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期存款到期重新配置

搜索文档
居民存款搬家潜力几何?
2025-08-19 14:44
行业与公司 * 行业涉及中国宏观经济与金融市场 包括货币供应 居民储蓄行为 资本市场资金流动等[1][3][5] * 公司涉及国有大行 其在逆周期信贷投放中发挥关键作用[3][5][7] 核心观点与论据 * **M1增速回升预示经济与通胀触底** M1增速在7月上升至5.6% 较6月提升1个百分点 旧口径测算接近提升2个百分点 此现象领先经济需求和通胀约六个月[1][2] * **存款活化现象确实存在** M1上升由居民和企业活期存款共同驱动 且去年手工补息清理的基数效应已过[1][2] * **居民风险偏好出现转向** 自2023年以来居民风险偏好较弱 但2025年5月房价出现拐点后定期存款趋势随之改变 权益类公募基金和私募证券投资基金增速回升[1][4] * **存款搬家资金主要来源于超额储蓄** 2022至2024年间形成的超额储蓄约5万亿元 包括存款和理财[1][5][12] * **中国未出现日本式资产负债表衰退** 中国M2和社融增速保持在7%-8%左右 得益于政府部门加杠杆 国际收支改善和国有大行逆周期信贷投放[3][5][7] * **金融资源配置显著调整** 机械制造 普惠绿色等贷款在新增贷款中占比从40%升至70% 而房地产贷款占比从2017年的40%降至0%[3][7] * **资本市场显现资金入市迹象** 8月以来A股单日成交额和融资余额均突破2万亿元 上交所开户数量较5月增长26%但低于去年10月高点 非银存款同比多增1.4万亿元[1][6] * **存款搬家由多因素驱动** 包括股市回暖(A股12个月平均回报约20%)政策改变长期经济预期 新兴投资主题吸引 中高净值客户金融资产增速回升以及美元指数走弱[10][20] * **潜在入市资金规模巨大但存在不确定性** 综合测算潜在入市资金规模约为5至7万亿元 高于2016-2017及2020-2021两轮行情 实际入市情况取决于宏观经济 政策预期及外部环境[11][21] 其他重要内容 * **金融脱媒对实体存款的拖累减小** 其拖累规模从2023-2024年的12万亿元缩减至2025年7月的8万亿元[8] * **存款创造来源贡献度变化** 财政贡献从2023年的25%升至当前的53% 实体信贷贡献从73%降至41% 国际收支贡献从1%升至6%[9] * **大量定期存款即将到期** 2025年到期的一年以上居民定期存款总规模约70万亿元 其中三年期定期存款规模约7万亿元(占比10%)其到期后收益率从3.0%显著下降至1.6% 下调幅度约140个基点[13][14][15][16] * **活期存款增速有望提升市场流动性** 若M1增速从当前5%升至10% 预计2025年9月至12月居民活期存款竞争规模将达约5万亿元[17][18] * **非银存款迁移对市场影响显著** 若其增速从当前15%升至20% 2025年非银金融规模可能达1万亿元 且因IPO发行节奏慢(今年截至8月规模仅600-700亿人民币)其弹性更高[19]