续6个季度同比下滑[1] - 2024年全年营收同比下滑6.18% 净利润同比下滑14.39%[3] - 2023年四季度至2024年各季度营收同比下滑幅度分别为6.74%、2.46%、7.95%、10.08%、4.19%[3] 分红政策与财务策略 - 2024年现金分红总额8.08亿元 分红比例达117.11% 超过全年净利润[1][3] - 自2016年上市以来累计派现46.68亿元 分红率近70%[3] - 近三年累计分红超24亿元 占三年累计净利润的88%[3] - 高分红被业内视为缺乏增长项目和市值维稳手段[4] 业务结构分析 - 主营业务为市场租赁及服务 2024年该业务营收12.47亿元 同比下滑4.52% 占总营收比重87.2%[5][6] - 成都地区营收占比极高 2021-2024年分别为95.71%、95.78%、95.27%、97.76%[6] - 成都地区营收2021年14.71亿元(增14.22%) 2022年14.20亿元(降3.44%) 2023年14.52亿元(增2.23%) 2024年13.98亿元(降3.73%)[6] - 省外市场拓展乏力 2022年营收148.32万元(降42.01%) 2023年0元 2024年87.07万元(因基数低显示增长100%)[7] 行业环境与竞争挑战 - 2024年全国规模以上建材家居卖场销售额1.49亿元 同比下滑3.85%[8] - 行业面临电子商务、精装化、跨界经营等新兴业态冲击[8] - 传统卖场需向轻资产、服务化、数字化转型[8] 战略转型举措 - 2024年升级"富森美在线3.0"小程序 年访问量超600万次 在线支付总额达3.2亿元[8] - 2025年计划拓展直播、短视频等新媒介 探索家居与艺术、数字光电、AI智能及文创的融合[8] - 专家建议公司重塑价值链 切入设计-选材-施工-交付闭环 打造家居内容生态并推进全面数字化[9]
业绩疲软分红高企 富森美老模式如何打新仗
北京商报· 2025-07-30 08:17
股价与公司治理 - 7月30日公司股价收于12.12元/股 单日涨幅1.08% 此前连续两日下跌[1] - 股价波动与实控人被留置相关 董事长刘兵被留置期间无法履行职责[1][4] - 公司公告称尚未知悉留置原因及进展 并声明该事项与业务无关[4] 财务表现 - 2025年第一季度营收3.30亿元 同比下滑13.19% 净利润1.48亿元 同比下滑21.06%[1][4] - 营收自2023年四季度起连续6个季度同比下滑[1][4] - 2023Q4至2024Q4营收同比下滑幅度分别为6.74%/2.46%/7.95%/10.08%/4.19%[7] - 2024年全年营收同比下滑6.18% 净利润同比下滑14.39%[7] 分红政策 - 2024年现金分红总额8.08亿元 分红比例达117.11% 超过全年净利润[1][7] - 自2016年上市以来累计分红46.68亿元 分红率近70%[7] - 近三年累计分红超24亿元 占三年累计净利润的88%[7] - 高分红被业内视为"掏空式分红" 严重削弱企业抗风险能力[3][7] 业务结构 - 主营业务为市场租赁及服务 2024年该业务营收12.47亿元 同比下滑4.52%[8] - 主营业务营收占比达87.20%[8] - 成都地区营收占比极高 2021-2024年分别为95.71%/95.78%/95.27%/97.76%[8] - 成都地区营收2024年为13.98亿元 同比下滑3.73% 2022-2024年波动明显[9] 区域拓展 - 四川省外市场拓展成效微弱 2022-2024年营收分别为148.32万元/0元/87.07万元[10] - 省外营收同比增长率分别为-42.01%/-100%/100%[10] - 过度依赖单一市场被指为战略懒惰 缺乏跨区域协同能力[10] 行业环境 - 2024年全国规模以上建材家居卖场销售额1.49亿元 同比下滑3.85%[11] - 行业面临电子商务/精装房/跨界经营等新兴业态冲击[11] - 行业危机本质被归结为地产红利终结后的模式失灵[11] 战略转型 - 2024年上线"富森美在线3.0"小程序 年访问量超600万次 在线支付总额3.2亿元[12] - 2025年计划拓展直播/短视频/小红书等新媒介 探索家居与艺术/AI/数字光电融合[12] - 专家建议公司重塑价值链 切入设计-选材-施工闭环 打造家装服务平台[12] - 需构建家居生活内容生态 并通过深度数字化改造运营体系[12]
资本腾挪后业绩倍增 海利生物遭问询
中国经营报· 2025-07-04 19:51
业绩表现 - 2024年净利润同比增长172.28%至1.71亿元,但扣非净利润仅1058万元同比下降10.49%,非经常性损益占比高达93.82% [2][5] - 2025年一季度营收同比下降但实现扭亏为盈,净利润同比增加约1400万元至1090.17万元 [8] - 业绩增长主要源于2024年第四季度完成资产置出及置入,包括出售药明海德30%股权实现投资收益超1亿元 [2][4] 资产重组 - 出售药明海德30%股权给药明生物,作价1.085亿美元,累计投资收益率仅4.42% [4][5] - 以1元价格转让连续5年亏损的杨凌金海76.07%股权给控股股东上海豪园,并收回2.45亿元债务 [6][7] - 收购瑞盛生物55%股权对价9.35亿元,形成商誉7.82亿元占总资产42.78%,业务转型后"人保"业务占比超80% [9] 业务转型 - 完全剥离"动保"业务,转型至口腔组织修复材料(瑞盛生物)和体外诊断(IVD)领域 [2][9] - 瑞盛生物2024年营收2.65亿元不及预期但净利润1.39亿元超额达标,主要产品价格同比下降近30% [10][11] - 口腔修复材料行业竞争者从2022年8家增至23家,产品价格持续走低导致2025年二季度单价环比再降25% [11] 行业竞争 - 口蹄疫疫苗行业产能利用率低,2025年后政府采购取消将加剧市场竞争,杨凌金海因单一产品线难以扭亏 [7] - 口腔修复膜注册企业从2022年15家增至30家,新进入者采用低价策略导致行业整体价格下行 [11]
环球产业观丨跨界品牌入局能否破解卫生巾“信任危机”?
环球网· 2025-07-04 03:29
行业现状 - 卫生巾行业频繁出现质量问题,包括长度虚标、针头虫卵、荧光剂超标、使用污渍散浆等,严重侵蚀消费者信任 [1] - 2025年5月黄子韬卫生巾品牌上线,东方甄选、凡客、三只松鼠等品牌纷纷跨界进入千亿级卫生巾市场 [1] - 2024年中国15-54岁女性人口约4亿,卫生巾市场规模突破980亿元,具有高复购率和强用户黏性 [6] 市场乱象 - "3·15"晚会曝光"翻新卫生巾"乱象,包括长度不符、劣质生产(山东某公司年产230万片)、甲醛超标、荧光剂残留等 [2] - 消费者反映大牌卫生巾也出现质量问题,转向医用级产品但价格从0.9元/片升至1.5元/片,经济负担加重 [2][3] - 劣质产品改头换面流入市场,威胁女性健康,消费者对现有品牌信任度大幅下降 [2][4] 跨界品牌动态 - 黄子韬品牌朵薇开售当晚直播销售额达4000万,现货售罄 东方甄选卫生巾直播14小时销量突破30万包 [4] - 东方甄选采用严苛质检标准,定价不足1元/片,通过削减明星代言和分销费用保持毛利 [6] - 凡客、三只松鼠明确表态进军卫生巾市场,寻求多元化增长点 行业或将因新进入者重构竞争格局 [5][6] 行业变革趋势 - 新品牌推动行业自省,材质创新、品质追求和个性化定制成为竞争关键 [5] - 跨界品牌可能打破"高端=溢价"垄断格局,带来供应链革新与数字化运营模式 [7] - 行业面临深刻变革,市场竞争加剧将丰富消费者选择,但需企业、消费者、监管部门共同解决"卫生巾焦虑" [7]
泡泡玛特疑跨界家电行业,涉及复古小冰箱、电水壶等产品
快讯· 2025-06-24 14:34
跨界进军家电行业 - 泡泡玛特可能跨界进入家电行业,有网友发帖称公司在招聘平台上招聘家电行业相关人才 [1] - 媒体向公司求证进军家电行业的消息,但截至发稿未获回应 [1]
泰禾智能收购新控股股东亏损资产跨界储能 实控人半年前刚变更为阳光电源曹仁贤
新浪财经· 2025-06-18 09:12
交易概述 - 合肥泰禾智能科技集团以现金4580万元收购控股股东阳光新能源持有的安徽阳光优储新能源100%股权 [1] - 标的公司阳光优储主要从事工商业用户侧储能项目的投资、开发和运营,业务模式为合同能源管理服务 [1] - 交易构成关联交易,阳光新能源为泰禾智能控股股东,阳光电源持有阳光新能源79.4%股份 [1] 标的公司财务与资产 - 截至2025年3月31日,阳光优储股东权益账面价值4311.60万元,评估价值4580万元,增值率6.23% [1] - 2024年全年营业收入1977.61万元(占泰禾智能营收3.51%),净亏损613.21万元 [2] - 2025年一季度营业收入1570.29万元(占泰禾智能营收15%),净亏损扩大至2265.66万元,主因电芯资产减值2657.75万元 [2] - 截至2025年3月末,资产总额3.43亿元,负债2.997亿元,资产负债率87.41% [2] 交易背景与动机 - 阳光新能源于2024年12月成为泰禾智能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变更为阳光电源董事长曹仁贤 [3] - 阳光电源曾计划分拆阳光新能源上市,收购泰禾智能控制权后可能调整路径 [3] - 泰禾智能主营业务为AI视觉识别装备,无储能业务经验及技术储备 [2][3] 业绩与整合挑战 - 泰禾智能2024年归母净利润1700万至2400万元,同比增长50.36%-112.27% [3] - 2025年一季度泰禾智能归母净利润208.97万元,远低于标的公司同期亏损2265.66万元 [3] - 跨界整合风险突出,标的公司持续亏损且负债率高,业务协同性存疑 [2][3][4] 市场与战略疑问 - 交易引发投资者对控股股东资产注入意图的猜测,或为阳光新能源资本运作铺垫 [3][4] - 用户侧储能盈利受电力政策及市场竞争影响,阳光新能源业绩承诺兑现压力大 [4]
实际营收未达承诺值的5%,*ST星光子公司元生信息股东需补偿上市公司上百万元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6-10 12:22
公司业绩补偿事件 - 控股子公司元生信息2024年10-12月实际主营业务收入297 93万元,扣非税后净利润34 24万元,远低于承诺的7000万元收入和300万元净利润,收入完成率4 3%,净利润完成率11 4% [2][3] - 业绩承诺方涂静需按持股比例51%支付现金补偿135 54万元,协议约定15个工作日内完成支付 [1][3] - 元生信息2023年营收7011 89万元但净利润亏损2131 29万元,截至2024年5月末处于资不抵债状态 [4] 收购背景与交易细节 - 星光股份2024年8月以1000万元收购元生信息51%股权,原承诺2024年9-12月收入7000万元,后调整为10-12月考核 [2][3] - 收购时元生信息在手订单约5000万元,但实际业绩未达预期可能与订单推进进度有关 [5] - 公司称收购目的是拓展信息安全领域,元生信息为专精特新企业、瞪羚企业 [4] 跨界布局与经营现状 - 公司通过收购元生信息和星光量子(各51%股权)进军信息安全领域,但两家子公司并表后3-7个月内盈利不及预期 [5] - 2024年信息安全与系统集成业务收入仅634万元,对两家子公司计提商誉减值准备约2300万元 [5] - 实际控制人戴俊威承诺若两家子公司2025年1-10月净利润为负,将接盘全部股权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