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脱媒

搜索文档
特朗普关税致贫65万美国人,如期降息25基点,中国资产迎来估值修复?
搜狐财经· 2025-09-18 04:02
关税的余威,先伤到了美国自己。 如果"高通胀"叠加了"高失业",那么意味着留给美联储的空间不多了。不过,美联储降息意味着全球的大放水开始,历史经验表明,美联储降息通常利好美 股和美债,利空美元指数。对非美资产而言,美联储降息将会削弱美元资产的吸引力,驱动全球资金重新配置。 近期,最亮眼的莫过于A股与黄金,中国的楼市也"蠢蠢欲动",美股也出现了很多变数,那么本轮放水之下,各类资产会去往何方? 美联储的降息成为了"全村人"的希望,但这一次降息的经济环境真的有些艰难:就业失业数据都很难看,美联储独立性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美元信用遭受 到了质疑......甚至还出现了美国存在滞胀风险以及美国经济"硬着陆"的声音。 搜狐号财经推出【全球市场风向标】活动,第一时间追踪市场变化,并特邀各位搜狐号财经大V分析师为大家解读趋势,第一谈我们聚焦股市、楼市与存款 存在哪些变化。 @郭施亮的博客:对新兴市场来说,美联储步入新一轮降息周期,对新兴市场股市和楼市的影响比较有利。作为市场资金情绪风向标的股票市场,短期受到 的刺激影响可能会大于楼市。 高盛的分析显示,美国消费者已承担了约22%的关税成本,如果关税维持现状,最终这一成本可能高 ...
管涛:股市上涨并非存款搬家,居民仍在“多存少贷”
和讯· 2025-09-11 09:48
居民存款与股市关系分析 - 7月居民人民币存款减少1.11万亿元 同比多减7800亿元 但历史数据显示2009年以来历年7月居民存款均为负值 表明季节性因素主导而非股市资金流动[2][3] - 居民存款变动与股市涨跌无稳定相关性 三次单月降幅超万亿元对应股市表现分化:2021年7月降1.36万亿股市跌3.1% 2014年7月降1.08万亿股市涨7.5% 2024年7月降1.11万亿股市涨4.7%[3] - 非银行金融机构存款变动更有效解释股市波动 2024年7月非银机构存款新增2.14万亿元同比多增1.39万亿 同年2月新增2.83万亿创历史新高时万得全A指数上涨4.7%[5][6] 居民储蓄与信贷趋势 - 2024年前7个月居民人民币存款累计增加9.66万亿元 同比多增7203亿元 较2015-2019年同期均值扩大4.71万亿元[4] - 同期居民贷款仅增6808亿元 同比少增5794亿元 存贷差(存款减贷款)达8.98万亿元同比扩大1.3万亿 反映"多存少贷"倾向强化[4][5] - 2020-2024年前7月存贷差均值较2015-2019年同期增加5.49万亿元 2024年较过去五年趋势值进一步扩大3.49万亿元[5] 居民部门杠杆率变化 - 2024年二季度居民部门杠杆率61.1% 较2023年一季度62.3%累计回落1.2个百分点 期间四个季度环比回落 仅2024年一季度短暂回升0.1个百分点[8] - 对比历史三轮加杠杆周期:1998-2001年居民杠杆率升7.7个百分点 2009-2010年升9.3个百分点 2020年升6.1个百分点 2020年三季度首破60%[9][10] - 2022年一季度至2024年二季度新一轮加杠杆中居民部门仅贡献0.5个百分点升幅 占比1.2% 远低于企业部门23.1个百分点(53.6%)和政府部门19.5个百分点(45.2%)[11] 国际比较与房地产关联 - BIS口径显示2023年中国居民杠杆率60% 高于G20均值58.3%和新兴市场均值46.6% 但低于发达经济体均值67.0%[12] - 2009-2024年中国居民杠杆率逆势飙升42.4个百分点 同期G20和发达经济体分别回落2.6和8.9个百分点[12] - 房地产调整推动多国居民去杠杆:爱尔兰杠杆率降78.3个百分点 西班牙降39.1个百分点 美国降26.8个百分点 日本在泡沫破灭后杠杆率累计降11.8个百分点[13][14] - 中国名义住宅价格指数较2021年三季度高点累计下跌16.6% 2024年一季度环比跌幅收敛至0.9%[14] 政策应对方向 - 需通过深化改革稳定预期 激发企业部门加杠杆积极性(2022-2024年企业贡献53.6%杠杆升幅)同时推动中央政府加杠杆[15][16] - 参考美国案例:2009-2024年政府部门杠杆率升35个百分点 抵消居民部门26.8个百分点降幅 稳住宏观杠杆率[16] - 中国需利用制度优势加强宏观政策协同 通过财税金融体制改革提振总需求[16]
这次的“存款搬家” 有所不同
搜狐财经· 2025-09-07 16:35
居民存款与股市关联性分析 - 7月居民人民币存款减少1.11万亿元 同比多减7800亿元 但历史数据显示2009年以来历年7月存款均为负值 属于季节性波动[1][2] - 居民存款变动与股市涨跌无稳定关联 2009年以来7月股市上涨概率64.7% 但三次单月存款降幅超万亿时股市表现各异:2021年降1.36万亿对应股指跌3.1% 2014年降1.08万亿对应涨7.5% 2024年降1.11万亿对应涨4.7%[2] - 非银行金融机构存款变动与股市相关性更强 2024年7月非银机构存款新增2.14万亿元 同比多增1.39万亿元 同期万得全A指数上涨4.7%[4][5] 居民储蓄与贷款趋势 - 前7个月居民人民币存款增加9.66万亿元 同比多增7203亿元 较2015-2019年同期均值扩大4.71万亿元[3] - 同期居民贷款仅增6808亿元 同比少增5794亿元 存贷差扩大至8.98万亿元 同比增加1.3万亿元[3][4] - 2020-2024年前7月存贷差均值较2015-2019年增加5.49万亿元 2024年较过去五年趋势值进一步扩大3.49万亿元[4] 居民部门杠杆率变化 - 2024年二季度居民部门杠杆率61.1% 较2023年一季度62.3%回落1.2个百分点 其中四个季度环比下降 2024年二季度降0.4个百分点[7] - 历史上三轮加杠杆中居民贡献显著:1998-2001年贡献45.2% 2009-2010年贡献23.9% 2020年贡献26.1%[8][9] - 2022年一季度至2025年二季度新一轮加杠杆中居民仅贡献1.2% 企业部门贡献53.6% 政府部门贡献45.2%[10] 国际杠杆率比较 - 2023年底BIS口径中国居民杠杆率60% 高于G20均值58.3%和新兴市场均值46.6% 低于发达经济体均值67.0%[11] - 2009-2024年中国居民杠杆率逆势增长42.4个百分点 同期G20和发达经济体分别下降2.6和8.9个百分点[11] - 房地产调整经济体普遍经历去杠杆:爱尔兰杠杆率降78.3个百分点 西班牙降39.1个百分点 美国降26.8个百分点[12] 房地产与政策影响 - 中国名义住宅价格指数较2021年三季度高点下跌16.6% 2024年一季度环比跌幅收窄至0.9%[13] - 美国楼市2017年后创新高但居民杠杆率反降7.4个百分点 日本楼市2009年企稳后居民杠杆率仍降2.9个百分点[14] - 政策需推动政府部门加杠杆 2009-2024年美国政府部门杠杆率上升35个百分点 抵消居民部门26.8个百分点降幅[14]
管涛:这次“存款搬家” 有所不同,居民仍然“多存少贷”
第一财经· 2025-09-07 11:30
居民存款与股市涨跌关系 - 7月居民境内人民币存款减少1.11万亿元 同比多减7800亿元 但历史数据显示2009年以来历年7月居民新增存款均为负值 且64.7%的年份股市收涨 表明存款变动与股市涨跌无稳定关联 [1][2] - 三次单月居民存款降幅超万亿元的年份中 股市表现分化明显 2021年7月存款降1.36万亿元对应万得全A指数跌3.1% 2014年7月降1.08万亿元对应指数涨7.5% 2024年7月降1.11万亿元对应指数涨4.7% [2] - 居民存款与股市指数呈强正相关(相关系数0.826) 证伪"存款搬家推升股市"假说 因二者若为替代关系应呈现负相关性 [5] 非银行金融机构存款与股市关联性 - 非银行金融机构存款变动与股市涨跌呈中度正相关(相关系数0.726) 2024年7月该类机构新增存款2.14万亿元 同比多增1.39万亿元 [4][5] - 2024年2月非银行金融机构存款新增2.83万亿元创单月历史新高 同比多增1.67万亿元 同期万得全A指数上涨4.7% 显示其资金流动对股市影响显著 [4] - 非银行金融机构存款来源包括居民和企事业单位 其多增属于广义金融脱媒 但不直接导致居民存款减少 两者余额变动呈正相关(2015-2025年相关系数0.972) [5] 居民部门储蓄与信贷趋势 - 2024年前7个月居民人民币存款累计增加9.66万亿元 同比多增7203亿元 较2015-2019年同期均值高4.71万亿元 超额储蓄趋势持续 [3] - 同期居民人民币贷款仅增6808亿元 同比少增5794亿元 存贷差扩大至8.98万亿元 同比增加1.3万亿元 "多存少贷"倾向显著 [4] - 2020-2024年前7月存贷差均值较2015-2019年同期增加5.49万亿元 2024年较过去五年趋势值进一步扩大3.49万亿元 [4] 居民部门杠杆率变化 - 2024年二季度居民部门杠杆率为61.1% 较2023年一季度62.3%回落1.2个百分点 近5个季度中4个季度环比下降 [7] - 本世纪以来出现三轮降杠杆周期 当前为第四轮 历时5个季度累计降幅暂列历史第三位 [10] - 中国居民杠杆率60%高于G20均值58.3%和新兴市场均值46.6% 但低于发达经济体均值67.0% [11] 国际杠杆率比较与房地产关联 - 2009-2024年中国居民杠杆率累计上升42.4个百分点 同期G20和发达经济体分别下降2.6和8.9个百分点 [12] - 房地产调整经济体普遍经历强力去杠杆 如爱尔兰楼市跌54.4%后杠杆率降78.3个百分点 西班牙楼市跌36.9%后杠杆率降39.1个百分点 [13] - 中国名义住宅物业价格指数较2021年高点累计下跌16.6% 2024年一季度环比跌幅收敛至0.9% [14] 政策应对与部门杠杆贡献 - 2022年一季度至2025年二季度实体经济部门杠杆率上升43.1个百分点 其中企业部门贡献53.6% 政府部门贡献45.2% 居民部门仅贡献1.2% [10] - 历史危机应对中居民部门杠杆贡献显著 1998-2001年贡献45.2% 2009-2010年贡献23.9% 2020年贡献26.1% [8][9] - 美国2009-2024年政府部门杠杆率上升35个百分点 抵消居民部门26.8个百分点的下降 稳住了宏观杠杆率 [15]
银行存款不香了?不去存银行钱去哪了?
搜狐财经· 2025-08-25 00:25
银行存款吸引力下降 - 商业银行存款利率持续走低 部分期限存款利率仅1%左右 其中3个月期平均利率0.949% 6个月期1.156% 1年期1.287% [3][5] - 低利率环境导致储户利息收入减少 实际收益缩水 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从过去3%以上降至目前2%以下 [5] - 居民存款向非银金融机构转移 7月非银金融机构存款新增2.14万亿元 而储户存款增加额为负值 [3] 资金流向变化 - 投资者将资金转向含权理财产品、基金产品和股票投资 寻求更高收益 [3][8] - 金融科技赋能推动线上理财发展 互联网平台和手机APP成为银行理财产品销售重要阵地 提供更便捷丰富的选择 [8] - A股市场表现强劲 8月18日市值突破100万亿元创历史新高 科技和消费等热门板块收益率远超存款利率 [4][8][9] 市场环境变化 - 央行货币政策保持宽松 市场流动性充裕 银行资金成本降低 [5] - 注册制推进和退市制度完善使股市优胜劣汰机制更加健全 优质企业估值水平提升 [9] - 直接融资比重提升和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加速 居民通过多样化渠道参与实体经济发展成为常态 [12]
居民存款搬家潜力几何?
2025-08-19 14:44
行业与公司 * 行业涉及中国宏观经济与金融市场 包括货币供应 居民储蓄行为 资本市场资金流动等[1][3][5] * 公司涉及国有大行 其在逆周期信贷投放中发挥关键作用[3][5][7] 核心观点与论据 * **M1增速回升预示经济与通胀触底** M1增速在7月上升至5.6% 较6月提升1个百分点 旧口径测算接近提升2个百分点 此现象领先经济需求和通胀约六个月[1][2] * **存款活化现象确实存在** M1上升由居民和企业活期存款共同驱动 且去年手工补息清理的基数效应已过[1][2] * **居民风险偏好出现转向** 自2023年以来居民风险偏好较弱 但2025年5月房价出现拐点后定期存款趋势随之改变 权益类公募基金和私募证券投资基金增速回升[1][4] * **存款搬家资金主要来源于超额储蓄** 2022至2024年间形成的超额储蓄约5万亿元 包括存款和理财[1][5][12] * **中国未出现日本式资产负债表衰退** 中国M2和社融增速保持在7%-8%左右 得益于政府部门加杠杆 国际收支改善和国有大行逆周期信贷投放[3][5][7] * **金融资源配置显著调整** 机械制造 普惠绿色等贷款在新增贷款中占比从40%升至70% 而房地产贷款占比从2017年的40%降至0%[3][7] * **资本市场显现资金入市迹象** 8月以来A股单日成交额和融资余额均突破2万亿元 上交所开户数量较5月增长26%但低于去年10月高点 非银存款同比多增1.4万亿元[1][6] * **存款搬家由多因素驱动** 包括股市回暖(A股12个月平均回报约20%)政策改变长期经济预期 新兴投资主题吸引 中高净值客户金融资产增速回升以及美元指数走弱[10][20] * **潜在入市资金规模巨大但存在不确定性** 综合测算潜在入市资金规模约为5至7万亿元 高于2016-2017及2020-2021两轮行情 实际入市情况取决于宏观经济 政策预期及外部环境[11][21] 其他重要内容 * **金融脱媒对实体存款的拖累减小** 其拖累规模从2023-2024年的12万亿元缩减至2025年7月的8万亿元[8] * **存款创造来源贡献度变化** 财政贡献从2023年的25%升至当前的53% 实体信贷贡献从73%降至41% 国际收支贡献从1%升至6%[9] * **大量定期存款即将到期** 2025年到期的一年以上居民定期存款总规模约70万亿元 其中三年期定期存款规模约7万亿元(占比10%)其到期后收益率从3.0%显著下降至1.6% 下调幅度约140个基点[13][14][15][16] * **活期存款增速有望提升市场流动性** 若M1增速从当前5%升至10% 预计2025年9月至12月居民活期存款竞争规模将达约5万亿元[17][18] * **非银存款迁移对市场影响显著** 若其增速从当前15%升至20% 2025年非银金融规模可能达1万亿元 且因IPO发行节奏慢(今年截至8月规模仅600-700亿人民币)其弹性更高[19]
中金:居民存款搬家潜力几何?
智通财经网· 2025-08-19 00:10
存款搬家迹象初现 - 存款活化且定期化趋势出现拐点 7月M1同比增长5.6% 较5月2.3%上升3.3个百分点 居民定期存款和银行理财等固定收益产品到期未续投形成潜在入市资金 [1] - 股票基金热度提高 权益类公募产品和私募证券投资基金增速回升 固定收益类财富管理产品规模增长明显放缓 [1] - 券商保证金账户资金快速增长 7月非银存款同比多增1.4万亿元 存款进入股票账户是重要因素 [1] - 资本市场活跃 A股单日成交额突破2万亿元 融资余额突破2万亿元 7月上交所开户数量较5月增长26% [2] 存款创造来源 - 财政投放贡献显著上升 财政对存款创造贡献从2023年底25%上升至当前53% 国际收支贡献从2023年1%上升至当前6% 实体信贷贡献从2023年73%下降至当前41% [15] - 信贷投放保持逆周期力度 信贷增速从2023年初12%下降至当前7% 国有大行贷款增速超过中小银行 主要投向国企 基建项目 新质生产力和普惠等政策性领域 [16] - 金融脱媒效应减弱 2024年金融脱媒对实体存款拖累约12万亿元 2025年7月缩减为8万亿元 固收类非银部门回流存款成为存款增长回升主要贡献 [16] 存款搬家驱动因素 - 居民风险偏好提升 政策改善长期经济预期 人工智能突破和新消费趋势形成新投资叙事 样本银行中高净值客户金融资产增速回升 [31] - 资产荒缓解 A股累计12个月平均回报达20% 历史上类似情形出现持续一年以上存款搬家和股市上涨行情 [31] - 美元走弱推动海外资金回流 中国大陆账户持有美国股票规模下降约600亿美元 海外资金进入股市获取较高收益 [32] - 实体投资预期偏弱 国企和民间累计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分别为3.5%和-1.5% 资金转向资本市场 [32] 存款搬家潜力测算 - 超额储蓄视角 2022-2024年居民形成超额储蓄规模约5万亿元 可能成为潜在入市资金 [45] - 存款到期视角 2025年到期1年期及以上居民定期存款规模约70万亿元 其中3年期定期存款到期规模约7万亿元 重定价后利率下降约140个基点 [46] - 存款活化视角 假设M1增速上行至10% 后4个月居民活期存款净增约5万亿元 可能进入股市或用于消费投资 [46] - 非银存款视角 参考历史行情非银存款净增规模1-5万亿元 若增速从当前15%上升至20% 年内净增规模为1万亿元 IPO规模有限可能放大弹性 [47] - 综合测算居民存款潜在入市资金规模约5-7万亿元 可能高于2016-2017年和2020-2021年两轮行情 [47] 对银行业影响 - 存款搬家有利于银行息差扩张 居民存款活期化降低负债成本 市场和经济预期改善助推信贷需求回升 [48] - 银行代销基金等财富管理业务有望受益 债券可能受阶段性扰动但利率上行空间有限 [48] - 高股息收益率吸引力相对下降 但对险资等长期资金仍具吸引力 [48]
中金:居民存款搬家潜力几何?
中金点睛· 2025-08-18 23:36
存款搬家迹象初现 - 存款活化趋势明显,7月M1同比增长5.6%,较5月上升3.3个百分点,定期化趋势首次出现拐点,显示居民定期存款和银行理财到期资金可能流入股市 [2] - 权益类金融产品热度提升,固收类产品(银行理财、债基、保险)规模增长放缓,权益类公募和私募证券投资基金增速回升 [2] - 券商保证金账户资金快速增加,7月非银存款同比多增1.4万亿元,显示存款可能通过股票账户入市 [2] - 资本市场活跃度提高,8月A股单日成交额突破2万亿元,融资余额达2万亿元,7月上交所开户数较5月增长26% [3] 存款来源分析 - 居民超额储蓄规模约5万亿元(2022-2024年),由存款和理财构成,超出历史平均储蓄倾向(2016-2024年平均20%) [14] - 存款创造主要依赖财政投放(贡献从2023年25%升至53%)、实体信贷(贡献从73%降至41%)和国际收支(贡献从1%升至6%) [14] - 国有大行逆周期信贷支撑(贷款增速超中小银行),投向基建、新质生产力等领域,对冲房地产收缩 [15] - 金融脱媒效应减弱,2024年拖累实体存款12万亿元,2025年7月缩减至8万亿元,固收类资金回流存款 [15] 存款搬家驱动因素 - 居民风险偏好提升,因政策刺激(如"924"一揽子政策)、AI等新投资主题推动,高净值客户金融资产增速回升 [30] - 资产荒缓解,A股12个月平均回报达20%,类似2009年、2014年底、2019年底的持续上涨行情 [30] - 美元走弱促使海外资金回流,2025年5月中国大陆持有美股规模下降600亿美元 [31] - 实体投资预期偏弱,2025年7月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1.5%,资金转向资本市场 [31] 存款搬家潜力测算 - 超额储蓄视角:潜在入市资金约5万亿元,历史经验显示2017年超额储蓄消耗6万亿元进入股市和房市 [40] - 存款到期视角:2025年到期1年期以上居民定期存款70万亿元(含3年期7万亿元),利率下降140bp促资金寻找高收益资产 [40] - 存款活化视角:若M1增速升至10%,年内居民活期存款净增5万亿元可能入市 [41] - 非银存款视角:参考历史行情(2016-2017年净增1万亿元、2020-2021年5万亿元),当前非银存款增速15%若升至20%,净增规模或达1万亿元 [41] 对银行业影响 - 存款搬家利好银行息差扩张,因活期化降低负债成本,同时财富管理业务(如基金代销)受益 [42] - 债券市场或受阶段性扰动,但货币政策宽松下利率上行有限,中小银行营收增速可能承压 [42] - 银行基本面仍取决于经济实际改善,高股息吸引力在股市活跃时相对下降 [42]
150万亿大资管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31 23:52
行业规模与增长 - 2024年末中国大资管总规模达157.04万亿元,同比增长13.09%,创资管新规后最高增幅 [1][5] - 信托规模增幅最高达23.58%至29.56万亿元,与银行理财规模差距缩至0.39万亿元 [5] - 公募基金规模增长20.39%至32.83万亿元,保险资管增长15.08%至33.26万亿元,银行理财增长11.75%至29.95万亿元 [5] - 银保资管机构(银行理财/信托/保险)总规模92.77万亿元占比59.07%,证券业资管(公募/私募/券商等)总规模64.27万亿元占比40.93% [6] 行业格局演变 - 保险资管以21.18%占比居行业首位,公募基金占比20.91%列第二,银行理财占比19.07%退居第三 [6][7] - 信托业通过"三分类"业务转型重回扩张通道,规模连续4年企稳回升 [8][14] - 依赖通道业务的券商资管/基金专户规模持续萎缩,2024年券商资管再跌7.76%至5.47万亿元,基金子公司专户降至巅峰时期十分之一 [20] 银行理财发展 - 2025年6月末银行理财规模达30.67万亿元突破30万亿大关,较年初增长2.38% [10] - 净值化率提升至98%,非标资产基本出清,但存在通过保险资管高息存款、信托收盘价稳定净值等扭曲净值行为 [2][3] - 行业规模占比从2012年38.91%降至2024年19.07%,主因公募基金和保险分流客户资金 [10] 信托业转型 - 2020年规模降至20.49万亿元低点后连续4年回升,2024年创历史新高 [14] - 投向证券市场资金规模快速上升,财产权信托和资产证券化业务发展迅速,融资类信托占比显著下降 [15] - 仍面临非标债权产品退出难题、银信业务回报率低、新业务短期难补营收缺口等挑战 [15] 公募基金崛起 - 规模较2000年增长近400倍,2024年被动投资爆发式增长,ETF总规模超3.7万亿元同比增81% [16][17] - "924新政"推动中央汇金增持ETF稳定市场,债基货基成为重要流动性管理工具 [17] 保险资管特征 - 2024年资金运用余额首超30万亿元,2016年以来行业份额从11.46%稳步提升至21.18% [18] - 国寿资产和泰康资产领跑行业,2024年营收分别达67.03亿元和62.82亿元,同比增长27.5%和23% [19] - 行业呈现马太效应,23家保险资管公司营收不足10亿元,其中10家不足3亿元 [19] 证券资管收缩 - 券商定向资管计划规模萎缩至2.57万亿元,仅为巅峰时期五分之一,占比从超90%降至42.13% [21] - 券商资管计划频繁踩雷,当前处于防范化解风险阶段 [21]
数看150万亿大资管:险资、公募突破30万亿,信托增速最快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31 13:51
行业规模与增长 - 2024年中国资管行业总体规模达157.04万亿元,同比增长13.09%,创资管新规后最高增幅 [6][7] - 信托规模增幅最高达23.58%至29.56万亿元,公募基金和保险分别增长20.39%和15.08%至32.83万亿元和33.26万亿元 [8] - 银保资管机构(银行理财、信托、保险)总规模92.77万亿元占比59.07%,证券业资管规模64.27万亿元占比40.93% [8] 子行业格局演变 - 保险资管规模自2016年占比11.46%持续提升至2024年21.18%,跃居行业第一 [9][24][25] - 公募基金规模较2000年846亿元增长近400倍,2024年达32.83万亿元位居第二 [21][23] - 银行理财份额从2012年38.91%降至2024年19.07%,主因公募基金和保险分流 [11][15] 监管与转型历程 - 2018年资管新规推动行业净值化转型,2024年末银行理财净值化率达98%,非标资产基本出清 [2][9] - 信托业实施"三分类"业务转型,证券投资信托占比从2023年6.60万亿元增至2024年10.27万亿元,增幅55.61% [10][33][34] - 通道业务依赖型机构规模萎缩,券商资管2024年下降7.76%至5.47万亿元,基金子公司专户降至巅峰期十分之一 [28][29] 资产配置变化 - 银行理财债券配置占比从2020年64.26%降至2024年43.5%,同业存单占比升至14.40% [32] - 信托资金投向证券市场占比46.17%成为第一大领域,房地产投向占比降至3.78% [34][35] - 券商集合理财债券投资占比81.08%维持高位,股票投资占比2.13%但预计2025年提升 [38] 经营绩效表现 - 理财子公司2024年净利润分化,招银理财27.39亿元同比下降14.14%,浦银理财同比增长158.57%至11.61亿元 [39] - 信托业2024年收入940.36亿元同比增长8.89%,但净利润230.87亿元同比下跌45.52% [40] - 公募基金2024年股票型基金收益率中位数10.03%,QDII产品平均收益率达12.57% [43][44] 市场驱动因素 - 2024年存款搬家效应显著,主因存款降息、禁止手工补息及9月股市回暖 [6][16][22] - 被动投资爆发式增长,2024年ETF规模超3.7万亿元较2023年末增长81% [22] - 低利率环境下债基平均收益率4.51%,银行理财兑付年化收益率降至2.65% [3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