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住不炒

搜索文档
重大消息!时隔九个月,美联储降息,中国楼市迎来大利好,买房?
搜狐财经· 2025-09-21 23:23
美联储降息潮再临,中国一线楼市迎来新一轮"价值重估"? 三个月内,房价如同坐上火箭般飙升15%! 这并非2016年那场令人瞠目结舌的疯狂重演,而是2019年美联储降息浪潮席卷后,中国一线城市房地产市场所 展现出的真实而迅猛的反应。 彼时,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核心都市的豪宅成交量环比飙升了惊人的32%,国际资本如潮水般涌入国内房产领域,优 质地段的豪宅几乎被一扫而空,一房难求。 举例来说,对于一笔100万元、期限30年的房贷,每降低0.25个百分点的利率,月供就能减少约140元,30年累计下来,总利息支出将节省超过5万元。 若贷 款额为200万元,则每月可减轻约270元的还款压力,30年下来,总计能节省近10万元的利息。 如此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足以让不少怀揣刚需或改善性购 房需求的家庭怦然心动,开始认真考虑置业计划。 与此同时,房地产开发商的融资环境也正在逐步得到改善。 在过去的几年里,许多大型房企纷纷发行了数量可观的美元债券,其融资成本相对较高。 以宝 龙地产为例,若其10亿美元的存量债务利率因此次降息而降低0.5个百分点,每年将能节省约500万美元的利息支出。 更重要的是,人民币汇率企稳升值的预期,能 ...
鲍威尔引发降息风暴!美联储9月行动撬动全球,房市低位反弹迎转机
搜狐财经· 2025-09-20 23:28
美联储降息与政策转向 - 美联储9月17日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下调25个基点至4.00-4.25% 结束九个月按兵不动状态[2] - 点阵图显示美国步入更宽松货币周期 降息旨在阻止劳动力市场疲弱态势蔓延[2][5] - 8月美国CPI同比升幅达2.9%创年内新高 就业市场新增岗位持续下滑[5] 中国房地产市场政策环境 - 国内按揭贷款利率降至3%左右 部分二线城市个案逼近2.8%[9] - 100万元30年期贷款利率从3%降至2.5% 月供减少约200元 累计节省利息近7万元[9] - "认房不认贷"政策落地 限购松动与房贷利率下探形成政策组合[8] 房企融资环境改善 - 头部房企重新打通境外融资通道 美元计价债券发行回暖[16] - 美联储降息直接降低美元债务融资成本 叠加国内债务重组支持缓解资金链压力[16] - 人民币汇率稳定可降低外币债券本币偿付压力[16] 市场预期与信心机制 - 利率下行叠加首付比例下调与购房资格放宽 政策传导从文件层面向交易层面渗透[9] - "房价不会再跌"共识形成可能推动成交量回暖 预期自证逻辑驱动购房行动加速[13] - 房地产作为现金流可预期资产载体 重新获得资金青睐形成低位布局窗口期[19] 政策协调与传导效率 - 美元降息为中国央行提供政策腾挪空间 兼顾稳增长与汇率稳定双重目标[20] - 利率汇率与金融监管需形成合力 关键考验政策从纸面到现实的传导效率[31] - 核心城市及强二线城市将率先显现政策效果 呈现结构性修复特征[30] 历史背景与行业转型 - 过去三年房地产行业经历去杠杆去泡沫深度出清 高杠杆模式逐步退出[29] - 政策微调并非回到老路 而是在新制度框架下寻找弹性释放路径[29] - 行业修复需要外部扰动与内部支撑叠加形成可持续曲线[29]
每经热评丨外资购房限制虽放宽 “房住不炒”仍是刚性约束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9-18 14:36
政策调整内容 - 国家外汇管理局将粤港澳大湾区试点的港澳居民购房结汇支付便利政策推广至全国 便利境外个人境内购房结汇支付[1] - 缩减资本项目外汇收入及其结汇所得人民币在境内支付使用的负面清单 取消不得用于购买非自用住宅性质房产的限制[1] - 境外购房者无需等待房产备案证明 凭借购房合同或协议即可办理首付款结汇与支付手续 在规定时间内补交备案证明[1] 政策影响分析 - 有效化解境外购房者此前需先取得备案证明才能结汇支付首付 但开发商要求先收款才办理备案的流程矛盾[1] - 企业在外汇资金使用方向上获得更高灵活性 除购买办公用房等经营性房产外 可依据发展策略进行商业地产投资[1] - 政策本质是精准激活市场需求的工具 并非"炒房回归"信号 境外个人仍需符合房地产主管部门及各地购房资格条件[2] 政策背景与目标 - 政策调整基于国内房地产市场形势变化 房地产行业相关宏观调控措施已优化调整[2] - 核心目标是优化跨境资金管理 满足合理住房需求 而非重启投机通道[3] - 通过限购约束 用途监管 供需调节等多重机制确保外资有序进入房地产市场[3] 市场环境特征 - 当前房地产供求关系已发生逆转 不动产流动性显著减弱[2] - 外资难以通过短期买卖房产获利 热钱炒作的土壤已不复存在[2] - 政策组合拳体现房地产调控朝精细化 精准化方向发展 避免市场过热同时满足多元化住房需求[2]
外资购房限制虽放宽 “房住不炒”仍是刚性约束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9-18 13:56
从企业层面而言,新规让企业在外汇资金使用方向上拥有了更高灵活性。除购买办公用房、员工宿舍等 经营性房产外,企业还能依据自身发展策略进行商业地产投资,这对盘活存量资产具有重要意义。 每经评论员陈梦妤 近日,国家外汇管理局调整外资购房限制政策,引发市场对"炒房回归"的担忧。其中有两点尤为引人关 注:一是将粤港澳大湾区试点的港澳居民购房结汇支付便利政策推广至全国,便利境外个人境内购房结 汇支付;二是缩减资本项目外汇收入及其结汇所得人民币在境内支付使用的负面清单,取消其中不得用 于购买非自用住宅性质房产的限制。这一调整,意味着困扰境外购房者多年的"付款难题"得以解决。 从个人层面来看,新规实施前,境外购房者若想购买境内房产,需先取得房产备案证明,才能到银行办 理结汇支付首付,而境内开发商要求先收到首付款才会办理备案,这形成了流程上的矛盾。新规落地 后,境外购房者无需等待备案证明,凭借购房合同或协议,就能先到银行办理首付款的结汇与支付手 续,之后在规定时间内将购房备案证明补交给银行,即可完成整个流程,有效化解了此前的流程困局。 今年下半年,全国多个城市优化购房政策,涵盖公积金政策优化、"好房子"建设推进、住房保障加强等 ...
楼市新政助力新盘热度提升
北京晚报· 2025-09-18 08:46
金秋九月,楼市新政的影响仍在发酵。2025年8月9日,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北京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联合印发 《关于进一步优化调整本市房地产相关政策的通知》(简称《通知》)。《通知》中提到,符合本市商品住房购买条件的居 民家庭(包括本市户籍居民家庭、在本市连续缴纳社会保险或个人所得税达到相关年限的非本市户籍居民家庭),在五环外 购买商品住房(含新建商品住房和二手住房)不限套数。《通知》落地实施后,北京新房市场热度出现攀升,诸多新盘纷纷 亮相,吸引了大量购房者的目光。 多位于五环外区域 近期,多个新房项目密集开盘,覆盖北京市通州区、昌平区、石景山区、大兴区等区域,产品类型涵盖刚需、改善及高端住 宅,为新房市场注入了崭新活力。 就新入市的房产项目分布来看,既有位于核心区域的项目(周边交通、商业、医疗等资源已高度集中),也有地处新兴发展 区域的楼盘(虽目前周边配套尚未完全成熟,但发展潜力大)。另外,一些紧邻生态景观轴线的新项目,主打自然环境优 势,对注重生活品质、渴望亲近自然的购房群体颇具吸引力。 "多点开花"的新盘,正凭借各自的优势与特点,从多维度丰富着北京新房市场,满足着不同购房群体的多元需求。 7月开盘的 ...
楼市涨跌已明确了?央媒“表态”,未来5年,还能不能继续买房?
搜狐财经· 2025-09-18 00:18
房地产市场风云变幻:理性决策,安居方为要 "房价是不是要跌了?我刚攒够首付,正准备买房,现在要不要再等等?"上周末,挚友李强电话中的焦虑语气,道出了当下许多购房者的心声。在纷繁的市 场信息和各执一词的观点交织下,如何做出明智的置业决定,成了横亘在许多人心头的难题。 在中国人的观念里,住房早已超越了简单的遮风挡雨之所,它承载着家庭的温情、未来的期许,更被视为家庭资产配置的重中之重。住建部发布的《2025年 全国住房发展报告》的数据佐证了这一点:城镇居民家庭总资产中,房产的占比高达68%,这一数字远远超过了其他各类资产。 进入2025年,楼市的走向牵动着无数人的神经。尤其是在经历了2024年底短暂的回暖后,2025年上半年市场再次显露出调整的迹象。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 2025年1月至6月,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下滑5.8%,销售额亦下降3.2%。这些冰冷的数字,无疑加剧了人们对楼市前景的疑虑。 那么,楼市的未来走向究竟是怎样的?央媒近期的密集发声,又传递出哪些深意?在未来五年,普通人是否还能安然置业?让我们深入剖析。 央媒定调:回归居住属性,告别投资狂热 2025年8月,多家中央媒体纷纷发声,为楼市的未来走向划 ...
外资买房限制放宽不意味着热钱投机,“房住不炒”是刚性约束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9-17 09:33
日前,国家外汇管理局发布《关于深化跨境投融资外汇管理改革有关事宜的通知》。其中,放松外资购房限制的相关政策调整引发外界关注,市场上出现担 忧"热钱炒房"的声音。 市场担忧主要来自这份文件透露的两点内容:一是便利境外个人境内购房结汇支付,将在粤港澳大湾区试点实施的港澳居民购房结汇支付便利推广至全国; 二是缩减资本项目外汇收入及其结汇所得人民币在境内支付使用的负面清单,取消不得用于购买非自用住宅性质房产的限制。 这意味着,困扰境外购房者十多年的"付款难题"得到了解决。 这一政策实质是精准激活市场需求的工具,而非住宅炒作的信号。享受这一政策便利的前提,依旧是境外个人需要符合房地产主管部门和各地购房资格条 件。 目前,北京、上海等核心城市的购房资格等约束仍未放松。以上海为例,外环外虽取消限购套数,但外环内仍执行沪籍家庭2套、非沪籍1套的限购政策;北 京、深圳等城市亦通过社保年限、户籍等条件设立限购门槛。 今年下半年,全国多个城市优化购房政策,涵盖公积金制度优化、"好房子"建设推进、住房保障加强等多个维度,重点惠及新市民、多子女家庭等刚性需求 群体;而外资购房政策则瞄准境外个人自住需求。内外资差异化调控,既避免市场过热 ...
马云预言“应验”了?2026年的房价,已经出现3个信号!
搜狐财经· 2025-09-15 16:37
还记得马云多年前对房价的"惊人预言"吗?当时无人相信,如今却一语成谶! 这几年楼市下行,不少在高位入手的业主,眼睁睁看着房子贬值,资产缩水,心中苦不堪言。 而那些当初犹豫没买房的人,却意外地避过了这场"深坑"。 可这并不代表着,没买房你的钱就安全了,资本的触角无处不在,它会换一种方式,悄悄伸向你口袋里的存款。 进入2026年,手握存款的人,或许会面临三大挑战。 这挑战到底是什么?普通人将如何自保,甚至逆袭? 答案可能颠覆你的认知! 马云预言"应验"了? 还记得吗,2017年,马云在一次金融论坛上语出惊人,提出"房价如葱"的预言。 当时正值房地产市场的疯狂期,全国多地房价一路飙升,"今天不买,明天更贵"的声音不绝于耳,购房者们普遍沉浸在"房价只涨不跌"的情绪里。 对于这样的大环境,马云的言论显得格格不入,不少人甚至嗤之以鼻,觉得他是"外行看热闹",并不了解房地产背后的金融杠杆和供需逻辑。 可是,几年时间过去,事实逐渐给出了答案。 虽然房价要和"葱价"相比还有十万八千里的距离,但市场的拐点已然显现。 近几年随着人口结构变化、政策调控加码,以及金融环境趋紧,房地产从全民追捧的"财富神话",逐渐转向了去杠杆、去泡沫的 ...
尽快买房还是再等一等?2025下半年楼市3大趋势让买房决策一目了然
搜狐财经· 2025-09-14 14:23
核心观点 - 房地产市场呈现区域分化加剧、购房目的回归居住属性、房企分化加剧三大趋势 市场进入以存量博弈为主的阶段 房价增长与经济和收入增速同步 [1][9][14] 区域分化 - 一线城市房价企稳 北京上海深圳新房均价环比微涨0.5% [2] - 强二线城市如杭州成都南京表现坚挺 上半年新房均价环比涨幅达1.2% [2] - 三四线城市超68%新房价格下跌 平均降幅逼近3.6% [2] 购房需求变化 - 自住需求占比达87.3% 投资需求降至12.7% 较2020年的69.5%和30.5%显著逆转 [4] - 改善型住房市场份额持续攀升 从2023年35%增长至2025年47% 首次超越刚需住房 [4] - 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下降8.3% 销售额下滑12.1% [4] 行业集中度提升 - 前十房企销售额占比达37.8% 较2023年同期提升5.3个百分点 [5] - 超过120家中小房企因资金链问题破产或重组 [5] - 央行出台"三箭"政策:首套房利率降至3.5% 设立3000亿元专项借款和5000亿元纾困基金 [5] 市场展望 - 房价可能呈现低增长或小幅下跌趋势 与国民经济和居民收入增长保持同步 [9] - 住建部研究推进保障性住房和长租房市场 构建商品房、保障房、租赁房三轨并行新格局 [13] - 国务院强调坚持"房住不炒"定位 政策保持稳定性和连续性 [14]
马云预言“应验”了?2026年的房价,已经出现4个信号!
搜狐财经· 2025-09-13 04:18
马云8年前的楼市预言准得可怕,2026年房价必须关注4个信号。2017年马云在一场金融论坛上提出"房 价如葱"的预言,当时沉浸在"房价永涨不跌"情绪里的购房者,还以为这位"电商教父"不懂房地产行业 的运行逻辑。 虽然房价距离葱价还有十万八千里的差距,但是房价回归理性的趋势已经非常明显。今年前7个月全国 新房成交均价约为每平方米9613元,相比前几年万元以上的水平明显下降。 以前"多贵也不愁卖"的一线城市二手房,也没有在楼市寒冬中走出独立行情。从以下4个信号来看, 2026年楼市恐怕还会延续"房价如葱"的走势。 一、萎缩的婚房需求 作为房地产刚需市场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婚房可以说是过去几十年支撑房价持续上涨的"核动力"。在马 云作出"房价如葱"预言的前一年,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价年度涨幅突破10%。如果没有1142.8万对登记 结婚的新人买单,2016年的楼市很难出现如此火爆的行情。 压力山大的年轻人显然不会因为"结婚不用户口"冲动结婚,现在婚庆公司、酒楼等"婚庆产业链"已经感 受到浓浓的寒意,开发商再也不能指望"婚房"的业绩。 为了鼓励年轻人"为国结婚",很多地方出台了现金奖励政策。比如,广州白云南岭村的村集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