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

搜索文档
“十四五”期间财政政策实现五大突破
第一财经· 2025-09-18 02:26
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财政政策是宏观经济治理的重要工具,财政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服务 于宏观经济治理目标,进而服务于国家治理目标。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十四五"时期的经济社会 发展"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党的二十大进一步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 家的首要任务"。"十四五"时期的财政政策突出"高质量发展"的主题主线。一方面,在支持创新驱动、 扩大内需、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增进民生福祉等重点领域持续发力、加力,推 动公共资金和资源、带动社会资源聚焦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更加注重以科学设计与管理提升财政政 策质效,以财政政策效能提升放大其在助力高质量发展中的作用。从2021年的"积极财政政策提质增 效、更可持续",到2022年的"提升效能、更加注重精准、可持续",2023年的"加力提效",2024年的"提 质增效",到2025年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在保持政策取向不变、力度调整的同时,注重政策质量 与效益,已成为财政政策鲜明的时代特征,主要体现在规划衔接、目标统筹、政策协同、工具创新、预 期管理等方面。 第一,财政政策更加注重与国家战略规划体系的衔接。 党的十 ...
新型储能勇攀3亿千瓦高峰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18 01:18
文章核心观点 - 新型储能产业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 但需警惕盲目扩张和低价竞争带来的安全隐患及不可持续问题 行业呼吁高质量发展并构建创新生态 [1][4][8][9] - 国家政策目标推动新型储能装机规模快速提升 2027年目标1.8亿千瓦 2030年有望达3亿千瓦 直接投资约2500亿元 [4][5][6] - 宁德市作为"中国新能源电池之都" 贡献全球超20%锂电池产能 是储能产业重要生态基地 [1] 新型储能发展规模与目标 - 2025年上半年新型储能累计装机规模突破1亿千瓦 截至2024年底达7376万千瓦 [1][4] - 《行动方案》提出2025-2027年新增装机超1亿千瓦 2027年总装机达1.8亿千瓦以上 [4] - 2030年装机目标乐观预计达3亿千瓦 但工信部路线图将3亿千瓦目标稳妥放宽至2035年 [5][6] - 2030年需满足全国13万亿千瓦时用电需求 促进28至30亿千瓦新能源消纳 [5] 行业挑战与问题 - 储能系统价格三年下降约80% 近期集采中标价低于0.4元/Wh 严重偏离成本 [8] - 恶性低价导致减料减配 埋下质量安全隐患 价格战蔓延海外使企业毛利急速缩水 [8] - 产能无序扩张引发激烈价格竞争 出现产品参数虚标、技术同质化问题 [8] 高质量发展路径 - 需构建"创新型"产业生态 重点包括坚守安全底线、构建实证市场环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融合零碳电力系统 [9] - 下一步需在政策、机制和标准上发力探索 推动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9] - "十五五"期间新型储能需与源网荷各环节融合 提升新能源消纳能力和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 [5][10] 产业地位与影响 - 储能是新型电力系统"源网荷储"核心构成 其规模决定新能源发展质量和电网安全运行水平 [5] - 储能产业被列为我国能源领域"十五五"建设期间重要看点 将带动约2500亿元直接投资 [4][10]
时代专论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实现高质量发展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2025-09-18 00:56
高质量发展战略 -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2] - 必须从战略全局出发抓主要矛盾 从改善社会心理预期和提振发展信心入手[3] - 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五个必须"规律性认识 包括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硬道理[4] - 2024年9月中央政治局部署一揽子政策 加大财政货币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5] - 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统筹五对重要关系 包括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 总供给与总需求[6] 新质生产力发展 - 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 具有高科技 高效能 高质量特征的先进生产力质态[7] - 以技术革命性突破 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 产业深度转型升级为催生条件[7] - 核心标志是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 特点是创新 关键在质优[7] - 需要培养具备综合运用前沿技术能力的新型人才[9] - 通过科技创新推进劳动资料升级和劳动对象拓展[9] - 发展生态低碳农业 形成绿色低碳型生产力[9][12] 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 坚守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根本 确保国民经济循环畅通[3] - 围绕重点产业链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3] - 加快实现产业体系升级发展[3] - 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9] - 提升算力 发挥数据要素"融合剂"作用[9] 民营经济发展 - 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 深化国资国企改革 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3] - 民营经济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力量 在经济增长和稳定就业方面贡献巨大[15] - 引导民营企业增强信心 轻装上阵 大胆发展[15] - 鼓励民营企业加强自主创新 在新质生产力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20] 金融体系构建 - 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 建设金融强国[17] - 金融要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服务[18] - 建立健全科学稳健的金融调控体系和完备有效的金融监管体系[19] - 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 做到诚实守信 以义取利 稳健审慎[19] - 加快完善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金融体系[20] 农业农村工作 - 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11] - 依靠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11] - 立足人多地少的资源禀赋 发展生态低碳农业[12] - 健全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提供坚强保证[12] 新发展格局构建 - 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 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13] - 更有针对性补上产业链供应链短板弱项 确保国民经济循环畅通[14] - 提升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 增强对国际循环的吸引力[14] - 加快科技自立自强步伐 解决外国"卡脖子"问题[14][20]
【中流砥柱】黄河奔流看今朝
郑州日报· 2025-09-18 00:56
黄河安澜,幸福流长。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 发展座谈会时指出,要着力加强生态保护治理、保障黄河长治久安、促进全流域高质量发展。 今年5月19日至20日,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来到河南作出重要指示,要认真落实党中央关于中部地区加快 崛起、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战略部署。 地区生产总值超1.45万亿元,增长5.7%;进出口总值5565.8亿元,稳居中部省会城市首位;全社会研发 投入强度预计达到2.8%,连续三年超过全国平均水平……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一组组数据喜 报"晒"出2024年成绩单,感受到郑州的向上之力。 郑州黄河公路大桥 作为黄河流域中心城市和中原城市群核心引擎,郑州始终坚持把保护黄河流域生态作为谋划发展、推动 高质量发展的基准线,锚定"幸福河"建设目标,扎实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在高质量发展的赛道上阔 步前行,奋力谱写中原大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 顶层设计谋定黄河重大国家战略 如何落地实施好黄河重大国家战略,从而为郑州经济社会发展增添新的活力动能? 蓝图规划自是重中之重。 战略推进伊始,相关部门即对接国家、省规划, ...
“十四五”以来中央企业资产总额超过90万亿元 创新实力取得长足进步
央广网· 2025-09-18 00:53
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袁野介绍,中央企业承担了约80%的原油、70%的天然气、60%的电力供应, 在能源保供、粮食保障、物流运输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以自身的高质量发展,为经济社会平 稳健康运行提供更好的支撑。 袁野:近年来,中央企业平均每年的采购量超过15万亿元,直接拉动产业链上下游、大中小企业约 200万户,间接辐射上下游企业近700万户;同时,通过扩大项目合作、及时支付账款、减免房租费用等 方式,努力为上下游企业、中小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张玉卓:营业收入利润率从6.2%提升到6.7%,全员劳动生产率每人每年从59.4万元增长到81.7万 元,国有资本回报率、净资产收益率等指标都持续改善,国有资产的质量更优了、"家底"更厚了。 张玉卓还强调,中央企业将科技创新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研发经费连续三年超过万亿元,投入强 度从2.6%提升到2.8%,中央企业科技创新的沃土结出了累累硕果。 张玉卓:集成电路、工业母机、工业软件等领域一批"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集中攻克,嫦娥六号、 梦想号、"奋斗者"号、深地一号等一批"大国重器"捷报频传,C919大型客机、国产大型邮轮持续擦 亮"中国制造"名片,九三阅兵中系列 ...
加强作风建设 展现干事创业精气神 徐曙海出席市委党校(市行政学院)2025年秋季学期开学典礼并授课
镇江日报· 2025-09-18 00:12
结合具体案例,徐曙海剖析了镇江干部在作风方面存在的具体问题。他强调,全市党员干部要以彻 底的自我革命精神强作风。要做政治上的明白人,坚定政治信仰,把准政治方向,站稳政治立场,扛起 政治责任,把"两个是否"作为改革成效的评价标准;要做负责任的实干家,干事认真起来、深入细致、 提高标准,踏踏实实、扎扎实实干出成绩;要做有胆识的冲锋队,敢于动真碰硬啃"硬骨头",敢于向歪 风邪气亮剑,坚决不当"老好人",努力在奋勇争先中创造新业绩;要做抓落实的行动派,行动要迅速、 措施要有力、过程要闭环;要做精业务的内行人,敏于求知、勤于钻研、善于自省,干一行爱一行钻一 行;要做守底线的老实人,自觉按规律办事、按规矩做事,在决定镇江未来发展的关键时期,以坚定有 力的作为为镇江高质量发展作出贡献。 市委常委、市委组织部部长、市委党校(市行政学院)校长(院长)张娟主持开学典礼并作动员讲 话。 市政府秘书长戴卫东,第71期县处级干部进修班学员、第26期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学员、2025年市级 机关和参照管理单位新任职处长培训班学员等在现场聆听。(记者 陈志奎) 9月15日,市委党校(市行政学院)举行2025年秋季学期开学典礼。市长徐曙海出席并 ...
新时代·新基金·新价值——北京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在行动 | 践行高质量发展使命 筑牢投资者信任基石
中国证券报· 2025-09-17 23:59
在嘉实基金,打造可持续的投资者获得感有一个公式:产品方案+投资回报+投资体验+投资陪伴=投资 者获得感。每一个单项做得越好,投资者获得感就会越强。 嘉实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 经雷 高质量发展,为公募基金带来澎湃新动能。今年5月,《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正式发 布,一系列改革举措及配套规则正陆续落地。这为行业更深刻践行发展使命、更紧密围绕投资者利益最 佳导向开展业务,擘画蓝图、指明方向。 北京地区的公募基金等机构凝心聚力,在北京证监局指导下,与北京证券业协会共同组织落实"新时代· 新基金·新价值——北京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在行动"活动,彰显了行业锐意进取、回归本源的坚定决 心。嘉实基金愿与同业一道,勇担使命,积极作为,以扎实行动将高质量发展的宏阔蓝图转化为投资者 的真切获得感,共同书写公募基金行业服务实体经济、服务投资者的新篇章。 让每一位投资者成为产业发展的"合伙人" 公募基金联接产业增长与投资者回报两端,积极做好这个桥梁,能够让现代化产业发展与投资者双向奔 赴、实现双赢。 公募基金通过深度的基本面研究,发挥其价值发现、价值创造、风险管理等专业投资能力,将社会资本 高效配置到国家战略指引、最具发展潜 ...
国有资产质量更优“家底”更厚 2024年中央企业资产总额超90万亿元 利润总额达2.6万亿元
经济日报· 2025-09-17 22:07
"十四五"以来,中央企业资产总额从不到70万亿元增至超90万亿元,利润总额从1.9万亿元增至2.6万亿 元,年均增速分别达7.3%和8.3%,国有资本回报率、净资产收益率等指标持续改善……9月17日,国务 院新闻办公室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国务院国资委主任张玉卓介绍,"十 四五"以来,在国内外环境深刻变化、困难挑战增多的情况下,国有资产的质量更优了、"家底"更厚 了。 高质量发展迈出新步伐 科技创新实现新突破 中央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力军之一,中央企业科技创新的沃土结出了累累硕果。张玉卓说,"十四五"期 间,集成电路、工业母机、工业软件等领域一批"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集中攻克,嫦娥六号、梦想号、 奋斗者号等一批"大国重器"捷报频传,C919大型客机、国产大型邮轮持续擦亮"中国制造"名片。 "十四五"以来,国资央企把科技创新作为头号任务,取得了积极进展和重要成效。张玉卓介绍,成果可 从"强""高""优"3个方面概括。 创新实力明显增强。从研发投入看,中央企业研发经费年均增长6.5%,已连续3年每年投入超1万亿 元,2024年达1.1万亿元。从科研平台看,累计建设国家级研发平台474个 ...
共享高质量发展的新机遇(和音)
人民日报· 2025-09-17 21:55
最新公布的8月份主要经济数据显示,面对复杂严峻的外部挑战,中国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经济保持 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不断为全球发展贡献宝贵的正能量和确定性。 今日中国创新厚积薄发,聚势而强,正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竭的动能。日前,不少国际媒体报道中 国车企在德国慕尼黑车展上展现自信,提到"许多中国车企把自己定位为技术公司",认为"中国车企不 再只是看客,而是全球汽车业转型的关键角色"。中国车企的发展正是中国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 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不断融合的生动缩影。看数据,中国经济含"新"量不断提升,创新生态不断完善。1 至8月份,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5%,其中集成电路制造、航空航天相关设备制造业 增加值分别增长22.3%和14.6%;工业机器人、民用无人机、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长29.9%、53.7%、 31.4%……新质生产力培育壮大,新的经济增长点持续涌现,创新正成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 擎。汇丰集团亚洲及中东地区联席行政总裁廖宜建观察到,当前跨国企业对中国高端制造、医疗医药等 新经济领域的投资正在增加,他认为"由创新驱动的中国经济增长"将继续吸引全球投资者的关注。 中国大市 ...
践行高质量发展使命 筑牢投资者信任基石
中国证券报· 2025-09-17 20:19
● 嘉实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 经雷 高质量发展,为公募基金带来澎湃新动能。今年5月,《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正式发 布,一系列改革举措及配套规则正陆续落地。这为行业更深刻践行发展使命、更紧密围绕投资者利益最 佳导向开展业务,擘画蓝图、指明方向。 北京地区的公募基金等机构凝心聚力,在北京证监局指导下,与北京证券业协会共同组织落实"新时代· 新基金·新价值——北京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在行动"活动,彰显了行业锐意进取、回归本源的坚定决 心。嘉实基金愿与同业一道,勇担使命,积极作为,以扎实行动将高质量发展的宏阔蓝图转化为投资者 的真切获得感,共同书写公募基金行业服务实体经济、服务投资者的新篇章。 基金产品是投资者理财体验的直接窗口。一位基金投资者曾分享她在嘉实的"持基"思考:50%的稳健 型、30%的高收益预期,剩下的20%作为流动性。越来越多的投资者不再只关注单品,而是重视资产配 置。(下转A02版) (上接A01版)作为基金公司,在产品供给上应从单品转化为产品综合方案,提高产品供给对客户需求 的针对性、策略化、配置化与工具性,这也是嘉实基金一直努力的方向。同时,通过定期分红、费率改 革等产品设计的不断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