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加速计算
icon
搜索文档
英伟达携手英特尔背后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9-24 02:54
公众号记得加星标⭐️,第一时间看推送不会错过。 我们认为,英特尔与英伟达的协议进一步巩固了英伟达公司的市场主导地位,并代表了向下一个计算 时代过渡的一个里程碑。 正如英特尔公司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牢牢掌控市场一样,英伟达如今已将其护城河延伸至 x86 生态 系统(涵盖个人电脑和数据中心),并根据我们的估计将其总可用市场规模扩大了 5000 亿美元。这 背后的潜台词是,英特尔首席执行官陈立武正在采取必要措施拯救英特尔。他这样做,就是将公司的 未来之车搭上,而未来正由英伟达的编程模型和平台 CUDA 定义。 据我们估计,此举还将使英特尔的TAM增加约1000亿美元,并为迅速衰落的x86业务注入新的活力。 我们的经济模型表明,英特尔的晶圆代工业务仍然是其扭亏为盈的重大阻力,但此次合作将带来的系 统级芯片产品将为其带来急需的提振。总的来说,我们认为此举对两家公司和x86客户来说都是双 赢,并将进一步推动人工智能的发展。 在这篇突发分析中,我们回顾了交易的要点,预测了此次合作对个人电脑和数据中心领域的经济影 响,并分析了对英特尔、英伟达、AMD、Arm Ltd. 和超大规模厂商的战略影响,最后我们将展望未 来。 我们对英 ...
历史性合作!英伟达宣布豪掷50亿美元入股英特尔,黄仁勋:将全球最强CPU整合起来,加速计算和AI计算时代已经到来【附全球GPU芯片行业市场分析】
前瞻网· 2025-09-22 01:56
(图片来源:摄图网) 9月18日晚间,一则重磅消息引爆全球科技圈:英伟达宣布将斥资50亿美元、以每股23.28美元的价格收 购英特尔普通股。交易价格定为每股23.28美元,比上月美国政府以每股20.47美元收购英特尔10%股份 的定价还高。英伟达由此成为英特尔最大股东之一,预计持股比例超4%。消息公布后,英特尔股价在 盘前交易中暴涨超30%,创下该公司近年来最大单日涨幅。资本市场用真金白银为这场"芯片双雄"的联 姻投下信任票。 此外,英伟达还宣布与英特尔达成合作。英伟达首席执行官黄仁勋表示:"我们将联合打造数据中心平 台的定制CPU。在个人计算方面,我们将开发新型英伟达芯片,将全球最强CPU和GPU整合起来。加速 计算和AI计算时代已经到来,英特尔与英伟达将携手推动发展。" 这项历史性的合作将英伟达的人工智能和加速计算堆栈与英特尔的CPU和庞大的x86生态系统紧密结合 在一起。黄仁勋在采访中强调,"这不是简单的财务投资,而是两个世界级平台的融合。" 全球GPU芯片行业是现代科技领域中极具活力与战略意义的关键产业。它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随着 计算机图形处理需求的增长而迅速崛起。如今,GPU芯片已广泛应用于游 ...
英伟达和英特尔,“改变游戏规则”
第一财经· 2025-09-19 03:15
合作与投资 - 英伟达以每股23.28美元价格认购英特尔普通股,投资50亿美元,需获得监管批准 [3] - 双方合作涉及数据中心产品和个人计算产品,包括定制x86处理器和集成GPU芯粒的x86系统级芯片 [3] - 合作关系将带来每年250亿至500亿美元的市场机会,英伟达认为投资回报很高 [7] 市场影响与机会 - 数据中心CPU年市场规模约300亿美元,合作使英特尔x86 CPU可直接集成到英伟达NVLink生态系统,用于构建AI超级计算机 [6] - 全球年销售笔记本电脑1.5亿台,合作将创建融合CPU和GPU的SoC,开拓新笔记本电脑细分市场 [6] - 英伟达成为英特尔服务器CPU主要客户,将从英特尔购买x86 CPU用于NVLink机架系统 [7] 技术整合与战略 - 合作将英特尔x86 CPU与英伟达AI加速计算架构结合,通过NVLink技术扩展计算规模 [4][7] - 英伟达维持Arm架构CPU路线,完全致力于Arm架构,正在开发下一代Vera CPU和机器人芯片 [9] - 英伟达加速计算产品兼容所有CPU架构,重点关注提升通用计算平台性能 [10] 企业关系与文化 - 双方CEO认识超过30年,合作基于各自在CPU和AI加速计算领域的领导地位 [5] - 英特尔CEO强调优化资产负债表,感谢英伟达对英特尔的信心 [7] - 英特尔致力于建立精简、快速发展的文化,以匹配英伟达的文化节奏 [10] 代工合作情况 - 英伟达持续评估英特尔代工技术,但当前合作聚焦定制CPU等业务 [9] - 台积电仍是英伟达和英特尔的主要代工合作伙伴,因其工艺技术、产能和运营灵活性 [9] - 合作CPU的具体制程细节未披露,产品准备好后将另行公告 [9]
关于“英伟达50亿美元入股英特尔”的10个关键问题
虎嗅· 2025-09-19 02:00
半导体行业迎来一个史诗级的动态。 2025 年 9 月 18 日,半导体领域的两大世界级巨头,英伟达与英特尔宣布达成合作协议。伴随着这一合 作,英伟达将以每股 23.28 美元的价格投资 50 亿美元购买英特尔的普通股。 这一合作公布后,英特尔股价出现暴涨,增长幅度接近于 30%——英伟达股价也出现小幅度上涨, AMD 股价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跌幅。 以下是关于本次合作中值得关注的 10 个关键问题。 Q1:英伟达与英特尔本次合作的重点是什么? A1:双方将共同开发多代定制数据中心和 PC 产品,以加速超大规模、企业和消费市场中的应用程序和 工作负载。 双方将利用 NVIDIA NVLink,专注于将 NVIDIA 的架构与英特尔的架构连接起来,将 NVIDIA 的人工 智能和加速计算优势与英特尔领先的 CPU 技术和 x86 生态系统相结合,为客户提供尖端的解决方案。 Q2:双方合作的具体措施是什么? A2:在数据中心方面,英特尔将打造 NVIDIA 定制的 x86 中央处理器(CPU),NVIDIA 将把这些 CPU 集成到其人工智能(AI)基础设施平台中,并向市场推出。 在个人计算领域,英特尔将构建并向市场 ...
改变游戏规则!x86架构进入英伟达生态,每年带来上百亿美元机会
第一财经· 2025-09-19 00:58
合作概述 - 英伟达以每股23.28美元价格认购英特尔普通股 投资50亿美元[1][3] - 双方将共同开发多代定制化数据中心和个人计算产品 合作涉及x86 CPU与英伟达AI加速架构的整合[4] - 英特尔CEO称合作是"重要里程碑"和"改变游戏规则的机会" 英伟达CEO表示技术团队已合作一年[1][4] 市场反应 - 消息公布当日英伟达股价上涨3.49% 英特尔股价大涨22.77%[1] - 竞争对手AMD股价下跌0.78% 博通股价下跌0.24%[1] 数据中心合作 - 英特尔为英伟达定制x86处理器 集成到英伟达AI基础设施平台中[3] - 英伟达将英特尔x86 CPU集成到NVLink生态系统 用于构建AI超级计算机[5] - 数据中心CPU市场规模达每年300亿美元[5] - 英伟达将成为英特尔服务器CPU主要客户 购买x86 CPU连接至NVLink机架系统[6] 个人计算合作 - 推出集成英伟达RTX GPU芯粒的x86系统级芯片 驱动PC产品[3] - 通过NVLink创建融合两种处理器的SoC 针对每年1.5亿台笔记本电脑市场[6] - 新SoC将创建新型笔记本电脑细分市场[6] 市场机会 - 合作带来每年250亿-500亿美元市场机会[6] - 合作基于规模化计算需求 将最佳GPU与x86 CPU通过NVLink连接扩展计算规模[6] 技术架构 - x86架构将融入英伟达NVLink生态[4] - 加速计算和AI计算时代已经到来 合作基于对计算根本性变革的认可[4] - 英伟达加速计算产品支持几乎所有CPU架构[9] 制造合作 - 英伟达持续评估英特尔铸造技术 但当前合作聚焦定制CPU[8] - 台积电被认可为世界级代工厂 将继续作为双方长期合作伙伴[8] - 合作CPU制程细节未披露 产品准备好后将另行公告[8] 战略定位 - 英伟达保持完全致力于Arm架构路线 继续开发下一代Arm架构Vera CPU和机器人芯片[8] - x86架构在云服务提供商CPU中仍占绝大多数份额[9] - 英特尔希望建立精简快速的文化以匹配英伟达发展速度[9]
黄仁勋宣布“革命性”芯片合作:英特尔(INTC.US)提供x86,英伟达(NVDA.US)贡献GPU,台积电(TSM.US)负责代工
智通财经网· 2025-09-19 00:31
合作内容与目标 - 台积电为英伟达与英特尔合作生产的革命性芯片提供代工支持 聚焦数据中心定制CPU及个人计算创新 [1] - 合作通过整合英伟达NVLink技术 将人工智能加速计算能力与英特尔x86架构深度融合 [1] - 英伟达向英特尔投资50亿美元 计划将英特尔CPU与英伟达GPU结合开发数据中心及PC产品 [1] 市场机遇与产品规划 - 合作将开拓年规模约500亿美元市场机遇 其中数据中心CPU市场规模达250亿美元 [2] - PC笔记本电脑年销量约1.5亿台 将通过NVLink实现CPU与GPU紧密集成 [2] - 打造集成顶尖CPU与GPU的定制芯片 重点布局笔记本电脑领域 [2] 合作关系与产业影响 - 合作不影响英伟达与Arm的既有合作关系 公司将继续推进Arm路线图 [2] - 英特尔首席执行官表示将继续与台积电评估14a与18a工艺未来应用 [1] - 联盟可能对AMD构成竞争压力 但台积电在制造业的领先地位依然稳固 [2] 合作背景与行业评价 - 美国商务部长对两家美国公司合作表示兴奋 特朗普政府未参与交易 [2] - 英伟达投资体现对英特尔信任 可能助力其扭亏为盈 [2] - 分析认为英特尔仍需证明其重回芯片制造强国地位并展现实质性进展 [2]
英伟达斥资50亿美元入股英特尔 合作开发多代定制产品
证券时报网· 2025-09-18 14:36
继软银、美国政府宣布入股后,英特尔再度迎来重磅投资:9月18日,算力芯片巨头英伟达宣布向英特 尔普通股投资50亿美元,另外,双方将合作开发多代定制数据中心和PC产品,以加速超大规模、企业 和消费者市场的应用程序和工作负载。9月18日盘前,公司股价大幅上涨超过30%;英伟达盘前上涨约 3%。 合作方案显示,英伟达将以每股23.28美元的价格向英特尔普通股投资50亿美元,目前交易尚待监管批 准。本次投资宣布前,英特尔最新收盘价为24.9美元/股。 英伟达与英特尔还将建立合作关系。在数据中心领域,英特尔将为英伟达定制x86 CPU,由英伟达将其 集成至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平台并投放市场;在个人计算领域,英特尔将生产并向市场供应集成英伟达 RTX GPU芯片的x86系统级芯片(SOC)。 英伟达首席执行官黄仁勋表示:"此次历史性合作将英伟达的AI和加速计算堆栈与英特尔的CPU和庞大 的x86生态系统紧密结合,实现了两大世界级平台的融合。我们将携手拓展生态系统,为下一个计算时 代奠定基础。" 英特尔首席执行官陈立武表示:"数十年来,英特尔的x86架构一直是现代计算的基石——我们正在不断 创新产品组合,以支持未来的工作负载。 ...
对手变队友!英伟达(NVDA.US)重磅斥资50亿美元投资英特尔(INTC.US),联合研发PC与数据中心芯片
智通财经网· 2025-09-18 12:28
智通财经APP获悉,英伟达(NVDA.US)宣布,已同意向竞争对手英特尔(INTC.US)投资50亿美元,双方 将联合研发面向个人电脑(PC)与数据中心的芯片,这将助力英特尔应对当前经营挑战。 两家公司于周四宣布称,英伟达将以每股23.28美元的价格收购英特尔普通股。根据合作计划,英特尔 将在其下一代PC芯片中采用英伟达的图形处理技术,同时为基于英伟达硬件打造的数据中心产品提供 处理器支持。 不过,双方未透露首款联合研发芯片的上市时间表,并表示此次合作不会影响各自未来的独立发展规 划。消息公布后,英特尔股价在盘前交易中一度暴涨28%。 在此次英伟达注资前,英特尔已获得多轮外部支持:今年8月,美国政府同意收购英特尔约10%的股 份,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还亲自为其"站台";日本软银集团(SoftBank Group Corp.)此前承诺向美国芯 片制造及云基础设施领域投资数百亿美元,上月也意外向英特尔追加20亿美元投资;与此同时,英特尔 还通过向投资者出售资产筹集资金。受市场份额流失影响,英特尔当前的业务运营已难以承担研发尖端 半导体所需的巨额投入。 这两家总部均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圣克拉拉市的竞争对手展开合作 ...
全球AI算力:产业级共识的空间?
2025-09-01 02:01
全球AI算力与数据中心资本开支分析 涉及的行业与公司 * AI算力行业 数据中心资本开支市场 半导体行业[1] * 涉及公司包括英伟达 Marvell 博通 微软 谷歌 亚马逊 Meta 阿里巴巴 字节跳动等互联网与芯片公司[1][7][12] 核心观点与论据 AI创新周期与算力需求 * 2025年下半年美国AI进入新周期 集群交付和训练/推理算力需求共振向上 推理需求增长曲线比预期更陡峭[1][4][5] * 大型集群回归且单集群量级超预期 中美AI差距边际拉大但整体差距未超市场预期[1][5] * 2025年推理算力需求占比首次超过训练 占比超过50% 互联网大厂中推理占比更高[7] * 训练和推理使用场景的比例2025年接近六四开 60%是推理 40%左右是训练[8] 数据中心资本开支增长 * 2028年数据中心资本开支指引上修至约1.022万亿美元 且预计提前至2027年实现[1][6][9] * 2023年全球数据中心资本开支为2600亿美元 2023-2027年复合增速近50%[9] * 2030年全球数据中心资本开支预计达3-4万亿美元 整体总量在7年内翻10倍[9][18] * 2025年资本开支为6000亿美元 未来5年翻5倍 2027年到2030年再翻3倍[18] 半导体占比与市场结构 * 预计到2028年 数据中心总资本开支中设备 半导体及纯芯片部分比例增加[1][14] * 若2028年总开支达1万亿美元 芯片部分将达3500亿美元[1][14] * 2023年半导体在数据中心设备资本开支中占46% 纯芯片部分占32%[14] * 加速计算将成为主流 传统计算占比显著下降 2023年传统计算占40% 预计到2028年下降至10% 到2030年几乎可忽略不计[1][22] 英伟达市场地位与预测 * 预计2027年英伟达在5000亿美元数据中心总资本开支中占据90%市场份额[1][15] * 英伟达净利润率约55%至57% 2027年净利润可能达到2200亿美元左右[1][15] * 到2030年 数据中心资本开支预计达3万亿美元 半导体部分可能超过一半 英伟达有望实现6000亿美元净利润[2][16] * 英伟达重心从单颗芯片转向互联技术 通过扩展芯片种类和互联技术提升集群计算效率[4][31] ASIC与GPU竞争格局 * ASIC重要性增加 但GPU仍占据主导地位 GPU和ASIC的占比大约为9:1[1][8] * Marvell和博通的ASIC收入与英伟达GPU收入相比仍然较小[1][8] * 2024年ASIC在整体市场中占比为10% 预计未来三年内占比将显著提高[8] * 预计到2028年 ASIC的市场占比可能仅能达到15% 英伟达GPU占比仍在90%左右浮动[25] * 开发ASIC芯片面临困难 只有谷歌TPU能够较好地应用于推理[26][29] 互联网公司投资趋势 * 数据中心资本开支在互联网公司总资本开支中持续提升[1] * 微软的数据中心资本开支从2023年的50%逐步增加到2024年的60%多 2025年预计达到70% 2026年可能达到80%[10][11] * 阿里巴巴 字节跳动等公司数据中心投资占总资本开支约50%-60% 并随着加速购买计算卡而迅速增加[12] * 预计到2030年 数据中心投资占互联网公司总资本开支的比例将提升至80%-90%左右[11] 其他重要内容 技术发展趋势 * 光互联技术受集群规模和互联密度影响 一颗GPU对应的光模块数量可能从1比2到1比10甚至更多[20] * PCB板子的单价上涨 从几百美金涨至几千美金[20] * 传统计算转变为加速计算的主要原因是算法架构的变化[24] 国内外差距与挑战 * 国内与海外在芯片领域的差距主要体现在系统整合和集群互联方面[32] * 大厂开发ASIC面临对模型需求和推理场景需求不理解的困难[27][28] * 未来需要关注核心卡点 如互联技术对于全球市场非常重要 电力供应是海外市场的重要因素[33] 市场预期与估值影响 * 2030年全球AI市场规模预计达到3-4万亿美元 主要包含芯片 PCB 模块和模组等环节[3] * 半导体行业目前仅经历了预期发展周期中的约三分之一[23] * 远期增长确定性对板块估值具有重要意义 尤其是在熊市期间[4][36] * 海外算力链的发展还远未结束 产业增长空间依然广阔[37]
“AI信仰”受挫!英伟达(NVDA.US)指引显示增长放缓,美股狂欢迎来降温信号?
智通财经· 2025-08-28 02:09
业绩表现 - 第三季度营收指引为540亿美元 与华尔街平均预期相符但低于部分分析师预期的600亿美元 [1] - 第二季度销售额467亿美元 同比增长56%但为两年多来最小增幅 超出分析师预期的462亿美元 [2] - 调整后每股收益1.05美元 超出分析师预期的1.01美元 [2] 业务部门表现 - 数据中心部门销售额411亿美元 同比增长56% 略低于分析师预期的413亿美元 [2] - 游戏业务收入42.9亿美元 显著超出分析师预期的38亿美元 [2] - 汽车业务销售额5.86亿美元 略低于预期 [2] 中国市场影响 - 当前指引未包含中国数据中心业务收入 H20芯片在第二季度未向中国客户销售 [1][3] - 预计将有20-50亿美元H20芯片运往中国 具体取决于美国政府许可 目前仅少数客户获得许可 [6] - 美国政府提议从中国AI芯片销售中抽取15%分成 公司认为这将增加成本并损害竞争地位 [3][6] 产品与技术 - Blackwell芯片销售额较第一季度增长17% 新产品线销售额达270亿美元 占数据中心收入70% [7] - 公司提供整套电脑 网络设备 软件和服务以推动AI技术在经济领域的广泛应用 [9] - 在AI加速器市场占据绝对优势地位 竞争对手尚未对市场份额造成重大影响 [12] 增长挑战 - AI领域投资经历两年惊人增长后出现放缓迹象 引发对增长可持续性的担忧 [1][12] - 业务依赖少数大型云服务提供商 约占数据中心业务一半收入 [7][9] - 面临供应链限制 依赖台积电等外包生产商 加快新技术生产仍是持续挑战 [12] 估值与市场表现 - 股价交易于未来12个月预期盈利的34倍 低于2021年近70倍的水平及五年平均36倍 [13] - 今年以来股价上涨35% 市值超过4万亿美元 但投资者对业绩表现更加挑剔 [14] - 业绩公布后股价下跌3% 拖累纳斯达克100指数期货下跌0.4% [17] 行业地位与前景 - 年销售额有望达到2000亿美元 预计2028年将超过3000亿美元 占芯片行业总收入约三分之一 [8] - 成为标普500指数最大成分股之一 其业绩对全球股市具有重要影响 [15] - AI算力基础设施需求预期推动市值突破4万亿美元 现正向5万亿美元市值迈进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