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驾平权

搜索文档
比亚迪 | 3月:出海再创新高 智驾、高端化多重成长【民生汽车 崔琰团队】
汽车琰究· 2025-04-03 04:55
事件概述 - 公司3月新能源汽车批发销售37.7万辆,同比+24.8%,环比+16.9% [2] - 新能源乘用车批发销售37.1万辆,同比+23.1%,环比+16.7% [2] - 分品牌销量:王朝海洋35.1万辆、腾势12,620辆、方程豹8,051辆、仰望133辆 [2] 分析判断 批发增长与出口表现 - 3月新能源乘用车批发销售37.1万辆,同比+23.1%,环比+16.7%,1-3月累计销售98.6万辆,同比+59.3% [4] - 3月新能源出口销量7.3万辆创新高,25年1-3月出口分别为6.6/6.7/7.3万辆,海外需求增长主要来自土耳其、巴西、欧洲等地,主力车型为Seal U混动 [4] - 自建运力提升:2024年1月、11月及2025年1月分别投入1/1/2艘滚装船,2026年1月前船队规模将达8艘 [4] - 2025年加速海外布局:巴西、乌兹别克、匈牙利、土耳其、印尼工厂建设,欧洲、东南亚、澳新市场有望快速扩张 [4] 智驾版车型进展 - 王朝海洋全系智驾版车型发布,高阶智驾下放至7万元价位,订单占比达25%-30% [5] - 累计销售超440万台L2+驾驶辅助车辆,以"规模化"与"普惠性"推动智驾平权,可能带动行业竞争升级 [5] 高端化产品战略 - 2025年为高端化产品大年:腾势N9(六座大型SUV,售价38.98-44.98万元)3月上市,全系标配易三方技术 [6] - 汉L/唐L将于4月上市,搭载DiPilot 300高阶智驾系统,支持高速/城市NOA,兆瓦闪充技术实现5分钟补能400公里续航 [6] 财务预测 - 2025-2027年营收预测:10,141.2/12,372.3/14,772.5亿元,同比+30.5%/+22.0%/+19.4% [7] - 归母净利润预测:581.2/670.9/741.7亿元,同比+44.4%/+15.5%/+10.5% [7] - EPS预测:19.12/22.08/24.41元,对应PE 19/17/15倍(2025年4月1日收盘价365.50元/股) [7]
比亚迪(002594):出海再创新高,智驾、高端化多重成长
民生证券· 2025-04-02 08:47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 维持“推荐”评级 [4] 报告的核心观点 - 看好公司技术驱动产品力与品牌力向上,加速出海,维持盈利预测,预计2025 - 2027年营收为10,141.2/12,372.3/14,772.5亿元,归母净利润581.2/670.9/741.7亿元,EPS 19.12/22.08/24.41元,对应2025年4月1日365.50元/股收盘价,PE分别为19/17/15倍 [4] 各部分总结 事件概述 - 公司3月新能源汽车批发销售37.7万辆,同比+24.8%,环比+16.9%;新能源乘用车批发销售37.1万辆,同比+23.1%,环比+16.7% [1] - 3月王朝海洋、腾势、方程豹、仰望销量分别35.1万辆、12,620辆、8,051辆、133辆 [1] 3月批发与出口情况 - 3月新能源乘用车批发销售37.1万辆,同比+23.1%,受益出海及智驾版铺货,环比+16.7%;1 - 3月累计销售98.6万辆,同比+59.3% [2] - 2月新能源出口销量7.3万辆再创新高,25 - 01/25 - 02/25 - 03公司披露出口销量分别6.6/6.7/7.3万辆,出海稳步增长 [2] - 出海增长原因一是海外真实需求逐步提升,受益土耳其、巴西、欧洲等地销量快速增长,主要车型是seal U混动;二是受益滚装船投入,到2026年1月前船队规模将扩展至8艘 [2] - 2025年公司将加大海外市场投入,布局工厂并加速出口,出海有望在欧洲、东南亚、澳新迎来快速发展并提振盈利 [2] 智驾版车型情况 - 2月公司发布王朝海洋全系智驾版车型,首次将高阶智驾下放到7万元,目前全国范围内比亚迪智驾版车型订单占比达25% - 30% [3] - 公司拥有巨大数据优势,累计销售超440万台搭载L2及以上驾驶辅助的车辆,有望加速智驾平权,带动产业链协同发展 [3] 高端化产品情况 - 2025年是公司高端化产品大年,腾势N9于3月上市,定位六座大型SUV,售价38.98 - 44.98万元,全系标配易三方技术,有望带动整体盈利向上 [4] - 王朝旗舰车型汉L/唐L将于4月上市,搭载DiPilot 300“天神之眼”高阶智驾系统,支持高速NOA和城市NOA等智能驾驶功能,兆瓦闪充技术可实现1000kW峰值充电功率,5分钟补能400公里续航,有望带动主品牌高端化 [4] 盈利预测与财务指标 |项目/年度|2024A|2025E|2026E|2027E| | --- | --- | --- | --- | --- | |营业收入(百万元)|777,102|1,014,119|1,237,225|1,477,246| |增长率(%)|29.0|30.5|22.0|19.4| |归属母公司股东净利润(百万元)|40,254|58,115|67,094|74,172| |增长率(%)|34.0|44.4|15.5|10.5| |每股收益(元)|13.25|19.12|22.08|24.41| |PE|28|19|17|15| |PB|6.0|4.8|4.0|3.3|[6] 公司财务报表数据预测汇总 - 利润表、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等多方面对2024A - 2027E进行了预测,涵盖营业总收入、营业成本、各项费用、利润、资产、负债、现金流等指标及相关比率 [10]
比亚迪:系列点评二十五:出海再创新高 智驾、高端化多重成长-20250402
民生证券· 2025-04-02 08:23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 维持“推荐”评级 [4] 报告的核心观点 - 看好公司技术驱动产品力与品牌力向上,加速出海,维持盈利预测,预计2025 - 2027年营收为10,141.2/12,372.3/14,772.5亿元,归母净利润581.2/670.9/741.7亿元,EPS 19.12/22.08/24.41元,对应2025年4月1日365.50元/股收盘价,PE分别为19/17/15倍 [4]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事件概述 - 公司3月新能源汽车批发销售37.7万辆,同比+24.8%,环比+16.9%;新能源乘用车批发销售37.1万辆,同比+23.1%,环比+16.7% [1] - 3月王朝海洋、腾势、方程豹、仰望销量分别35.1万辆、12,620辆、8,051辆、133辆 [1] 3月批发同比增长 出口表现亮眼 - 3月新能源乘用车批发销售37.1万辆,同比+23.1%,受益出海及智驾版铺货,环比+16.7%;1 - 3月累计销售98.6万辆,同比+59.3% [2] - 2月新能源出口销量7.3万辆,再创新高;25 - 01/25 - 02/25 - 03公司披露出口销量分别6.6/6.7/7.3万辆,出海稳步增长 [2] - 出海增长一方面是海外真实需求逐步提升,受益土耳其、巴西、欧洲等地销量快速增长,主要车型是seal U混动;另一方面是受益滚装船投入,到2026年1月前,船队规模将扩展至8艘 [2] - 2025年公司将加大海外市场投入,积极布局巴西、乌兹别克、匈牙利、土耳其、印尼工厂,同时加速出口,出海有望在欧洲、东南亚、澳新迎来快速发展,出海亦有望提振盈利 [2] 智驾版车型发布 2025智驾平权加速 - 2月公司发布王朝海洋全系智驾版车型,首次将高阶智驾下放到7万元 [3] - 目前比亚迪智驾版车型的订单占比已达到25% - 30% [3] - 公司拥有巨大的数据优势,目前累计销售超过440万台搭载L2及以上驾驶辅助的车辆,有望加速智驾平权,带动产业链协同发展 [3] 高端化产品大年 销量、盈利向上 - 2025年为公司的高端化产品大年,腾势N9已于3月上市,定位六座大型SUV,售价38.98 - 44.98万元,全系标配易三方技术,有望带动整体盈利向上 [4] - 王朝旗舰车型汉L/唐L将于4月上市,均搭载DiPilot 300“天神之眼”高阶智驾系统,支持高速NOA和城市NOA等智能驾驶功能,其兆瓦闪充技术实现1000kW峰值充电功率,5分钟补能400公里续航,有望带动主品牌高端化 [4] 盈利预测与财务指标 | 项目/年度 | 2024A | 2025E | 2026E | 2027E | | --- | --- | --- | --- | --- | | 营业收入(百万元) | 777,102 | 1,014,119 | 1,237,225 | 1,477,246 | | 增长率(%) | 29.0 | 30.5 | 22.0 | 19.4 | | 归属母公司股东净利润(百万元) | 40,254 | 58,115 | 67,094 | 74,172 | | 增长率(%) | 34.0 | 44.4 | 15.5 | 10.5 | | 每股收益(元) | 13.25 | 19.12 | 22.08 | 24.41 | | PE | 28 | 19 | 17 | 15 | | PB | 6.0 | 4.8 | 4.0 | 3.3 | [6] 公司财务报表数据预测汇总 - 利润表、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等多方面财务指标预测,涵盖营业总收入、营业成本、各项费用、利润、资产、负债、现金流等项目及对应增长率、比率等指标 [10]
比亚迪电子(00285):4年营收创历史新高,智驾下沉推动汽车业务高增
国信证券· 2025-04-01 07:45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 维持“优于大市”评级 [1][4][6] 报告的核心观点 - 2024年报告公司营收创历史新高,智驾下沉推动汽车业务高增,虽利润环比下滑、毛利率下降,但各业务有不同表现,预计25 - 27年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40.8%/28.2%/18.2% [1][4]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财务表现 - 2024年报告公司实现营收1773.06亿元(YoY +36.0%),归母净利润42.66亿元(YoY +5.6%);4Q24实现营收551.79亿元(YoY +44.2%,QoQ +28.8%),归母净利润12.03亿元(YoY +20.6%,QoQ -22.2%);2024年毛利率6.9%(YoY -1.1%),归母净利率2.41%(YoY -0.7%) [1] - 预计25 - 27年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40.8%/28.2%/18.2%至60/77/91亿元(25 - 26年原值为62/77亿元),对应PE分别为15/12/10倍 [4] 汽车电子业务 - 2024年新能源汽车产量及销量分别为1288.8万辆及1286.6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4.4%及35.5%,出口128.4万辆,同比增长6.7% [2] - 报告公司背靠母公司,从智能座舱向高附加值产品发展,智驾域控产品有望受益,智能悬架产品2024年量产交付,2024年新能源汽车业务收入205.13亿元(YoY +45.5%) [2] 新型智能业务 - 2024年全球AI服务器产值约2050亿美元,预计液冷技术市场规模将增长88%至49亿美元 [3] - 集团深化与头部客户合作,多业务稳健发展,3D打印机、AI服务器量产,液冷和电源产品完成开发,自主移动物流机器人投入内部场景;2024年新型智能产品业务收入155.6亿元(占比8.78%),同比下降15.63% [3] 消费电子业务 - 2024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上升6.4%至12.4亿部,全球平板出货量上升9.2%至1.48亿部,新技术推动安卓业务增长 [4] - 海外大客户份额提升,并表捷普部分资产拉动零部件业务规模扩大;2024年消费电子业务收入1412.33亿元(YoY +45.0%),其中零部件收入356.58亿元(YoY +161.5%),组装收入1055.75亿元(YoY +26.0%) [4] 盈利预测和财务指标 |指标|2022|2024|2025E|2026E|2027E| |----|----|----|----|----|----| |营业收入(百万元)|129,957|177,306|203,183|232,241|259,155| |(+/-%)|21.2%|36.4%|14.6%|14.3%|11.6%| |归母净利润(百万元)|4041|4266|6008|7702|9102| |(+/-%)|117.6%|5.5%|40.8%|28.2%|18.2%| |每股收益(元)|1.79|1.89|2.67|3.42|4.04| |EBIT Margin|3.8%|3.0%|3.6%|4.0%|4.2%| |净资产收益率(ROE)|13.8%|13.2%|15.6%|16.7%|16.5%| |市盈率(PE)|24.4|23.1|16.4|12.8|10.8| |EV/EBITDA|20.7|19.5|14.8|12.9|11.5| |市净率(PB)|3.36|3.04|2.57|2.14|1.79| [5] 财务预测与估值 - 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呈现了2022、2024年实际数据及2025E - 2027E预测数据,涵盖现金、应收款项、存货等多项指标 [22] - 关键财务与估值指标展示了每股收益、每股红利、ROIC等数据在2022、2024年及2025E - 2027E的情况 [22]
黑芝麻智能毛利翻倍的秘诀
雷峰网· 2025-04-01 00:25
核心观点 - 黑芝麻智能2024年实现营收4.74亿元(同比增长51.8%)和毛利1.95亿元(同比增长152.4%),毛利率从23.7%提升至41.1% [4][5] - 公司成功从"自动驾驶芯片供应商"转型为"全场景智能计算方案服务商",商业模式取得重要突破 [8][25] - 行业趋势显示硬件基础型自动驾驶公司更具竞争力,黑芝麻智能凭借芯片+算法+解决方案的综合能力成为车企刚需 [2][3] 财务表现 - 营收增长驱动因素:头部车企芯片销售放量(比亚迪/东风/吉利)、商用车渗透率提升、车路云一体化政策红利 [7][14] - 毛利提升原因:高毛利SoC方案占比增加(硬件减少+算法定制化)、软件授权收入占比提升 [8] - 业务结构:自动驾驶产品收入4.38亿元(占比92%+,增速58.5%),智能影像方案收入3600万元 [14] 客户合作 - 核心客户覆盖比亚迪(A1000系列长期合作)、吉利(银河/领克车型量产)、东风(eπ系列规模化交付)、一汽(新平台定点) [12][14] - 武当C1200芯片获2家主流OEM定点,将成为行业首个舱驾一体量产芯片平台 [14] - 2024年量产车型芯片出货量显著增长,推动收入结构优化 [14] 技术突破 - 推出武当A2000高算力芯片平台:支持Transformer架构/BEV大模型,具备双芯粒互联(BLink)和通用AI工具链(BaRT) [18][20] - 九韶NPU核心技术:动态算力分配降低车企部署成本,可拓展至机器人等AI任务 [22] - 自研ISP技术:支持低光照/HDR等复杂环境,优化能耗比提升视觉感知能力 [22] - 武当C1200系列实现城市无图NOA验证,单芯片支持舱驾一体方案 [22][23] 战略布局 - 商用车领域:Patronus 2.0安全系统覆盖环卫车/重卡,应用于物流/无人配送场景 [27] - 车路云一体化:参与成都/襄阳等城市试点项目,方案涵盖L4无人驾驶/车路协同 [27] - 机器人市场:2025年批量出货,A2000芯片支持多模态大模型,与傅利叶合作"灵巧手"项目 [28][29] - 全球化拓展:与美国/欧洲车企建立合作,构建开放生态联合算法公司/硬件厂商 [28]
黑芝麻智能CMO杨宇欣:今年将推出面向机器人的“大小脑”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3-31 03:35
行业趋势 - 智驾平权是行业爆发的机会 2025年是重要分水岭 智驾将发展成为像空调和座椅一样的标配[1] - 智驾平权需要通过性价比和成熟度实现 从早期技术探索期进入大规模发展期[3] - 国内车企在用户体验和价格方面具有竞争优势 自主品牌新能源车体验好且性价比高[4] 公司战略 - 基于汽车行业积累拓展机器人领域 武当系列芯片可作机器人"小脑"负责实时性可靠性运动控制 华山A2000系列可作"大脑"实现全场景通用场景识别[3] - 2024年将面向机器人市场推出完整的大小脑组合 正与多家机器人合作伙伴洽谈合作[3] - 定位为芯片供应商 提供工具链算法和全栈解决方案 但核心仍是芯片供应商[4] 产品与技术 - 核心产品包括专注于自动驾驶的华山系列和专注于跨域计算的武当系列芯片[3] - 国内真正有大规模量产经验的智驾芯片平台很少 公司是其中之一并已进入多家头部车企合作版图[3] - 致力于提供成熟可靠且性价比高的产品 通过底层软件和工具链成熟度赋能车企实现差异化[3][4] 市场竞争 - 智驾竞争非常激烈 部分车企自研芯片或算法[4] - 随着产业成熟 分工边界将越来越清晰[4] - 国内厂商在品牌影响力和议价能力方面存在短板 但已具备良好基础[4]
6大突破,造就史上最强比亚迪|深度
24潮· 2025-03-30 23:02
市场突破力 - 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达1288.8万辆和1286.6万辆,同比增长34.4%和35.5%,连续十年全球第一 [2] - 公司2024年产销分别为430.41万辆(同比增长125.52%)和427.22万辆(同比增长41.265%),市场占有率超33% [2] - 2020-2024年乘用车和商用车销量分别增长26.21倍和2.25倍 [2] - 2024年乘用车销量达425.04万辆,商用车销量2.18万辆 [4][19] 全球突破力 - 2025年全球销量目标从427万辆增长至550万辆,其中海外市场80万辆以上 [7] - 2024年中国汽车出口量585.9万辆(同比增长19.3%),新能源汽车出口128.4万辆(同比增长6.7%) [8] - 公司海外销量41.7万辆(同比增长71.9%),占国内新能源汽车出口比例32.48% [8] - 海外收入从0到100亿元用22年,100亿到千亿用6年,千亿到2000亿仅用1年 [8] 投资与产能突破力 - 2008-2024年累计对外投资6676.06亿元,2022-2024年三年投资合计4271.58亿元 [13] - 国内五大园区投资预算合计1120亿元 [16] - 乘用车年产能从2020年60万辆增至2024年428万辆,增长6.13倍 [17] - 海外工厂布局包括泰国(15万辆)、乌兹别克斯坦(5万辆)、匈牙利(15万辆)等 [13] 一体化与盈利突破力 - 2024年归母净利402.54亿元(同比增长34%),连续三年刷新记录 [20] - 新能源汽车业务毛利率22.31%(同比上涨1.29%),高于特斯拉(14.64%)、蔚来(13.07%) [23][24] - 锂矿自供率超70%,IGBT芯片自供率超80%,动力电池自供占比超90% [24] - 乘用车销售均价12.38万元/辆(同比下降8.31%),为2020年以来最低 [20] 研发突破力 - 2008-2024年研发投入合计1806.52亿元,2017-2024年研发投入是同期净利润的1.53倍 [24] - 2024年末研发人员12.16万人,较十年前增长4.69倍 [27] - 推出第五代DM技术,实现全球最低百公里亏电油耗2.9L和最长综合续航2100公里 [30] - 发布"整车智能"战略,天神之眼C智驾系统BOM成本最低4000元 [31] 资本凝聚与突破力 - 2024年末资产负债率74.64%(同比下降3.22%),资金储备1432.50亿元(同比增长20.73%) [32] - 应付账款及应付票据规模2440.27亿元(同比增长22.95%),周转天数125.38天 [35][36] - 特斯拉应付账款及应付票据规模896.68亿元(同比下降12.27%),周转天数60.36天 [36]
比亚迪21%毛利率背后的变革
雷峰网· 2025-03-28 08:24
核心观点 - 比亚迪2024年营收达7771.02亿元,同比增长29.02%,净利润402.54亿元,同比增长34.00%,首次突破1000亿美元销售额,超越特斯拉[2] - 公司汽车业务毛利率达21.02%,同比增长0.63个百分点,高于理想(19.8%)、小米(18.5%)和特斯拉(17.9%)等竞争对手[2] - 供应链改革通过取消中间代理商,实现成本下降和供应商利润提升,零部件采购成本从80元降至50元[6] - 2024年研发投入542亿元,同比增长35.68%,超过特斯拉(219亿元)、吉利(158.9亿元)等车企[13] - 2025年战略聚焦智驾平权与高端化,中高端品牌目标销量占比从4.4%提升至20%左右[19] 财务表现 - 2024年营业收入7771.02亿元,同比增长29.02%,净利润402.54亿元,同比增长34.00%[2] - 汽车业务收入占比79.45%,同比增长27.70%,手机部件等业务占比20.54%[2] - 全年销量427.21万辆,同比增长41.26%,超额完成目标[2] - 单车净利润从8000元提升至8500元[3] - 现金储备达1549.37亿元[12] 供应链改革 - 取消代理商环节,采购部门直接对接供应商,降低采购成本[6] - 供应商利润提高,部分供应商表示比亚迪是其利润最高的客户[6] - 引入严格审批制度,新品类进入需27人签字,采购管理更透明[7] - 采用类似华为的陪审团制度评估供应商,审查行业排名、注册资金等多项指标[9] - 采购主管多由研发工程师转任,兼具技术和供应链知识[9] 研发与技术创新 - 2024年研发投入542亿元,同比增长35.68%,研发人员增至12万人,同比增长18.2%[13][14] - 全民智驾项目(天神之眼)快速推进,团队高强度工作,新技术研究院院长亲自参与[14] - 2025年初密集发布"天神之眼"、"灵鸢车载无人机"等多项技术,36天内举办两场发布会[15] - 智驾战略升级为核心战略之一,目标实现"智驾平权"[17] 市场战略 - 2025年总销量目标550万辆,其中国内470万辆(同比增长30%),海外80万辆(同比增长91.8%)[19][20] - 中高端品牌(腾势、仰望、方程豹)目标销量占比从4.4%提升至20%左右[19] - 2024年出口43.3万辆,同比增长71.8%,收入占比从19%提升至28%[20] - 海外工厂布局加速,乌兹别克斯坦和泰国工厂已投产,印尼和匈牙利工厂将竣工[20] - 2025年前两个月海外销量超越奇瑞,成为中国汽车出口第一[20]
智能化向下扎根,比亚迪汉家族想追平智驾第一梯队
钛媒体APP· 2025-03-28 03:39
文章核心观点 - 2025年初比亚迪提出“智驾平权”理念,汉家族智驾版是该理念首次产品化体现,其“天神之眼”系统能力可跻身国内智驾系统前沿阵营,但公司在数据闭环等方面仍面临挑战,推出该车系是为大规模商业化应用做准备,提前锁定战略制高点 [2][11][12] 公司销售表现 - 2025年开年比亚迪延续2024年在全球新能源市场强势表现,年销量超427万辆,蝉联中国汽车市场销冠,登顶全球新能源车销量榜首 [2] 公司战略理念 - 2025年初智能化战略发布会上,公司提出“智驾平权”口号,推动高阶智能驾驶技术普及化 [2] 产品情况 - 汉家族智驾版将“天神之眼”高阶智能驾驶系统作为全系标配,意图打破技术门槛,加速智能驾驶普及 [2] - “天神之眼”系统基于公司自研车载计算平台,融合多传感器组合,具备智能领航、智能泊车与主动安全三大核心功能能力 [2] - 智能领航分为高快领航HNOA和城市领航CNOA两个场景模块,覆盖城市、快速路与高速等主要出行路径 [3] 试驾体验 高快领航体验 - 高快领航功能激活简便,开启后仪表盘显示实时“行车地图”,系统能根据导航自动变换车道,预判路况并分配合适车道与车速 [6] - 遇到前方慢车,系统会判断侧后方车况后变道超车;用户手动打转向灯,系统会接管变道时机 [8] - 车辆与大卡车并行时会往远离一侧偏移十几厘米,行驶平顺自然,但系统会提醒用户监督行驶 [8] 城市领航体验 - 开启CNOA模式后,仪表盘实时识别前方红绿灯状态并倒计时,车辆自动刹停和起步,停走平顺 [9] - 城市道路中,车辆设置“博弈”逻辑,通过加减速判断周围车辆让行意愿,决定变道或礼让 [11] 行业地位与挑战 - 公司“天神之眼”系统能力可跻身国内智驾系统前沿阵营,感知侧能力、决策博弈策略、场景复杂度适应性表现稳健,城市NOA模块成熟度超出预期 [11] - 与第一梯队企业相比,公司智驾数据生态刚刚起步,构建高频场景自我进化机制仍需时日 [11]
智驾平权时代:比亚迪、吉利、奇瑞如何改写行业规则?
汽车商业评论· 2025-03-26 15:48
核心观点 - 比亚迪、吉利、奇瑞三大自主车企通过技术突破和产业链整合,将智能驾驶成本大幅降低,实现"智驾平权",使智能驾驶从高端体验变为大众化标配 [5][7][12] - 三家车企通过分层级平台化方案覆盖不同价位车型,低阶方案已下探至6-15万元区间,高阶方案瞄准L3级自动驾驶 [7][9][12] - 与传统新势力"蔚小理"的高端化路线形成鲜明对比,技术路线更注重实用性和普及性 [22][23][27] - 成本下降得益于技术进步、产业链协同、规模效应和用户需求变化等多重因素 [29][32][36] "迪吉瑞"的智驾方案解读 技术层面 - 比亚迪"天神之眼"分三级:C级(84TOPS/12摄像头/5毫米波雷达)实现高速NOA,B级(254TOPS/激光雷达)支持城区NOA,A级(508TOPS/3激光雷达)达到全场景高阶智驾 [7][9] - 吉利"千里浩瀚"分五级:H1(100TOPS)支持基础功能,H9(2000TOPS)具备L3量产能力,中间层级逐步增加城区NOA、记忆泊车等功能 [9] - 奇瑞"猎鹰"系列:500级(80-128TOPS)实现行泊一体,900级采用VLA+世界模型达到L3水平 [10][12] - 芯片选择呈现国产化趋势,地平线J6系列成为中低阶首选,高阶方案仍依赖英伟达Thor [12] 产业链层面 - 比亚迪通过垂直整合实现极致成本控制,地平线J6M芯片单价压至120美元,数据闭环使算法迭代周期缩短至18天 [14] - 吉利通过品牌整合(几何并入银河,极氪与领克协同)发挥规模效应降本 [16] - 奇瑞依托华为、英伟达等合作伙伴加速技术落地,全球化布局助力成本分摊 [16] 市场层面 - 比亚迪全系车型覆盖策略强化竞争力,10万元级车型已实现高速NOA [17] - 吉利以"智驾平权"理念吸引大众市场,银河系列成为重要载体 [18] - 奇瑞主打"油电同智 全球同行",性价比优势突出 [20] "迪吉瑞"智驾平权VS"蔚小理"智驾高端化 技术路线差异 - "蔚小理"追求算力堆砌(如蔚来ET7四Orin芯片)和前沿技术,成本居高不下 [23] - "迪吉瑞"通过传感器优化和算法改进实现功能与成本的平衡,如天神之眼C方案BOM成本不超过4000元 [23][27] 市场定位与品牌策略 - "蔚小理"聚焦高端用户,强调科技感和品牌溢价 [24] - "迪吉瑞"实施多元化覆盖,奇瑞将智驾推广至全球中低端市场 [24][26] 成本控制与用户需求 - "蔚小理"高研发投入导致产品溢价,面向价格不敏感群体 [27] - "迪吉瑞"通过供应链优化满足大众市场需求,如比亚迪芯片采购量达"三年300万片" [14][27] 智驾平权的本质逻辑 技术驱动因素 - 端到端学习和大模型应用减少对高成本硬件的依赖 [30] - 国产芯片崛起(地平线征程系列装车量达65%),算力利用率提升至78% [30][32] - 传感器技术优化,如4D毫米波雷达以350元成本实现0.1度角分辨率 [33] 产业链协同效应 - 规模化效应显著:比亚迪年销量400万辆摊薄芯片成本,地平线芯片出货量每增100万片单价降7% [35][36] - 数据规模优势:吉利750万存量车形成数据飞轮,比亚迪数据预处理成本降至0.2元/公里 [36] 市场竞争因素 - 价格战促使技术下放,10万元级车型标配高速NOA成为新常态 [37] - 新势力教育市场后,传统车企通过普及策略实现反超 [37] 用户需求驱动 - 72%购车者将智驾列为必选项,但愿支付溢价的比例从58%降至19% [38] - 使用场景从"酷炫科技"转向"生活刚需",如网约车司机日均减少70%脚部操作 [40] 智能驾驶市场趋势展望 技术发展趋势 - 端到端、大模型技术推动L3/L4加速落地 [41] - 车路协同和智能网联技术深度融合 [41] 市场格局变化 - 中低端市场成为新增长点,渗透率持续提升 [42] - 中国车企凭借技术优势加速全球化布局 [42] 用户体验提升 - 系统向更智能化、人性化方向发展 [44] - 可靠性和安全性持续改进,与智能座舱深度整合 [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