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行合一

搜索文档
保险中介人数5年缩水超70%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19 03:47
记者丨曹媛编辑丨孙超逸 你有觉得身边卖保险的人少了吗? 近日,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风险管理与保险研究中心和保险行销集团资讯研究发展中心联合发布《2025中国保险中介市场生态 白皮书》。 该报告认为,近年来,我国保险代理人队伍持续"清虚提质"。截至2024年末,我国人身险公司保险营销员人数降至264万人,虽 然与2019年高峰时期的912万人相比,5年间缩水超七成,但是与2023年末的281万人相比,降幅明显收窄,呈现企稳态势。 同时,保险深度和保险密度这两个指标均有所提升。其中,我国保险深度从2023年的4.07%上升到2024年的4.2%;而保险密度则 从2023年的3635元上升到2024年的4046元。 "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近年来的保险业'清虚提质'持续发挥作用。"北大汇丰风险管理与保险研究中心主任雎岚表示。 不过,代理人总体业绩略有下滑,业务与收入两端均承受压力。如何在"清虚"基础上继续"增效",成为行业亟待破解的命题。 代理人转型挑战犹存 代理人队伍"清虚提质" 目前,代理人队伍"清虚提质"的阶段性成果已显现。白皮书显示,截至2024年年末,我国人身险公司保险营销员人数降至264万 人,虽然与201 ...
保险中介“清虚提质”:代理人减少 深度密度提升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19 02:44
(原标题:保险中介"清虚提质":代理人减少 深度密度提升)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曹媛 深圳报道 近日,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风险管理与保险研究中心和保险行销集团资讯研究发展中心联合发布《2025 中国保险中介市场生态白皮书》。 目前,代理人队伍"清虚提质"的阶段性成果已显现。白皮书显示,截至2024年年末,我国人身险公司保 险营销员人数降至264万人,虽然与2019年高峰时期的912万人相比,缩水超七成,但是与2023年末的 281万人相比,降幅明显收窄,呈现企稳态势。 规模"瘦身"的同时,保险营销员群体的学历水平呈现逐年上升趋势。2025年最新调研数据显示,保险营 销员群体中大专及以上学历占比已达72.34%,较2024年提升5.5个百分点。 业内人士告诉记者,这一变化与保险行业"引才"方向契合,随着保险"国十条"3.0版落地、"报行合 一"、"代理人分级管理"等逐步实施,保险行业对从业者的专业能力要求持续提升,倒逼代理人队伍向 高学历、专业化转型。 保险代理人队伍年轻化趋势加速,2025年,25-34岁年龄段代理人占比同比上升2.2个百分点至15.4%, 成为增长最快的群体。 但需要注意的是,45-54岁的 ...
个代vs银保!头部险企银保新单增速超70%:合作网点大增,价值率上升,其他公司怎么办?
13个精算师· 2025-09-18 15:19
银保渠道保费增速领先 - 2025年上半年银保渠道保费收入约1万亿 同比增长9% 远超个代渠道3%和经代渠道1-3%的增速 [7] - 银保渠道新单保费增速显著 头部险企如新华保险、中国人寿、中国太保、中国平安增速均超70% 其中新华和国寿增速超100% [18] - 头部险企银保渠道新单保费增速达76% 而其他险企为-15% 形成鲜明对比 [31] 头部险企银保合作战略 - 银保"一对三"限制取消后 头部险企加速与银行战略合作 如泰康与中信银行、大家保险与北京银行、人保与中国银行、国寿与农业银行签署协议 [27] - 合作网点数量大幅增长 中国太保期缴举绩网点达1.3万个 同比增长28.9% 中国平安外部银行可经营网点达1.7万个 较年初1.2万个大幅增长 [20] - 头部险企凭借战略合作和规模优势 实现银保渠道高速增长 [10][14] 寿险行业保费收入增长 - 2025年7月末寿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达3.12万亿 摆脱年初负增长态势 7月当月实现双位数高速增长 [3] - 保费增速提升主要得益于利率下行背景下保险产品的锁定利率和期限优势 以及产品集中停售的刺激 [3] - 个代渠道仍是寿险业第一大渠道 但银保渠道持续追赶 新单保费已实现反超 [8] 头部险企业绩表现 - 新华保险保费增速22.7% 为上市险企中最快 银保渠道增速65% 贡献18.4%的增速 [12] - 中国人寿总保费5251亿 同比增长1.3% 银保渠道贡献4.6%增速 [10] - 中国太保规模保费3902亿 同比增长0.6% 银保渠道贡献22.9%增速 [10] 产品结构转型 - 头部险企发力分红险转型 国寿、太保等个代渠道浮动收益类产品期交保费占比超50% [35] - 银保渠道新业务价值率明显提升 虽仍低于个代渠道 但差距大幅缩减 [33] - 头部险企银保渠道新业务价值快速增长 成为上半年新业务价值增长主要贡献者 [35] 中小险企竞争压力 - 中小险企在银保渠道面临巨大竞争压力 受"报行合一"政策影响 费用操作空间变小 [30] - 银行网点"一对三"限制取消后 竞争对手增加 需与头部险企拼产品、费用、影响力和口碑 [30] - 其他险企银保渠道新单保费负增长15% 与头部险企76%的增速形成绝对反差 [31]
阳光保险20250917
2025-09-17 14:59
纪要涉及的行业或公司 * 阳光保险集团及其旗下阳光人寿和阳光财产保险[1] * 保险行业 特别是寿险和财产险领域[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 核心观点和论据 财务表现与增长 * 阳光人寿新单归保实现正增长 新单期交保费与去年同期持平[2][5] * 全年新业务价值(NBV)预期在不调整经济假设情况下 可比口径增速能达到50%-60%[2][5] * 上半年新业务价值率整体改善 外部监管政策与公司自身降本增效努力各占一半影响[2][3] * 上半年阳光人寿合同服务边际(CSM)余额达到560.8亿 同比增长10.3% 新单CSM贡献约55亿[9] * 公司预计今年净利润较去年有稳定增长趋势[17] 负债成本与产品策略 * 截至2025年6月底 存量业务负债成本不到3% 新单业务负债成本在2%至2.5%之间[2][8] * 死差和费差均为正贡献 病差异和非差异贡献显著增长[2][8] * 预定利率切换后采取双轨策略 分红险保底利率1.75% 传统险定价2.0%[2][6][8] * 不会单一转向分红险 因分红险价值率较低[8] 渠道改革与费用管控 * 2025年上半年推动个险报行合一 严格执行监管部门备案的产品费用率[5] * 通过提升业务费用投放效率 改革佣金体系 精细化固定费用管控 机构减量提质四项工作优化渠道[5] * 报行合一下代理人收入普遍下降 全行业处于适应期[5] * 非车领域报行合一政策有望推动产品费用有序下降并改善成本结构[11] 投资策略与资产配置 * 坚持资产负债匹配 维持固收75%、权益25%的大类资产配置结构[4][13] * 权益投资实施高分红、高价值、高股息策略 二级市场股票占总投资资产比例达14.1%[4][14] * 七成OCI股票中约八成是港股[14] * 固定收益以保持资产久期基本稳定为目标 抓住利率阶段性高点超额配置长久期利率债[15] * 寿险资产端修正久期为12.4年 负债端有效流出久期约16年[16] 财产险业务表现 * 阳光财产保险上半年综合赔付率上升 主因增厚准备金应对极端天气(全险种IBNR余额较去年增加约11亿)、业务结构变化(政保类健康险、农险、责任险占比提升)及高风险业务长尾效应[4][9][10] * 全险种日历年赔付率同比下降两个百分点[9] * 非车意健险综合成本率提升因结构变化 众宝类意健险增速快且赔付率高[10] * 安全生产责任险预计从低赔高费转变为高赔低费模式 企财险和雇主责任险成本有望从亏损转变为微亏或盈亏平衡[12] 其他重要内容 派息政策 * 公司每年进行一次分红 策略是保持每股分红(DPS)的稳定增长 不绑定净利润指标[18] 业绩基数与波动 * 由于OCI占比较高且股票配置策略不同 公司未受去年924事件高基数影响 增长压力较小[17] * 寿险每年可稳定贡献净利润40多亿 上半年已实现23亿[17] * 产险今年预计500亿保费[17]
市险企2025H1业绩综述:债端表现亮眼,资产端延续分化
民生证券· 2025-09-17 12:49
核心观点 - 上市险企2025年上半年负债端表现亮眼,新业务价值(NBV)整体实现较好增长,分红险转型持续推进,但各公司增速和策略分化显著[1][3] - 资产端投资收益率和净利润表现延续分化格局,主要受投资策略差异、资产分类方式及市场波动影响[39][48] - 财险板块综合成本率(COR)同比改善,承保盈利提升,但保费增长呈现分化态势[30][35] 寿险业务分析 - 2025年上半年各上市险企寿险NBV均实现正增长,增速分化较大:人保寿险(+71.7%)、新华保险(+58.4%)、平安人寿(+39.8%)、太保寿险(+32.3%)、太平人寿(+22.9%)、中国人寿(+20.3%)[5] - NBV Margin除新华保险外均同比提升:平安人寿(26.1%,yoy+8.8PCT)、太平人寿(21.6%,yoy+3.1PCT)、阳光人寿(21.1%,yoy+7.2PCT)、中国人寿(17.7%,yoy+2.9PCT)、太保寿险(15.0%,yoy+0.4PCT)、人保寿险(12.6%,yoy+3.9PCT),主要受益于"报行合一"推进和产品结构向分红险转变[8] - 新单保费增速呈现显著分化:新华保险(+113.1%)、太保寿险(+26.3%)、人保寿险(+18.6%)实现较高增长,而平安人寿(-7.2%)、阳光人寿(-3.0%)出现负增长,主要受产品策略和渠道结构差异影响[16] - 渠道表现差异明显:银保渠道新单保费增速普遍高于个险渠道,新华保险银保渠道增长150.3%,个险渠道增长70.8%,平安人寿银保渠道增长77.6%,个险渠道下降26.9%[21] - 分红险转型进展不一:太平人寿新单保费中分红险占比达91.3%,太保寿险42.5%,新华保险11.7%,个险渠道转型成效更为显著[23][29] 财险业务分析 - 保费增速表现分化:平安财险(+7.1%)增速领先行业(+5.1%),中国财险(+3.6%)、太平财险(+3.1%)、阳光财险(+2.5%)、太保财险(+0.9%)增速低于行业水平[34] - 车险与非车险增长态势差异:车险保费平安财险(+3.6%)、中国财险(+3.4%)保持正增长,阳光财险(-6.0%)出现负增长;非车险保费平安财险(+13.8%)、阳光财险(+12.5%)增长强劲,太保财险(-0.8%)略有下降[34] - 综合成本率(COR)全面改善:中国财险(94.8%,同比-1.4PCT)、平安财险(95.2%,同比-2.6PCT)、太平财险(95.5%,同比-1.5PCT)、太保财险(96.3%,同比-0.8PCT)、阳光财险(98.8%,同比-0.3PCT)[38] - 费用率下降是COR改善主因:中国财险费用率(23.0%,同比-3.1PCT)、平安财险(26.0%,同比-1.2PCT)、阳光财险(29.9%,同比-2.8PCT),受益于车险"报行合一"推进和降本增效措施[38] 投资表现分析 - 投资收益率表现分化:净投资收益率普遍承压,阳光保险(3.8%,yoy-0.2PCT)、中国人保(3.7%,yoy-0.1PCT);总投资收益率新华保险(5.9%,yoy+1.1PCT)、中国人保(5.1%,yoy+1.0PCT)表现较好,中国太平(2.7%,yoy-2.6PCT)降幅较大[44] - 归母净利润增速差异显著:新华保险(+33.5%)、中国财险(+32.3%)增速领先,中国人保(+16.9%)、中国太平(+12.2%)、中国太保(+11.0%)保持双位数增长,中国平安(-8.8%)出现负增长,主要受投资策略分化和股票分类差异影响[48] - 净资产表现分化:中国财险(较年初+7.9%)、中国人保(+6.1%)增长较好,阳光保险(-10.1%)、新华保险(-13.3%)出现下降,主要受负债评估曲线选取和投资资产分类差异影响[52] - 资产配置结构变化:FVOCI资产占比整体抬升,中国太保(65.0%,较年初+1.0PCT)、中国太平(61.2%,较年初+4.9PCT);股票配置规模普遍增加,新华保险股票配置占比11.6%(较年初+0.5PCT)、中国平安10.5%(较年初+2.8PCT)[58][63] - 债券投资策略分化:中国太平债券配置占比76.5%(较年初+2.0PCT)、中国太保62.4%(较年初+2.4PCT)有所提升,阳光保险53.3%(较年初-4.4PCT)、新华保险50.6%(较年初-1.5PCT)出现下降[75] 行业展望与投资建议 - 维持保险行业"强于大市"评级,预计寿险NBV增长趋势延续,财险COR改善态势持续,资产端投资收益在监管引导下有望进一步提升[78] - 重点推荐中国财险、中国人保(业绩改善及商业模式稀缺性)、中国太保(负债端韧性)、阳光保险(银保占比高)、新华保险、中国人寿(资产端弹性)、中国平安(受益资产端预期改善)[78]
上市险企渠道变局: 个险承压 银保快速增长
中国证券报· 2025-09-16 22:23
行业渠道格局变化 - 人身险行业渠道格局加速分化 个险渠道仍是保费收入主要来源但增速放缓 多家公司个险渠道长险首年保费下滑 [1] - 银保渠道实现保费规模与新业务价值双提升 成为行业新增长点 [1] 银保渠道业绩表现 - 平安寿险银保渠道新业务价值59.72亿元 同比增长168.6% [2] - 中国人寿银保渠道总保费724.44亿元 同比增长45.7% 新单保费358.73亿元 同比增长111.1% [2] - 新华保险银保渠道长期险首年保费249.39亿元 同比增长150.3% [2] - 太保寿险银保渠道规模保费416.60亿元 同比增长82.6% [2] - 人保寿险银保渠道新业务价值29.24亿元 可比口径下同比增长107.7% [2] 银保渠道发展动因 - 监管部门取消银行网点与保险公司合作数量限制 推动险企深化银行合作 [2] - 太保寿险期缴举绩网点总数达1.3万个 同比增长28.9% 其中国有大行网点增速高达164.9% [2] - "报行合一"政策提升银保渠道业务价值 推动产品从短期趸交向长期期交切换 [4] - 银行拓展中间业务收入诉求强烈 为银保渠道提供强劲销售动能 [4] 个险渠道现状 - 除新华保险外 其他四家人身险公司个险渠道长险首年保费出现不同程度下滑 [3] - 个险营销体系改革及向分红险转型导致销售难度增大 渠道队伍规模整体下降 [4] 未来渠道策略 - 保险公司将通过多元化渠道布局提升业务发展稳定性 实现新业务价值长期稳健增长 [5] - 个险渠道继续发挥核心渠道作用 推进专业化职业化年轻化转型 [5] - 银保渠道将完善产品体系 聚焦保险保障基础上满足客户多元化需求 [6]
上市险企渠道变局:个险承压 银保快速增长
中国证券报· 2025-09-16 20:20
行业渠道格局变化 - 人身险行业渠道格局加速分化 个险渠道业务仍是五家主要人身险公司保费收入主要来源但增速放缓 多家公司个险渠道长险首年保费出现下滑 [1] - 五家人身险公司银保渠道实现保费规模与新业务价值双提升 部分险企银保渠道新业务价值同比增长超100% [1][2] 银保渠道业绩表现 - 平安寿险银保渠道新业务价值59.72亿元 同比增长168.6% [1] - 中国人寿银保渠道总保费724.44亿元 同比增长45.7% 新单保费358.73亿元 同比增长111.1% [1] - 新华保险银保渠道长期险首年保费249.39亿元 同比增长150.3% [1] - 太保寿险银保渠道规模保费416.60亿元 同比增长82.6% [1] - 人保寿险银保渠道新业务价值29.24亿元 可比口径下同比增长107.7% [1] 监管政策影响 - 监管部门2024年5月取消银行网点与保险公司合作数量限制 多家保险公司深化与银行合作 合作网点数量持续增加 [2] - 太保寿险期缴举绩网点总数达1.3万个 同比增长28.9% 月均期缴举绩网点数同比增长70.2% 其中国有大行网点增速高达164.9% [2] - 中国人寿银保渠道合作银行突破百家 新华保险已与52家银行开展代理合作 [2] - "报行合一"提升银保渠道业务价值 推动产品从短期趸交向长期期交切换 新业务价值显著抬升 [2][3] 渠道发展策略 - 保险公司将在发展个险渠道基础上更加重视银保渠道 通过多元化渠道布局提升业务发展稳定性 [3] - 中国人寿个险渠道继续发挥核心渠道作用 推进专业化、职业化、年轻化转型 同时推动业务多元发展 [4] - 新华保险以专业化、职业化为队伍建设目标 深化营销队伍改革创新实践 提升销售水平 优化招募模式 [4] - 中国人保将紧盯客户需求完善产品体系 加大银保产品创新力度 巩固深化与重点银行的业务合作 [4] 渠道表现差异原因 - 银保渠道得益于"报行合一"落地、银保合作限制放开及低基数 实现快速增长 [1][2] - 个险渠道受营销体系改革及向分红险转型初期销售难度较大影响 队伍规模整体下降 新单保费增长放缓 [3] - 银行拓展中间业务收入诉求较强 为银保渠道提供较强销售动能 [3]
保险行业2025年中报综述:负债端“反内卷”政策成效显著,投资端表现分化
申万宏源证券· 2025-09-16 09:14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报告对保险行业持积极态度 推荐中国人寿(H) 中国太保 新华保险 中国平安 中国人保 中国财险 阳光保险 [3][91] 核心观点 - 负债端"反内卷"政策成效显著 人身险NBV同比增长30.5% 财产险COR优化驱动承保利润增长67.9% [3] - 投资端表现分化 净投资收益率同比下降0.1-0.4个百分点 但二级市场权益配置规模增长20.3% [3] - 内含价值稳步增长 上市险企EV较24年末增速区间为2.6%-18.4% [3][10] 利润表现与EV增长 - 1H25 A股上市险企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3.7%至1782亿元 增速区间为-23.5%至1103.5% [3][6][10] - 保险服务业绩达1310.50亿元 占税前利润58.0% 投资业绩达928.45亿元 占41.1% [3][11] - 内含价值稳健增长 人保健康EV增长18.4% 阳光保险增长11.0% 中国太平增长8.9% [10] 负债端表现 - 人身险NBV同比增长30.5%至754.22亿元 新华保险增速达58.4% 阳光保险增速达47.3% [3][26] - 新单保费同比增长8.8%至4613.61亿元 新华保险增速达100.5% 中国太保增速达26.3% [3][26] - 银保渠道NBV同比增长138.1%至218.94亿元 贡献NBV增量的72.0% [3][39] - 财产险COR优化0.3-2.6个百分点 承保利润同比增长67.9%至248.68亿元 [3][51] 资产端表现 - 投资资产规模较年初增长7.5%至21.9万亿元 占行业资金运用余额的60.3% [3][69] - 净投资收益率区间为2.8%-3.8% 同比下降0.1-0.4个百分点 [3][77] - 二级市场权益配置比例达13.2% 较年初增长20.3% 规模增加4862亿元 [3][83] - FVOCI股票占比提升7.3个百分点至41.3% FVTPL股票占比下降7.3个百分点至58.7% [3][86] 细分业务分析 - 分红险转型成效显著 太平人寿分红险占比87.1% 中国人寿占比超50% [44] - 车险COR优化1.1-3.0个百分点 承保利润同比增长86.9%至166.09亿元 [60] - 非车险保费同比增长5.6% CR3下降0.8个百分点至58.7% [66] - 代理人队伍规模降幅收窄至0.4% 队伍质态持续改善 [34]
中国财险(02328.HK):承保质量持续提升的财险龙头 短期长期逻辑坚挺
格隆汇· 2025-09-15 20:12
核心财务表现 - 上半年保险服务收入增长5.6%至2490亿元,净利润增长32.3%至245亿元 [1] - 综合成本率同比下降1.4个百分点至94.8%,未年化ROE同比上升1.3个百分点至9.0% [1] - 未年化总投资收益率同比提升0.2个百分点至2.6%,中期每股派息增加15.4% [1] 车险业务 - 车险保险服务收入增长3.5%至1503亿元,综合成本率下降2.2个百分点至94.2% [1] - 费用率大幅下降4.1个百分点至21.1%,主要受益于报行合一政策严格执行 [1] - 家自车保费占比提升1个百分点至73.4%,新车保费占比提升0.2个百分点至17.2% [1] - 新能源家自车险已于2024年实现承保盈利,政策支持数据共享促进利润提升 [1] 非车险业务 - 非车险保险服务收入增长8.9%至988亿元,综合成本率微降0.1个百分点至95.7% [2] - 企财险综合赔付率下降7.3个百分点至64.3%,主因大灾影响降低及风险减量服务提升 [2] - 个人非车险保费增长16.6%,随车个人非车渗透率提升3.4个百分点至77.0% [2] 经营前景 - 三季度大灾风险同比好转,7月自然灾害经济损失下降32%至521.5亿元 [2] - 车险报行合一效果将持续体现,非车险报行合一政策预计四季度落地 [2] - 未决赔款准备金提取比例提升2.8个百分点,净额较年初增长9.5% [2] - 新业务获取费用率持续下降,从22年19.2%降至24年16.2% [2] 盈利预测 - 预计2025-2027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425/468/510亿元,同比增速32.2%/10.1%/9.0% [3] - 当前股价对应PE分别为8.9/8.1/7.5倍,市场份额长期超30% [3]
中国财险(02328):承保质量持续提升的财险龙头,短期长期逻辑坚挺
华源证券· 2025-09-15 08:27
投资评级 - 买入(首次)[5] 核心观点 - 承保质量持续提升的财险龙头 短期长期逻辑坚挺[5] - 看好中国财险后续的经营表现[7] - 公司综合成本率趋势向好[10] 公司基本数据 - 收盘价18.75港元[3] - 一年内最高价19.81港元 最低价9.95港元[3] - 总市值417,051.85百万港元[3] - 流通市值129,361.76百万港元[3] - 资产负债率65.07%[3] 财务表现 - 25H1保险服务收入增长5.6%至2490亿元[8] - 25H1净利润增长32.3%至245亿元[8] - 25H1综合成本率同比下降1.4个百分点至94.8%[8] - 25H1未年化ROE同比上升1.3个百分点至9.0%[8] - 25H1未年化总投资收益率同比提升0.2个百分点至2.6%[8] - 中期每股派息同比增加15.4%[8] 车险业务 - 25H1车险保险服务收入同比增长3.5%至1503亿元[8] - 车险综合成本率同比下降2.2个百分点至94.2%[8] - 车险费用率同比下降4.1个百分点至21.1%[8] - 家自车保险占车险总保费比例较去年同期提升1个百分点至73.4%[8] - 新车保费占比较24H1提升0.2个百分点至17.2%[8] - 新能源家自车车险于2024年已经获得承保盈利[8] 非车险业务 - 25H1非车险保险服务收入同比增长8.9%至988亿元[8] - 非车险综合成本率同比下降0.1个百分点至95.7%[8] - 企业财产险综合赔付率同比下降7.3个百分点至64.3%[8] - 25H1个人非车险保费同比增长16.6%[8] - 随车个人非车渗透率同比提升3.4个百分点至77.0%[8] 行业环境与监管 - 25年7月全国自然灾害经济损失521.5亿元 较24年同期768.5亿元下降32%[7] - 监管部门从2025年3月开始就非车险"报行合一"问题征求行业意见[10] - 新能源车险政策鼓励保险公司和监管 新能源车企"数据跨行业共享"[8] 财务预测 - 预计2025-2027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425/468/510亿元[10] - 预计2025-2027年同比增速分别为32.2%/10.1%/9.0%[10] - 当前收盘股价对应PE分别为8.9/8.1/7.5倍[10] - 预计2025-2027年营业收入分别为5067.67/5270.38/5533.90亿元[9] - 预计2025-2027年营业收入同比增长率分别为4.4%/4.0%/5.0%[9] 财务质量指标 - 25H1未决赔款准备金提取比例较年初余额提升2.8个百分点[10] - 25H1未决赔款准备金净额较年初增长9.5%[10] - 新业务获取费用率22-24年分别为19.2%/18.8%/16.2%[10] - 长期占据中国财产险市场30%以上的市场份额[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